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教學高手答案地理

教學高手答案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17 08:10:54

㈠ 教學高手(2015光明版)衡水十校聯考高考沖刺卷答案(生物)12套+專題

要可以私密我

㈡ 兩道地理問題,望解答一下

因為地轉偏向力不是水平運動的物體在改變方向,而是地球的經緯線在隨地球自轉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空間方向,所以相對來說,就認為某個水平運動的物體與之原始位置相比發生了偏向......
這個問題可用地轉偏向力的知識來理解。地轉偏向力的教學內容在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被包含在「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的表述中。對各版本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進行比較,在地理必修課中。對地轉偏向力的問題,中國地圖出版社的教材僅指出了現象並不解釋原因,人教社的教材中根本沒有提到該概念。還有些地方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如山東)也對該內容作了淡化處理,一是表述文字比較簡短,二是只講現象不講成因,主要是通過實例和運用示意圖加以說明。這種設計思路是為了降低知識難度和數量,因為這個內容到高中物理學完了非慣性力就自然明白了。

南半球的西風漂流屬寒流,成因分析:

1. 繞南極大陸流動,而南極大陸氣候終年酷寒,地面常年有很厚的冰雪覆蓋,在極地冰原氣候的影響下使南半球海水溫度較同緯度北半球低;

2. 來自南極大陸乾冷的極地東風不僅使高緯度的海水北流且還夾帶著大量的冰塊;

3. 從緯度看,位於南緯40°~60°的海域,太陽高度角小,年太陽輻射總量少,海水的熱量收入少,同時又處在南半球的溫帶多雨帶,多鋒面雨、氣旋雨,陰雨天較多,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據統計,僅為80~120千卡/c㎡·年。同時夏季(一月)地球公轉速度較快,夏季時間短,海水溫度也不超過10℃。

而北半球的西風漂流是日本暖流、墨西哥暖流的延續,從大洋西部的低緯度流來,水溫較高,屬暖流。

㈢ 學哥學姐 教學高手 指點下 一次函數 的知識點和固定規律啊

k>0,經過1,3象限
K<0,經過2.4象限
b>0經過1,2象限
b<0經過3,4象限

㈣ 求助教學高手

建議每人買一部諾基亞手機!這個問題怎麼出現在這里啊!看來是知道的新手啊!首先對專新同志的到來表示歡迎屬!學生嗎有學習好的有學習不好的很正常!至於從單科角度考慮原因首先有一個興趣問題!我初中時綜合成績很垃圾!但物理這一科絕對是班級第一!不喜歡的就不想學不學的自然就不會了!考試也一定考不好!所以興趣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作為老師還要和學生建立好的關系!課下多找他們聊天!你的年齡應該不大!所以還是比較容易溝通的!如果學生和你的關系好是對提高該科成績很有幫助的!這點要主動去找學生交流!還要注意講課方法盡量把課堂變得生動!這點要提高個人閱歷!多了解一些和地理有觀的新奇的事!講到能聯系起來的事時就說說!學生還是比較願意聽的!以上應該能幫你!祝你成功!

㈤ 請教幾個人文地理學的問題~高手解答

http://www.jle.com.cn/jyjxyj/view_content.asp?id=9&seq=8&c_seq=278

㈥ 求「地理學科教學技能和教學設計」的上交作業,專業高手懂得哈……呵呵

中學物理教學的課堂設計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原則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是課堂教學的設計。因此,課堂教學中的科學,合理性,有效性的初中物理課程的教學任務,教學任務的實施,直接影響學習的基礎知識在物理和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習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並建立科學的角度來看,科學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思考規范教學行為或更少的教材出土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物理內涵,能力建設,組織教學的重點關注較少,無法實現現代課程觀對學生的發展需要。 「建構主義學習概念只是補充這方面的不足。

建構主義建構主義學習理念的哲學理解,它可以追溯到至少有三百年前,義大利哲學家維柯(G,B.Vim ,1668-1744),他強調,知識和行動是密切相關的,「真實的東西是建造出來的東西」,因此,只能清楚地了解他們的建築。後來,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Kant的主題,1724 - L840),不能向外界直接訪問,但只有通過使用組織經驗,形成知識的基本認知原則的內部構造。上世紀初,推動發展的建構認為,它直接鏈接到學習是最重要的三個杜威,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J杜威,1859-1952)的觸點動作的理解,真正了解做什麼用的人東西如何行動和活動的性質有關。因此,他將根據「行動」,明朗的情況下與探索的學習,斷言是固有的態勢獨特的積極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學習者的探索,並激勵和引導學習者探索。他還指出,在同一時間,發生這些情況,必須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以創建學習型社區中,學習者建構他們的知識社會。今天,建構主義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為世界,以了解和給予的意義給大家,根據他們自己的經驗,以構造或解釋現實,每個人的世界是建立以自己的頭腦,經驗和不同的經驗,信念,帶領人們了解外面的世界它是也不同;為了得到真相,人們學習自己的了解,通過合作,這樣更深刻和全面的認識,因此,他們更關心如何比其他學校的學者,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建構知識的基礎,更加註重建構主義學習性,主動性,目的,情境。
的物理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物理教學過程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建構「學習型社會」的統一過程由學習者個人構建教師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理解過程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顯示出主動性,這一舉措應統一形式的教學活動。

初中物理教育物理任務,並提出了建構主義學習觀教學設計原則初中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應遵循的五個原則:
1學生發展為宗旨
教育的核心,最重要的功能是促進發展的一個特定的生活的人士,根據學生發展的教育的改革的目的,應該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因此,初中物理教育應專門設計,以提高學生的智力和能力上的優先順序是智能發展的開始和結束點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在一定的階級,知識結構的設計應反映學生的智力發展可能。作為一個老師講兩種力的平衡條件,她講課,讓學生春季資產負債表,滑板,汽車對動手實驗室,彈簧秤的讀數力的大小,方向,通過觀察,分析,討論後,總結了兩種力的平衡條件,所以,不要對學生參與程度較高,它的指針動口討論的大腦思維,感性法,有利於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抽象能力,然後引導學生從二力平衡條件相關的平衡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同學們發現,這樣做不僅突出了主導地位學生,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一課中,老師沒有說話的內容作為一個現成的知識轉移,但激活過程知識的探索,有效地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2。中心
傳統的課堂教學的學生,學生主要是聽中學,中學,學生聽老師的教具,圖片或視頻,看到老師在聽或看的過程中,思維和記憶。新課程提倡「做中學」,這是美國進步教育家約翰·杜威,活動所倡導的方法,學生的學習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或在深入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學會從自己的直接經驗,即「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還需要進行物理課堂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到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並考慮到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水平,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在平等基礎上,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要達到的目的的教學和以學生為中心的一致性。
3。建構主義教學情境,激發興趣在學習
物理課程的改革,許多地方在物理課的調整,那麼如何在這短短的小主人,讓學生在40分鍾內完成學習任務?這就要求學生能積極主動學習,並完成練習,但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調動積極性。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物理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身體狀況氣氛。中學物理教學情況可分為兩種類型:身體情況和故事的情況下。 />(1)物理情景
身體情況可以分為實驗上下文和多媒體情景。新的教材和教科書要,而不是項目和實驗的數量有所增加,教師精心設計了一個小實驗,小生產和課外實驗的效果,直觀,形象,有趣的小實驗,以獲得比任何語言的描述。廣播應用多媒體課件在物理教學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課件創建一個立體多維的身體活力的教學情境,增加了豐富直觀的感性材料的學生,調動學生思維活躍,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故事情境
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在教學設計中,要掌握的知識點,選擇「激活劑,一流的開發過程中,適時推出。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准備喲重要的是要注意以下幾點:(1)采礦做代言的知識和生活,生產的實際接觸。 (2)了解發展的過程中,科學家的知識和軼事。 (3)知識的懸念。例如,老師說:很久很久以前,北風刺骨,千里冰封,沿著冰在河對岸的石油供應商,不小心掉了下來,「啪」一聲,這可慘了,油流,更糟糕的是,他怎麼能不起床了,一摔,這時候銀行的狗「汪,汪」地叫著,氣不打一個石油商人拿起周圍的空油桶打的狗去,哦奇跡發生了,(中止,掃了一眼學生)接著說:「,他滑下岸邊,爬上了岸。」學生們笑了,老師問:「這里涉及多少學校在物理知識類,找出一個教訓回味,不完全的輕松和快樂,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4。整個建築的原則
建設性的原則,包括建造和結構的課堂教學內容的結構。
(1)建築的課堂教學內容
學習這一課,和每一個知識點雲的教學設計適當的整體知識,不應該是孤立的,分裂主義的觀點教的知識和實踐技能,這要求物理教師應該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物理結構,在整體的知識需要一個明確的立場,清除生活和社會實際應用的知識。只有這樣,知識設施,在教學後,為了讓學生了解,主動學習。
(2)課堂教學結構的施工建造
物理課堂結構是不等價的順序的幾個教學環節的安排,或多45分鍾的簡單的劃分,確定和響應教活動的過程中進行檢查,以確定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過程的特殊性,因此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個原則是不能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課堂教學設計。第二,我們必須注重課堂教學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反映了不同的教學理念,吸取能消化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在整個的教訓,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思考。
5。及時反饋補償
物理教學設計,考慮各種教學方面的教學,學生可以
產生懷疑,會提到的問題,即課堂反饋,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的做好補償措施,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所以不會影響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形成錯誤的觀念,例如,談到浮力,老師說:「由於對象是浸在液體中的浮力的作用為什麼有些物體浮在水面上,而有些對象確實沉到底部?「很多學生取得了個別學生沒有把正確的解釋的角落繪制對象的運動是否向什麼方向運動,通過讓拉車的實例分析,決定是不是力,但也都決定,盡管該對象的浮力,但比重也受到影響,學生們終於明白了。同時准備漂流條件。客觀的認知規律,性格上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全面調查和案件調查和處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學設計的反饋補償是非常重要的。
你想幫助,如果任何幫助,請採納,謝謝你

㈦ 求高手教學DOTA。小菜不勝感激、有分、

dota精華在於意識,意來識的源基礎在於熟悉英雄,英雄熟悉了,補刀成為重要,首選要分清那些英雄要錢,那些英雄領工資就足夠,那些是需要等級,比如是sven流浪劍客,他有幾種套路,有輔助的,有輸出的,不一樣,假如你們波全是控場,你就可以多打錢,出門帶個補刀斧,出的是dps裝,中後期殺人很爽,你們有2個後期,而且你還和後期一路,別想別的,讓補刀,讓他起來,不過太sb的你就不用管他,nb的團戰的時候你就當控場,當肉,如果老送一血,那可能是你的走位有問題,在兵線後方混經驗,敵人小兵進塔了在安心補刀如果壓力大可以請求換路

㈧ 寒假狂補地理~地理高手請進~

一、更新對地理學科的認識。

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聯系十分緊密,初中地理知識不扎實,就很難適應高中地理學習,而整個中國的現狀是,初中地理教育嚴重不足,尤其是農村初中的地理教學更薄弱,有的找非專業的老師帶課,有的甚至就不開地理課,中考反正不考地理。我認為,這是高中學生普遍感覺地理難學的主要原因。所以,按計劃補習初中地理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二、多看地圖,多理解地理原理,勤動手寫(或表達),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間分布的學科,地圖可以容納無數的地理知識(或叫地理信息),學會用地圖,會使你的地理學起來很輕松;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它要求同學們必須理解地理原理,然後學會應用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問題,這好比做數學題要用一定的公理和公式一樣;地理也有一定的文科的特點,要求同學們用專業術語來表達地理問題,所以平時要勤動手寫,要學習課本語言和老師的地理語言;地理試題是有一定的答題規律的,要想考出好的成績,必須總結答題規律和答題技巧。下面我展開講一些地理試題的答題技巧。

1.要有答題思想:一道好的地理試題,都可以用一定的知識、原理或技能解決它,否則,它就不是一道好題。這一思想是要告訴你,做地理試題時,不要東拉西扯,胡編亂造。

2.很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影響因素,比如,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的組成要素;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荒漠化的形成因素等,這類知識容易出問答題,我們可以用「要素分析法」來解決。第一,好好審題(用咬文嚼字的態度去審題);第二,寫出做題理論(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影響氣候的因素等);第三,挑選符合題意的信息(信息從材料中來,從學過的知識中來);第四,表達(用專業術語回答;若是簡答題,分條回答;先主後次;要注意是簡述還是詳細分析等等)。

3.另外,要學會不斷總結答題技巧。如果你經常對某種類型的題目很苦惱,難道你就不想想辦法解決一下嗎?可以與同學們交流對策,也可以與老師交流對策,而不是,這次錯,下次錯,以後還錯。

三、上課要認真聽講。

不要指望著上課睡覺而課下背背課本上的條條框框就想提高地理成績,那是妄想!地理原理是要理解的,你課堂上認真聽課了,真正理解了,課下就不用再費大力氣去自學了。況且很多重要的知識和原理隱含在「活動」中,課本中根本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你必須認真聽課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充足的睡眠是你提高聽課效果的重要保障。

四、課堂上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課堂任務。

老師上課設置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老師讓你在書上劃一下,你就沒有必要非把它寫下來;老師讓你必須動手用自己的語言去寫答案,你就不要只劃課本的原話;老師讓你們分組討論完成任務,你最好先不要單干;老師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任務,你最好不要與其他同學討論......總之,不要自作聰明地偷懶,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大打折扣,這樣結果往往害了自己。

五、要對平時的練習題有所取捨,不要搞題海戰術。

我們平時做的地理試題,充斥著大量的怪題、舊題、偏難的試題,對同學們「毒害」很深,甚至也「毒害」了一些地理教師,我們要擦亮眼睛,看清這些地理試題的真面目!

1.很多地理資料編寫的很厚,內容總結的很多,其實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看似給人「很專業」的印象,其實是為了增加頁數,編書人和書商的利潤就增加了。

2.有很多地理試題是把課本中的某一句話拿出來考學生,高考絕對不會這樣考!課本中某的一句話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是正確的,但是把它單獨摘出來就不一定正確了,這樣的題目我們做了,只能是害了自己。

3.很多地理試題材料信息嚴重不足,根本與高考題目的設計思想不一致,把學生當成博物學家來考!本人經常遇到一些錯題,它們在很多教輔資料中到處「游盪」,毒害著我們學生。

4.很多題目中的圖、表製作十分粗劣,根本經不起科學考究。

5.有些教輔資料為了充實內容,硬把高三才能做的題目拿來讓高一的學生做,無形中增加了難度,使本來就困難的地理學習和教學雪上加霜。

㈨ 地理高手幫忙(追加分)

第四節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與公轉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地球運動的基本規則。

(二)能力訓練點

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黃赤交角。

2.難點:二分二至的天文概念。

3.疑點:恆星日中的同一顆恆星是什麼意思。

4.解決辦法:通過示意圖和具體數據建立正確的宇宙觀和地球觀。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繪制南北半球極地投影圖。

請學生設計一個方法,計量地球自轉的周期和速度。

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地球自轉的周期和速度。

2.地球公轉的軌道特徵。

(二)整體感知

通過錄像從宇宙的視點看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完美結合。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地球自轉

方向:學生活動:學生在講台前用地球儀演示地球在宇宙空間的運動形式。大家觀察、糾正演示的運動方式。(注意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按左西右東的規定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都是自西向東。)

教師演示:使地球在不停的自轉過程中把北極點慢慢指向學生,觀察從北極點上空看地球運動的方式(逆時針旋轉)。請學生把看到的自轉情況在黑板上畫出來。

(注意:經緯線形狀、極點、赤道和旋轉方向)

學生活動:另畫一張南極上空圖。(檢查學生理解情況)

周期:

地球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

學生活動:分組設計一個方法,計量地球自轉周期,學生代表發言,全班優化設計方案。

恆星日(略講)

思考:如何知道地球完整地自轉了360°,從而計量出所用的時間。(以閉合的400米跑道為例),需要人為規定一個參照點——宇宙中的任一顆恆星都可以。

操作:如圖所示E1望遠鏡對准一顆恆星作為參照物,開始計時。E2望遠鏡隨地球旋轉一周後再次對准這顆恆星,計時停止。此時間為恆星日周期(23小時56分4秒)。

思考:地球自轉一周後是否還在原地?此周期有無誤差?

地球自轉一周後,因公轉離開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轉的弧長,但是,此弧長與地球到恆星的距離之比幾乎為零,地球公轉已被忽略,故三顆恆星對地球而言實為一顆恆星。

太陽日

學生討論:太陽也是一顆恆星,以太陽為參照物會有什麼不同嗎?

教師講解:由於地球繞日運行,公轉不能忽略,

即地球從E1到E2沒有完成以太陽為參照物的周期運動,至E3P點才再次與太陽重合,就地球自轉而言,旋轉了360°59」,稱一個太陽日周期為24小時。

恆星日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用於天文計算;太陽日是生活周期,古人雲:日出而作日沒而息。

速度

學生思考:與「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點是:

A 98W;89S B 80E;40N C10E;1S D 180W;71N(C)

教師演示:在地球儀的不同緯度上選三個點,旋轉地球一周,讓學生觀察三點運行的路線,人是在其所在的緯線圈上隨地球作周日運動。(這一概念對理解本章的一些知識點十分重要。)

線速度:單位時間走過的線長。

請學生描述地球線速度的大小及其變化規律。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線速度最大,向高緯遞減,兩極為零。)

思考:還可以用什麼方法計量地球自轉的快慢。

角速度:單位時間轉過的角度。旋轉體速度快慢的計量值。

請學生描述地球角速度數值及其性質。

(地球各地角速度相等,15°/小時,兩極為零。若地球各地角速度不等會是什麼情形?)

地球公轉

軌道:用多媒體幾何畫板或在黑板上畫出橢圓,註明焦點,太陽畫在一個焦點上,學生觀察地球運行過程中的變化(近日點/遠日點)。

地球1月過近日點,你有何疑義。分析,地球上冬夏季節 的冷暖變化不是近遠日造成的,南北半球相反的季節 特徵證明這一點。地球近於圓形的軌道,近遠日點的差值之小,不會造成過大的冷暖差異。

周期: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以恆星為參照物)

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周年運動為參照)

自轉與公轉的關系

觀察思考:看錄像,地球在自轉和公轉

運動中,有何特徵?(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

繪圖:把你看到的地球繞日公轉畫成一張平面圖。

教師指導:地球公轉方向,地軸相對傾斜的水平面是什麼面?(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稱黃道)

請學生在圖上標出赤道與黃道的關系。(黃赤交角:23°26〃)

思考:在黃赤交角不變,地軸的空間傾斜方向不變的情況下,地球公轉一周有什麼會發生變化。(黃道與地球的交點:太陽直射點。此交點位於最北是夏至,最南為冬至,位於赤道為春秋分)。

六、布置作業

討論:地球自轉速度的快慢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

(日溫差、重力加速度等的大小變化)

七、板書設計

一、地球自轉運動

方向:自西向東自轉。

周期:

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太陽日:24小時。

速度: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角速度:15度/小時,兩極為零。

二、地球公轉運動

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

軌道:近圓的橢圓,太陽位於一個焦點上。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出現近日點和遠日點。

周期: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以恆星為參照物)。

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周年運動為參照)。

三、黃赤交角:23°26〃

地軸與黃道面的傾斜角度是66°34〃(同學繪圖)。

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理解黃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3.學會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現象,形成空間想像能力。
4.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教學建議

關於地球的公轉的教學建議

關於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開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轉內容的講授。在課堂教學中,除利用課本中《地球公轉的軌道示意圖》和表1.2《地球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時公轉速度的變化》進行講解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本期的圖片素材,或者自己製作動畫進行演示,將地球公轉運動中近、遠日點(到達時間和日地距離),公轉方向,角速度和線速度的變化特點,公轉周期等知識點直觀地展示出來。

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是一個重點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二分二至時地球的位置示意圖》(資料庫中媒體素材有相應的動畫),分析得出地球公轉的兩個重要特點:①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

關於地球自轉方向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也可以通過動畫),讓學生從赤道和南、北極投影的角度,觀察地球的自轉運動。特別是在南、北極投影圖上,要訓練學生識別地球的自轉方向。

關於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的教學建議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運動是這兩種運動的疊加,其結果就是形成黃赤交角。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搞清地軸、赤道平面、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三者之間的角度關系,利用《黃赤交角示意圖》進行講解,形成學生的空間概念。這部分知識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關於地球自轉周期的教學建議

學生對於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學習,是本節的難點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恆星日和太陽日示意圖》講解地球自轉周期,也可以通過與學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向學生演示他們的區別。地球自轉周期的不同實際上是因為其轉動的參照物不一樣。

教學設計示例一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和黃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或用地球儀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學會用科學准確的語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現象、概括地理特點的能力。

2.通過讀圖、畫圖、分析問題等活動,學習運用地理圖表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並初步樹立空間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點和規律,使學生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通過讓學生參與多樣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觀察、思考和積極發表個人見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揭示了地球運動的基本特徵,是地球科學重要的理論基礎,並為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奠定了基礎。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是本節的重點,黃赤交角的形成是難點,難在建立較強的空間概念。教學中通過利用教具進行演示或讓學生參與演示活動,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將有利於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點及兩者的關系。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地理課已有所了解,教學中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運用演示、觀察、提問、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要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提問】運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哪位同學能根據初中所學的知識,說一說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演示】發給每位學生(或兩人、四人)一個地球儀。若只有一個地球儀,可請l~2位學生到講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轉,要求學生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留心觀察在北極上空或南極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有何不同。

【講述】確定地球自轉方向時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運動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它有自己的旋轉軸,這個軸和地表的兩個交點我們定義其為南極和北極(實際上把哪一個定義為北極點,哪一個為南極點並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兩極的位置來決定的,是絕對的。地球上的東西方位則隨地球自轉而變化,是相對的。

【演示】要求學生演示地球儀,思考:如何確定地球的自轉周期?地球自轉周期究竟是多長?請學生聯系物理課和初中地理課所學知識回答。

【提問】確定地球自轉周期為一天(24小時)的參照物是什麼?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所以人們選擇太陽作參照物,一天是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但這不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科學家們選擇了遙遠的恆星作參照物,由此確定地球自轉的周期。這是為什麼?

【演示】教師自扮地球,讓前排一位學生扮作太陽,再讓最後一排的一位學生扮作遙遠的一顆恆星。教師面對太陽,也面對與之在同一直線上遙遠的恆星,邊轉動身體演示自轉,邊移動腳步演示繞太陽的公轉。教師自轉360°後,正好面對遙遠的恆星,卻不是正好面對太陽。因為教師已繞太陽公轉了大約一度,所以必須再多轉約1°,才能正好面對太陽。

【提問】以兩個不同參照物確定的地球自轉周期,哪個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時間是多長?確定真正周期的意義是什麼?

【講述】太陽日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計量一天的長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動】讓學生用太陽日計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提問】教師用地球儀演示自轉運動,問:地球自轉時,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樣?自轉線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儀向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

【講述並提問】我們很明顯看到除了南北兩極外,其餘各點的角速度都一樣,其角速度約為每小時15°,嚴格地講,這里應該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轉真正周期(即一個恆星日)來計算,想想為什麼?因為各緯線圈的長度不一樣,所以同樣是自轉一周,不同緯度的地方,其走過的路程是不一樣的,顯然赤道地區的自轉線速度最大,赤道向兩極減小為零。

【提問】地球運動的另一種形式是繞日公轉,哪位同學能根據初中學習的知識和教材插圖1.22所給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轉?

【演示】讓學生以講桌面作為地球公轉軌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轉運動。提示學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轉的方向和公轉的狀態,讓其他學生觀察和評價演示是否正確。

【提問】你能總結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公轉中地軸的姿態嗎?

【閱讀】學生讀書圖1.20和表1.2及教材有關內容,分析說明地球公轉的軌道和速度特點,說明兩者間的關系。

【講述】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所以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使地球繞日公轉中出現近日和遠日現象。開普勒第三定律證明:地球位於近日點及附近時,公轉速度快,位於遠日點及附近,公轉速度慢,表1.2已說明這點。

地球公轉速度變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點附近公轉運動快,所用時間短;遠日點時,公轉速度慢,所用時間長,這對地球上冬夏季節的時間長短都有一定影響。

【演示】要求學生用手撥動地球儀自轉,同時手持地球儀使其公轉,演示自轉和公轉的疊加運動。

【提問】地球運動是自轉和公轉兩種運動疊加而成的,兩種運動同時存在,緊密聯系,這種聯系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具體表現是什麼?

【活動】讓學生分組用地球儀邊演示邊思考和議論上述問題。

【總結】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相互關聯,密不可分。表現在時間上:地球公轉一周為360°,是一恆星年,相當於地球自轉了365日6時9分10秒。在空間上:地軸和公轉軌道平面(黃道面)之間有66°34′的傾角,且北極永遠指向北極星附近,由此產生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黃赤交角,為23°26′,如書圖1.22下圖所示。

【活動】要求學生在圖上描畫出黃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線(簡稱黃赤交線),在圖1.22上圖中也畫出黃赤交線,同時畫出四條太陽直射光線(用直線箭頭來表示)。觀察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的關系及在一年中如何變化。

【提問】太陽直射光線和黃赤交線的關系在一年中是如何變化的?研究兩者關系有什麼意義?

【總結】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的關系,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轉年春分,由0°逐漸擴大到360°,可利用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所成的夾角,確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空間位置。

【觀察】圖1.23,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由S23°26′→0°→N23°26′→0°的回歸運動—回歸年。

【思考】地球上哪些自然現象與地球自轉有關?哪些自然現象與地球公轉有關?請同學課下思考。

板書設計

地球運動
方向
周期
速度
特點

自轉

(繞地軸)
自西向東
23時56分4秒
15°/時
地軸指向不變

自轉與公轉同時、疊加
回歸年
黃赤交角23°26′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公轉

(繞太陽)
自西向東
365日6時

9分10秒
59′/時

30㎞/秒
地軸相對於黃道傾斜

成66°34′夾角

教學設計方案二

〖導入新課〗

1. 觀察式導入:引導學生觀察《北京天文館中的傅科擺》景觀圖,探究傅科擺是如何證明地球自轉運動的。

2. 提問式導入:①為什麼在地球上看日月星辰是東升西落?

②地球上為什麼會有晝夜交替?

③地球上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

④為什麼冬天晝短夜長,夏天晝長夜短?

〖地球自轉方向的教學〗

1. 演示:教師轉動地球儀,說明地球自轉的概念。

2. 提問:學生表述地球自轉方向。

3. 演示:轉換地球儀的觀察角度,分別從北極和南極上方觀察地球儀的轉動情況。

4. 提問:從北極和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分別是什麼方向?

〖地球自轉周期的教學〗

1. 提問: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樣知道地球自轉了一周?

2. 演示:任意轉動地球儀。

3. 提問:地球自轉了幾周?(學生回答不出來)

4. 講解:確定地球自轉周期必須選取參照物,參照物就是恆星和太陽,分別為恆星日和太陽日。

5. 板圖:《恆星日和太陽日示意圖》

6. 啟發:恆星並不是恆定不動的,而是在高速運動的。為什麼地球上的人們看不出恆星在運動?(學生回答距離遙遠)那麼試想一下,如果人們處在恆星的位置回首望地球,能否看到地球在運動?(學生回答不能)。

7. 講解:恆星日是某一恆星連續兩次經過上中天的時間間隔,所需的時間是23時56分4秒,這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自轉360°)。太陽日是太陽連續兩次經過上中天的時間間隔,所需時間是24小時。由於日地距離較地球和恆星的距離近的多,又由於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所以一個太陽日,地球要自轉360°59ˊ,時間上比恆星日多3分56秒。

〖地球自轉速度的教學〗

1. 讀圖:《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

2. 計算:地球自轉的平均角速度(360°÷24小時 =15°/小時)。

3. 觀察:不同緯度的線速度變化規律。

4. 講解:地球表面除南北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而線速度則由於各緯線圈周長不同出現差異,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兩極線速度為零。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速度、周期的教學〗

1. 講述:開普勒三定律。

2. 讀圖:《地球公轉的軌道》

3. 講解:地球的繞日運動,稱為地球的公轉。其方向同地球自轉方向一致,也為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向下看,地球沿逆時針方向繞太陽運轉。地球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因此,日地距離不斷隨地球公轉發生變化,出現了近日點和遠日點,公轉速度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4. 讀表:《地球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時公轉速度的變化》

5. 講解:地球公轉在每年一月初到達近日點,此時,地球公轉角速度和線速度都達到最大;每年七月初到達遠日點,此時,地球公轉角速度和線速度都達到最小。

6. 講解:由於地球繞日公轉的同時,太陽也在運動,因此,以太陽作為參照物時地球公轉的周期(回歸年),要比以恆星作為參照物時地球公轉的周期(恆星年)要短,前者為365日5時48分46秒,後者為365日6時9分10秒。

7. 板書:

方向:自西向東

軌道: 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黃赤交角的教學〗

1. 演示:地球公轉和二分二至時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

2. 讀圖:《二分二至時地球的位置與黃赤交角》

3. 講解:地球公轉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地軸與公轉軌道面(黃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北極延長線指向北極星。因此,地球自轉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轉形成的黃道平面構成23°26ˊ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相互疊加的結果。

4. 板書:黃赤交角:23°26ˊ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的教學〗

1. 讀圖:《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2. 講解: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導致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太陽直射點位置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夏至日時,太陽直射北緯23°26ˊ(北回歸線);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南緯23°26ˊ(南回歸線)。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間的時段,太陽直射點作往返運動。太陽直射點的這種周期性往返運動,稱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3.板書:

探究活動

拍攝北極星空照片:
⑴准備器材:帶有B門的照相機,三腳架,快門線,普通黑白膠卷。
⑵活動步驟:支好相機(將鏡頭光心對准北極星),裝上快門線,將快門速度設定為B門,開啟快門曝光,按0.5小時、1小時、1.5小時、2小時曝光時間分別拍攝,經沖洗放大獲得四張北極星空照片,分析照片結果可以證明地球的自轉運動。

㈩ 求高手解答,地理,急。。。。

第一題:C
解析抄:由於X°緯線圈上的晝弧和夜弧之比為5:7,所以該地晝短夜長,此時是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出現極夜現象。福州位於北半球,所以福州晝短夜長,且晝在變短。所以A錯。

A點向南移動,則北半球的極夜現象擴大到70°以南,極夜現象范圍擴大,南半球極晝現象與北半球的極夜范圍大小是相同的,所以南半球極晝范圍也在擴大。所以B錯。

由於該地位於北半球,而此時為北半球的冬季太陽東南升,西北落。C是對的。
A地此時在極地東風帶(60°N以北,冬季會向南移動5-10°)的控制之下,吹東北風。所以D錯。

第二題:A

解析:B點太陽高度最大時,應為當地時間12點,此時北京(120°E)時間為10點,所以該地地理緯度為150°E。由於此時70°N以北地區出現了極夜現象,所以AB左邊為夜,右邊為晝。所以AB為晨線。
該日X°緯線圈上的晝弧和夜弧之比為5:7,所以B地晝長為10小時。所以B地7點日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應該與晨昏線與緯線圈的緯度互余,所以為20°S。太陽直射點的經線位置應該為12點所在的經線。已知B地經度為150°E,時間為7點。那麼12點所在經線為135°W.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