福建省鄉土地理中考試題
A. 中考地理試題相比在考查內容,能力要求上有何異同點
地理科
Ⅰ.命題指導思想和原則
體現義務教育性質和《地理課程標准》的評價理念,引導地理教學朝著促使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學習的方向發展;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學實際和教育測量學的基本要求編制試題,使試卷有合理的難度;力求全面、准確地反映初中畢業生在地理學習方面所達到的水平,著重對「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教程、基本方法)的考查。作為畢業終結性考試,合理地體現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診斷和甄別功能,成為高中階段學校對學生進行擇優錄取的重要依據之一。
1.地理試題的考查內容:依據《地理課程標准》中的內容標准,重視考查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空間規律、相互聯系、發展變化和形成過程等;充分利用地圖語言來呈現試題內容,使試題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重視考查學生的地理觀念、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等內容。
2.探索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試題呈現方式,充分發揮不同類型試題的功能,合理配置試卷的題型結構。地理試題呈現方式的探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現對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考查;二是在設計試題情境時,注意體現人文性、生活性、趣味性,引導學生體會地理學習的價值。注意充分發揮主觀性試題、客觀性試題的優勢,合理配置不同題型在試卷中的比例。
3.在選擇試題素材時,注意反映地理環境及其各要素的現狀特徵與發展趨勢,盡可能源於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鄉土地理。命題注意選擇有教育價值的素材,使考試過程有利於學生地理觀念、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強化和升華。
B. 2009年地理會考試卷
很抱歉,我不是蘇州的=
=
但是至於地理,應該不會很難吧。今年我也要參加會考,考的大概跟課本的相差不了多少。不知道你們那邊有沒有教鄉土地理?如果有,應該會考一點。
希望對你有幫助!一起奮斗吧!
C. 福州地理中考 鄉土地理 福州地理
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帶 經濟發展潛力很大 毗鄰浙江省 廣東省與寶島台灣隔台灣海峽相內望 區位優 是亞熱帶季風氣容候 光熱水資源豐富 位於東南丘陵 利於茶葉的種植 以後對於解決台灣問題很有優勢 對於我國海軍的出海之行至關重要
D. 【生物、地理】會考測試題答案
- -~嗯,發了!
E. 2010年生物地理小中考試卷類型
沒有綜合。我就在東莞。輔導幾個要地理中考的學生。東莞地理中考只有50個選擇專。
不過我屬看難度會比07年的難的多些。讓學生做過的2010模擬試題,學習成績相當好的,前些年的模擬試題能做滿分的學生還會錯三四個。陷井較多。
F. 八年級地理畢業會考要考鄉土地理佔多少分
鄉土地理是初二地理教學的重要部分,在初中地理會考中佔有一席之地。考綱版規定考試范圍包括權「鄉土地理概況(自然條件、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約佔10%」。在會考復習中。從歷年會考試卷看,鄉土地理的重點應是自然條件和資源開發等內容。復習鄉土地理,把重點放在對學生能力的開發上。運用復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對照地圖,對鄉土地理各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這樣不但能加深對區域地理的印象,掌握鄉土地理基本概念,還能提高地理分析能力
G. 你們有地理中考的精選題嗎或者復習提綱也行!
2013江蘇泰州中考地理考試大綱
Ⅰ.命題指導思想和原則
體現義務教育性質和《地理課程標准》的評價理念,注重多途徑收集信息,准確反映學生地理學習的結果及過程,激勵學生有效地學習,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強化診斷和發展功能。考查定位為初中階段學生地理學業水平一般測試。
1.注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主要包括學生對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徵、地理空間分布、地域差異等方面的理解,以及學生能否在具體情境中合理應用地理知識。淡化特殊的解題技巧,不出偏題、怪題。
2.突出地理科學的綜合性和地域性特點,關注學生整體觀念、空間觀念、地理視角、地理學科能力等的形成狀況,並進行考查。
3.有效地發揮選擇題及綜合題兩種類型題目的功能。如,考查學生對於地理事物的記憶能力,可以在綜合題中設計填圖、填充及選擇類試題;考查學生從具體情境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在選擇題和綜合題中設計讀圖、閱讀分析類試題;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設計在選擇題和綜合題中具有實際背景的試題;考查學生的探究、創造能力,可以在綜合題中設計開放性試題等。
Ⅱ.考試目標及能力要求
考試目標:考試體現義務教育的性質和地理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引導日常地理教學朝著促使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學習的方向發展;考試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實際來編制試題,准確反映學生在地理學習目標方面所達到的水平。
能力要求:主要指「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的能力;「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的能力;使用地圖、圖表和其他圖像資料獲取信息、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舉例說明地理問題的能力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通過對資料的觀察(特別是圖像資料)、對資料本身的理解和對有用信息的提取等方面表現出來。資料的形式有文字資料、數字資料、圖表形式的資料、地圖等資料。
2.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學科問題或社會現象的成因、過程、結果以及相互關系等方面的理解、分辨和評價等活動表現出來。
3.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主要包括對一些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問題作決策等。
4.表述或表達想法的能力。
例如,撰寫一句話、一小段文字或一篇短文來闡述一個問題。
Ⅲ.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試卷主要是適應畢業考查的要求,主客觀題比例適量,難度適中,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1.答卷方式:閉卷、筆試。
2.考試時間:60 分鍾;試卷滿分:100分。
3.題型分數比例:選擇題(全為單項選擇題)佔70%;非選擇題(綜合題、實踐探究題等)佔30%。
4.試題難易比例:容易題與中等難度題比例大致是8:2。
5.各部分知識點比例:
(1)地理基礎知識(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基礎知識部分內容)佔20%左右;
(2)中國地理佔30%左右;
(3)世界地理佔30%左右;
(4)鄉土地理佔20%左右。
Ⅳ.考查的知識范圍
主要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
參考教材是本屆學生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教材及泰州鄉土地理教材。
附:列入2013年泰州市初中地理會考考查知識范圍的教材知識要點
(一)基礎知識
序號
考查內容
考查要求
1
地球和地球儀
根據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狀。
說出地球自轉、公轉的方向和周期。
簡易解釋:①晝夜的形成及晝夜交替②四季的產生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
讀地球公轉示意圖:①在圖上找出二分二至日位置②在圖上繪出地球公轉運動方向、自轉運動方向③說出二分二至日及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變化規律。
讀地球上的五帶劃分示意圖:說出五帶的劃分依據。
讀地球儀示意圖:識別經線與緯線,指出經度與緯度。
在地球儀或地圖上,利用經緯網定位。
2
地圖的閱讀
在有經緯網地圖、有指向標地圖或無經緯網和指向標地圖上:①辨別方向②計算距離。
說出比例尺的概念、三種表達方式及應用。
識別:常用圖例、注記和符號。
列舉電子地圖和遙感圖像在生產、生活中應用的實例。
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用的地圖。
3
地形圖的判讀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①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②判讀山坡的陡緩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作地形剖面圖。
4
海洋
與陸地
根據地圖和數據: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佔比例,並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判斷半球:①南、北半球②東、西半球③水、陸半球。
讀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讀世界地圖:識別著名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湖泊、海峽、海域、半島等。
讀板塊構造示意圖:①說出各板塊名稱②簡述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③解釋火山、地震帶及主要山系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
5
天氣
與氣候
判斷常見的天氣和氣候現象。
掌握常用的天氣符號。
運用空氣質量與污染指數知識,分析有關天氣特徵和現象。
運用氣溫圖表資料,分析氣溫、氣溫的變化和氣溫的分布。歸納1、7月全球氣溫分布特點(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計算:氣溫的垂直變化。
運用降水圖表資料,分析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布規律。
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點。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分析影響氣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6
人口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繪制:人口增長折線圖和人口增長曲線圖。並歸納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計算:①人口出生率②人口死亡率③人口自然增長率④人口密度。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人口數量過多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讀世界人口分布圖:說出世界人口稠密區和稀疏區。
7
人種
讀世界人種分布圖: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8
語言
讀世界主要語言分布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
9
宗教
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代表性宗教建築。
10
聚落
讀有關圖片或資料: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說出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了解世界著名文化遺產(傳統聚落)及保護意義。
11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讀世界政區圖:歸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布。
分析實例:說明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理解「南北對話」、「南南合作」。
(二)世界地理
序號
考查內容
考查要求
12
大洲
與大洋
根據地圖,指出各大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根據地圖,指出各大洲的分界線。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歸納出各大洲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13
區域地理:東南亞、中東、歐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
讀有關東南亞、中東、歐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圖:①查找這些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②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運用東南亞、中東、歐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①歸納這些地區地勢及地形特點②解釋地形與當地人類活動的關系。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東南亞、歐洲西部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東南亞和歐洲西部發展旅遊業的優勢。
運用地形圖,舉例說明東南亞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人種、經濟特點以及人口、糧食與環境的關系。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中東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一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分析實例,說出導致中東地區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描述東南亞、中東、歐洲西部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習俗。
14
南極
和北極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南、北極地區地理位置、特有動物、氣候特徵及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讀有關地圖:查找我國兩極考察站。
分析實例:說出認識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
15
重要國家:美國、日本、巴西、澳大利亞、印度、俄羅斯
讀有關區域示意圖:說出美國、日本、巴西、澳大利亞、印度、俄羅斯這些國家地理位置、領土組成、著名的城市和首都。
分析日本的工業分布特點、主要經濟特點。
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根據有關資料,分析印度的人口、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糧食生產狀況及工業生產特點。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歸納俄羅斯國家交通運輸線路分布的特點。
根據有關資料,分析俄羅斯的自然資源與工業生產的關系。
說出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
根據有關資料,分析澳大利亞的自然資源、工農業特點。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美國的自然環境特點(地形、氣候、河流等)、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的特徵。
分析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和印度等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
讀有關地圖:說出巴西的自然環境特點;分析實例,說出巴西亞馬孫開發的教訓和城市環境保護方面的經驗。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巴西的種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語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點。
(三)中國地理
序號
考查內容
考查要求
16
中國
行政區劃
讀中國政區示意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說出我國的領土面積。
讀中國疆域示意圖:①說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②認識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讀中國政區示意圖: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域單位並說出其簡稱和行政中心。
17
中國人
口與民族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①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②理解我國的人口國策。
讀中國人口密度圖:描述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
讀中國民族分布圖:①說出我國民族數量。②我國民族分布的基本特徵。
18
中國
自然環境
讀中國地形圖:①說出主要地形(山脈、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河流三角洲)名稱②概括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在地圖上,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徵。
讀長江、黃河水系圖:①說出其主要支流、流經地區(省區、地形區)②描述主要水文特徵。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徵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分析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的原因。
19
中國
自然資源
舉例說明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區別。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理解我國的土地國策。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及其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分析實例:說出我國跨流域調水的必要性。
20
中國
經濟發展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我國農業分布特點。
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和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性。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我國工業分布特點,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狀況。
根據我國東部沿海四大工業基地分布示意圖及有關資料:①在圖上說出基地名稱②根據圖示情況分析基地的資源狀況③根據提供的材料分析主要經濟特徵。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比較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管道等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選擇恰當的交通運輸方式。
讀中國鐵路分布示意圖說出主要鐵路干線。
21
中國
文化特色
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我國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等的影響。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22
中國
地域差異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在地圖上說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分析實例:說明四大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識別台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要地形類型,並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徵。
根據地圖與氣候統計圖表,歸納北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氣候特徵。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台灣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工農業發展狀況。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歸納台灣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分析實例:說明祖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的位置和范圍以及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
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認識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在地圖上說出台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我國西部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23
中國區域:珠江三角洲、西雙版納、黃土高原、長江沿江地帶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簡要評價珠江三角洲、西雙版納、黃土高原、長江沿江地帶的地理位置。
讀區域地形示意圖:識別珠江三角洲、西雙版納、黃土高原、長江沿江地帶的主要地形類型,並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徵。
根據地圖與氣候統計圖表,歸納珠江三角洲、西雙版納、黃土高原、長江沿江地帶的氣候特徵。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珠江三角洲、西雙版納的產業結構、長江沿江地帶產業布局特點。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歸納長江沿江地帶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根據實例說明:黃土高原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分析黃土高原和長江沿江地帶區域內存在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了解區域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
四)鄉土地理
序號
考查內容
考查要求
24
位置特徵
根據地圖,描述泰州的位置,分析其特點。
25
地形地勢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簡要說出泰州主要地形區名稱和南北地勢差異特徵。
26
天氣氣候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簡要說出泰州天氣與氣候的主要類型和特徵。
27
自然資源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分析氣候、土地、水、礦產等自然資源對泰州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積極影響。
28
泰州人口
根據泰州的人口資料與全國人口情況進行比較,說出泰州人口數量特徵和人口增長的特點。
29
交通運輸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泰州的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管道等交通運輸的基本狀況。
30
泰州工業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泰州的主要工業類型,並分析社會經濟條件對泰州工業的影響。
31
泰州農業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說出泰州的主要農作物及耕作制度。
32
泰州旅遊
根據圖表及文字材料等,泰州的主要旅遊點的分布。
H. 跪求河源中考鄉土地理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其范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度10分至24度27分。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惠州市,北與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粵第一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105國道、205國道、河惠、河梅、粵贛高速公路構築了河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是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FONT>河源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北回歸線在境內南部通過,全市為南亞熱季風氣候。全年溫暖濕潤,四季都適合旅遊。她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北部,東經114°30'-114°40'北緯23°10'-23°40',南距香港200公里,西南距廣州198公里。年平均氣溫20℃-21℃,平均降雨量1881.8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7%,年平均日照2051.1小時。
河源歷史悠久,秦始皇30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河源郡,在這一帶設置龍川縣,首任縣令就是後來統一嶺南,被漢高祖封為南越王的趙佗。
客家文化
居住於閩粵贛邊地區的客家先民,系來自中原。是歷代因戰亂從中原大規模直接遷徙而至,或輾轉遷入,或官宦、貶謫、經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遷徙有以下幾個時期:
(一)秦漢統一中國,中原移民開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六十萬滅楚「南征百越之君」,集結余干之水的秦軍,於公元前221年置閩中郡後,即分兵南下,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一百五十里,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萬人守五嶺,即趙佗「將卒以戍越」。由是觀之,閩粵贛邊有兩支秦軍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嶺。3、秦始皇三十四年,趙佗又在隔河二里築城以控武水,築萬人城於中宿湞山。趙佗又在龍川築城居之。這批築城者人數不詳,但同期徙往北方邊郡築城可考者,少者三萬戶,多者五萬戶。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計秦駐閩粵贛邊之戍徙民約占當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5、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嶺南,分駐於郡縣及軍事要沖。6、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閩中及揭陽(潮、梅古為閩越地)的閩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縣徙民的後裔。這說明自此起,閩粵贛邊居民是以中原移民為主體。(二)漢末建安至東晉永嘉之際,中原人民避難,有一部分人遷入閩粵贛邊區。東漢末年,中原人民避難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遷主要由海道而來。南北朝時,南北對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規模南遷,遷移人口約96萬,大部分穩定在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贛南,部分又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邊州縣。永嘉之際,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眾。(三)唐代安史之亂,戰禍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中原人民大量南逃。(四)唐末黃巢起義,中原人民避難者又大批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閩贛邊人口激增。(五)宋南渡與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難至粵中與閩粵贛邊地區。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蘇、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隨隆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臨安。這些士民沒有隨太後的條件,又勢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六)除以上所述因戰亂大規模南遷外,中原人民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來,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游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者。從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來自中原漢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過程中,又不斷融化吸收畲、瑤、蛋、木客等南方少數族群壯大了客家隊伍。
I. 地理中考中的鄉土地理知識
「鄉土地理」?指省區以下較小地區的綜合地理。你只要找一些關於家鄉的資料,省內的地理資料看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