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與地理教學方案
Ⅰ 如何在地理課堂中對中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
採取以下方式:
一、結合目前普遍認同的環保教育模式,明確地理教育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的目標和任務
1.初中的地理教材提供了大量和環境有關的知識
如人口問題、氣候問題、土地問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及森林資源的環保和利用現狀、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等內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著,更應承擔起向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的任務。在實際教學中,要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
2.地理教育應幫助中學生在環境中提高環保意識
利用這一學科的優勢融入環境道德教育,使地理這一學科成為「環保」教育的主渠道。地理學科第二課堂豐富多樣,通過各種課外活 動和相關的社會調查,讓學生在環境中親身體驗,通過各種探索活動,感受各種環境問題,端正環保態度。
3.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的觀念,讓學生做環境的有心人,關注周邊的環境問題,以身作則,並作好宣傳工作
二、認真鑽研初中地理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內容除了以課本為主要依據還應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周邊的環境進行引導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和行為習慣。而現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 ,為環保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1.道德教育內容
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後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
2.法律法規教育
讓學生明確認識到破壞環境不僅僅只是道德問題了,環境保護已寫進了法律、法規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土地法》、《水資源保護法》、《森林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出台,使環保工作步入了法制軌道。在提及此事時,我會這樣反問學生:如果你家正在裝修新房,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你家的自留地里正好有幾棵成年樹,於是你父母就直接將其取之己用,請問是否觸犯了法律、法規?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展開討論。通過這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明確認識到父母的行為已觸犯了法律。我又會問:你家裡是不是也參與了「退耕還茶」?學生都說:是!,我又會引導他們說:你父母積極響應上里政府「退耕還茶」的政策,實際上不僅是增加了你家經濟收入來源,同時,為上里古鎮的茶文化出了一份力,也是積極參與環保工作的一種表現。
通過地理教學中列舉學生們親身經歷的事情,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加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也會在法制觀念較淡薄的農村起到有力的帶動作用。
3.行為教育內容
要求學生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如在講到水資源的問題的時候,我就引導學生:我們這上里水源是否缺乏,又是否存在水污染問題?學生列舉了許多許多。並且就「上里古鎮旅遊中的環境問題」要求學生寫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有的學生發現到上里的旅遊也面臨了諸多的環境問題;如,部分茶館的茶水直接倒入河裡;部分餐館的廢水未按要求進行廢水處理而直接排入河裡;隨著遊客的增多,帶來的垃圾增多,那大量的生活垃圾又該如何正確處理……等等問題。這樣更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身保護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且也會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中去,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
三、不斷地研究、探索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1.採用互動式教學,針對問題開展討論,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許多事物的存在既對人類的發展有益,也可能對人類有潛在的危害。科學技術是 面雙刃劍,使學生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 時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設計爭議性問 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如就以上提到政府在大力打造上里的旅遊經濟的同時也會面臨環境問題,那「經濟收入與環境問題」該如何正確處理?我將班上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有的代表「上里古鎮管委會」的領導;有的代表旅客;有的代表農家樂的老闆;有的代表居民;有的代表環保局的局長等等,大家就:「『經濟』與『環境』誰更輕誰更重」展開討論?通過這一爭議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通過激烈的爭論,讓學生認識到「經濟」和「環境」要協調發展,並且要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2.理論聯系實際,將課堂上的環境知識轉化為學生日常生活的環境意識
在學生學懂地理環境知識的基礎上,必須轉化為實踐活動,這是地理環境教育的出發點。
2.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講到我國水資源缺乏時,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那你家裡的家庭用水又是如何的處理的呢,是否也做到循環使用呢?」所以,要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倡節約用水,要從自己做起,並且要在環保觀念缺乏的農村扮演好知法、懂法的小角色,帶動農村環保意識能大幅度的提高。
2.2結合上里古鎮環保熱點問題激發中學生「學環保、講環保」的動機。
3.結合3月12日植樹節,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學生實現了參與環境保護的願望,在勞動中提高了環保意識;同時也深化了地理課本上有關知識的學習
總之,作為地理教師,特別是處在政府重點打造的旅遊重鎮-上里古鎮,我們對學生的環保意識的培養更不可忽視。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環境保護教育。
Ⅱ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一、地理學科教學是實現環境科學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學各科中,涉及環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其中地理學科與環境科學有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兩大學科都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三大科學領域交接帶上的邊緣學科;其次,兩大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第三,兩大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協調人地關系,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主旨;第四,兩大學科都涉及全球環境問題及其防治。
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課程中有著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是中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課程教材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的題材和內容。因此,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當前地理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進行環境教育可以從不同方面、各個層次、多個角度展開。多年來,中學地理教學主要依據課本進行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被局限與課本知識中。筆者根據近幾年初中地理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實踐,初步總結了把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環境知識,時刻結合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加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初中地理新課程採用把地理要素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的兩種方式,其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是內容,尤其在八年級上冊中,環境教育的內容滲透在了地理教學的每一個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勢地形、水土資源以及經濟發展等板快,都把環境問題作為一個重點。我一方面利用書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在學生中進行環境教育,如對教材中的一些環境教育的漫畫,我採用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看圖即興談感想等方式,加深環保意識;另一方面,結合當地當時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根據書本知識以及自己所調查搜集到的資料,就對書本上提出達到問題寫一些小論文,學生的這些作品也就作為他們的平時成績記載下來。如結合八年級上冊73頁的《小鳥的悲哀》等一組漫畫,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發表自己的感想後的基礎上,讓班級沒一個組合作選題寫出一篇相關的小論文,並進行評比。由於貼近生活,又加入了評比競爭機制,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環境意識也得到了加強。
三、加強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信息的開放性,體現教學結論的開放性,增強學生的環保觀念。
在環境問題普遍存在的今天,環境問題的發展變化是非常迅速的,詳實生活中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著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僅限於地理課本中的環境知識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利於學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動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加強教學信息的開放性。一方面,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多元化的環境信息,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教會學生如何尋找並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信息來學習和探索。
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區和時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因時因地而異,解決環境問題的重點和方法有因時因地而異。由此可見,環境教育結論應是開放性的。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教師不應該也不可能強求學生對每個問題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應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獨特的意見,教師再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最後得出一個或多個較為合理的結論。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水平、辨證全面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達到環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對水污染的環境問題的研究中,就帶領學生著重對無錫市區河道內水體污染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得出了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質的日益惡化;二是河道周圍有些工礦企業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圍的各種餐飲業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內各種機動船隻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時,組織學生參觀蘆村污水處理廠,了解本市排污現狀以及污水處理的狀況和具體過程。然後就這幾種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處理知識組織學生討論應該採取的措施,讓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的環保觀念得到了增強。
四、增強地理環境教育的活動性,提高學生的環境能力。
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應該沖破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以活動的思路設計教學,把學生的活動有機地引入到地理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可以改變課堂中學生總是「坐著聽」的局面,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如上課時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社會調查資料;就某個問題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進行辯論;對某些環境問題的產生進行模擬實驗等等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相對而言,環境科學比地理科學更具有實踐性和社會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課外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方案,並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和檢驗。在組織環境教育的課外活動時,應突出應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比如在對家鄉水資源環境調查中,第一次進行實地調查時就先讓學生對太湖的環境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根據他們各自的觀察和各自的興趣,讓他們就一個很小的側面來具體調查家鄉水資源的情況。如有的同學專門研究市區河道內水質情況,有的同學專門研究污水防治的問題,有的同學專門研究遊客對水環境的看法的問題等等。同時,還特意組織部分學生到野外山區,進行了為期4天的山區野外考察,對水源頭的水質狀況的進行探究調查,讓學生親身體驗水質日益惡化的現狀。然後根據調查匯總成為一篇調查報告。這些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環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應用能力,使學生在發展智力的同時,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交往。這也正是在新課程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學以致用,加強環保宣傳和環保行動。
在進行一個階段的環境教育或開展了一次比較大的環境教育的活動後,每一個同學要把自己的體會或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悟寫下來,再配以大家在活動中的照片,在學校以專題牆報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還走出校門,到社區中以標語和專欄的形式向社會進行環保宣傳。學生們在進行宣傳的過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強化了環保理念。為了讓大家的環保理念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學生中開展徵集《每日環保一件事》的活動,每個學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條必須做到的環保措施,由學生相互監督,比如有些同學提出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節約用水等等,這樣,也就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環保行動。
總之,環境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極其重要的內容。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在教學中始終貫徹。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都應使環境教育滲透到地理學科教學每一個細節。同時,環境教育還應該落實到課外探究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採用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環境意識和環境能力,加強學生的環保行為,使環境教育真正成為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Ⅲ 怎樣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可以把你對環保的 見解和意見穿插在教學過程中。高中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專地理,區域地理,還屬有選修的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禦等都可以的。方法比較靈活,結合具體的課本知識來進行闡述,比如破壞植被的後果,工業不注重污染物的處理等等。
Ⅳ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
1前言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隨著人口激增,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受到污染,生態遭到破壞,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由於臭氧層破壞、熱帶雨林消失,溫室效應和酸雨等全球環境問題正嚴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是保護環境的有效途徑。提高環保意識必須從學校教育做起,讓中小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自覺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在環境教育中有著其它學科無法相比的優勢。作為一名中學地理教師,我們應轉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寓環境教育於地理教學之中,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為我國乃至全球環境教育的發展做出一份努力。因此,寓環境教育於地理教學之中,是廣大地理教師應努力探索與實踐的課題。
2進行環保教育之前應做的准備
2.1明確地理教育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的目標和任務
(1)地理教育中有大量有關環境的知識,如人口、資源、環境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等內容,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2]。
(2)地理教育應幫助學生「在環境中」提高環保意識。地理學科第二課堂豐富多樣,通過各種課外活動,如植樹、保護母親河、回收廢舊電池等讓學生在環境中親身體驗,通過各種探索活動,感受各種環境問題,端正環保態度。
(3)地理教育能夠幫助環境教育成為「為了環境的教育」。向學生闡釋人地關系,培養他們的全球觀念,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投身於環保事業。
2.2深刻領會地理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的內容
中學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內容應以課本為主要依據,現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內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講述社會、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闡述環境問題的現狀、起因與解決辦法,揭示人地互動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2)道德教育內容
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後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
(3)行為教育內容
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鐵,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於環保事業。
3地理教學過程中進行環保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3.1課堂環境教育
3.1.1結合地理教學內容進行環境教育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特別注重挖掘教材中「隱性」環境教育因素,做到地理知識教學、環境知識教學和環境保護意識培養的有機統一,是發揮地理課環境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徑。高中地理新教材每個單元里幾乎都涉及環境保護問題,如第一單元中的「保護宇宙環境」、第二單元的「大氣環境保護」,第四單元中的「自然環境保護」,都是很好的環境教育材料。教師在上課時可以舉一些典型事例來教育學生,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3.1.2充分利用每一節課的活動
高中地理教材一個顯著特點是設計了「活動」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活動」進行環境教育。如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就設計了一個「活動」「:好好愛護地球,因為只有一個地球」。組織學生針對這個「活動」開展演講比賽,得到學生的積極響應。
3.1.3合理地安排每個單元的自學園地
新教材在每個單元後都設有自學園地,其內容包括閱讀篇和練習篇。它們既是課文繼續,又是知識的拓展。教師可以利用自學園地進行適當的環境教育,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利用第四單元的活動題,對於「大氣溫室氣體使全球變暖」這一主題,組織學生針對練習中科學家們的正反方觀點,結合自己課後查
找的資料和課堂所學的知識展開辯論。這種活動既鞏固了課堂知識,又上了一堂環境教育開放課,還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3.2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活動,結合實例進行環保教育
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於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接觸過協調環境關系有關的活動,那麼,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環境教育。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
組織研究性活動,譬如我校辦公室組織地理老師、生物老師和學生沿長沱江和長江交匯處——管驛嘴,往上走到瓦窯壩,從江水顏色、上下游江水PH值對比讓學生對水污染狀況有切身的體會;再加上生物老師對長江近年來生物多樣性減少進行講解與描述,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為進行環保教育做好鋪墊。
(2)結合環保紀念日,讓學生參與環保實踐,提高環保意識。
我國每年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節日很多(表2),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節日進行環保教育。
表2 環境保護節日
時間
3月12日
3月22日
6月5日
6月25日
10月6日
節日名稱
植樹節
世界水日
世界環境日
全國土地日
世界糧食日
上述節日可以通過下列幾種方式進行環保教育。
(1)結合3月12日植樹節,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學生實現了參與環境保護的願望,在勞動中提高了環保意識,同時也深化了地理課本上有關知識的學習。
(2)結合3月22日世界水日,可組織調查小組,調查學校用水現狀,包括主要用水項目與各項目實際用水量;調查學校可行的節水途徑與可達到的節水量,設計學校節水方案[3]
(3)結合6月5日世界環境日,可開設「工業與環境」專題知識講座,向學生介紹工業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通過講座,增加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新認識,增強環境保護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
(4)結合6月25日全國土地日,組織學生通過查閱圖書、互聯網或實地調查,了解學校附近地區近年來耕地被佔用的情況,及其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5)結合10月6日世界糧食日,以「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題進行討論。
3.結論
中學地理既是傳授人與環境、環境與發展的基礎學科,也是傳播和更新科學文化的主要載體,環境教育的重點是青少年學生,學生是將來社會的主人,是國家的希望,他們的環境行為決定著一個時代的生存和發展,為了祖國的前途,人類的未來,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環境教育,顯得十分重要。作為一個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和地理課堂這個主陣地,幫助廣大青少年學生形成敏銳的環保意識,科學的環境知識,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念,負責的社會態度,有效的環境保護能力,並通過課堂學習,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中去。這也是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宗旨所在。
Ⅳ 如何在地理課堂中對中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開題報告
採取以下方式:
一、結合目前普遍認同的環保教育模式,明確地理教育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的目標和任務
1.初中的地理教材提供了大量和環境有關的知識
如人口問題、氣候問題、土地問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及森林資源的環保和利用現狀、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等內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著,更應承擔起向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的任務。在實際教學中,要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
2.地理教育應幫助中學生在環境中提高環保意識
利用這一學科的優勢融入環境道德教育,使地理這一學科成為「環保」教育的主渠道。地理學科第二課堂豐富多樣,通過各種課外活 動和相關的社會調查,讓學生在環境中親身體驗,通過各種探索活動,感受各種環境問題,端正環保態度。
3.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的觀念,讓學生做環境的有心人,關注周邊的環境問題,以身作則,並作好宣傳工作
二、認真鑽研初中地理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內容除了以課本為主要依據還應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周邊的環境進行引導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和行為習慣。而現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 ,為環保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1.道德教育內容
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後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
2.法律法規教育
讓學生明確認識到破壞環境不僅僅只是道德問題了,環境保護已寫進了法律、法規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土地法》、《水資源保護法》、《森林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出台,使環保工作步入了法制軌道。在提及此事時,我會這樣反問學生:如果你家正在裝修新房,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你家的自留地里正好有幾棵成年樹,於是你父母就直接將其取之己用,請問是否觸犯了法律、法規?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展開討論。通過這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明確認識到父母的行為已觸犯了法律。我又會問:你家裡是不是也參與了「退耕還茶」?學生都說:是!,我又會引導他們說:你父母積極響應上里政府「退耕還茶」的政策,實際上不僅是增加了你家經濟收入來源,同時,為上里古鎮的茶文化出了一份力,也是積極參與環保工作的一種表現。
通過地理教學中列舉學生們親身經歷的事情,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加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也會在法制觀念較淡薄的農村起到有力的帶動作用。
3.行為教育內容
要求學生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如在講到水資源的問題的時候,我就引導學生:我們這上里水源是否缺乏,又是否存在水污染問題?學生列舉了許多許多。並且就「上里古鎮旅遊中的環境問題」要求學生寫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有的學生發現到上里的旅遊也面臨了諸多的環境問題;如,部分茶館的茶水直接倒入河裡;部分餐館的廢水未按要求進行廢水處理而直接排入河裡;隨著遊客的增多,帶來的垃圾增多,那大量的生活垃圾又該如何正確處理……等等問題。這樣更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身保護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且也會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中去,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
三、不斷地研究、探索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1.採用互動式教學,針對問題開展討論,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許多事物的存在既對人類的發展有益,也可能對人類有潛在的危害。科學技術是 面雙刃劍,使學生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 時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設計爭議性問 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如就以上提到政府在大力打造上里的旅遊經濟的同時也會面臨環境問題,那「經濟收入與環境問題」該如何正確處理?我將班上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有的代表「上里古鎮管委會」的領導;有的代表旅客;有的代表農家樂的老闆;有的代表居民;有的代表環保局的局長等等,大家就:「『經濟』與『環境』誰更輕誰更重」展開討論?通過這一爭議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通過激烈的爭論,讓學生認識到「經濟」和「環境」要協調發展,並且要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2.理論聯系實際,將課堂上的環境知識轉化為學生日常生活的環境意識
在學生學懂地理環境知識的基礎上,必須轉化為實踐活動,這是地理環境教育的出發點。
2.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講到我國水資源缺乏時,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那你家裡的家庭用水又是如何的處理的呢,是否也做到循環使用呢?」所以,要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倡節約用水,要從自己做起,並且要在環保觀念缺乏的農村扮演好知法、懂法的小角色,帶動農村環保意識能大幅度的提高。
2.2結合上里古鎮環保熱點問題激發中學生「學環保、講環保」的動機。
3.結合3月12日植樹節,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學生實現了參與環境保護的願望,在勞動中提高了環保意識;同時也深化了地理課本上有關知識的學習
總之,作為地理教師,特別是處在政府重點打造的旅遊重鎮-上里古鎮,我們對學生的環保意識的培養更不可忽視。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環境保護教育。
Ⅵ 地理的關於環保的教案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
在剛過去的一年中,我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植樹活動,帶領我們初一(6)中隊的班幹部創立了「綠色天使」植綠護綠小組,鼓勵隊員們在校園里認養了一棵小樹苗,利用課余時間給它梳妝打扮,為它長成參天大樹打下了基礎。在學校組織的「讓地球充滿生機」的簽字活動中,我鄭重地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並寫下了自己對環保的決心和期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積極參加學校在世界環境日舉行的有獎徵稿,認真查閱、收集各類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關環境治理設想方面的文章,我經常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講座,觀看環保方面的錄相帶,積極參預環保知識問答調查活動,認真填寫每一項提問。我參與了「紅領巾植綠護綠隊」 的網站建設,在上面發布大量的環保圖片和環保知識,以及關於環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識,我國在環保方面發展動向、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每個月我都利用網路、報紙,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專題和板塊「環保資訊」來告訴大家;還定期製作一些宣傳板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號召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來關愛自己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的同樣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我還和同學們共同發起「養一盆花,認養一棵樹、愛惜每一片綠地,讓我們周圍充滿綠色」和 「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飯盒和一次性筷子,讓我們遠離白色污染」的倡議。讓我們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籃子,讓我們共同走向美好的綠色的明天,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據我收集到的一份報告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一個個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它們像惡魔般無情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它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們——人類有時刻不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依法治理環境的意識,地球村將成為美好的樂園」。未來的天空一定是碧藍的,水是清澈的,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類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
「真正檢驗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不是言辭,而是行動。」雖然我現在做得只不過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堅信要是我們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在溫暖的搖籃——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臉——天空下成長,在愛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Ⅶ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
地理教學中是可以進行環保教育的,比如地理教學中經常需要介紹一些河流,山內川,地貌的內容。這裡面就容可以穿插環保教育,河流原來水量豐沛,現在很多河流面臨乾涸,由於工業企業污染,部分河流水質惡化,有些河流水的顏色都變了。地貌,由於一些小煤窯私自開采,造成部分地區的地貌較之前有所變化。這些都是可以進行環保教育的。
Ⅷ 怎樣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有關環境教育滲透的各個學科里,地理與環境教育的關系可以說是最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強調的「人 —地關系」與環境教育中所倡導的「理解和鑒別人類、文化和生物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明確指出:地理教育可以為環境教育作出貢獻。我在地理教學實踐中, 為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作了以下嘗試。
一、結合目前普遍認同的「關於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的環保教育模 式,明確地理教育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的目標和任務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關於環境」的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中學環境教育大綱中至少有 一半以上的標題與地理有關。如人口、資源、環境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等內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著,在實際 教學中,要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
(二)地理教育應幫助中學生「在環境中」提高環保意識。地理學科第二課堂豐富多樣,通過各種課外活 動,讓學生在環境中親身體驗,通過各種探索活動,感受各種環境問題,端正環保態度。
二)重視開放性教學,加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謂開放性教學就是指環境教育中利用一些開放性教學材料,這些材料不限於常用的課本,教師不給出固 定格式的結論,而是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搜集、閱讀文字資料,實地調查問題現狀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自己得 出恰當的結論。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可能是各種各樣,也可能是比較一致的,教師要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 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但不必統一到教師事先准備的結論上。因為環境問題本來就有多種解答方法,例 如在學習高中地理下冊「城市形成和發展」一節時,結合成立不久的台州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設立台 州市?」學生在課余到圖書館、閱覽室、信息部門去搜集信息、查找資料、調查研究,通過資料綜合、數量統 計,得出台州市的成立是台州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是人類認識、利用、改造環境的表現。也有些學生認 為台州市的成立象「攤大餅」破壞了大量優質的耕地,對於人均耕地本來就很緊張的台州來說,台州市的設立 是不合理的。通過開放性教學培養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是對學生進行如何利用信息資源來學習和探索的 過程。學生不掌握這個過程,就無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環保意識的提高也無可談起,因為真正 使學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識是學生自己參與學習過程後獲得的。
(三)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將環境知識轉化為環保意識。
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於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接觸過協調環 境關系有關的活動,那麼,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理論聯系 實際,加強環境教育。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學習「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要求學生 根據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熱、刮風、下雨等現象,特別是經常影響本地的台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使學生們 知道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產生的環境問題,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趨利避害,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2.結合參觀訪問,增加感性知識,深化理性知識的學習。如在學習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的內容後, 帶領學生到椒江外沙工業區考察,參觀海門制葯廠的污水處理設備,並聽廠領導的介紹。同學們對工業「三廢 」的治理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獲得環保的技能知識,而且在親身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環保意識。
3.結合春遊,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如去年高一年級四個班到金清、黃琅春遊,我就 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討論:「小普陀」旅遊業的現狀、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建造金 清新閘的實際意義,為什麼政府要花這樣多的資金造這個龐然大物等等。
4.結合當地政府的重點工程或環保熱點問題激發中學生「學環保、講環保」的動機。如前年下半年開始的 修築標准海塘堤壩,是台州市政府的第一位重點工程,范圍廣、規模大。我們發動學生討論「為什麼要修築標 准海塘堤壩?」學生們有了前年11號台風海潮造成的慘痛教訓,對此問題深有感受,思考得特別深,不但宣傳 了該項工程的意義,而且對有關的水文、氣候知識有了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環境教育。
5.結合3月12日植樹節,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學生實現了參與環境保護的願望,在勞動中提高了環保意 識;同時也深化了地理課本上有關知識的學習。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校高一年級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果。經問卷調查, 由於環保教育,學生在地理課程中,對有關環保內容特別注意的佔97.1%;對環保認識有較大提高的佔80%;在 環保情感態度方面,有68.6%的學生更加關心環保,31.4%的學生開始關心環保;在環保行為取向、習慣方面, 有94.3%的學生表現有進步。我校參加「全國中學生環境保護知識競賽」,獲得組織獎,高一(7)班曹喜鳳同學 榮獲全國三等獎,高一(7)班馮巧珍、高一(9)班應婷婷同學在「熱愛我們共有的家園」作文競賽中榮獲二等獎 。有許多的優秀調查報告、環保論文被選入論文集,被推薦到市環保局;高一(6)班編輯刊出的環保板報在學校 組織的環保板報比賽中獲第一名;高一(8)班的朱燕燕同學在環保演講比賽中獲二等獎,她在演講中大聲疾呼: 「請大家趕快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用誠心和雙手,還地球一湖碧水,給人類一句忠告:為了生命,請珍惜水! 」台州有線電視台、台州日報、椒江經濟報對我校的環境教育作了報道。鑒於我校在環保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 及取得的成績,台州市環境保護局特將本校命名為「台州市環境教育基 (三)地理教育能夠幫助環境教育成為「為了環境的教育」。向學生闡釋人地關系,培養他們的全球觀念 ,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投身於環保事業。
二、充分挖掘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內容應以課本為主要依據。現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智能教育內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講述社會、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闡述環境 問題的現狀、起因與解決辦法,揭示人地互動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二)道德教育內容。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 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 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後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 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環境道德是共產主義道德的一個 重要組成部分,環境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
(三)行為教育內容。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 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鐵,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於 環保事業。
三、嘗試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一)通過設計爭議性問題開展討論,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許多事物的存在既對人類的發展有益,也可能對人類有潛在的危害。科學技術是 面雙刃劍,使學生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 時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設計爭議性問 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如 在教學高中《地理》下冊「新能源」一節時,設計「要不要發展核電」這一爭議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組織討論。核電站是全世界公眾關注的環境問題焦點之一,有些學生認為核能是一種清潔、廉價、能量密集、 地區適應性強、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能源,應積極發展核電站;另外一些學生則認為前蘇聯切爾諾貝利災難 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見,但人們不能忽視來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廢料的威脅,應削減或停止核電發展計劃。學 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對核電不同的看法。通過激烈的爭論,其意義遠不止是讓學生知道應該不應該 發展核電站。
Ⅸ 怎樣利用多媒體在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世界上抄的事物是復雜的,許多事物的存在既對人類的發展有益,也可能對人類有潛在的危害。科學技術是面雙刃劍,使學生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設計爭議性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於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接觸過協調環境關系有關的活動,那麼,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