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的作品有什麼
Ⅰ 徐霞客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徐霞客游記》
《江源考》
《盤江考》
《雞足山成》
《浙游日記》、
《江右游日記》、
《楚游日記》、
《粵西遊日記》、
《黔游日記》、
《滇游日記》
《天台山游記》、
《雁盪山游記》、
《黃山游記》、
《廬山游記》
Ⅱ 徐霞客的人物簡介,謝謝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其足跡踏遍黃山、泰山、普陀、天台、雁盪、九華、武夷、廬山、華山、武當、羅浮、盤山、五台、阻山、衡山、九異等名山,游盡太湖、民江、黃河、富春、閩江、九鯉湖、錢塘江、瀟水、湘水、鬱江、黔江、黃果樹瀑布、盤江、滇池、洱海等勝水。
《徐霞客游記》中對各地名勝古跡、風土人情,都有記載。徐霞客游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Ⅲ 哪些人是地理學家但具有徐霞客的品質的人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朝專南直隸江陰屬(今江蘇江陰市)人。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足跡遍歷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貴州等16省,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游記》中對各地名勝古跡、風土人情,都有記載。徐霞客游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Ⅳ 徐霞課是我國幾代著名地理學家他著名的作品是什麼
明代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專。明代地理學家屬、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Ⅳ 地理學家徐霞客的貢獻有哪些
地理學家徐霞客的貢獻是創造了地形分類,發展了實地考察自然、系統描述自然、對內比分析、探究本容質、提高到理論高度的研究方法。
《徐霞客游記》不光在地理學上有巨大的貢獻,它在文學上的造詣也頗 高,是一部文筆精湛的游記文學。它所描述的大自然風光,質朴綺麗,被人稱 贊「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它還描述了大自然的雨、霧、晴、晦等各種 氣象變化,也描述了山、水、奇岩、怪木等自然景象。讀徐霞客的書,彷彿山水 之景就在眼前,大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他的文字帶領著我們循著他的足跡跋 涉奇山勝水、奇峰峻岩,激流險灘。使人忍不住為祖國的山水而驚嘆,對祖國 產生出無限的深情。
Ⅵ 編寫了什麼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他編寫了《徐霞客游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
Ⅶ 徐霞客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你還知道那些他的故事
滴的雨點打到窗玻璃上,發出有節奏的「嘀嘀嗒嗒」的聲音.哎呀,糟糕!真專是天有不測風雲!不由得後悔屬起早上沒有聽媽媽的話把傘帶上了.我這才想到問題的嚴重性,爸爸在單位加班,媽媽又生病了,都不可能跑來接我呀!怎麼辦?看來只好冒著雨回去了.想著想著,下課鈴聲響了,我慢吞吞地收拾好書包.走到窗口
Ⅷ 《徐霞客游記》在地理學上有什麼成就
徐霞客一生幾乎沒有停止旅遊,並詳細記錄途中所見,以日記體寫成的我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是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徐霞客游記》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游黃山日記》、《游廬山日記》等著作,主要是對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幼年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
徐霞客19歲時,父親病故。3年服孝期滿,徐霞客萌發了外出遊歷的想法。而賢德的母親也認為好男兒志在四方,不願自己的兒子像籬笆里圈著的小雞,車轅上套著的小馬一樣,被束縛而沒有見識和出息。對徐霞客的決定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鼓勵。
徐霞客從22歲開始外出旅遊,歷經34年,直至生命結束為止。正是這些長期而豐富的經歷,使他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寫成了我國著名的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記》。
他先後游歷了大半個中國,足跡遍於華東、華北、中南、西南。包括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及雲南16個省,遍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
踏遍泰山、普陀、天台、雁盪、九華、黃山、武夷、廬山、華山、武當、羅浮、盤山、五台、阻山、衡山、九嶷等名山。
游盡太湖、岷江、黃河、富春、閩江、九鯉湖、錢塘江、瀟水、湘水、鬱江、黔江、黃果樹瀑布、盤江、滇池、洱海等勝水。
在漫長的旅途當中,徐霞客為了考察得准確、細致,大都步行前進。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對於所遇的險阻,他都以頑強的鬥志去克服,而且無論身體多麼疲憊、條件多麼惡劣,他都每天堅持寫日記。
這些旅遊日記記錄了他的旅途經歷、考察的情況以及心得體會,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地理材料。
徐霞客很重視標本的研究價值。他在武當山等地冒險採集了榔梅;在尚山採集了當地一種形似菊花的特產——金蓮花;在五台山採集了天茶花等珍稀名貴植物;在瑪瑙山上採集了「石樹」;在蝴蝶泉邊採集了花樹的枝葉。
在雲南騰越,徐霞客為了把一個岩洞看個明白,冒死攀登上懸崖;在湖南茶陵時,獨闖傳說中神秘的麻葉洞;在廣西融縣真仙岩,徐霞客為了探索一個岩洞,竟從一條橫卧的巨蟒身上跨過進到洞內。
徐霞客對科學研究有著無所畏懼的精神。他喜歡獵奇,可以說是「聞奇必探,見險必截」。
每遇到古洞、名剎、溫泉、飛瀑、奇峰、深林、幽皇等奇異景觀,他都把安危置之度外,只求一覽「廬山真面目」。他在自己的記錄中說:「亘古人跡未到之處,不惜捐軀命,多方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止。」
他還經常和鬼神迷信作斗爭。雲南地方上有一本《雞山志略》,書中記載了五台山、峨眉山和雞足山等地的「放光瑞影」現象,這種五彩光圈通常被社會上認為是「佛光」或「寶光」。
徐霞客則從地形環境的角度,解釋了出現這種自然現象的原因,駁斥了迂腐的迷信說教,這也表現了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28歲那一年,徐霞客來到浙江溫州攀登雁盪山。他想起古書上說其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
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會有湖呢?但他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
他發現懸崖下面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面是百丈深淵,無法下去。他只好吃力地往上爬,准備爬回崖頂。
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接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
還有一次,徐霞客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但徐霞客不聽勸阻,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
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他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
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
徐霞客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3條險徑,這就是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可謂處處險象橫生,步步驚心!
1636年,徐霞客年屆50歲。他立志考察西南地貌,跋涉「蠻荒」。便於這一年的農歷九月十九深夜,辭別親友,放足萬里。同行的有靜聞和尚和顧姓僕人。
靜聞是江陰迎福寺僧人,曾刺血寫成《法華經》一部,願供於雲南的雞足山。
他們取道浙江,越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去雲南。於1637年農歷二月二十夜泊湘江新塘,同船還有其他幾個客人。
這天夜裡,靜夜中有女子的哭聲從岸邊傳來,僧人心不能忍,就下船去勸說那女子。等他回到船上不久,一群盜賊尾隨殺了過來。
徐霞客由於長年履足山川大河,早已鍛煉得身手敏捷。他見勢不好,躍身跳入水中逃生。盜賊不僅搶劫,還用刀槍亂刺客人。他又隻身逃到遠處的一條小舟上,被一個姓戴的客人搭救。
第二天,徐霞客找到靜聞與僕人,僕人受了槍傷。後來他們才得知,同船的一位客人在這次劫難中死去,幾天後,屍體在下游找到。
徐霞客此時身無分文,便進城找到一個同鄉金祥甫求助,就寄住在他家。遭此一劫,徐霞客並未氣餒,不曾放棄游歷的志向。通過一些朋友的幫助,並以家鄉1.3公頃田租為代價,換來重新上路的川資。
不久,靜聞病死於廣西南寧崇善寺。徐霞客背負靜聞遺骨,與顧姓僕人分擔行李,歷時一年余,經貴州到達雲南的雞足山悉檀寺,供上了靜聞刺血寫成的《法華經》,替他完成了遺願。
後來,徐霞客在僧人們的幫助下繼續考察,主要活動於崇山峻嶺。山中無糧,就吃野菜野果為生;無處投宿,就以山洞樹林為家。
攀絕壁,涉洪流,探歷100多個石灰岩溶洞,認真記載。由此,他成為世界上對這一帶石灰岩地貌進行大規模考察,並做詳細記錄和深入研究的第一人。
接著,徐霞客又橫穿雲南,對金沙江、瀾滄江、麗江等諸水流實地調查勘測,寫成《溯江紀源考》和《盤江考》,詳細論證長江和盤江的水源,肯定金沙江為長江上源,糾正了儒家經典《禹貢》以岷江為長江源之謬。
此外,徐霞客還遠抵雲南邊陲騰沖,對有地下熱能表現的地區進行尋訪。直至患了足疾,還應麗江知府木生白之請,在此駐留,幫修《雞足山志》4卷,歷3個月告成。
徐霞客經過30多年考察,最後撰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它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徐霞客游記》在地理學上有4個方面的重要成就:
其一,徐霞客是我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他對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
僅在廣西、貴州、雲南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而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徐霞客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其二,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我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了金沙江是長江上源。
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岩岸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
其三,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其四,調查了雲南騰沖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我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
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游記》在文學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游記細致入微;詞彙豐富,敏於創制,不落窠臼;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注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游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作者在記游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並等情事,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
徐霞客
Ⅸ 徐霞客是我國明代著名什麼家
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其足跡踏遍黃山、泰山、普陀、天台、雁盪、九華、武夷、廬山、華山、武當、羅浮、盤山、五台、阻山、衡山、九異等名山,游盡太湖、民江、黃河、富春、閩江、九鯉湖、錢塘江、瀟水、湘水、鬱江、黔江、黃果樹瀑布、盤江、滇池、洱海等勝水。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後,無論多麼疲勞,無論是露宿街頭還是住在破廟,他都堅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獲記錄下來。他寫下的游記有二百四十多萬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來的經過後人整理成書,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記》。這部書四十多萬字,是把科學和文學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書」。徐霞客的游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如他對福建建溪和寧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嶺和馬嶺分別為建溪和寧洋溪的發源地,兩座嶺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兩條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長,而寧洋溪短。徐霞客經過考察,找出寧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結論。「程愈迫則流愈急」,也就是說路程越短,水流越急。這個地理學上的著名結論,就是由徐霞客通過實地考察得出來的。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對許多河流的水道源進行了探索,象廣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蕭、彬二水,雲南南北二盤江以及長江等等,其中以長江最為深入。浩盪的長江流經大半個中國,它的發源地在哪兒,很長時間都是個謎。戰國時期的一部地理書《禹貢》,書中有「岷江導江」的說法,後來的書都沿用這一說。徐霞客對此產生了懷疑。他帶著這個疑問「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查出金沙江發源於昆侖山南麓,比岷江長一千多里,於是斷定金沙江才是長江源頭。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後很長時間內也沒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國家派出考察隊才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泛。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作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詳細的描述、記載和研究。他還考察了一百多個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聽說有個飛龍岩,就請當地的和尚明宗引導,帶著火炬去考察。飛龍岩是個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內又是坑又是水,很難行走。徐霞客全不顧及,一直深入進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幾次勸他回去,他都不聽。直到火炬快燒完了,他才戀戀不舍地往回走。他沒有任何儀器,全憑目測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學。如對桂林七星岩十五個洞口的記載,同今天我們的地理研究人員的實地勘測,結果大體相符。徐霞客去世後的一百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稱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學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很多。除上述所說,他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對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因地勢高度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都作了認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的狀況,對各地的名勝古跡演變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和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