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初中地理校本課程教學工作計劃

初中地理校本課程教學工作計劃

發布時間: 2021-02-17 18:54:07

初中地理個人小課題計劃

初中地理教研活動計劃

一、活動目的:
認真學習研讀《課程標准》,在教學實踐中落實三維目標,突出地理課程的實效功能,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放在突出位置。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各學校教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發現自己,豐富自己,在活動中提升專業素養。在教師課題研究意識覺醒的前提下,促進教師課題研究能力的增長,使教師專業化素養不斷提高。
二、總體思路和內容:
根據自治區、兵團教研工作計劃和課程改革的指示精神,在總結反思09年教研活動及教學狀況的基礎上,認真深入的研究怎樣落實新課程理念,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踐活動。本學期初中地理集體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是:
1、課題理論學習交流研討。
2、認真學習研讀《課程標准》,寫出符合本校學情的「校本課標解讀」。
2、觀課議課培訓、觀摩教學研討活動。
3、八年級結業考試模擬試題交流活動。
4、論文、教學設計、教學案例、課件及野外考察活動報告和圖片、學生作品交流。
三、基本議項:
1、4月8日初中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會議。研討《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制定4月15日觀摩課需要准備的資料及問卷調查表、觀課視角等。
2、4月15日觀課議課培訓、八年級下冊第七章認識省內區域第二節《珠江三角洲》第二課時觀摩教學研討活動。要求每一位參加活動的老師根據分配的觀課活動結果進行議課,為做課教師(謝桂群)改進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依據,同時也為每一位聽課教師撰寫論文積累素材。
3、5月13日結業模擬試題交流。為讓大家一展所長,集所有教師的智慧,本學期特將結業考試說明中的結業考試內容分配至各學校的每一位地理教師手中,大家分別做研究而後進行交流共享。原則上是按照各學校專業地理教師人數多少而定,可能有不周之處敬請諒解。請各學校地理教師務必於5月13日帶著您的試題(電子稿)前來交流。各部分內容分配如下表

單位 教師人數 試題內容 注意事項
3中 2 地球與地圖 1、請老師們按照課程標准要求出題。題目要難度適宜,立意新穎,材料要貼近學生生活。
2、客觀題與主觀題的比例是4:6,原則上客觀題以選擇題形式呈現,主觀題以綜合分析形式呈現。
3、各部分的分值請參照地理結業考試說明。
選擇題每題一分,綜合題每道大題8~12分。
4、每一所學校的地理教師要分工明確,確保每一個人都有展示才華的機會。
5、交流時每一位教師要把自己最精彩的試題展示出來(並說明理由)。
6、參加活動的教師請帶上U盤,把試題拷回學校以利復習之用。
4中 2 地球與地圖
5中 2 世界地理
7中 1 世界地理分區
8中 3 中國地理
10中 5 中國地理
18中 2 新疆地理
19中 1 中國地理分區
20中 1 新疆地理
22中 1 中國地理總論
師范 2 世界地理總論

4、6月3日論文、教學設計、教學案例、課件及野外考察活動報告和圖片、學生作品交流。要求每一位老師必須有以上其中任何一類或幾類作品,野外考察報告和圖片可以是自己個人的境外旅遊或徒步游或自助游的形式而形成的考察報告或圖片,學生作品可以是每所學校各自組織的學生活動的作品。參加活動的教師請帶上U盤,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拷回學校以利今後教學之用。
5、除以上安排的4次教研活動外,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本校對外的新課程教研活動,通過辦公平台進行信息交流或電話聯系。 聯系人:普琴蓮 電話 2068189
四、活動安排:時間上午9點40分。
日 期 地 點 內 容 負責人 參與人員

4月8日 教育局
教研室30119室 探討如何進行小課題研究 普琴蓮
中學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孫向紅、謝桂群、楊運霞、曹又卿

4月15日 第三中學 第一節課培訓
第二節課觀課
第三、四節課
議課研討
孫向紅
墾區所有初中地理教師
5月13日 第19中學 試題交流
曹又卿 墾區所有初中地理教師,請有任務的相關單位人員一定要帶著試題(電子稿)參會。
6月3日 第7中學 論文、案例、教學設計、課件及考察活動交流
楊運霞 墾區所有初中地理教師。請帶著您的 論文、案例、教學設計、課件或個人考察活動圖片、報告或學生作品等進行交流展示。

⑵ 如何開發地理校本課程

從這篇文章,結合你校的情況
我校地理校本課程開發初探
摘要:新課程管理的三級體制,賦予了廣大教師更廣闊的課程開發的天地。學校可以根據學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老師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如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對國家地理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國家地理課程和地方地理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特點和需要的地理課程,即地理校本課程。本文主要是對本校地理校本課程開發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校本課程 新課程標准 教學資源 課本資源

一 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根據新課程標准,國家課程分為三個管理體制,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又稱學校本位課程,是基於學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老師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如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對國家地理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國家地理課程和地方地理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特點和需要的地理課程。
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完善和補充,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開發相關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基於這樣的條件下,我校地理也根據國家課程標准以及自身的條件設計了以下的課程:
表一 地理校本課程
地理校本課程 課程名稱 適用年級 總課時 課程類型
神秘的宇宙 高一級第一學期 16 選修
東莞市工業區位研究 高一級第二學期 8 選修
本鎮城鄉規劃 高一級第二學期 8 選修
東莞市產業轉型的思考 高二級第一學期 16 選修

二、校本課程設計的思路與建議
(一)制定目標、明確要求
校本課程的設計不能違背國家課程的要求,同時也不能隨意地開設。因此,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必須要明確課程的目標以及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夠讓學生「玩玩」就算。應該明確課程應該培養學生怎樣的素質,最後要求學生掌握到什麼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麼成果。
1、制定目標
每個課程的開設都應該有一具體的目標。而地理課程的開設應該滿足四個目標:
第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地理是一門研究人地協調發展的科學,任何有關地理的學習都應該從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的發展觀出發,讓學生懂得只有人地系統協調發展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持續發展。
第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地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通常情況下地理課程是每星期兩節課,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因此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的,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操以及作為主人翁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學生對家鄉的情感源於對家鄉的了解以及主人翁地位的認識,只有認識到本身的主人翁地位才有可能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責任心。因此我校在校本課程的設計時特別注重賦予校本課程的地方特色,圍繞家鄉的建設,讓學生出謀劃策。
第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動能力。中學生處於一個「能力發育」時期,他們對身邊發生的事有很多的想法,可是卻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實施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曾受到什麼打擊而不感去實施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學生的行動能力就被扼殺了,總是「敢想不敢做」,從而他們的創新能力也慢慢變弱。通過地理校本課程的學習,我們希望能夠提高學生的行動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通過學習「東莞產業轉型」,讓每個學生思考,並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讓大家行動起來,把自己的觀點通過書信的形式告訴市長。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高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東莞人的責任感,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和行動能力。又例如「神秘的宇宙」,通過對有關科學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有關宇宙的更多東西,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發展觀;而通過觀測星座等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2、明確要求
校本課程是對現有課程的補充,通過這樣的形式增加學生的知識面。而作為一門課程,總不能學了就算,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還應該制定相應的教學要求。
首先,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到一定程度。校本課程也是一門課程,是讓學生學習的知識的課程,因此在設計的時候老師就應該明確要求學生通過對課程的學習要掌握課程的相關知識,掌握與該課程有關的一些原理,即並能口頭闡述相關內容。
其次,明確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即課程評價方式。校本課程跟我們平時的課程有所不同,不一定要通過考試來表現學習成果,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評價學習和表現成果。而只有老師明確了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學生才會有學習目標,才能更有目的地學習相關內容。如學習了東莞市產業轉型後,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並且以小論文的形式表述出來。
(二)善於利用現場課程資源
1、立足課本資源,讓課程更貼近所學內容
目前學生的知識來源離不開書本,但是書本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又是不足夠的,因為課本的知識不可能將一個問題講得太深入,或者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應用於實踐中。也正因為這樣,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該立足於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同時也是對所學內容的一個擴充。
我校開設的校本課程都是源於課本,而又有別於課本知識的;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對某一問題的深入探討。例如城鄉規劃,教科書的內容主要是講述了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城市地域類型的分布等。在學生對此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再深入補充一些城鄉規劃的原則和過程等,讓學生了解到該過程後再開展調查本鎮城鄉規劃的情況,最後讓學生嘗試設計自己心中理想的家鄉規劃。這樣的課程設計,既運用了學生現有的知識,又使學生對此知識點有了更深一層次的了解。
2、立足生活題材,讓學以至用
任何的知識只有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問題才是有用的知識。我們的學生往往是學了卻不會運用,不會用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去解析生活中的問題,解決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通過校本課程的開設,可以緩解這個問題的出現。
如:很多同學都只是從書本上了解到工業布局的一般原則,但對於我們身邊的工業分布卻說不出其布局的優劣。因此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對城鄉規劃的進一步學習,可以了解更工業布局的原理,引導他們思考身邊工業布局的優劣以及改進措施等。
3、藉助各方教學資源,讓課程變得生動有趣
很多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的時候都會遇到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如: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激發了很多學生對探索宇宙的興趣以及對宇宙的好奇心,開設這樣的課程也是順應學生的要求的。可是很多學校卻苦於沒有望遠鏡而認為開設這課程沒有現實意義;大家都認為開設天文課程就必須要有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月球、觀察太陽黑子。也因為這樣,天文的其他有趣部分(如星座、星雲以及千奇百態的恆星等等)被忽略了。但實際上在整個課程中真正用到望遠鏡的幾率並不多,使用的次數一般不會超過3次。
無疑,如果有天文望遠鏡的話,對開設這樣的課程來說固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天文的范疇很廣,不一定非天文望遠鏡不可,我們也可以立足於本校的一些資源,對學生講述一些有關天文的其他部分。例如我校開設的天文課程主要是介紹一些有關宇宙的知識,比如說太陽系及其行星、美麗的星雲、銀河系、神州系列、中國的探月計劃等等。
當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月球和知道望遠鏡的原理,我們可以藉助某老師自己擁有的望遠鏡或者組織學生到東莞科技館去參觀學習,以此解決望遠鏡資源缺乏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同樣可以了解到望遠鏡的構造和作用,也能夠了解到望遠鏡使用的知識。
(三)結合時事熱點,開發校本課程
時事問題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是社會所關注的問題,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時事熱點還是一個高考命題的熱點。因此作為學生群體,對時事的關心程度不比其他人群低。學生對時事熱點的了解往往是來自網路、報紙,而對於這些報道的內容,因此往往是停留在知道的基礎上,要他們進一步解析或者是提出意見、見解就顯得困難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對時事的了解不夠深入、全面。開設與時事有關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有一定的幫助。
例如,近幾年來東莞乃至整個珠江三角洲都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也可以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是一個值得所有東莞人思考的問題。通過開展調查研究,了解東莞的產業發展歷史、知道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以及東莞目前產業的情況、並且引起同學的思考——東莞的出路應該如何?最後,可以通過「給市長的一封信」的形式,提出我們對東莞產業轉型的建議。這樣既能讓學生學到相關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以及能為家鄉出謀劃策的責任感。
(四)重視學生興趣,讓校本課程更具活力
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選修該課程學生的多少則從另一方面反映該課程的成功程度。對於學生來說,對課程本身的興趣是決定其選課的重要原因。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心理學認為只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學得輕松、學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開設地理校本課程的時候,應該注意學生興趣與知識的結合,務求令到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對於浩瀚宇宙,大多數學生都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而我們課本的知識我遠遠不足夠的,因此符合開設地理校本課程的條件。那麼這樣的課程老師應該設計那些內容呢?我們可以先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宇宙的那些部分有興趣,然後再根據學生的興趣、分重點地設計課程的相關內容。

三、地理校本課程設計過程中的問題
在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
(一)現實性問題 我們設計的課程有很大部分是需要學生動手或者是實踐的。如天文課程,我們希望能夠讓學生真正地了解夜空中的星座,需要實地觀測。但是由於我校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鎮區,光污染比較嚴重,所以一般是要在沒有雲的夜晚才能看到幾個比較明亮的星座,而外出觀測則要考慮到安全問題,因此是否能實施觀測還需要很多現實的條件配合。
(二)資料收集問題 在地理校本課程中,有很多是需要資料調查和收集的,這些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有些資料需要官方提供,不容易得到,所以資料是否能收集得完整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
(三)時間問題 校本課程跟一般的課程不同,課程的課時不多,而在特定時間里是否能完成教學內容成了一個問題;另外由於有些內容是觀測實踐和資料收集,所以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這些內容也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四、結語
以上是本人對本校地理校本課程的一些見解,而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在課程的內容上還須進一步完善和充實。

附表二:課程綱要
課程名稱 神秘的宇宙 東莞工業區位研究 本鎮城鄉規劃 東莞市產業轉型的思考
適用年級 高一級 高一級 高一級 高二級
總課時 16 8 8 16
課程目標 1、讓學生了解有關宇宙的相關信息;
2、培養學生的動手和觀測能力,以及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3、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宇宙觀。 1、了解東莞工業的發展歷史、工業布局形成的因素、及其區位選擇的原因等;
2、培養學生的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培養其熱愛家鄉的情操。 1、了解城鄉規劃的基本原理,調本鎮的城鄉規劃現狀;
2、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本鎮城鄉規劃的優劣,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思考解決方案;
3、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認識以及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1、讓學生了解產業轉型的原因和規律,並調查東莞目前的產業情況、存在問題等;
2、通過調查資料分析東莞產業轉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措施;
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習主題或活動安排 1、宇宙中的天體;2、太陽系的成員;3、四季星空和旋轉星圖;4、秋季或冬季星空觀測。5、中國航空航天的歷史(神州系列和中國的探月計劃等)。 1、工業布局的一般原理以及原則;2、工業布局實例分析(以珠江三角洲為例);3、分析東莞市工業的類型及布局的特點;4、分析形成這種布局的原因,並形成論文。 1、城鄉規劃的基本原理;2、城鄉規劃案例分析;3、參觀鎮的規劃辦並收集相關資料;4、分析整理資料,形成論文。 1、產業轉型的形成的規律及其形成原因;2、產業轉型的發展史以及產業轉型成功的地區介紹;3、東莞目前的產業結構調查以及資料收集;4、東莞目前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分析;5、討論:東莞市的產業出路;6、形成學習性論文。
評價方式 觀測感想 論文總結 「給規劃辦的建議」 論文「寫給市長的一封信」

參考文獻:
1、鍾啟泉 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吳剛平,《校本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譚振華,《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年7-8月版;
4、常國維,《校本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學術論壇,2007年7月版;
5、宋立新,《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地理360社區網;
6、張甲敏,《高中地理校本課程設計》;
7、東莞市地理教研網;
8、中國期刊網。

⑶ 地理教研組工作計劃

繼續「地理教學來中培養學生環自保素養的研究」,注重在課內外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每位老師至少撰寫了兩個環保教案地理教研組工作計劃。初中年級以環保為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高一、高二以環保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和開設校本課程(第三周開始活動,共18課時),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

⑷ 如何寫教學工作計劃(初中的)

初中教師工作計劃怎麼寫?要寫好一篇工作計劃你需要注意這六點,圍繞這六點下筆思路就會清晰很多,這樣你能寫出一篇不錯的文章
一、思想政治
二、個人業務
三、素質教育
四、教研工作
五、教學常規
六、學期工作目標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