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高中世界地理南亞教學設計

高中世界地理南亞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2-17 02:32:14

1. 高中世界地理

東亞
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3億多。 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薴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東南亞
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 菲律賓、汶萊、東帝汶等國家和地區。面積約448萬平方千米。人口45000多萬。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之一。 群島區和半島的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半島北部山地屬亞熱帶森林氣候。礦物以錫、石油、天然氣、煤、鎳、鋁土礦、鎢、鉻、金等為重要。東南亞是檸檬、黃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檳榔、木菠蘿、馬尼拉麻等熱帶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盛產稻米、橡膠、香料、柚木、木棉、金雞納霜及熱帶水果。 其中的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南亞
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0億以上。本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山地區,南部印度半島為德干高原,北部山地與德干高原之間為印度河-恆河平原。北部和中部平原基本上屬亞熱帶森林氣候,德干高原及斯里蘭卡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斯里蘭卡南部和馬爾地夫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 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乾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西亞
也叫西南亞,指亞洲西部。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 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面積約7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20000多萬。高原廣布,北部多山脈。北部山地高原與南部阿拉伯半島之間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沖積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氣候乾燥。南部沙漠面積廣大。本區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和西部山地屬地中海式氣候,東部和內陸高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的地位。西亞是胡蘿卜、甜瓜、洋蔥、菠菜、苜蓿、椰棗等栽培植物和阿拉伯駱駝、阿拉伯馬、安哥拉山羊、安哥拉兔等著名畜種的原產地。
中亞
指中亞細亞地區。狹義講只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國的全部和哈薩克的南部。本區東南部為山地,地震頻繁,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平原和丘陵,沙漠廣布,氣 候乾旱,屬溫帶和亞熱帶沙漠、草原氣候。礦物以天然氣、石油、煤、銅、鉛、鋅、汞、硫黃和芒硝較重要。 中亞是豌豆、蠶豆、蘋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庫爾綿羊的原產地。出產棉花、煙草、稻米、蠶絲、羊毛和葡萄 、蘋果等。
北亞
指俄羅斯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西部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山地,東部為遠東山地。極圈以北屬寒帶苔原氣候,其餘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河流結冰期六個月以上。礦物以石油、 煤、銅、金、金剛石較重要。出產麥類、馬鈴薯、亞麻和木材等。

2. 求高中世界地理

一、東亞
(一)概述
1.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
2.國家: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
3.地形特徵: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和島嶼;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島、島嶼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東注入太平洋
4.氣候特徵:(1)季風氣候顯著 成因:海陸熱力差異 類型:亞熱帶季風、溫帶季風 (2)溫帶大陸性氣候 分布中國西北部、蒙古 特點: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全年乾燥少雨 (3)東西部氣候差異:東部氣候海洋性明顯,向西大陸性增強。
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於沿海平原 居民:大多數為黃色人種 民族6.經濟:東西部差異顯著,東部自然條件優越,工農業發達,西部氣候乾旱,牧業為主
(二)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徵:(1)位置及領土組成: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及周圍小島組成 (2)地形:多山,山地丘陵佔3/4,平原狹小。(3)氣候:以海洋性季風氣候為主 (4)資源:森林水力資源豐富,礦產貧乏
2.發達的經濟 (1)條件:有利→豐富勞力資源,較高科技水平,多良港,不利→礦產資源缺乏,需從國外進口 (2)經濟特徵:外向型經濟 (3)地位: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部門齊全 (4)對外貿易:主要貿易對象:美國,其次為亞洲和西歐 最大貿易港口:神戶、橫濱
3.太平洋沿岸的工業 四大工業區:東京—橫濱、大阪—神戶、名古層、北九州
4.漁業發達,農業單產高
二、東南亞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1.位置和范圍: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主要國家:內陸國—寮國,面積最大國—印度尼西亞
3.重要地理位置: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通道,東方「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
4.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5.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二)居民和經濟
1.居民:絕大部分屬黃色人種 分布:多分布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 (2)宗教:佛教、伊斯蘭教 (3)華人、華僑最集中地區
2.經濟:(1)主要農產和礦產 農產品:水稻、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礦產資源:錫、石油最為著名 (2)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加工工業發展迅速、旅遊業發展快 (三)新加坡
1.城市島國 馬來半島南面,領土由新加坡和附近一些小島組成處馬六甲海峽東口,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上 華人佔34
2.新興工業國:(1)利用優越地理位置、優良港口,發展轉口貿易,對外貿易和航運業 (2)出口加工工業發展迅速 (3)利用本國優勢發展旅遊業3.花園城市 注意:環保和美化城市
三、南亞
(一)概述
1.歷史和宗教 人類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發源地
2.位置和范圍 (1)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的亞洲部分,包括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上的許多島嶼 (2)主要國家:內陸山國:尼泊爾、錫金、不丹;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3.三大地形區:北部喜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恆河:源於喜馬拉雅山區,注入孟加拉灣,河口有恆河三角洲
5.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風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為旱季 西南季風與農業生產:西南季風早晚強弱造成旱澇災害影響農業生產
(二)印度
1.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國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2.農業:亞洲耕地面積最大國家,主要農產品:水稻、小麥、棉花、茶、黃麻等3.工業:礦產:煤、鐵、錳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
工業:電力、鋼鐵、機械較發達,核能、電子航空、航天發展較快4.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人口最多城市加爾各答,最大港口:孟買
四、中亞
(一)位置:范圍
1.位置:地處內陸,距海較遠,「亞歐大陸橋」的重要通道
2.范圍:包括五個國家,與我國相鄰的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二)自然環境
1.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主要平原為圖蘭平原和裏海沿岸平原
2.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溫帶大陸性氣候
3.河流湖泊河流多內流河,內流河有阿姆河、錫爾河、外流河→額爾齊斯河湖泊多為內流湖,有世界最大的湖泊裏海。
作用:這些河流為中亞的工、農牧業生產發展提供水源
(三)經濟
1.農業:分布:西部、北部灌溉農業為主,中部、南部畜牧業為主
主要農產品:棉花僅次於中國、美國、畜牧業→細毛羊、羔皮羊為主
2.工業:采礦業、加工工業、冶金、軍事工業較發達
五、西亞和北非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1.重要的交通位置:兩洋(大西洋、印度洋)
三洲(亞、歐、非) 五海(地中海、紅海、黑海、阿拉伯海、裏海)之地
2.地形:高原為主,平原面積狹小。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
3.氣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旱。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
4.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地下石油資源豐富
(二)居民和經濟
1.居民:白色人種為主 民族、語言:阿拉伯人為主,通用阿拉伯語
宗教: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發祥地
2.世界石油庫和磷礦庫:西亞石油以波斯灣為中心,主要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成特、伊拉克。北非盛產石油及磷礦石,摩洛哥磷礦石產量佔世界3/4
3.畜牧業和灌溉農業(1)畜牧業較發達,以游牧為主(2)灌溉農業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綠洲,綠洲農業代表植物:棗椰(3)地中海沿岸水果產區
(三)埃及
1.位置:非洲東北部,及亞洲境內西奈半島
2.尼羅河的贈禮:尼羅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便利灌溉水源
3.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4.經濟:重要的傳統出口商品———長絨棉 主要經濟支柱:石油、運河、僑匯、旅遊業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自然環境
1.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非大裂谷,最高山峰:氣力馬扎羅山;剛果盆地及成因
2.河流、湖泊:水力資源最豐富河流—剛果河 最深湖—坦噶尼喀湖
3.氣候特點:炎熱多雨,以熱帶草原、熱帶雨林氣候為主
4.礦產:南非黃金產量第一,幾內亞鋁土,尚比亞銅礦、奈及利亞石油
(二)居民和經濟
1.黑種人的故鄉 黑色人種為主 2.政治版圖變化 3.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4.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1)人口自然增長率超過糧食增長率,許多國家糧食不能自給;不合理開發導致環境惡化。 (2)解決問題途徑:保護自然環境,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加強民族團結
七、歐洲西部
(一)自然環境
1.位置范圍:歐州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范圍:北歐、中歐、西歐、南歐 2.輪廓: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多內海、海灣和邊緣海 3.地形:平原、山地為主,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4.山地: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冰川作用明顯。5.氣候特徵:冬溫夏涼,全年降水季節分配均勻,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溫帶大陸、地中海氣候 6.江湖(1)河流特徵:河網密布、水量充沛,無長河(2)主要河流:多瑙河(歐洲流經國家最多河流)、萊茵河(3)湖泊 湖泊較多,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阿爾卑斯山南北兩側,冰川作用為主。
(二)國家和居民
1.國家30多個,面積不大。2.居民:以白人為主,人口呈「十」字形分布,人口自然增長最低 3.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地區,工業中心多,分布密集。發達的族游業。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旅遊城市:巴黎、倫敦、羅馬、維也納、雅典
(三)英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1.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工業部門:紡織、造船、鋼鐵、汽車、飛機、電子、石油加工工業區:倫敦周圍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
2.首都倫敦 英國政治、金融、工業、貿易、交通中心,英最大港口
(四)法國
1.自然地理環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以丘陵、平原為主,東部、南部為山地、高原。 主要河流:塞納河
2.工農業都發達的經濟(1)農業:有利條件:農業類型:混合農業、牧業、園藝業;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程度高;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2)工業: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工業區。
3.首都巴黎: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國最大城市
(五)德國
1.位置:歐洲陸上「十」字路口
2.地形與農業: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北部北德平原,中部山地、谷地、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森林草地廣布
3.發達的工業:(1)特徵: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2)部門:機械製造、化學、採煤、鋼鐵、紡織。(3)發展條件:有利:煤炭豐富,水陸運輸便利,科技力量雄厚。不利:資源(石油、鐵等)主要靠進口,工業產品約一半依賴國際市場(4)分布:萊茵-魯爾區、南部慕尼黑周圍.
4.城市:柏林—首都 最大城市 漢堡:最大港口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 八、歐洲的東部的北亞
(一)范圍和國家
1.范圍:歐洲東部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歐洲部分。北亞:指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部分。2.國家分布:3.獨聯體 總部設在明斯克
(二)俄羅斯
1.自然概況(1)地形:較平坦,以高原、平原為主,組成: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2)氣候特徵: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溫暖 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草原氣候(3)河湖:河流: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湖泊:世界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4)資源:石油、天然氣、煤、森林、水能、鐵礦、有色金屬等。
2.經濟概況(1)工業:以重工業為主,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兩大工業區,新發展的烏拉爾工業區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2)農業:不穩定,穀物需進口,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為主要農業帶
3.城市與交通(1)交通以鐵路為主: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2)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 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
九、北美
(一)概述
1.位置范圍:位於美洲北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包括加拿大、美國及格陵蘭島 2.地形:西部高山區、東部高原山地區、中部平原區 3.河湖(1)河流:密西西比河、聖勞倫斯河(2)湖泊: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 4.氣候(1)類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2)地形對氣候的影響(3)地形對在天氣的影響,冬季形成風雪、寒潮天氣,夏季普遍暖熱 5.居民:外來移民大匯集
(二)美國
1.國土組成:本土48個州,1個特區,兩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2.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1)本土都在溫帶,阿拉斯加屬寒帶亞寒帶,夏威夷州在熱帶(2)本土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海運便利(3)平原廣闊:平原佔全國一半以上,耕地佔世界耕地10%(4)河湖縱橫分布: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提供灌溉、航運、發電之便(5)資源豐富:礦產、森林、草原豐富。3.農業特點: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程度高,地區生產專門化4.工業分布與城市(1)工業概況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現代化程度高、工業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一;對外貿易 出口多—工農業發達,進口多—消費極大。進口大於出口(2)工業分布①東北部地區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工業中心:紐約、芝加哥、匹茲堡、底特律。②南部地區「陽光地帶」,工業中心:休斯敦,工業部門:石油、宇航、飛機、電子③西部地區 礦產豐富、環境優美、知識密集,工業中心:舊金山,洛杉磯 工業部門:宇航、電子、飛機
十、拉丁美洲
(一)政區和自然環境
1.位置范圍: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包括33個國家
2.地形(1)島嶼:北部:西印度群島,南部最大島嶼—火地島(2)大陸地形北部墨西哥高原,西部安第斯山(世界最長山脈),東北平原、高原相間分布。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大平原:亞馬孫平原
3.氣候:濕熱為主 熱帶雨林氣候面積最廣
4.河流:亞馬孫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河流 巴拿馬運河
5.自然資源:礦產—石油、銀、鐵、銅,水力:巴西高原上的河流 植物:熱帶雨林區樹種豐富。動物:大食蟻獸,巨嘴鳥。水產:秘魯漁場
(二)居民和經濟
1.人種:種族復雜、混血人種為主 2.語言之多通用西班牙語,巴亞通用葡萄牙語 3.人口:分布不均:西印度群島,巴西東南部,阿根廷沿海人品稠密增長率僅次於非洲 4.民族經濟:(1)礦業:智利的銅、硝石,委內瑞拉的石油 (2)工業墨西哥、委內瑞拉的石油工業,巴西鋼鐵、汽車工業,阿根廷牛肉加工工業(3)農業:熱帶經濟作物:咖啡、甘蔗、香蕉等。糧食作物:玉米為主,許多國家糧食不能自給
(三)巴西
1.位置與面積(1)緯度位置:大部分位於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2)海陸位置:東臨大西洋(3)面積:拉美面積最大國2.居民:人口分布不均,白種人佔一半多通用葡萄牙語,多信仰天主教
2.自然條件:(1)地形: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2)氣候: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3)河流:亞馬孫河(4)資源:熱帶雨林豐富、礦產、水能豐富。
3.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我們的大自然計劃》
4.經濟:發展快(1)農業:咖啡、甘蔗、香蕉、柑橘、劍麻產量居首位(2)工業: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 分布:東南沿海—聖保羅、里約熱內盧5.首都—巴西利亞
十一、大洋洲
(一)概述
1.位置:介於亞洲和南極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組成: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南北二島、新幾內亞角及太平洋三大群島:波利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2.面積:陸地總面積900多萬平方千米,世界最小一洲3.居民:大部分歐洲白人後裔。3.成因不同的三類島嶼:大陸島、火山島、珊瑚島
(二)澳大利亞
1.大洋洲最大國家(1)大洋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人口密度很小國家(2)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一些小島(33)位置:印度洋、大西洋之間(4)居民:英國人後裔為主,通用英語。
2.三大地形:東部大分水嶺,西部:低矮高原,約佔全國面積一半,中部:平原3.特有動物:種類:有古老而獨特的袋鼠、鴯鶓、鴨嘴獸。成因:與大陸長期分離進化慢。4.人口分布: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4.經濟發達 特點:是南半球經濟發達的國家,有現代化的農牧業和工礦業,20世紀70年代以來,服務業迅速發展,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經濟支柱。出口產品:煤、鐵、羊毛、小麥等。
5.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 最大港口、工業中心—悉尼 第二大城市—墨爾本
十二、南極洲
1.位置: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幾乎全在南極圈內,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圍。重要性:未來南半球各大洲間橫越南極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間基地。
2.地形: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350米,是七大洲中海拔最高的一洲冰層最厚「冰雪高原」
3.氣候:特點:酷寒、乾燥、烈風 成因:緯度高,海拔高,冰層反射
4.資源:淡水資源:冰體佔世界90%以上礦產資源:煤、鐵儲量最豐富
生物資源:企鵝、磷蝦、海豹、鯨等
5.考察:價值: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時間:每年11月—次年3月,暖季考察站:中國長城站、中山站
第四部分 中國地理
一、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一)中國的疆域
1.地理位置:東半球、北半球、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2.領土四至點: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南:曾母暗沙;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上;西:新疆帕米爾高原
3.瀕臨海洋:東臨四海一洋、領海、內海(渤海、瓊州海峽)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
4.陸界和鄰國:陸界長2萬多千米。陸上鄰國(15個),隔海相望國家(6個)
(二)中國的行政區劃
1.三級行政區:劃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市)鄉(鎮)三級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
2.省、自治區、直轄市 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京、津、滬、渝3.各省級行政單位簡稱、行政中心
二、中國的民族
(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
1.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壯族2.各民族地區分布特點:
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漢族:分布遍及全國,集中:東部、中部少數民族:西南、西北、東北等邊疆地區
(二)中國的民族政策:平等、團結、互助
三、中國的地形
(一)地形的總體特徵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二)主要山脈
1.東西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2.東北—西南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台灣山脈
3.巨大弧形山—喜馬拉雅山
(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
雲貴高原 四大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
(四)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五)地震和火山
1.我國是多地震國家
2.主要地震帶①東南部台灣、福建沿海
②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
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西部④西北新疆、甘肅、寧夏
四、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一)氣溫分布和溫度帶
1.氣溫分布特點及成因①冬季南北溫差大(緯度、冬季風)②夏季南北普遍高溫(緯度、夏季風) 2.溫度帶的劃分: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二)降水和干濕地區
1.降水量分布特點空間: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受夏季風 影響)季風區與非季風區時間集中夏秋季節
年際變化大東部地區雨帶推移規律及其影響2.干濕地區的劃分:
據降水量和蒸發量關系分為: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地區
(三)氣候特徵
①季風氣候顯著②雨熱同期③氣候復雜多樣
五、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一)外流區和內流區(分界)→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1.外流河及水文特徵 夏季:水量大增水位上漲、冬季水量減少,水位下降2.內流河及水文特徵 多季節河3.我國的湖泊(內流湖、外流湖)分布青藏高原湖區 青海湖
東部平原湖區 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二)長江
1.概況:中國第一大河:我國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河流,上、中、下游分界:宜昌、河口 各水系支流及各河段水文特徵
2.開發利用:水能資源(集中在上游段)一建電站、灌溉、航運(黃金水道)3.治理:防洪是治理長江首要任務
(三)黃河
1.中國第二長河、上、中、下游分界:河口、舊孟津。
2.開發:水能資源(上中游段)灌溉 3.治理:關建在於治沙,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是治黃根本
六、中國的區域差異
(一)我國的三大自然區
1.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依據:氣候和地貌
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2.三大自然區的特點:
(1)東部季風區①范圍:包括第二級階梯的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區及第三級階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區;②特點:海拔較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區寒冷乾燥;植被以森林為主,部分為森林草原;河流為外流河;人類對自然界影響廣泛深刻,自然面貌變化大。
(2)西北乾旱半乾旱區①范圍:包括第二級階梯的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等②特點:海拔較高,差別顯著;距海遠,受季風影響小,氣候乾燥;植被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草原;大部分地區屬內流區,河流短小,湖泊較多、多鹹水湖;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
(3)青藏高寒區①范圍: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②特點: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氣溫低、凍土廣布、太陽輻射強風力大;植被以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為主;屬內流區,多冰川、湖泊;人類影響微弱,原始自然狀態、保存較完整。
3.三大自然區內部差異
(1)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以熱量為基礎南北更替
劃分為四個自然地區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華南熱帶濕潤地區(2)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
東西差異 以水分為基礎東西更替分為兩個自然地區(3)青藏高寒區垂直差異
垂直差異 以海拔高度為基礎垂直更替由東南向西北,由繁到簡
(二)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1.劃分依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2.經濟差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東部>中部>西部經濟發展速度:東部>中部>西部
3.影響因素:(1)自然原因:氣候、地形、地理區位 (2)社會經濟:基礎、產業結構、政策
七、北方地區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淮以北、東臨黃、渤海
(二)氣候、地形特徵與農業
大部分為濕潤、半濕潤溫帶季風氣候,耕地多旱地東北平原區「黑土地」—重要商品糧基地華北平原—冬小麥、棉花、花生主要產區
黃土高原—產穀子為主 →發展節水農業為本區農業生產重要課題
(三)重要工業基地和能源工業基地
遼中南、京津唐工業基地、山西煤炭能源基地
(四)主要城市
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
八、南方地區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部,南部臨東海,南海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
(二)氣候、地形特徵與農業生產
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熱量、水分充足、耕地多水田,一年二熟到三熟主要農業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
(三)沿海和內地的工業發展
三大工業帶:1.長江中下游工業帶 2.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地帶 3.西南地區經濟發展
九、西北地區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
(二)氣候
深居內陸,降水少,地表植被由東向西從草原過渡為荒漠 草原、荒漠
(三)地形
高原、盆地為主
(四)水文狀況
河流稀水,多內流河、內流湖,最長內流河塔里木河
(五)農、牧業生產特點
1.全國重要的育牧業基地:內蒙古、寧夏、新疆、甘肅廣大草原
2.灌溉農業區: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綠洲
十、青藏地區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以北、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
(二)高寒氣候
氣溫較低、大氣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
(三)農牧業生產
1.高寒牧業:環境:高寒、缺氧、低壓、牲畜:牛氂、藏綿羊、藏山羊2.河谷農業:分布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四)能源礦產資源
太陽能、地熱豐富、柴達木盆地礦產:煤、石油、鉛、鋅、鹽

3. 可不可以幫我寫一個關於高中地理南亞的課前導入

相信大家都看過《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行的終點站——天竺,即就是今天的印度,即專南亞的主體。南屬亞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7國。南亞地形主要分為三部分,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地、中部為大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和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幅員不算遼闊,但人口卻在16億以上,經濟欠發達。說到這里,相信大家馬上就想到了那整個火車都是人的超級超載畫面。

4. 可不可以幫我寫一個關於高中地理南亞的

2011年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教案

- 1 -
第四模塊 區域地理
第一章 世界地理
第四課 南 亞
【考點解讀】1、了解南亞的位置范圍、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宗教。
2、掌握南亞地形、氣候、河流等區域特徵,並分析地形、氣候對河流水系水文的影響,
以及對南亞(印度)農業生產的影響。
3、印度的文明、農業發展、人口壓力、民族工業、主要城市 4、巴基斯坦簡介
【重點與難點】南亞地形、氣候、河流等區域特徵,地形、氣候對河流的影響,以及對南亞(印度)農業生產的影響。
【學法指導】1、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單個自然地理要素的差異性(如東南亞與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差異)。
2、學會用地理整體性的原理,分析說明南亞地形、氣候對河流水系水文特徵的影響。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輔助
第一課時 南亞
一、南亞概述

一、位置和范圍
經緯度位置:0°N~35°N、60°E~97°E,北回歸線和80°E從中間穿過。 海陸位置:喜馬拉雅山以南的亞洲部分,南到印度洋,西有阿拉伯海,東接孟加拉灣 范圍:7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說明三類國家,內陸國、臨海國、島國,與我國相鄰的國家 【師點出南亞次大陸和南亞的區別:】
南亞次大陸: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大陸主體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因此人們習慣上把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大陸部分稱為「南亞次大陸」。 南亞:從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稱為南亞。
二、自然地理特徵
展示課件圖示「南亞地形圖」,請學生讀圖描述地形類型及分布特徵。 1、地形:三大地形區
北部山地——主要為喜馬拉雅山

5. 高中地理 南亞及印度

喜馬拉雅山 巴基斯坦 印度洋
喜馬拉雅山 印度 印度洋

1、熱帶 緯度 喜馬拉雅山 熱帶季風氣候

6. 高二世界框架總結(東亞、東南亞、南亞)

[考綱要求]
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各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區域特徵。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徵:日本、印度
[知識講解]
一、東亞
1、概述
(1)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漢城)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2)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
半島、島嶼上河流短促
(3)氣候
季風及其成因
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氣候的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差異(界線、區別、特點、成因)
西部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 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陸溫差大 → 冬季西佰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 → 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4)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向、經濟方面

范圍

海陸位置

地形

氣候

經濟發展

東部沿海

東亞東部,包括中國東部沿海,朝鮮、韓國和日本

瀕臨海洋,距海近

地勢較低,平原為主,間有丘陵或低山,河湖較多

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較多

交通方便,城市很多,工農業發達,是世界水稻、茶葉、蠶絲主要產區,經濟發展迅速

西部內陸

東亞西部,包括中國西部和蒙古

遠離海洋,深居內陸

地勢較高,多山地和高原,河湖較少

氣候乾旱,溫差較大

交通不便,以畜牧業、畜產品加工和采礦業為主

2、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徵
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國四、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
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火山之國,地震之邦——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活火山)
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2)發達的經濟
①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經濟發展迅速。
②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③最大貿易對象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分布極不平衡:集中於「三灣一海」地區,即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五個工業區:京濱區、名古屋區、阪神區、瀨戶內海區、北九州區——原因:日本國內資源短缺,國內市場狹小,沿海多良港,便於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⑤工業由集中趨向分散:向國土的南北兩端(九州島南部和本州島東北部)擴展——由臨海型布局轉向臨空型布局
⑥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函館和下關為主要漁港。
⑦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平原地區產稻米,並能自給,丘陵地區栽培果樹和蔬菜,但仍大量進口
⑧人口、經濟遷移:向領土南北兩端擴展(本州島北部和九州島)
(3)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
科學城——築波;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橫濱——全國最大港口,第三大城市;大阪——全國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築波——科技城,地處京濱工業區;豐田——「汽車城」,地處名古屋區;福山——「鋼城」,地處瀨戶內海區;長崎——造船中心,地處北九州區。
補充:日本的經濟特徵與發展條件
(1)日本的經濟特徵是:①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現代化程度高;②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農業不佔主要地位,農業生產規模小,農業現代化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化,單產高,農產品大量進口;③對外依賴性強,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產品銷售也依賴國際市場。
(2)日本經濟發展的條件:
有利條件:海岸曲折,多良港;人口密集,勞動力素質高 不利條件:國內資源貧乏,市場狹小
發展途徑:大力發展海上航運, 進口原料、燃料、出口產品、開拓國際市場
(3)原料來源:石油――中東、東南亞 煤炭――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巴西、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 棉花――中國、美國
(4)解決途徑: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歷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以及島國多港灣等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燃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5)成功經驗: 社會改革; 非軍事化; 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重視教育和科技
(6)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日本在積極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新動向,這是值得關注的信號。
3、熱點問題:朝鮮半島沖突和「朝核六方會談」

2、朝鮮的基本概況
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北部的朝鮮半島北半部,東北與俄羅斯接壤,北部與中國相鄰。面積122762km²,其中80%是山區。人口2200萬,朝鮮是一個單一民族。朝鮮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石墨、菱鎂礦儲量居世界前列,水利和森林資源也比較豐富。工業以采礦、機械、電力、紡織等為主。大多分布於大同江下游和東北沿海港口城市。農業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首都平壤。
3、朝鮮南北統一
歷史上南北朝鮮是一個統一的國家,1910年8月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朝鮮半島獲得解放。蘇、美兩國軍隊以38°N為界分駐半島南北,北部成立了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南部成立了大韓民國。這是美蘇為了各自利益製造了南北分裂。但近年來朝韓兩國逐步走向統一,反映了當代國際關系和平與發展的趨勢。共同的民族、共同的利益,將決定國家最終走向和解與合作。

二、東南亞
1、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1)范圍
A、緯度低:絕大部分位於南緯10度至北回歸線之間,沿北緯20度剖面自西向東穿過的河流依次為:伊洛瓦底江,怒江——薩爾溫江,(湄南河),瀾滄江——湄公河,(紅河)。
B、東經95度至東經110度之間:東經100度穿過中國雲南、金三角(緬、老、泰交界)、湄南河三角洲(泰國曼谷)、泰國灣、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蘇門答臘島、印度洋
C、「十字路口」的位置: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D、馬六甲海峽:地處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本區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載重通過能力25萬噸,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
E、中南半島:有6個國家,內陸國——老,沿海國——緬、泰、柬、越、馬
F、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群島(我國習慣稱南洋群島)6個國家和地區,印尼、菲律賓、汶萊、新加坡、東帝汶、馬來西亞
G、印尼在東南亞面積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跨亞洲與大洋洲的國家,首都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
H、東帝汶2002年5月獨立,非「東盟」國家
(2)地形
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上遊河段流水切割作用顯著,形成了河谷成V字形、兩岸高聳的流水侵蝕地形,下遊河段流速減慢,河谷展寬,泥沙沉積,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典型的流水堆積地貌,湄公河平原本區最大平原
馬來群島:地處三大板塊交界處。地形多山、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火山灰土,土質肥沃,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國家
(3)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馬亞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類型為對流雨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南部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分旱雨兩季

類型

主要特徵

分布地區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較多,一年之中有旱季、雨季之分

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一年中農作物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

赤道附近的馬來群島大部分地區和馬來半島南部

農作物在一年中隨時可以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4)河流與人類活動
河流沿岸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加上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人類開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城市沿河分布——紅河(河內)、湄公河(萬象、金邊)、湄南河(曼谷)、伊洛瓦底江(仰光)
2、居民和經濟
(1)人口稠密華人眾多
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人口分布不均:稠密區——平原、三角洲、大島——人類開發歷史悠久,農業發達;
稀疏區——熱帶雨林氣候區、山區——自然條件惡劣
黃色人種,印尼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島上有著名城市萬隆
宗教:佛教很多,緬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吳哥窟著名佛教建築、泰國作為國教。印尼、馬來西亞把伊斯蘭教作為國教,菲律賓居民信仰天主教
華人、華僑最集中分布區,原籍主要為廣東、福建
(2)主要農產和礦產
農產: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天然橡膠—馬來西亞、油棕—馬來西亞、椰子—菲律賓、蕉麻—菲律賓、胡椒—印尼、金雞納霜—印尼),世界水稻主要產區(泰國—稻米主要出口國)
森林——世界熱雨林主要分布區,世界名貴木材(楠木、柚木)出口區(主要是緬、泰兩國)
礦產;世界最大錫礦帶,馬來西亞最多;世界石油主要產地之一(印尼和汶萊為石油出口國—主要輸往日本)
(3)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初級產品為主,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是長期以來受殖民統治的結果,殖民統治者將東南亞作為掠取廉價資源的寶庫,壓抑民族工業的發展,以便傾銷自己的工業品,從中賺取巨額利潤。東南亞獨立後,也不能很快擺脫此種局面。
利用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且廉價的優勢,大力發展加工工業,產品大量出口,振興民族經濟,泰國、新加坡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很快;
旅遊業迅速發展如新加坡、泰國。
3、新加坡
(1)城市島國
馬來半島南面的城市島國,地狹人稠,華人很多,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港口條件好,糧食進口、淡水靠鄰國供給
(2)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發展經濟
①、經濟發展條件分析
有利條件:A、地理位置——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亞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和航運要沖上;B、城市島國——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由新加坡島及其附近小島組成;C、港口優良,世界各國物產轉口中心;D、經濟地理位置——地處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東南亞地域中心,各國貿易集散地;E、政策——對外開放,重視教育和科技。
不利條件:自然資源貧乏,領土面積狹小,糧食靠進口,水靠鄰國供應,原材料、能源、市場對外依賴嚴重,易受世界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或沖擊。
②經濟發展情況:
A、利用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的優勢,發展對外貿易和海上航運,增加商品的出口數量和港口的吞吐量,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各國互相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
B、新加坡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進口原料,迅速發展了造船、煉油、海上鑽井平台、電子電器等工業
C、由於工業經濟的發展,銀行大量增加
D、利用風光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迅速發展旅遊業
E、重視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
F、重視保護環境,是聞名的「花園式城市」(A、熱帶雨林氣候,適宜熱帶樹木、花草的生長。B、市政規劃合理:重工業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C、環保工作做得深入、細致。)
(3)工業布局
重工業集中在西部工業區,有污染的工業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市區以商業、金融業、旅遊業為主,有少量輕工業,同時合理安排綠地面積。
4、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
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島,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萬隆:1955年亞非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熱點問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瀾滄江——湄公河次流域開發」、印度洋地震海嘯災害、東盟地理試題

第九次東盟領導人會議於2003年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落下帷幕。會議期間,舉行第七次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這次會議的一大亮點是中國政府宣布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與東盟簽署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的聯合宣言,這標志著中國和東盟的雙邊關系邁上了一個新台階。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島的氣候類型屬於 ,這里終年受 氣壓帶控制,終年高溫,多 (類型)雨。
(2)C河段處流域面積南北狹長的原因是 。
(3)美國微電子裝配工業在圖示地區布局主要是為了利用當地的 。
(4)20世紀70年代,東南亞國家中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是哪一個?請依據圖示寫出表示該國地理位置的序號和國家名稱。
(5)該國家在社會精神文明方面,採取怎樣的措施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圖中②③之間的海峽是 海峽。它是世界上重要的交通要道,為什麼日本將該海峽稱之為「海上生命線」?
(7)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與貿易合作中,東盟國傢具有哪些優勢(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回答)?
(8)東南亞的經濟的特點。
(9)分析①⑤等地區冬季、夏季盛行風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10)該地區為世界主要水稻產區,試分析影響該地區水稻種植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11)你認為在新加坡獲得成功的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為此,其措施是什麼?
(12)與新加坡、韓國相比,泰國、馬來西亞等亞洲新興國家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不同點是
A.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 B.適時調整經濟結構 C.制定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 D.加強與鄰國的經濟合作
(13)泛亞鐵路(新加坡至昆明)將是聯系東盟和中國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的已有鐵路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鐵路有東、中、西三個方案,如表1和下圖所示。
表1泛亞鐵路待建線路三個方案的比較(單位:千米)

方案

經過主要城市

鐵路總長度

需新建鐵路

東線

曼谷—金邊—胡志明市—河內—昆明

5 520

433

中線

曼谷—萬象—昆明

4 180

1245

西線

曼谷—仰光—昆明

4 321

1017

①東盟國家首選東線方案,分析其有利因素。

②新加坡是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分析其電子工業布局的有利因素。
(14)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啟動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2005年起中國與東盟將逐步取消大部分雙邊關稅,向「零關稅」邁進。我國西南省區與東盟國家地理位置鄰近,具有發展經貿合作的地緣優勢,雙方在資源構成、產業結構和工農業產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補性強。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我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意義。
(1)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低 對流 (2)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 (3)該河段流徑橫斷山區,受南北縱列的山脈束縛影響
(4)新加坡 ③ (5)重視道德教育 發展科技教育,培養人才 (6)馬六甲 日本經濟發達但資源貧乏,所需石油絕大部分從中東進口。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是日本從中東波斯灣地區運進石油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因而被稱為「海上生命線」。
(7)生物資源優勢:是世界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區。 氣候資源優勢:充足的光、熱、水、為發展農業生產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礦產資源優勢:有豐富的石油、錫礦等。
水能資源優勢:山河相間、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 交通位置優勢:處於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
勞動力資源優勢:人口稠密,有眾多的廉價勞動力。(必答) 旅遊資源優勢:自然環境多樣,旅遊資源豐富(有熱帶、亞熱帶風光,旅遊資源豐富)(必答)
(9)冬季該地區位於亞洲高壓(反氣旋)的南部,所以吹東北風。夏季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向右偏轉,形成西南風
(10)風和熱帶雨林氣候,水熱充足;地形平坦;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種植經驗豐富。
(11)人才。措施是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重視道德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12)D
(13)①運營里程長;利用現有鐵路長,需新建鐵路短的優勢;鐵路主要經過平原;所經地區人口較稠密,城市多,經濟相對發達。②科技發達;環境整潔;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14)有利於推進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通過降低關稅,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通過優勢互補,擴大經濟發展空間;有利於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三、南亞
1、概述
(1)位置和范圍
①、經緯度位置:
A、地處北緯10度——北緯30度之間,北回歸線穿過南亞中部。
B、東經80度經線:
東經90度經線:
②、海陸位置: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南亞次大陸:
③、內陸山地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④、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⑤、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⑥、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2)地形:南亞的地形,由北到南分為山地、平原、高原三部分
A.北部山地:是地勢很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一部分——茶
B.中部平原:主要是由印度河、恆河沖積而成——東北部水稻,西北部小麥與棉花,三角洲上黃麻
C.南部高原:主要是印度半島中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勢較平坦,多火山熔岩風化物,土質肥沃——開墾為耕地)——高原上分布棉花和茶葉,沿海分布水稻
(3)河流:印度河與恆河是南亞的兩條重要的河流
A.1、獅泉河—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流經中國、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流經熱帶沙漠氣候區(塔爾沙漠),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B.恆河——印度「聖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向東南流經恆河平原(印度),下游流經孟加拉國與布拉馬普特拉河(我國稱為雅魯藏布江)匯合後,流入孟加拉灣
C、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經中、印、孟——注入孟加拉灣
D、洪澇災害嚴重——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並且颶風旺盛;地形:恆河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網密布,排水不暢;水文:兩條河流同時來水,風暴潮影響。
(4)氣候:
①、氣候類型:
A、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分為明顯的雨季(6月——9月)和旱季(10月——次年5月),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但在雨季來臨之前,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高度角增大;同時,夏季風未到,雨季未來,多晴朗天氣,所以,4——5月為熱季,多高溫乾熱天氣)。
B、熱帶沙漠氣候——南亞西北部——全年炎熱乾燥——成因為西北部降水稀少加上人類活動破壞地表植被而形成
C、熱帶雨林氣候——斯里蘭卡島南部和馬爾地夫群島——全年高溫多雨
D、高山氣候——南亞北部
②、夏季風與農業生產
A、正常年份——風力不強不弱——降水適時適量——風調雨順——農業豐收
B、異常年份——風力太強——夏季風來得早,去得遲——雨季長,降水多——水災——農業歉收
異常年份——風力太弱——夏季風來得晚,去得早——雨季短,降水少——旱災——農業歉收
C、解決辦法——興修水利工程
③、氣候與農作物分布
A、熱量條件影響農作物分布
B、不同作物需不同水分條件——水稻:高溫多雨,平原地區,需水肥量大,多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和德干高原東、西沿岸;小麥和棉花:需水少,耐旱能力強,地勢平坦,多分布在降水較少的西部地區;黃麻:喜低溫濕潤,多分布在恆河三角洲上;茶:需多雨氣候及排水好的坡地,多分布在多雨並且排水條件好的東北山坡上。
2、印度
(1)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2)經濟
①、自然條件和農業
A、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耕地面積占國土一半以上——原因:地處低緯度地區,熱量充足,年降水量較多;地形以平原、丘陵、台地為主,利於農業多樣化,並且多開墾為耕地——不利的氣候條件:旱季時間長,雨季集中在6、7、8、9這四個月,同時西南季風勢力強弱和進退遲早造成降水量年季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
B、農業革命——綠色革命: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質品種為核心,提高單產為目的,是解決糧食問題的主要途徑;白色革命: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停止進口商品性奶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藍色革命:三面環海,海岸線長,多海灣、河流及水庫,開發江、河、湖、海,發展水產養殖業。
C、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②、農產品、礦產資源和工業
A、工業特徵:形成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
B、產棉區——印度西部——孟買棉紡城——接近原料產地和對外貿易港口
產麻區——恆河三角洲——加爾各答麻紡城——接近原料產地和港口
C、煤、鐵豐富——集中於德干高原東北部;錳礦儲量大——產在德干高原中、北部地區———形成東北部工業區的鋼鐵、電子、機械、化學工業。
D、工業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
工業由集中趨向分散——由西部以孟買為中心和東北部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傳統工業區向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的新興工業區(軟體業)擴展

工業部門

分布

與原料產地的關系

鋼鐵工業

德干高原東北部

煤、鐵、錳豐富,礦區相互鄰近

麻紡織工業

加爾各答

地處黃麻產地

棉紡織工業

孟買

靠近最主要的棉產區

(3)城市
新德里:首教,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3、熱點問題:「克什米爾沖突」——印巴沖突
近幾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圍繞克什米爾歸屬出現嚴重分歧,武裝沖突不斷,甚至展開了核威懾和核競賽。時至今日,雙方仍沖突不斷,南亞局勢高度緊張。據此回答1-3題

7. 高二世界框架總結 (東亞、東南亞、南亞)

表格內容不能復制
一、東亞
1、概述
(1)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漢城)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2)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
半島、島嶼上河流短促
(3)氣候
季風及其成因
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氣候的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差異(界線、區別、特點、成因)
西部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 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陸溫差大 → 冬季西佰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 → 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4)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向、經濟方面

范圍

海陸位置

地形

氣候

經濟發展

東部沿海

東亞東部,包括中國東部沿海,朝鮮、韓國和日本

瀕臨海洋,距海近

地勢較低,平原為主,間有丘陵或低山,河湖較多

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較多

交通方便,城市很多,工農業發達,是世界水稻、茶葉、蠶絲主要產區,經濟發展迅速

西部內陸

東亞西部,包括中國西部和蒙古

遠離海洋,深居內陸

地勢較高,多山地和高原,河湖較少

氣候乾旱,溫差較大

交通不便,以畜牧業、畜產品加工和采礦業為主

2、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徵
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國四、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
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火山之國,地震之邦——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活火山)
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2)發達的經濟
①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經濟發展迅速。
②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③最大貿易對象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分布極不平衡:集中於「三灣一海」地區,即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五個工業區:京濱區、名古屋區、阪神區、瀨戶內海區、北九州區——原因:日本國內資源短缺,國內市場狹小,沿海多良港,便於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⑤工業由集中趨向分散:向國土的南北兩端(九州島南部和本州島東北部)擴展——由臨海型布局轉向臨空型布局
⑥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函館和下關為主要漁港。
⑦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平原地區產稻米,並能自給,丘陵地區栽培果樹和蔬菜,但仍大量進口
⑧人口、經濟遷移:向領土南北兩端擴展(本州島北部和九州島)
(3)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
科學城——築波;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橫濱——全國最大港口,第三大城市;大阪——全國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築波——科技城,地處京濱工業區;豐田——「汽車城」,地處名古屋區;福山——「鋼城」,地處瀨戶內海區;長崎——造船中心,地處北九州區。
補充:日本的經濟特徵與發展條件
(1)日本的經濟特徵是:①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現代化程度高;②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農業不佔主要地位,農業生產規模小,農業現代化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化,單產高,農產品大量進口;③對外依賴性強,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產品銷售也依賴國際市場。
(2)日本經濟發展的條件:
有利條件:海岸曲折,多良港;人口密集,勞動力素質高 不利條件:國內資源貧乏,市場狹小
發展途徑:大力發展海上航運, 進口原料、燃料、出口產品、開拓國際市場
(3)原料來源:石油――中東、東南亞 煤炭――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巴西、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 棉花――中國、美國
(4)解決途徑: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歷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以及島國多港灣等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燃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5)成功經驗: 社會改革; 非軍事化; 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重視教育和科技
(6)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日本在積極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新動向,這是值得關注的信號。
3、熱點問題:朝鮮半島沖突和「朝核六方會談」

2、朝鮮的基本概況
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北部的朝鮮半島北半部,東北與俄羅斯接壤,北部與中國相鄰。面積122762km²,其中80%是山區。人口2200萬,朝鮮是一個單一民族。朝鮮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石墨、菱鎂礦儲量居世界前列,水利和森林資源也比較豐富。工業以采礦、機械、電力、紡織等為主。大多分布於大同江下游和東北沿海港口城市。農業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首都平壤。
3、朝鮮南北統一
歷史上南北朝鮮是一個統一的國家,1910年8月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朝鮮半島獲得解放。蘇、美兩國軍隊以38°N為界分駐半島南北,北部成立了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南部成立了大韓民國。這是美蘇為了各自利益製造了南北分裂。但近年來朝韓兩國逐步走向統一,反映了當代國際關系和平與發展的趨勢。共同的民族、共同的利益,將決定國家最終走向和解與合作。

二、東南亞
1、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1)范圍
A、緯度低:絕大部分位於南緯10度至北回歸線之間,沿北緯20度剖面自西向東穿過的河流依次為:伊洛瓦底江,怒江——薩爾溫江,(湄南河),瀾滄江——湄公河,(紅河)。
B、東經95度至東經110度之間:東經100度穿過中國雲南、金三角(緬、老、泰交界)、湄南河三角洲(泰國曼谷)、泰國灣、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蘇門答臘島、印度洋
C、「十字路口」的位置: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D、馬六甲海峽:地處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本區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載重通過能力25萬噸,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
E、中南半島:有6個國家,內陸國——老,沿海國——緬、泰、柬、越、馬
F、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群島(我國習慣稱南洋群島)6個國家和地區,印尼、菲律賓、汶萊、新加坡、東帝汶、馬來西亞
G、印尼在東南亞面積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跨亞洲與大洋洲的國家,首都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
H、東帝汶2002年5月獨立,非「東盟」國家
(2)地形
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上遊河段流水切割作用顯著,形成了河谷成V字形、兩岸高聳的流水侵蝕地形,下遊河段流速減慢,河谷展寬,泥沙沉積,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典型的流水堆積地貌,湄公河平原本區最大平原
馬來群島:地處三大板塊交界處。地形多山、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火山灰土,土質肥沃,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國家
(3)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馬亞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類型為對流雨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南部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分旱雨兩季

類型

主要特徵

分布地區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較多,一年之中有旱季、雨季之分

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一年中農作物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

赤道附近的馬來群島大部分地區和馬來半島南部

農作物在一年中隨時可以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4)河流與人類活動
河流沿岸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加上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人類開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城市沿河分布——紅河(河內)、湄公河(萬象、金邊)、湄南河(曼谷)、伊洛瓦底江(仰光)
2、居民和經濟
(1)人口稠密華人眾多
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人口分布不均:稠密區——平原、三角洲、大島——人類開發歷史悠久,農業發達;
稀疏區——熱帶雨林氣候區、山區——自然條件惡劣
黃色人種,印尼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島上有著名城市萬隆
宗教:佛教很多,緬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吳哥窟著名佛教建築、泰國作為國教。印尼、馬來西亞把伊斯蘭教作為國教,菲律賓居民信仰天主教
華人、華僑最集中分布區,原籍主要為廣東、福建
(2)主要農產和礦產
農產: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天然橡膠—馬來西亞、油棕—馬來西亞、椰子—菲律賓、蕉麻—菲律賓、胡椒—印尼、金雞納霜—印尼),世界水稻主要產區(泰國—稻米主要出口國)
森林——世界熱雨林主要分布區,世界名貴木材(楠木、柚木)出口區(主要是緬、泰兩國)
礦產;世界最大錫礦帶,馬來西亞最多;世界石油主要產地之一(印尼和汶萊為石油出口國—主要輸往日本)
(3)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初級產品為主,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是長期以來受殖民統治的結果,殖民統治者將東南亞作為掠取廉價資源的寶庫,壓抑民族工業的發展,以便傾銷自己的工業品,從中賺取巨額利潤。東南亞獨立後,也不能很快擺脫此種局面。
利用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且廉價的優勢,大力發展加工工業,產品大量出口,振興民族經濟,泰國、新加坡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很快;
旅遊業迅速發展如新加坡、泰國。
3、新加坡
(1)城市島國
馬來半島南面的城市島國,地狹人稠,華人很多,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港口條件好,糧食進口、淡水靠鄰國供給
(2)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發展經濟
①、經濟發展條件分析
有利條件:A、地理位置——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亞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和航運要沖上;B、城市島國——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由新加坡島及其附近小島組成;C、港口優良,世界各國物產轉口中心;D、經濟地理位置——地處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東南亞地域中心,各國貿易集散地;E、政策——對外開放,重視教育和科技。
不利條件:自然資源貧乏,領土面積狹小,糧食靠進口,水靠鄰國供應,原材料、能源、市場對外依賴嚴重,易受世界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或沖擊。
②經濟發展情況:
A、利用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的優勢,發展對外貿易和海上航運,增加商品的出口數量和港口的吞吐量,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各國互相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
B、新加坡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進口原料,迅速發展了造船、煉油、海上鑽井平台、電子電器等工業
C、由於工業經濟的發展,銀行大量增加
D、利用風光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迅速發展旅遊業
E、重視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
F、重視保護環境,是聞名的「花園式城市」(A、熱帶雨林氣候,適宜熱帶樹木、花草的生長。B、市政規劃合理:重工業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C、環保工作做得深入、細致。)
(3)工業布局
重工業集中在西部工業區,有污染的工業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市區以商業、金融業、旅遊業為主,有少量輕工業,同時合理安排綠地面積。
4、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
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島,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萬隆:1955年亞非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熱點問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瀾滄江——湄公河次流域開發」、印度洋地震海嘯災害、東盟地理試題

第九次東盟領導人會議於2003年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落下帷幕。會議期間,舉行第七次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這次會議的一大亮點是中國政府宣布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與東盟簽署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的聯合宣言,這標志著中國和東盟的雙邊關系邁上了一個新台階。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島的氣候類型屬於 ,這里終年受 氣壓帶控制,終年高溫,多 (類型)雨。
(2)C河段處流域面積南北狹長的原因是 。
(3)美國微電子裝配工業在圖示地區布局主要是為了利用當地的 。
(4)20世紀70年代,東南亞國家中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是哪一個?請依據圖示寫出表示該國地理位置的序號和國家名稱。
(5)該國家在社會精神文明方面,採取怎樣的措施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圖中②③之間的海峽是 海峽。它是世界上重要的交通要道,為什麼日本將該海峽稱之為「海上生命線」?
(7)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與貿易合作中,東盟國傢具有哪些優勢(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回答)?
(8)東南亞的經濟的特點。
(9)分析①⑤等地區冬季、夏季盛行風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10)該地區為世界主要水稻產區,試分析影響該地區水稻種植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11)你認為在新加坡獲得成功的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為此,其措施是什麼?
(12)與新加坡、韓國相比,泰國、馬來西亞等亞洲新興國家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不同點是
A.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 B.適時調整經濟結構 C.制定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 D.加強與鄰國的經濟合作
(13)泛亞鐵路(新加坡至昆明)將是聯系東盟和中國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的已有鐵路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鐵路有東、中、西三個方案,如表1和下圖所示。
表1泛亞鐵路待建線路三個方案的比較(單位:千米)

方案

經過主要城市

鐵路總長度

需新建鐵路

東線

曼谷—金邊—胡志明市—河內—昆明

5 520

433

中線

曼谷—萬象—昆明

4 180

1245

西線

曼谷—仰光—昆明

4 321

1017

①東盟國家首選東線方案,分析其有利因素。

②新加坡是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分析其電子工業布局的有利因素。
(14)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啟動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2005年起中國與東盟將逐步取消大部分雙邊關稅,向「零關稅」邁進。我國西南省區與東盟國家地理位置鄰近,具有發展經貿合作的地緣優勢,雙方在資源構成、產業結構和工農業產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補性強。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我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意義。
(1)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低 對流 (2)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 (3)該河段流徑橫斷山區,受南北縱列的山脈束縛影響
(4)新加坡 ③ (5)重視道德教育 發展科技教育,培養人才 (6)馬六甲 日本經濟發達但資源貧乏,所需石油絕大部分從中東進口。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是日本從中東波斯灣地區運進石油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因而被稱為「海上生命線」。
(7)生物資源優勢:是世界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區。 氣候資源優勢:充足的光、熱、水、為發展農業生產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礦產資源優勢:有豐富的石油、錫礦等。
水能資源優勢:山河相間、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 交通位置優勢:處於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
勞動力資源優勢:人口稠密,有眾多的廉價勞動力。(必答) 旅遊資源優勢:自然環境多樣,旅遊資源豐富(有熱帶、亞熱帶風光,旅遊資源豐富)(必答)
(9)冬季該地區位於亞洲高壓(反氣旋)的南部,所以吹東北風。夏季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向右偏轉,形成西南風
(10)風和熱帶雨林氣候,水熱充足;地形平坦;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種植經驗豐富。
(11)人才。措施是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重視道德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12)D
(13)①運營里程長;利用現有鐵路長,需新建鐵路短的優勢;鐵路主要經過平原;所經地區人口較稠密,城市多,經濟相對發達。②科技發達;環境整潔;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14)有利於推進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通過降低關稅,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通過優勢互補,擴大經濟發展空間;有利於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三、南亞
1、概述
(1)位置和范圍
①、經緯度位置:
A、地處北緯10度——北緯30度之間,北回歸線穿過南亞中部。
B、東經80度經線:
東經90度經線:
②、海陸位置: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南亞次大陸:
③、內陸山地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④、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⑤、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⑥、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2)地形:南亞的地形,由北到南分為山地、平原、高原三部分
A.北部山地:是地勢很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一部分——茶
B.中部平原:主要是由印度河、恆河沖積而成——東北部水稻,西北部小麥與棉花,三角洲上黃麻
C.南部高原:主要是印度半島中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勢較平坦,多火山熔岩風化物,土質肥沃——開墾為耕地)——高原上分布棉花和茶葉,沿海分布水稻
(3)河流:印度河與恆河是南亞的兩條重要的河流
A.1、獅泉河—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流經中國、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流經熱帶沙漠氣候區(塔爾沙漠),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B.恆河——印度「聖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向東南流經恆河平原(印度),下游流經孟加拉國與布拉馬普特拉河(我國稱為雅魯藏布江)匯合後,流入孟加拉灣
C、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經中、印、孟——注入孟加拉灣
D、洪澇災害嚴重——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並且颶風旺盛;地形:恆河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網密布,排水不暢;水文:兩條河流同時來水,風暴潮影響。
(4)氣候:
①、氣候類型:
A、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分為明顯的雨季(6月——9月)和旱季(10月——次年5月),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但在雨季來臨之前,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高度角增大;同時,夏季風未到,雨季未來,多晴朗天氣,所以,4——5月為熱季,多高溫乾熱天氣)。
B、熱帶沙漠氣候——南亞西北部——全年炎熱乾燥——成因為西北部降水稀少加上人類活動破壞地表植被而形成
C、熱帶雨林氣候——斯里蘭卡島南部和馬爾地夫群島——全年高溫多雨
D、高山氣候——南亞北部
②、夏季風與農業生產
A、正常年份——風力不強不弱——降水適時適量——風調雨順——農業豐收
B、異常年份——風力太強——夏季風來得早,去得遲——雨季長,降水多——水災——農業歉收
異常年份——風力太弱——夏季風來得晚,去得早——雨季短,降水少——旱災——農業歉收
C、解決辦法——興修水利工程
③、氣候與農作物分布
A、熱量條件影響農作物分布
B、不同作物需不同水分條件——水稻:高溫多雨,平原地區,需水肥量大,多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和德干高原東、西沿岸;小麥和棉花:需水少,耐旱能力強,地勢平坦,多分布在降水較少的西部地區;黃麻:喜低溫濕潤,多分布在恆河三角洲上;茶:需多雨氣候及排水好的坡地,多分布在多雨並且排水條件好的東北山坡上。
2、印度
(1)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2)經濟
①、自然條件和農業
A、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耕地面積占國土一半以上——原因:地處低緯度地區,熱量充足,年降水量較多;地形以平原、丘陵、台地為主,利於農業多樣化,並且多開墾為耕地——不利的氣候條件:旱季時間長,雨季集中在6、7、8、9這四個月,同時西南季風勢力強弱和進退遲早造成降水量年季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
B、農業革命——綠色革命: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質品種為核心,提高單產為目的,是解決糧食問題的主要途徑;白色革命: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停止進口商品性奶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藍色革命:三面環海,海岸線長,多海灣、河流及水庫,開發江、河、湖、海,發展水產養殖業。
C、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②、農產品、礦產資源和工業
A、工業特徵:形成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
B、產棉區——印度西部——孟買棉紡城——接近原料產地和對外貿易港口
產麻區——恆河三角洲——加爾各答麻紡城——接近原料產地和港口
C、煤、鐵豐富——集中於德干高原東北部;錳礦儲量大——產在德干高原中、北部地區———形成東北部工業區的鋼鐵、電子、機械、化學工業。
D、工業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
工業由集中趨向分散——由西部以孟買為中心和東北部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傳統工業區向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的新興工業區(軟體業)擴展

工業部門

分布

與原料產地的關系

鋼鐵工業

德干高原東北部

煤、鐵、錳豐富,礦區相互鄰近

麻紡織工業

加爾各答

地處黃麻產地

棉紡織工業

孟買

靠近最主要的棉產區

(3)城市
新德里:首教,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3、熱點問題:「克什米爾沖突」——印巴沖突
近幾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圍繞克什米爾歸屬出現嚴重分歧,武裝沖突不斷,甚至展開了核威懾和核競賽。時至今日,雙方仍沖突不斷,南亞局勢高度緊張。據此回答1-3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