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地理學居伊德波
『壹』 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哪個翻譯版本好
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豆瓣的情況而言,王昭新的譯本已經被噴得夠多了,據說張新木的新譯本也沒好到哪裡去,考慮到價格,也許買新的會更好。
『貳』 景觀社會是誰提出來的是什麼意思
居伊·德波
當代西方激進文化思潮與組織——情境主義國際的創始人、當代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關注生產,"景觀社會"論者高度重視社會再生產、新的消費形式以及在馬克思逝世後發展起來的媒體社會;馬克思關注工廠,"景觀社會"者注目於城市及日常生活;他們在馬克思所強調的階級斗爭理論的基礎上,補充了文化解放和日常生活變革的課題;並且,馬克思的理論關注於時間和歷史,而"景觀社會"論者強調空間和社會構成。
景 觀 社 會 里 的 視 覺 需 求
一、景觀社會強調視覺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關注生產,"景觀社會"論者高度重視社會再生產、新的消費形式以及在馬克思逝世後發展起來的媒體社會;馬克思關注工廠,"景觀社會"者注目於城市及日常生活;他們在馬克思所強調的階級斗爭理論的基礎上,補充了文化解放和日常生活變革的課題;並且,馬克思的理論關注於時間和歷史,而"景觀社會"論者強調空間和社會構成。
中世紀的人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對於當代大眾來說,眼睛是心靈的替代物。因為我們整天被各種各樣的視覺刺激包圍著——電影、電視、燈箱、招貼、櫥窗、裝潢、商品外觀設計、商品包裝、雜志插圖、書籍封面等。可以說,除了傳統的視覺享受之外,連我們的味覺、嗅覺、觸覺、聽覺、感情、思想、好奇心和性慾,也越來越視覺化乃至被視覺替代了。
二、為什麼視覺如此重要?
從認知活動的角度看,視覺也有許多超越了聽覺的優越性。實驗表明,人對世界的把握和理解,主要是通過視覺通道。有關這方面的實驗結果已被人們廣泛接受。而當代德國哲學家威爾什從兩種不同的文化的角度對視覺與聽覺的一系列差異的論述,使我們可以對這一問題獲得更加全面的認識。他認為,首先,視覺是持續的,以及所見之物是現存的;相反,聽覺則是消失的,任何聽覺符號都隨著聲音的消失而失去。惟其如此,視覺才和認知和科學相關,而聽覺則與信仰和宗教聯系在一起。其次,視覺是原距性的感官,可在一定距離之外把握對象;聽覺並非要縮小距離,而是要適應距離。所以,視覺是間離的感官,而聽覺是融合的感官。所以視覺可以反復審視和質詢對象,聽覺則無法作到這一點。再次,視覺是個體性的感官,而聽覺則是社會性的感官;看是一種個體性的行為,而聽總是把聞者與言者聯系在一起。[12]這就使視覺經驗較易從對象物中分離出來而成為獨立的認知成果,而聽覺經驗則因過多地與對象物聯系在一起而較難成為獨立的認知結果。
開啟身體領域研究的大師法國學者莫里斯?梅洛-龐蒂,他明確指出身體是我們和世界聯結的唯一方式——"因為我有一個身體,我通過這個身體把握世界。"梅氏對知覺的所有闡釋、對現象學中重要概念"主體間性"的闡發,都是建立在這個"身體"之上的。——"因為我的身體是朝向世界的運動,因為世界是我的身體的支撐點"。 因為"任何一種知覺,任何一種以知覺為前提的行為,總之,任何一種對身體的運用都已經是最初的表達。"
三、視覺文化發展的真正動因
視覺文化產生發展的深層動因,並非近現代以來興起的科學技術、工業化生產和"消費社會傾向"等因素影響的結果,而是基於人類的生存發展對感性經驗的廣泛依賴。由於視覺經驗在人的感性經驗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所以人類對感性經驗的廣泛依賴必然表現為對視覺經驗的廣泛依賴,對視覺需求的永恆追求。人類文化的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視覺文化的發展史。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在特定時間內剝奪被試者的一切感覺刺激來源,讓他處於一種人為的與外界隔離的狀態,視覺、聽覺等一切感覺通道都被堵塞了。實驗結果是,幾乎每一個被試者都有一種難以忍受的恐懼,不少人中途放棄了實驗,逃回現實世界。該實驗表明,當一個人被剝奪了與世界的感官聯系時,他的生存便受到了威脅。
圖像一直就是人類最簡單直接的認知方式。只不過現時代,圖像藉助技術和資本的力量,把原來占據霸權地位的文字趕下聖壇取而代之罷了。事實上,圖像崇拜始終就存在,語言文字則是後來者。語言文字創建的理性王國已經到了極限,圖像在這個迷宮里無意中找到出口——出來就變成了後現代主義。後現代導源於對語言意義的逃離,也導源於對圖像的恐懼。
四、視覺的基本需求
視覺的基本需求有三:觀看的需求,被觀看的需求,強迫別人觀看的需求。
1、觀看的需求比較好理解,在景觀社會里,如果剝奪一個人看的權利,就意味著剝奪他的存在感。
人有兩種基本的行動方式,一是實踐,二是想像。想像實際上是偽實踐,是不真實的實踐。實踐是對現實的肯定,想像卻是對現實的否定。
觀看是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實踐,獲取實踐中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是要驗證想像,一旦主體的想像被驗證,也就是主體的美學觀點得到驗證,主體就能從這個過程中得到快樂。
2、被觀看的需要就是在這個動盪的賽博空間里,人希望把自己的"有意義的"形象保存下來,在更加廣泛的時間和空間里被觀看的需求。許多年輕女子趁著身心在人生的黃金時期拍攝寫真就是希望自己"永遠"保存最美麗時候的形象。
3、強迫別人觀看實際上是一種權力的慾望。強迫別人觀看,比如召開公審大會,把犯人進行示眾,就是強迫別人觀看強迫別人被觀看,從中享受權力帶來的利益和快樂。
五、影像文化與語言文化的沖突
語言是抽象思維的外殼,天生不能做到具象;影像能夠復制事物的表象,但是不能直接表現思維,而且影像依賴於被攝體,不如語言那樣自由。
影像文化現在正在對語言文化發動強有力的沖擊,相信這種沖擊是暫時的,是要奪回語言佔領的本該屬於影像文化的領域,兩個文化將在未來的某個時期達到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的平衡。
『叄』 如何理解居伊德波說的「我們遭遇的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景觀堆砌起來的世界……」
我是心理學的 不知道你視覺文化怎麼回答
但是我想是不是說只有把整個世界回當做一個「答幻想」放在腦海而不是身在其中沉淪進去 才可以出現無限的可能與想像?
如果心理學上解釋的話 那這句話就是 以四維的觀察角度成立三維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