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陽地理必修2試卷
1. 高一地理必修2復習資料
地理必修二 人口與城市
考點一 人口增長模式
1.不同發展階段人口增長的主要特點:
四個階段 人口增長特點 人口增長模式 了解原因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①原始低增長 高 高 低 原始型 生產力水平低,經濟落後,死亡率高
②加速增長 高 低 高 傳統型 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快,醫療進步,死亡率下降;多子多福的觀念等;
③增長減緩 下降 低 減慢 過渡型 實行控制人口政策,出生率下降
④低速增長 低 低 低 現代型 經濟發達,養老福利和保險制度健全,生育觀念變化,出生率低
2.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主要特點:極不平衡
(1)從大洲看: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的是 亞、非、拉 ,最高的是 非洲 ;
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的是 歐、北美、大洋洲 ,最低的是 歐洲(德、法等出現負增長);
(2)從國家看:
不同國家 目前人口增長模式 主要人口問題 金字塔圖型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從傳統型向現代型過渡 人口增長較快;青少年兒童比重大; 塔基寬
發達國家 現代型(「低低低」型) 人口增長慢,老齡化嚴重; 塔基窄
中國 已進入低出生率階段 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多;老齡化嚴重; ---------
考點二 人口遷移
1.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案例分析:
類型 時間 遷移方向和特點 遷移原因
國際人口遷移 二戰前15—19世紀 歐洲遷移到 美洲 ;(從舊大陸到新大陸)
非洲黑人到 美洲 ;
亞洲人大量遷出當勞工; 歐洲殖民擴張;
非洲黑人被販賣;
二戰後 由 發展中國家遷往 發達 國家;短期流動工人多;(目前世界勞工聚集地主要是北美、歐洲、西亞等) 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國內人口遷移 20世紀70年代以後 由老工業區向新工業區的遷移;
如美國人口由 東北部 向 西部和南部 遷移; 新工業區由於 經濟發展快(就業機會多) , 環境潔凈 等,吸引人口遷入。
我國人口遷移 20世紀80年代以來 大量民工流動,從農村到城市,從西部內地到東部沿海;從較貧困地區到較發達地區。 城市經濟水平較高,就業機會多,生活條件好等。
2.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礦產、自然災害等)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水平、政策、戰爭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考點三 人口容量
1.環境承載力含義:
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 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環境人口容量指一個地區資源環境能承載的 最大 人口數量,即最高人口。(它是一個 警戒值)
具體來說,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 資源 及其他 資源 、 智力 和 技術 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2.人口合理容量含義:
指 最適宜 人口數,能保證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人口規模。
3.比較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
相同之處 數值大小不同
①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的特點。是一個理想值、虛數、估計值。(不是精確的數值)
②研究意義:有利於制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 ①一般來說, 人口合理容 量要小於 環境人口容 量。
②全球環境人口容量為110億左右,人口合理容量為60億左右;
③我國人口承載量最高應控制在 16 億左右,我國人口合理容量為8—9億人。
4.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資源 、 科技 、 對外開放程度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 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資源 (主要是土地和水);與環境人口容量成負相關的因素是 消費水平。
5.我國必須謀求人口合理容量:
我國人口與可耕地、淡水資源矛盾已十分突出,應堅持實施「 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的基本國策,使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協調。
考點四 城市化
1.城市化主要表現:
(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規模擴大;(3)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上升(最重要標志);
2.城市化進程和特點: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起步 早 晚
目前所處階段 後期成熟階段 中期加速階段
目前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平均40%左右)
目前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速度慢
出現逆城市化 城市化速度快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原因 城區環境質量下降,郊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交通和通信現代化等; 城市經濟水平高,農村勞動力過剩等原因
3.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有利影響:合理的城市化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2)不利影響:城市化速度過快會帶來許多問題。例如:
①對土地:耕地減少;綠地減少,水泥地面增多等;
②對生物:建築面積擴大,生物多樣性減少;
③對水文:河道淤塞,易形成洪澇災害;減少降水對地下水補給(或造成對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和污染);
④對氣溫和降水:出現「熱島」現象;煙塵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霧天氣;
⑤對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
⑥對交通和居住等: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等。
考點五 中心地理論中的服務范圍:(六邊形服務范圍規律)
理論中,同級別城市服務范圍相互排斥的,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是相互嵌套的。
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是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的三倍。
實際生活中,同級別中心地服務范圍是相互嵌套的。(距離原則、交通原則、行政原則等)
考點六 城市空間結構
1.城市主要功能區:
(1)在城市發展初期,城市功能區混雜布置,功能不清。
城市功能區是隨著城市發展而形成的。城市之間分工也越來越明顯。
(2)目前各類城市共有的功能區是: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功能復雜的城市還有行政區、文化區等功能區。
(3)功能區之間一般無明確的界限;往往以某功能為主,兼有其他功能;
2.城市主要功能區分布特點:
商業區 住宅區 工業區
面積 最小 最大、最基本職能、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
分布
特點 呈點狀或塊狀分布市中心、街道兩側 工業革命以後出現分化
出現高級與低級住宅區,位置上背向發展 向城市外緣移動
沿交通干線分布
區位
條件 便捷的交通條件
大量的消費人口 ①高級住宅區多在城市外緣;(地勢較高、上風地帶、靠近文化區、環境優美的地區);
②低級住宅區多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環境較差); ①降低生產成本;
②保護城市環境;
3.影響城市功能區的主要因素:
因素 作用 舉例
歷史 城市功能分區的形成基礎 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附近形成行政區,而不是商業區;
浦東陸家嘴和浦西外灘聯結,形成上海中心商務區;
經濟 對城市功能區分化影響顯著 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處,形成商業區;
在地租較低的城市外緣形成工業區;
社會 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收入水平差異,導致高級和低級住宅區的出現;
某個種族占優勢,就形成聚居區;如北美和歐洲的唐人街、黑人區;
政策因素對城市功能區也有影響。
4.影響城市功能區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1)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塊土地用於哪種活動,主要取決於各種活動願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2)影響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離市中心遠近和交通通達度。
(3)地租分布規律: 一般來說,離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距交通干線越近,穿過道路越多,地租越高。
(4)各類功能區付租差異(如圖):
圖中A范圍為商業區,因為商業活動支付地租最高。(市中心有大量消費人群,市場最優)
圖中B范圍為住宅區,因為住宅區支付地租最高。(既有利上下班,又方便購物)
圖中C范圍為工業區,因為工業支付地租最高。(既可降低成本,又保護環境)
以上只考慮距離市中心遠近因素,城市地域結構呈同心圓模式。
5.常見的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如圖):
模式 形成 理解各功能區位置 共同特徵
同心圓模式 自單一核心向外擴展 低級住宅區位於城市內緣;
高級住宅區位於城市外緣; ①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處;
②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
扇形模式 沿交通線呈扇形或楔形向外延伸 低級住宅區靠近輕工業區;
高級住宅區背向發展;
多核心模式 沿不同核心發展起來 重工業區位於城市外緣;
6.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1)對城市建築的影響:
例:美國紐約等現代化大城市,市中心多摩天大樓;而歐洲城市歷史悠久,則多古老建築。
(2)對城市格局的影響:
例:北京皇宮位於城市中心,重要建築物沿中軸線排列,體現皇權至上;美國首都華盛頓,象徵民主與法制的國會大廈和白宮處於城市中心。
例:杭州山水城市,體現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
地理必修二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考點一農業區位與農業地域類型
1.結合實例,說明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主導因素 案例
自然
因素 氣候 我國海南適宜種植橡膠,古巴種甘蔗,東北春小麥等
地形 山地的立體農業,珠三角的基塘生產
土壤 江南丘陵的茶樹
水源 我國新疆、河西走廊的糧棉生產
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 大城市近郊的乳肉蛋禽生產基地
交通 我國海南的蔬菜調入北方市場,山東壽光蔬菜出口到日本
政策 政府用財政補貼維持農產品價格
技術 培育良種;增施化肥;提高機械化水平等
2.主要農業地域類型——亞洲水稻種植業
(1)主要分布區: 東亞(如圖A)、南亞(如圖C)和東南亞(如圖B)
(或 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區)
(2)形成條件:
自然條件: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 (雨熱同期);
地形 平坦 ;
土壤 肥沃 ;
水源 充足 ;
社會經濟條件:市場 需求量大;
人口密集,勞動力 豐富;(勞動密集型農業)
歷史 悠久,種植經驗豐富;
(3)發展特點:
特點(區分優點和缺點) 理解原因
①生產規模 小 , 家庭 經營為主;(小農經營) 人多地少;
②單產 高 ,但商品率 低 ; 精耕細作,單產高;人多,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 低 ; 勞動力豐富,多為手工勞動;
④水利工程量 大 。 季風區水旱災害頻繁。
3.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商品穀物農業
(1)主要分布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等(為家庭經營的農場);
中國的 東北 、 西北 地區(為國營的農場)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主要分布在 中部大平原 。)
(2)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
自然條件:氣候 溫和,降水豐富;
地形 平坦開闊;
土壤 肥沃;
社會經濟條件:地廣人稀;
機械化水平 高;
交通 便利 ;
市場 廣闊 ;(當地市場不廣闊)
科技 水平高;
(3)商品穀物農業的基本特徵: 生產規模大, 機械化水平高。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生產特色:專業化和區域化
4.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有利影響: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強度,會使土地持續利用,會增加農產,提高收入等。
(2)不利影響:在半乾旱地區,過度放牧(或亂挖發菜等)會引起 草場退化,土地沙漠化 ;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採取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方式,會導致 土壤次生鹽鹼化 ;
在濕潤的山區,破壞森林會造成 水土流失 ;
大量施用化肥,會使 土壤板結變硬 ;廣泛使用殺蟲劑,會導致 土壤污染 。
考點二 工業區位與工業地域
1.結合實例,分析影響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
典型案例 主導因素 布局地區 理解原因
甘蔗或甜菜製糖廠;
水產品加工、水果罐頭加工;
原料 指向型 接近 原料產地 原料笨重,運費成本高;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易腐爛變質;
有色金屬冶煉(煉銅、煉鋁);
動力 指向型 接近 能源豐富地區 消耗能源較多;
(運輸能源成本高)
印刷廠;石油加工(石化廠);
啤酒廠;傢具廠;食品廠;
市場 指向型 接近 消費市場 產品運費成本高;
產品不便於運輸;
普通服裝、制傘製鞋;
電子裝配廠;玩具製造廠;
勞動力 指向型 接近 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需大量廉價勞動力;(勞動力成本所佔比例大)
集成電路、精密儀表、飛機;
電子工業;高級時裝廠;
技術 指向型 接近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對技術要求高;
2.主要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1)傳統工業區:
典型工業區 形成條件 發展特點
德國魯爾區 煤炭資源豐富;(靠近法國鐵礦);水陸交通便利;
市場廣闊;水源充足;…… 以鋼鐵、煤炭等傳統工業為主;
生產規模大,大型企業為主;
工業分布較集中;
美國東北部 煤鐵資源豐富,五大湖水運便利,市場廣闊;……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區 優越的海洋運輸條件,便於進口原料和燃料;
(不利條件:原料和燃料缺乏)
(2)高新技術工業區: 美國矽谷是高新技術工業的先驅和典範,以微電子工業為主導。
典型工業區 形成條件 發展特點
美國矽谷 ①科技水平高(科研院校多);(最主要因素)
②高速交通便利;③市場穩定(軍事訂貨);
④創新的管理環境和文化;
⑤環境潔凈;⑥氣候宜人;(自然因素) ①從業人員知識水平高;
②增長速度快;
③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額比例高;
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⑤生產規模較小 ,中小企業為主;
德國南部
日本硅島
印度班加羅爾
北京中關村等 ①科技水平高;(最主要因素)
②高速交通便利;
③環境潔凈等;
3.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有利影響:工業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體現,極大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2)不利影響:工業社會,資源能源矛盾突出,酸雨等環境污染嚴重;
例1:傳統工業區衰落時的突出問題(聯系必修3)
①環境問題:資源 短缺 ;環境污染 嚴重 ;
②經濟問題:地價上漲,勞動力價格提高,經濟增長緩慢 ;
③社會問題:失業率 上升 ,人口大量外遷 等;
例2:高新技術工業與環境污染(以矽谷為例)
① 固體廢棄物 污染:廢舊電子產品、航空航天產品廢棄物;
② 放射性 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核放射污染等;
③ 雜訊 污染:航空航天雜訊危害等。
4.工業地域的形成過程:
(1)工業聯系舉例:
主要有三種形式 案例分析
① 生產 聯系(投入產出聯系): 如布、鋼鐵的加工過程、生產流水線等;
② 空間 聯系: 如標准化廠房內的服裝廠、包帶廠等,可共用基礎設施或勞動力;
如我國許多經濟技術開發區;
③信息聯系: 如工業區內加強信息交流和協作,跨國公司可通過網路等交流信息;
(2)工業集聚的好處(意義):
①充分利用 基礎設施 ;②加強 交流和協作 ;③降低生產成本 ,提高經濟效益 ,取得規模效益。
(3)工業地域的形成類型:
① 自發形成 的工業地域,是以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為基礎;如 鋼鐵城、石化工業區等 ;
② 規劃形成 的工業地域,是有空間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業聯系;如 經濟開發區 ;
(4)工業城市形成:
①工業聯系復雜,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易形成工業城市;如 鋼鐵城、汽車城、石油城 等;
②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很難形成工業城市,如很少有糖果城、糕點城等。
考點三 地域聯系
1.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主要方式 舉例
① 交通運輸 主要交通運輸方式有: 鐵路 、 公路 、 水運 、 航空 和 管道
② 通信 郵政 通信:主要業務有寄信、包裹、匯款、報刊發行等
電子 通信:主要業務有電話、傳真、移動通信、數據傳輸等
③ 商業貿易 是指專門從事商品收購、調運、儲存和銷售等經濟活動的部門
2.結合案例,說明地域聯系的重要性
(1)交通的重要性:
以青藏鐵路為例 交通意義 ①合理布局全國鐵路網;
經濟意義 ②加強西藏與全國聯系,有利於物資輸入和輸出;
③帶動旅遊業發展,促進西藏經濟發展。
社會意義 ④加快西藏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利於民族團結;
⑤鞏固國防、保衛祖國西南邊疆;⑥增加就業機會等。
以京滬高速鐵路為例 交通意義 ①緩解南北交通運輸壓力;完善更為合理的全國鐵路網。
經濟意義 ②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發展;③促進商品流通;加強區際聯系和交流;
④帶動沿線地區旅遊業發展;⑤帶動基礎設施和相關產業發展;
社會意義 ⑥增加就業機會等。
(2)電子通信的重要性:
例:隨著地域聯系的發展(尤其互聯網),世界正在變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
信息交流更快捷,改變人們交往形式,增強國際聯系,促進全球化進程等。
3.交通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1)聚落空間形態:多沿 交通干線 (鐵路、公路、河道等)擴展;
交通干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聚落形態呈帶狀、星狀等分布。
例:株洲是個典型的「火車拉來的城市」。
(2)聚落形態的變化:
4.交通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1)影響商業網點的密度:
例:山區地勢起伏,交通運輸線路較少,商品流通不便,山區商業網點的密度 小於 平原。
(2)影響商業網點的位置:交通便利地區有利於商品流通,易形成商業網點。
例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商業中心,都具有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
城市內的商業網點(零售式)多布局在交通便利、消費人群多的 市中心 ;(市場最優為原則)
大型商業網點(批發式),多建立在 環城路 或市區邊緣的 高速公路 沿線。(交通最優為原則)
地理2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人地關系思想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
人地關系思想 主要觀點 舉例
采獵文明時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 ①地理環境決定人類社會發展;②人類被動地適應環境;
局限性:誇大了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 聽天由命
……
農業工業時代 人類中心論 ①人類盲目追求征服自然;②忽略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後果:人地關系對立。 人定勝天
……
20世紀60年代以來 人地夥伴論 ①人類能改造自然;自然環境對人類具有反作用力;
②人類與環境應建立平等、和諧的夥伴關系; 天人合一
……
2.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按表現形式:環境污染:人類任意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
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態破壞: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導致環境退化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氣候變暖、生物種類減少等;
3.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人為原因:(具體環境問題的原因,要具體分析:如全球變暖、水土流失等)
①巨大人口壓力;
②資源不合理利用;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再生速度;
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超過環境自凈能力; 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③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 傳統發展模式是以損害環境為代價,「先污染後治理」不可取;
4.協調人地關系的途徑:(聯系必修3,針對材料中的問題和原因,提出有效對策)
5.可持續發展之路:
定義: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基本內涵:
(1) 生態 持續發展是基礎,強調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協調;
(2) 經濟 持續發展是條件,強調發展不僅要重視增長數量,更要追求改善質量、節能減廢,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3) 社會 持續發展是目的,強調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
6.中國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
面臨著龐大的人口壓力、人均資源不足、資源利用率較低(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等挑戰
7.判斷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行為:
(1)個人行為例舉:
少用空調 隨手關燈 做「公交族」 買環保電池 控制教室雜訊污染 一水多用
珍惜紙張 自備餐盒 無污染旅遊 損贈多餘物品 少用賀年卡 用無鉛汽油
回收廢電池 拒食野生動物 做環保志願者……
(2)生產行為例舉:生態農業、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
2. 地理必修2復習提綱答案
1.1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記憶]
2、0世紀以來特別過去100多年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P3第一段
3、一個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
4、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變化比較:(理解記憶)
增長速度 常見人口問題 影響 人口政策 典型國家舉例
發達國家 緩慢 人口老齡化 勞動力不足,社會負擔重 鼓勵生育和移民 俄羅斯、德國、日本
發展中國家 快 人口增長過快 就業困難,環境壓力大 計劃生育 中國、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長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個指標構成。(記憶)
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特點(記憶)
人口模式 特 點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傳統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現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7、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記憶]
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
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環境、文化觀念
8、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和世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記憶]
1.2人口的空間變化
1、人口遷移: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記憶]
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2、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3、二戰前後國際人口遷移,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遷移:原因,特點和方向
4、人口遷移的意義[理解]
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餘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
5、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經濟發展
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6、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記憶]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2)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容量的關系: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是就是環境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比較及制約因素
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 國際社會倡導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規模內
(2) 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 高一地理必修2
人口增長模式的來轉變是因為自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會帶來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會導致食物來源更加穩定且充足,抵禦災害的能力增強,所以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從死亡率下降開始
現代型後期由於出生率更低了,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總人口減少了,自然死亡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就大了,即死亡率上升。
4. 金太陽高一全國100所名校單元測試示範卷·地理卷(二)答案
圖片效果不好。。第一個應該是太陽輻射2 第二個你做得對C4 第三個題是B
5. 金太陽必修二政治歷史地理,化學生物物理,必修四語數外。
2009屆高二化學學業水平(必修2)模擬試題
說明:本卷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鍾
相對原子質量:N-14 H-1 S-32 O-16
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要求,每題3分,共51分)
1、從碘水中分離出碘,最有效的方法是
A蒸餾 B升華 C萃取 D結晶
2、下列實驗操作對所配溶液濃度無影響的是
A、砝碼有殘缺
B、轉移或攪拌溶液時有部分液體濺出
C、定容時水加多了,用滴管吸出
D、當葯品,砝碼左右位置顛倒時,未使用游碼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只要發生化學反應就一定吸收能量
B、化學反應中的能量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
C、鋅與鹽酸反應是吸熱的過程
D、反應物的總能量高於生成物的總能量為吸熱反應
4、保護環境已成為當前和未來的全球性重大課題之一。下列因人類生產,生活對環境破壞而帶來的後果是
①土地沙漠化②酸雨③水資源危機④南極上空臭氧空洞變大⑤沙塵暴
A ①②⑤ B ①②④⑤ C ②⑤ D全部
5、成語被譽為中華民族語言的瑰寶。下列成語中,其本意主要指化學變化的是
A 鐵杵磨成針 B死灰復燃 C 木已成舟 D積土成山
6、日常生活中常用到下列物質,期中屬於純凈物的是
A、降溫用的冰水共存物 B、做燃料的煤
C、餐飲用的可口可樂 D、消毒用的碘酒
7、下列物質的溶液,能和小蘇打反應,且既無氣體也無沉澱產生的是
A.蘇打 B.鹽酸 C.熟石灰 D.燒鹼
8、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①除去CO中混有的CO2,可讓氣體通過Na2O2粉末②不慎將濃NaOH液沾在皮膚上,應立即用H2SO4溶液沖洗③鹼金屬在氧氣中燃燒,都得到R2O2④做焰色反應實驗時所用鉑絲,每次用完後用稀硫酸洗滌後再使用
A.只有①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③ D.①②③④
9、下列關於油脂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油脂屬於酯類
B、油脂沒有固定的熔沸點
C、油脂是高級脂肪酸的甘油脂
D、油脂都不能使溴水褪色
10、下列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屬於取代反應的是
A、甲烷燃燒
B、乙烯通入溴水中
C、在鎳做催化劑的條件下,苯與氫氣反應
D、苯與液溴混合後撒入鐵粉
11、下列物質中,含有極性共價鍵的是
A、單質碘 B、氯化鎂 C、溴化鉀 D、水
12、能通過化學反應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的是
A、苯 B、氯化鐵 C、乙烷 D、乙烯
13、關於鋁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鋁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
B、在常溫下,鋁不能與氧氣反應
C、鋁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金屬
D、化學反應中,鋁容易失去電子,是還原劑
14、下列變化中,不屬於化學變化的是
A、二氧化硫使品紅褪色
B、氯水使有色布條褪色
C、活性炭使紅墨水褪色
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15、下列反應中,硫元素表現出氧化性的是
A、稀硫酸與鋅粒反應 B、二氧化硫與氧氣反應
C、濃硫酸與銅反應 D、三氧化硫與水反應
16、根據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斷,其中錯誤的是
A、鈹的原子失電子能力比鎂弱
B、砹的氫化物不穩定
C、硒化氫比硫化氫穩定
D、氫氧化鍶比氫氧化鈣的鹼性強
17、利用下列反應不能製得括弧中純凈物的是
A、乙烯與氯氣加成(1,2-二氯乙烷)
B、乙烯與水加成(乙醇)
C、等物質的量的氯氣與乙烷在光照條件下反應(氯乙烷)
D、氯氣與苯用氯化鐵作催化劑反應(氯苯)
二、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3分,共18分)
18、下列物質中不能用於飲用水的殺菌消毒的是
A 漂白粉 B 二氧化氯 C 甲醛 D 氯氣
19、我國規定,所有銷售的食品包裝標簽配料表上,食品添加劑應使用規定的產品名稱或種類名稱,其中甜味劑、防腐劑、著色劑應註明。右圖標簽註明的添加劑中屬於著色劑的是
①檸檬酸 ②山梨酸鉀 ③甜味素
④菠蘿香精 ⑤檸檬黃 ⑥日落黃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⑤⑥ D.③④
20、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垃圾的分類收集是實現上述理念的重要措施。某垃圾箱上貼有如右圖所示的標志,向此垃圾箱中丟棄的垃圾是
A.危險垃圾 B.可回收物
C.有害垃圾 D.其他垃圾
21、我國贏得2008年第29屆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為向世界展現一個新的形象,某校同學提出下列建議:①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②開發生產無汞電池;③分類回收垃圾;④提倡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⑤提倡使用手帕,減少餐巾紙的使用;⑥提倡不使用含磷洗衣粉。你認為可以採納的是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全部
22、下列食品添加劑與類別對應錯誤的是
A.調味劑——亞硝酸鈉 B.防腐劑——苯甲酸鈉
C.疏鬆劑——碳酸氫鈉 D.著色劑——葉綠素
23、關於維生素C的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易溶於水,水溶液顯酸性
B.維生素C也稱為抗壞血酸,在人體內有重要功能
C.在水溶液中容易被還原
D.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維生素C
三、(本題包括2小題,共10分)
24、澱粉的化學式是: ;氨基酸的結構簡式是: ;
鋼含碳量為: ;玻璃、陶瓷、水泥一定含 元素;
造成赤潮的元素是: 。油脂在體內水解後的產物是: 。
25、下表是某食品包裝袋上的說明,從表中的配料中分別選出相應的物質填在橫線上:
品名 ×××
配料 鮮雞蛋、精麵粉、白砂糖、精煉植物油、奶油、奶粉、食鹽、
檸檬汁等
保質期 240天
生產日期 標於包裝袋封口處
(1)富含蛋白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含糖類的是_______________;
(3)富含油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含纖維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題包括三小題,共15分)
26、(4分)下圖是某同學設計的木炭和濃硫酸反應並檢驗所得產物的實驗裝置。請回答:
(1)在裝置①—④中,有明顯錯誤的一個是 (填序號)。
(2)寫出木炭和濃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裝置①中所盛試劑是 (填字母)。
a. 品紅溶液 b. 澄清的石灰水 c. 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4)裝置③中試劑若為品紅溶液,則其作用是 。
27、(3分)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鋁是兩種重要的化合物。請回答:
(1)由於鈉的金屬性比鋁 ,因此氫氧化鈉的鹼性比氫氧化鋁強。
(2)在氯化鋁溶液中逐滴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____________(填字母)。
a. 只放出氣體 b. 產生白色沉澱,隨後沉澱溶解
c. 只產生白色沉澱 d. 既產生白色沉澱,又放出無色氣體
(3)寫出氫氧化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28、(8分)下列各物質的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其中A是一種高熔點固體,D是一種棕紅色固體。
回答下列問題:
⑴C的化學式為 ;J的化學式為 。
⑵寫出由A生成H的離子反應方程式: 。
⑶寫出由F生成G的離子方程式(或化學方程式): 、 。
五、(本題包括1小題,共6分)
29、某同學欲配製3mol/L的氨水溶液500ml。
(1)若用濃度為15mol/L的濃氨水來配製那麼須量取濃氨水多少毫升?
(2)若該同學用硫酸銨製取氨氣後再溶於水的方法來配製,那麼理論上應取用多少克硫酸銨晶體?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B D B A D D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D D B C C C
題號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C C C B C A C
24、(C6H10O5)n ; H2N-CHR-COOH; 0.03~2% ; Si、O或硅、氧元素;
N、P或氮、磷 ; 酸和甘油。
25、鮮雞蛋、奶粉 精麵粉、白砂糖 精煉植物油、奶油 檸檬汁
26、(1)②(2)C + 2H2SO4(濃) CO2↑+2SO2↑+ 2H2O(3)a (4)檢驗SO2是否除凈
27、(1)強(2)b (3)Al(OH)3 + OH- = AlO2- + 2H2O
28、⑴ Al Fe2(SO4)3 ⑵Al2O3+2OH-=2AlO2-+H2O
⑶Fe2+ +2 NH3·H2O=Fe (OH)2↓+2 NH+4、
4Fe (OH)2+O2+2H2O=4 Fe (OH)3
29、(1) 100ml (2) 99g
6. 地理必修2復習提綱
新課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復習提綱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知識點重現
本章知識點邏輯聯系:
1.1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記憶]
2、幾個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億人口日」(1999/10/12);;中國13億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長的歷史階段(理解記憶)
時 期 人口變化特點 原 因
農業革命之前 人口數量少,人口增長慢 生產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期間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較快 生產力水平提高,醫療條件改善,壽命提高
工業革命開始後 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生產力、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死亡率逐漸降低
4、20世紀以來特別過去100多年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理解記憶)
過去100多年,伴隨著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禦能力也不斷提高,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5、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理解記憶)
6、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變化比較:(理解記憶)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 原因分析 今後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舉例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增長緩慢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 比較穩定,一些國家的人口數量還會逐漸減少 俄羅斯、德國、日本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人口增長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發展中國家佔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長開始趨於緩慢,很多國家實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國、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長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個指標構成。(記憶)
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特點(記憶)
人口模式 特 點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傳統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現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9、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記憶]
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
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環境、文化觀念
10、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為現代型,世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記憶]
1.2人口的空間變化
1、人口遷移: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記憶]
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2、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3、二戰前後國際人口遷移的比較: [記憶]
遷移原因 特 點 遷移路線
二戰前 1.殖民主義擴張和資本主義發展
2.地理大發現和新航線開辟 1.從舊大陸到新大陸
2.從已知開發國家到未開發地區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
3.東亞、南亞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戰後 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1.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
2.定居移民減少,流動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亞、南歐、非洲人到西亞打工
3.南歐、非洲人到西歐
4、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遷移:[記憶]
遷移原因 特點 遷移方向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 1.計劃經濟體制
2.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1.國家從東部城市抽調各種人員支援西部、內地和邊疆地區的建設
2.大量農村人口從東部人口稠密區遷往西北和東北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 改革開放政策 自發遷移 1. 內地到沿海
2. 山區到平原
3. 貧困地區到發達地區、「民工潮」
5、人口遷移的意義[理解]
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餘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
6、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經濟發展
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7、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記憶]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2)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國古代和近幾十年來人口遷移的因素:[理解記憶]
古代:主要是戰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其次為開疆拓土、流放、戍邊等。
近幾十年:主要是國家政策、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個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容量的關系[理解]
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是就是環境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約因素[記憶]
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區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貨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記憶]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緊迫性表現:[記憶]
日益嚴峻的人口過快增長問題、人口城市化問題、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記憶]
(1) 國際社會倡導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規模內
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1、城市形態的概念:[記憶]
城市佔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態。
2、城市形態的類型:[記憶]
類型 團塊狀 條帶狀 組團狀
分布地區 平原地區 沿鐵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嶇不平的丘陵山地
舉例 我國的成都、合肥,美國的華盛頓 蘭州、洛陽、西寧、宜昌 重慶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理解]
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種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
4、功能區之間並無明確的界線,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其他類型的用地。[記憶]
5、功能區比較[理解記憶]
6、城市地域結構模式:[記憶]
同心圓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7、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體現在各種活動的付租能力。影響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理解記憶]
8、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理解]
9、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記憶]
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
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
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
10、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理解]
早期:功能區分異不明顯,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工業聚集
一定規模後:由於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2.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城市等級劃分及依據:[記憶]
城市等級一般分為:集鎮、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國的劃分:特大城市(100萬以上)、大城市(50~100萬)、中等城市(20~50萬)、小城市(20萬以下)、以下為縣城、建制鎮等
依據:城市人口規模
2、城市等級與服務范圍的關系[理解]
城市等級低,服務種類少,服務范圍比較小;城市等級高,服務種類多,服務范圍比較大。
3、上海城市等級和服務范圍變化的影響因素[理解記憶]
上海位於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巨大的市場
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
4、城市等級體系:[記憶]
城市的服務種類、服務范圍是與城市的等級相對應的,在同一個區域中,城市的空間分布也與城市的等級密切相關,這些不同級別的城市空姐組合,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系統。
5、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相互距離的關系[理解]
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德國南部為例)
6、中心地理論[理解]
前提:環境幾乎一樣的平原地區,人口分布均勻,區域的運輸條件一致
分離的圓形服務范圍 相切的服務范圍 六邊形的服務范圍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義[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鄉村用地變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鄉村人口變為城市人口)
一個城市等級提升的過程
一個區域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
2、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記憶]
推力: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動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志: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記憶]
4、 城市化的意義:[記憶]
(1)城市市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
(2)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
5、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理解記憶]
城市化階段 水平 發展速度 地域擴展趨勢 常見的問題
初期階段 25%~30%以下,低 緩慢 緩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雜布置,功能區分異不明確
中期階段 30%~70%,較高 迅速 快 交通擁擠、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
後期階段 70%以上,高 緩慢,甚至停滯 繼續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6、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城市化比較
發展中國家:起步晚,發展快;水平低;發展不合理(出現畸形發展);處於初期和中期階段
發達國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現逆城市化現象;處於後期階段
7、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記憶]
來源 危害
大氣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煙塵;工礦企業[排放的煙氣;各類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 污染物有煤煙、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鉛等有害物質,污染空氣,危害健康(倫敦煙霧事件、光化學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業廢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質變壞,危害人體健康和動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體廢棄物污染 工業生產、城市建設、居民消費 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白色污染、廢舊電池等)
雜訊污染 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築施工、社會活動 妨礙人們休息、工作、危害人體健康
8、如何建設「生態城市」:[記憶]
(1) 在城市建設中,要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污染
使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天人合一」)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3.1農業的區位選擇
1、農業的概念:[記憶]
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
2、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記憶]
(1)農業生產的位置
(2)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聯系
3、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記憶]
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機械、科技
決定農業活動的類型和規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場因素。
4、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記憶]
5、對農業活動主導區位因素的判斷[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因素)
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形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6、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理解記憶]
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種促進農業發展(袁隆平雜交水稻、橡膠樹種植范圍的擴大);改善局部自然條件發展農業(大棚農業生產反季節蔬菜)
交通運輸的發展和冷藏技術的進步使世界農業出現專業化和地域化
7、農業地域的含義:[記憶]
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8、影響農業地域類型的因素:[記憶]
(1)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條件(3)社會經濟條件
9、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自然區位條件: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廣闊(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勞動力豐富;生產方式、技術先進
10、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主要特徵:[記憶]
生產結構: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小麥—牧羊)
經營方式:家庭大農場
科技應用: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
農業專業化、地域化水平較高
發展措施:東水西調
3.2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季風水田農業分布及作物[記憶]
分布:亞洲的季風區(東亞、東南亞、南亞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為主(水稻的習性:好暖喜濕)
2、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氣候以季風為主,高溫多雨適合水稻生長
(2)地勢平坦,適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4)人多地少,生活習慣導致糧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產的歷史悠久(7000年歷史)
3、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記憶]
(1)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
(2)單產高,商品率低
(3)機械化和科學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穀物農業分布及作物[記憶]
分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
作物:小麥、玉米
5、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運輸便利
(3)市場廣闊
(4)地廣人稀
(5)機械化程度高
(6)農業科技先進
6、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記憶]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及生產對象[記憶]
分布: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生產對象:牛、羊
2、大牧場放牧業區位條件[記憶]
(1)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2)地廣人稀,地價低
(3)距離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場放牧業特點[記憶]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發展措施[記憶]
(1)圍欄放牧、劃區輪牧、種植飼料、開辟水源
(2)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業的分布及農產品[記憶]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
農產品:牛奶及乳製品
6、乳畜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氣候溫涼、潮濕,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7、乳畜業的主要特點[記憶]
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4.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 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二、社會效益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的大發展,到21世紀初我國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國防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在內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業基地,主要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個人偏好的影響:大批華僑和海外華人在家鄉投資辦廠。
工業慣性的影響:可能由於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常常可以看到,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裡,這稱為工業慣性
三.環境效益
讀課本P61《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
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四.一個工廠的區位選擇整體分析思路:
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
環境效益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1.工業聯系
(1)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如生產流水線。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業
2、工業集聚
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3.工業地域
(1)工業地域的概念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3)工業地域的性質
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如食品工業),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
②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如鋼鐵工業區),工業聯系復雜、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我國和世界許多著名的「鋼城」「石油城」「汽車城」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
近些年來,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復雜的工業(如飛機、汽車製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開始出現分散的趨勢。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條件,降低成本,以最終獲得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
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分布高度集中。
3、歷史:
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後開始衰落,之後許多國家對此進行了長期的改造。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
1.發展的區位特點
(1)豐富的煤炭資源(2)離鐵礦較近(3)充沛的水源
(4)便捷的交通(5)廣闊的市場
魯爾區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少數重工業部門高度集中。
2. 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鋼鐵過剩
(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A、調整工業結構 B、調整工業布局 C、發展第三產業 D、優化環境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
1、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 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
①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20世紀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③發達的信貸體系
④義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發展特點
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以 中小企業為主 以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生產
資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集中布局
3.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 、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美國「矽谷」(讀課本圖)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產品:研發費用高;
(3)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2)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
(5)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見課本P80圖)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二條亞歐大陸橋、四條世界主要航海線),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且貨物運輸安全)。
三、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布局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2、盡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7. 求高中地理必修2書本第二、三、四章的思考題和活動題題目與答案
.19頁 北京市功能區命名(圖發不上來,直接給你答案)
文化區、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2.21頁 讀圖分析香港功能區的空間分布特點。(1)商業區的外圍主要是哪一功能區?答:低級住宅區、工業區。(2)高級住宅區和工業區分布是否相連?為什麼?不相連 高級住宅區對環境要求較高,爾工業區一般有嚴重污染,不符合高級住宅區要求。
3.23頁 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市中心遠近變化有何異同?商業付租能力最高,通常分布在市中心周圍;住宅次之;工業付租能力最差在城市外圍。若由各類土地的付租能力決定土地用途,則OA\OB\OC分別對應哪一類工區?OA商OB住宅OC工業。
4. 24頁活動(提太長,略)修改意見。A布局:城市中心居住密度大、交通擁擠環境差、污染嚴重。B:在工業區、住宅區間建立衛生防護帶
5.27頁 促進上海城市等級提升的條件:處於長三角南北海岸線的終點和長江出海口處,交通便利;海運、遠洋航運發達;經濟腹地廣闊,河運發達。
6.28頁(1)途中城市共有三個等級,不同等級城市的數目與城市的級別成負相關。
不同等級城市的分布與城市的級別關系?級別越低,數量越多。
成因:范圍、功能決定。
7.這是一個表格題。
城市化階段 水平 發展速度 擴展趨勢 問題
初期 低 慢 小幅擴大 布局混雜,無分區
中期 較高 最快 擴大快 勞力過剩、交通擁擠
後期 搞 緩停 繼續擴大 逆城市化
8.改進意見
優點A整體性好
缺點A據綠地遠
改進意見城內開辟綠地。
不好意思lz。我大致翻了一下,要是發完就得發半本書,實在沒勁了,這是第二章的思考活動題,奉上。建議你加分,這樣人會多些。
(老師講答案的我都發了,有兩道是自己動手,我沒發)
8. 地理必修2金太陽導學案答案高一
http://www.1010jiajiao.com/daan/bookid_20617.html
如果版本不同,請自行搜索(搜索練習冊)
如果幫助了你,請及時點擊【專採納為滿意屬回答】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