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經濟地理學簡答區域增長極理論

經濟地理學簡答區域增長極理論

發布時間: 2021-02-17 02:06:50

❶ 增長極理論的介紹

由法國經濟學家佩復魯在1950年首次提制出,該理論被認為是西方區域經濟學中經濟區域觀念的基石,是不平衡發展論的依據之一。增長極理論認為:一個國家要實現平衡發展只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發展。

❷ 增長極的概念是什麼

增長極的概念,是由法國經濟學家佛朗索瓦·佩魯(Francois Perroux)於1955年發表在《經濟學季刊》上的一篇題為「經濟空間:理論與應用」的論文中首次提出。佩魯認為空間是一種「受力場」,經濟空間與一般的地理空間完全不同,經濟空間是「存在於經濟要素之間的關系」。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增長並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後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並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按照佩魯的觀點,經濟的增長主要是因為技術的進步和創新,而創新並不是在所有產業均衡推進,總是傾向於集中在一些特殊的企業。由於這些企業是主要的創新源,因此它的產值增長大大高於工業產值和國民經濟產值的平均速度。當這種產業增加其產出(或增加購買生產性服務)時,對其他產業具有極強的連鎖效應和推動效應,能帶動其他產業(或投入)的增長,這種產業就是推進型產業(Propulsive Instry),或稱之為增長誘導單元(Growth-Incing Unit),即增長極,而受增長極影響的其他產業就是被推進型產業。佩魯認為,這種推進型產業和被推進型產業通過經濟聯系建立起非競爭的「產業聯合體」,通過產業間向前、向後的連鎖反應,從區域間的不均衡發展到最終實現區域的均衡發展。
www.TT91.com

www.TT91.com
分析佩魯的增長極理論,我們發現這是一種發展的理論,並不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組織模式,它和赫希曼、繆爾達爾等提出的「涓滴效應」、「極化效應」和「迴流效應」、「擴散效應」存在著極大的差別,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www.TT91.com

www.TT91.com
1.增長極是一個抽象的純經濟概念,與地理空間無關。增長極理論作為一種發展的理論是沒有經過嚴格邏輯證明的,它在怎樣確定推動型產業和適宜發展增長極的地點、增長極對其他產業或其他地區擴散經濟效果的機理分析、增長極帶動其他地區發展的動力解釋等方面都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據。佩魯所認為的增長極經濟空間是「存在於經濟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具有全球性的,與一般意義上的中心與外圍的地域集聚、擴散並不一致。而他所認為通過增長極能使整個區域得到發展的「通道」,並非是人們所熟悉的空間上的運輸路線、通訊設備等外部性設施,而是特指經濟的內在聯系。
www.TT91.com

www.TT91.com
2.增長極理論強調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因是技術進步或創新,而創新一定集中於一些特定的產業(推進型企業)。佩魯進一步發展了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認為「熊彼特片面注重私人廠商的作用,特別是大型私營廠商的作用。但是當局和他們的首創精神以及較小的、為適用於當地情況所作的創新也同樣重要,不容忽視」。在佩魯看來,最具有創新性的經濟活動必定發生於大的經濟單元中,這種經濟單元往往也就是推進型產業。增長極既是創新的發源地,又是擴散源,因此短期壟斷不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極化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正常現象,要通過積極培育增長極來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www.TT91.com

www.TT91.com
3.增長極理論強調「產業聯合體」。聯合體中的每一個體相互間既是供應者又是消費者,存在著支配和聯系的關系。一方面,推進型產業的成長和創新速度要比其外界快得多,處於產業聯合體中占支配的地位,能夠完全實現規模經濟,在自身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推動支配產業的發展,最終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另一方面,推進型產業的成長可以通過產業之間前向連鎖、後向連鎖以及旁側的聯系,把經濟增長擴散到各個企業或各個地區,最終達到收入分配的均衡,正因如此,佩魯主張政府要對推進型產業進行投資,保證其絕對的支配地位。
www.TT91.com

www.TT91.com
二、用增長極理論指導經濟落後區域發展的陷阱
www.TT91.com

www.TT91.com
自佩魯提出增長極理論以來,西方許多國家都把它應用到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之中,但效果其實很不理想。比如義大利南部的開發計劃就是比較典型的一例。在1957—1966年期間,義大利為了解決南貧北富的地區二元結構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南部選取4個增長極典型區,建立了鋼鐵、石油化工、機械、金融加工、電機等「推進型」產業,還配置了與此相聯系的一大批小企業,然而由於增長極自身的一些缺陷和運用不當等多種原因,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在我國,增長極理論也曾廣泛被各地方政府作為振興區域經濟的法寶而加以積極實踐,但總的看來,成功者寥寥(東部沿海不少地區取得的成功,其實是實施了「綜合改良」後的增長極理論,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在此不加展開和討論)。比如寧夏西吉縣政府曾經以增長極理論來制定區域發展計劃,希望通過大力扶植和創建豌豆、土豆、畜產品加工等「推進型」企業,形成「產業聯合體」,然後利用這些產業向前、向後的連鎖來解決就業問題,帶動全縣的經濟增長。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還是無法實現縣政府的意圖。
www.TT91.com

www.TT91.com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增長極理論在指導地區經濟發展(特別是經濟落後地區)實踐中的不成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反思:
www.TT91.com

www.TT91.com
1.理論自身的不完整性。作為一種開創性的發展理論,可以說增長極理論是沒有經過嚴格的邏輯證明的。佩魯及其追隨者在提出「增長極」概念的基礎上,沒有進一步將該理論系統化、模型化,以至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怎樣來確定推動型產業和適宜發展增長極的地點,推動型產業的支配效應即集聚經濟的正負效應表現如何,增長極理論自身的數量、規模、內部產業結構等一系列技術性問題在實際應用中如何解決。所有這些理論的缺失,都將導致實踐的無法落實。因此,當經濟落後地區從功利主義的立場出發,簡單地將增長極理論作為指導區域經濟發展的組織模式,其實踐肯定會出現問題,有的甚至是從一開始就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操作。
www.TT91.com

www.TT91.com
2.理論的不可操作性。嚴格講,增長極理論是一種純粹的理論:只可作為制定區域經濟政策和區域發展規劃的理論依據,不能作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地域組織模式。在增長極理論中,經濟空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全球性的,與我們認為的地理空間不是同一個概念,所以,在這種空間中的經濟要素之間的「聯系」,與一般意義上的區域空間中的集聚、迴流、擴散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如果按照增長極理論的要求,我們其實是無法考察任何空間中兩個地方的各種物質流、資本流、勞動力流、技術流、信息流,從而也就無法在實踐中去討論增長極的支配效應、聯系效應以及分配效應。如上面提到義大利南部的失敗,主要是由於新建的大型現代化企業與當地的產業沒有發生預期的聯系,無法形成產業之間的連鎖效應和推動效應,因此也就無法形成增長極。
www.TT91.com

www.TT91.com
3.理論的區位選擇和時間選擇的局限性。從根本上來講,正是由於增長極理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和區位背景,決定了其不適合指導經濟落後地區的發展。佩魯是從處在比較成熟階段的經濟現象出發來研究增長極的,因此,增長極的形成和發展前提就是市場的有效需求。而能形成有效需求的地區,一般來講區域經濟都已經進入成長的階段,區域內各類產業基礎設施比較發達,區域產業鏈基本形成,然而,這些條件恰恰正是經濟落後地區希望通過形成增長極來達到的。由此可見,這種實踐中的悖論註定了增長極理論不能作為經濟落後地區發展的組織模式。綜觀我國不少落後地區實施增長極模式最終失敗的案例,大都經歷了以下的過程:地方政府大力在落後地區新建「推動型」企業-企業生產率低下,缺乏商品市場開發能力和新產品開發能力-新的企業無法發展下去,產業之間無法形成連鎖,要素無法向外擴散-增長極無法形成,暫時形成「飛地」經濟-原來的「推動型企業」進一步萎縮,經濟發展受阻。

❸ 區域增長極理論,增長極怎樣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增長極理論是區域經濟理論中研究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理論,該理論認為回,選擇特定的答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推動空間經濟向極化發展.同時,市場機制征所產生的擴散效應也推進了周邊地區的發展.推動增長極極化發展的動力來源於推進企業或主導產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和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本的存在;應選擇具前向聯系和後向聯系強的產業作為推進型企業或主導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定中,增長極戰略是大國不發達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選擇.在不發達地區的經濟活動中,應通過政府提供正式制度供給和對非正式制度進行積極的引導,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經濟的增長和強化空間經濟的擴散效應;在增長中心的選擇中,應從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狀況、文化發展狀況三方面綜合考察,選擇具有一定經濟基礎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增長中心產業選擇在初期應以基礎設施優先發展(SOC)為突破口;在第二階段,應選擇具有比較優勢和強擴散效應的產業,以增強增長中心對周邊地區的擴散效應,實現經濟由不平衡向平衡發展.

❹ 經濟地理學論述題需要詳細答案 談談造極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增長極來,比如說該地自區某主導產業比較發達,那麼就會帶動就業、與此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GDP的增長,對區域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比如大城市往往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就業機會、創新環境、金融資本活躍等等,這個城市也會成為一個增長極,帶動一大片區域的經濟增長。
如上海寶鋼主要是利用其區位優勢,沿海港口,便於從海外運來原料,也便於銷售,同時,由於上海市經濟的發達,其金融資本活躍,也便於寶鋼的發展。同時,鋼鐵行業和建築、汽車等等國民經濟很多領域都相關,寶鋼的發展也會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❺ 經濟地理學論述題談談造極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增長極,比如說該地區某主導產業比較發達,那麼就會帶動就業、與此相關的專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屬GDP的增長,對區域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比如大城市往往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就業機會、創新環境、金融資本活躍等等,這個城市也會成為一個增長極,帶動一大片區域的經濟增長。
上海寶鋼主要是利用其區位優勢,沿海港口,便於從海外運來原料,也便於銷售,同時,由於上海市經濟的發達,其金融資本活躍,也便於寶鋼的發展。同時,鋼鐵行業和建築、汽車等等國民經濟很多領域都相關,寶鋼的發展也會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❻ 增長極理論的理論內容

意謂凡能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和生長點,其中包括制度創新點、對外開放度、消費熱點等等。
經濟增長極具有相對性和變異性,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經歷了均衡(20世紀50-70年代)-非均衡(80年代)-非均衡協調(90年代)的動態發展過程,典型的發展中大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這一國情和區情,決定了我們應該採用以增長極理論為基礎的非均衡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增長極理論從物理學的「磁極」概念引伸而來,認為受力場的經濟空間中存在著若干個中心或極,產生類似「磁極」作用的各種離心力和向心力,每一個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產生相互交匯的一定范圍的「場」。這個增長極可以是部門的,也可以是區域的。該理論主要觀點是,區域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增長極理論的基本點包括:
(1)其地理空間表現為一定規模的城市;
(2)必須存在推進性的主導工業部門和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
(3)具有擴散和迴流效應。
增長極體系有三個層面:先導產業增長; 產業綜合體與增長; 增長極的增長與國民經濟的增長。
在此理論框架下,經濟增長被認為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依次遞進,有機聯系的系統。其物質載體或表現形式包括各類別城鎮、產業、部門、新工業園區、經濟協作區等。

❼ 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的內容是什麼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了區域增長極理論

❽ 簡答題:增長極理論會帶來什麼後果

支配效應
經濟增長極作為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力量,它自身不僅形成強大的規模經濟,對其他經濟也產生著支配效應、乘數效應和極化與擴散效應。這三種效應的產生,充分顯示了經濟增長極的重大意義。
佩魯認為,「一個單位對另一個單位施加的不可逆轉或部分不可逆轉的影響」,就是「支配效應」。在現實的經濟發展中,經濟單位之間由於相互間的不均影響而產生一種不對稱關系,一些經濟單位處於支配地位,而另一些經濟單位則處於被支配地位。一般來說,增長極中的推動性單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支配效應,都能通過與其他經濟單位間的商品供求關系以及生產要素的相互流動對這些經濟單位產生支配影響。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拉動作用。

乘數效應
這種效應主要是指增長極中的推動性產業與其他產業間的聯系,有的是前向聯系,有的是後向聯系,有的是旁側聯系。這些聯系的作用是,增長極的經濟
增長極的影響
力量促使其他相關產業的建立,從而在就業上、生產上和經濟效益上,增長的數量表現出乘數效應。增長極的這種效應可有效地改變一個區域工業基礎差、經濟存量少的狀況。
(1)極化效應。又稱回波效應,是指迅速增長的推動性產業吸引和拉動其他經濟活動,不斷趨向增長極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首先出現經濟活動和經濟要素的極化,然後形成地理上的極化,從而獲得各種集聚經濟,即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強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從而加速其增長速度和擴大其吸引范圍。佩魯認為,極化效應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向增長極的迴流和聚集;即出現發達地區越來越發達,不發達地區越來越落後,經濟不平衡狀態越來越突出,甚至形成一個國家內地理上的二元經濟局面。
(2)擴散效應。擴散效應是指增長極的推動力通過一系列聯動機制不斷向周圍發散的過程。擴散作用的結果,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對周圍地區產生較大的乘數作用。擴散效應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從增長極向周圍不發達地區的擴散,即通過建立增長極帶動周邊落後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從而逐步縮小與先進地區的差距。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增長極效應是一種多種效應的復合體,如上游下游效應、集聚效應和互利效應等。
如果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大於回波效應,就會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共同發展。然而由於積累性因果循環的關系,回波效應往往大於擴散效應,導致增長極地區越來越發達,周邊地區越來越落後,形成地理空間上的二元經濟,使地區經濟差距擴大,甚至形成獨立於周邊地區的「飛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 增長極的發展導致外圍地區資本籌集困難。增長極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優厚的投資利潤以及需求日益擴大的市場,這些因素吸引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將經濟落後地區的儲蓄轉化為經濟發達地區的投資;而外圍地區由於落後的經濟基礎和投資收益率低,資本外流,致使資本積累逐漸減少,資本日趨短缺和枯竭,任何現代化的產業都難於起步。
b. 增長極的經濟發展使外圍地區人才缺乏,經濟發展受到極大制約。增長極在就業機會、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個人多樣化需求的滿足程度、子女上學就業等方面具有很大優勢,這些優勢吸引著落後的外圍地區的勞動者和各類專業人才通過各種途徑紛紛流向那裡,結果在增強增長極發展能力的同時,卻對外圍地區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c. 增長極的發展導致外圍地區貿易狀況惡化。由於地域鄰近,增長極與外圍地區勢必發生區域貿易活動,前者以輸出工業品、資本品為主,並從後者輸入初級產品;而後者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輸出為主。初級產品的價格低而不穩,且缺乏需求彈性,因而競爭形勢和交易條件有利於前者而不利於後者。總之,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往往是以犧牲外圍地區的發展為代價的。

❾ 經濟增長極的理論發展

增長極理論復最初由法制國經濟學家佩魯(francois perroux)提出,後來法國經濟學家布代維爾(j.b.boudeville)、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john. frishman)、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o.hischman)分別在不同程度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增長極理論認為:一個國家要實現平衡發展只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發展。

❿ 經濟地理學復習要點和題

這個是我們學校經濟地理學的題

一、解釋下列名詞(每題4分,共20分)
1、k=3的中心地系統(4分)
2、城市化(4分)
3、經濟全球化(4分)
4、區域管制(4分)
5、區域經濟協調發展(4分)

二、概念辨析題(每題10分,共20分)
1、橫向一體化與縱向一體化(10分)
2、通達指數和分散指數(10分)

三、簡答題(每題10分,共30分)
1、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10分)
2、用產品周期理論解釋跨國投資的發生(10分)
3、赫希曼的極化――涓滴效應學說(10分)

四、論述題(每題15分,共30分)
1、對比分析跨國公司生產單位四種區位類型之間的特徵和優缺點(15分)
2、分析弗里德曼的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理論應用(15分)
2007-2008第一學期經濟地理學B卷

一、解釋下列名詞(每題4分,共20分)
1、需求門檻(4分)
2、垂直一體化(4分)
3、交通網的連接度(4分)
4、范圍經濟(4分)
5、產業集群(4分)

二、概念辨析題(每題10分,共20分)
1、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10分)
2、雁行形態學說和赫克歇爾--俄林模型(10分)

三、簡答題(每題10分,共30分)
1、分析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機制及其作用機理和缺陷(10分)
2、綜合分析企業增長的原因、戰略和方法(10分)
3、分析區域經濟差異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10分)

四、論述題(每題15分,共30分)
1、論述增長極理論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15分)
2、對比分析集聚和擴散機制在區域空間結構形成中的作用機制(15分)

2008-2009第一學期經濟地理學A卷

一、解釋下列名詞(每題3分,共21分)
1、網路的分散指數(3分)
2、規模經濟(3分)
3、經濟全球化(3分)
4、區域管制(3分)
5、根植性(3分)
6、地方化(本土化)(3分)
7、空間距離衰減原理(3分)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9分)
1、20世紀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思維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前期的區位論研究以規范性分析為主,60年代的
計量革命帶來了____分析方法,後來又受行為學派的影響,注重____分析,60年代末期以來,又興起
_____分析,90年代以來,經濟地理學研究開始關注制度和文化因素對經濟空間的影響而出現_____
轉向。(4分)
2、制度厚度與區域發展的關系有三種觀點:____、____、____。(3分)
3、杜能圈的圈層結構由里向外依次是____、____、輪作式農業、穀草式農業、三圃式農業和____。
(3分)
4、克里斯塔勒市場原則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統稱K=____系統,系統中各級中心地市場區的比例關系是
____,各級中心地的比例關系是____。(3分)
5、經濟全球化形成了____、____、____三足鼎立的多極化世界經濟格局。(3分)
6、企業增長的戰略可分為____、____、____。(3分)

三、簡答題(每題8分,共32分)
1、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8分)
2、分析區域經濟差異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8分)
3、赫希曼的極化――涓滴效應學說(8分)
4、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區別與聯系響(8分)

四、論述題(每題14分,共28分)
1、對比分析集聚和擴散機制在區域空間結構形成中的作用機制(14分)
2、運用你最熟悉的經濟地理學理論解釋一個經濟地理案例或現象(14分)

2008-2009第一學期經濟地理學B卷

一、解釋下列名詞(每題3分,共21分)
1、需求門檻(3分)
2、垂直一體化(3分)
3、交通網的連接度(3分)
4、主導產業(3分)
5、產業集群(3分)
6、雁行形態說(3分)
7、區位因子(3分)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9分)
1、20世紀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研究____的變化、研究____的變化和研究
____的變化。(3分)
2、企業增長的動因有以下四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在弗農的產品周期理論中,弗農把產品的發展分為____、____和____三個階段。(3分)
4、克里斯塔勒市場原則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統稱K=____系統,系統中各級中心地市場區的比例關系是
____,各級中心地的比例關系是____。(3分)
5、主要的國際經濟協調組織是____、____、____。(3分)
6、區域增長極理論認為,增長極通過____、____、____對區域經濟活動產生組織作用。(3分)

三、簡答題(每題8分,共32分)
1、用產品周期理論解釋跨國投資的發生(8分)
2、分析企業增長的原因、戰略和方法(8分)
3、分析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機制及其作用機理和缺陷(8分)
4、橫向一體化與縱向一體化的區別與聯系(8分)

四、論述題(每題14分,共28分)
1、對比分析跨國公司生產單位四種區位類型之間的特徵和優缺點(14分)
2、區域空間結構的三種形式及其內在聯系(14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