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文綜地理高考試卷
A. 2000年到2010年浙江省地理高考題!
這有點多 個人建議 你可以去找本歷年高考題原題急詳細解答
B. 09浙江高考文綜地理
10.關於土來地荒漠化的源敘述,正確的是
A.中國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區生態環境尤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荒漠化速率比人為活動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過度墾殖,土地荒漠化更加嚴重。
11.圖5中,當a,c值相差 時,該地的緯度值為
A. N B. N
C. N D. N
答案DB
C. 浙江文綜(地理)高考
幾乎為零
D. 高考歷史地理復習教輔推薦(浙江09年考生)
那個紅皮書不錯啊,我以前也是看這些資料了。還有多做一些試題,比如說是天利的全國近幾天的真題試卷啊,我也是浙江的,希望你能成功!加油
E. 2009高考題答案文綜部分
12題.(2007全國文綜二)古人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書省決策強調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這一主張屬於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3. (2007全國文綜二)圖5是西漢政府授予邊疆民族首領的銅質官印的印文,該印出土於新疆沙雅什格提遺址。這印證了當時這一地區
A。與西漢王朝結盟 B。為西漢王朝的附屬國
C。正式歸屬西漢王朝 D。是西漢王朝的封國
14. (2007全國文綜二)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只職能是 A。尚書省和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執行
B。中書省決策尚書省和門下省執行
C。門下省決策,中書省和尚書省執行
D。中書省和門下省決策,尚書省執行 15.(2007全國文綜二)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不習六藝之文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盪覆,宗社丘墟。」他所抨擊的是 A。先秦儒學 B。漢代經學 C。隋唐佛學 D。宋明理學 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答16~18題 16.(2007全國文綜二)最早由中央政府設置的管理西藏事務的機構是 A。安西都護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烏斯藏都司
17.(2007全國文綜二)達賴和班禪是西藏的宗教領袖,從乾隆年間起,其繼承人由
A。金瓶抽簽確定 B。宗教上層人士推舉 C。中央政府知覺任命 D。達賴、班禪相互指定 18.(2007全國文綜二)下列各項中,介紹西藏風土人情,建議政府防範外敵入侵的著作是
A。《佛國記》 B。《瀛環志略》 C。《康輶紀行》 D。《天下郡國利病書》
19.(2007全國文綜二)1944年11月赫爾利出任美國駐華大使,這時美國駐華使館在
A。西安 B。昆明 C。桂林 D。重慶 20.(2007全國文綜二)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這 A。標志著十年動亂的結束 B。宣告了改革開放的開始 C。體現了社會公正的重建 D。意味著撥亂反正的完成
21. (2007全國文綜二)戰爭中,作戰方式的改變與新型武器的大規模使用密切相關。這方面的典型戰例是
A. 西西里島登陸戰 B. 阿拉曼戰役
C. 斯大林格勒戰役 D. 中途島海戰
22. .(2007全國文綜二)與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不同之處是
A.發達國家居於主導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協調機制
C.實現了自由貿易 D. 歐美與其他地區差距懸殊
23.(2007全國文綜二)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亞諾斯總結說:「要確切認識西方的歷史或非西方的歷史,沒有一個包括這兩者的全球性觀點是不行的;只有運用全球性觀點,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個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歷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這里強調
A.從西方的角度認識非西方的歷史
B.從非西方的角度認識西方的歷史
C.用比較的方法認識西方和非西方的歷史
D.用整體性的觀點認識西方和非西方的歷史
38. (2007全國文綜二)(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1924年,孫中山在《民族主義》演講中說:「英俄兩國現在生出了新思想,這個思想是有知識的學者提倡出來的,這是什麼思想呢?是反對民族主義的思想。這種思想說民族主義的狹隘的,不是寬大的;簡直的說,就是世界主義。現在的英國和以前的俄國、德國,與及中國現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贊成這種主義,反對民族主義……列寧為什麼受世界列強的攻擊呢?因為他敢說了一句話,他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十二萬萬五千萬人,一種是二萬萬五千萬人;這十二萬萬五千萬人,是受那二萬萬五千萬人的壓迫……我們要能夠聯合十二萬萬五千萬人,就是提倡民族主義,自己先聯合起來,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聯合起來,共同打破二萬萬五千萬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強權。強權打破以後,世界上沒有野心家,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便可以講世界主義。」
材料二
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一些評論家則更進一步指出民族國家的時代可能將終結,也有其他一些人認為這個結論下得為時過早,因為民族國家的功能只不過是發生了某種變化而已」。(《全球社會學》)
(1)材料一中的「十二萬萬五千萬人」和「二萬萬五千萬人」分別指的是什麼?(4分)
被壓迫民族和壓迫民族。
(2)根據材料一中孫中山關於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關系的觀點。(5分)
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相互聯系,民族主義是實現世界主義的前提條件,沒有民族主義就沒有世界主義。
(3)根據材料—,指出孫中山為什麼在演講中強調民族主義。(5分)
被壓迫民族需要民族主義以求得獨立,但國際和國內出現忽視和否定民族主義的傾向。
(4)根據孫中山上述觀點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孫中山的「聯俄」思想。(8分)
強調自求解放,並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寧領導下的蘇俄倡導和支持被壓迫民族反對國際帝國主義,因此中國應該聯合蘇俄。
(5)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材料二中的觀點的認識。(10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國家相繼獨立,殖民主義體系瓦解,經濟全球化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應該提倡全球意識,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但由於存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和強權政治,因此要維護民族國家的獨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40..(2007全國文綜二)(60分)根據相關資料回成下列問題。
考古材料證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倫布將這種「奇異的穀物」帶回歐洲後,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傳播,成為世界三大穀物之一。到16世紀中葉,玉米被引入維德角和西非,17世紀80年代在黃金海岸和達荷美之間的地區得到廣泛種植,17世紀末18世紀初傳入南歐地區。
16世紀中葉玉米傳入中國,清嘉慶年間大面積種植,到鴉片戰爭前已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引種而居雜糧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進與大面積種植,大大緩解了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中國因人口大幅度增長而帶來的巨大糧食壓力。
歷史學家評述玉米在世界傳播的意義時說,「其價值超過了所有的黃金」。(摘編自《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哥倫布以來東西兩半球匯合的世界影響》)
根據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概括玉米在200年內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歷史背景。(5分)
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移民,世界不同地區聯系加強。
(2)歷史學家為什麼說玉米在世界的傳播「其價值超過了所有的黃金」。(5分)
改變了歐亞非大陸的糧食生產結構,緩解了糧食供應的壓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赫魯曉夫從美國種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糧食產量和給畜牧業提供大量飼料的前景,於是大力推廣種植玉米。他不顧蘇聯氣候條件的具體特點和已形成的農作物播種格局,要求在全蘇各地區,在每一個集體農庄和國營農場都普遍種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種面積迅猛擴大,1953年為580萬公頃,1956年達1640萬公頃,1962年增至3710萬公頃。許多原來種植傳統糧食作物小麥和黑麥的耕地也種上了玉米。這些被「排擠」的農作物比玉米更適合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長條件欠佳和管理不善,產量並不理想,作為飼料的青玉米營養價值也沒有預期那樣高。(摘編自《赫魯曉夫執政史》)
(3)根據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赫魯曉夫大力推廣種植玉米給蘇聯農業帶來的不良後果及其原因。(10分)
後果:玉米種植擠佔了耕地,導致其他糧食作物減產;玉米產量和質量未達到預期目標。
原因:憑主觀意志辦事,不顧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用行政命令強制推廣;生產管理不善;急於實現不切實際的趕超目標;追求霸權地位。
F. 2009年浙江省歷史高考題和答案。
09年浙江文綜卷及答案~網路文庫的,下載專起來很方便~屬http://wenku..com/view/8f347801a6c30c2259019e2f.html
G. 2009高考文綜1卷地理題
你起碼得說一下你是哪個省的啊
用的哪份卷子啊····
H. 2009年高考歷史卷浙江
浙江高考09年大變臉 新課標畢業生首遇新高考 浙江在線02月28日訊 2009年浙江省高考將實行重大變革,具體方案將於近日出台。此前教育部早已出台2007年新課標高考大綱,率先在山東、寧夏、廣東、海南4省區實施新高考。浙江高考為什麼要改?將會怎麼改?記者昨天采訪了杭城幾位參與座談或一直關注改革的重高校長,請他們為今年的高二學生,也就是明年面臨新高考的第一屆學生「吹吹風」。 新課程來了,高考必須得改 杭七中校長樓平說,新課程的推行使得高考改革勢在必行。 「新課程的標志之一就是尊重個體差異,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而此前我們100個學生、1000個學生,高考只有兩個選擇,文科或理科。」在新課程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已經上高二了,這使得高考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革,「回到如何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上。」而此前,浙江已在高中增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通用技術課程等。 全國高中新課程改革於2004年率先在山東、寧夏、廣東、海南4省區進行實驗,2007年,4省區也率先實施了高考改革,新高考方案各不相同。 其次,高考的另一目的仍然是為一個老生重談的問題:減負。通過選擇性的課程、選擇性的考試,讓學生減輕負擔。 核心課程不變,要求高低各不同 目前浙江省的高考實行「3+X」的模式,「X」指文科小綜合或理科小綜合。 據杭四中副校長王建民預計,新高考核心課程應該不會變,高中主課程總共只有這些: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等。在這些課程中,語文、數學、外語三門肯定是必考的。 參考在已經實行新高考的幾個省區,廣東實行「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X」方案,「X」為專業選考科目,有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音樂術科、美術術科、體育術科等9門學科,任選一科;山東實行「3+X+1」方案,「X」指文科綜合(含政史地)或理科綜合(含物化生),「1」指基本能力,內容涉及高中課程的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等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海南實行「3+3+基礎會考」方案,寧夏實行「3+文綜/理綜」方案。這其中第一個「3」都是指語文、數學、外語。2008年江蘇高考方案中,共有三個錄取依據:一是所有考生都考語文、數學、外語。二是學生進行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應用技術這七門學科的學業水平測試。三是要看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表現。不過錄取中佔主導作用的還是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科目的高考成績。 浙江將實行什麼方案?據王校長透露,「選擇權」是高考改革的主方向,這也正是新課改的精神。浙江可能實行「模塊式」的方案,讀一本、二本、高職等不同大專院校的學生可以選擇難度不同的模塊學習,另外,在具體課程上,學生可能也擁有一定的自主權。 對學校教學秩序是個大考驗 然而「自主」與「自由」僅一線之隔。不少校長憂慮,「自主選擇」對學校傳統的教學秩序是一大挑戰。 樓平擔心,在自主選擇權指導下的新高考必然會增加學生自主選課權,到時候一些普通中學的師資、教室很可能跟不上,無力開設全部選修課程。 學軍中學校長馬里松說:「如果新高考設置的自選科目很多,未必每個中學都能全部開全,那麼究竟選擇開設哪幾門課程?」在率先於浙江實行新高考的某地區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該地區實行3+X模式,有的學校為走捷徑,從高一開始就指定某些學生必須學哪個「X」,增強應試性。不料當年化學考試特別難,生物考試很容易,在同樣的總分下,選化學的學生家長就認為不公平。 有校長顧慮如果新高考選擇減少考試科目的方式,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的選擇盡量符合新高考的初衷?「比如有些地區減少高考考試科目,可最後也並沒有達到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目的。因為很多考生都選自己學得比較好的科目,使有些科目考試人數相對集中,並且形成『硬碰硬』的局面,從而使競爭更加激烈,考生的心理壓力也更大。」 王建民甚至擔心,高校的招生也可能會對高中生的選課造成影響。「比如領軍的高校在錄取學生時如果明顯地偏向某幾門課程,那就很可能在下一年的高中選課中造成一窩蜂的局面。」 這些都是需要應對的問題。據悉,目前杭城各大高中正密切關注高考新方案的動向。
I. 2009高考浙江文綜地理選擇題11題詳解急急急
是這道嗎?
J. 2009年浙江文綜完整答案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題參考答案
一、(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
1. 2.B 3.A 4.C 5.A 6.D 7.A 8.C 9.C l0.D ll.B l2.A l3.C l4.B 15.C l6.B l7.C l8.C l9.C 20.A 21.D
22.D 23.D 24.A 25.B 26.B 27.D 28.A 29.C 30.D 31.C 32.D 33.C 34.B 35.B
二、(共6小題,共l60分)
36.(30分)
(1)66.50N及其以北地區
原因:黃赤交角為23.50,地球公轉導致晝夜交替消失
(2)甲地: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豐富,季節分配均勻,氣溫年較差小 西臨大西洋,盛行西風,山脈走向與海岸平行,迎風坡,暖流經過
乙地: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相對少,集中在夏季,年較差較大 背風坡,海域面積小,海洋水汽較少
(3)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西部海岸曲折,多峽灣;湖泊廣布,東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狀排列,湖泊多位於河流中上游
(4)主要分布在波的尼亞灣沿岸地區
理由:主要城市分布在海灣沿岸地區;鐵路和公路環繞海灣分布;眾多河流的下游,地形平坦
37.(26分)
(1)紡織業應向C城集聚;裝備製造業應向B城集聚;文化產業應向A城集聚。
(2)調蓄洪水;增加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 湖泊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
(3)玩具製造業可行。理由:①是珠江三角洲急需轉出的產業項目;②勞動力密集行業,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長株潭城市群區域勞動力資源豐富,有利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③長株潭地區房租、地價等較低廉,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④該產業污染少、耗能低;⑤交通方便,出口便捷
飛機製造業不可行。理由:①不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近期向外轉移的項目;②屬於資金密集型產業,爭取國家投資或者引進資金的難度大;③技術密集型產業,長株潭地區科技人才條件尚不具備;④與飛機製造配套的其他產業基礎較差。
38.(26分)
(1)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失敗(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有名無實),使他們意識到,以舊國民、舊心理駕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須通過思想啟蒙改造國人意識,培養新的國民,為社會變革奠定基礎。(2)「新」在成為自主的、進步的、開放的、富於進取和科學精神的新青年。集中體現了民主與科學的時代精神。(3)梁啟超提出要建立新國家必須先培植新國民,突出了國民素質與國家興衰、社會進步之間的重要關聯。陳獨秀繼承發展了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將目標具體鎖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實際。
39.(26分)
(1)三項因素:市場、資金、勞動力。
市場:殖民擴張擴大了海外市場,圈地運動擴大了國內市場;
資金:殖民擴張和海外貿易提供了來源;
勞動力:圈地運動和行會較早瓦解,提供了勞動力資源。
(2)社會生產的直接推動和實驗科學的長期孕育。
(3)蒸汽機採用新的能源,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推動了燃料工業、機械製造業、冶金業、材料工業的革命;
隨著汽船和蒸汽機車的發明,出現了交通運輸業革命,聯結世界經濟的紐帶逐漸形成;
蒸汽機的使用,使工廠規模擴大,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蒸汽機導致煤的大量開采和使用,蘊含了「能源問題」,加劇了環境污染,實際上已向人類昭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40.(20分)
(1)西方發達國家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本應自覺履行世貿組織所規定的義務,但這些國家近期出台的政策背離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和非歧視、自由貿易、公平競爭等基本原則。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而主權國家仍是構成現代國際社會的基石。國際組織內部各成員的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力量對比情況錯綜復雜。面對金融危機,一些西方國家採取的政策有損於他國利益,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問題上言行不一,從而影響了國際組織作用的發揮。
(2)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事實表明,關稅率持續降低,世界貿易額不斷上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與外貿出口額的增加分不開,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貿易保護主義背離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利於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也不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
41.(32分)
(1)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面對我國農村發展相對落後和人才短缺、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執政黨和人民政府有義務和責任,踐行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大學生「村官」行動計劃。這一行動計劃既可以為農村輸送更多的人才,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有利於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和成長,也為農村幹部的培養找到了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
(2)「村官」小楊向村民傳授農業科技知識,推動該村傳統木雕工藝品轉化為旅遊紀念品,使村民的錢包鼓了起來,表明文化能反作用於經濟。「村官」小楊和藝人共同努力,使原先小打小鬧的傳統木雕工藝實現了新的發展,表明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繼承與創新。該村社會風氣明顯好轉,表明優秀文化可以促進人和社會的發展。小楊給該村帶來的變化與她自身良好的素質密不可分,表明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知識文化修養的重要性。
(3)小楊在做「村官」的實踐中,不僅使該村的社會風氣好起來,村民的錢包鼓起來,自己也得到了好評,表明人只有在奉獻社會的實踐中才能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小楊的精彩人生離不開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也離不開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價值只能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小楊打破傳統觀念做「村官」,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鄉村建設作出了貢獻,說明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