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發展趨勢
1. 地理科學今後的發展趨勢
我覺得主要是向與我們生產生活聯系密切的方面發展,比如城市規劃、土地利用以及前沿科學方面 發展,如 rs gis gps還有就是天文學方面發展!
2. 地理科學專業的發展前景
主要可以從事的工作如
◆ 教師——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
1、中學教內師(初中、高中地理教師;容)
2、大學教師(城鄉規劃、旅遊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
◆ 編輯——在地圖出版社從事地圖的繪制、編輯工作
◆公務員——在地質局、國土規劃局、環境保護局、水文水利廳(局)、氣象局、城鄉規劃研究院工作
(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自然地理學、城市規劃等)
◆ 工程測量人員——在大型建設集團從事與建築、土地測量等相關的工作
(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3. 地球科學的發展簡史與未來展望
地球科學是一門既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說其古老,是因為有關地球科學知識的萌芽與積累從人類誕生的那天起就已開始;說其年輕,是因為地球科學的主要學科的真正創立只是最近幾個世紀的事情,並且迄今為止,地球科學雖已發展成為一個較為完善的科學體系,但其中仍存在許多重大基礎理論問題未獲解決,並且還不斷地涌現出新的重大科學問題。地球科學的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古代地球科學知識的萌芽與積累階段(17世紀以前)、地球科學的主要學科的創立與初步發展階段(17~19世紀)、地球科學的革命與全面發展階段(20世紀至今)。現今地球科學正處在一個革故鼎新的關鍵時期,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地球科學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更成熟的發展新階段。
(一)古代地球科學知識的萌芽與積累(17世紀以前)
有關地球科學的知識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地球科學知識也得到了不斷積累。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其地球科學思想萌芽之早、知識積累之豐富是任何其他國家都不能比擬的,現僅舉幾例,可見一斑。
《禹貢》、《山海經》、《管子》是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最早一批有關地理、地質、水文、氣象的著作。《禹貢》記載了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時候所了解的全國各地的礦產情況和山川地形。《山海經》除記述了山嶽、河流、湖泊、沼澤、氣候與氣象等之外,還記述了岩石(礦石)及礦物(金屬與非金屬礦物)72種,礦產地440多處,此書把礦產劃分為金、玉、石、土四大類,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礦產分類。《管子》一書曾對金屬礦床與找礦知識有精闢論述,指出了利用礦物共生組合及「鐵帽」等作為找礦標志的科學方法。該書還曾對河流的橫向環流、側蝕作用形成河曲的過程進行了正確分析。
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張衡於公元132年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候風地動儀,公元138年在洛陽用這台地震儀正確測出了發生在650 km外的隴西地震(圖0-5)。
《水經注》是南北朝卓越的地學家酈道元在研究前人著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考察,於公元512~518年編寫的著名地學著作。書中涉及地域廣泛(包括中國及部分鄰區),記述內容包括河流、瀑布、湖泊、風沙、溶洞、火山、地震、山崩、地滑、溫泉、隕石、化石、礦物、岩石和礦產等多方面的地質、地理及水文等內容,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圖0-5 張衡的候風地動儀及簡要原理
(引自徐邦梁,1994)
宋朝沈括(1031~1095年)所著《夢溪筆談》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光輝著作,其中涉及地球科學領域的包括隕石、地震、礦物、礦床、化石、河流、地下水、海陸變遷、地形測量和制圖等多方面。例如,書中論述了流水的侵蝕作用與沉積作用;推斷華北平原是由河流自上游搬運泥沙到下游沉積而形成的沖積平原;沈括還根據太行山東麓山崖間所見海生螺蚌化石,推斷東距大海千里以外的該地在古代曾經是海濱;他還根據化石推測古地理、古氣候的變遷。沈括對化石的正確認識比義大利人達·芬奇所提出的類似觀點要早400年;他在分析地質問題時使用的古今類比法比萊伊爾《地質學原理》所應用的「將今論古」的方法要早700多年。沈括還首次使用「石油」這一科學術語,該術語被一直沿用至今。
《徐霞客游記》是明朝徐宏祖(1586~1641年)撰寫的一部考察紀實性著作,書中對我國許多地區的岩溶、火山、溫泉、水文、地貌及礦物等作了極有價值的記述。
《天工開物》為明代宋應星(1587~1661年?)所著,書中詳細記載了非金屬礦物的產地、形狀及性質;並根據煤的硬度與揮發性提出了世界上較早的煤分類法;特別是第一次系統論述了我國采礦工程技術,對礦藏開采、井下支護、通風、礦井充填、礦石洗選等都有細致描述。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地球科學思想非常活躍,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這一領域的研究與成就當居世界前列。但是由於我國封建社會(特別是後期)的閉關自守,重視習文讀經,輕視生產技術和自然科學知識,搞文化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科學的發展,使近代地球科學的一些主要學科沒能在中國這片沃土上誕生。
國外古代地質知識的萌芽與積累主要集中於歐洲。
古希臘學者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71~公元前497年)、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42年)、狄奧弗拉斯特(公元前370~公元前287年)等都曾對火山噴發、地震和尼羅河三角洲的形成進行了觀察和解釋,並根據岩層中的貝殼化石得出海陸變遷的概念,他們還對部分岩石、礦物作了初步分類和描述,還對一些天氣現象作過適當的描述與解釋。
古羅馬的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63~公元20年)著有《地理學》,書中論及了有關化石、海陸變遷、火山、地震、河流的搬運與沉積作用等許多方面的地質問題。老普里尼(Pliny the Elder)於公元77年著出《自然史》,書中曾對礦物進行了專門論述,包括當時使用的各種礦物、建築用石材、礦石及礦床、采礦及冶金方法等。同時代的西尼卡(Seneca)著有《自然問題》等書,論述了有關地震、地下水和地面水問題,認識到河流對山谷的侵蝕作用。
14~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給地球科學的發展帶來了生機,為地球科學的一些主要學科的創立准備了條件。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哥倫布、麥哲倫等相繼環球航海成功,證實地球是球形,並對大洋和大陸的輪廓有了初步了解。1530~1540年,哥白尼寫成了《天體運動》這一偉大著作,提出了「太陽中心說」。這對該時期的地球科學研究起了重要促進作用。
義大利藝術家達·芬奇(1452~1519年)早年曾領導開鑿運河工程,他對化石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研究。他認為,現今內陸或高山上發現的海生貝殼化石,是原先生長在海水中的生物,後來埋藏在泥沙中而形成,並由此推測海陸變遷歷史。他還明確指出,地球是一本書,這本書早於文字記載,科學的任務就是辨讀地球自身的歷史痕跡。
德國的阿格里柯拉(Agricola,1494~1555年)一生著有七部地質專著,除了敘述德國采礦業的發展以外,還根據礦物的物理性質對其進行分類,對礦物與金屬礦床的形成及相互關系作了論述,並涉及古生物學等問題。後人譽之為「礦物學之父」。
(二)地球科學的主要學科的創立與初步發展(17~19世紀)
對於氣象學,從古代到16世紀只限於零碎的定性觀察和描述,還談不到獨立的科學。17世紀,由於工業和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物理學的成就,使較精密的氣象儀器相繼發明,有關氣象學的理論也得到很大提高,使氣象學逐步發展成為獨立的科學。
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Galileo)於1593年發明了溫度表,義大利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托里拆利(Torricelli)於1643年發明了氣壓表。由於有了溫度表和氣壓表等氣象儀器,年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了氣象觀測站,以後許多國家也相繼建立氣象台站。由於廣泛的氣象觀測,獲得了豐富的資料,氣象學的研究逐步深入。此後,隨著無線電通訊技術的發展,使氣象觀測結果能很快地傳到各地,給予編制和研究天氣圖以可能性。1860~1865年間天氣圖迅速發展起來。19世紀末,在小范圍內已開始了高空探測的高空氣象學。
在地球科學中,地質學的創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歐洲18世紀開始進入產業革命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近代工業化的急速發展,對礦產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促進了找礦和地質調查工作,使地質知識與資料迅速積累,逐步形成了系統的地質學理論和研究方法,於是地質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誕生了。
在地質學的創立過程中,學術思想論戰曾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當時的論戰是在「火成論」者與「水成論」者之間及「均變論」者與「災變論」者之間進行的。
「水成論」者認為,組成地殼的所有岩石都是從原始海洋物質中結晶、沉澱形成的,他們否認地殼運動的存在,主張地球從取得現有形態以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水成論」者的代表人物是德國弗萊堡礦業學院礦物學教授魏爾納(A.G.Werner,1750~1817年),他對礦物學的研究有卓越貢獻,由於他豐富的知識和口才,使他馳名歐洲,對傳播地質學起了重要作用。魏爾納1775年在弗萊堡開始講學,「水成論」興起,由於他的聲譽和擁有眾多門生及崇拜者,加之教會的支持,使得「水成論」在18世紀後期的歐洲占據統治地位。
「火成論」者的代表是蘇格蘭地質學家赫頓,他發現花崗岩脈穿插在沉積岩中呈侵入接觸關系(有烘烤及冷凝邊),認為除沉積岩外,還有岩漿岩和變質岩,並認為地殼處於不斷的演變之中,這一過程是緩慢的,過去發生的變化和現代進行的演變過程是類似的。他較正確地論述了三大岩類的成因及地殼運動的影響。赫頓1785年發表最初的《地球理論》論文,提出「火成論」,1795年重新發表《地球理論》著作,系統論述了自己的觀點。該書為地質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自此,「水成論」與「火成論」的論戰愈演愈烈,隨著人們了解到更多的地質現象,到19世紀初,「水成論」觀點逐漸被拋棄,「火成論」取得了勝利。
「災變論」者的代表是法國學者居維葉(D.G.Cuvier,1769~1832年),他在研究巴黎盆地地層中的生物化石時發現,在相隔很近的岩層中動植物化石群的種屬有顯著差異,曾經一度出現的古生物種屬,後來竟完全絕滅而代之以新的種屬;他還看到較老岩層發生褶皺,上面蓋以水平的沉積岩層。於是他便認為地殼曾經發生巨大變革,產生世界規模的大災變,致使地形改變、生物滅絕,以後在一定的時間內又重新創造出新的動植物來;地球上曾經歷了多次這樣的大災變和再創造過程;最後一次大災變發生在五六千年以前,並造就了地球的現今面貌和生物特徵。居維葉的「災變論」強調地質發展過程中的突變階段,雖有合理成分,但他否認地球的漸近發展過程,並把其演變歷史歸結為古今沒有聯系的一系列不可知的突然事件。居維葉的重復創造與不可知的觀點,特別是最後一次災變的時間與聖經中論述的「大洪水期」和「諾亞方舟」神話一致,因而受到了教會的歡迎,得到廣泛傳播。
與「災變論」針鋒相對的是生物進化論和地質學的「均變論」。法國學者拉馬克(Lamark,1744~1829年)在研究巴黎盆地第三紀古生物化石時,發現生物的種與種之間有過渡關系,某些種屬是由另一種屬發展而來的,並有由低級種屬向高級種屬演變的規律。他認為生物進化過程是極其漫長的,它與地球的演變歷史同時進行。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繼承了赫頓的思想,經過與「災變論」的多次論戰,在結合前人成果及大量實際資料的基礎上,於1830年出版的《地質學原理》第一冊中明確提出了地質學的現實主義原則(即「將今論古」),指出地球的發展歷史是漫長的,解釋地球的歷史用不著求助於上帝和災變,那些看來非常微弱的地質動力,經過長期緩慢的作用過程,就能使地球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這就是「均變論」的主要思想。
隨著《地質學原理》一書的問世,「均變論」的思想逐漸取代了「災變論」,現實主義原則也成為了地質學方法論的一條基本原則。但是「均變論」強調「古今一致」與漸近發展的同時,本身又存在忽視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有飛速發展階段(突變)的片面性。
萊伊爾的《地質學原理》(共三冊)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確定了地質科學的概念,總結了地質科學的研究方法,初步建立了地質科學的體系,是地質科學創立的標志。自此以後,地質科學進入初步發展時期,到19世紀末已獲得了很大進展。在研究地殼的物質組成方面,用顯微鏡研究岩石和礦物的方法得到充分發展,地球化學的工作也逐漸開展起來。
在研究地殼的演化歷史方面,逐漸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相對地質年代表。北美學者霍爾、丹納根據對美國東部造山帶的研究,提出了「地槽」學說,對地質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地質學的應用方面,礦床學進一步發展,並誕生出了石油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等也開始逐漸發展起來。
17世紀德國地理學家瓦陵尼阿士(1622~1650年)的《普通地理學》開始介紹哥白尼、伽利略的「太陽中心說」,提出專論地理學和通論地理學的區別。前者描述特定地區,後者闡述一般原理。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德國洪堡德(1769~1859年)與李特爾(1779~1859年)奠定了近代地理學的基礎。
洪堡德的代表作是《宇宙:世界的自然描述概略》,共五卷。他最早採用計算氣象要素平均值的方法研究氣候,提出等溫線的概念,1817年繪制出第一幅世界年平均溫度分布圖,提出大陸東西兩端的氣候差異和海洋性氣候、大陸性氣候類型。他觀測了地勢升高100 m氣溫下降0.6 ℃的垂直遞減現象,研究氣候與植物分布、類型的關系,提出平原植物分布的水平地帶性和山地植物分布的垂直地帶性。他最早運用地形剖面圖和地理比較法研究地理現象的規律性,奠定了自然地理學特別是氣候學與植物地理學的一般原理。
李特爾通過區域描述和地面現象綜合比較,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他強調地理學要以人地關系為主旨,提出比較地理學的概念。1817年李特爾的《地理學》第一卷出版,到1859年共出版19卷。
此後,地理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德國地理學界比較著名的學者和學派有拉采爾的「地理環境論」、赫特納的「地理學方法論」等。法國比較重要的地理學派有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的「人地相關論」等。美國著名的地理學說有戴維斯(W.M.Davis,1899)的「地貌侵蝕循環說」,該學說主張陸地自然面貌是由侵蝕造成,認為地表形態是連續的,又有階段的,是地球內部結構與外部營力的結合。他把河流發育分成青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地殼上升使河流復活。他的學說奠定了自然地理分析的基礎。
(三)地球科學的革命與全面發展(20世紀至今)
20世紀以來是現代地球科學發展的新時期,在這一時期,傳統的地球科學發生了一系列的革命,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固體地球科學(包含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等)的革命。
固體地球科學的革命主要是大地構造理論上圍繞活動論與固定論發生的思想革命。傳統的地質觀念認為,大陸及海洋只在原來的位置上作垂直升降運動,其相對位置未發生顯著變化,故被稱為「固定論」,「地槽」「地台」說是其典型代表。「活動論」者認為,大陸曾有過長距離的水平運動,大陸和海洋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代表「活動論」的大地構造學說是「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爭論,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現代地質及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為基礎的板塊構造學說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由此推動了地質學與地球物理學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
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20世紀以來的地質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發展。高溫高壓實驗技術、同位素地質年齡測定技術、電子計算機、電子顯微鏡、大陸超深鑽與深海鑽探技術等給地質學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作用,使地質學逐步由定性描述與分析向半定量、定量分析與研究發展。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方法在研究地球及地殼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及運動特徵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推動地質學發展的強大動力。航天技術在地質學上的應用取得了重大成就,以航天技術為基礎的新興的天文地質學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這些研究將為人類最終了解地球起源與演化、解決許多重大地質問題發揮重要作用。
地質學的應用是促進地質學發展的動力,20世紀以來除傳統的礦床學不斷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理論之外,石油地質學的發展尤其令人矚目。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等的研究也發展迅速。特別是20世紀中期以來,環境地質研究的重要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正在向縱深方向發展。
20世紀以來在地理學上也發生了重要的革命,特別是研究方法與手段上的革命,通常稱為地理學的計量革命。20世紀50年代,地理學開始採用現代數學方法分析地理問題。195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在加里遜主持下開設第一個應用數理統計研究班,推動計量地理學發展。1963年,伯頓提出「計量革命」口號,使這一趨勢推向歐洲和全球。地理學計量革命的實質是用現代數學方法和計算機,運用模型和模擬,使地理學的理論精確化,計算快速化,從傳統的定性分析向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過渡。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計量革命的推動下,人們把地理環境和區域看作是一個系統,大量地應用計算機、遙感、遙測等新方法,對系統及其相互作用進行模式化、公式化,用數字、圖像等定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與變化,從而對地理環境的演化進行科學預測,以期達到人地關系的最優化。這就是「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成功開發與廣泛應用。這樣,使地理學由以前的現象描述發展到科學解釋和定量預測的新階段。與此同時,由於社會的需要,應用性的地理分支學科大量涌現,如工程地理學、環境地理學、資源地理學、應用景觀學等。
20世紀以來氣象學的革命性變化更加突出。在20世紀的前50年,氣象觀測開始由傳統的地面觀測向高空發展,主要以風箏、氣球等為高空觀測工具,其所達到的高度是有限的。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觀測系統有了激光、雷達、人造地球衛星等新技術與新手段,大大地推進了氣象學的發展。大規模的綜合遙測、遙感,使得幾小時的短期災害性天氣預報不再是純預報問題,而變成了對實況的跟蹤與真實預報。計算機的大量利用,使得對大氣現象定量地進行數值模擬成為現實。這些研究的進步也大大促進了氣象學基礎理論的發展。
地球科學的全面、飛速發展,還使得20世紀以來誕生了一些新興的分支學科,如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海洋學、環境地學、地球系統科學等。海洋學與環境地學都與人類現今的生活、生存及未來的發展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系,因而受到科學工作者及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它們在地球科學中的地位也愈來愈重要。20世紀後期,隨著地球科學綜合性、系統性研究的深入,地球系統科學這一分支學科逐漸興起和發展起來。地球系統科學把地球看成為一個由多個層圈子系統組成的統一、復合系統,強調用系統論的觀點綜合性、整體性研究整個地球系統(包括各子系統)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
(四)地球科學的發展展望
21世紀將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巨大變革時代。現今地球科學的發展正在進入一個建立新知識體系的重大轉折時期。
長期以來,地球科學在社會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研究地球,指導尋找礦產、能源和各種自然資源,以保證人類和社會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而對於自然環境方面的應用則處於從屬的地位。由此建立起來的地球科學知識體系可概括為「資源型」的知識體系。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當代社會正面臨著人口、資源、災害和環境方面的挑戰,它直接威脅著今後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生存條件。在這些挑戰面前,地球科學除要解決能源和礦產問題外,還必須幫助解決當今社會生活中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減輕自然和人為災害、尋找和保證充足干凈的水源、安全處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廢物以及為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為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為保護生態環境、為國土整治和農業發展等等提供地學知識和服務。所有這一切,都將促使地球科學從「資源時代」進入「環境時代」和「社會綜合應用時代」。因而要求其社會功能由「資源型」拓寬到「社會型」。與此相適應,地球科學的主要任務和目標都將會發生相應變化。例如,1993年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發表了指導美國地球科學發展的戰略報告,即《固體地球科學與社會》報告。該報告明確指出,固體地球科學今後的主要任務是:①了解全球系統所涉及的過程,特別注意地球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②提供充足的自然資源(水、礦產和燃料);③減輕地質災害;④調節全球和區域的環境變化。這份報告強調,地球科學研究的目標是了解整個地球系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行為,以保證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條件。
地球系統科學的興起正是地球科學為適應上述新形勢而發展的結果。由於地球系統科學與地球的環境、資源、全球變化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研究等結合緊密,代表著地球科學新的研究前緣和學科生長點,因而受到廣大的科學工作者及全社會的極大關注。地球系統科學目前所涉及的重點研究內容主要有地球系統的相互作用與動力學、全球變化、數字地球、地球系統科學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等。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已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可以預見,其研究的深度、廣度和應用前景將是不可估量的。
當然,地球系統科學並不能代替傳統地球科學各分支學科的研究與發展,相反要求它們能更深入精確地研究和提供地球系統各組成部分自身的特徵與規律性認識,以便進行系統分析和綜合。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地球系統科學與地球科學各分支學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全局與局部、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由上可見,未來的地球科學將成為關繫到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科學。地球科學的前景是光明的,它在社會發展中和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將會更加提高。因此,一些科學家大膽預言:「21世紀將是地球科學的世紀」。
4. 自然地理的發展趨勢
現代觀測和分析手段的應用把遙感技術和數學分析方法應用於地理研究,是現代地理學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其中前者包括航空攝影、雷達、紅外成像、衛星圖像等的新觀測技術.其意義,一可從廣度和深度上擴大人們的地理視野;二可獲得自然環境的綜合信息(這對於自然區劃和土地類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三可獲得自然地理現象的動態信息(在短期內提供大范圍的對比資料,對分析和預測自然環境演化尤其必要);四可改進野外調查和制圖方法.因此,有效地應用遙感技術的研究得到了廣大自然地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同樣地,他們對把數學方法應用於地理分析,也傾注了很大的熱情.傳統地理學偏重於定性研究,而缺乏定量分析.本世紀60 年代以來,數學方法開始滲入地理研究領域,曾引起所謂「計量革命」.綜合自然地理學應用多元分析、系統分析、數量分類、集合論、概率統計分析以及模糊數學等數學方法武裝自己,將可逐步從原先對表象的描述及定性分析轉入朝看抽象概括和數量表達的方向上發展,使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結合起來,並可藉助電子計算機建立數學模式,進行模擬試驗,使綜合自然地理學跨入地理預測的新時代.
目前,這些現代觀測和分析手段在本學科的應用研究正蓬勃展開,方興未艾.這將極大地促進綜合自然地理學理論探討和應用研究兩方面的發展.
5. 社會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基礎的地球系統科學,跨越一系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將全球尺度和區域尺度研究相融合。地理學傳統的地球整體觀被賦予全新的內涵,地理學雖然包括了自然和社會兩方面的內容,但要實現跨學科的綜合集成卻面臨著新的挑戰。各國地理學家都在不斷追求,以期使地理學的研究水平逐步提高,為建立現代地理學而努力。從發展看,現代地理學有如下一些明顯的動態和趨勢。
1 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
現代科學發展的基本特點之一,是從單一運動形態的研究走向多運動形態及其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綜合研究。相鄰學科之間的橫向交叉、滲透和融合成為明顯的趨勢,跨學科、多層次、多兵種的綜合研究勢不可擋。地球的整體觀念和圈層相互作用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協同論、耗散結構和突變論等橫斷科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與地理學綜合性、整體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不謀而合。它們為地理綜合體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武器,促進了地理學的現代化。地球表層是地理學的傳統研究對象,以地球表層為研究客體的基礎學科主要有地理學和生態學,應用領域則有環境科學與資源科學,大型項目計劃和任務如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人與生物圈計劃、國土開發整治等。這些必然促進相鄰學科之間的匯合、交叉和滲透,淡化傳統的學科界線。學科的匯合、理論和方法的移植,提高了地理學的水平並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
2 加強地理學內部的綜合研究
地理學領域各分支和專門學科的發展對綜合研究的要求越迫切,為深入分析基礎上的綜合集成和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化研究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20世紀30年代以來,地理學專業分化的趨勢比較明顯,但它並不足以否定「分科愈細,綜合愈重要」的原則。70年代以來,綜合傾向逐漸增強,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內部或它們之間的綜合、統一方面都有明顯的反映。進一步專業分化和更高層次的綜合同步進行。長期以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對立的二元論,阻礙了地理學整體綜合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愈來愈大,其影響也越加顯著。地理學應十 分重視人文因素的影響及其反饋的研究,重視和發展與人文因素有關的分支學科,並促進與自然地理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在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日益強烈的今天,人地關系更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並且擴展成為全球環境變化問題。自然地理研究原則上不是純自然主義的,它也研究人對自然環境的作用及其反饋,人文地理研究也離不開自然環境和生態學的基礎。多數學者認為,無論從地理學發展史、地理思維和社會實踐看,統一的地理學或綜合的地理學是客觀存在的,並且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
6. 現代地理學發展有哪些趨勢
近代地理抄學
(一)創立:洪堡、襲李特爾(德)
洪堡
正確揭示了自然界各種事物間的因果關系,把包括人在內的自然界看成是一個統一的、充滿內在聯系的、永恆運動的整體;
探討了地形、氣候與植物的關系,創立了植物地理學;
製作了世界第一幅等溫線圖,提出了大陸性的概念;
提出花崗岩、片麻岩等岩石的火成岩成因;
提出「磁暴」這一科學術語,發現地磁強度從極地到赤道遞減的規律。
李特爾
確立了地理學的概念體系,把地理學從博物學、一般的自然科學中分立出來,將地球表面作為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他倡導近代地理學的因果關系研究,比較研究和形態地理研究,在地理學科學體系、科學思想的建設上做了奠基性的貢獻。
(二)西歐、北美近代地理學
英:麥金德、奇澤姆、赫伯森
法:白蘭士、白呂納
美:戴維斯、哈特向、巴羅斯、鮑曼、索爾
(三)俄羅斯及前蘇聯近代地理學
道庫恰耶夫、巴朗斯基
(四)中國近代地理學
張相文
我國第一批近代地理學家:竺可楨(氣候學)、翁文灝
7. 現代地理科學有哪些主要的發展趨勢
世紀抄的地理學,將成為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科學。現代地理學的發展趨勢主要有:(1分)
(1)地理學與相鄰學科交叉、滲透、匯合的趨勢將越來越廣泛和深入;(2分)
(2)地理學內部分支學科間的發展更趨合理、協調和統一;(1分)
(3)地理學中微觀機制的地理過程研究將進一步深入發展;(1分)
(4)緊密結合實際,不斷拓寬應用研究領域;(1分)
(5)研究的方法、手段不斷革新;(1分)
(6)地理學思想與方法論的研究。(1分)
8. 自然地理學學科發展趨勢有哪些
1、自抄然地理學的「多元化」發展:
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界擾動強度的不斷增大,自然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本體特徵被重新解構,自然地理學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表現為自然地理學的「文化轉向」、自然地理學「政治化」和「生態化」傾向等。
2、自然地理學的「全球化」視角:
自然地理學認識到傳統小尺度、短時期和當時狀態的研究,既導致學科分裂,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所局限。
3、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
多學科之間橫向交叉、滲透和融合豐富了自然地理學學科內涵,提高了研究水平,並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
4、應用研究領域不斷拓展 :
自然地理學為社會服務的應用研究領域不斷拓展,趨向於多元化。可以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城鎮區域規劃與動態監測、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禦、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發揮作用,為國家建設和人類美好未來做出積極的貢獻。
9. 現代地理學發展有哪些趨勢
1.學科內部的整體綜合研究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與社會要素所涉及的具有時空差異和變化規律的多個部門學科,它面對的是復雜的地球表層系統,是由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合在一起的復雜體系。因此,是一門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一直以綜合性和區域性為特色,其綜合性在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過去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割與對立的二元論阻礙了地理學的整體綜合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愈來俞大,影響也更為顯著。在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日益劇烈的今天,人地關系更密切的的交織在一起。自然地理研究也不是純自然主義,它也研究人對自然環境的作用與反饋,人文地理研究也離不開自然環境的生態學基礎,因此,綜合地理學或統一地理學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系統研究地理事象的出發點。人類社會系統和地理環境系內合成一個巨大的綜合系統,組成要素復雜多樣,它的空間結構跨度大,並具有多層次結構和明顯的地區差異性、採用定性,加上人類活動的時序性,因此,綜合研究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地域系統動態變化規及其差異性,研究變化驅動因素與定量的系列綜合指標,運用綜合集成的方法解決問題。所以地理學內部綜合研究是近年重視的一個趨勢,這種觀念和方法上的綜合使地理科學也逐漸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學科。
2.動態過程與驅動因素研究 地理學研究從靜態研究、類型和結構的研究,已發展到對地理事象的動態過程分析和動態規律研究。研究其變化的驅動因素和驅動力,並通過動態監測為預報和預防提供依據。地表的地理格局與結構,有它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有它的歷史過程和現代過程。地表某種事象的形成和演變,與其周圍自然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同時與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也十分相關。隨著人口增長和人類活動的加劇,人文地理過程越來越表現出突出的作用。如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劇、風沙災害頻繁出現等,是由於人類活動與不合理開發利用所引起。當然,一般而論,災害現象的發生或生態環境的退化過程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但各種因素影響方式不同,影響力度不同,只有重視研究其具體影響因素和驅動力的作用過程和強度,方可從根本上了解地理過程的變化。從而制定預防對策和人工調控方案。所以,地理過程的動態研究、驅動力人分析及對地表格局的分析,近年已成為地理學更為重視的一種研究熱點。
3.地理信息技術的研究 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地理事象時空分布與變化特徵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地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強大的動力。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多種分析測試技術的應用,使我們可以更迅速更精確地認識互相有聯系事物的本質和區域間的差異性及其相互依賴性。這極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質量。高分辯率的測試方法和先進的實驗技術以及模擬分析,使地理學研究領域不斷開拓,使人們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日益演化。量化方法目前得到普遍應用,地理過程和地理事象的模型分析成了人們十分重視的研究內容。
4.與相關學科的融合 目前各學科發展的特點之一是相關學科的互相滲透與融合,這是學科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地球多層研究和整體分析,推動了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方法論、資訊理論等理論與方法為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促進現代地理學的飛速發展有關的學科,如:生態科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生物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等。這些學科與地理學互相交叉滲透,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傳統學科的界限。地理學與這些相關學科的結合不但有利於提高本學科研究水平,也拓寬了學科研究領域。形成了許多新的邊緣學科。
5.空間尺度向宏觀和微觀發展 地理學研究在空間尺度上重視多層面研究,從區域系統向全球系統發展,目前全球變化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從不同尺度的綜合系統研究地理環境結構和變化,已發展從全球尺度研究人類環境變化,這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另外,地理學研究從另一個角度又趨向重視微觀分析,如地理環境中元素的遷移轉化、土壤的發生與形成、植被的演替、土地的退化等,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研究其轉化機制和轉化過程。從中尋找規律和探索控制途徑與對策。
10. 現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發端於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和拉采爾,當時稱為人類地理學。由於他們過分強調"地對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環境決定論的泥坑。20世紀2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韋達 白蘭士及其學生白呂納提出"人地相關論"稱其學說為人文地理學。他們的觀點成為人文地理中"或然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20年代始,地理學注意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科學,離開了單純的地球科學,探討地理學新起點的各種學說競相爭鳴。各種學說的共同點都與環境決定論相對立,都拋棄了以往那種"自然為因,人生為果"的命題,從人本主義出發,探討人地關系。
3.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2]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1)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徵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2)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3)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徵與趨勢;(4)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徵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趨明顯,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可能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識形態觀念學。尋求知識的社會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認識論。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有關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假設(我們認識了些什麼?我們是如何認識的?)(3)本體論。支持理論或觀念體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設(什麼可以被認識)。(4)方法論。一套可以應用於進行調查研究某種現象的計劃和程序。人文地理學是研究社會、空間、地方和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論。
4.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4.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並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遊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旅遊客源市場與遊客行為、遊客空間結構、旅遊開發與規劃、旅遊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遊與持續發展、旅遊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遊地綜合個案研究、旅遊資源分類和評價、旅遊環境容量、國內旅遊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4.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4]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4.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後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務於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應研究的熱點。
4.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