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俄國地理學發生了
① 近代地理學的特點是什麼
地理抄不再注重自然地理研究,對人文地理也有更多關注.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
② 請從地理學的角度簡略談談你對俄羅斯的了解和認識
俄羅斯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並且大部分地區都處於北緯50°~70°的范圍之內。這樣的回領土范圍和緯答度位置對其自然環境及工農業生產,以至人口的分布都有很大的影響。正因為緯度高,才導致氣溫常年較低;面積廣闊,為復雜的地形和豐富的礦產提供了條件。而豐富的礦產又為工業打下了基礎.俄羅斯歐洲部分人口聚集,且首都也位於歐洲部分中央,被公認為是歐洲國家。俄羅斯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國家之一。這是國土遼闊的一個結果,同時也是俄羅斯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之一.烏拉爾山脈以東面積占國土的3/4,資源儲量佔全國的80%。俄羅斯的科學技術。俄羅斯之所以在國際上成為強國,一是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基礎雄厚,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科學技術在國際上處於較為領先的水平。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也促進了俄羅斯在軍事、航空航天技術等方面的發展.
下網有更詳細地介紹
③ 俄羅斯近代史誰知道
18 世紀初至20 世紀初俄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長期演變,直至資本主義最終確立及其終結的歷史。在200 年左右的時間內,俄國從處於東歐一隅的內陸國家發展為橫跨歐亞兩大陸、在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的大帝國;由於溶歐亞兩大洲的歷史文化傳統於一身,沉重的封建關系贅附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上,俄國最終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史學界一般以彼得大帝啟動俄國近代化過程的改革為俄國近代史的開端。彼得大帝執政時期(1689—1725 年)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更加完善,完成了從等級君主制向絕對君主制的轉變。沙皇個人擁有整個國家的最高權力,不受任何限制。貴族地主階級是統治的支柱,廣大人民沒有任何權利。經濟上由於國家的扶持而出現近代工業,但農奴制也日益強化。手工工場基本上也使用農奴勞動。18 世紀下半葉葉卡特琳娜二世時期,商品貨幣關系有所增長,使用僱傭勞動的手工工場增多。但是農奴制也達到鼎盛時期,成為資本主義因素成長的嚴重桎梏。因此,俄國近代前期的一大特點是,當西歐已經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農奴制早已消滅的時候,俄國農奴制方興未艾;當西歐資產階級革命如火如荼的時候,俄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根基越來越穩固。
俄國歷代沙皇都是野心勃勃的擴張主義者。18 世紀前,由於力量不足,只實行地域性蠶食政策。彼得大帝使俄國轉向爭奪世界霸權。通過與瑞典的北方大戰和不斷的對土耳其戰爭,俄國終獲波羅的海和黑海出海口。18 世紀後期三次瓜分波蘭,實現對烏克蘭的完全佔有。19 世紀上半葉又征服中亞、高加索地區,佔領整個東西伯利亞。1809 年合並芬蘭。1801—1812 年合並喬治亞、比薩拉比亞等地。俄國成為龐大帝國,從單一的俄羅斯民族變成擁有100 多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俄國政府在各民族地區推行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強迫俄羅斯化。在國際舞台上,沙俄充當扼殺一切進步事業的「國際憲兵」。18 世紀末、19 世紀初參加反法同盟,鎮壓法國大革命。1848 年歐洲革命時出兵鎮壓。19 世紀俄國資本主義有長足進步,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取得優勢。到30年代至50 年代廣泛使用機器,工業革命開始。農村出現為出賣而進行的生產,開始使用僱傭勞動,農民進一步分化。農奴制出現嚴重危機。農奴制問題成為19 世紀上半葉一切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焦點。俄國先進思想家認識到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孿生關系,提出推翻專制制度、廢除農奴制的革命要求,開始了幾代革命志士前赴後繼的俄國解放運動的漫長歷程。18 世紀末拉吉舍夫是擎起這一旗幟的第一人。19 世紀20 年代出現第一代解放運動:貴族革命家——十二月黨人運動。從40—50 年代起進入第二代解放運動——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運動時期。赫爾岑、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是這一代的傑出代表。
俄國是通過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1861 年廢除農奴制後,俄國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新的社會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到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但是俄國仍保存大量農奴制殘余,政治上從專制君主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制的演變極其緩慢,專制制度仍然擁有絕對權力,繼續實施黑暗統治。俄國社會各階級間的矛盾也因此表現得更加深刻和復雜。革命民主主義運動在60 年代繼續發展,70—80 年代展開大規模的民粹派運動。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工人階級的作用愈加顯著。普列漢諾夫和勞動解放社的活動對傳播馬克思主義有重大作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俄國解放運動進入第三代——無產階級時期。列寧是這一時期運動的卓越領導者。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1905 年革命被鎮壓下去後,雖然國家杜馬的召開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使國家制度向資產階級君主制的道路上進一步演變,但不能徹底挽救危機。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劇了國內危機,導致1917 年二月革命的勝利和沙皇制度的覆亡
④ 俄國近代(16世紀40年代---20世紀)的地理學家有哪些,他們有什麼貢獻
(1)普爾熱瓦爾斯基(1839——1888)
19世紀後半期,俄國軍人尼古拉·米哈依洛維奇·普爾熱瓦爾斯基對中國西北塔里木盆地的探險,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極大關注。
從1870~1885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攜帶助手和幾個哥薩克兵士,先後4次在蒙古、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青海各地探險。當時,這些地方並不對外開放。在歐洲人心目中,它們仍然是那樣神秘莫測。
1870年,普爾熱瓦爾斯基開始了第一次探險。他從靠近蒙古邊境的俄國城市恰克圖出發,經過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來到中國北京,目睹了紫禁城的雄偉壯麗。
離開北京後他往北抵達呼倫湖。他被呼倫湖的美麗傾倒,為呼倫湖繪制了一幅全景圖。然後他再上路拐往南行,來到包頭。不久,他又穿過鄂爾多斯高原,往西南進發,考察了青海湖。
美麗的青海湖堪稱鳥的天堂。這里是大雁、天鵝、丹頂鶴等鳥類的棲息地。鳥鳴不絕於耳,鳥蛋隨處可撿。這種情景,真讓「業餘生物學家」普爾熱瓦爾斯基流連忘返。他恨不得自己也成為青海湖的一隻鳥,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
離開青海湖後,普爾熱瓦爾斯基繼續往南,深入柴達木盆地,登上了巴顏喀拉山脈,成為向黃河和長江上游挺進的歐洲第一人。他原想去拉薩,但是經費用完了,更重要的是時令已進入冬季,青藏高原早已大雪封山。普爾熱瓦斯基只得中途而返,越過大戈壁,仍回到出發地恰克圖。歸來不久,他將這次探險經過整理編寫成著名游記《蒙古,黨項人的國家,以及北西藏的荒漠之地》。
游記的出版即刻引起歐洲的轟動,很快被全文或者節譯成歐洲許多國家的文字,並一版再版。普爾熱瓦爾斯基也就在一夜之間成了歐洲的名人。
普爾熱瓦爾斯基的第二次探險是在1876~1877年間。時間不長,行程也只有4000多公里,然而這是一次有重大地理發現的學術探險。
他從伊寧出發,沿伊犁河谷地前行,沿途滿目蒼翠,楊柳依依。他跨越了天山山脈,又從庫爾勒涉過塔里木河,發現了喀喇布朗和喀喇庫什兩個湖泊。湖水很淺,有的地方都已底朝天。野生動物很多,有好些連普爾熱瓦爾斯基這位頗有造詣的業餘生物學家也叫不出名來。它們瞪著雙眼,打量著這個陌生人。湖邊長滿了蘆葦。普爾熱瓦爾斯基躺在葦草上稍事休息,腦子卻轉個不停。探險家的敏感使他沉思:這是不是神秘的羅布泊?
於是,普爾熱瓦爾斯基回俄國後宣稱他找到了羅布泊。一石激起千層浪。消息傳出,地理學界大嘩。因為普爾熱瓦爾斯基說的羅布泊的位置,與地圖上標示的羅布泊相距400公里,當時地理學界權威、德國的利希特赫芬對他的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指責。後來的考察使學術界的意見趨於一致:兩人都沒錯,原因是羅布泊是一個頻頻變遷的湖泊,其位置受流入湖內水量的多寡的影響。
普爾熱瓦爾斯基的第三、第四次探險,目標都是西藏。第三次,他深入西藏腹地,到達離拉薩只有270公里的地方,遭到當地駐軍的阻止。神奇的「日光城」在他的心目中,就像絢麗的彩虹,可望而不可即。第四次他來到了西藏東北部,然後回國。
在第三次探險時,普爾熱瓦爾斯基在新疆羅布泊附近的一塊綠洲邊,意外地發現了一群正在吃草飲水的野馬,一匹匹驃肥體壯,可愛極了。他渾身的熱血立即沸騰起來,舔了舔乾裂的嘴唇,打一聲響亮的唿哨,策馬猛追。野馬受到驚嚇狂奔起來。普爾熱瓦爾斯基發現追不上,拿起槍打倒了兩匹,費了好大勁把它們拖回營地,再製成標本運回俄國。
俄國的生物學家驚喜地發現,這種野馬是『世界上一切野馬之母」。他們歡呼普爾熱瓦爾斯基找到它們是「了不起的探險發現」。俄國沙皇親自將這種野馬命名為「普爾熱瓦爾斯基馬」。
http://ced.xxjy.cn/Resource/Book/E/KPTS/TS001033/0024_ts001033.htm
(2)謝苗諾夫
1856~1857年間,俄羅斯地理學家和探險家謝苗諾夫在伊塞克湖和天山進行考察,並著有《天山游記》一書.這也是近代研究天山的主要著作。後來,由於這次卓越的探險,他被稱為「天山的謝苗諾夫」,謝苗諾夫開始迷戀起這片神奇的土地,為此他重新給自己起了新的姓:天山斯基(Tien—Shanskiy)
後來的俄羅斯登山者在最初的啟蒙里都少不了天山這一課,這是因為俄羅斯雖然領土廣闊,但是高山全部集中在中亞的帕米爾高原和天山一帶。如果想攀登更高的山峰,中亞的海拔7000米級別的山峰無疑是最好的攀登訓練場所。
但是,由於托木爾峰位於前蘇聯和中國邊境線上,再加之兩國關系緊張,很快就被從名單中剔除,由鄰近的汗騰格里峰(海拔6995米)替代。
時過境遷,前蘇聯的解體導致新的國家產生,邊境的大門被打開,但是山還在那裡。1990年,托木爾峰又重新回到名單中。從那以後,人們的攀登不再是為了登上報紙標題。這些山峰不再屬於前蘇聯,或屬於塔吉克,或屬於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邊境分享山峰的所有權。http://www.xj.cninfo.net/tour/TOMUR/xuebao.html
(3) 道庫恰也夫(Докуцаев1846—1903)
俄國自然地理學家、土壤學家。在他之前,英、法、德的土壤學家一直認為土壤是基岩崩解粉碎產生的,土壤的分類都按基岩進行分類,諸如前寒武紀土壤、泥盆紀土壤等等。他通過對俄羅斯平原土壤的研究,指出:土壤不僅僅是岩石崩解產生的,而是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五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其中氣候與植物的作用比基岩大得多,土壤是歷史發展的自然綜合體。土壤是景觀的一面鏡子,土壤的地帶性規律反映了景觀的地帶性規律。道庫恰也夫創立了自然地帶學說,劃分了自然土壤帶,論證了自然現象的地帶性規律。這一思想直至目前仍然是自然地理學的理論基礎。道庫恰也夫著有《俄國黑鈣土》、《關於自然地帶學說》等著作。他是十月革命前俄國地理學的優秀代表,也是世界最優秀的地理學家之一。在道庫恰也夫前後俄國地理學家最著名者還有謝苗諾夫——天山斯基、沃耶科夫和阿努欽。其中沃耶科夫對地理學發展的實際貢獻比較大,他開創的比較氣候系統研究,注重地理學農業方面的應用,按照他的建議在喬治亞成功地種植了茶樹,在土耳其斯坦成功地種植了棉花,在烏克蘭播種了小麥。他重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是報導人類土地利用破壞性後果的歐洲第一人。
http://anglepanda.spaces.live.com/
⑤ 現代地理學發展史上的計量運動產生了哪些影響
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自遠古至18世紀末。這一時期的地理學是工業革命之前的農牧業社會的產物,特點如下:
①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早期的記載多是片斷性的,中晚期出現不少地理著作,但多缺乏理論體系。
②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早期的學者是網路式的,地理學同其他學科摻和在一起。到了晚期,文藝復興之後,主要在歐洲出現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分化,但地理學內部的分化仍不明顯。直到19世紀,地理學才發生明顯的分化,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的事了。
③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其內容呈現多元化。
世界幾個文明古國各自積累了有價值的地理知識,分別形成古埃及地理學、古希臘羅馬地理學、古代印度地理學、古代阿拉伯地理學和古代中國地理學。在早期,以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羅馬的成果最著。中國有《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等著作,古希臘羅馬有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和托勒密等人的著作。在中期,歐洲進入中世紀時代,地理學一度衰落了;中國的地理學則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和成果,有裴秀《禹貢地域圖》和「制圖六體」的繪圖原則、酈道元《水經注》、玄奘《大唐西域記》、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等;阿拉伯地理學在這個時期崛起,如馬蘇第、伊德里西等人的重要貢獻。在晚期,則以中國和歐洲的地理學最有成就。在中國,有鄭和「七下西洋」、羅洪先《廣輿圖》、徐霞客的游記、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等;在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C.哥倫布、V.da伽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極大地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出現了G.墨卡托的地圖集、B.瓦倫紐斯《普通地理學》等著作和地圖。(見中國地理學史) 中世紀的歐洲是經濟、文化衰落的黑暗時代,政教合一、閉關自守的小君主國使人們的地理眼界大為縮小,統治者力圖使地理學成為基督教的奴僕,出現了地理學思想的反動。不僅古希臘、羅馬在地理方面的優秀傳統未得到繼承,而且用宗教迷信和占星術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如六世紀商人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說代替球形說。書中以摩西的聖櫃作為地球的形狀把大地看成為扁平長方形,東西長度為南北之兩倍,四周為海洋環繞,其外又有陸地,即天堂所在。
十二世紀以後,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成立和教會建立大學,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轉譯過來;加上指南針從中國傳入,使商業航海發達起來,才使歐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圖繪制開始出現某些轉機。
從公元七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團結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統治了中亞、西亞、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巴格達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又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
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能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十一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這個時期的中國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四個世紀。
公元十五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的近古時期有兩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旅行探險,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險同地理大發現不是一回事,說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發現者,正是從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社會事件出發的。
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這種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
16世紀初,亞皮安繪制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其弟子墨卡托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在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
另外,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德國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德國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區特徵,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
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但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也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
十五世紀20年代到十七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則進行概括。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系的具體素材;同時,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二元論,均成為近代地理學的方法論基礎。
總之,從15~18世紀,地理學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西方地理學用了三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三方面的准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中國在明末清初,亦開始了整體地表規律的探索,但由於技術手段缺乏創新、科學資料積累不夠,特別是統治者仍鼓吹天命論等,新的地理學無法興起。 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 A.von洪堡的《宇宙》和C.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並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其特點如下:
①它起源於德國,繼而從歐洲向全世界傳布,形成具有各國特色的近代地理學。其中成果顯著的除德國外,還有法國、英國、美國、蘇聯等(見德國地理學史、法國地理學史、英國地理學史、美國地理學史、蘇聯地理學史)。
②這是學說紛起、學派林立的時期,有一定影響的學說是:以美國E.C.森普爾、E.亨廷頓為代表的「環境決定論」, 以法國P.維達爾-白蘭士和J.白呂納為代表的「可能論」,美國H.H.巴羅斯主張的「生態調節論」,英國P.M.羅士培提出的「適應論」,美國C.O.索爾主張的「文化景觀論」,以及德國A.赫特納和美國R.哈特向為代表的「區域論」等。
③這是地理學內部大分化時期。洪堡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F.von李希霍芬、法國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美國W.M.戴維斯和德國W.彭克分別創立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J.F.von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А.И.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和德國W.P.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A.R.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的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В.В.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性學說等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F.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拉采爾的國家有機體說、英國H.J.麥金德的陸心說和美國I.鮑曼的民族自決論,為政治地理學奠定了基礎,等等。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大量設立地理系,使地理學開始成為一個職業領域。隨著地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各分支的分化,在氣象學、海洋學、土壤學等獨立發展後,一些地理學家強調區域或景觀的方向,另一些學者則推行了人文化運動,使地理學的人文分支蓬勃發展起來。20世紀30年代以後,地理學逐漸向參與經濟工作過渡,西方的應用地理學和蘇聯的建設地理學應運而生。
近代地理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成果,並形成了三種傳統和三個學派:生態傳統與環境學派、描述傳統與區域學派、綜合傳統與景觀學派。
近代地理學在發展中還取得許多重大成果。如美國莫里於19世紀中期提出第一個大氣環流模式,發表了近代海洋學的第一部著作《海洋自然地理學》;俄國道庫恰耶夫於19世紀後期提出土壤地帶性學說和自然地帶學說;美國戴維斯於19世紀末提出侵蝕輪回學說;德國柯本從20世紀初起到30年代,提出氣候分類法和大陸氣候模式:英國麥金德先後於1904和1919年推出「陸心說」的地緣政治理論;英國赫伯森完成世界自然區劃;德國克里斯塔勒於30年代提出中心地學說;蘇聯布德科於1956年發表《地表面熱量平衡》等。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地圖制圖、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現代地理學的特點是:
①它發端於現今經濟和科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首先影響英國和北歐,繼而波及西歐、蘇聯、東歐、日本、中國以至全世界。代表性人物和流派為:美國W.L.加里森和E.L.厄爾曼為首的華盛頓大學派,英國R.J.喬利和P.哈格特為首的劍橋大學派,瑞典T.哈格斯特朗為首的隆德大學派。
②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近代地理學時期部門地理學的蓬勃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又忽視了地理學的統一性,削弱了地理學綜合性的特點,使部門地理學的再深入研究遇到了很大困難。60年代以來,面對全球性的人口劇增、資源危機、環境污染、城市化,以及區域開發等一系列問題,都不是任何部門地理學能單獨承擔的課題。地理學自身的發展和實踐的需要,都要求它加強一體化,充分發揮地理學固有的綜合性特點。
③理論化和數量化。為加強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建設統一地理學,需要探討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和人文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與規律,以及它們所遵循的總規律,於是理論地理學應運而生。從50年代起,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等綜合性科學方法論的興起,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的應用,導致地理學研究方法的革新,使野外考察與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的調查和解譯結合起來,從單純的類型歸納向理論演繹過渡,從一般的實驗和分析向模擬實驗、分析模式化過渡,從人工制圖向自動化制圖過渡,於是地理學由定性向定量發展,出現了地理數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統等研究和應用領域。
④行為化和生態化。20世紀60年代行為科學的出現及其隨後的大發展,波及到社會、經濟、科學、文化各個方面,也波及到地理學。各種不同人群(如決策人、勞動者、消費者等)對地球表面現象的感應以及採取的相應行為是不同的,研究這些感應、行為的規律,讓地理決策和預測更符合實際情況,成為地理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而使地理學研究行為化,並萌發出感應地理和行為地理研究。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出現生態派地理學。
30年代中期英國學者提出生態系統概念並進行研究以後,自然地理學研究逐步形成生態化的趨勢。60年代系統論等方法論引入地理學以後,自然生態系統研究成了自然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從而形成為新自然地理學,以及景觀生態學、疾病生態等研究領域。以後,生態化研究進入人文地理領域,城市生態系統、地域經濟系統、農業地域結構、文化生態(見文化地理學)等研究領域陸續出現。統一地理學還深入研究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和轉化。(見地理學發展史)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
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葯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
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理學等。
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城市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文化的范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
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
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系論和區位論等。
應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葯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
其它的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誌學等等。
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
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考古學,地質學等。其中尤以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最為重要。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經濟,政治,歷史等
⑥ 地理學 是在哪誕生的 國家 托勒密
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地理學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
地理學
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⑦ 近代地理學開始的標志是什麼為什麼說洪堡,李特爾是它的奠基 人
A.von洪堡和C.李特爾是德國人,他們不僅是德國,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洪堡將畢生貢獻於考察自然界,足跡遍歐洲和南北美洲。他的報告《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30卷),是新大陸自然、經濟和政治的第一部網路全書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他提出世界年均溫等值線圖和大陸性概念、以及植物緯向水平地帶學說,是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從而公認他為自然地理學和植物地理學的創始人。洪氏代表作《宇宙》,解決了近代地理學的三大問題:①認為地球是統一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主要探討地表各區域相互關聯現象的差異性;③研究特定自然要素,應注意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在柏林大學任教的李特爾是德國第一個地理學講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學會的創建人。他的名言是「土地影響著人類,而人類亦影響著土地」,被認為是近代地理學中人地關系的最早闡發者和人文地理學的創始人。他對區域的開創性見解,集中於19卷的《地學通論》中,該書確定了區域的概念和層次。他還認為地理學的基本概念是差異性中的一致性,從而導出這門學科的兩個基本部分:系統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
洪、李二氏分別在地文和人文兩大方面對地理學開創了新局面,而且均重視對區域的分析。但前者將重點放在地表自然要素的地域結合、包括其對人文現象的影響,而後者則認為人是地理研究的頂點。
⑧ 俄羅斯地貌學的發展歷史(包括蘇聯時期)
Sulian dilixueshi
蘇聯地理學史
history of Soviet geography
蘇聯地理學是十月革命以後在繼承俄國地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俄國地理學18世紀前,俄國地理學主要是大地測量與地圖資料的收集。1739年俄國科學院地理部成立,1758年起由..羅蒙諾索夫主持工作,組織領導了一系列地理考察,獲得了關於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等地區的資料。1799年地理部被撤銷後,地理考察進入低潮。1845年俄國地理學會 ()成立後,考察又活躍起來。
這時期的..謝苗諾夫-天山斯基 ..道庫恰耶 夫、..沃耶伊科夫和 ..阿努欽等,對俄國近代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謝苗諾夫-天山斯基著有《俄羅斯帝國的地理統計詞典》(5卷,1863~1883)及其他許多區域地理著作,其地理學觀點對俄國和蘇聯地理學界產生長期影響。沃耶伊科夫致力於 氣候學研究,重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道庫恰耶夫對土壤有創造性的研究,並創立自然地帶學說。阿努欽創辦莫斯科大學地理系,培養出眾多地理學家,對 地貌學和湖泊有專門研究。
蘇聯地理學以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為界,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十月革命後至20世紀50年代末,由於經濟建設的需要,自然資源研究廣泛開展,推動了地理學發展。① 自然地理學方面。20~30年代在氣候學、水文學、土壤學、地植物學、冰川學、凍土學、地貌學和 古地理學等方面出版了許多論著。30年代,在自然地理學理論上形成以 ..貝爾格為代表的景觀學派和以..格里戈里耶夫為代表的普通自然地理學派。在理論的研究基礎上,綜合自然地理問題受到重視,提出 地域分異規律,進行了為農業和水利服務的 自然區劃。40年代, ..卡列斯尼克發表《普通地理學原理》(1947)。②經濟地理學方面。 ..巴蘭斯基和..科洛索夫斯基等在其 經濟區劃和區域生產綜合體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上,形成了 經濟地理學中的區域學派,主張用區域的地理綜合研究方法取代單純的部門經濟統計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地理研究中的純經濟統計描述的傾向又抬頭。50年代, ..格拉西莫夫提出建設地理學的思想。
但由於長期分割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蘇聯地理學的發展受到影響,為蘇聯經濟建設服務也受到限制。1960年, ..阿努欽發表《地理學的理論問題》一書,主張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的統一,就 地理環境、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等問題在蘇聯地理學界引起論戰。阿努欽的觀點得到巴蘭斯基、..紹什金等的贊同,但遭到格拉西莫夫、卡列斯尼克等的反對。論戰的結果使阿努欽的觀點得到承認,並推動了蘇聯地理學的發展。
第二階段,60年代以後,蘇聯地理學取得了北水南調、貝加爾湖地區開發、規劃西伯利亞-遠東鐵路干線、生產力配置和能源開發的潛力研究等成果;新技術的引進推動了景觀地球化學、生物地理、醫學地理、工程地理、生態地理、社會地理、地理預測等學科和領域的發展;海洋資源的開發使海洋自然地理、海洋經濟地理作為新的方向迅速發展起來。紹什金的《經濟地理學:歷史、理論、方和實踐》(1973),全面闡述了經濟地理學的對象、任務、發展歷史和基本理論。此外, 極地地理、荒漠地理、資源地理等,在蘇聯地理學中也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⑨ 近代俄國文學是什麼
18世紀的近代俄國文學具有過渡的性質,一方面是出現了俄國歷史上第一批知名的作家,如羅蒙諾索夫、傑爾查文、馮維辛、卡拉姆津、拉季舍夫等,以及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格里鮑耶陀夫、克雷洛夫,另一方面是文學還有待於形成民族的獨特性,趕上西歐近代文學的水平。因而它加速探索,努力建立一種擺脫模仿、力圖具有民族性的文學。其發展過程是把西歐文學流派的諸種武器統統拿來使用,一旦發展某種流派不適合俄國需要,就迅速拋棄,再找新的,直至找到最適於發展俄國文學的武器,把它掌握起來,加以運用和發展。西歐17世紀以來幾百年間先後出現的古典主義、啟蒙主義、感傷主義、浪漫主義諸流派,俄國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都先後試過了。
俄國近代文學的早期沙費羅夫(1669~1739)和費奧方·普羅科波維奇(1681~1736)的政論反對守舊,宣傳開明君主專制,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矛盾和動向。
18世紀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礎上興起的古典主義,是此後將近半個世紀中俄羅斯文學的基本流派,表現了啟蒙主義同中世紀思想原則之間的斗爭。
康捷米爾(1708~1744)的諷刺詩著重批評20~30年代社會上的愚昧主義流毒和封建等級觀念,到18世紀50年代還在廣泛傳誦。
羅蒙諾索夫(1711~1765)寫頌詩褒揚開明君主,贊美科學文化造福人類。他使文學體裁和語體規范化,並將音節體詩改為更適合俄語特性的音節和重音並重體詩,對統一的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詩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詩人和劇作家蘇馬羅科夫(1717~1777)也有過很大影響,同時代人認為他的悲劇和羅蒙諾索夫的頌詩標志著俄羅斯新文學的真正開端。
古典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特列佳科夫斯基(1703~1768)、赫拉斯科夫(1733~1807)。在古典主義文學中,諷刺作品成長較快。18世紀50年代,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出現。
18世紀60~70年代初,諷刺雜志盛行,其中最突出的是諾維科夫(1744~1818)主編的《雄蜂》(1769~1770)和《畫家》(1772~1773)。
前者主要暴露像雄蜂一樣過寄生生活的地主,後者側重抨擊上流社會的崇洋媚外風氣。
此外還有艾明(1735~1770)的《地獄郵報》(1769)和楚爾科夫(1744~1792)的《雜拌兒》(1769)。
18世紀70年代末,傑爾查文(1743~1816)的頌詩開始問世。他把諷刺與歌頌、批判與肯定結合起來(《費麗察頌》,1782,《權貴》,1798),又把「鄙俗」的日常生活引進詩中(《茲萬卡的生活》,1807),從而多少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模式。
馮維辛(約1744~1792)在其優秀喜劇《紈絝少年》(1782)中雖然還遵守「三一律」,卻深刻揭露了農奴主的殘暴和寄生性,指出了農奴制是俄國的萬惡之源,向現實主義邁進了一步。
18世紀後期,在英、德、法等國文學的催化下,感傷主義在俄國蓬勃興起,此時的作品大都反映了1773~1775年普加喬夫起義後貴族的憂傷情緒。其倡導人卡拉姆津(1766~1826)打破古典主義的禁忌,將卑賤者的形象引入文學,在《苦命的麗莎》(1792)中寫一個農家姑娘和貴族青年相愛,最後被拋棄而自殺的故事。小說著力渲染人物的內心感受,格調新穎,語言清雅流暢,發表後風行一時。
感傷主義詩人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以寓言、歌謠見長。而貴族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1790)則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強烈反對農奴制的力作。他真實地寫出了農民的困苦和抗議,並用書中《自由頌》一詩大膽歌頌17世紀英國革命,但其抒發感受的章節仍保持感傷主義的特點。這部作品沒有對當時的文學產生直接影響,其效果到十二月黨人革命時才顯示出來。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俄國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激盪和1812年衛國戰爭所引起的民族意識的高漲,專制農奴制的危機加深,終於爆發了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俄國解放運動史上的貴族革命階段(大約從1825~1861年)從此開始。
同這次起義前後錯綜復雜的社會狀況相適應,文學中各種流派和思潮紛然並立,互相排斥而又互相滲透。感傷主義雖已出現,古典主義派尚未完全退出,他們以希什科夫(1754~1841)和傑爾查文為首,結成「俄羅斯語言愛好者座談會」(1811~1816),同擁護卡拉姆津的「阿爾扎馬斯社」(1815~1818)就新舊文體問題激烈論戰。
19世紀初,一些保守貴族對動盪的社會甚為不滿,流露出悲觀遁世的思想,消極浪漫主義遂應運而生。其鼻祖茹科夫斯基(1783~1852)原是從感傷主義蛻化而來,他的大部分詩歌遠離現實,追求內心的自由和諧,宣揚神秘的宗教觀念,但他發展和深化了卡拉姆津對人物的心理剖析。巴丘什科夫(1787~1855)的後期詩作也有類似之處。
隨著貴族革命的醞釀,又涌現了反對暴政、頌揚自由的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如十二月黨詩人雷列耶夫(1795~1826)的《致寵臣》(1820)、《公民》(1825),普希金(1799~1837)早期的《致恰達耶夫》(1818)、《高加索的俘虜》(1820~1821)等。
雷列耶夫、拉耶夫斯基(1795~1872)、丘赫爾別凱(1797~1846)和馬爾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黨詩人認為文學是宣傳和戰斗的武器,注意從民間創作吸取營養,強調作品的民族獨特性。
這時現實主義文學也有進展,克雷洛夫(1768~1844)的寓言廣泛地表現社會的弊端和俄羅斯民族的智慧,形式活潑,文辭通俗。格里鮑耶陀夫(1795~1829)的喜劇《智慧的痛苦》(1824)以個性化的語言,通過對保守反動勢力的斗爭,刻畫出一個反映十二月黨人革命情操的19世紀20年代貴族知識分子恰茨基的形象。馬爾林斯基的中篇小說、拉熱奇尼科夫(1792~1869)的歷史小說和柯里佐夫(1809~1842)的詩,也包含了許多現實主義的成分。
俄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伴隨著1812年反拿破崙侵略戰爭的勝利和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而誕生。它以詩歌為主,富有強烈的戰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1852)對俄國浪漫主義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譽為第一位俄國抒情詩人。他的作品受到感傷主義思潮的影響,充滿神秘色彩,但卻革新了俄國詩歌的形式和格律。十二月黨詩人把批判的矛頭直指沙皇官僚集團,宣傳革命思想,奠定了俄國浪漫主義文學嚮往民主和自由的基本主題。普希金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他不但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而且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克雷洛夫(1768~1844)的寓言也是俄國文學的重要成就。他的作品不但歌頌了人民的智慧,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痛苦命運的同情,而且諷刺了專制暴政、揭露了貴族的寄生生活。克雷洛夫的寓言富有民族風格,充滿幽默和機智,並廣泛的採用了民間口語,深受人民喜愛。
萊蒙托夫是繼普希金之後的另一位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他在長篇敘事詩《童僧》、《惡魔》里塑造了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達了人民反抗專制暴政的正義心聲。抒情詩《帆》以波濤洶涌的大海上的孤帆,象徵著「祈求風暴」的不屈戰士。《高加索》充滿熱愛故土的情懷,顯示了描寫自然的高超技巧。萊蒙托夫在小說《當代英雄》中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的第二個「多餘人」形象畢喬林。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形成於19世紀30年代,在19世紀50、60年代走向繁榮,到19世紀70~90年代達到了高峰,並轉向衰落。將近100年的俄國文壇,描寫人民苦難的作家人才輩出,反映現實黑暗的作品不斷涌現。他們的批判鋒芒主要針對封建農奴制,後來也觸及資本主義制度。他們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度。高爾基曾拿西方文學作對比,說:「沒有一個國家像俄國那樣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出現過燦若星群的偉大名字。」
19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因素有顯著的增長,封建農奴制面臨危機。先進人士對農奴制的批判以及圍繞廢除農奴制問題的斗爭,促進了一部分作家轉向現實主義。反對農奴制的斗爭要求文學揭露社會的黑暗,這是批判現實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而文學本身的發展,也為它提供了條件。
普希金的後期創作由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萊蒙托夫、果戈理等是早期創作以浪漫主義見稱的作家,也在19世紀30年代轉向現實主義。詩人萊蒙托夫(1814~1841)在1840年發表小說《當代英雄》,繼承普希金開始的「多餘人」形象傳統,塑造了又一個「多餘人」形象畢喬林。畢喬林是對上流社會強烈不滿的貴族青年,但他擺脫不了貴族生活,沒有理想,玩世不恭,感到苦悶絕望;他時時進行自我心理分析,既否定一切,也蔑視自己,只能成為社會的「多餘人」。作者用諷刺的筆調譏諷他,並譴責其所由來的貴族社會。
果戈理加強了俄國文學的批判傾向。別林斯基則反駁對立派攻擊果戈理的言論,認為到19世紀40年代後期已形成了以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其特點是真實描寫並批判社會的黑暗,以下層人民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這恰好是俄國社會迫切需要的文學。別林斯基的理論有力地推動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發展。赫爾岑(1812~1870)的小說《誰之罪?》(1847年)創造了另一個「多餘人」別里托夫。這樣一來,經過普希金、果戈理的創作實踐和別林斯基在理論上的闡釋,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到19世紀40年代已經完全獲勝,並於19世紀50、60年代進入繁榮時期。
俄國文學繁榮的表現是作家眾多,名著如林,而且種類齊備。小說如岡察洛夫的《奧勃洛摩夫》(1859年)、屠格涅夫的《前夜》(1860年)和《父與子》(1862年)、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1864年),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1869年)。短篇、散文、隨筆如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1852年),謝德林的《外省散記》(1856年),劇作如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1860年),詩歌如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1863~1877年)等。在理論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論點,其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1885年)對唯物主義美學作了重大貢獻。
屠格涅夫的出現是繁榮時期的標志。他在寫出了「多餘人」形象羅亭(同名小說,1856年)、拉夫烈茨基(《貴族之家》,1960年)之後,迅速轉向「新人」形象的創作,開了這個形象系列的先河。所謂「新人」指的是平民知識分子,即「自由民主資產階級的受過教育的代表,他們不是貴族,而是官吏、小市民、商人、農民。」而此前岡察洛夫的奧勃洛摩夫(同名小說)幾乎已是「多餘人」形象的尾聲。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接著提供了一批「新人」的形象。此時,奧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的《大雷雨》等劇作和涅克拉索夫(1821~1898)的《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分別在戲劇和詩歌方面拓寬了文藝表現生活的范圍。前者將商人、演員、教師、店員、侍役等中下層人物搬上了舞台,後者則把農民、小知識分子引進了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