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學角度介紹的文章
❶ 地理論文1000字
哥倫布發現美洲與海洋地理科學
海洋地理科學是推動航海實踐活動的主要基礎與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動實踐又反過來成為海洋地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與動力,二者互促互進.海洋地理科學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學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中.今年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10周年,在追憶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之際,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哥倫布的航海作用,對於拓展對哥倫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創新研究內容,突出時代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地理科學與哥倫布西航思想及行動的形成
對哥倫布遠航成功,多有貶詆者.如說哥倫布是個「騙子」、「一個瘋子」、「神經很不正常」、「整個一生之中心理狀態都有某種混亂」,說他的發現是「偶然的成功」等[1].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看,這些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1.遠航前的哥倫布掌握了較為深厚廣博的海洋地理學知識.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西歐人對「遠東」還不甚了解.《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東方「黃金」的描寫引起了西歐社會國王、封建貴族、僧侶以及商人日益熾熱的慾望.西歐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探險,配合尋找新航路.到哥倫布從事探險時,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進行了幾十年探險並取得成就.馬可波羅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倫布,他反復仔細閱讀,不僅精讀,還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至今還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書上有哥倫布做過的眉批.一個富庶的、遙遠的東方深深地吸引著他.
自14歲上船後,哥倫布先在波爾多菲諾,後來又在科西嘉島當少年見習水手,以後又成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帶是他的海上家園.1476年,哥倫布在一次商船海戰中,因船隻毀掉,漂渡到葡萄牙.當時,葡萄牙人正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險,旨在尋找一條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去東方的航路.他們已經發現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島嶼,同時也向北方探險航行.哥倫布在葡萄牙應募參加了去布里斯托爾、加爾維和冰島的第一次遠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間,哥倫布進一步學習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風向等知識,其中與航海有關的學科知識尤為豐富.他熟悉並會操縱多種類型的船隻,了解並會使用當時的航海儀器,掌握航海技術,研究繪制海圖.他狂熱地學習、搜集各種航海方面的資料,學會使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種語言,成為一名航海專家.正如他自己於1501年所說的那樣:「我從小置身海洋上,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堅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勵那些忠於航海事業的人在探索這個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學以及幾何算術,我能全神貫注、得心應手地畫出地球的形狀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哥倫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堅信「地圓」說,深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它的正確性及對社會實踐的作用是有其時代性和相對性的.哥倫布所處的那個時代,海洋地理科學有許多內容今天看來是錯的,但當時卻是先進的,它也指導了人們的實踐,起了應有的作用.地球是圓形的學說被公認並成為正統觀點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對於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狀,說法多樣.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和後來的柏拉圖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個圓球形概念的哲學家.他們宣稱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天體環繞它進行圓周運動.著名學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導大地球形說的基礎上,推想從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達印度.公元2世紀,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寫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綜合論》,其中認為地球是一個位於中心保持不動的球體,而天體則環繞它轉圈子.托勒密撰寫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綜合性地理學著作.書中採用經緯網,將地球分為360度,對地球的周長、各地名稱,陸地、海洋及形狀、溫差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論述[2](pp.142-148)[3](pp.175-180).當然,因時代的局限,這本書的錯誤是相當大的,但它是那個時代地理學的結晶.
隨著社會發展,12世紀以後古希臘學術著作和中世紀穆斯林的學術思想又重新被西歐吸收,被譯成拉丁文.在西歐興起收集翻譯古希臘文化的熱潮是由於社會對新知識需求的增加.到哥倫布時代,譯成拉丁文的古希臘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數量多、學科廣.哥倫布運用所學的拉丁語,讀了大量古希臘著作,特別是托勒密天文學和地理學.他還學習了中世紀學者的有關著作,逐漸接觸「地圓說」.
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講到希邦格(日本)離印度海岸不遠.此外,比哥倫布稍早些年的法國地理學者皮埃爾?戴利的《世界的樣子》一書(一譯《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對哥倫布的影響極大.該書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和中世紀思想家羅哲爾?培根的觀點而成,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表面水域與陸地比例是1:6.該書把歐洲和亞洲說成是向兩邊延長著的「長長的」陸地,而在兩大洲之間的海(指歐洲以西和亞洲以東的水域)便成了狹小而「短小的」了.書中還指出,「伊比利亞半島的末端和印度東端彼此相距並不太遠……顯而易見,順風有幾天就能到達」,並斷言:「綿延於西班牙和印度之間的海洋不甚寬廣.」[4](pp.76-77)另外,據基督教《舊約》記載:「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六個部分乾涸.」古希臘的學術觀點與宗教文獻相吻合,對於既追求學術知識又虔信宗教的哥倫布產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倫布還在航海實踐中,從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員們重視的、能夠證明在大西洋遙遠的地方有塊陸地的證據.例如,如果西風持續地猛吹,海上飄來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另外,他聽其他船員講到,在離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撈上一個木頭製品,顯然不是用金屬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瓏.在亞速爾群島附近常常沖來一些陌生的樹乾和其他不為西歐人所認識的東西.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觀察,「地圓說」更為哥倫布所深信.
3.綜合推算與西航思想的最後形成.
根據古希臘地理學成果,參照馬可波羅書中關於日本、中國位置的記載,以及中世紀西歐學者的著作,哥倫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紀70年代末,哥倫布就給贊成從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學者、義大利的托斯堪內里寫信.托氏對地理學特別是「地圓說」有許多獨到見解,其中關於地球周長、經緯度及西歐與東方的距離等都有說明.他認為,在陸地上從里斯本向東測量,已知的大陸包括整個地球表面有230個經度,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只需走130個經度就能到達大陸的東側(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還有太平洋).托斯堪內在研究馬可波羅的書之後認為,從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達偉大的可汗王國(中國).另一條海路繞安蒂利亞島,「經過兩千海里,您會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還畫出了北大西洋地圖.哥倫布專門拜訪了托斯堪內,向他求教並獲得有關資料.托斯堪內的許多結論與亞里士多德,以及《舊約》、《世界的樣子》等文獻中的說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樣子》中斷言,中國位於迦納利群島以西三千餘英里[4](pp76-77).哥倫布雖然贊同托斯堪內的許多觀點,但對托所制之路線有不同看法,認為太長了,因而需要自己計算.
要實踐航行,哥倫布還面臨兩個問題,都和向西航行到亞洲的距離有關.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麼1度有多長?其二,地球上已知陸地向東伸延有多長?根據《舊約》及亞里士多德關於陸地佔6/7的說法,位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只佔360度的1/7,即51個經度,又考慮到《世界的樣子》及《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說法,哥倫布運算的結果是從西向東陸地面積佔290度.這樣,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佔70度.但1度有多長呢?根據古希臘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紀穆斯林學者測量同一子午線兩個點等幾種測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說1度的長度不到10海里.哥倫布接受了環球距離較小的數字.
由於地球是圓形,在不同緯度上的兩個經度之間的距離又不同,那麼,在里斯本或亞速爾群島的緯度上,兩個經度間距離是多少呢?根據當時的數據知識及葡萄牙航海機構研究者們的計算方法,哥倫布計算出1度等於50海里.按這個標准計算,距所要去的東方目標不足3550海里(事實上沿北緯28度線,從加那利群島到日本的距離是10600海里),可見,由於條件的限制,哥倫布的計算結果是錯誤的.按這個結果,西渡大西洋到東方確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這個「錯誤」,使哥倫布最終堅定了信心.這個理論與找黃金、辟航路、傳播基督教的熱情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促使哥倫布開始著手實施西航計劃.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未獲準的情況下,又來到西班牙,經過多番奔波磨難,沖破重重阻力,最終促成行動.
哥倫布向西探航並發現美洲並非是「不理智的行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僅憑「黃金夢」、「宗教狂熱」來支配冒險活動的.他是一個有科學頭腦、獨到見解、注重實際的偉大航海家.
二、發現美洲對海洋地理科學的貢獻
哥倫布在航海活動中對海洋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第一個進入「美洲地中海」,發現了幾乎全部巴哈馬群島、大小安的列斯群島,足跡遍及現在的幾十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對海洋地理、水文狀況進行了勘察,獲得了不少發現,這里僅提及以下幾個方面.
1.為環球航路的開辟、「地圓說」的最後證實打下了基礎.
古希臘的科學文化在西歐上古末期和中世紀早期遭到嚴重破壞.中世紀時期關於地球的概念是按《聖經》中的解釋,由幻想構成的地圖,認為大地是一隻圓盤,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撐的穹窿,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間是陸地,周圍為水所環繞,有亞、非、歐三塊大陸塊.在中世紀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歐,這種觀點占統治地位.十二三世紀以後,「地圓說」開始在歐洲興起,哥倫布接觸到了「地圓說」,又從《馬可波羅游記》中了解到東方,結合航海的實踐及見聞,堅信這一觀念.盡管哥倫布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狀這個問題上,卻背離了基督教學說.正因為他相信「地圓說」,根據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地理科學知識進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約周長以及從西歐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距離,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學理論基礎.雖然他的計算結果與實際相差較大,然而這種「錯誤」的理論是導致他發現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當指出,主張從西歐向西航行到亞洲,所遇到的不僅僅是與自然界的危險作斗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的、人為的困難作斗爭,還要克服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的種種阻力.當時絕大多數人不相信地圓學說,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當時,盡管有幾個國家在進行探險,有許多航海家,不怕風浪、不畏海盜,但卻害怕駛進「地獄」,據說「地獄」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處.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還有人把這一傳說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險.然而哥倫布以自己大膽的設想、科學的計劃和無畏的精神沖破了這一障礙,西航成功了.他雖未找到真正的東方,卻發現了美洲,通過這一發現,為後繼者鋪墊了環球航海成功的路.麥哲倫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哥倫布的航海情況,又在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不僅是開辟了一條通達美洲的航路,也是證實「地圓說」,並為以後開辟環球航路創造了條件,他開辟了航海活動的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對海洋地理的勘測、發現和利用.
在航海過程中,哥倫布始終仔細觀察、勘測所經海洋的水文、地理、氣象等情況,計算航程,判別方位和經緯度,精心繪制地圖並詳細記載航海日誌.他的《航海日誌》內容豐富,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為後人研究西印度群島、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觀測、發現及運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於北緯20°到30°,西經40°到75°之間大西洋中神秘的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觀,有些自然狀況至今難以解釋.據考古發現,古代腓尼基人已到達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紀,科學還深深地被禁錮在神學之中,馬尾藻海卻被認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形狀,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們對其畏懼,一直無所認識.哥倫布第一次航經馬尾藻海時,幾乎被阻隔在那裡.他是第一次詳細記載馬尾藻海的人,從此人們才開始對馬尾藻海進行真正的科學考察
.
哥倫布對大西洋風向、洋流的發現和利用也有貢獻.這些都是憑借他的豐富知識、經驗、勇敢精神和聰明善斷的天賦,在航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時,為了防止觸礁,躲開了東北信風帶,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時又逆信風北上用了93天.經過兩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風和偏西風的存在.他是第一個發現並利用大西洋中風系的探險家.同時,他也認識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聽到和見過歐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熱帶果實,珍奇雕刻、木材和異地人的屍體,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親眼見到了後來被確認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時,哥倫布還在當時航海儀器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發現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磁偏角、磁傾角)的現象.這些發現都是人類首次對海的認識,也很快被後人所運用.
❷ 從地理學角度介紹海南海口
地理位置:海口市,海南省省會,位於北緯19°32′-20°05′,東經110°10′-110°41′,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隔18海里與廣東省海安鎮相望;東面與文昌市相鄰;南面與文昌市、定安縣接壤,西面鄰接澄邁縣。海口市東起大致坡鎮老村,西至西秀鎮撥南村,兩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鎮五車上村,北至大海,兩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積2304.84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及一年變化: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於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多台風暴雨,秋季涼爽舒適時有陰雨,冬季乾旱時有冷氣流侵襲帶有陣寒。全年日照時間長,輻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太陽輻射量可達11到12萬卡,年平均氣溫23.8℃,最高平均氣溫28.6℃,最低平均氣溫17.7℃。極端氣溫最高38.7℃,最低4.9℃。[6]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雨量集中在夏季,多以午後的熱雷雨為主,偶爾有台風靠近或登陸時帶來暴雨天氣。年平均蒸發量183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5%。常年以東南風和東北風為主,初夏和盛夏季節多刮南風和西南風,年平均風速3.4米/秒。
❸ 地理角度寫一個地方的文章
你可以看《徐霞客游記》裡面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而且簡單易懂,可以一看。
❹ 急求介紹中國地理的文章
.地理頻道 >> 網站首頁
http://www.dlpd.com/Index.html
2.世界地理頻道
http://www.21page.net/world_geography/
中國國家地理:http://www.cng.com.cn
國家地理雜志-中文版:http://www.ngm.com.tw
CCTV國家地理:http://www.cctv.com/geography/index.shtml
國家地理頻道(簡體中文):http://www.natgeo.com.cn/home_index.htm
這里有很多功能!
http://www..com/s?cl=3&wd=%B5%D8%C0%ED%CD%F8%D5%BE
❺ 請從地理學的角度簡略談談你對俄羅斯的了解和認識
俄羅斯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並且大部分地區都處於北緯50°~70°的范圍之內。這樣的回領土范圍和緯答度位置對其自然環境及工農業生產,以至人口的分布都有很大的影響。正因為緯度高,才導致氣溫常年較低;面積廣闊,為復雜的地形和豐富的礦產提供了條件。而豐富的礦產又為工業打下了基礎.俄羅斯歐洲部分人口聚集,且首都也位於歐洲部分中央,被公認為是歐洲國家。俄羅斯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國家之一。這是國土遼闊的一個結果,同時也是俄羅斯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之一.烏拉爾山脈以東面積占國土的3/4,資源儲量佔全國的80%。俄羅斯的科學技術。俄羅斯之所以在國際上成為強國,一是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基礎雄厚,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科學技術在國際上處於較為領先的水平。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也促進了俄羅斯在軍事、航空航天技術等方面的發展.
下網有更詳細地介紹
❻ 關於河南省從地理學角度來寫的文章(氣候,地形。。。之類的)急急急 600字左右
實驗型論文,只要能用arcgis處理的都可以寫
❼ 如何從人文地理學角度介紹一個地方
人口、風土人情、民族特點、地域特色、房屋特點、盛產。。。
❽ 古詩雲:「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據此完成21--22題.從地理學角度看,古詩描述的是()
A.「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詩句里的關鍵詞是:塞北,江南專.這兩屬個詞語體現的方向是南北,因此從塞北到江南,出現了不同的景觀,即不同的自然帶,所以體現的是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此規律形成的基礎是熱量,故正確;
B.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形成基礎是水分的差異.「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詩句里的關鍵詞是:塞北,江南.這兩個詞語體現的方向是南北,因此從塞北到江南,出現了不同的景觀,即不同的自然帶,所以體現的是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此規律形成的基礎是熱量,故不符合題意;
C.「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詩句里的關鍵詞是:塞北,江南.這兩個詞語體現的方向是南北,因此從塞北到江南,出現了不同的景觀,即不同的自然帶,所以體現的是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此規律形成的基礎是熱量,故不符合題意;
D.「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詩句里的關鍵詞是:塞北,江南.這兩個詞語體現的方向是南北,因此從塞北到江南,出現了不同的景觀,即不同的自然帶,所以體現的是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此規律形成的基礎是熱量,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❾ 從地理研究角度介紹中國
我們的祖國面積廣大,地大物博,人口為世界最多,大部分國土處於北溫帶。。
❿ 求一篇地理述評材料
與藏族史研究一樣,藏區地理研究(主要是人文地理)一直是藏學界的重點之一。這在50年代後是如此,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上半葉也是如此。不過,我們對50年代後的研究情況,特別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的情況了解甚多,而對20世紀上半葉藏區人文地理的研究情況(含譯述)知之甚少。本文擬對這一時期藏區人文地理研究成就作一述評,以供學術界參考和批評指正。為了便於參考,我們分文章和書籍兩部分進行描述。
一、文章
20世紀上半葉,藏區人文地理研究呈逐步上升趨勢,其上升速度遠遠超過藏學領域的其他分支領域。據統計,20世紀初,尤其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藏區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章為數寥寥,只有十多篇;辛亥革命以後,到1937年抗戰爆發這段時間,卻猛增到150篇;抗戰爆發後,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有約200篇之多。①這說明了國人在列強環伺、企圖侵略我西藏,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猖獗的時代里,越來越關心邊陲的安危和國家的統一,學者們逐步加強了對藏區的調查和研究;尤其是在抗戰爆發以後,隨著大批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南遷和西移,隨遷的專家學者們有了直接接觸邊疆地區和人民、親自進行田野考察的機會,於是,這方面的研究又進一步得到加強。許多人在親自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出了高質量的調查報告、學術論文或鮮活生動的紀游作品。相比之下,1937年之後的譯述作品所佔比重也大大縮小。這一現象說明中國人自己在藏區地理方面的了解、調查和研究已經大大加強,不那麼依賴於「舶來品」了。
當然,有關目錄索引中所收文章中,有些是圖片或地圖,這里我們不予討論。再剔除那些重復的條目以及許多並不是真正的學術論文或者學術價值不大的文章之後,值得介紹的實際上沒有那麼多。下面我們只能將擇要介紹:
(1)國人著述
探險、紀游類文章,本時期國人的撰述可謂汗牛充棟,可以說它們既是人文地理方面的著述,也是文學作品。其中比較重要的大多發表於《地學雜志》、②《西北月刊》③《新亞細亞》月刊④等。實際上好些後來都結集成書出版問世,而且影響很大,比如張其勤的《爐藏道里最新考》、避囂室主(法尊法師)的《我去過的西藏》等。這里不贅。
徐益棠的《西康行記》⑤和柯象峰的《西康紀行》⑥(民國二十七年)都是西康紀游,但記述的事件和發表的時間均不同。1929年,西康省當局委託華西大學派人調查社會情形,民族學家徐益棠隨同以柯象峰為團長的考察團在西康各地調查近三個月時間,事後徐益棠先生逐日將考察團的行程、經過、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是為《西康行記》。而柯象峰的《西康紀行》則是作者在是「抗戰後第一年(1938年)領團赴西康研究時之逐日記載」。這次調查是我國學術團體赴康之第一次工作,「所見事物所遇問題及所聆言論」文中都詳為記述。據作者稱,行文中「盡量思用科學方法」。比較而言,上述柯文比徐文更加翔實、細膩。
1940年,李式金的青康之行穿越甘青康滇四省,歷時長達半年。他從蘭州出發至西寧,經青海湖盆地、柴達木東南隅,涉黃河上源,越巴顏哈喇(克拉)山而抵玉樹,復自玉樹入西康昌都,順瀾滄江、怒江上流而下,經雲南西北部而抵大理。其文《瀾怒之間》⑦詳細記錄了作者從7月26日到8月21日這段時間在瀾滄江、怒江之間的見聞。⑧此外,繩景信的《果洛及阿瓦行記》、⑨時雨的《青海行》⑩等也是本時期重要的紀游作品。
喜馬拉雅山,為世界探險家們所景仰,早在二、三百年前,就有許多外國探險家結隊前往,但大多以失敗而告終,許多人葬身雪山之中。不過,1926年英法德意瑞五國探險家之登山探險較為成功,此探險隊以狄倫福斯教授為團長,狄教授之夫人為總指揮,探險隊員主要由地質氣象學方面的專家和醫學護理專家組成,組織完備,人才眾多,吃苦耐勞,且結果至為成功。石榮(本字無法顯示『日+章』)的《雪
山探險記》〔11〕專門記述了五個探險家在喜馬拉雅雪山探險的經過。
除了康藏青一帶之外,也有關於甘肅藏區的游記類文章發表,明駝的《拉卜楞寺巡禮記》〔12〕就分九節詳細描述了作者巡禮拉卜楞寺的詳細經過,簡述了嘉木樣活佛世系、拉卜楞寺機構及其統治權、佛地風光等,讀起來饒有興味。
1949年前,國人在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論文及調查報告等也為數不少:
張印堂的《寧青經濟地理之基礎與問題》〔13〕從寧夏青海的地理背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出發,闡述了寧青經濟地理之三個基礎和寧青經濟建設存在之五個困難問題,並指出開發寧青兩省必須在「基礎」之可能范圍內制定切實計劃,針對「問題」制定解決途徑,方有成功之希望。這既是一篇經濟論文,又是一篇地理學文章。寧屬地區,位於西康省西南界於川滇兩省之地域,行政區轄西昌、越西、冕寧、昭覺、寧南、會理、鹽源及鹽邊等所謂「寧屬八縣」,鄭象銑的《寧屬之地理環境及其區劃》〔14〕描述了該地區各縣的地理環境及行政區劃,內容包括各縣面積及其所佔西康省之比例、人口密度、氣候條件、生產狀況等,文中「西昌近十年雨量統計表」、「西昌近十年溫度統計表」以及「寧屬各縣產米情況表」等很有參考價值。張法隱的《西藏種族沿革地理考》〔15〕分種族源流、沿革形勢和地理形勢三部分,其中地理形勢部分尤為詳細,作者結合歷史事實,對佛教經典中關於西藏之記載進行了語文史料考據和論證。蔣君章的《西藏之自然環境與人生》〔16〕一文涉及西藏地理形勢與疆域、自然環境、人文概況和對外關系諸項內容,論述尚屬平實,但文末作者對西藏問題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17〕馬蕭蕭的《西藏南部重鎮——帕勒》〔18〕分藏南的門戶、世界第一高城、「國際市場」、生活方式、郵電空間與侯先生、肥美的官缺、單調與溫暖七部分描述了享有「世界第一高城」美譽的帕勒的地理簡況。
地圖研究方面,任乃強的《西康地圖譜(1—7)》〔19〕是本時期康區地圖學方面最重要的論文。
值得一提的是,本時期有些論文運用語言學方法來考訂和論證地理學問題,在方法論上更加純熟和科學,比如鄭天挺的《發羌之地望與對音》〔20〕就根據有關史料結合音韻訓詁之方法,考訂和論證「發羌」的地望和對音問題;而王登的《康藏地名釋:乍丫、打箭爐、墨爾多山、大桑、菜子坡、白玉、德格》〔21〕和何燕航的《西康地名匯考》〔22〕均用語言學的方法考究康藏各地地名的淵源和歷史。
談到本時期的藏學研究,我們不能不提及1946年任乃強先生主編的《康藏研究》雜志及該刊發表的許多藏學文章。1946年任乃強先生轉任四川大學教授之後,為了推動國內藏學研究,於當年發起並組織了我國第一個專門研究藏學的民間社團——康藏研究社,他本人並被推選為理事長,接著自費主編出版了專業刊物《康藏研究》月刊。可以想見,當時的經費是極端困難的,但他節衣縮食,始終保證按期出刊。從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該刊一共出版了29期,發表文章近百篇。其中地理類的文章尤其佔有相當的分量和地位。對山脈湖泊的研究方面,該刊發表的重要文章有如謝國安的《岡底斯山紀異》、《西藏四大聖湖》,〔23〕任乃強的《岡底斯山與昆侖》、《西藏四大聖湖補注》〔24〕等;自然區劃研究方面有任乃強的《多康的自然區劃》、《西藏的自然區劃》〔25〕等文;地圖方面有任乃強的《康藏標准地圖提要》、《三種譯文康藏地圖說略》〔26〕等文;其他方面的重要文章還有謝國安的《康藏高原的頂部——羌塘》、《記西藏的悶域》、《悶域的終點咱日》,〔27〕任乃強的《大積石山與俄洛藏族》,〔28〕庄學本的《大積石山與俄洛人民生活》〔29〕等文;譯文方面有李哲生譯法國古純仁(Francois Gore)著述多篇。康藏研究社及其社刊《康藏研究》的創辦,在團結藏、漢學者,發展我國藏學研究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國內外藏學界享有美譽。
王斡的《游藏指南》〔30〕並非游記,而是20世紀上半葉發表較早的西藏地理調查報告。根據三個不同方向的諸多入藏路線,〔31〕「述其程站及沿途景觀,以為壯志西遊之指南」,敘述清楚。楊曾威的論文《近代西洋學者對西藏地學之探察》〔32〕首先在「緒論」里追溯了中國人了解西藏早於外國之歷史事實,同時指出中國猶如在科技方面「有始無終」(如指南針火葯印刷術等)一樣,對於西藏的探索也是如此。故而在西藏地學方面自近代以來遠遠落後於外國。而研究邊疆首先得了解其山川地形,故而他在搜集大量外國人著述成果的基礎上,詳細介紹、分析了自19世紀以來外國在西藏地學方面探察的歷史及成果。尤其在「結論」中,作者說「補救之法,還是要由近及遠,繼續不斷的努力親身去考察,回來好好的研究,好好的整理,作成有價值的報告,精確的記錄,詳明的圖籍,然後才能由此種報告記錄圖籍,去應用到政治經濟方面,解決邊疆問題」。盡管如今的中國已是一日千里,中國藏學已是碩果累累,但對於我們今天的各項邊疆工作來說,這句話依然可以是一種勉勵。騰蛟的《西康領域伸縮之史跡》〔33〕有感於「今之言西康者,常與西藏混為一談,不雲西康乃西藏之一部,即曰西康乃吐蕃之屬土,而於古代西康各國舉土內屬之史乘,不加考證,於西康所領之區域,不加詳察,囿於康衛藏之模糊觀念,遂生謬誤之判斷」這一現象,對西康境域的歷史變遷、伸縮軌跡、政治消長、名稱更易等作了較為明晰的分析和描述。
魏大鳴、古振今《西康貢噶雪山調查記》、薛德煜的《西藏產氂牛考》、〔34〕盧澄的《青海之史地考》、〔35〕王謨的《由地形氣候物產說明康、衛、唐之重要性》〔36〕等,都是這方面較好的文章。
通論性調查報告與歷史地理志很多,較有代表性的有:
未著撰人的《西藏史地》〔37〕是一篇通論性的文章,全文分六章詳述了西藏史地概況,其中包括英帝侵藏史,西藏的地理、政治、軍事、交通等,較為通俗明了。此外,本時期還發表了大量縣情概況,單就《康藏前鋒》所載各縣概況就有十種左右,〔38〕長短不一,詳略不同,撰寫有些粗糙,但是材料來源都是經過調查而得,其中有些比較詳盡,可以說是歷史地理調查方面的活材料,其價值不言而喻。這里我們以《西康德格縣概況》〔39〕為例,可窺其撰寫方法及其內容之大概。除「前言」和「尾語」外,共分九章:第一章、沿革;第二章、地理:含疆域、山川形勢、關隘、縣治;第三章、民俗:含民族、風俗;第四章、政治:含漢官、土酋、最近漢官之政治以及最近土酋之政治等;第五章、交通:含道路、水陸交通之工具、郵電;第六章、教育;第七章、經濟:含土地權、土地使用、貨幣、農牧、工業、商務、礦產、葯材、森林、荒地;第八章、譯經院及喇嘛寺;第九章、軍事。函蓋面較廣,敘述比較全面,較有參考價值。
庄學本的《西康丹巴調查》〔40〕調查了由丹東(革什咱屬丹東土司)、巴底、巴旺三土司及絨密24村(前明正土司地)與章谷屯組成的所謂「丹已」地區的經濟和民族狀況,前者分農林、工業、商業、礦產、牧業、森林葯材產量、獵業、交通等部分描述;後者分成(民族的)地理分布、體質、生活(衣食住行)、文化(文字、工藝)、風俗(生育、婚姻、喪葬之俗、醫葯、娛樂)、宗教、語言、土司等部分描述。通俗簡明,但有些地方過於簡約,對宗教、語言和土司的記述如是。李中定的《康南八縣紀要》〔41〕可以算是巴安、白玉、得榮、義敦、理化、雅江、稻城、定鄉八縣的人文地理簡志梗概。戴新三的《日喀則鳥瞰》〔42〕敘述了日喀則地區的方方面面,內容包括疆域沿革、地勢氣候、政治機構(日喀則宗、扎什倫布寺)、宗教信仰、居民生活、物產經濟、交通運輸(大路、水運)等諸方面。李亦人的《西康之地理》〔43〕專門敘述西康地區的地理概況,簡明扼要;劉恩蘭在理番進行實地調查後,曾經發表過有關理番地方的文章多篇,其中《理番地理概況》〔44〕清晰明了地勾勒了理番地區地理概貌。
潘榮中的《玉樹概況》〔45〕張其昀等的《青海人文地理志》、〔46〕蒙昭藩的《青海省地理志》、〔47〕遠人的《青海概況》、〔48〕倪鍇的《果洛之概況》〔49〕等都是專述青海或青海境內某藏族地區人文地理的簡志。慕少堂的《甘寧青疆域沿革考》則專門探討甘寧青三省疆域的發展和變化沿革,給人們展示了較為清晰的脈絡。甘肅藏區,人們關注的焦點依然是拉卜楞:這方面人文地理學家李式金的著述最多,其中《拉卜楞之地文志略》〔50〕和《拉卜楞在西北地位的重要性》〔51〕較為重要:前者是關於拉卜楞地區通論性的簡明地理志,首先分析了拉卜楞、保拉寺、歐拉牧地等處的氣候條件與季節變化,然後分草地地形、少年山地、少年河谷、階段地形、扇狀地形及沖積地之混合地形幾節記述了這些地區的地形概貌,最後描述了主要的山脈與河流,即白石山脈、西傾山脈和黃河;後者是作者《拉卜楞》一書的自序。文中作者對其能在河曲地區調查和後來在甘、青、康、滇諸省調查的前後因緣作了一番敘述,然後說明其撰《拉卜楞》一書是因為該地之諸多重要性:一、拉卜楞是西北的一個喇嘛教中心;二、拉卜楞是一個漢藏貿易要地;三、拉卜楞是溝通漢藏文化的紐帶;四、拉卜楞在四不管地帶中政治力量較大。隨後分經濟、政治、社會三個方面來分析了拉卜楞的問題和將來的展望,其中經濟方面談及了農林牧業、礦產業、交通等,政治方面討論了河曲是否應該設立特立區的問題和內外界線問題,社會方面涉及了人口調查、種族健康以及宗教等問題。何正璜的《東方的梵蒂岡——拉卜楞》〔52〕專為紀念嘉木樣五世而作,實際上是作者巡禮拉卜楞寺的一篇紀游,但其中涉及了拉卜楞的政治、宗教、史地、習俗等各個方面。河曲地區,位於甘青康川四省之間,由於黃河奔流而來,並在此地轉一大灣,是故有「河曲」之稱,這里是黃河流域一塊地高氣寒、水草豐美、人口稀少的牧區。這一地區主要居民為藏族,信奉藏傳佛教,故而藏學研究往往對此無比青睞,著述很多。本時期,貢曲哲喜的《河曲藏區概況小志》〔53〕和李式金的《河曲——中國一極有希望之牧區》〔54〕都是關於該地區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章,前者是通論性的簡志,後者則專門從畜牧角度描述了河曲地區的地理環境、牧民分布、放牧情況、草原狀況,等等。
與藏學相關的綜論性地學著述還有如:國立北京師范大學地學系教授王謨的《中央亞細亞概況》,〔55〕此文的第四部分「西藏青海」分南部西藏、北部西藏、西康地方、青海地方四小節專述藏區的地理概貌;石榮(本字無法顯示『日+章』)的《哲孟雄志略《〔56〕是有關我國西藏鄰邦——哲孟雄的歷史地理沿革小志。作者根據有關史料著述,擇有關哲孟雄經過故實之材料,撰成此文,以為「研究邊務者之一助」,文中對英帝國主義如何霸佔該國、進逼我國西藏等史實敘述較詳。
(2)譯述
由於特定歷史、地理、自然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對於藏區,尤其是在西藏地區實地考察、探險和旅遊,近代以來中國人一直落後於外國人。外國人無論是考察人數、考察范圍、考察深度以及考察成果,都是國人自嘆不如的。當我們著手於這方面的研究時,除了翻檢有限的文獻典籍之外,不得不更加重視參考洋人用現代敘事方法較為科學地記錄下來並發表出來的大量著述,不得不特別重視翻譯介紹這方面的文字。因此,本時期中國發表的關於藏區人文地理的文章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翻譯作品。
翻譯作品中探險游記佔了較大的比重,大約有十種左右。其中英國人約翰·懷特(John Claude White)的《拉薩游記》、〔57〕法國女士大衛·奈爾(Alexander David-Neel)的《藏游歷險記》、〔58〕日本探險家內田寬一的《西藏探險秘史》、〔59〕英國人麥克皋溫(今譯麥克戈德溫)的《喬裝到拉薩人》、〔60〕英國人泰克曼(Teichman,又譯台克滿)的《西藏東部旅行記》、〔61〕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的《西藏》、〔62〕英國人楊哈斯班(一般譯為榮赫鵬)的《帕米爾游記》〔63〕等最有影響。上述大部分都是探險著作的書譯或全譯。關於喜馬拉雅最高峰的探險方面,也有好幾篇譯文,比如張星烺的譯文《羅布卓爾及最先發現喜馬拉雅山最高峰的問題》、〔64〕絳央尼馬的譯文《英人探險埃非爾上峰記》〔65〕等。不僅如此,學者們在譯介的同時,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比如藏族學者絳央尼馬的《埃非爾士峰的名稱問題》。〔66〕
具有學術研究性質的文章,除了查爾斯·貝爾(Charles Bell)1931年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季刊上發表的《現在西藏在亞洲之地位》(長君譯)之外,這里我們要特別提到史蒂文森(Paul Huston Stevenson)的《西康人文地理述略》。〔67〕此文作者當時在北平協和醫學院任職,深入西南內地考察,體察真實。中國人自己的東西大多為「政治風俗的記載,少有山川地形實地的考察,至於地質氣象人類諸方面的系統工作,更少有人談及」,〔68〕而此文則從人文地理學角度入手,在川康交界一帶的考察過程中記錄和描述了如下幾方面的內容:漢人、漢人耕種區域、部落民族、獨立倮倮、倮倮起源問題、石器時代文化、各種原始語言、社會及心理原素、西番、打箭爐、「Chinese」——一個文化上的名詞。文章雖短,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對於我們研究藏區人文地理,自然會有某種啟迪。日本渡邊萬次郎的《西藏地勢與氣候》〔69〕分析了西藏地勢與當地氣候狀況之關系等。
上述都是在1937年以前的譯述。正如上文所說,1937年以後,由於特定歷史及條件的原因,中國學者在親自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出了許多高質量調查報告、學術論文或鮮活生動的紀游作品,於是對「舶來品」的依賴性越來越小,翻譯文章為數寥寥:其中李哲生譯法國古純仁(Francois Gore)著述發表於《康藏研究》多篇文章〔70〕也值得注意。英國賈卜門(F.Spencer Chapman)著、彭國元譯的《拉薩的素描》〔71〕(未完)是《拉薩聖城記》(Lhasa The Holy City)一書的節譯(兩章),此書被認為是繼貝爾《西藏的過去與現在》之後的又一部西藏史地方面的巨著。張鎮國、楊華明也節譯了法國古德諾(Francois Gore)著的《旅居藏邊三十年》(1~5)〔72〕發表。其他譯文還有高泳源的譯文《由中亞談到中國歷史地理》、〔73〕丁驌節譯的《夥爾巴人及其居處》〔74〕等。
可以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