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期中西地理學對比
1. 我想知道歷代中西時間對比
中西歷史時期對照表
(韓海編制)
夏朝2100—1600BC
1600BC
2500BC
諾薩斯邁錫尼文化
古
希
臘
商朝
1300BC
1500BC 前12世紀
殷
1027BC
一說前11-前9世紀
前8世紀
氏族制度解體,家長奴隸制
荷馬時代
1000BC
周朝
西周
770BC
前1000-前800年始建城
([家長制公社)
古
羅
馬
前7世紀
生產奴隸制,斯巴達、雅典最重要
奴隸制城邦國家形成
氏族社會解體國家形成
前754-3始建國
前578塞維·圖里烏改革
王
政
時
代
東周
春秋
476BC
梭倫改革前594
500BC
前509
前5世紀
伯里克利時代
城邦鼎盛
前450《十二銅表法》
共和時期
戰國
256BC
前431-404
伯羅奔尼撒戰爭
衰落
前334
馬其頓亞里山大東征
希
臘
化
時
期
前146年
希臘從馬其頓附庸並入羅馬(成為行省)
秦朝
222BC
楚漢戰爭
206BC
漢朝
西漢
8年
前30年
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羅馬征服
公元1年
前27年
1世紀中
奧古斯都建立元首制
基督教興起
帝國時期
新莽
25年
2世紀
《聖經》成文
東漢
220
313年
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
三國
280
晉
西晉265—
304
十六國
—439
317
392年
狄奧多西宣布基督教為國教
東晉
420
395年
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500年
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1453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亡)
南朝(-589)
北朝386-
581
529-534
編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早期
(封建制產生和形成)
中世紀中古
封建社會
843年
查理帝國分為三
隋
618
唐
907
「神聖羅馬帝國」
1000年
五代
十國 -979
960
宋
北宋
遼
西夏
金
蒙古
1127
1054
教會大分裂
中期
(封建化過程徹底完成)
1096-1291
十字軍東征
13末
英國國會法國三級會議召開
南宋
1279
元 1271-
1368
14初
14世紀
歐洲進入等級代議君主制
明
1644
1500年
1492年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晚期(文藝復興)
1517-
宗教改革運動
16世紀
荷蘭尼德蘭革命;
歐洲進入專制君主制
164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近代
清 1636-
古代
1840
18世紀
法國啟蒙運動
1775-83美國獨立戰爭1789法國大革命
19中
1848德1871法革命
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近代
1911
19末20初
2000年
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中華民國
1949
1917
現當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
AD1世紀 1-99年 2世紀100-199年,……17世紀1600-1699,18世紀1700-1799年,19世紀1800-1899,20世紀1900-1999
2. 明清時期中西科技比較
16世紀是中西科技發展史的一個拐點。從這時起,中西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巨大的反專差。主要表現屬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屬性上看,中國科技是傳統的古典科技,其主要特徵是承古萌新;西方科技是近代科技,其開端則始於文藝復興時期「天文學的革命」。其主要特徵是探究事物發展、變化的深層根源。
從研究方法上看,中國傳統科技注重古代典籍的整理和歸納,重在推陳出新;西方科技則主要通過實驗來探究事物發展的規律。
從研究的過程來看,中國傳統科技大多注重傳統經驗的歸納和總結;西方科技則注重事件發展規律、原因的探索。
最後,從研究的內容和范圍來看,中國傳統科技成就大多集中於農學及與農學相關的一些應用領域,自然科學發展相對緩慢;西方科技除了注重實踐領域和應用領域外,還兼顧人文科學的發展。
3. 中西古典小說的比較
東西方最初的小說,是與歷史緊密相連的,是作為史料的補充記載事件的。中國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漢代史書中的人物傳記,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西方古巴比倫的《吉加美士史詩》,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伊索寓言》等都屬於這一類小說,這類小說已具有小說講求虛構的特點,但仍不是文人的創作,是直接從民間搜集記錄下來的,所以這類小說情節比較簡單,文筆比較粗糙。班固所說的「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造」是對這類小說准確、形象的評價。 中國的小說是到唐代才脫離歷史記錄而成為文學創作的。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開闊,這時傳奇應運而生,李朝威的《柳毅傳》、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等,都是依照傳說創造而成的。唐代小說多為虛構想像而講求文采,不僅僅是歷史性質的東西了,但作為史的志怪志人小說也並沒停止。傳奇小說到宋代就逐漸衰落了,隨之而興起的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許多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這類小說是文人採用民間創作而再創作的,以描繪精彩動人的情節場面和塑造生動活躍的人物性格見長,有明顯的說書人的語言風格。由這里再發展,便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而不再加民間的東西來加工了,這一類代表作是《金瓶梅》,它開辟一條寫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現實主義文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後的《紅樓夢》更是把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小說推到了頂峰。「五四」以後,中國小說家開始借鑒西方小說的寫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條新路。 西方小說,則是在「文藝復興」後快速的發展、成熟起來的。中世紀的西方小說發展近乎停滯,14世紀末的「文藝復興」推翻了教會對文學的控制後,15世紀末西方出現了提倡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以描寫現實生活和刻畫各階層的人物形象為內容的人文主義小說,這類小說是為配合當時歐洲反封建而產生的,同時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說以記敘凡人凡事為主的基調。義大利 伽丘的《十日談》,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是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品。隨之出現是古典主義小說,其主張用典雅的民族規范語言去寫作,這種小說在17世紀的法國發展得最完備。代表作為注 高乃依的《熙德》,古典主義小說的的興起使西方小說語言得到了一次大幅的提高。18世紀開始流行以宣傳科學知識,啟蒙大眾意識為目的的啟蒙主義小說,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德國歌德的《浮士德》,英國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等,這類小說的出現是為了給當時的資產階級革命大造輿論。19世紀,浪漫主義小說,現實主義小說和批判現實主義小說交替占據小說領域的主導地位。浪漫主義小說如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富於想像、構思奇特、語言奔放、感情熾烈。現實小說則著力反映生活的本質,描繪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現象,英國的狄更斯、法國的都德為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家。批判現實主義小說著力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深刻批判現實的罪惡,法國巴爾扎克和莫泊桑,英國的夏洛蒂、勃朗特,。俄國的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美國的馬克·吐溫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屬於這一類。時值今日,這三類小說仍是西方文壇最主要的三類小說。 東西方小說發展史就大致如此。 二、中西方小說的特點 除了小說的基本特點外,中西方小說還具有如下各自的特點: 1、中國傳統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性格單一,少變化,缺乏主體感。西方小說則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強調挖掘人物內心的潛意識,善於寫出豐滿、變化、主體感強的人物性格。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只有通過人物的對話及動作引出矛盾沖突,但安娜·卡列尼娜卧軌前的一系列矛盾卻只用他的心理描寫就能夠表達清楚;林黛玉在吟詩作對中表現她的才氣,而保爾用內心獨白表明他的理想;張飛只具有忠勇這一性格特點,但簡·愛的性格卻是由勇敢、堅強、熱情、善良等許多性格揉和而成的。總之,在人物描寫方面中西方各有特色。 2、中國小說較之西方小說情節更加曲折,故事更為完整。情節曲折、故事完整是中國小說獨特的藝術傳統。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說就具有曲折生動的特點。唐傳奇中許多名篇的布局,異常宏偉,嚴謹而巧妙,故事情節發展富於戲劇性。明清的長篇小說內容參差錯落,波瀾起伏,錯落有致,結構縝密,渾然一體。如《紅樓夢》,處處設伏,回回轉折,寫盡賈府故事。西方於情節方面出眾的作品雖也不少,但終不能與中國小說相比較。 3、中國小說語言簡練生動,西方小說內容豐富翔實。中國小說吸收了民間藝人語言,同時繼承了古代散文的優良傳統,常常寥寥數語便能勾勒出事件、人物。西方小說中包含著作者廣博知識,涉及社會許多方面,因而內容豐富翔實,人們可以從中獲得許多領域的知識。恩格斯就曾說過他在巴爾扎克小說中獲得有關的19世紀法國國內的狀況比他從任何報告中獲得的都多。中西方小說有這樣不同的特點,也與中西方的美學觀念不同有一定關系。 4、中西方小說都曾受封建統治文化的壓迫摧殘。封建文化使得中國小說發展極為艱難,明清人士更以寫小說為恥辱,以致許多偉大的作家生活、創作條件都無法保障,許多偉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誰。封建文化使得西方小說在幾乎整個中世紀中發展極端緩慢,許多有才華文學家被迫為教會服務,寫一些宗教性質的枯燥空洞的文章。 三、中西方小說未來的發展前景 清朝末年,中西方已開始系統的認識對方,中西方小說的優點也不斷地被對方借鑒。當然,由於歷史原因,中方借鑒的多一些。直到今天,中西方的小說家們仍不懈的努力研究者兩方小說中的藝術魅力,雖然語言的不同對相互的藝術鑒賞有一定的影響,但美是相通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西方小說藝術最終會取長補短,融為一體,共同發展,到達新的藝術高峰。
4. 中西封建社會的比較
二,內容結構。
導論。
在導論中,作者著重說明了三個問題
1中國和西歐是否都由封建社會?這一問題顯然是本書比較研究的大前提作者承認中西社會有很多不同點。但他認為,如果認為封建是一種社會形態,是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產的結合,是農民和地主對立的社會,那麼它的普遍性就是沒有疑問的,中國和西歐都存在過封建社會,有過封建時代。
2中西封建社會能否比較?這實際上還是在論證大前提——中國有沒有封建社會。 作者認為如果拿一個擴大的中世紀,較長的西歐封建社會來和東方封建社會來比較,則我們會看到,在主要方面,它們是相同的,可比的。我們的比較和西方學者的比較研究很為不同。即我們既不是拿近代的社會和古代的相比較,也不是拿西方的封建來看中國的封建和它相同或不同,而是分析這二者結構方面的同和異,來研究影響其發展的因素。
3如何來比較封建社會的發展問題,也就是問中國為何沒有發展到資本主義。作者批判了幾種學說,但沒有肯定而明確的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部分:農業
第一章,中西封建社會中的農業耕作制度。
本章作者認為西歐封建社會的粗放農業有發展為精耕農業的勢頭,所以認為粗放農業導致西歐人致力於擴大生存空間。最後資本主義脫穎而出的觀點,是不恰當的。
第二章,從會計制度看封建地產的經營。第三章,中英封建地產演變的比較研究。
這兩章比較研究了中西封建地產的制度及演變。作者認為不管是中國的租佃制還是西歐的庄園制。其中地主都有自己經營的經濟,同時中西方封建地權都有一種分散趨勢。即其發展不是大地產越來越多而是土地越來越分散,而且作者還提出了大地產規模不經濟的問題及其論證。
第四章, 封建文明及其與商品經濟的關系。第五章,英國農民經濟的分化。
作者認為西歐封建社會末期的勞動生產率比早期要高,而中國反之。商品化並不一定導致資本主義化,並且商品化也不是資本主義化的唯一動力。
第二部分:城市
第六章,中西封建社會城市形態的比較研究。
本章重點說明中西封建城市的空間結構差異並不大。
第七章,城鄉一體化的理論走勢與中西封建。
本章結論是,中國封建城市的政治中心色彩要濃一些,但西方城市的政治中心趨勢的封建後期有所加強。
第八章,城市與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
本章肯定了鄉村工業的興起在西歐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作用。
第九章,城市與資本主義萌芽。
本章比較了佛羅倫薩的毛紡業和蘇州的絲織業,指出蘇州的資本主義規模遠不如佛羅倫薩。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商業利潤高和沒有西歐那麼大的海外市場。
第三部分:封建政權
第十章,略論中國封建證權的運行機制。第十一章,西歐封建政權的發展。
這兩章研究了中西古代官僚機構,作者認為西歐封建社會也逐漸走向專制主義,並且不管是中國的專制主義還是西歐的未成熟的專制主義,任何專制王權都是受限的。
第十二章,英國封建王權的確立和發展。
本章指出西歐王權和教會,貴族在更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反對西歐封建政治分裂的籠統模式。
第十三章,封建政權與商品經濟。
本章認為西歐封建社會,政府和工商業存在合作關系,而中國卻沒有這種關系,這種合作性是形成資本起源的重要條件之一。
第十四章,中西封建財政。第十五章,西歐封建稅權的研究。
這兩章指出了中西方封建社會財政和稅收的一些差別。
第四部分:社會
第十六章,封建社會中的貴族:一種變換著的結構。
本章認為西方貴族並不是和王權完全對立的,而是在王權的附屬范圍日內。這種情況和中國差異不大。
第十七章,封建社會中的家庭。
本章指出中西方都存在家國一體的原則。
第十八章,封建社會中的農民戰爭。
本章指出封建農民戰爭也有社會革命的性質,不能單一以消極反抗論處。
第十九章,封建社會中的人口發展。
本章指出中國人口發展規律對中國封建社會有不利影響,但是沒有西歐那麼明顯,這就阻礙的中國從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
三,評論與隨筆
本書在許多地方都有理論突破之處。先前我們普遍認為中西封建社會在社會形態結構上的一些不同點,導致了西方發展出了資本主義,而中國沒有發展出。但在本書中認為這些不同點沒有那麼明顯,甚至不存在。比較顯著的促使西歐發展出資本主義的「不同點」有1,西歐政權和工商業之間存在著合作關系。這種關系在中國沒有2,西歐人口發展規律對更建設會沖擊比中國大。
但我對這兩點也是存疑的,比如第一點和導言中認為的宋朝政府沒有阻礙工商業發展的提法是矛盾的。第二點和第四章的某些結論由沖突之處。也許由於每章作者不同的緣故,我感覺本書的總體結構不甚緊密。
我們討論認為,社會發展不能是單線程進步的。作者自己也提出「美國資本主義曾和奴隸制共存」,如果社會一定是按照五階段進步的,為什麼資本主義移植到美洲居然會產生奴隸制?所以我在思考時暫且拋開社會制度的限制,不過社會發展就沒有一個脈絡可尋了么?基於上節課的討論,我覺得社會發展可以分為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
但是我們怎樣定義呢?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社會叫農業社會,以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社會叫工業社會嗎?我們先來分析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的特點。
農業生產的特點是以自然分工為基礎的,直觀的,經驗的,基本上是受制於自然的,不需要龐大的理論體系支持,只需要足夠的經驗積累和熟練的技術操作就夠了。由此可知,不管以地區角度還是以整體角度來說,都可以認為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社會叫農業社會。
工業生產雖然也離不開經驗積累和技術操作,但他的生產對象是非直觀的,甚至是自然界沒有的。它是主動創造性的,並且需要龐大的理論支持來維持生產並把握其發展方向,更由於工業生產是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所以必須從整體上說以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社會叫工業社會,不能單以某個區域來判斷這個區域是農業或工業社會。
也正是如此,工業社會有著打破民族國家的天然趨勢,並且還可以得出,工業社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指加入到工業分工體系當中的地區的集合。
工業社會像發疹一樣從一個點開始,這個開始點就是市場,技術,科學理論三者結合的一剎那(工業社會越發達,三者結合越緊密)。比如,蒸汽機的發明離不開市場的客觀需求,離不開手工技術的經驗積累,離不開熱力學動力學等科學理論的支持。
馬克垚先生指出中國封建(農業)社會到了宋代工商業就很發達,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更有了四大發明。但為什麼沒有出現「疹子」呢?有人認為是元代的打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四大發明只是市場和技術的結合產物,沒有任何科學理論支持,這種發明本質上是屬農業的,得益於單個人的才智,只有直觀的技術突破,甚至發明者自己也搞不懂是什麼原理,這些發明往往會因此失傳或發展停滯。
我們經常講中西方的大分流,其實受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的啟發,我覺得我們可以不以中方或西方為視角出發點,而是以全球來看。早在人類歷史的早期,世界就出現了一股農業文明外的異己力量,只不過這股力量一直暗藏於西歐農業社會中。這股以後要消滅農業社會建立工業社會的力量,也是馬克思韋伯所暗示的:理性主義與信仰主義(很奇怪二者是互為矛盾的)的混合物。分別源於希臘和希伯來文明,也是民主和科學之母。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看到工農業社會都有中心和邊緣的,不同的是農業社會靠自然資源稟賦劃分,工業社會靠科學和技術資源稟賦劃分,再來看歷史上工業社會中心的興起,必先有哲學的發展,再有社會思想的啟蒙和科學理論的興起,然後是制度和技術的變革,最後是經濟的繁榮和發達,回顧西歐歷史,18世紀的英國,19世紀的法國和後半葉的德國,20世紀的美國無不是這樣。
世界其他地方似乎在軸心時代時同樣產生過理性主義,但後來包括希臘都逐漸消亡了。唯獨西歐的理性主義在信仰主義的充電下重新復活,對比中西農業社會,中國一直沒有一個獨立於政治的知識分子階層存在,而這個階層就是那股力量的載體。看看哲學和科學在當今社會中的先導作用,也許真如當年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憧憬的,知識分子要當國王了。
5. 明清時期的中西政治,文化,科技對比
一、來政治上:
1、中國明源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
2、西方新航路開辟,促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許多國家進行資產 階級革命(英,法,美)。
二、經濟上:
1、中國自然經濟佔主導,資本主義萌芽,統治者重農抑商,實行閉關鎖國。
2、西方資本主義發展迅速,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三、文化思想上:
1、中國清朝實行嚴酷的文字獄,禁錮思想,產生早期民主思想:
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維新思想,西學東漸。
2、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四、科技上:
1、中國集中於應用型的傳統科技領域,主要採取總結的方法,對傳統典籍,成就進行整理與經驗總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 業和手工業經濟的發展。
2、西方集中於天文學理論的研究,採用實驗方法,重在對事物發展 規律的探索,標志著近代科學的產生,有力的沖擊了封建統 治的思想。
6. 中西地理與文化關系比較作業
1、B
上帝:上帝(YHWH)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創造宇宙的「神」
天子:意為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所以天子可以認為是「神」的代表(神授予的權利么,就像Dang是人民的代表,權利取之於民而造福於民)所以,在功能上是相似的···舉個例子,在災難來臨時,西方人通常說:「上帝保佑」。而我們就會「相信Dang會來救我的」
2、A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也喜歡錢財,但是手段正當」
道:是手段、方式、途徑的意思 (以下來自網路)
道路:從詞義上講就是供各種無軌車輛和行人通行的基礎設施;按其使用特點分為公路、城市道路、廠礦道路及林業道路等,古代中國還有驛道。另外還指達到某種目標的途徑,事物發展、變化的途徑。
判斷:
1、否
混淆了「斗爭」與「戰爭」,戰爭只是斗爭的一部分,因為斗爭還有:(來源網路)
爭斗;搏鬥。2. 指戰爭。後亦指矛盾雙方的沖突、爭斗。3. 爭訟;爭辯。4. 競爭;競賽。5. 揭露;批判;打擊。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2、是
契約分權制:保護「天賦人權」(全體人);讓渡「天賦人權」形成公共權力——各級政府;
諸侯分權制:維護「天賦人權」(一個人——天子);讓渡「天賦人權——君權」形成地方權力;
所以說:兩種分權制是「金字塔」與「倒金字塔」的過程互逆的分權制,相似點在於都是保護「天賦人權」而採取的權力讓渡行為(還是有相似點的)
7. 中西文學對比
1,中國文學主情,西方文學主事。反應中國文學有種獨立人格,要求自己和政史回的學問分開,被答魯迅稱為文學自覺。而西方文學起初建立在他們模仿自然的觀念上,亦即西方人起初把一切精神產品都看成模仿自然的產物,所以就像他們的畫畫一樣,希望用寫實的方式來表現。
2,中國文學主情,寫什麼文章都會力圖詩話,古代即使寫白話小說,也常常出現各種功能性和抒情性詩歌點綴其間,戲劇故事情節簡單,喜歡大段抒發感情,並且多用韻文。
西方主事,差不多沒有真正的中國式詩歌,即使詩歌,也往往敘事性很強,比如古希臘長詩,莎士比亞的戲劇,在英國人是稱為詩的,其重敘事性可知。當然,小說特多而且寫法成熟題材廣泛。
3,中國文學有韻文傳統,往往形成程式性寫法,比如小說,往往帶著說書的章回套子,每遇到特定場景,會用一套固定的程式化語言來解說,就像京劇,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程式化意義。
西方文學似乎缺乏程式美,要的是不落俗套,重視的是故事情節的緊張好看出人意料等。
4,個人覺得,就語言而言,中文的運用可以更具韻文特徵,西方雖然也有韻文,但懷疑他們的韻文味道不如中文嚴格和好聽。
8. 中西文學對比有什麼特點
1,中國文復學主情,西方文學主事。制反應中國文學有種獨立人格,要求自己和政史的學問分開,被魯迅稱為文學自覺。而西方文學起初建立在他們模仿自然的觀念上,亦即西方人起初把一切精神產品都看成模仿自然的產物,所以就像他們的畫畫一樣,希望用寫實的方式來表現。
2,中國文學主情,寫什麼文章都會力圖詩話,古代即使寫白話小說,也常常出現各種功能性和抒情性詩歌點綴其間,戲劇故事情節簡單,喜歡大段抒發感情,並且多用韻文。
西方主事,差不多沒有真正的中國式詩歌,即使詩歌,也往往敘事性很強,比如古希臘長詩,莎士比亞的戲劇,在英國人是稱為詩的,其重敘事性可知。當然,小說特多而且寫法成熟題材廣泛。
3,中國文學有韻文傳統,往往形成程式性寫法,比如小說,往往帶著說書的章回套子,每遇到特定場景,會用一套固定的程式化語言來解說,就像京劇,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程式化意義。
西方文學似乎缺乏程式美,要的是不落俗套,重視的是故事情節的緊張好看出人意料等。
4,個人覺得,就語言而言,中文的運用可以更具韻文特徵,西方雖然也有韻文,但懷疑他們的韻文味道不如中文嚴格和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