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植物地理學中的作用

植物地理學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2-17 04:39:01

A. 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意義有哪些

地理學
目錄·學科概念
·發展歷程
·研究對象
·學科特點
·學科體系
·學科應用

學科概念
地球是人類的家,人類一直都十分關心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面的狀況,從而萌生出各種地理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geography一詞源自希臘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學。地理學描述和分析發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現象的空間變化,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重要的區域類型。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傳統上,地理學在描述不同地區及居民間的情形時,就和歷史學密切聯系(如希羅多德);在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區的位置時,就和天文學及哲學有聯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國博物學者及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興起現代地理學的一位關鍵人物,因為他作出了精確的測量、細心的觀察記錄以及對人文與自然特徵的重要區域類型的制圖。
地理學以往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今天已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地球表面各種現象的任何空間變化類型都受到影響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許多因素的制約,因而地理學家必須熟悉生物學、社會學及地學等學科。例如,非洲的沙漠化經常歸咎於乾旱,但研究表明,是因過度放牧、農業過度擴展和毀林燒柴而加劇的。許多現象是由其他學科的專家研究的,但地理學家的特殊任務是調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聯結各組成部分的網路,以及其相互作用的過程。
地理學可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三個分支。自然地理學可再分為地貌學、氣候學、生物地理學和水文學。這一范疇特別注意沿岸地區、水資源及礦產資源(包括能源)和自然災害。人文地理學包括歷史地理學、文化與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包括對農業、工業、貿易和運輸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環境管理和資源保護介於上述兩大領域之間。區域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可以是全世界,也可以是一個大陸、一個大文化區、一個國家、國家內一個區劃和一個城市。

發展歷程

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

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水圈主要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

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

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

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有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是地球表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

學科特點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

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系的知識。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區域性的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范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范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在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

學科體系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

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葯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

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力學等。

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層士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文化的范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

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

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系論和區位論等。

應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葯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

其它的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誌學等等。

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

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政治,歷史。

學科應用

地理學利用各種方法和技術,直接的大地測繪尤為重要。空中攝影和人造地球衛星電子遙感技術使測量方法得到了改進。統計方法幫助對數量資料,主要是人口統計和測量數據,進行地域分析。但是繪制地圖一直是地理學家的獨特手段。
地理學有多種應用。它使人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特點、地區和居民的多種多樣、人與資源和自然的復雜聯系和相互關系,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面臨的問題。地理學研究能解釋地球上自然、生物和人類的分布特點以及它們相互聯系的復雜鏈條。實用地理分析對管理資源、了解環境問題、分析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和計量環境污染(城市、農業及工業廢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的分布很有助益。修建大壩和水庫造成的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特別重要。地理學家參與土地利用與住房規畫。他們還是負責研究、調查、開發或管理自然資源的國家機構和國際機構的重要力量。

B.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2)植物地理學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C. 地理學對認識和解決當今世界許多關鍵問題所起的突出作用

地理學利用各抄種方法和技術,直接的襲大地測繪尤為重要。空中攝影和人造地球衛星電子遙感技術使測量方法得到了改進。統計方法幫助對數量資料,主要是人口統計和測量數據,進行地域分析。但是繪制地圖一直是地理學家的獨特手段。
地理學有多種應用。它使人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特點、地區和居民的多種多樣、人與資源和自然的復雜聯系和相互關系,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面臨的問題。地理學研究能解釋地球上自然、生物和人類的分布特點以及它們相互聯系的復雜鏈條。實用地理分析對管理資源、了解環境問題、分析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和計量環境污染(城市、農業及工業廢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的分布很有助益。修建大壩和水庫造成的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特別重要。地理學家參與土地利用與住房規畫。他們還是負責研究、調查、開發或管理自然資源的國家機構和國際機構的重要力量。

D. 植物地理學的正面臨變革

隨著科學新理論的出現和新的研究手段的採用,植物地理學正面臨變革。這種變革的兩個最明顯的趨勢是:由定性走向定量,描述配合實驗。
在植物區系研究中,為了獲得可靠的、有實踐意義的數據,必須不僅繪出種(或屬、科)的分布區,而且要提供在其分布區的不同部分數量的估算。對於植物群落的研究,則要求定量地估算每一組分在該地方植被中的作用。在進行植物地理區劃時,不僅要考慮某個種是否存在於該植物地理區或亞區,還要提供作為該地區或亞區特徵的種的或群落的定量鑒定。不僅如此,無論進行植被調查或植物區系分析,都要求廣泛採用統計技術以使調查分析結果能更精確地反映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
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推廣應用,為植物地理學研究搜集、儲存和處理巨大容量數據提供了可能性,使植物地理學得以向更廣泛、更深入的方向發展。一些植物地理學工作者正是藉助於電子計算機這一有效工具,致力於建立和檢驗理論(數學)模型,並根據模型進行植被類型及其動態的預測。
另一方面,植物地理學研究已開始運用實驗方法。在麥克阿瑟理論影響下,已有少數科學家從事於生物地理的實驗。他們操縱的雖然是小型系統—小的島嶼,卻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然而,由於植物地理學的大多數重要問題涉及時間長、范圍廣,不可能或不容易進行實驗。

E. 地貌對地理環境有什麼重要作用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簡史

人類的地理知識起源於遠古時代。但自然地理這一術語始用於17世紀,至18世紀後半期已廣為流行。自然地理學作為地理學中的一門學科,出現在近代地理學形成時期。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知識積累時期、近代時期、現代時期三個階段。

19世紀中期以前,地理學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自然地理知識作為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是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記錄山川形勢、游歷探索四方奇勝,進行探險、發現活動等。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就開始觀測尼羅河水位的變化。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希羅多德在《歷史》(又稱《希臘波斯戰爭史》)一書中敘述了尼羅河夏季洪水的動態規律,並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

以後,亞里士多德把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作為土、水、火和氣四種基本原質的統一體。埃拉托色尼計算了地球的周長,用數學方法研究、確立地球表面經緯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了數理地理的基礎,並且將地球劃分出五個氣候帶。在歐洲,整個中世紀是封建閉塞和宗教觀念統治時期,地理學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進步。

15~17世紀是地理大發現時期,人類的地理視野大大地擴展,不但最終證實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和地球存在著一個統一的世界大洋,還發現了洋流,確定了南北半球的信風帶和對季風形成作出科學解釋。這一時期收集的大量地表自然現象資料,為17世紀下半葉探討海陸起源、植物和動物的分類等理論問題,以及綜合地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建立了基礎。

德國瓦倫紐斯總結了地理大發現時期的大量資料,發表了敘述和解釋地球表面自然現象一般規律的著作《普通地理學》。18世紀法國布豐研究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認為人在改造自然界中有著巨大的力量,整個地球表面都有人類作用的烙印。這些都為自然地理學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准備。

在中國,公元前13世紀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關於天氣情況的記載。公元前11~前6世紀作於周代的的《詩經》記述了數十種地貌形態。戰國時期成書的《尚書·禹貢》依據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將當時的疆域分為九州,並就山川、湖澤、土壤、植被等對各州進行區域對比。《管子·地員》篇是首創土地分類的著作,綜合當時關於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識,較為系統和詳細地把土地分為5大類20多個小類,並記述了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以前成書的《山經》對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以山為綱作了綜合性記述。公元六世紀初,酈道元完成《水經注》,對中國1252條河流水道的源流、脈絡和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作了詳細的注釋。11世紀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敘述了海陸變遷的事實,從河流沉積作用解釋華北平原的成因,從流水侵蝕作用論述了雁盪諸峰的形成,還詳細記載了物候現象。

17世紀上半葉,徐霞客對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河谷縱橫剖面發育、植物與環境的關系等作了詳盡的記載和科學的分析,特別是對中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描述非常詳細,其中關於溶蝕窪地分類、鍾乳石和溶洞形成,以及峰林的類型、分布與地質構造之間關系等的論述是當時的最高研究水平。

19世紀初期德國洪堡德和李特爾創建近代地理學。自然地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從這時起,自然地理學由單一的、表象的、靜態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現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的、內在的和動態的研究。隨著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深入,許多分支學科,如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等迅速發展起來。

洪堡德把自然地理環境看成一個整體,應用經驗的和歸納的比較法,對不同區域、不同地理環境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因果上和區域上的相互聯系。他根據大量實地考察資料,論證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與氣候的關系,創立植物地理學;還首創世界等溫線圖,研究了氣候的形成和分布,成為近代氣候學研究的開端。洪堡德的貢獻為自然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奠定了基礎。

19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佩舍爾提倡用發生學觀點來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徵,為自然地理學確立了地理學中分支學科的地位。李希霍芬創立了關於自然現象世界分布的一般概念,把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論題引向地誌學,即闡明特定地區內務種事物相互因果關系。地誌學的概念受到赫特納支持並加以詳細論述,他的思想對德國自然地理學進展有深遠影響,其重要結果是將注意力轉向研究人類及其周圍自然界與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彭克探討了地形的成因和形成過程,創用「地表形態學」 一詞。他還將阿爾卑斯山的第四紀冰期劃分為3個間冰期和4個冰期,對冰川學和第四紀地質學作出重要貢獻。20世紀初,施呂特爾提出景觀研究是地理學的中心目的,用歷史地理學方法探索文化景觀從原始(或自然)景觀演化的現象和過程。他把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注意力引向研究人類活動所創造的人類居住地。20世紀30年代末期,特羅爾創建景觀生態學,對德國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同樣有著深刻影響。

19世紀後半期,美國正處在西部大勘測時代,戴維斯在進化論思想影響下提出了侵蝕輪回學說,並提倡用「地形的解釋性描述」來闡述地貌發育過程,對地貌學的建立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以後,德國彭克又提出地貌演化學說。

19世紀後期,在德國地理學思想影響下,俄國沃耶伊科夫從事地球熱量與水分子衡研究,主張重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俄國自然地理學創始人道庫恰耶夫在論述土壤形成時提出自然綜合體概念,並建立了自然地帶學說。以後,他還提出地理景觀概念,認識到人是地球表面的一個主要變動力量。

20世紀前半期。貝爾格、格里戈里耶夫等發展了自然地帶學說和景觀學說,為發展自然地理學基本理論作出重要貢獻。與歐美不同,蘇聯地理學家非常重視自然地理學研究,通常把研究注意力放在自然環境各個要素方面,自然地理學內部分化明顯,在自然區劃、景觀制圖、地球化學景觀、生物地理群落和古地理學等方面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中國近代地理學是在引進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1908年,張相文編著了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教科書《地文學》,開創了中國近代地理教育。從20年代起,竺可楨對氣候學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中國地理學者對中國的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進行廣泛的考察研究,從50年代起對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新疆、黃淮海平原和海岸帶,以及冰川、凍土、沙漠等進行了系統考察,自然區域研究迅速發展。

從60年代開始,地理學出現了重大變革,建立了地理系統學說,從學科分化走向新的綜合。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又發展了新的分支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引進了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加強了定量分析研究。

這時期的自然地理學注重定量分析,並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緊密結合。主要是通過建立綜合性實驗站和使用遙感技術,觀測自然地理系統內的能量和物質的轉換形式、動態過程,獲取范圍廣和連續的各種自然地理信息,應用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處理和分析各種信息,通過模擬實驗建立系統結構模式和動態變化的數學模式等,深入研究自然地理系統的結構特徵,預測變化趨向。

注意運用生態學的觀點對自然地理系統進行研究,注重人類對環境作用的後果,並由此而發展了生態地理學、景觀生態學等。

加強了應用研究。運用自然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參與解決農業生產、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地理環境污染和治理等問題,由此而發展了應用氣候學、應用地貌學、資源地理學、環境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應用性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的內容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但主要還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的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

綜合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綜合特徵的學科。

區域自然地理學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區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發展變化的學科,也是區域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古地理學是研究和重建地質時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現象的學科。

歷史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近一萬年來人類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也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學,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結構特徵形成和變化規律的學科,也有人認為它是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部門性的分支學科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基礎上以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成分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組成、結構、動態及分布等特徵和規律。它們的形成與某些自然科學有關,是自然地理學與相鄰的其他科學的邊緣學科。

地貌學又稱地形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徵、成因、分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地質學的邊緣學科。

氣候學是研究氣候特徵、形成、分布和演變規律,以及氣候與其他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大氣科學的邊緣學科。

水文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各類水體的性質、形態特徵變化與時程分配,以及分布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水文學的邊緣學科。

土壤地理學是研究土壤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土壤學的邊緣學科。

植物地理學是研究植被空間分布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植物學的邊緣學科。

動物地理學是研究動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動物學的邊緣學科。

以獨特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方面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有:

冰川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冰體的形成、特徵、發育及其分布規律的學科。

凍土學是研究凍土的形成、特徵、發育及其分布規律的學科。

化學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化學組成和化學元素的分布、遷移轉化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化學的邊緣學科。

醫學地理學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狀況的地理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醫療保健機構和設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學科。它既是地理學與醫學的邊緣學科,也是應用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此外,還有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荒漠學、河流學、沼澤學等分支學科。

現代自然地理學不斷加強定量分析、生態化和應用研究的同時,還注意吸收其他學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開始進行地理預測研究,並將更加重視全球環境問題。同時,自然地理學研究與人文地理學研究將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F. 簡述溫度對植物生理過程的生態作用

溫度直接影響著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生理作用,從而影回響到植物的發芽、開花、答結果等生長過程。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植物所需的最低、最適、最高溫度,稱溫度的三基點。植物原產地的不同,對溫度三基點的要求也不同。如原產熱帶的植物開始生長的基點溫度一般在18℃左右;原產溫帶的植物開始生長的基點溫度一般在10℃左右。一般植物在0-35℃的溫度范圍內,隨溫度上升,生長加速,隨溫度降低生長減緩。

G. 園林花卉與園林樹木在園林中的作用有何異同點

一、不同點:

1、種類不同

園林花卉種植有觀賞價值的草本植物包括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

園林樹木種植花、果、葉、枝或樹形美麗的觀賞樹木。

2、種植地方不同

園林花卉可以種植在亭台樹蔭下、室內、盆栽、花壇里。

園林樹木只可以種植在室外寬闊處。

二、相同點

園林花卉與園林樹木都對土地做出了巨大貢獻,增強了土壤的保水性,降低了風沙,有利於城市建設。


(7)植物地理學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1、花壇花卉

指可以用於布置花壇的一、二年生露地花卉。比如春天開花的有三色堇、石竹;夏天花壇花卉常栽種風仙花、雛菊;秋天選用一串紅、萬壽菊、九月菊等;冬天花壇內可適當布置羽衣甘藍等。

2、盆栽花卉

是以盆栽形式裝飾室內及庭園的盆花。如扶桑、文竹、一品紅、金桔等。

3、室內花卉

指通過C4途徑來進行光合作用暗反應過程的一類花卉。一般觀葉類植物都可作為室內觀賞花卉。如發財樹、巴西木、綠巨人、綠籮、五彩玉米等。

4、切花花卉

⑴宿根類:如非州菊、滿天星、鶴望蘭。

⑵球根類:百合、鬱金香、馬締蓮、香雪蘭等。

⑶木本類切花:如桃花、梅花、牡丹。

5、觀葉花卉

主要根據觀賞部位來定的。如綠巨人、鐵樹、蕨類植物等。

6、蔭棚花卉

在園林設計中,亭台樹蔭下生長的花卉。麥冬草、紅花草以及蕨類植物,皆可作為蔭棚花卉。

園林樹木:欲學好園林樹木學,必須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專業基礎學科的知識。例如:為了辨認樹種,了解植物資源,必須具有植物學、植物分類學知識。

還需要一些如植物生理學、土壤學、肥料學、氣象學、植物生態學、植物地理學、地植物學和森林學等知識。還應當明確園林樹木學是專業性的應用學科,實踐性很強。

H. 我想增長植物方面的知識啊 寫東西 或者再加點地理方面的 有好的網站嗎 正規店 有圖片 謝謝

植物地理學 英文名稱:geobotany
又稱地植物學,派生學科:生態地球植物學ecological geobotany、實驗地植物學experimental geobotany、森林地植物學forest geobotany和指示地植物學indicative geobotany等等。
植物地理學是研究植被的空間分布規律的學科,它研究植被的組分、性質的分布類型,及其形成的原因、動態以及實踐中的應用等。
地球植被分陸地的和海洋的兩部分,陸地植被中的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都在植物地理學的研究范圍之內。海洋植物地理一直研究的很少,所以現在的植物地理學主要指陸地植物地理學。
地球上已知大約有30多萬種植物,還會有許多類型尚待發現。在過去某個時期生活過而現在消失了的物種,也可能比現存的還要多。無論現存的或過去生存過的植物種,都有其獨特的地理分布。
每一個種(或屬、科)都不是在地球表面普遍分布,而只是出現於某種生境,占據地表某一有限范圍,它的分布的地理范圍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在它所佔據的地理范圍的不同部分,它的分布多度也是不同的。此外,植物種在自然界通常是與他種結合形成群落出現的,植物群落也同樣具有自己的獨特分布格局,植物種和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就是植物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
植物地理學是地理學和植物學的一門邊緣學科。植物學家把植物分布看成是植物或植物群落的一種性質進行研究;地理學家則把植被作為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個重要組分,是鑒別區域特徵,進行自然區劃時不可缺少的參量。此外,植物地理學與生態學、地質學、古生物學、氣候學、土壤學等密切相關,利用這些學科的研究幫助研究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現象。
植物地理學發展簡史
植物地理知識的萌芽十分古老。在中國,成書於公元前六世紀前的《詩經》就記載有植物分布的知識,裡面多處提到「山」與「隰」(低下的濕地)生長著不同的植物。特別是對「樞」(刺榆)和「榆」這兩種性質非常相近的榆科樹木,當時已觀察到它們分布的生境不同:一在山地,一在於原。
約於公元前六世紀成書的《考工記》中,已提出因地形、氣候差異,中國植物南北分布存在的界限。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的《管子·地員》中,已述及山地植物的垂直分布現象以及陰、陽坡的差異,還記載了隨地形變化的植物分布,列舉了從水中到陸地依次更替的12種植物。而成書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已有植被水平地帶分布的記載。東晉時期稽含所著《南方草木狀》中,則提出南嶺為中國植物分布的一條界限。
在西方,最早報道植物的地理變化的是古希臘學者泰奧弗拉斯托,他於公元前334~前332年隨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印度,把他沿途觀察到的植被(草原、荒漠和熱帶森林)變化,記述在《植被歷史》和《關於植被的論文》兩書中。
不過近代植物地理學的建立則是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當時的一些歐洲國家,為了尋找工業原料和海外市場,多次派出有自然科學家參加的考察隊,進行世界范圍的大規模考察。這些考察不斷發現和記錄新的植物種和植被現象,從而為植物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德國的洪堡德在做了大量野外考察,特別是1799~1804年的南美、中美之行的基礎上,把植物地理的知識系統化,為植物地理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被稱為「植物地理學之父」。他發表的一系列著作中,首先提出了植物地理學的概念,並指出了植物分布對氣候的依賴性,山地上部垂直帶與北方平原植被帶的相似性;他還確定了垂直帶的存在,並指出垂直帶系統在熱帶、溫帶和寒帶氣候的山地具有不同的結構;他分析了地球歷史在植物現代分布中的意義,提出關於存在植物種的起源中心和向外散布這一事實的思想;此外,他提出了植物外貌的概念,認為外貌表現植物生活地方的自然地理特性,並分出19個植物外貌形式,成為後來的生活型概念的開端。
在洪堡德的思想影響下,與他同時代和稍後的學者,如德堪多、紹夫、格里澤巴赫、席姆佩爾都對植物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德堪多的《植物地理學》,格里澤巴赫的《地球植被》,席姆佩爾的《生理學基礎上的植物地理學》都產生很大影響,長時期成為關於世界植被知識的基本來源。尤其是《生理學基礎上的植物地理學》,詳細地總結了全世界植物的形式和習性,多次再版,至今沒有失去它的意義。由於這些學者的工作,形成了傳統的「生態植物地理學」方向。
在這期間,達爾文提出了通過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進化的理論,給植物地理學帶來深刻影響,使生物分布規律的解釋具備了正確的理論基礎。此外,達爾文關於有機界發展的理論,提出環境是進化過程的重要推動力,賦予有機體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研究以重要意義。
柯本於20世紀前期提出的氣候分類,以植被為基礎,確立符合植被主要類型之間的邊界的氣候參數,一直為許多自然地理學教科書所採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土壤學家道庫恰耶夫建立了關於自然地帶的學說,促進了植被地帶性規律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隨著「板塊構造說」的出現,韋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大陸漂移說」受到廣泛重視。板塊構造說和大陸漂移理論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廣泛為生物地理學家所接受,解釋了許多植物的分布現象,並使傳統的「歷史植物地理學」發生了革命,促使學者們重新考慮植物分布類型。
60年代後期,麥克阿瑟和威爾遜提出:島嶼上的生物種的數目,代表定居和消失的相反速率之間的平衡,與它們的系統發生的親合性無關,而與該島嶼距離種源(大陸)的遠近和島嶼面積的大小相關。麥克阿瑟的島嶼生物地理理論產生廣泛影響,成為植物地理學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了不少以「生物地理學」命名的著作,其中都有植物地理的內容。聯邦德國地植物學家瓦爾特的三卷《地球植被》,總結了他本人在世界各地考察以及同時代人和前人的工作,在內容的豐富方面和闡述的精確方面,都超過以往同類著作。
隨著科學新理論的出現和新的研究手段的採用,植物地理學正面臨變革。這種變革的兩個最明顯的趨勢是:由定性走向定量,描述配合實驗。
在植物區系研究中,為了獲得可靠的、有實踐意義的數據,必須不僅繪出種(或屬、科)的分布區,而且要提供在其分布區的不同部分數量的估算。對於植物群落的研究,則要求定量地估算每一組分在該地方植被中的作用。在進行植物地理區劃時,不僅要考慮某個種是否存在於該植物地理區或亞區,還要提供作為該地區或亞區特徵的種的或群落的定量鑒定。不僅如此,無論進行植被調查或植物區系分析,都要求廣泛採用統計技術以使調查分析結果能更精確地反映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
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推廣應用,為植物地理學研究搜集、儲存和處理巨大容量數據提供了可能性,使植物地理學得以向更廣泛、更深入的方向發展。一些植物地理學工作者正是藉助於電子計算機這一有效工具,致力於建立和檢驗理論(數學)模型,並根據模型進行植被類型及其動態的預測。
另一方面,植物地理學研究已開始運用實驗方法。在麥克阿瑟理論影響下,已有少數科學家從事於生物地理的實驗。他們操縱的雖然是小型系統—小的島嶼,卻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然而,由於植物地理學的大多數重要問題涉及時間長、范圍廣,不可能或不容易進行實驗。
植物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傳統的植物地理學分為三個部分:區系植物地理學、生態植物地理學和歷史植物地理學。
歷史植物地理學研究植被的時間發展規律,現代植被空間規律的闡明要藉助於歷史植物地理學研究的結淪。生態植物地理學與植物生理學的成就結合,已經發展成為植物生態學。從地理學的觀點來看,植被由不同種類的植物組成,而不同種類的植物個體在自然界極少孤立出現,總是與其他植物結合形成群落存在,植物地理學的研究只能根據研究對象,在兩個水平上進行:在種屬(包括種以下和屬以上的單位)水平上進行和在群落水平上進行。前者是植物種類地理,後者是植物群落地理。
植物種類地理主要內容包括:植物生態地理群,植物分布區,植物特有種植物殘遺種和植物替代種,植物區系,地球植物區系分區,以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說等。植物群落地理主要內容包括:植物群落、植被動態、植被帶以及各種植被類型。此外,植物地理學還研究植物地理氣候指標、植物地理先兆法則、指示植物、植被區劃和植被制圖等。
海洋與陸地的環境條件差異很大,海洋植物的生活有不同於陸地植物的規律。海洋生物的分布首先取決於水的鹽度、深度(光透入的深度)以及隨深度的增加所引起的壓力的增大等因素。海洋中溫度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變化遠比陸地上的微弱和平緩。因此,在陸地上決定植物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基本因素是空氣和土壤的溫度和水分,而在海洋並不是如此。海洋植物地理研究的領域還有待於進一步的開拓和發展。
通過植物地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各類植物和植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多種多樣的分布類型,以及這些分布類型的形成、變化和發展趨向等等。
植物地理學可以提供關於植物資源的分布和儲量的資料,並通過植物地理考察發現新的有用植物;一個地區引種某種植物能否正常生長和繁殖,以及能否提供滿足人類要求的生產力,也有賴於植物地理的知識;植物地理學還對防護林的配置、綠地的安排,包括其構成植物的種類都有指導作用;植物和植物群落是環境的綜合指示體。在勘探金屬礦床、尋找地下水,確定荒地開墾的可能性和利用方向等工作中,利用指示植物和指示群落司大大節約時間和投資;植被地圖和其他植物地理圖是國土規劃和整治的重要參考資料;同動物地理學的研究一道,為確定自然保護對象,自然保護區設置地點、范圍以及保護區網的布設,提供依據。
http://www.geoe.cn/dlke/ShowClass.asp?ClassID=283
呢度都好多植物地理噶野~~~

I. 地理是什麼

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

「地理專」一詞屬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9)植物地理學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核心分支學科

1、自然地理學

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等。

與自然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生物,化學,物理,天文,數學,技術等。

2、人文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等。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經濟,政治,歷史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