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地理學中心外圍理論
㈠ 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理論與弗里德曼的中心-外部理論有何不同
一、中心外圍理論原是由普雷維什1949年描述國際貿易體系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峙的情形。1966年弗里德曼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
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圍理論是指區域可分為中心區和外圍區。
其結構模式是中心區外圍是上過渡區,上過渡區外圍是下過渡區,上過渡區環繞中心區,呈現經濟上升的趨勢,下過渡區多位於邊遠的農村還包括原料枯竭、老工業向衰退方向變動的區域,兩種過渡區之間與一個資源前沿區,富含有待開發的資源,對區域發展有很大潛在價值。
中心區與外圍區相互作用,一方面,中心區向外圍區吸聚生產要素產生大量的創新;另一方面,這一創新又源源不斷向外圍擴散,引導外圍區的經濟活動、社會文化結構的轉換,從而促進整個空間系統的發展,中心和外圍還存在著決策的傳播、移民的遷徙和投資轉移三種基本的空間作用過程。
三、Dixit和Stigliz將壟斷競爭形式化, 催生了新貿易理論和區位選擇理論,建立了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之間的兩難沖突模型D-S模型
四、克魯格曼1991年通過改進D-S壟斷競爭模型,通過科佈道格拉斯函數構造一個農業和工業的兩區域的模型,並得出最終會內生成以工業化區域為中心,農業區域為外圍的中心外圍構架,它的形成取決於運輸成本,規模經濟以及製造業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貿易的產生並不完全源於比較優勢的存在,更在於規模經濟產生的報酬遞增。
㈡ 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核心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報酬遞增思想、復雜科學所強調的路徑依賴和「專鎖定」等概屬念以及D-S 模型。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主題主要有兩個,即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的「空間集聚」和「區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採用數學定量分析,將現實中的現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圍模型、國際專業化模型、全球和產業擴散模型、區域專業化模型及歷史和期望對區域發展影響的模型。
新貿易理論認為,不完全競爭和收益遞增的存在,為國家和區域採取戰略性貿易政策,創造競爭優勢提供了可能。比如,有一些部門規模經濟十分突出,區域可以通過促進這些部門的出口和發展,獲得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使一個國家改變其在國際經濟中的專業化格局,向有利方向發展。
㈢ 中心外圍理論的理論不同
世界經濟體系與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理論得以成立的世界經濟體系之間是否有本質上的不同呢?
第一,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早已開始的歷史進程,在普雷維什提出「中心—外圍」理論的時代,它就已經開始。而且,根據普雷維什的看法,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在19世紀就已經確立它的整體性,是一個由「中心」和「外圍」構成的整體。如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理論中所假定的「整體性」特徵只會更加凸現。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在應對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挑戰時,並不是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因此某些起步較晚的國家就更有可能被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所吞噬,從而使本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在「外圍」的地位上。當然,也有一些起步較晚的國家抓住了經濟全球化加速和知識經濟的機遇,獲得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從而逐步擺脫了「外圍」地位,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半外圍」,乃至「中心」。因此,這種整體性仍是動態的。
第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並不會因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而失效,「中心」與「外圍」之間在經濟結構和生產結構上的差異性仍將繼續存在,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而擴大。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中心」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生產結構不僅仍呈現出同質性和多樣化的特徵,而且還出現了知識化和信息化,它們將以生產和出口知識產品為主;而「外圍」國家對新技術革命的應對則是不同的,絕大多數「外圍」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生產結構仍然將呈現出異質性和專業化的特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將進一步滲透到幾乎所有的「外圍」國家,而市場經濟是一種典型的「強者勝」的制度形式,那些處於劣勢的「外圍」國家將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它們一方面會努力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利益,發展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產業,但另一方面則受市場機制所迫,不得不更多地從事低技術含量的初級產品或工業品的生產和出口。因此,在它們的經濟結構中必然會出現先進技術部門與技術相對落後的經濟部門並存的局面,也就是所謂的異質性。更有甚者,經濟全球化所日趨統一的世界經濟貿易規則基本上是按照「中心」國家的利益來確定的,它不僅不利於「外圍」國家改善經濟結構的努力,反而會使它們落後的經濟結構「永久化」。當然,應當承認,也有一些「外圍」國家充分利用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抓住了知識經濟的特點,通過不懈的努力,逐步完善本國的經濟結構,從而上升為「半外圍」國家或「中心」國家。
第三,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不僅沒有消除「中心」與「外圍」之間的不平等,反而使二者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心」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貿易、投資、金融等方面都佔有絕對的優勢,因而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外圍」國家則由於在制定國際經濟和貿易規則上的附屬地位,由於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弱者」地位,它們能夠從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得的利益將是十分有限的。這就不可避免地會擴大「中心」與「外圍」之間的差距。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8年9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佔世界總人口20%的富人佔有世界財富的80%,而佔世界總人口10%的48個最不發達國家,它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總產值中的比重卻不足1%,對外貿易額只有0.4%。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這種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這是由「中心—外圍」之間的不平等性所決定的。
㈣ 什麼是普萊維什的中心—外圍理論
中心—外圍理論(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 1949年5月, 普雷維什 向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 簡稱拉美經委會》遞交了一份題為《 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的報告, 系統和完整地闡述了他的「中心—外圍」理論。在這份報告中, 普雷維什指出:「在拉丁美洲,現實正在削弱陳舊的 國際分工 格局, 這種格局在19世紀獲得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且作為一種理論概念, 直到最近仍繼續發揮著相當大的影響。在這種格局下, 落到拉丁美洲這個世界經濟體系外圍部分的專門任務是為大的工業中 心生產糧食和原材料。」(註:Raúl Prebis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tca,Vol.7,No.1,February 1962, p.1.)也就是說,在傳統的國際勞動分工下, 世界經濟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大的工業中心」; 另一個部分則是「為大的工業中心生產糧食和原材料」的「外圍」。 在這種「中心—外圍」的關系中,「 工業品 」與「 初級產品 」 之間的分工並不像古典或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是互利的, 恰恰相反,由於 技術進步 及其傳播機制在「中心」和「外圍」 之間的不同表現和不同影響,這兩個體系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稱的。 對此,普雷維什進一步指出:「從歷史上說, 技術進步的傳播一直是不平等的, 這有助於使世界經濟因為收入增長結果的不同而劃分成中心和從事初 級產品生產的外圍。」(註:Raúl Prebisch, "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XLIX,May 1959,p.251.)
㈤ 中心外圍理論的基本特徵
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理論得以成立的基本條件實際上就是「中心—外圍」體系的個基本特徵:整體性、差異性和不平等性。
「中心—外圍」體系是一個統一的、動態的體系,具有整體性;
「中心—外圍」之間在生產結構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中心—外圍」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
對於所謂的整體性,普雷維什強調的是,無論是「中心」還是「外圍」,它們都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而不是兩個不同的經濟體系。普霄維什認為,現存的世界經濟體系是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以後,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技術和生產關系在整個世界的傳播而形成的,維系這一體系運轉的是在「19世紀獲得了很大的重要性」的國際分工。根據這種國際分工,首先技術進步的國家就成了世界經濟體系的「中心」,而處於落後地位的國家則淪落為這一體系的「外圍」。「中心」和「外圍」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是技術進步及其成果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發生和傳播的不平衡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對於「中心—外圍」體系的差異性,普雷維什的側重點在於強調二者在經濟結構上的巨大差異。他認為,技術進步首先發生在「中心」,並且迅速而均衡地傳播到它的整個經濟體系,因而「中心」的經濟結構具有同質性和多樣性。所謂的「同質性」,是指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貫穿於「中心」國家的整個經濟;而其經濟結構的「多樣性」表明,「中心」國家的生產覆蓋了資本品、中間產品和最終消費品在內的、相對廣泛的領域。「外圍」部分的經濟結構則完全不同:一方面,「外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是專業化的,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源被用來不斷地擴大初級產品的生產部門,而對工業製成品和服務的需求大多依靠進口來滿足。另一方面,「外圍」部分的經濟結構還是異質性的,即生產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極低的經濟部門(如生計型農業)與使用現代化生產技術、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部門同時存在。
「中心—外圍」體系的「不平等性」,是普雷維什這一理論的第三個主要方面,也是該理論的關鍵和最終落腳點。普雷維什認為,從資本主義「中心—外圍」體系的起源、運轉和發展趨勢上看,「中心」與「外圍」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稱的,是不平等的。
㈥ 中心外圍理論的歷史背景
1949年5月,普雷維什向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簡稱拉美經委會》遞交了一份題為《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的報告,系統和完整地闡述了他的「中心—外圍」理論。在這份報告中,普雷維什指出:「在拉丁美洲,現實正在削弱陳舊的國際分工格局,這種格局在19世紀獲得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且作為一種理論概念,直到最近仍繼續發揮著相當大的影響。在這種格局下,落到拉丁美洲這個世界經濟體系外圍部分的專門任務是為大的工業中心生產糧食和原材料。」(註:Raúl Prebis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tca,Vol.7,No.1,February 1962, p.1.)也就是說,在傳統的國際勞動分工下,世界經濟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大的工業中心」;另一個部分則是「為大的工業中心生產糧食和原材料」的「外圍」。在這種「中心—外圍」的關系中,「工業品」與「初級產品」之間的分工並不像古典或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是互利的,恰恰相反,由於技術進步及其傳播機制在「中心」和「外圍」之間的不同表現和不同影響,這兩個體系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稱的。對此,普雷維什進一步指出:「從歷史上說,技術進步的傳播一直是不平等的,這有助於使世界經濟因為收入增長結果的不同而劃分成中心和從事初級產品生產的外圍。」(註:Raúl Prebisch, 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XLIX,May 1959,p.251.)
㈦ 什麼是普萊維什的中心—外圍論
當代阿根庭著名經濟學家 普萊維什 (R·Prebish) 經濟理論的核心是他的著名的「中心—外圍論」,他的 保護貿易理論 和政策主張則是圍繞這一理論展開的。
求採納
㈧ 「中心——外圍」理論的內容是什麼
中心-外圍理論(theory of center-periphery)是2020年公布的經濟學名詞。
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家普雷維什(R.Prebisch)根據對版發展中權國家貿易條件繼續惡化這一歷史趨勢的分析,認為在世界經濟關系中存在著「中心」和「外圍」的格局。中心指富裕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它們組織起國際經濟體系為它們的利益服務;外圍指通過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而與中心發生聯系的發展中國家。
(8)經濟地理學中心外圍理論擴展閱讀:
對於「中心—外圍」體系的差異性,普雷維什的側重點在於強調二者在經濟結構上的巨大差異。他認為,技術進步首先發生在「中心」,並且迅速而均衡地傳播到它的整個經濟體系,因而「中心」的經濟結構具有同質性和多樣性。
「外圍」部分的經濟結構則完全不同,一方面,「外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是專業化的,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源被用來不斷地擴大初級產品的生產部門,而對工業製成品和服務的需求大多依靠進口來滿足。另一方面,「外圍」部分的經濟結構還是異質性的,即生產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極低的經濟部門(如生計型農業)與使用現代化生產技術、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部門同時存在。
㈨ 中心外圍理論的介紹
中心抄-外圍理論(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 ,是由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提出的一種理論模式,它將資本主義世界劃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生產結構同質性和多樣化的「中心」;一個是生產結構異質性和專業化的「外圍」。前者主要是由西方發達國家構成,後者則包括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心」與「外圍」之間的這種結構性差異並不說明它們是彼此獨立存在的體系,恰恰相反,它們是作為相互聯系、互為條件的兩極存在的,構成了一個統一的、動態的世界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