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在地理學近代化的時候對地理學支持最大的是

在地理學近代化的時候對地理學支持最大的是

發布時間: 2021-02-18 13:06:00

㈠ 古代中國對地理學的貢獻

中國古代的物理成就

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中,屬於物理學或與物理學有關的,可以提出力學、光學和聲學等三個方面作一簡要介紹。
(1)力學方面
①《考工記》一書中的有關記載。這是一本現存的有關我國古代手工業技術規范的書籍,可能是春秋時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它記述了許多手工業的工藝製作與設施,匯集了至公元前3、4世紀時的工程技術知識。其中包含的力學知識,主要有:關於慣性的記載、滾動摩擦的論述、論箭的飛行與保持穩定,還記述了有關力的測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及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軟科學知識。
②《墨經》中有關力學知識的記載。《墨經》戰國時代以墨翟(公元前490至403年)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分為「經」與「經說」兩大部分。經說是經的註解。前者的內容大多是一些定義性質的條文,後者則帶有定律的性質的解釋。
《墨經》中的軟科學知識已不全是實際生產知識的總結和記述,而是對力學現象進行了粗淺的概括,並進行了一些推理論證。諸如,關於時空觀念、運動學知識、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論述,以及斜面、滑輪及其應用,等等。
現舉一條關於杠桿的理論探討以茲說明:
經下第25條:「天(衡)而必正,說在得。」經說:「(衡),加重於一旁,必捶(垂),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相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
這一條說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關系。可能是墨家探討杠桿平衡關系的實驗總結,說明墨家發現杠桿定律較之古希臘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年。但並沒有阿基米德杠桿定理那樣完整和定量化。
③侯風地動儀。這是東漢張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後漢書張衡列傳》上有下面一段記載:「(順帝)陽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復造侯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
形似灑尊,飾以篆文山龜烏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震,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當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顯然,這是一種測定震源方向的儀器。可惜,後來這架地動儀失傳了。
我國考古博物學家王振鐸在總結國內外學者復制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根據書上的記載和力學原理滿意地復製成功了侯風地動儀的復原模型,它主要是一個利用了重心很高的「都柱」的不穩平衡。從這個儀器的製造來看,張衡已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同時他對地震波傳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這些在當時來說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④記里鼓和指南車。這是三國時魏人馬鈞根據以前的記載模仿製成的兩種利用各種齒輪的復合運動傳動的自動機構。記里鼓是利用原動齒輪帶動大小不同的一套從輪,使車輪轉動把車行的里數自動地表示出來的一種裝置。
指南車是利用一套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的定向裝置,使得立在車上的一個木製人像的手永遠指著固定的方向。關於這兩種裝置的結構,在劉仙洲教授著的《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第五章中有較詳細的介紹。
(2)光學方面
關於光學知識的記載以《墨經》經下中的八條(16至高無23)最為系統。其內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體與光源的相對位置確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線傳播實驗,光的反射性和平面鏡成像,凹面鏡成像,凸面鏡成像等。它已觸及了幾何光學很大一部分,從時間上看要比古希
臘歐幾里德注《反射光學》早一百多年,所以,《墨經》中的光學條文,不僅是我國最早的光學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難得的各較全面的光學著作。

㈡ 最近幾年的文綜地理高考試題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希望對你抄有幫助。
最近幾年襲地理考重點的有區位分析和氣候特點還有地球運動,但是最大的問題是地球運動,因為這主要考察計算和分析,而不是單純的背記,要求學生對基礎的掌握,許多人都是栽在這問題上的。回顧往年的題,能夠更好的分析出題走向。
有不明白的可以hi我,望採納。

㈢ 秦漢地理學有很大的發展,地理著作開創了新的體制,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山海經》,其作為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版古籍,大體上是權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此外,這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這部書的作者沒有詳細記錄。

(3)在地理學近代化的時候對地理學支持最大的是擴展閱讀: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其《史記·大宛列傳》中說,《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

㈣ 1. 古地理學與歷史地理學有何區別 2、地理大發現對近代科學發展有何意義

個人自己的理解:
1歷史地理學是要與歷史聯系起來的,古地理學是按時間來內的。
2地理大發現使歐洲可以繞過容土耳其與世界進行經濟來往,促進了交流,交流越多,見識越廣,對宗教和封建的沖擊也越大,這兩個都是科學的桎梏;另外也用地圓說取代了地平說,也促進了現代科學的發展。
3太陽月亮會引起潮汐,白天和黑夜造成的溫差也帶動了氣流的運動,風也是影響地勢的重要因素。
4因為地球自轉的關系,北半球的水流有順時針的趨勢,因此河流侵蝕的都是右岸,因此從南向北的是東岸,從西向東的是南岸;南半球則反過來。
5侵蝕
6南方的多是水的侵蝕形成的,北方多是風化導致的。
7江蘇多平原和水,因此適於耕種,但因此也容易遭澇災。

㈤ 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所形成的四大學派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 這是我們期末人文地理考試題目啊,求解答呀

環境學派
(1)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廷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
人地相關學派
(1)法國維達爾·白蘭士,維達爾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和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
(2)白呂納 白呂納的觀點更為明確,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 20世紀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納提出了地理學的核心應是區域研究,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

㈥ 百度文庫中地理科學專業《經濟地理學》試題的答案誰有

[email protected]

㈦ 說張相文是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有何根據

我國地理學在清末得到迅速發展,並逐漸擺脫作為歷史附庸 的地位,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近代地 理學的先驅者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張相文更被稱為中國近代地理 學的奠基人。張相文(1866—1933),字蔚西,號沌谷,江蘇泗陽縣人。 甲午戰爭時期,他經常閱讀地圖了解戰局,由此開始研究地理 學。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我國的狂潮,更加激起張 相文鑽研地理學的決心。他在認真閱讀我國古代地理著作的同 時努力學習日語,積極學習和吸收西方近代地理知識,並將我 國傳統地理學與西方近代地理學結合起來,創立了我國近代地 理學。張相文編著出版了我國第一批地理教科書。張相文一生主要 以教書為職業。他在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天津 北洋女子高等學校以及北京大學等學校講授過地理學課程。在地 理教學中,張相文吸收西方地理知識,結合我國特點,編著出版 了我國第一批地理教科書。如1901年上海南洋公學出版《初等 地理教科書》2冊;1901年上海蘭陵社出版《中等本國地理教科 書》4冊;1908年上海文明書局出版的《地文學》10冊。其中 《初等地理教科書》和《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是我國人編著的 近代教育的最早教科書。我國有教科書,始於地理,「教科書」 一名也由此創立。這兩種書的影響極大,推動了近代地理教育和 近代地理研究在我國的興起與發展。而他撰寫的《地文學》不但 是我國自編的第一部地理著作,還是我國最早的自然地理教 科書。全書分為星界(宇宙)、陸界、水界、氣界和生物界5編。 直到今日,普通自然地理學著作的編寫,其基本內容仍不出這五 個方面。張相文在此書中首次增加了生物界一編,將無機自然界 與有機自然界聯系起來,這是近代地理學上的一個重要進展。張 相文編著的《地文學》的出版,無疑是我國近代地理學興起的又 一標志,它也為發展我國近代地理學奠定了初步基礎。1909年9月28日,在天津河北第一蒙養院召開的中國地學 會成立大會上張相文被推選為第一屆會長。中國地學會是我國第 一個地學學術團體,為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地質學會的前身。它 的成立促進了我國輿地學向近代地理學的轉變。中國地學會成立 之後,張相文就決定出版《地學雜志》,作為學會的會刊,並長 期負責編輯工作。《地學雜志》作為我國最早傳播新地學的刊物, 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地理學的發展。總之,張相文的這些活動都積極宣傳、擴大了科學地理學思 想在我國的傳播和影響,為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 重大貢獻,不愧為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先驅者。

㈧ 近代地理學時期地理文獻的六大傾向是什麼

近代地理學時期地理文獻的六大傾向(弗里曼)
地理學文獻中的六大傾向。

1.網路全書傾向 此傾向與收集世界各地,特別是西歐、北美居民知之甚少的地區的新資料有關。雖然大發現時代早已過去,而且到19世紀末葉,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已為盎格魯—撒克遜探險家所涉足,但仍有不少地帶——尤其在非洲,即使不是未知地域,在當今地圖上也是一片空白。實際上,在地理學的近代時期之初,北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出現永久性的農場。

2.教育傾向 如詹姆斯所強調的,此傾向標志一門學科需要傳播知識,證明其有用性,並確保其可以再生產。為了在學校、學院和大學奠定地理教學的堅實基礎,課程的改革者和設計者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弗里曼,1980a,1980b;斯托達特,1986)。

3.殖民傾向 此傾向反映出在近代時期前幾十年的環境形勢,英國尤其如此。其殖民帝國正日漸鞏固,勞動力以大城市為中心的空間劃分並覆蓋地球表面相當大的部分正逐步形成,商界組織要求提供有關各國的大量信息,於是提供信息成為地理研究的一項主要任務,而信息傳播則是地理教育的基石。

4.概括傾向 此傾向說明了按網路全書傳統和殖民傳統收集起來的資料的運用日益增長。學術研究不僅包括收集與核實事實,並且要對事實予以解釋,而解釋所用的方法和目的決定了地理學發展的早期範式。

5.政治傾向 此傾向體現在當代對地理學知識的應用。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新劃分世界版圖會議上,I.鮑曼曾是美國總統W.威爾遜的首席顧問,像豪斯霍費爾這樣的地緣政治學家對納粹德國的生存空間觀念是有影響的(詹姆斯和馬丁,1981;帕克,1985)。

6.專門化傾向 此傾向是對知識不斷增長,因而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掌握全部知識即使在地理學一個學科內——的反應。在近代時期以前,科學家和其他學者的興趣和專長可以非常廣泛,但是後來由於研究文獻的數量不斷增加,研究方法要求更長、更嚴格的培訓,地理工作者必須專門化,即首先成為一名地理學家,爾後在地理學范圍內選定並專攻一個基礎領域或地球表面一個特定區域。

㈨ 地理學的最高獎項

維加獎 ,成為地理諾貝爾獎,瑞典的阿道夫·艾瑞克·諾登舍爾德一開始開拓了北冰洋航道,然後經北冰洋,西太平洋,大西洋首次完成了環亞歐大陸航行,該獎每三年頒發一次

㈩ 近代地理學開始的標志是什麼為什麼說洪堡,李特爾是它的奠基 人

A.von洪堡和C.李特爾是德國人,他們不僅是德國,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洪堡將畢生貢獻於考察自然界,足跡遍歐洲和南北美洲。他的報告《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30卷),是新大陸自然、經濟和政治的第一部網路全書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他提出世界年均溫等值線圖和大陸性概念、以及植物緯向水平地帶學說,是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從而公認他為自然地理學和植物地理學的創始人。洪氏代表作《宇宙》,解決了近代地理學的三大問題:①認為地球是統一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主要探討地表各區域相互關聯現象的差異性;③研究特定自然要素,應注意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在柏林大學任教的李特爾是德國第一個地理學講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學會的創建人。他的名言是「土地影響著人類,而人類亦影響著土地」,被認為是近代地理學中人地關系的最早闡發者和人文地理學的創始人。他對區域的開創性見解,集中於19卷的《地學通論》中,該書確定了區域的概念和層次。他還認為地理學的基本概念是差異性中的一致性,從而導出這門學科的兩個基本部分:系統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
洪、李二氏分別在地文和人文兩大方面對地理學開創了新局面,而且均重視對區域的分析。但前者將重點放在地表自然要素的地域結合、包括其對人文現象的影響,而後者則認為人是地理研究的頂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