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科必備知識

地理學科必備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2-17 18:08:24

A. 關於地理的基本知識

你可能是要問哪些圖書可以增加地理知識吧?個人感覺《國家地理》就不錯,裡面有很多的圖片,通俗易懂,而且還很直觀。

B. 高中地理學習方法

圖與知識點一起看,重理解,知識點記牢了,當問題是人文地理的,一定要答上關於生態綠色的知識點。答題要全面,多看下以往考試的答題,看他答題的知識點,學習學習下

C. 學習地理,基礎的知識應該知道些什麼如題 謝謝了

中學來說,初中的地理知識為基本知識。 中國和世界的地形、氣候、河流版、人口、語言、權宗教、經濟、國家,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海陸分布等等(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最基本的會讀各種地圖。 高中地理僅僅是在初中地理基礎上加深,重在了解成因。

D. 地理學科的期末復習需要從哪些方面展開

  • 首先要給學生畫好重難點。地理的每個章節都是在講清楚一個地理知識,比如中國的氣候,地形,中國的地理位置,中國的大河,老師首先要把握好每個章節的重點是什麼,給學生畫好需要背誦的重點部分,方便學生背書復習。

E. 有哪些基本的地理學常識

地理學可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是計算機在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上的版應用權.
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十分廣泛,首先要具備的基本功:數學(包括高等數學、統計學),物理(包括流體力學),化學(包括分析化學、有機化學);遙感、測量、素描……
其次的基本知識是地理要素基礎課:地球概論(天文、歷法)、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植物學、生態學、計算機基礎、經濟地理學(交通地理、國際貿易地理、城市規劃、歷史地理、文化與社會地理、人口地理、旅遊地理、政治地理……)、

F. 學習中國地理有哪些基本常識要知道的.

當前,雖然正在進行減負活動,但是我國部分初中學生的學習負擔仍然較重,專在地理學習中屬,教學內容大多圖文分離學生依靠死記硬背,不但學習效率低下,同時也極大的浪費了時間。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由於圖文分離,學生所學知識沒有足夠的空間概念加以支持,對具體問題難以實際分析,極大的影響了地理教學工作的開展以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1、研究背景地理學科自2006年被列為中考科目,要求為考查科目,也就是要求學生完成新課標中的教學任務。但在實際教學及考試中發現的確有一些學生無法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老師也!

G. 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應具備哪些必備素質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方法,能夠在高等和中等專學校進行地理教學、屬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學思維和地理科學技能的訓練,並通過教育理論課程和教學實踐環節,形成良好的教師素養,獲得從事地理教學的基本能力和地理教學研究、地理科學研究、地理實際應用等各種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扎實的地理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實驗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掌握教育法規,掌握並能夠初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具備良好的教師素養和從事地理教學的基本能力; 3、了解地理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 4、了解相近專業如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並獲得廣泛的人文的科學修養; 5、具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地理教學的基本能力;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並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隸屬科類: 地理學類 主幹學科: 地理學 相近專業: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

H. 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哪些

地理學可分來為自然地理學源和人文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是計算機在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上的應用。
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十分廣泛,首先要具備的基本功:數學(包括高等數學、統計學),物理(包括流體力學),化學(包括分析化學、有機化學);遙感、測量、素描……
其次的基本知識是地理要素基礎課:地球概論(天文、歷法)、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植物學、生態學、計算機基礎、經濟地理學(交通地理、國際貿易地理、城市規劃、歷史地理、文化與社會地理、人口地理、旅遊地理、政治地理……)、

I. 地理學科的核心知識點是什麼。。。。

地理學科的核心知識點:
1、地圖——基礎
2、地理要素及其關系、地理位置及起主導作用的關鍵因素

J. 地理專業基本知識和綜合運用能力有哪些

你好!很高興能為你作答:
關於地理基本知識,當然是最基本的地理總結啦,我先發給你一些小結,你自己用心記著吧!
關於綜合運用能力,當然是做題啦,一系列類型的題目,地理中這種題目往往是很多的。
世界區域地理總結

世界區域地理——歐洲西部
A.M.〔讀圖識記〕1.主要國家;2.群島、島嶼、海峽、海域;3.北極圈;4.平原、山脈、河流、運河;5.北海石油和航運。
1.自然環境
⑴位置范圍:歐洲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⑵海岸線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島、島嶼和海灣。主要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南部有巴爾干、亞平寧、伊比利亞,主要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面的黑海,邊緣海有北海,比斯開灣是著名的海灣。
⑶地形:平原、山地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波德平原、以西西歐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博朗峰本區最高。
〔補充〕冰川對西部歐洲的影響
冰川運動時對地面的強烈刨蝕作用,造成角峰、寬谷、冰蝕湖、峽灣等冰蝕地形。冰川消退後,又形成冰磧丘陵、冰磧湖等冰磧地形。第四紀冰川在歐洲有兩個中心,一個是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中心的大陸冰川,一個是以阿爾卑斯山脈為中心的山嶽冰川。第四紀冰川對歐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蘭、瑞典眾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峽灣,東歐平原波狀起伏的冰磧丘陵,阿爾卑斯山脈高山帶峰巒挺拔、谷地寬闊、兩側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紀冰川塑造的結果。
⑷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特徵:海洋性特徵顯著
氣候:成因
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5°-60°之間,屬溫帶,大部分地區盛行西風
海陸分布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曲折,使海洋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中部為平原,山脈東西走向,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作用

東西差異: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差異;北部是極地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
⑸河湖
河流特徵及成因:本區多平原,降水量較多,河網較密,水量充沛,因大陸輪廓曲折,又受山嶺的限制,不利於長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經國家最多(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等9國)。
萊茵河世界航運最繁忙,貨運量在世界上僅次於密西西比河。
湖泊:北歐和阿爾卑斯山脈兩側(多為冰川作用形成)
2.國家和居民
⑴國家和地區:有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⑵居民:白色人種為主,人口稠密區沿著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匈牙利、德國等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⑶經濟發達地區:大多數國家屬於經濟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發達,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⑷發達的旅遊業。
3.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
⑴西歐的島國
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的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政治、經濟中心地區。
⑵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了曼徹斯特的紡織和伯明翰的鋼鐵工業(煤炭產地)。二戰後,出現的汽車、飛機、電子工業分布在倫敦周圍以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石油加工業在北海沿岸地區,原油自給有餘。
⑶農業
西部——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乳畜業發達(降雨較多,日照較少,多汁牧草生長好)。
東南部——種植業(小麥、大麥)集中地區(降水較少一些,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季節較長)。
⑷首都倫敦:跨泰晤士河兩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霧都。
4.法國
⑴自然地理環境
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為丘陵平原、東部南部山地高原(阿爾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納河流經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峽,水量豐富航運便利。
⑵工業、農業都發達的經濟
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
農業有利條件: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盛產葡萄。
礦產:里爾煤礦區——北部;洛林鐵礦區——東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核電比重達70%。
⑶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馬賽(港口、福斯的東側)、福斯;福斯敦刻爾克(臨海型鋼鐵工業——日本福山、義大利塔蘭托、中國寶山)
5.德國
〔讀圖識記〕1.北海、波羅的海、基爾運河;2.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萊茵運河;3.三大地形區,自南向北依次為: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4.柏林、漢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圖加特、慕尼黑(新興工業區中心)、魯爾區(德最大工業區);5.歐洲西部陸路交通十字路口。
⑴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⑵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勢低平,氣溫較低,冬冷夏涼、土壤較貧瘠,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人口較稀;中部谷地和寬廣的山地,宜於農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布森林和草地。
⑶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有利條件:豐富的煤炭、鉀鹽;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條件: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飛機、微電子。
分布特點:工業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注意〕魯爾區的興衰(必修內容)
a.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b.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c.綜合整治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⑷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於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啤酒之都

世界區域地理——歐洲東部和北亞

〔讀圖識記〕1.七國;2.亞歐分界線。
1.范圍和國家
歐洲東部: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間的歐洲部分。
北亞: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部分。
2.俄羅斯
〔讀圖識記〕
(1)北冰洋、波羅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裏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
(2)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烏拉爾山、高加索山;
(3)北極圈;
(4)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河流,世界最長內流河)、貝加爾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畢業了」);
(5)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符拉迪沃斯托克、摩爾曼斯克、西伯利亞鐵路。
A.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歐洲部分面積小但其政治經濟中心都位於此。
B.較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平原,東部高原、山地)。
C.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極地氣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
D.河流與湖泊。
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水能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凍期長,不利於航運,有凌汛。貝加爾湖世界最深。
E.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佔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烏拉爾、秋明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
〔注意〕中日關於俄石油管線走向的爭奪問題。
F.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
以莫斯科、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烏拉爾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G.農業: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亞麻,正在從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H.交通:鐵路為主(注意: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差異)。
第一條歐亞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I.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世界區域地理——東亞與日本
A.M.〔讀圖識記〕1.五國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首爾)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⑵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⑶氣候
①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比較:最冷月均溫>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線:秦嶺-准河一線。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冬夏海陸溫差大→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②西北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距海遠,地形閉塞,地勢高,不受或很少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少,氣候乾燥,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大陸性強烈,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
⑸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
東部沿海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氣候溫暖濕潤,利於農業發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歷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現已出現很多工農業發達的地區,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蠶絲、茶葉的產地。日本是世界的工業大國、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此外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台灣省、香港地區等經濟發達區和新興工業區不斷形成。
西部內陸地區由於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這里天然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佔一定地位,礦產資源也正在開發利用之中,經濟發展前景很可觀。蒙古地廣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鮮半島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森林、礦產資源豐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半島南部為韓國,經濟以汽車、電子、服裝等製造業為主,進出口貿易發達。蒙古的畜牧業占重要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中國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2.日本
〔讀圖識記〕1.四大島、日本海、瀨戶內海、北方四島;2.緯度(30°N~45°N);3.關東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館、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③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⑵發達的經濟
①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②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狹小)市場、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
③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五大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⑤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⑥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自足,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除在近海漁場捕魚,還發展沿海人工養殖。發達的造船業,使日本有強大的遠洋船隊到遠洋捕魚,日本年捕魚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魚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築波宇航中心——種子島硅島——九州島
3.朝鮮半島
位置: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海岸線長而復雜,多半島,多海灣,多良港,多島嶼。陸上與我國遼寧、吉林兩省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海上鄰國有日本、俄羅斯等。
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東部。多低山丘陵,東部太白山脈是主要山脈。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帶。
氣候:自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東江、漢江、錦江等。多自東向西注入黃海和朝鮮海峽。
資源:森林、水力較豐富。
經濟:韓國是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其二戰後積極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加工業,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近些年針對國際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
〔注意〕朝核問題

世界區域地理——南亞
A.M.〔讀圖識記〕1.印度半島(南亞次大陸);2.七國及克什米爾地區,首都;3.喜馬拉雅山脈、德干高原、印度河――恆河平原;4.北回歸線。
〔辨析〕「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范圍有什麼不同
從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和中段的南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稱為南亞。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他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所以又把南亞大陸部分稱為南亞次大陸,它僅指大陸上的五個國家。
1.概述
⑴悠久的歷史
位置范圍: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區,大部分位於10°N~30°N之間。
內陸國:尼泊爾、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國家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⑵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恆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熱帶季風:全年高溫,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注意〕南亞地區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
2.印度
〔讀圖識記〕1.臨海:孟加拉灣(東)、阿拉伯海(西)、印度洋;2.三大地形: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3.三大河流: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為雅魯藏布江);4.加爾各答、新德里、孟買(最大海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泰姬陵。
⑴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⑵農業
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
〔評價〕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於降水集中雨季,乾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⑶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體業、原子能、航天)。
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注意〕印巴沖突(克什米爾問題)

加油吧!祝福你~

記得採納0.0~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