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地理教學進度表
1. 如何優化高三地理教學
高考地理要求測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地理思維能力及運用地理數據、地理事實材料、圖表、地圖去闡述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夯實基礎和培養能力是整個地理復習過程的兩個根本著眼點。
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及高考的要求,我們認為地理復習必須注意三個結合。
首先是圖文結合。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是學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地圖的配合,地理教學就無法有效地展開。因此,復習時,要堅持圖文結合的原則,使學生養成「左圖右文」的學習習慣,更要教會學生閱讀和使用地圖的正確方法,掌握繪制相關地理圖像的一般技巧。
其次是學思結合。復習時,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通過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在疑難中積極思維、增長智慧;更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善於思考的良好思維品質。
最後是學用結合。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單純的理論學習可能顯得枯燥乏味,但一旦與實踐結合,灰色的理論就會變得鮮活。例如在復習「日界線」知識時,引用趣事:孕婦乘海輪西行,在日界線東西側分別產下一名男嬰和女嬰,結果妹妹比親哥哥「大」。這樣,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為了達到預期的復習效果,地理復習還必須處理好復習的難度、深度、廣度和角度等四個方面。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新高考各科測試的難度呈下降的趨勢,基本改變了過去那種「求偏、求難、求怪」的狀況。所以,復習時要控制難度。對於知識點的挖掘也不宜太深,通常往下一至兩個層次即可。如果把教材知識點所有隱性知識都挖掘出來,結果就會增加學生負擔,最終得不償失。相反地,要採取種種措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特別是社會熱點等信息,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質上這正是新高考的導向功能,即促使中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在地理復習策略的運用上,應認真抓好「點、線、面、體、綜」五個字。
首先是點,即《考試說明》規定的知識點和考點,這是復習的基石。據統計,地理高考考點共310個左右,其中高中170個,初中140個。這些考點是高考命題的基本元素,逐個落實這些考點,就能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考試時,若能將試題快速返回教材、檢索到相應考點,便是取勝的不二法門。以「河流」專題為例,其涉及的考點有「河流水文水系特徵及其影響因素」「河流的補給及徑流的變化」、「世界著名的河流」等。對此,我們可以採取表格等形式,幫助學生順利過關。
其次是線,即人地關系這條主線。這是學科功能的重要體現。高中地理教材集中講述了當前人類共同關心的資源、人口與環境三大問題,地理教學應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現實表現和解決措施,使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與環境觀。例如筆者在組織「河流」專題復習時,組織探討的「人地線索」就分別從正(孕育古老文明、便利現代生產生活)、反(濫伐導致旱澇頻發、污染致使水質變壞)、合(保護「母親河」、再造秀美山川)三方面進行的。
第三是面,即以地圖為截面,培養學生讀圖、繪圖能力。如河流專題涉及的地圖有「河流分布圖」、「流域水系圖」、「流量曲線圖」,可設計相關習題進行訓練。
第四是體,即以熱點為載體,培養學生應用型能力。高考不迴避社會熱點,近年的文科綜合測試以熱點材料作為試題的切入口已成為一大趨勢。因此,在復習中以熱點為載體,並將之題型化處理,達到學用結合的目標,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是綜。學科內綜合及學科間的適當滲透是新高考的重要特徵之一,「綜」字正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提出的。如「河流」專題涉及的學科內綜合是區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三大塊相關知識的綜合(不同地區河流水文特徵的差異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學科交叉知識主要是史地(古今中外著名的水利工程)、政地(人類利用河流體現的哲學原理)等。
2. 2017高考地理二輪復習有哪些專題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有以下專題,可以根據歷年來地理高考命題形式及重難點把握專上,有選擇地進行復習:屬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2 農業生產活動
3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4工業生產活動
5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6 區域可持續發展
7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8 世界地理
9 中國地理
10旅遊地理
11城鄉規劃
12 自然災害與防治
13 環境保護
14等值線
15人口數量與人口遷移
16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7水循環與水運動
18大氣運動與氣候
19 地球與地球的運動
20地球儀和地圖
3. 高三下學期地理備課組工作計劃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世紀精神為指針,以學校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回盡快答適應網路環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