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家海嘯逃生
① 大海潚到來怎樣逃生
海嘯中逃生法
如果你看到或聽到了海嘯預警信號,無論是在家、學校還是在海灘周邊玩耍,均應立刻採取行動,千萬不要等待當地應急服務機構的預警。因為如果出現上文提到的徵兆,海嘯在幾分鍾內就會來臨。在應急服務機構發出警告前,你應該早已脫險。逃生時要注意的事項有:
1.遠離海岸。不要去任何靠近海灘的地方或者進入任何靠近海灘的建築里。即使你看到的是非常小的海嘯,也要立刻離開。海嘯的波浪不斷變大並持續撞擊海岸,因此下一個巨浪也許就要接踵而來。通常來講,如果你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海浪,你已經距離海嘯太近,逃離的時間已經太晚了。然而不管怎樣,你都要努力逃離。
2.跑向內陸或者更高的地方。要盡可能跑向內陸,離海岸線越遠越好。如果你的時間有限或已身處險境,選擇高大、堅固的建築物並盡可能往高處爬,最好能夠爬到屋頂;海邊鋼筋加固的高層大樓如酒店,是從海嘯中逃生的一個安全場所;不要選擇低矮的房子或者建築材料對海嘯沒有抵抗力的建築物;島嶼鏈、深度淺的海岸和紅樹林可以分散和減弱海嘯,但是無法抵擋非常強勁的海浪。
3.爬到粗壯的樹上。如果你已被困,上述所有選擇你都沒辦法實行,那就尋找粗壯、高大的樹並盡可能往高處爬。當然會存在樹被海嘯摧倒的風險,但這是所有辦法都不起作用時唯一的求生路徑。
4.抓住漂浮物。如果你由於一些原因被卷進水中,抓住一些漂浮物:如救生圈、門板、樹干、釣魚設備等。
5.把船駛向開闊海面。如果海嘯預警時你正在船上,一定不要將船隻開回港灣,要盡量將船隻開到開闊的海面上。
6.放棄你的財產和其他物品。你的生命比你的玩具、書籍、日常用品或其他物品更重要,攜帶它們會縮短你的求生時間,應果斷扔下它們並努力跑到安全的地方。
7.在外要停留數小時,直到得到准確的信息。海嘯可以持續撞擊海岸達數小時,因此危險不會很快過去。除非你從應急服務機構得到了確定的消息,否則不要返回。在沒有得到確切消息前要耐心等待。
8.保持與外界的聯系。如果在你避難的地方有收音機,打開它並不斷接收最新信息,時刻保持與外界的聯系。不要輕信謠言。
做到了這些,你就有很大的生還可能。當然,除了在海嘯到來時掌握逃生技巧,生活在海岸邊的人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一些海嘯防備措施。究竟該如何做呢?請繼續閱讀下節。
如果海嘯來臨時你正在海灘游泳,要迅速逃往高出,切忌慌亂
應對海嘯日常防備措施
如果你居住在具有海嘯風險的區域,做好日常防禦准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所在的學校或公司沒有相關的海嘯應急疏散計劃,你應該要求他們提供一份。你也可以自己制定一份逃生計劃,包括學校(或公司)和家裡兩套預案。
1.准備一個急救包是十分必要的。裡面要包括食物、水、急救葯箱這些必備品。把它放在明顯的、所有人都知道且發生緊急情況時可以隨手拿起的地方。另外,急救包最好人手一個。
2.制定一個緊急疏散計劃。制定的時候要考慮你所在地區的周圍環境,記錄下逃生時可以前往的安全地方,特別是步行不超過15分鍾的地方。逃生路線盡量多樣化,以防災害阻斷逃生路線的可能。
3.定期進行海嘯撤離演練。通過實戰練習,熟練掌握海嘯發生時的逃生方法。
4.牢記預警信號。通過宣傳冊或者逃生課程熟知應急服務機構的各種預警信號與系統。
5.急救護理知識。海嘯中自己以及很多人可能受傷,因此掌握最基本的急救護理知識,在救護車到來前,確保生命不因缺乏常識而逝去。
6.災後處理。一個完備的逃生計劃還應該包括災後處理。當海嘯平息後,周圍到處都是被摧毀的建築物、殘骸、甚至屍體。水和食物的供應都可能是問題。疾病、悲痛、受傷、飢渴,危險還遠沒有過去。災後的處理方案是社區、政府、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你的社區應該建立完備的災後處理系統。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平安度過一生,但災難往往不期而至,因此,要時刻准備好應對災難的發生。
海嘯逃生小貼士
1.災難來臨時,要時刻保持冷靜;
2.要照顧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3.學習基礎的地理課程有助於拯救你的生命;
4.定期更新應急食物和水;
5.切忌帶走所有物品;
6.掌握各種災害的逃生技巧;
7.不斷完善逃生計劃
② 科學家找到了什麼證據證明諾亞方舟真實存在
史前大洪水,是指史前時代地球突然被來歷不明的海嘯包圍,強而有力的洪水,使高山在波濤中顫抖,陸地在巨變中呻吟……以雷霆萬鈞之勢,咆哮著沖向陸地,吞沒了平原谷地,以及地球上的所有生靈。有人認為是人類傳訛附會的記憶,也有人認為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孰是孰非千百年來仍無定論。
在《聖經》中也有關於上帝發洪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科學根據。可是,經過歷史學家的相關考證,證明在人類的歷史上,的確發生過具有毀滅性的洪水災難,即:遠古時代的人們,確實經歷過非常嚴重的大水災。
不過,雖然在人們尋找方舟的道路上,還有很多謎團沒有被解開,但是,世界各國的探索者依然對此擁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且促使人們對方舟不斷探尋的腳步。
③ 百年以來已經造成26萬人死亡!恐怖的海嘯是怎麼形成的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地震?核輻射?不,是海嘯。海嘯的破壞力遠超前兩者,每次大地震都有倖存者,核輻射也有控制的辦法,而海嘯,幾乎就是「團滅」。那這么可怕的海嘯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又該怎麼逃生呢?
那浪高只有幾米的「小海嘯」呢?因為「小海嘯」幾乎不會對人類活動造成破壞,常被氣象部門當做「風暴潮」對待,其形成原因則更為復雜,粗茶認為與宇宙活動有關,比如潮汐突然增大或太陽黑子突然增多,因為據氣象部門的統計,「風暴潮」頻發的年份間隔周期一般是11年,與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非常吻合,而「風暴潮」通常在一個月中每隔15天達到一個高潮,這與月球的」朔望「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④ 海嘯的逃生方法
在印度洋大海嘯中,一名10歲的英國小女孩僅憑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救了幾百人的性命。
這位小英雄名叫緹麗,海嘯來臨當天,她正和父母在泰國普吉島海灘享受假期。就在海嘯到來前的幾分鍾,緹麗的臉上突然露出驚恐之色。她跑過去對母親說:「媽媽,我們現在必須離開沙灘,我想海嘯即將來臨!」她說她看見海面上起了很多的泡泡,然後浪就突然打了過來。這正是地理老師曾經描述過的情形,並且她記得,從海水上漲到海嘯襲來,這中間有10分鍾左右的時間。
起初,在場的成年人對小女孩的話都半信半疑,但緹麗堅持請求大家立即離開。於是,幾分鍾內遊客已全部撤離沙灘。當這幾百名遊客跑到安全地帶時,身後已傳來了巨大的海浪聲——「噢,上帝,海嘯,海嘯真的來了!」人們在激動和驚恐中哭泣,爭相擁抱和親吻他們的救命恩人緹麗。當天,這個海灘是普吉島沿岸惟一沒有死傷的地點。
逃生辦法呢,也要記住這幾點:
平時要用心學習防災知識:如防地震、防洪水、防海嘯、防冰雹、防雷暴襲擊等。
外出旅遊要仔細觀察環境變化,發現異常,立即自救逃生。
面對傷害,保護自己最重要。有人幫你,是你的幸運;無人幫你,是鍛煉自己的機會。沒有人該為你做什麼,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為自己負責。
⑤ 印度海嘯時,一個小女孩救了300多人有這回事嗎
具體情況就像我說的這樣呀。
有,是一個美國小姑娘,在美國讀小學。
她是在內自然課上學到海容嘯前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而在印度海嘯時應征了那些學到的情況,之後告訴她的母親,與她母親一起勸當地遊客逃生。
CNN, BBC都有報道。
⑥ 海嘯的逃生方法
一、地震是海嘯最明顯的前兆。如果你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內入海口。如果聽容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做好防海嘯的准備,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要記住,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公里遠的地方。
二、海上船隻聽到海嘯預警後應該避免返回港灣,海嘯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險。如果有足夠時間,船主應該在海嘯到來前把船開到開闊海面。如果沒有時間開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離停泊在海港里的船隻。
三、海嘯登陸時海水往往明顯升高或降低,如果你看到海面後退速度異常快,立刻撤離到內陸地勢較高的地方。四、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急救包,裡面應該有足夠72小時用的葯物、飲用水和其他必需品。這一點適用於海嘯、地震和一切突發災害。
⑦ 2012觀後感,要與地理知識有關的,急
除了宏大的場面,其實給我最深刻的還是影片中的對各種人物的親情、愛情、責任的展示,以及人類不分國籍互相關愛、災難面前相互扶持。影片的每個人物都是人類不同國籍不同層次的典型代表。當然與社會道德相悖的反面人物是不可缺少的,這是每個影視作品及社會都存在的。
1、親情
剛開始我的注意力完全被傑克遜一家給吸引住了,過於專注於熱愛的事業而忽略了妻子及子女的傑克遜在影片開始的時候,開著別人的豪華轎車帶著一子一女到曾經和妻子一起去過的黃石公園野遊,兒子一副完全愛理不理且表現出很喜歡媽媽的新男朋友的樣子,為父親這恐怕是莫大的諷刺。送子女回前妻家看到情敵戈登醫生和妻子出來應邀請他一起到家裡吃煎餅,傑克遜面對了另一個尷尬。送雙胞胎上飛機,在雙胞胎與他對罵時不小心透漏了災難的降臨及政府的計劃,傑克遜全速開車回到剛剛離開且正在面臨滅頂之災的前妻家,來營救他的家人當然也接上了前妻的男友。逃難的過程是影片的一大看點,也就在這一過程中,使這一家人一直隱藏的愛湧上來。傑克遜一直都是愛他的前妻及子女的,這個在開始就很明顯了,只是因為前妻和兒子不理解他對寫書的痴狂,在無奈中他埋藏著自己的感情和自尊;其實前妻和男友(不好意思,忘記他的名字了,暫且叫他醫生吧,因為他的職業是名醫生)在超市第一次遇到地裂時,醫生在言語上冒犯傑克,前妻極力維護他,就已經表現出了她仍然愛著傑克遜,後來他們偷偷進入方舟一路上相互扶持,尤其是只剩幾分鍾海嘯就到來而方舟的門卻關不上傑克遜返回去檢修時,兒子對父親的愛完全爆發了,趁大家不注意,諾亞尾隨父親,兩人齊心協力在最後幾秒的時候解除了故障,大門及時合上,方舟發動了引擎,整個船上的人脫離了危險;諾亞回到了母親身邊,媽媽問他爸爸呢,他說就在我後面,可是他們卻沒看到傑克遜,母子倆抱在一起為失去親人哭泣,指揮中心的人都陷入了哀默中,就在此刻傑克遜出現了,當他浮出水面與前妻兒子相擁的畫面通過監控顯示出現在大家面前時,所有的人都歡呼起來;(當時自己也鬆了一口氣,不喜歡看災難片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導演或者作者總是喜歡把相愛的情侶或者溫暖的家庭生生拆散,讓人看得撕心裂肺的痛,還好此片沒有讓人如此絕望。)最後災難結束,地球恢復平靜,一家四口出現在大屏幕上,女兒問:「我們什麼時候回家?」父親說:「我們就在這兒建立一個新家好嗎?只要我們在一起到哪兒都是家。」我想說的是,在我們還來得及的時候,請好好珍惜身邊的或者遠方的家人吧,不要等到你的一個轉身變成了一世的訣別。如果兒子覺得父親不夠愛你,其實你錯了,因為作為一家之長,他必須養家糊口以及擔負著這樣或那樣的責任,他想把最好的東西放到你面前,而你的冷漠刺傷了他;如果父親覺得兒子不夠敬愛你,其實你也錯了,他只是感覺不到你的愛與重視,所以想用冷漠和叛逆來引起你的注意。
當方舟的大門要關上時,尤里用他所有的力氣和希望將兒子推上了方舟而自己卻葬身於海嘯,我才開始注意這個自始至終的反面人物,哪怕再冷酷無情的人也是有愛的。他漠視小人物時的殘忍,以及在危難時刻毫不猶豫的丟掉信任他的拳擊手和女友的無情,然而在這一刻他變成了一個偉大的父親,為兒子爭取活著的權利,將希望全部寄託到了生命尾聲的那跳躍著向上的一舉。
勞拉的父親,那個美國總統在最後關頭選擇了和國民一起面對這場災難,然而再偉大的人物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就在勞拉登上方舟以為父親在指揮中心忙碌時,打來了那個訣別的電話:「勞拉,如果讓你在等船之前知道,我想你是絕不會登船的。」
影片的另一個主人公,博士再登船之前也給父親打了最後一通電話,父親很安詳的等待著災難的降臨,並告訴博士:「我跟你媽媽的這一生過得都很精彩,我們最成功的是有這樣一個優秀的兒子。」博士父親的搭檔哈里也給一直冷戰的兒子打了多年來的第一通電話,然而卻沒來得及跟兒子說上一句話,但是導演留了一個讓觀眾想像的空間,因為哈里的小孫女說是爺爺打來的,這是不是意味著兒子已經知道了父親原諒了他去了一個日本妻子?畢竟父子之間還是有一些默契的。
影片里另一反面人物,我忘記他叫什麼名字了,在總統放棄生機後成為美國的總指揮的那個人,他像往常一樣給母親打了一個電話,還跟母親說下個星期的這個時候再打,手中拿著兩張票,然而89歲高齡腦子已經不清楚且腿腳不便的母親顯然不能登船的,手中那張多餘的票已經沒有可送之人,我想這是影片中最悲哀的人吧。
2、愛情
在每部影片中,愛情都是不老的傳奇,它的偉大與震撼在於沒有血緣關系的兩人之間因為存在愛情可以為對方付出生命。勞拉與博士在逃難以及拯救人類的過程中發現了共同的價值觀,在人們脫離危險後,愛情就這樣順理成章的產生了。
尤里和他漂亮的女朋友,救援人員請他們出示登船卡時,他們之間相互利用的關系爆漏,尤里早就知道女友和飛行員之間的關系,因此他毫不猶豫的丟棄了女友,而他的女朋友也在後來向傑克遜承認了她其實愛的的確是飛行員,她真應該早點兒做出選擇。然而她一直選擇呆在尤里身邊,也不過是看上了人家能夠拿安225作私人飛機的財富。貪婪的人總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他們最後都沒有逃離那場災難,盡管在危難時刻他們都表現出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傑克遜的前妻和戈登醫生,不說傑克遜,是因為他和前妻雖然離婚了,但他們彼此相愛,還共有一對兒女,已經成了深入骨髓的一家人。不可否認戈登醫生是愛傑克遜的前妻的,而這個女人顯然也是被對方吸引的,曾一度認為是愛他的,只是在最後關頭她才明白誰才是自己等的人,導演給戈登的結局看似殘忍,其實在愛情上這是最好的歸宿,藝術是高於生活的,也許在現實世界裡什麼都不如活著更有意義,而在藝術里的愛情總會以一種悲劇來成全另一場喜劇,傑克遜一家在一起了,他們都不會忘記戈登,尤其是被他愛的那個女人,他永遠活在她的心裡。我想說的並不是得不到愛情的人都應該以死亡這種悲壯的方式活在對方生命中,而是想說如果不能夠和我們愛的人在一起,請把最美好的自己留給他/她,然後退出他/她的生活,成全他/她的幸福,那麼我們就會永遠以最好的形象出現在那個人的回憶中。
......
3、友情
友情在這部影片里表現得並不是很多,畢竟在鋼筋水泥的現代社會,很少再有人關注一些與我們毫無血緣關系的人了,何況是人類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我能想到的只有博士的朋友在死亡到來之前的那通電話。但那個鏡頭是一家三口相擁著等待死神的降臨,毫無畏懼,也許親情真的更為偉大吧。
4、責任和人性
雖然沒有過多的描寫友情,但是影片中人與人之間,完全的陌生人或者僅僅是認識的人,在關鍵時刻都沒有隻顧自己逃命而放棄別人的生命,是責任還是人性的偉大,我無法區分。飛行員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駕駛那架安225,只是為了讓其他人安全降落,甚至尤里根本就不領情,更不會因此更感激他,他應該是知道的,然而還是選擇了犧牲。
尤里的女朋友在閘門合上前一霎那,把傑克遜的女兒麗莉推了上去,而自己卻失去了逃生的機會;
那個中國藏族老太太說:「我們都是地球的兒女!」這句話道出了人性的良知,也是對整個影片中那一個個對生命的尊重的行為的詮釋,她代表了最平凡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
博士則代表了社會上層人物,不管是底層也好,上層也罷,他們都是人類道德規范的象徵。
在《2012》里,我可以看到人類生命和人類文明的脆弱,那麼健美的身軀,那麼精美的建築,那麼溫情的感情,在大自然狂暴的力量面前,顯得如此無力,幾秒鍾,或者幾分鍾,在地震、火山、海嘯、超級洪災面前,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我也看見,無論是在什麼樣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類,或者說作為人類代表的影片主人公一家,還有那些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平民百姓的人,都在災難面前表現出了人類的尊嚴。美國總統在災難註定來臨的時刻,選擇留在美國與自己的人民在一起直到最後時刻,「船長不願丟下正在沉沒的船,這是他高貴的選擇」,影片中那位美國官員對總統的評價,我完全贊成。在超級洪水襲來的最後時刻,那些掌握著方舟外幾萬人命運的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領導人們,在瑞得里安博士「我們都是人類的一份子,人類的文明就在與互相幫助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我們今天放棄他們,那麼即使我們生存下來,我們怎麼去面對自己的孩子,孩子們又怎麼去面對他們的孩子」的激切演說下,一致同意打開方舟大門,無數人歡呼著沖進方舟。那一刻,不管是是什麼人,不管是什麼政治立場,我想,都會在心中刻下一絲溫馨。
而那些普通人,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出的奮斗和努力,更值得我們投以尊敬的目光。男主角傑克,為了讓自己的一家人得到進入方舟的船票,駕著車瘋狂地跑,從黃石國家公園跑到了拉斯維加斯的機場,在漫天黃石公園火山爆發的巨大煙火中找到沉迷於要和地球共存亡並且快死了都不忘記自己是第一個宣布地球完蛋的那個瘋狂傢伙,又在陷入巨大的裂縫後爬出來追上正在起飛的飛機,經過了飛機原本說要在中國南海迫降最後卻在中國西藏降落的戲劇性經歷,終於在那位好心的中國方舟工作人員天慶的幫助下全家進入了方舟。當傑克在影片最後,終於解除了方舟尾部的機械故障使得方舟順利開動,一家人悲喜交集擁抱在一起的一刻,我想,作為平凡人的傑克,在這樣的巨大災難面前表現出來的同樣巨大的勇氣,應該說不上是為了什麼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即使他的做法恰好做到了這點)。他和瑞得里安博士不同,博士確實是一個全人類共同利益至上的理想主義人物,而傑克,在尋常時期在一個為生活而奔波的小人物,在危險來臨時,他的無比勇敢和智慧,都只是為了自己的親人。但誰能說,即使只是為了自己的親人,他的這一切舉動就不值得我們感動,並且值得我們向他致敬呢?又有誰能說,他的一切舉動,不是博大寬廣、勇於付出和為了他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光輝人性呢?
就這樣!災難將至的影子不斷在顯現,各國地區開始發現地表大面積,人們卻依然活在「政客」們的語言之中。如這句這是故事在加州岩層斷裂並且導致毀滅的前1分鍾時,政客代表人所說的話!:「我們有理由相信,世界末日不會到來,此前發現的各個地表斷裂已明顯舒緩了板塊移動的張力。所以我們。。。。。」接下來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到處是哭喊聲,就在這些哭喊而無助的聲中,加州毀滅了!(看到電影的景象的時,不知讀者的感受是什麼,我的感覺是身為同一個活在地球上的人我們是幸運的我們生存了下來,又多了一些時間來看待或思考發生在身邊的種種事情,而另一方面,連我自己都無法表達當那些政客連話都沒說完就已經成為廢墟中的一份子時自己心裡的感觸。是因為政府的無能導致了人間的悲劇?還是說政府本身也是其中的受害者?這點無人能回答!真的!無人能回答!)補充:此時主角和家人還活著,其實我感到的並不是滑稽,因為確實很多美國大製作的電影主角是「不死之身」我感到的是高興,發自內心的高興,「活著比什麼都好」這句話在這時說如同聖經里的真理一樣不可磨滅!
接下來大災難的前兆結束後所帶來的影響,已經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了,南北磁場變化,各大洲板塊崩裂下沉,海平面發生大型海嘯等等都預示著人類的毀滅已經到來了。
「思想」轉會5年前,當美國政府第一個知道這件事請以後第一個做出的判斷就是「方案」於是開始聯絡各個國家參與此次行動(最終有46個國家參加了,在這點上我就想說剩下的國家為什麼不參與,就因為他們國家的經濟不夠強悍,【在這里再補充一下最後活下的人都需要購買一張「票」而這張票的標價是10億歐元】所以他們沒有活下來的資格么,可是連我自己也在同一時間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有時候確實會發生改變,不能因為為了救這些不能給大家帶來「幫助」:的人們而影響到更多的人。取捨生命:總是最難抉擇的事情),於是找到了世界上最大勞動力的國家來承擔拯救世界危機的重擔。沒錯那個國家的名字就是Z國(在這里無法打出次過的名字所以拼音首字母作為縮寫)其實這並不是因為我是Z國人我就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仔細想想的確只有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勞動力以及種種條件滿足了這項重任的承擔責任。就這樣5年的時間過去了,諾亞方舟計劃就在基層人民不知道的情況下開始了……直至世界末日的到來它也終於問世於世界之中。
最後它所承載的是希望,同時也是回憶以及悲傷。當影片最後打出的一個時間時感悟也由此成為連成在了一起。0001年12月27日,這是一個新的時代然而又是不同的時代,「我們」不是創造世界的造物主,但我們確是親生經歷世界被毀滅並且被重新創造的見證者,我們所迎來的是昔日之光——同樣的光芒,卻不同的時間所散發的光芒。我們要學會創造,並且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我們在這里見證,我們要在這里留下新的歷史
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都是渺小的。在巨大的自然破壞力前,我們都是無力的,唯一能拯救自己的,除了方舟,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天性中光輝燦爛的人性,是為了親人和朋友不惜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英勇。當我們能夠做到這一切,我們也才能夠拯救自己,我們也才能夠拯救人類和文明。
⑧ 為什麼海嘯來臨前海水裡面會冒許多氣泡
泡沫一般是由蛋白質形成的。
海水中有很多的微生物,比如細菌,綠藻,藍藻等,這些微生物自身會釋放出一些蛋白質,它們死亡的時候也會形成很多的蛋白質。蛋白質比較高的溶液在劇烈攪拌、晃動、振盪的時候會形成泡沫。比方說,煮牛奶很容易溢出來,就是因為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
比較污濁的海水會使細菌,綠藻,藍藻等微生物大量死亡,其細胞破裂釋放出蛋白質,這樣的海水非常容易產生泡沫。
一堂地理課 救了百條命
一名隨父母在泰國普吉島度假的10歲英國女童蒂莉·斯密茨,利用地理課上學到的關於海嘯的基本知識,不僅挽救了一家四口,而且還救了同行的100多名遊客和旅館員工的命。
去年(2005年)12月26日,小蒂莉正和父母及妹妹在旅館前的海邊,突然發現海水大面積後退,緊接著海水中出現大量氣泡,遠處地平線上船隻也隨海浪猛烈地上下顛簸。正當其他遊客欣賞這一奇怪景象時,小蒂莉突然想到,在兩周前的一堂地理課上,地理老師曾說過,海水突然退去和裡面產生氣泡就是海嘯的前兆,其後的5到10分鍾非常關鍵,人們應該立即遠離岸邊,盡量向高處逃跑。小蒂莉把這些告訴了媽媽,說可能有海嘯。她的父母馬上告訴了其他遊客和旅館員工。當他們剛剛抵達高地時,只見驚天海嘯奔涌而來,一瞬間就淹沒了他們剛才呆過的地方,將那些逃生的遊客驚得目瞪口呆。
海嘯導致這些微生物死亡,從而產生大量氣泡。進而使人們知道海嘯即將到來。
⑨ 日本地震海嘯都隱含了什麼地理方面的知識
本文導讀: 地震、海嘯、核泄漏,一場巨大的復合式劫難突襲日本。防震經驗豐富的日本猝遭強震,緬甸近日也遇強震,關於地震預警和地球是否進入地震多發期的疑問再次擺在人們面前。
圖表:日本大地震災情報告。
專訪:日本大地震三問三答——訪德國地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汪榮江
新華網柏林3月26日電 (記者韓墨) 地震、海嘯、核泄漏,一場巨大的復合式劫難突襲日本。防震經驗豐富的日本猝遭強震,緬甸近日也遇強震,關於地震預警和地球是否進入地震多發期的疑問再次擺在人們面前。
為此,新華社記者走訪了德國地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德籍華人汪榮江博士。汪榮江從事地震學研究近30年,在地學數字模擬、地震早期預警等領域有一定建樹。
一問:里氏9級的日本大地震難道完全不可預知?
答:就現階段而言,短期臨震預報,世界哪一個國家也做不到。我們不能預先判定地震的確切時間和地點,科學在這方面還沒有突破。
雖然短期臨震預報不可能,但地震中長期預測評估,則是人們必須要做而且也能做好的工作。沒有地震發生時,地球其實也在發生地表位移,板塊間會慢慢錯動,研究人員可通過高精度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觀測板塊相互作用。如果發現某些板塊長時間被「卡住」或「粘住」,沒有位移,而它周邊區域滑動相對較多,就可以判定這個區域發生較大地震的概率在上升。
事實上,日本大地震發生前,震源區域早已被科學家標成紅色,即認為這一地帶能量顯著蓄積。但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它具體什麼時候震,能量會有多大。
二問:素有「抗震強國」之稱的日本在此次災難中死亡過萬,日本的預警系統失敗了嗎?
答:這次日本的地震預警工作,仍然是世界一流。日本這次的預警在大地震橫波抵達前10秒發出。不要小看這幾秒鍾,它可以讓許多人及時避難逃生。
「預警」與「預告」不同,預告是指地震發生前就做出判定,短期預告基本不可能;而預警是指地震或者海嘯發生後,利用第一輪破壞性力量抵達前的寶貴時間,快速向公眾發出避難警報,經過嚴密而科學的設計和演練,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這次大地震後約3分鍾,日本就發布了海嘯警報,列出了海嘯抵達時間,而美國大約是地震發生後9分鍾才完成計算,作出預警。加上日本完備的預警手機簡訊發送系統,預警信息可在第一時間發送。
然而,海嘯預警面臨一個全球性難題:我們還不能精確測算海嘯強度。日本預警時估計海嘯也就3米至6米,而實際情況是,有些地方的海嘯足有二三十米。
計算海嘯強度的關鍵是迅速確定震源位置和地殼的破裂分布,然後引用合適的位錯數據模型,推算出海嘯的強度和運動路徑。日本大地震這種發生在俯沖帶的地震,地殼形變數據只能從陸地這邊得到,而沖向陸地的海洋板塊位於海下,人們無法立即獲取數據。由於日本在地震來襲時對位錯分布算得不準,加上沒有選擇好合適的數據模型,在海嘯強度的判斷上出現了較大誤差。
三問:地球是否進入大地震活躍期?
答:地球總體上進入地震活躍期的說法並不準確。環太平洋板塊以每年30厘米的速度俯沖,它被哪裡卡住了,哪裡就會蓄積能量。每年這個板塊都會以地震這種極端方式釋放能量,之後再進行新的集聚。這是一種周期性,但並不存在嚴格的地震周期,因為能量可能通過大地震釋放,也可能通過多個較小的地震,其中沒有固定規律可循。
具體到日本東北部海域,人們可以認為,未來幾十年這里不會再發生這樣大規模的地震,因為它積攢的能量釋放掉了,再次積蓄需要一個過程。
這次大地震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喚起了人們對於復合式災難的深度思考。地震海嘯對核電站造成嚴重沖擊,這在人類災難史上還是第一次。以前,人們對各類災害的評估和防範大多相互獨立,而現在則要把地震、海嘯等主災和可能的次生災害結合起來考察,形成一個鏈條,以便在應對災難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損失。
歐亞大陸地震活躍期持續5~11年?
第一財經日報-北青網
日本8.8級大震,引發學界關於歐亞大陸板塊是否會再次發生強震的擔憂。有專家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歐亞大陸板塊進入地震相對活躍期,這一周期未來將持續5到11年。
太平洋板塊俯沖
日本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邊緣,這一全長4萬公里的地震帶像一個巨大的環,圍繞著太平洋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板塊移動劇烈。它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幾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
「從板塊構造來看,日本正好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太平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下方,這種地質劇烈變動的地區極易發生地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付碧宏教授告訴記者,「太平洋板塊每年向亞歐板塊移動80~90毫米,板塊運動過程中能量有聚集,所以會地震來釋放積聚的能量。」
地殼岩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並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為斷層。
據共同社援引日本築波大學教授的分析,斷層發生移位是造成日本大地震的首要原因。該斷層帶長500公里,寬200公里,從日本岩手縣一直綿延至茨城縣。斷層以0.13米/秒的速度持續運動150餘秒,整個過程移動距離達20米。
日本國土地理院11日晚間公布,距日本東北部海域地震震中較近的宮城縣境內出現了約4米的地殼變動,是日本有地震觀測史以來的最大地殼變動紀錄。
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魏東平在地震發生後撰寫的文章中指出,關於在日本四國島的日本南海、北上至東京都所在的關東地區,一直持續向北到靠近北海道的南部,自本世紀初開始,會在最近的10~30年,發生一次8級以上的巨大地震,已經基本成為地震學家們的共識。
進入地震活躍期?
3月10日,中國雲南盈江發生里氏5.8級地震;3月11日,日本發生里氏8.8級地震。由於連續兩天在不同地區發生較強地震,引發了很多網友猜疑,「兩次地震有沒有關聯,地球是不是進入地震活躍期了?」
據中國地震局有關專家介紹,雲南盈江地震跟日本地震沒有因果關系,兩者一個是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引起的,一個是環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引起的。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劉傑認為,全球現有的地震資料最早只能記錄到110年前,因此各國對於全球地震活動周期的研究存在很大爭議,從歷史資料初步分析,全球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起就進入了一個強震相對活躍的時期。
據公開數據,全球平均每年有18次里氏7級以上地震、1到2次里氏8級地震、200多次里氏6級地震,這是一種正常能量釋放。2004年以來,全球發生了多次里氏8.5級以上的巨震。
「針對活躍周期的時間點認定上,目前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付碧宏告訴記者,「我認為此次歐亞板塊活躍期應從2001年中國昆侖山8.1級大地震開始算起。」
付碧宏告訴記者,從一般規律來看,一個地震活躍周期是15到20年,如果從2001年開始算起的話,本輪周期還有5到11年的時間。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3月份地震全記錄
廣州日報
3月21日菲律賓中部民都洛地區21日傍晚發生里氏5.4級地震(也有說里氏5.8級),震中位於民都洛地區的盧邦島附近海底,震源深度為92公里。
3月22日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22日發生里氏6.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7.2度、東經144.0度,震源深度26.5公里。
3月19日日本茨城縣北部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0公里。
3月17日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附近海域當天發生里氏6.5級地震。震中位於首都維拉港西北77公里處,震源在海床以下26.6公里。
3月17日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發生的一起餘震震級達到里氏6.1級。震源深度25至30公里。當天已發生餘震10餘起。
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3月10日,雲南盈江發生里氏5.8級地震。
(新華社)
環太平洋地震帶活躍期 日本餘震或持續一年
新民晚報
日本遭遇百年難遇的9級地震,並引發特大海嘯。上海市地震局地震預測分析中心主任尹京苑研究員說,日本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近一年來頻發的、超過7級以上的強震,標志著環太平洋地震帶進入活躍期。」他提醒,引發地震的原因很復雜,並不只是單純的板塊活動,活躍期也不意味著極度異常,民眾不要莫名恐慌。
對近日「日本海溝地震,我國華北地震帶要小心」的說法,尹京苑認為,兩者不存在對應關系。
與華北地震帶無直接關系
歷史上,我國唐山、邢台、海城地震都是發生在華北的一些主要地震帶上。「日本發生地震,和中國大陸發生地震沒有必然聯系。日本所處的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我國的華北主要地震帶並不是直接相關地區。按照地震類型來分,日本發生的地震屬於板緣地震,而中國發生的地震為板內地震。」
尹京苑說,地震的發生有一些規律性,但也有很強的隨機性,各個地震之間並沒有直接的或者必然的聯系。「從整個板塊運動來看,中國大陸板塊西邊受到印度洋擠壓,向東慢慢移動、形變,東邊有太平洋-菲律賓板塊抵住,作為支撐點。但是其實,板塊邊緣的力傳播到中心,影響已經非常小。因此,處於歐亞板塊邊緣的日本9級地震,對板塊內部產生的影響並不大。」
全球板塊可能由此調整
尹京苑說,從去年年初開始,環太平洋地震帶就已進入一個活躍期,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已處於非常活躍期。「去年,該地震帶上發生了27次超過7級的地震,超過了常年(40年的平均值)平均的18次。」
他認為:「日本這么大的地震發生,全球板塊都需要一個調整。今年一年可能都輕松不了,板塊運動會挺熱鬧。」
餘震可能再度引發海嘯
地震級別增加一級,地震能量就會增強至前一個級別的30倍,此次日本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大約相當於汶川大地震的30倍。
尹京苑說,這么大的地震引發的餘震也非常厲害,「未來一個月都有發生強餘震的可能性。就像汶川地震一樣,較明顯的餘震陸續可能持續一年。」尹京苑說,如果未來再發生7級以上的餘震,仍有引發3到4米高海嘯波的可能性。
本報記者 馬丹
專家稱緬甸地震發生地在怒江瀾滄江地震帶南端
廣州日報
本報訊(記者黃蓉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告訴記者,緬甸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板塊地震帶和大洋地震帶附近,很少有地震,這次發生地震,主要是受哪個地震帶的影響,還要具體分析。
另有廣東地震專家表示,此次地震發生地大概在怒江-瀾滄江地震帶的南端,屬於歐亞板塊地震帶上。「歐亞地震帶是全球概念的,怒江-瀾滄江地震帶是歐亞地震帶中的局部的、小的概念上的地震帶。」他說,「震中烈度大概有Ⅷ-Ⅸ度。」他說,震中離雷州半島還有1000公里,「與廣東無關」。不過,離雲南的確比較近。「離雲南最近的地方大概不到100公里。從地震烈度的概念上來說,雲南邊境的感覺應該有Ⅵ-Ⅶ度。
中國主要地震帶及歷史震中分布圖 中國國家地理
中國以佔世界7%的國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
「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如果這句話不是出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韓竹君研究員之口,我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謊言。
「不是日本嗎?」我脫口而出。
「當然,更准確的說法是:中國和日本一樣,都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他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中國人常為「我們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這7%的國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世界上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中國人抗震意識的薄弱,是我國和日本最大的區別。
以地質學家的專業眼光來看,這卻是毫不意外:地震是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系的。在中國,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再加上歐亞板塊深部地球動力作用的影響,巨大的晚第四紀活動斷裂十分發育,而這些斷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溫床。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國大陸的幾乎所有的8級和80-90%的7級以上的強震都發生在這些斷裂的邊上。
西部地震頻度高,東部地震影響大
「都說中國發生地震多,可是我們為什麼沒有覺察呢?」我向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鄧乃恭研究員提出了這個問題。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國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級。」我仔細想了想才回答。
「不對,其實在2001年就有一場8.1級的地震——東昆侖地震。因為發生在荒無人煙的青藏高原,所以並不被大眾所知了,中國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這樣。」鄧乃恭的手指在《中國地震帶分布圖》上自北向南沿賀蘭山、六盤山、秦嶺、大涼山一線劃過:「這是南北地震帶,它把我國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西部地區的地震在頻度和烈度上都遠遠高於東部地區。地震『偏愛』西部,往往西部發生5、6場地震,東部才發生1場地震。原因就是我國的『鄰居』印度板塊太『熱情』,不斷北移,把西部地區擠得太厲害了。」 (劉晶晶/文 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第6期)
華北地震區也是我國重要的地震區,它對北京、天津、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等10個省和直轄市都有影響。這一地區又是我國傳統的政治經濟中心,就像是中國的心臟,心臟一旦遭到大震,全身都會倍受打擊。
《清史稿》中記載了(康熙)十八年北京附近發生的一次強震。
北京附近發生過如此可怕的大地震,北京還安全嗎?
「北京的問題不大。」一位地震專家講述了他的理由:「每一次地震,都是地球釋放內部能量的過程。能量釋放後,就又進入能量積蓄階段,直到發生新的地震。」
「積蓄能量的階段大概要多久呢?」我想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5級以下的地震,積蓄的時間短,大概在300年左右。8級地震需要的能量,就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大概是10萬年以上吧。」
鄧乃恭的理由和這位專家不同,他說:「北京位於地震帶上,還三面環繞著小震群,看上去很危險,但實際上,這些小震群都是能量釋放口,在能量還沒有積蓄到可以發生大地震時,就以小地震的形式釋放出去了。就像一個水庫,如果在蓄水的過程中隔三差五放放水,就很難蓄滿了。」
韓竹君對北京地震風險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和北京有關的幾條斷裂帶,如八寶山斷裂、黃庄-高麗營斷裂南段、順義-良鄉斷裂南段,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活動性都很弱或基本不活動,這些斷裂引發大地震的可能性並不大。他最後還強調了一點:「地震最可怕的是它在你毫無准備的時候給你致命一擊。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提高人們的防震意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這兩方面工作到位,就算遭遇大地震也不會造成慘痛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