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地理學的聯合國
A. 結合世界的政治、經濟形勢,分析世界和中國的地緣政治以及中國應採取的國家安全戰略。
環境:抄1台灣問題2朝鮮半島的核危機3周邊國家與中國的領土爭端4美日軍事同盟
戰略:
首先,中國應處理好同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與美國的關系。中美關系是中國對外關系的重中之重,對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有重大影響。
其次,中國應繼續推進睦鄰友好戰略,立足東亞。中國處於東亞的中心,東亞是中國的安全屏障,正所謂「唇亡齒寒」,中國應立足東亞。
再次,中國應繼續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中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是第三世界的一員,中國應與第三世界各國在發展經濟、建設國家的事業中相互學習、相互支持。
第四,中國應經濟參與國際事務,推行多邊外交戰略。爭取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性、區域性組織中開展活動,向世界展示中國大國的國際形象,在國際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B. 政治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政治地理學涉及的學科很多,除了依靠區域地理學研究成果之外,還藉助歷史學、政版治學、政治經權濟學、經濟學、國際關系學等學科,並同人文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關系密切。
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貌地理學
C.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學說
全球政治啊,地理格局的主要學說,其實啊我覺得也還好吧,沒有太大的一個經濟效應的變化。
D. 政治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已對國家與其地理區域的關系進行探討。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提出了理想國家的模式。以後,古羅馬學者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學》中,也論述了大政治區域有效功能的必要條件。
古代所有主要區域地理著作中,政治地理的內容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著重記述國家疆域、邊界、首都、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城市、交通以及與鄰國的敵友關系等有關政治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例如,中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以及後來歷代史書和方誌中,都有這方面記述。
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顧祖禹分別撰寫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讀史方輿紀要》,論述了中國古代利用區域地理特點經營邊防、保衛疆土的歷史。到了近代,西方不少地理學家根據大量歷史資料和當時的政治狀況,進行理論探索。
拉采爾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第一次把政治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他還提出了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及政治地理學的空間和區位分析因素。瑞典的謝倫進一步發展了國家有機說,並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這個名稱。以後麥金德提出了陸心說,斯皮克曼提出陸緣說,鮑曼提出「民族自決論」。他們的政治地理學論述,在不同時期的國際問題討論和國際形勢決策中,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
20世紀20~40年代,豪斯霍弗等德國地緣政治學者歪曲拉采爾的「生存空間」的概念,使地緣政治學成為納粹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工具,致使政治地理學的名聲一度深受損害。為使政治地理學復興為真正的科學,一些政治地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開始探討新的研究方法。
1950年,哈特向提出政治地理學應當研究政治區域內的區域異同,強調向心力和離心力對政治單元結合的作用。以後,工戈特芒提出引起國家不穩定的流通或運動和促進國家穩定的國家意識,是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兩個重要因素。70年代以來,研究多集中在政治過程和政治行為方面,更為關注較小的政治區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離區、選舉地理等。
E. 由誰首先建立《政治地理學》
拉采爾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第一次把政治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他還提出了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及政治地理學的空間和區位分析因素。瑞典的謝倫進一步發展了國家有機說,並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這個名稱。以後麥金德提出了陸心說,斯皮克曼提出陸緣說,鮑曼提出「民族自決論」。他們的政治地理學論述,在不同時期的國際問題討論和國際形勢決策中,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20世紀20~40年代,豪斯霍弗等德國地緣政治學者歪曲拉采爾的「生存空間」的概念,使地緣政治學成為納粹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工具,致使政治地理學的名聲一度深受損害。為使政治地理學復興為真正的科學,一些政治地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開始探討新的研究方法。1950年,哈特向提出政治地理學應當研究政治區域內的區域異同,強調向心力和離心力對政治單元結合的作用。以後,工戈特芒提出引起國家不穩定的流通或運動和促進國家穩定的國家意識,是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兩個重要因素。70年代以來,研究多集中在政治過程和政治行為方面,更為關注較小的政治區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離區、選舉地理等。政治地理學涉及的學科很多,除了依靠區域地理學研究成果之外,還藉助歷史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國際關系學等學科,並同人文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關系密切。
F. 政治地理學的簡介
政治地理學,研究世界政治現象的分布、聯系和差異,以及政治地區形成與地理專環境的關系屬,並預測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政治疆界、政治區域的形成與演變;劃分政治地區類型、論述其相似性與差異性;探討國際關系、國際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和變化,以及其對當代世界政治趨勢的影響等。
G. 高中政治必修二上寫「聯合國也有其局限性」,嗯,聯合國有什麼局限性呀能不能詳細說一下。
1945年聯合國制定游戲規則是美國,前蘇聯及英國,更多考慮是大國利益,尤其是大國一票否決權,為了平衡美國拉中國與法國,同時決定大國不能擔當聯合國秘書長.
正如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所顯示,包括192個成員國的會議,往往不能有效運作,而且會被集團政治和想借機解決自身問題的外部參與者的伎倆所左右。
誠如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最近所說:「聯合國依然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國際機構……但我們也經常看到它的局限……聯合國的目的,本來就不是應對所有問題;也不應嘗試這么做。」
事實上,國際社會所面臨的主要困境,是如何既確保所有人參與,又能做出實際行動。而答案大概就在歐洲人所說的「可變幾何」(variable geometry)。這意味著大量的多邊主義和「小型多邊主義」,按不同的課題來分配權力資源。
比如說,在貨幣政策方面,布雷頓森林會議在1944年創立了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組織的成員國目前已經增加到186個。美元的全球超級地位,是國際貨幣合作的關鍵因素,並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
在美元被削弱和總統尼克松宣布放棄美元金本位之後,法國於1975年召集五國領導人在朗布依埃城堡的圖書館商討貨幣事務。這一集團很快擴展到7個國家,後來又增加了議事范圍和成員——包括俄羅斯及龐大的官僚和宣傳機構——並最終形成了G8。
接著,G8開始了邀請5個來自新興經濟體代表出席會議的做法。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這一框架擴展成G20,容納了更多成員。
H. 政治地理學哪些觀點可以運用到一帶一路
自然地理:地形地貌來、自然帶、植被、自氣候類型、水文,洋流,大氣環流,時區,板塊(地震),等等吧。
人文地理: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與互補問題;海運中的路線問題;海運、鐵路與公路運輸的轉換和選擇問題;相關國家旅遊經濟的發展與環境治理、保護的問題;等等吧。
要特別注意歷史、政治、地理關於西域,也是就今天的中亞各國的綜合問題,比如漢唐時對外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問題。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問題,宋元明清時對外貿易方式和閉關鎖國政策(鄭和下西洋、廣州十三司)。等等吧,如有其他需要,政治歷史地理,可咨詢私信。
I. 人文地理學:綜合論述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徵
A. 經濟全球化發展速度緩慢,經濟、科技和環境領域的安全問題成為國家安全的重心內
B. 國際容關系格局向多極化演變,除美國這一唯一的超級大國外,還形成了西歐、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多個政治經濟力量
C. 世界仍不平靜,國際社會中需要某個國家發揮主宰作用
D. 軍事爭霸愈演愈烈,成為民族發展和重新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基礎
J. 政治地理學對世界社會的發展有哪些積極作用
政治地理學對世界社會的發展有哪些積極作用?因為我理論反作用於實踐,所以有一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