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術報告

地理學術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2-18 14:23:20

A. 我要一篇600字地理報告

我給你提些建議吧。論文還是要靠你自己來完成。
首先把握文章中心找到關鍵詞
例如:生態城市 可持續發展 泉水
接著分三段闡述觀點
例如:一、一、濟南泉水不能持續噴涌的根本原因在於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生活需水加生產需水加生態環境需水等於原水的可更新水資源量。廣義上說,維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態系統平衡所需的水都是生態環境用水。狹義的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為維持生態環境不再惡化並逐漸改善生態環境所需要消耗的水資源總量。生態環境用水主要包括:保護和恢復內陸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及水土保持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維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水域等生態環境的基流;回補超採的地下水及城市、河、湖補水等。
濟南名泉不能噴涌的表面原因在於地下水位的持續下降,達不到噴涌的臨界水位。但地下水位之所以下降,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舊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據統計,濟南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並無多大變化,即水資源總量一定。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生活用水大量增加,擠佔了生態環境用水。在目前水資源總量一定的條件下,為了保證一定的生態需水量,必須壓縮生產和生態用水。因此檢討我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保證生態環境用水,合理規劃和保護社會經濟用水,建設生態城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成為現階段的必然選擇。
二、 長期以來,人類一直以大自然主宰者的身份自居,「人本主義」意識根深蒂固。在這樣的思想意識指導之下,人類任意地、毫無節制地揮霍寶貴的水資源。總是考慮泉水如何為濟南的建設發展服務,很少想到過濟南的建設發展如何保護濟南的泉水。濟南的城市規劃是否考慮過濟南的泉水規劃?當人們打著各種各樣的幌子,對泉水重要的補給區、對泉脈不斷地破壞時,是否想過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應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泉群噴涌區雖只2.6平方公里,但泉水的補給區、排泄區遠遠大於濟南城市范圍,到底是「泉在城中」還是「城在泉中」?在泉的上、中、下游到底該如何做?在泉水環境不斷遭受破壞的情況下,靠技術手段究竟能維持泉水噴涌多久?我們的發展尊重客觀規律了嗎?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當泉群停噴影響了濟南的旅遊收入、工農業用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時,人們開始怨天尤人,認為泉拖了濟南發展的後腿。人們是否想過名泉之所以停噴,主要是人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味追求經濟增長,認為經濟發展足硬道理,忽視了泉自身的休養生息同樣足不可違逆的自然規律。足人類首先對不起濟南的泉水,泉水才對我們違背自然規律作出相應的懲罰。所以濟南的泉水問題不是單純的自然問題,這其實是一個社會問題,是。。。。。
最後總結全文

B.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周圍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現象)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於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佔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製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長。初期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與消費持續上升,石油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超過煤炭,躍居一次能源的主導地位。雖然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但世界石油消費量卻沒有絲毫減少的趨勢。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並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佔比例均高於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63.3%,北美洲佔5.5%,中,南美洲佔8.9%,歐洲佔9.2%,非洲佔8.9%,亞太地區佔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於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佔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後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及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未來世界能源將進一步向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能源的生產過程要實現清潔化,而且能源工業要不斷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費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氣將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將維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時,過去被認為是「臟」能源的煤炭和傳統能源薪柴、秸桿、糞便的利用將向清潔化方面發展,潔凈煤技術(如煤液化技術、煤氣化技術、煤脫硫脫塵技術)、沼氣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等將取得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已經關閉其國內的所有煤礦而發展核電,它們認為核電就是高效、清潔的能源,能夠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於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於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並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於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樓主,看我粘貼的這么辛苦,採納我吧 ——czh製作。

C. 中國地理學年會回執裡面有一項,是否作學術報告,此學術報告是什麼類型的,參加會議論文交流的PPT算不算

學者,指在大學或高等學府中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員,常常也是教師。學者通常都擁有高等學位。在美國,學者跟教授幾乎是同義詞。在英國,根據不同的學術級別分為院士、講師、高級講師或助理教授及教授。學者一詞在英文中可對應於Academic或Scholar,這兩者在英文中的意義稍有不同。後者也指在大學大量出現以前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學者一般不包括管理人員。
某些社會學家把學府劃分成四種基本的歷史類別:古代學府、早期學府、學術學會及現代大學。學府的模式最少有兩種:自古代發展而成的歐洲模式,以及由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十八世紀中期、湯瑪斯·傑弗遜在十九世紀早期開創的美國模式。

學術界被取名為「學院」因它是在古老雅典之城市牆壁之外的一個聖所。它是以傳說中的英雄Akademos命名,當中有幾個橄欖樹樹叢、健身房和適合於親密聚集的地方。在這幾個花園中,種有大量植物,矗立著前園主的雕像,柏拉圖在這里高談闊論並啟發他的追隨者。這些不拘形式的聚會成為人所共知的學院。後來,柏拉圖把他的聚會不斷發展成為教育哲學方法。公元前387年,他建立了「舊學院」。
柏拉圖的同事及學生建立了他的衍生方法。柏拉圖的其中一位希臘學生阿凱西勞斯建立了「中世紀學院」。另一位學生卡涅阿德斯就建立「新學院」。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以他自己的理論來改進方法和在其它健身房建立了學苑。

D. 初一地理的研究性課題報告

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初一地理研究性學習初探研究性學習是近兩年來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所提出的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它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作為和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地理學科的教與學,這種研究性的學習顯得尤其重要。一、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個性發展的意義。學生個性是指學生在其生活、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徵的總和。個性傾向是人的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它是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個性傾向性決定著人對現實的態度,決定著人對認識活動的對象的趨向和選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的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因此地理教育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從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角度考慮,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礎知識去分析區域特徵,通過探討比較,加深理解,融會貫通,並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1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這個課型著重培養學生學會從日常生活中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在初一開展的這次研究性學習,先是確定出一個研究的范圍,主要是圍繞我們學習、生活周邊的城市環境所展開。讓他們多留心觀察身邊的一各種事物,多問為什麼。了解事物的共性和各自的個性,加深理解。 2 提高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初一的學生對生活的知識膚淺,信息收集的渠道比較狹窄,處理問題往往也比較簡單,不可能一下子要求過高,對學生素質的培養,雖然不及高中學生那樣多樣化,但一個人的能力只能在實踐過程中循序漸進,逐漸發展起來。我們只要求學生從報刊或在網路上作簡單的查找。 3聯系實際,寓教於樂,樂中求知。 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家庭背景來選擇與《一中周邊城市環境調查》有關的研究課題,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學科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同時,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主動獲取課本以外的課外知識,這樣,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學會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當今社會,競爭與合作並存,所以具備積極合作精神與有效的人際交往技能成為了現代高素質人才的一個重要標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人際溝通與合作的過程。學生之間為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就必須依靠小組成員群策群力。因此在這里,合作既成了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也成為了學習的一種手段。讓學生通過研究性的學習,學會彼此尊重、容忍、理解,提高表達以及說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的能力等。 5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地理學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如當今世界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都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與學習。而我們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正是圍繞著我們身邊的環境而進行,讓學生在社會中進行調查訪問、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嘗試著解決問題,這樣既增強了對家鄉、對社會、對自然和人了解,又增加了對生活的熱愛,從而逐步形成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與日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二、淺析初一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與高中的區別及聯系 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這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突破。而作為具有主動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研究性學習更應該貫穿於人的學習的始終。所以,在初一年級,我們也應該嘗試著讓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我們知道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比如在網上搜索資料的能力、對信息的處理能力、邏輯性思維等都與高中的學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表現在整個活動中。如:在雜訊的測量中,由於學生操作的錯誤,影響了數據的准確性,在操場中出現了140分貝的雜訊。又如有個小組調查的是校園的白色污染,將一些專一的難度較深的知識的資料都下載下來;也有一些小組不會對資料進行篩選,收集的資料遠離了所需要范圍。由於存在這樣的差異,導致不同的研究結果。 但初一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某種程度上比高一相對活躍,他們比高一的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生的事物,高中的學生接受過多規范的東西,因此,在接受新生的事物上,或者說是對某種事物的看法,會採用了社會上一種較常規的看法。另外,初中與高中的學生,在學習上相對而言壓力較為輕松,有更多時間去開展這項學習活動。高中與初中學生的知識水平不同,因而在初一的研究性學習應與高中的研究性學習有所區別。如深入研究的層次、研究的手段、對資料的整理分析能力、社會的調查與實踐等能力都會有所不同,這樣在研究性的學習中,高中的學生注重的是理論性的學習,而初中的學生則注重的是直觀性。所以在初一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為高中更深入地展開研究性學習作了鋪墊。三、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與實施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組織和實施呢?以《一中周邊城市環境的調查》為例:1、內容的確定。 近年來,一中周圍環境的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如內環路的修建,兩校的合並,以及學校周圍的治安狀況,道路的交通狀況及所產生的雜訊,空氣污染等,這些變化都影響到一中教育及教學的工作。因此,我們在初一級學生中展開了《一中周邊城市環境的調查》的研究性學習。2、總流程圖學習動員→個人選題→題目篩選(合並)→擬定方案→小組實施(教師指導)→小組匯總→提交成果→展示交流→評價總結3、具體實施的階段(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逐步投入研究性學習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關心當地的發展,用所學的知識,結合我校周邊城市環境,提出區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討解決的途徑。如環境保護、交通、旅遊,城市規劃等讓學生了解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學習的聯系,培養學生對課本知識產生相關的問題意識,同時也可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在講世界的居民一節,書中的圖6.8城市問題,我讓學生從我們周邊學習環境來談談自己的體會,進而提出問題,我們學校現時雜訊的現狀如何,我們學習的環境是否達到了良好的標准,對我們學校產生的最大影響的聲源來自哪?趁著這股勢進而進行了一堂「現時新型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進一步認識研究性學習,應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等。 (2)、課題的選擇與確立。根據我校的特色,聯系本區的自然條件,結合本級學生特點,確定《一中周邊城市環境的調查》的研究內容。在選題的實施上,由教師在課題上展示有關的問題,給學生明確的選題方向,確定了學生研究性學習選題的范圍,做到有的放矢。基本組織形式——小組合作的形式。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採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家庭背景選擇與一中周邊城市環境有關的題目,並填寫有關的表格。但在這一階段需要教師不斷指導、調整、改進,使學生選擇的課題具體化、明確化、同時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我根據有關的資料,在選題中遵循了以下的原則:目的明確化、即調查什麼、研究什麼、鍛煉培養什麼能力等;題目的針對性,范圍局限於一中周邊的城市環境,以及與初一級地理知識有關的題材;選題的可行性,理論與實際結合性等。 (3)方案的研究與實施由每個小組各自寫出研究方案,包括整個研究學習的目的、內容、步驟和方法,以及學習分工情況等。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可隨時向老師報告,作出修改。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要走出校園搞調查,實地考察記錄,收集資料,同時小組的成員對收集回來的資料、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相互討論,研究。在這個階段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研究不下去,或者也有可能發現與課題有關的新問題。如一個小組最初研究的題目是校園的白色污染,後來題目變成一中周邊食店對我校的影響,最後到了感應垃圾箱的製造。 (4)匯總成果及交流體會。 學生根據自己研究的內容的需求將收集到的有關的文章測量數據,圖片或自已拍攝的照片等資料,進行歸類整理,並同時將社會調查、實地考察、相關的實驗等,通過文字表述,在這一過程會經常發現許多的漏洞,應及時補充調查報告,予以糾正,把研究的成果採取適當的形式展示出來,可以是小論文,調查報告,設計一種產品等,但它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而「有形」的製作品,所以對它的評價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難度。四、評價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評價?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具有哪些特點?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當遵循哪些原則?評價內容具有豐富性和靈活性。既然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參與的一種學習方式,因此,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如:組員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組活動,是否認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擔的科研任務,是否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是否主動提出研究的工作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採納他人的意見等。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來反映,也可通過行為表現和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要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節中掌握和運用有關方法、技能的水平進行評價,如查閱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察學生在一項研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後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五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是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的形式,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附學生評價表格研究性學習評分表格(學生用表)課題: 組長:項目詳細內容分數(10)內容分工是否具體 調查是否到位 資料是否切題 結論是否明確 演講表達是否條理清晰 普通話是否標准 態度是否自然大方 儀容儀表是否得體 展示是否運用多媒體展示 方法是否多樣 本課題是否還可深入研究: 是( )否( )可從哪些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五、研究性學習當中存在問題及建議1、小部分學生對調研不重視 針對本學科的情況,部分學生僅重視主要學科的學習,因而對地理科開展研究性學習興趣不大,而且成績越好的班級,可能問題越突出 ,這部分學生僅把調查看作是完成一項老師交給的作業,因而調查不深,思考的問題簡單化,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方式,應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這樣才能體現出他的優勢。要用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尤為重要。特別是運用現代的一些科學技術參與研究活動則收效更好。如調查的數據,可以通過電腦的操作製成圖表,有部分學生對攝影興趣較大的,可以讓他們通過拍攝直觀反映他們所研究的內容等。 2、小組搭配不合理 班上學習同一水平的同學常會集中在一個小組、平時喜歡一齊玩的同學集中在一個小組,這樣容易出現攻守同盟,甚至外出打撞球也向家長說出外進行調查,因此這就需要與各班主任及家長協調,完善管理。出外調查時需要填寫調查報告,並將當天的調查內容呈交給老師。 3、師資力量不足 由於地理學科每周的課時所限制,相應教師編制人數少在規模較大的學校每個年級僅有一位地理教師,因此,教師的工作量顯得特別大,因此採取了合並課題的方法,把一些相近的課題相結合。為了便於學習與管理,我將本次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作出如下劃分。

E. 誰有青島關於地理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給你個例子好了...... 日照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黃海之濱,東經118°25′~119°39′,北緯35°04′~36°04′。東臨黃海,西接臨沂市,南與江蘇省連雲港市毗鄰,北與青島市、濰坊市接壤。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寬約90公里,總面積5310平方公里。日照市屬魯東丘陵,總的地勢背山面海,中部高四周底,略向東南傾斜,山地、丘陵、平原相間分布。最高點為五蓮縣境內馬耳山,海拔706米;最低點為東港區東海峪村,海拔1~1.5米。山地佔總面積的17.5%,丘陵佔57.2%,平原佔25.3%。境內河流縱橫,分別歸屬沭河、濰河,除濰河流入渤海外,其餘流入黃海。較大河流18條,總長461.4公里,流域面積5222.7平方公里。沭河發源於沂山南麓,境內段長76.5公里,流域面積1718.4平方公里;濰河貫穿五蓮縣、莒縣,境內段長121.4公里,流域面積1350.2平方公里;傅疃河是唯一的境內大河,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060平方公里。日照無天然湖泊。人工湖泊有日照、青峰嶺、小仕陽3座大型水庫和馬陵、巨峰、戶部嶺、嶠山等10座中型水庫,總庫容95913萬立方米。 日照海岸位於黃海中部,岬灣相連,北起甜水河口,南到綉針河口,全長99.6公里,屬於比較平直的基岩沙礫質海岸。海岸線上有石臼灣、佛手灣兩大天然港灣與日照港、嵐山港組成的日照港群。近陸島嶼有桃花島、出風島;遠有平島、達山島和車牛山島組成的「前三島」,面積0.321平方公里。沿海灘塗7.6萬畝。淺海水域廣闊,10米等深線面積有30萬畝;20米等深線水域適宜養殖面積100萬畝。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很大。 日照境內有大小山頭4358座。西部為泰沂山脈系,大多呈東南、西北走向;北部山脈多呈南北和西南、東北走向;中南部有7條互不銜接的山脈,走向各異;東部屬膠東丘陵。海拔500米以上的有39座。2007年全市氣溫異常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時數偏少。全市年平均氣溫14.1℃,比上年偏高0.1℃,較常年偏高1.4℃。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6.8℃,出現在6月8日,年極端最低氣溫-9.9℃,出現在2月1日;年降水量全市平均1025.9毫米,比上年偏多457.4毫米,較常年偏多257.2毫米;年日照時數全市平均2104.0小時,比上年偏少19.3小時,較常年偏少328.9小時。

採納哦

F. 地理研究報告怎麼寫

人文地理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
人口、資源、經濟、交通、農業、工業、商業、旅遊業等。
就從重慶的這些方面寫吧~

G. 網上有沒有推薦的地理學講座的視頻或者說這類地理學學術講座視頻要在哪裡獲取

你可以到各個慕課平台上個,去查詢有沒有相關課程。
或者你直接到視頻平台,直接查詢看有沒有相關視頻。

H. 地理學習報告格式

題目:

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審查後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或按系統一設計的電子文檔標准格式列印(外語系網頁),禁止列印在其它紙上後剪貼,完成後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3.學生查閱資料的參考文獻應在5篇及以上(不包括辭典,手冊),開題報告的字數要在1000字以上.

4.有關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寫,應當按照國標GB/T 7408—94《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規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1.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2.本課題的基本內容

3.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4.論文提綱

5.參考文獻

6.研究進度

畢 業 論 文 開 題 報 告 指導教師意見:
(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系部審查意見:

系部負責人:

年 月 日

關於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探究實驗報告

小組成員:XX XXXX XX XXXX XXX XXXX
指導老師:XXX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工作和生活環境質量惡化,威脅著人民群眾的健康。保護環境,實質就是保護物質生產活動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物質基礎。一粒小小的鈕扣電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一節干電池可污染12立方米水、一立方米土壤,並造成永久性公害……
自從第一隻化學電源伏打電池問世以來,已經歷了兩個世紀了,在這期間,電池為我們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行動電話,BP機,手提電腦等電子產品走進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使電池這一家族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大量電池廢棄後給人類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據測試一粒鈕扣電池能污染60萬升水,一個人一生也喝不完,一節1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使用價值,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呀,於是我們課題組選擇了這個課題,希望能對此作進一步的了解,從而為廢電池回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為我們的環保事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過的廢舊干電池,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造成了浪費,也污染了環境。其實,被廢棄的干電池,其鋅殼只損耗了一小部分,二氧化錳也只起了一點氧化的作用,碳粉、石墨棒和銅帽還遠遠沒有被消耗。如果能加以回收和利用,就具有很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廢電池都是危險品,碰也碰不得,電池種類不同,對於環境的污染差別也很大,應區別對待,有些電池如鹼性干電池和鎳氫電池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但有些電池如鎘鎳電池含有有害物質,進入環境長期作用,可能直接危及人們的健康。廢電池中含有汞、鎘、鉛、鋅等重金屬有毒物質。人若汞中毒,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死亡率高達40%;鎘的主要危害是腎毒性,還會續發「痛痛病」( 引起骨質疏鬆,軟骨病和骨折)同時還是致癌物質;人體食用含鉛的食物,會影響酶及正常血紅素合成,影響神經系統;
廢電池的危害:廢棄在自然界電池中的汞會慢慢從電池中溢出來,進入土壤或水源,再通過農作物進入人體,損傷人的腎臟。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無機汞可以轉化成甲基汞,聚集在魚類的身體里,人食用了這種魚後,甲基汞會進入人的大腦細胞,使人的神經系統受到嚴重破壞,重者會發瘋致死。著名的日本水俁病就是甲基汞所致。鎘滲出污染土地和水體,最終進入人體使人的肝和腎受損,也會引起骨質松軟,重者造成骨骼變形。汽車廢電池中含有酸和重金屬鉛泄漏到自然界可引起土壤和水源污染,最終對人造成危害
重金屬污染,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人類如果忽視對重金屬污染的控制,最終將吞下自釀的苦果,因此,加強廢舊電池的回收就日顯重要了讓我們從點滴做起控制廢電池的污染吧。 hh

I. 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

關於二氧化碳的 除非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得到顯著減少,地球的未來只能有賴於具有潛在危險、未經驗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英國皇家學會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將早已備受爭議的地球工程學技術定義為遏制全球變暖的「下下策」。
這份在9月1日由英國皇家學會公布的研究報告稱,除非人類目前的減排努力獲得成功,在未來要想對地球降溫就只有採取地球工程學的方法。地球工程學技術被認為是解決全球變暖的終極手段,但由於其設想過於「瘋狂」,有人表示贊成,更多的人則因其可能產生「難以預測的後果」,表示堅決反對。
英國皇家學會負責地球工程學研究的約翰·謝潑德教授說:「這是一個令人不快的現實,除非人類在溫室氣體減排上獲得顯著的成功,否則未來我們面臨的氣候危機可能還會更加嚴峻。而如果到了那時,地球工程學將是我們手中能阻止地球氣溫繼續升高的唯一選擇。」「經過研究我們發現,有些地球工程學技術的確會對人類和環境帶來嚴重危害,而有些仍然可以依賴。地球工程學及其後果或許是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不利上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該報告將現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分成了脫碳技術(CDR)和太陽輻射管理技術(SRM)兩類,並對其進行了評估。
報告認為,脫碳技術主要致力於解決二氧化碳含量逐漸增多的問題,因此,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較小,相對更為適用。但研究人員無法證實,該技術能否在可接受的環境影響下以較低的成本實施。並且,一般來說該技術降溫的作用在一個較長的周期內才會顯現。太陽輻射管理技術通過反射太陽能量的方式來對地球降溫,這種方法將能迅速降低地球溫度,但並不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水平,解決海洋酸化的問題。除此之外,由於技術難度高工程量巨大,被認為可行性較小。報告的結論是:在全球氣溫達到警戒值,不得不立即採取降溫措施的時候,可採納太陽輻射管理技術;但在減少溫室氣體方面,它並不能替代脫碳技術。
報告認為最具潛力的技術:
1.碳捕獲法
技術設想:用高大的碳捕獲裝置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注入地下或轉化為石灰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克勞斯·拉克納是該技術的代表人物。
報告評價:由於能有效解決氣候變化的根源問題,該技術被認為是所有地球工程學中的首選,但到目前為止,該技術未見有低成本實施的實例。
2.強化風蝕法
技術設想:這種技術的設想是讓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岩石和礦物質自然發生反應,以化學的方法減少溫室氣體含量。
報告評價:該技術反應周期極為漫長,成本高昂。因此,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以達到減少成本和弄清對環境影響的目的。
3.造林法
技術設想:通過更大面積的種植樹木以及減少砍伐,從而實現緩解全球變暖的目的。
報告評價:合理化使用土地應該而且能夠在二氧化碳減排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由於涉及土地使用權這一敏感的問題,這一技術的應用范圍會受到嚴重影響,而且見效周期同樣比較漫長。
4.平流層噴霧法
技術設想:使用火箭、飛機、大炮,甚至人造火山,將細小的二氧化硫顆粒釋放到平流層中,減弱太陽輻射,從而遏制全球變暖。
報告評價:這種技術雖然成本低、見效快,但副作用不容忽視,特別是對平流層臭氧的損耗上。
5.空基反射法
技術設想:在地球軌道上部署由眾多鏡子組成的「太陽盾」,來抵禦或減少太陽輻射,從而為地球降溫。
報告評價:如果部署和維護的問題能得到妥善解決,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有潛力的技術。但目前的問題是,整個系統過於復雜和昂貴,且不能直接減少二氧化碳。
6.制雲反射法
技術設想:最具代表意義的是兩年前由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和愛丁堡大學提出的「制雲船」項目。該技術主要通過將海水轉化為雲層,反射太陽輻射,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
報告評價:這種技術的作用和影響面較小,且極易受到洋流等因素的影響,可行性和有效性還不確定,在大面積實施前還需更多的研究。
報告認為潛力較低的技術:
7.生物碳法
技術設想:使用燜燒的方法將含碳的有機廢物形成具有多孔結構的生物碳,支持該技術的專家稱,生物碳技術可完美地解決土壤退化,糧食安全,使用農業化學品造成的水污染與氣候變化等問題。
報告評價:英國皇家學會對生物碳減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有質疑,建議增加相關方面的研究。另外,生物碳的制備過程中也會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釋出,碳排放配額的獲取也是生物碳技術發展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8.海洋施肥法
技術設想:通過向海洋表面投放鐵或尿素等營養物,或使用將海洋表面和深部的水體進行交換的方法,刺激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快速生長。「飽餐」了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死亡後就會將碳帶入海底,從而實現減碳的目的。
報告評價:這種方法的有效性並未得到實例證明,嗜碳浮游生物所釋放的二氧化碳極有可能超過其所消耗的部分,其對生態環境的副作用可能會十分明顯。
9.地表反射法
技術設想: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所謂的「白色屋頂法」,即將房屋的屋頂塗成白色,以反射太陽輻射並減少降溫能源消耗的方法。還有一種類似的方法,主張在海洋或沙漠放置大量反光物,將陽光和熱力反射到太空,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報告評價:該方法未能充分考慮地域和氣候差異,在一些地區這種技術非但完全無效,還會嚴重影響當地的氣候。
在談及上述技術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時,謝潑德稱:「迄今為止,在所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當中,還沒有任何一種能完美地解決全球變暖問題,所有的技術都伴有不可預知的風險。就目前來說,我們應該繼續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而與此同時,該努力萬一失敗,我們也應有充分的准備。如果『B計劃』有成為我們未來選擇的可能,其對環境影響的研究目前就必須立即展開。如果無視該技術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或採取不負責任的態度忽視存在的問題,地球工程技術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與全球變暖本身並無多大區別。我們必須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
資訊來源:科技日報

J. 跪求一篇(人文地理專題講座學習心得) 字數500以上 最好在1000字左右

人文地理專題講座--文化景觀 2005-4-29 10:29:28 433
1、文化景觀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地位與意義:

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人類各種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地域組合及文化區形成、發展、演變規律(李慕寒等,1995,第2頁),探討文化事物和現象的形成及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喬丹和羅文垂(Jordan&Rowntree)認為文化地理學有五大主題,即文化源地與文化擴散、文化生態、文化整合、文化區和文化景觀。

2景觀內涵的嬗變與豐富:

宗教題材繪畫的背景(陪襯)到風景畫(主角)到建築到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借鑒、引入,賦予其新的豐富的內涵,如地理學家、文學家等。

景觀一詞來源於德文landschaft,指風景畫,指景物、景色。後被引入地理學,表達地域綜合體。基於地理現象有兩大類: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景觀相應分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7.2.人文景觀(文化景觀)

景觀的研究始於德國近代地理學。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首次注意文化景觀的研究。美國人文地理學家索爾(蘇爾)主張文化景觀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對其概念索爾、李旭旦等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本書做一綜合(43頁)。

2、景觀與文化景觀研究的歷史發展

景觀一詞來自德語,原意是指風景、景物。自從景觀一詞被引入地理學後,就被賦予了特殊含義,即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象的綜合體。景觀可以分成兩大類,即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也稱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集團為滿足社會經濟需要所創造的景觀,如農田、城市、荒漠中的綠洲等。

早在1885年,溫默(Wimmer,J)在《歷史景觀學》一書中指出,應把注意力集中於景觀的全貌。拉采爾(Ratzel,F,1844-1904)在《人類地理學》、《民族學》等著作中第一個系統地說明文化景觀概念(他較多地稱為歷史景觀)。把景觀作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後就被普遍採用了。施呂特爾(Schluter,O,1872-1952)於1906年在慕尼黑大學任職演說中提出,地理學者應著眼於地球表面可以通過感官覺察到的事物,著眼於這種感覺——景觀的整體;把景觀作為地理學的主題將給地理學一個合乎邏輯的定義;探討人類創造的景觀(即文化景觀)的變化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詹姆斯和馬丁,1989,第219頁)。帕薩格(Passarge,S,1867-1958)不僅在小區域的詳細考察方面,並且在全球范圍內對景觀學作出了貢獻(詹姆斯和馬丁,1989,第224頁)。他反對把景觀作個別的描述,認為必須把景觀看作一種類型;把一種景觀類型看作一種空間體系,即相關要素的集合體;主張劃分景觀類型的最好指標是植被,他據此劃分了地球上的景觀帶(《地球景觀帶:自然與文化》);1913年他創立了「景觀地理學」一詞;於20年代出版了《景觀學基礎》(3卷本)、《比較景觀學》等巨著,提出了城市景觀、空間景觀等概念,成為著名的景觀地理學家。

本世紀20年代,「文化景觀」一詞在地理學中已經被廣泛使用,這與蘇爾(Sauer,CO,1889-1975)創立的文化景觀學派是分不開的。他的「景觀的形態」繼承了施呂特爾和帕薩格的思想,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觀來研究地理特徵;他在1927年發表的「文化地理學的近今發展」一文中給出了一個簡單而容易使人誤解的文化景觀定義,即文化景觀是「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各種人類活動形態」(DeBlij,HJ,1986,P142)。1931年蘇聯著名景觀學家貝爾格(Berg,LS,1876-1950)發表了《蘇聯景觀地帶》一書,認為景觀「是佔有一定地域並相互聯系的一組環境要素(地方氣象、地形、土壤、植物和動物)所組成的統一體,並認為景觀是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1939年生物地理學家特羅爾(Troll,C)提出了「景觀生態學」概念,把景觀學與生態學結合起來,推動了景觀理論的發展。

二戰以後,德國地理學者重視研究社會地理學,認為社會地理學的目的在於解釋文化景觀,明確主張景觀變化的主力是人類集團的態度、目的和技能。1964年勞滕扎克(Lautensack,H,1886-1971)在研究伊比利亞半島時,對作為一個連續統一體(半島)的各地段的景觀變化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半島的連續性景觀變化是緯度、高度、距海路程以及最近海岸的方向4個變數的函數。這種「更為精確的分析方法為景觀學提出了新的方向」,「就是這種創新的方向使得區域地理(景觀學)成為大多數德國學者的中心旨趣」(詹姆斯,1989,第230頁)。

在美國,斯賓塞(Spencer,JE,1907-)和霍華斯(Horvath,RJ)、喬丹(Jordan,TG,1938)、德伯里(DeBlij,HJ,)等人分別從農業、文化、行為角度研究了文化景觀。1986年德伯里在《人文地理學:文化、社會與空間》一書中給出了文化景觀的廣義定義,即「文化景觀包括人類對自然景觀的所有可辨認出的改變,包括對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種種改變」(DeBlij,HJ,1986,P142)。沃姆斯利(Walmsley,DJ)和劉易斯(Lewis,GJ)把景觀看作是人們周圍能見到的連續平面,它是人類利用環境的一種產物。我國已故著名人文地理學家李旭旦教授認為,「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李旭旦,1984,第223頁)。

2文化景觀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地位及研究內容

喬丹等人認為,由於文化景觀反映了創造景觀的獨特文化,因而景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地理學者通過觀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觀,可以獲得關於該處人類集團的許多有用信息。基於這一原因,有的地理學者把文化景觀研究看成是地理學的核心,地理學的中心課題;國內有人把文化景觀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學的三大支柱之一。[15]由於蘇爾等人的努力,創立了地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景觀學派。文化景觀之所以會成為人文地理學特別是文化地理學的一個研究主題,也許部分原因就在於文化景觀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和娛樂。文化景觀也反映了人類集團改造世界的態度。此外,文化景觀還包含著有關文化起源、文化傳播和文化發展諸方面有價值的證據。因此,研究文化景觀不僅要對文化景觀的演變過程作全面分析,而且要對景觀的形態、構成、特徵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徵進行探討,甚至還要探討如何引導文化景觀建設,使之向和諧的方向發展。由於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各種文化現象所組成的統一體,它的構成非常復雜,既包括景觀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又包括景觀構成的主體,即人文因素。景觀的物質外貌,如聚落的形態與格局、土地利用劃分的現狀與配置、建築物的式樣風格、人類活動的形式等,是表現文化景觀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國外大多數學者對文化景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類型和建築。研究聚落型式時,文化地理學者描述並解釋當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築物布局的空間差異。土地利用類型反映了人們劃分土地的方式,人們把土地劃分成經濟用地和社會用地等。從全球來看,土地利用類型的地區差異極大,包括從綜合經營的大農場,到僅有成百上千塊相互隔離、規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經營農場,也包括美國郊區私人擁有的、用籬笆圍起來的一塊塊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廣場。在文化景觀中可以區分出兩大類建築,即民間建築和職業建築。前者指沒有職業建築師的幫助而建成的所有建築物,其建築風格和建築方法來源於民間文化。後者則在不同的技術水平上反映了其文化特徵,如職業建築師設計的摩天大樓和大量的可移動房屋的存在反映了北美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

3文化景觀的主要研究方向

31文化景觀構成

文化景觀存在於地球表面,並占據一定的地理空間。自然因素為人類物質文化景觀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各種條件;自然因素本身的獨特組合能構成奇特的自然旅遊景觀,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自然環境具有地帶性特徵,使文化景觀中的許多人文要素(如民居等)具有明顯的地帶性。構成文化景觀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動植物、水文、氣候和土壤等,各種因素在景觀形成中的作用中不相同。地貌條件常常對景觀的宏觀特徵產生巨大的作用,影響到景觀的人文化程度。岩石圈是文化景觀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場所,是文化景觀賴以存在的基礎。而在森林景觀、草原景觀、鄉村田園景觀、園林景觀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觀中最鮮明的要素之一。

文化景觀構成中的人文要素包括兩類,即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物質因素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態,可以被人們肉眼感覺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飾、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馴化動物等。其中聚落最顯而易見,是文化景觀的核心。農村聚落的規模和密度反映了農村地區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特徵,也反映了民族的生產生活習慣、區域文化特色、經濟發展水平、土地利用狀況和農業生產結構。依據物質因素的活動性程度可將其劃分為活動性因素和相對穩定因素。活動性因素主要包括人、馴養的動物、交通工具等;相對穩定因素則主要指文物古跡以及其它具有固定位置的建築物。非特質因素不被人們直接感知的、無形的,但對景觀的發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識、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審美觀、道德觀、政治因素、生產關系等。對這些因素進行研究,可以透過文化景觀的物質外貌,深入文化景觀內部,探究「景」中之「意」、「景」中之「情」,並與具體物質景觀相呼應,使文化景觀的研究不斷深入。

除此之外,文化景觀還有一種凌駕於各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之上、可以感覺到但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象區域個性一樣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是文化景觀構成的非物質成分。英國的哥德曼(Gottmann,I)教授在《歐洲地理》(1969)一書中寫道:「……一個區域要和它的四周區別開來,除了需要突出的山水、語言和技藝外,還必須有一種基於某種宗教教義、社會觀念、政治模式(有時是三者的結合)的強烈信仰。因此,區域化必須以景象作為基礎,每一個社會都有它的特有景象,一種和它的鄰區稍稍不同的標記……」。

32文化景觀的發展

文化景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服從於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文化景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個時代都對文化景觀有所貢獻,當然每個時代的人都是按照其文化標准對景觀施加影響的。由於民族遷移等因素,一地文化景觀往往並非由一個民族創造的。美國地理學家惠特爾西(Whittlesey,DS,1890-1956)在1929年曾提出「人類佔用說」,認為地理學不應是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而是要去描述和解釋人類的居住空間,研究一個地區人類社會佔用的歷史演變過程,並稱為「相繼佔用」。文化景觀源於農業,人類農業最早發展的地區成為文化源地,全球五大古文明中心莫不如此。斯賓塞(Spencer,JE)和霍華斯(Horvath,RJ)1963年在《農業的起源》一書中研究了三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椰棕區和馬來西亞橡膠區——的發展與文化變遷,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六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與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與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與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與能力)、農藝要素(品種與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與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就可以劃分出農業文化區。

33文化景觀類型的劃分

對於文化景觀類型劃分的原則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國內一些學者對此作了探討。金其銘等於1985年在劃分江蘇省高淳縣的文化景觀類型時,採用的劃分原則有:文化景觀產生的基礎(自然環境、人口密度與分布等)具有相似性;具有基本相同的發生發展過程;文化現狀特點相似;經濟和社會文化的今後建設方向大致相同。董新於1990年提出劃分鄉村文化景觀的五條原則,即相關原則、同質原則、外觀一致性原則、共時原則、發生演化一致原則。由於文化景觀的構成復雜,分類的方法很多。如根據可視性可以把文化景觀分為物質文化景觀和非

物質文化景觀;根據人口密集程度、就業構成、建築物密集城市等可以把文化景觀劃分為農村聚落景觀、人口景觀、政治景觀、語言景觀、宗教景觀、建築景觀、流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等較具體的類型。筆者認為,在劃分文化景觀類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不能把劃分自然景觀的方法套用到文化景觀上。雖然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有密切的發生學關系,且都屬於地理綜合體,但在組成要素上前者以人文因素為主,後者為純自然要素,故不可能相互套用,文化景觀應該有其獨特的劃分方法。但是,由於人們對文化景觀概念的認識有差異,對文化景觀的劃分原則和劃分方法存在不同的看法。

其次,文化景觀的劃分必須採取定量和主觀感知相結合的方法。景觀的劃分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必須採取定量與主觀感知相結合的方法,即把影響區域文化景觀的主要組成要素以量的規定性來加以限定,結合主觀感知,從而劃分出不同的文化景觀來。再次,劃分文化景觀要注意景觀要素在組合上的相關性。文化景觀是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的綜合統一體,在空間上應視為一個整體。盡管聚落是文化景觀最顯而易見的部分,但它並非孤立存在,它必然與景觀的其它要素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在農村地區,農村聚落與另一種文化景觀要素土地利用結合成一個統一體。在我國農村地區,山區與平原的文化景觀迥異,耕作區與牧區、林區的文化景觀也截然不同。江南水鄉磚瓦結構住宅,屋旁有雜樹竹林、村前有河溝池塘,小村莊散布在一望無際的稻田之中,拱橋……構成了特有的統一的水鄉農村文化景觀畫面。這種畫面如果沒有水網、拱橋、稻田,就不是水鄉農村文化景觀了。

34文化景觀的解釋

對文化景觀進行解釋是文化景觀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盡管文化景觀是由作為整體的人類的影響而產生的,但它卻可以由單獨的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加以解釋。例如,可以賦予景觀以象徵性的評價標准,而這種評價標准又能依次產生一些令人信服的結果。與此類似,如何解釋景觀也反映了有關人員的評價標准和態度。例如,資本家可以從金錢角度解釋景觀,藝術家可以從美學角度解釋景觀,科學家可以從生態角度解釋景觀,社會活動家可以從混亂和非公正解釋景觀。[14]目前,對文化景觀的解釋主要有四種模型。1畫家式模型。它擅長於描述世界,且這種描述具有相當真實的政治後果。但該模型僅局限於歐洲。2民間景觀起源模型。其長處在於它能提供詳細的描述和景觀的歷史,但它難以揭示社會再生產和變革時景觀是如何被利用的。3書本模型。在該模型中,文化被看作是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交流符號,景觀被看成是文化的、政治的價值觀得以交流的許多文化書本的一本。該模型的長處在於,它既保持了景觀是一種物質現象的定義,又看到了景觀得以產生和變遷的社會過程。但在許多情況下,該模型所假定的復雜的書內聯系很難探索。4劇本作法模型。它把景觀解釋成劇院,它在捕捉市民宗教儀式的可見的、常規的性質上很有作用,但建立在戲劇比喻上的人類動力模型可能因戲劇腳本和角色表演的固有概念而受到局限(Duncan,1995,P414-415)。GJ劉易斯假定,所有的人均以類似的方式體驗環境且對環境的反應可由社會和文化進行傳輸。之後,他提出了景觀解釋和研究的七條原則[14],即1景觀是文化的線索,可以提供占據景觀的人的類型的證據;2景觀的所有要素都反映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要素同等重要;3通常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普通景觀很難通過傳統的學術方法進行研究,因而需要新方法,如人文主義觀點所提供的那些方法;4考察景觀的意義需要考察該景觀的歷史;5某一文化景觀的各要素只有放在其地理背景中進行研究才有意義;6因為絕大多數文化景觀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所以景觀的解釋依賴於對該處自然景觀的認識;7景觀中的幾乎全部客體都可以傳輸某種信息,盡管不一定以明顯的方式傳輸。

35文化景觀的應用研究

本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生態惡化、資源短缺、人口激增等問題日益嚴重,景觀生態研究受到重視。美國、荷蘭等國在景觀生態設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我國的景貴和、傅伯傑等學者在景觀生態和生態規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16,17]此外,文化景觀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受到了相當的重視,在旅遊開發、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等領域已經得到開發利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內外學者對文化景觀的保護已經達成了共識,尤其是在城市規劃中。我國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等提出的復合生態系統[18]及生態工程理論為城市景觀規劃提供了新的思路。宗躍光把文化景觀論、景觀生態應用於城市規劃,認為城市景觀規劃將實現四種轉變,即由物理規劃向生態規劃的轉變,土地利用規劃向景觀功能單元規劃的轉變,由點線規劃向景觀網路規劃的轉變,由靜態規劃向動態規劃的轉變。

7.文化景觀

7.3.關於文化景觀含義的拓展與解釋

7.3.1.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觀。

包括生產與生活設施,內容豐富,反映的人地關系全面。是文化景觀的典型、縮影、載體。

7.3.2.自然條件、自然景觀是基礎。

自然條件對文化景觀的物質內容的基礎作用,同時對文化景觀的形成的潛移默化的背景影響。

7.3.3.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觀主體(自然是被動的,人是主動的;自然變化慢,人文變化快)

7.3.4.文化景物(物質因素)是文化景觀軀干(形),非物質因素是血肉(神)

文化景觀的外在形式、物質原料組成、裝飾色彩等,是物質的,而其所反映的價值趨向、折射的追求等內在的含義與意義,是文化景觀的神、氣所在。

文章閱讀:

文章1

讀者2002、23期《風格與耐性》、劉元舉《我的家在哪裡》灕江出版社。

文章2

2002、22期《大師的敗筆》、梅資《新華日報》 2002年8月31日

評價:城市規劃專業的優勢,或者說要塑造的優勢的城市軟體、內涵的側重,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軟硬並舉、兼施和整合。

7.3.5.文化各因素要個別分析,又要綜合考慮;既有獨立性,又有依賴性,形成景觀綜合體

7.3.6.文化景觀反映人地關系

7.3.7.文化景觀有地域分異,又有時間變化。

美國地理學家惠特爾西的「文化史層」(sequent occupance)。景觀的時空動態變化要求景觀生態、景觀保護、景觀規劃。如果說,文化景觀反映人地關系,那麼,「文化史層」反映動態人地關系,反映人地關系的動態變化。有時,文化景觀由於演進的連續性,形成了很集中的景觀動態變化,如廣州市的「千年古道」、不同時代的北京城,但共多的時候,研究「文化史層」,形成「文化史層」,或者說,從「文化史層」角度研究文化,可能要進行跨時空聯系、集中,如聚落、城市的縱向演進。(詳細內容見最後一章的第三節 文化景觀研究與文化景觀建設)。

從文化景觀到文化史層,從靜態人地關繫到動態人地關系,從瞬間、或時代性的「照片」到歷史「連續劇」,從文明的碎片到文明整體,反映人地關系的演化與組合,反映文明的演進,社會的「進化」。

以下資料來源:徐州師范大學淮海發展研究院 徐州市規劃設計院 豐縣縣城舊城區人口容量與結構調整研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