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自然地理學大題
① 求南信大歷年自然地理學真題
這個你需要自己做
② 急!求助:關於自然地理學的兩道分析題
雖然你沒有懸賞分,但我也是學自然地理的,就幫幫忙咯~~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中國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徵
我國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部,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地區位於中緯度,氣候溫和,地理位置比較優越。我國的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6.4%。
中國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徵
⑴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⑵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⑶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⑷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成了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的改變著自然面貌。
我國地貌的基本特徵
⑴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⑵山脈眾多,起伏顯著;⑶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我國山脈類型?
⑴南北走向的山脈;⑵東西走向的山脈;⑶北西走向的山脈;⑷北東走向的山脈。
歸納敘述我國地貌的主要類型,並列出主要得地貌單元
我國地域遼闊,地質構造、地表組成物質及氣候水文條件都很復雜,按地貌形態區分可分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類型。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均屬於構造斷陷區域。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影響我國地貌發育的因素有哪些?
我國現代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特徵和地貌類型分布格局,是在內外營力綜合作用下長期發展演化的結果。影響我國地貌發育的內外力因素,主要有地質構造因素、氣候因素、地表組成物質因素、人類活動因素等。
⑴地質構造因素:我國地貌的宏觀分布與排列方向均與地質構造運動密不可分。中國地處於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我國西部地區受南北向擠壓力的作用,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些近東西向的山脈南麓均有向北傾斜的規模巨大的逆沖斷層,形成褶皺斷塊山地。在持續的擠壓環境下,西部各大陸塊皆發育成為中一新生代的凹陷盆地。中國東部受太平洋板塊對亞歐板塊作用的影響,處於弧後盆地的引張應力狀態,形成一系列斷陷盆地和北東走向的山脈。
(2)氣候因素:降水與氣溫的變化,影響著風化,搬運和堆積作用的過程與強度。河流眾多,徑流豐富,流水的侵蝕與堆積,作用占絕對優勢;由於東部地區溫度狀況的南北差異,以流水作用為主的外營力的活動方式也存在南北的變化;中部地勢低平,以接受河流沉積為主,形成廣闊的東北平原;另外,東部設海,海岸地帶,由於海水作用的不同,形成了侵蝕海岸與堆積海岸等海岸地貌。古氣候條件下所產生的地貌在一些地區遺留下來,表現著與現代外營力作用不相適應的形態。
(3)地表組成物質因素:我國地表的組成物質千差萬別,分布復雜錯綜。由於地表物質的不同,抗風化侵蝕的強度不一,在一定的外營力作用條件下,可以發育成形態各異的地貌形態。
(4)人類活動因素:人類興建的一些工程設施對地表形態有明顯的改變作用。另外,廣大山地,高原,丘陵上修築的層層梯田,沿海地帶興建的護岸,海塘,防潑堤壩以及移山填溝,圍湖造田等都顯著地改變著地表的地貌形態。在我國乾旱與半乾旱地區,長期以來,由於人口數量的增加,濫墾,濫牧,濫伐現象加劇,沙區的天然植被遭到破壞,使岡沙危害越來越嚴重。許多無沙地區被風沙吞沒,固定沙丘,變為流動沙丘。
中國氣候的基本特徵
⑴季風氣候顯著:冬夏盛行風向有顯著的變化,隨季風的進退,降水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⑵氣候的大陸性強:影響的范圍廣,冬夏雨季的平均氣溫與同緯度其他國家或地區有較大差異,冬季氣溫低於同緯度地區,夏季氣溫高於同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大。
⑶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不凡地處溫帶亞熱代各種氣候帶而且由於地形崎嶇,往往在不同范圍內形成不同尺度的氣候差異。
(4)水熱同期:利於農牧生產,但氣候的穩定性差、旱滯、低溫、凍害、台風、冰雹等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高,影響范圍廣,防災減災的任務繁重。
中國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徵
全國平均年降水量650mm左右,自東南沿海向西北你內陸逐漸減少。
⑴年降水量大於1600mm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部;包括台、閩、粵、瓊的大部分,浙、贛、湘、桂的一部分,以及西藏東南部喜馬拉雅山東南坡等地。
⑵年降水量800-1600mm帶,在上述降水帶之北,淮河、漢水之南,包括長江中下游和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大部分地區;
⑶年降水量400-800mm帶,一般指淮河、漢水以北的秦嶺山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邊緣山地丘陵,並包括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區;
⑷年降水量200-400mm帶,在上述降水帶之北,包括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東部草原帶,以及西北內陸地區的天山、阿爾泰山迎風坡低山帶;
⑸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區,指上述降水帶之西北或盆地中部。
我國擁有眾多湖泊,分成哪幾類?
我國是一個多湖泊的國家,天然湖泊遍布全國。由於地貌、氣候、水文的差異,可將全國劃分為五大湖區:⑴青藏高原湖區;⑵東部平原湖區:我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即位於本湖區和潘陽湖⑶蒙新高原湖區;⑷東北湖區;⑸雲貴高原湖區。
中國近海包括哪幾個海區?中國海岸類型主要有哪些?
中國近海介於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海域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分布,縱跨濕帶、亞熱帶和熱帶,自然條件十分復雜;中國近海,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東側的太平洋海區。
中國海岸類型主要有:A、基岸海岸。B、平原海岸。C、生物海岸
中國近海大陸架的基本特徵
⑴中國近海大陸架是世界上最寬廣的大陸架之一。黃海和渤海整個位於大陸架上;東海約三分之二的海域在大陸架上,其外緣轉折點水深約在100-190m,大陸架寬度為240-650千米,是亞洲東部最寬闊的大陸架;南海的大陸架面積也占 以上,兩廣沿岸大陸架在180-260千米,轉折點水深約150-200米,南海大陸架最寬處達1500千米;台灣以東大陸架狹窄,最寬處僅十幾千米,轉折點水深約150-200米。⑵中國近海大陸架區的坡度平緩,沉溺地形明顯,大陸架坡度基本上不超過0°02′。南海大陸架略陡,坡度也僅0°01′—0°05′;沉溺的地形是近海大陸架區的重要特徵之一,如在各海區中常有水下古河道和古三角洲等。
試析中國大陸架發育的有利條件
中國大陸架有兩種成因類型,一種是堆積型,另一種是侵蝕—堆積型,以堆積型為主。近海大陸架發育的有利條件主要是:⑴豐富的物質來源:中國沿海大陸架主要是由輸沙量相當高的,黃河、長江、珠海等大河從大陸沖刷搬運入海的泥沙堆積而成的,其次是島嶼的沖刷與生物成因的堆積。(2)由一系列水下隆脊所圍限的盆地地形這一系列水下隆脊將從大陸侵蝕搬運入海的泥沙,層層攔截堆積在沉降盆地中,泥沙填充了沉降盆地而成為大陸架淺海。當內側的盆地被泥沙填滿後,泥沙則越過構造脊向前堆積,使大陸架范圍不斷向海發展。
中國近海潮汐的特點
潮汐按其性質可分為三類: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中國近海由於海區形態和海底地形比較復雜抄襲性質在各海區不相同。東部西半部和黃海大部, 以半日潮為主,而東海東半部、黃海成山角,以東海區以及渤海的大部,都屬不規則半日潮,南海包括中央海區在內的大部份區域都為不規則全日潮,其餘地方為全日潮和不規則半日潮區。
我國土壤的水平分布規律
在東部濕潤地區,由於受季風影響,溫度和降水都是由高緯向低緯遞增。土壤帶基本隨著緯度變化,表現出地帶性分布規律,自北向南依次出現寒溫帶,針葉林寒棕壤;溫帶斜闊葉混交林暗棕壤;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棕壤;北亞熱帶落葉闊葉一常綠闊葉混交林黃棕壤;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黃壤;南亞熱帶和熱帶雨林,季玉林赤紅壤與磚紅壤。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徵
(1)土地遼闊,類型多樣;(2)山地多,平地少;(3)土地資源豐富,人均佔有量少,後背耕地資源不足;(4)部分地區土地資源質量不高,土地退化現象嚴重;(5)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6)人口不斷增長,土地資源日益短缺。
土地資源利用類型主要有哪些?
一般分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鎮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礦、鹽場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積雪、石山、高寒荒漠、劃壁沙漠等。
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布特點
(1)東西差異明顯(2)南北不平衡(3)地下水分布不平衡性,東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
海洋資源主要有哪幾種?
(1)海洋生物資源:a、b(2)海水化學資源(3)海底礦產資源:a、石油和天然氣b、濱海砂礦;(4)海洋動力資源:a海洋熱能b潮汐能c波浪能(5)海洋空間資源a灘塗與淺水海域b港口和海上運輸c海洋娛樂與旅遊。
試述我國礦藏資源的基本特徵
(1)種類多,資源總量豐富;(2)成礦時空跨度大;(3)多類一類礦藏富礦少,貧礦多,選礦難度大,共生礦床多,礦石組分復雜;(4)礦床類型多樣,礦石類型齊全;(5)礦產資源分布不均,地域組合多樣。
我國油氣資源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區
(1)大陸架海域:大陸架廣大地區自中,新生代以來,沉降幅度達,沉積層巨厚,下第三系為淡水湖泊,相生油建造,中,漸新統為濱海湖泊或海陸交替相生油建造,上第三系為海相生油建造,生油條件好。
(2)東部地區:賀蘭山,龍門山以東的廣大,大陸地區發育著斷陷,裂谷型盆地,沉積,有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層。由於湖盆長期處於相對穩定持續發展,水域廣闊,水體較深,生物繁茂,生油條件好。
(3)四北大型盆地:盆地面積大,沉積層厚,儲油具有多旋迴性,有機質豐富,生油條件好。同處於壓性構造背景,褶皺成排成帶,儲量圈閉類型多,油氣資源遠景好。
(4)北部華力西褶皺帶內,油氣盆地則以小型山間盆地為主,有生油岩層和圈閉構造,普遍有油苗出露。
(5)南方雁山區:喜馬拉雅山期形成的小型斷陷盆地內,沉積了上侏羅流火山岩類,湖相暗色砂泥岩含煤生油建造。
(6)滇西、青藏地區:在印支,燕山褶皺帶基礎上形成的新生代沉積盆地,但有生油岩層和儲油的圈閉構造條件,並有油氣顯示多處,也是一個找油的領域。
我國三大自然區之東部季風區的基本特徵
(1)季風影響顯著,風向、降水、溫度均隨季節變化而有明顯更替;(2)新構造運動上升幅度一般不大,海拔超過2000米的山嶺不多;(3)天然植被以森林為主,少部分為草原;(4)地表外營力主要是常態的風化物質移動。水力侵蝕、堆積、和溶蝕作用突出,沿海還有波浪和潮汐的破壞和堆積作用;(5)在第四紀冰期受冰川影響不大,植被種類繁多,分布比較混雜,並且有不少是從中生代末及第三紀保存下來的植物;(6)人類影響廣泛而深刻;(7)區內自然界地域分異的主導因素是隨緯度而變化的溫度,隨距海遠近而變化的濕潤情況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二、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分科以及各學科的聯系
自然地理學(Physical Geography),地理學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環境或其組成部分的科學。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科學。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③ 自然地理學採用的觀點和方法
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在近30多年裡,有了巨大的進步。由於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產生、形成、發展的演變規律,數千年來人類為了探尋這一規律,曾經顯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一系列的特有研究方法。歸納起來,大致上包括觀察、分析、表述。肉眼觀察,描述歸納,文學式表述,這是萌芽時期和初創時期的地理學研究方法;到了近代的形成時期,地理學的觀察引入了儀器,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都較僅憑肉眼的觀察有了質的進步,加之交通運輸的發展與進步,地理學家的觀察范圍,受距離遠近的約束已漸趨減小,未被地理學家直接觀察的地方越來越少。在分析中已能做到定性,因果關系、發生學原理都在廣泛應用,規律的可能性探查也日益完善;不僅如此,定量分析也已開始引入,在某些領域,如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工業、交通運輸、城市等地理學分支中,有的已建立了數理系統。在表述中,歸納法已成為引以自豪的表現方法,無數的地理學家所觀察到的許許多多的現象,被歸納成要素的規律和地域的規律,使人類對其賴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的環境,有了認識、了解,在利用和改造方面也能在尊重自然規律的條件下,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總之,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使地理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得到相應的改善;而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則標志著認識的飛躍和學科水平的提高。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執著地試圖探測地球表面的形狀、結構、變化。由於手段的限制,最早產生的方法是肉眼觀察,比如視力所及為圓圈,人們由此推論,地球的形狀是圓球形;後來發現,圓圈視力范圍適於任何地點,由此推論地球是個球體,因為這種現象只有在球體上才可能發生。後來人們為了擴大視野,發現視野會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擴大,鳥瞰觀察盛行了數以千計的歲月;但是鳥瞰受地面高程和障礙物的限制,仍然只能解決極小范圍的觀察,大范圍的觀察只能靠小塊范圍的疊加來完成。進入儀器時代,望遠鏡增加了人類視力的距離,經緯儀、水準儀、平板儀等增加了視力的精度,實現了觀察手段的飛躍與發展。盡管如此,人力的浩繁,速度的緩慢,以及自然環境的種種限制,都使這種藉助儀器的觀察遇到許多困難,地理學的理想觀察手段,仍然不能就此止步。而且,這些儀器還無法代替人們感官的觀察,特別是地表物質的形態、結構、運動,還須採取眼觀、手敲、腳量、鼻臭、口嘗、耳聽等種種直觀手段,野外實地考察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垂直航空攝影技術的應用,一是高程可按人們設想的目標;二是這種高程不受地面高程的限制;三是所用人員少,速度快;四是全息攝影技術是地面綜合景觀的全面反映,不受要素和地域的限制;五是精度不受或少受拼接所產生的誤差的影響,因此,被認為是地理觀察的一次革命性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地球表面應用遙感技術,使地理觀察再次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即野外觀察低成本、具有新的掌握細節和多種解析度水平的制圖專業的出現。其中,側視空中雷達和紅外彩色膠片新技術尤為重要。這兩種新技術的前提是高空偵察飛機。空中雷達能迅速掃描廣大地面,必要時還可重復掃描。
1957年10月4日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成功;1958年1月31日美國人造地球衛星也獲成功,從此,人類對其賴以生存的地球的整個面貌可以一覽無余了。衛星圖象作為人類對地球表面的觀察手段,表現了總體性,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形態、結構、運動的總體特徵;表現了同步性,常發的和偶發的地理現象在同一時間內的表現都能在同一個圖象中得到反映;表現了追蹤性,因為衛星是連續工作,因此在衛星工作期間發生的一切地理現象,從出現到消失的整個過程,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
與觀察手段相適應,分析手段也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當地理學的觀察還處於人類感官的感覺時,人們觀察的內容主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和條件,觀察是有選擇的,採用人們共同約定的符號,如圖畫、語言、文字、數字等形式,把觀察的內容記錄下來,這就是萌芽時期的地理學。當觀察記錄日積月累增多,觀察的范圍也越來越大時,光憑簡單記錄就無法滿足地理學研究的 發展需要了。於是人們開始採取分析手段,要素日趨明朗,隨著地區的變化,要素的表現千差萬別,彼此之間的結合形式多種多樣,地域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通過比較分析,受到地理學家的重視,逐漸取代了簡單的觀察記錄,成為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這即是初創時期的地理學。
地域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是極為普遍的地理現象,僅憑表象的觀察與記錄是不夠的。當然這種觀察與記錄是通過比較進行的,在這個基礎上誕生了比較地理學;比較地理學是李特爾的首創,歐美第一、二代近代地理學大師們有所繼承和發展,之後由於進化論的影響,地理學家逐漸將注意力轉到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的研究,於是因果關系、發生學規律成為研究的主題,定性分析成為主要的手段。定性分析往往運用歸納法進行,正如英國學者莫斯(R.P.Moss)所說:「歸納法一般是從事實到概念,從觀察到總結,從局部到總體,換句話說,是根據全部事實確定規律性。這種方法被許多學科採用,並在發展科學思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①正是因為地理學性質與歸納法這種手段的結合,使近代地理學獲得了發展;同時,也因為歸納法還具有明顯的缺點:1.在歸納時由於不能弄明全部連續的推理,在事實與假設之間就產生了邏輯上的『缺陷』,而推理是由觀察走向判斷的重要步驟。……2.歸納的結論只適用於用以歸納的那些資料的范圍,而不能擴充到這個范圍以外的領域。3.在歸納過程中經常摻和有歸納者的主觀因素。」②因此近代地理學遠不是方法上的完善科學;這和一些成熟的科學,如物理學、化學、遺傳學等相比較,方法上的不完善是顯而易見的。
歸納法之所以成為近代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因為觀察手段的限制,地理學是以研究地球的整個表面的環境為其對象的,當然迫切地需要總體的、規律的、概念的觀察手段和分析方法,來完成對象所規定的內容的研究,然而觀察手段只能從局部的、事實的、可觀察的方面著手,這就猶如建築上,現代以前只能用堆砌的辦法進行一樣;而現代建築則是首先從總體框架著手,然後用預製件拼接。歸納法的缺陷並非今日才發現;為了彌補其不足,有一些地理學家已經採取了超前的演繹法,來闡明地理學規律,解釋地理現象。
一般認為演繹法的思維過程是由總體到局部,由概念到事實,由總結到觀察。歸納和演繹是兩種不同的推理和認識的科學方法。前者一般為從特殊到一般,後者則為一般到特殊;在認識過程中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演繹所依據的理由,來自對特殊事實的歸納、概括;歸納的結論是演繹的前提,演繹離不開歸納;而歸納對特殊現象的研究,又必須有一般原理為指導,才能找出其特殊的本質,從而進一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本質的認識,歸納也離不開演繹。歸納和演繹在認識過程的統一是客觀的個別和一般的矛盾統一的反映。把兩者絕對地對立起來,抹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地理學的科學研究方法應是歸納和演繹的結合,亦即用歸納法、演繹法,乃至直觀所得到的假設的論點是嚴格根據邏輯和數學規則形成的,然後再根據這個論點經過演繹推導出一些局部的論點,這些局部論點通過實驗檢驗,即通過與事實直接比較確定其正確與否。當然在地理學中,這種實驗不僅包括實驗室的實驗,也包括野外觀察得到的事實和統計計算的結果。
地理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就必須在歸納法的基礎上,還應當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廣泛應用演繹法:
1.地理思維應當更加嚴謹,為創立嚴密的地理學理論,應當利用相鄰學科的理論模式。
2.必須更加精細地構思所提出的觀點的內部結構,並闡明這些觀點在其它概念中的地位。這就要求除語言邏輯外,更廣泛地採用形式邏輯語言。
3.在解決各種具體問題和理論問題時,通過運用形式邏輯、演繹推理和實驗檢驗,有意識地推廣演繹法的使用范圍。
4.必須十分重視尋求檢驗所提出的假設的標准。如果事實與假設稍有出入就會完全否定假設的正確性。
地理學中應用演繹法,為了使地理思維更加嚴謹,創立嚴密的地理學理論,開始利用數理科學的理論模式,結果導致了「計量革命」。
建立在定性描述基礎上的近代地理學有必要引入定量的方法。
世界的許多地區也沒有準確的數字以資利用,因而也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近20年來,西方一些地理學派認為計量革命是地理學思想發展的一個新時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另一部分人則表現出悲觀失望。從學術觀點看應當實事求是地評價計量革命的作用。它無疑是大大促進了定量量測的發展,改善了對數據的統計加工。有時人們在達到上述成就時並沒有充分理解他們所利用的手段,特別是計算機。人們往往對數據的加工整理比較注意,但在對比事實和思想時卻不夠重視科學思維的嚴謹性。因此在注意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同時,演繹方法的利用卻進展甚微。
『計量革命』的教訓在於要研究數學在所有學科和地理學中的相對作用。在發達的學科中數學一般行使兩種功能:構思假設、發展理論的輔助工具;實驗結果統計整理的手段。第一個功能比第二個重要得多。然而在計量地理學中卻過分誇大了數學作為數據統計整理手段的作用而不重視運用數學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況且相當部分的數據又不是通過實驗途徑取得的,其精確性和可靠性都比較低。這樣地理學雖然運用了一些數學,卻還是停留在歸納性學科的水平上,所以為使『計量革命』在地理研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就必須高度重視運用形式邏輯和數學理論去發展地理學的理論。
在以往的30年中,地理學的科學化在追求、探索中,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比較,地理學界雖然認為傳統的定性研究方法,在今天仍有繼承的必要,試圖一概加以否定,是不可取的;但是一味只講繼承,不思傳統方法的改進和新方法的引入和創立,也是有害的。科學方法是人類長期的積累,這份遺產是所有科學所共有的,地理學也不例外,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方法的繼承,自屬必然;科學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不斷改進和更新,是科學進步的表現,對地理學也是適用的,也是客觀的必然。當然,新的方法在剛剛出現時,往往不夠成熟、不怎麼完善,在科學史上也是極其常見的現象,用不著大驚小怪;在新方法還不成熟,還不完善的時候,人們對其已經熟悉的舊方法的懷戀,也是常會發生的現象,遇到抵觸、反對,也是不可避免的。盡管如此,由於地理學面臨著一場大興起、大突破的形勢,其研究方法也處在以定性描述為主向定量描述為主的過程中,其結果將是地理學科學性、嚴密性的提高,地理學由此得到更快發展,也不再是一種幻想。
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如環境污染、人口劇增、糧食緊缺、能源短缺、生態危機等,無一不與地理學的研究相關。這些問題的提出,都是從地理環境系統本身派生出來的高度綜合性課題,以綜合性為特徵的地理學責無旁待要對這些課題的解決,提出戰略性的答案,這種主導作用的發揮,僅憑定性描述是不可能的,必須要以定量描述為主,定量和定性結合才能奏效。二是因為科學發展的趨勢,是從孤立研究轉向相關研究;從單因素研究走向綜合研究;從各個獨立學科的個別研究走向相互聯系的研究。跨學科、多層次、多形態、多空間、多兵種、大綜合的研究勢不可擋,這為地理學這門兼顧各學科知識、汲取各家之長為己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形勢的這種要求,要求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即在系統性和定量描述上應有所提高。根據30年來的探索,可以認為下述幾方面,有助於這種提高:
1.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的興起,是當代科學技術綜合發展的基本特徵,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它們打破了研究單一運動形態的學科界限,打破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界限。這些新的理論和方法從整體性、系統性高度,研究復雜物質體系的物質、能量、信息的傳輸與交換。它們的科學概念、理論、方法與地理學綜合性、整體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不謀而合,是地理學盼望已久的理論武器。它們為地理環境的研究,特別是多因素相關、多功能結構模擬、反饋性質分析、綜合體系統概括與描述等的研究,提供理論和分析的基礎。
2.耗散結構理論的產生與發展,突破了過去物理學、化學等實驗科學的封閉體系的觀念與方法,在物理學(非生命運動形態)和生物學(生命運動形態)之間架起了橋梁。特別是它將研究對象的重心轉向非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這對研究地理綜合體中平衡穩定有序與非平衡穩定有序的關系;部分與整體、單因素與綜合、必然與偶然,可逆與不可逆等的關系,提供新的認識論。
3.模糊數學的出現與發展,對研究模糊事物,建立模糊事物之間的模糊關系提供了數學分析的方法。這對地帶性和地域分異的規律、群落和景觀類型的分布與劃分、各類區劃界限的確定等提供新的分析和評價手段。
4.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地理綜合調查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過去先從小區域入手,現在卻先從大區域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多光譜掃描系統在地理學中的應用,不僅為地理研究提供大量新資料,更重要的是同時能取得整個地球表面環境的信息,並在時間上進行連續定期監測。這對分析地理環境的性質、結構、空間分布及時間演化,提出整體性、系統性的分析工具。
5.從能量和物質定量的研究上,手段也有極大改進。在60年代,C14、孢粉分析、光譜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極譜分析在地理學中應用就被認為是先進方法。現在,中子活化、離子探針、電子探針、螢光分析、氣相色譜分析、紅外分光光度分析、偏光顯微分析、差熱分析等也已引入地理學的研究。其中有不少在地理研究中已成為常用分析手段。這些手段對地理學研究物質、能量的傳輸與交換,定量地描述地理現象和過程提供了可能。
6.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一方面為區域演化、地理環境功能的研究提供模擬條件;一方面為大量資料、信息、數據的處理大開方便之門。快速、准確的定量分析,必將促使地理學的研究達到新的水平。特別對大區域,多因素的綜合分析能力,將發生革命性變化。預計將有自動化地理學的產生。
7.近代一些新興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它們大多採取了一些新技術和新手段,有的可以在地理學研究中加以引進、借鑒,以尋求地理學研究方法上的改進和完善。近幾十年來,地理學在其研究中,已經引入了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經濟學、社會學等許多相關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促進了地理學的發展與進步。近來這種引進更加迅速。
在分析的方法上,單純的定性分析和單純的定量分析,都存在缺陷和不足,已是大家共同的認識;人們在地理學研究中,追求著完善的分析方法,其願望也是共同的;就現階段而言,定性和定量的結合,已為大多數人所倡導,應予肯定。
地理學研究對象和內容的表述,也是地理研究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理學發展到19世紀,其表述方法仍然是文字表述和制圖表述。
定性描述中,常常包括直觀描述和概念描述,純粹描述和解釋性描述,比較描述和綜合描述等。所謂直觀描述系指表述一個地區或一種地理現象,就象藝術家一樣在頭腦中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圖象,並把自己所看到的圖象表現出來;直觀描述就是地理學者能夠把客觀存在的圖象用文字和地圖陳述出來。科學的直觀描述必須永遠是客觀的,就其本來面目表現景觀,並且在這樣作時,要盡可能排除由於所處時間或觀察者的特點對客觀印象造成的主觀干擾。而概念描述,是把地理事實分解為其組成部分,並把這些組成部分盡可能地按普遍概念劃分,廣泛地使用地理專門術語。
純粹描述和解釋描述是相對提出的概念,前者指地理現象和事物的表述,一般不闡述現象和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原因;後者則著重揭示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過程,解釋這種過程的成因。
比較描述也即特徵描述,特別是區域學派的學者,對此十分偏愛,研究也很多。區域的實質就是地球表面客觀存在著地域分異規律,其表現是地域之間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而相似性和差異性都是相比較而言的抽象概念,也是區域特徵的體現。
綜合描述,也稱系統描述,它認為地理研究的目的是探明地理環境是一個相互依賴、彼此聯系的有機總體,因此地理學所需要的表述形式,既不是單要素、單現象的直觀和概念描述,也不是純粹和解釋的描述,即使是比較描述也不是地理學表述的最好形式,地理學理想的表述形式是所有描述形式的有機結合,它應是描述形式的綜合化、系統化。
綜上所述,定性描述是通過文字語言、地圖語言(也稱符號語言)表述的。由於性質的確定和數量的確定是辨證的統一,以往的描述由於沒有把定性和定量結合起來,以致描述的形象及其這種表述的形式,都不能令人滿意,一些地理學者竟然提出建立在描述基礎上的地理學,最多隻是一種知識,而不是科學,因此,認為「描述」本身就不是科學的表述形式,地理學需要的既不是文字語言,也不是符號語言,而是數學語言,因為只有數學語言能夠表達普遍性的規律,計量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計量革命」的出現,都是這一思潮的反映。計量地理學如果作為對定性描述的補充和完善,甚至將來由定性為主描述過渡到定量為主的描述,都是地理學發展的一個值得稱道的途徑。但是如果象歐美有些學者那樣,根本不要文字的,地圖的表述,完全把地理學作為應用數學來發展,將會使地理學誤入歧途,導致地理學的毀滅。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觀察和分析上的巨大進步,地理學表述也隨著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是發展了定量描述。就目前而言,即表述的形式,除了文字語言和地圖語言(符號語言)外,又引入了數字語言和計算機語言。數字語言和計量機語言,都是用數理原理揭示地理學的內容,因此總稱為地理學的定量描述。其前者是基於認為現代地理學實質上是地點的位置和距離的科學,所謂地域空間的科學;無論是位置,還是距離,最理想的表述形式,就是數字語言,它能揭示文字和地圖語言可以表述的內容,也可反映文字和地圖語言無法表述的內容。後者則是基於認為地理學是一個復雜的、多變數的空間系統,體現在變數交織、平衡有序和非平衡有序交織,因此只有用計算機語言,方可表述。
定量描述目前最有成效、為多數地理學者所稱道的是系統論的描述。地理學中的系統論包括系統、普通系統論和空間系統三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普通系統論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以後,方才引入地理學,並成為一種很理想的表述形式。普通系統論致力於說明為許多種不同系統所共有的特性。一切系統都有三個方面的基本問題:即結構、活動和演變,包括怎樣、怎樣行動和怎樣變化。把系統放在實驗室內或使用符號以統計方法孤立地處理時,他們是封閉的、不可逆的;但在地球表面,系統是開放的、可逆的,因為它們接受能量和信息的輸入並發送輸出。地理學從普通系統論找到了自己的特有表述形式。特別是普通系統論進一步發展表明,一切系統雖然各有一定的范圍,卻都按某些可以預見的方式在運行;如生物體的生長曲線(S曲線)在數學上和創新的散布曲線、經濟發展曲線或人口曲線極為相似。普通系統論研究適用於一切系統的抽象特徵。這樣的「同型性」構成普通系統論的基本結構,並能用來預報其他相關系統的運動。
地理學對於諸如位置、距離、方向、范圍、密度、演替或其他衍生事物等空間要素,作為函數上的重要變數所構成的任何系統,都是特別關注的。任何一個系統,凡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函數上的重要變數是屬於空間方面的,就是一個空間系統。由於地理系統的幾乎所有變數都屬於空間的,因此地理系統就是空間系統。
地理學的表述,和地理觀察、地理分析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了巨大變革性的發展。現在,不僅有傳統的文字語言、地圖語言可以作定性描述;還有數學語言、計算機語言作定量描述。無論是傳統的表述,還是創新的表述,其間並無絕對的界限,也沒有非此即彼的截然必要,因此,我們主張傳統和創新的結合。這種結合當然不是缺陷和不足的保留,而是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的發展。
④ 自考自然地理學基礎試題
自然地理學試題(一)
(附參考答案要點)
一、解釋下列名詞(25分)
1、溫室效應
大氣獲得熱能後依據本身溫度向外輻射,其中一部分熱能向下投向地面,稱之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的存在使地面實際損失的熱量略少於長波輻射放出的熱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溫暖程度。這種保溫作用,通常稱之為「溫室效應」。
2、基座階地
多分布於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寬並發生堆積,後期下切深度超過沖積層而進入基岩的情況下形成的。因此階地上部是由沖積物組成,下部由基岩組成。
3、頂極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區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氣候、土壤、地形和動物等因素分別控制,相應地可以形成許多頂極群落,如氣候頂極等。發育在顯域生境上的,與當地大氣候水熱條件最相適應的、穩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氣候頂極。
4、灰鈣土
它是鈣積土的一個土類。是荒漠草原區的地帶性土類。它是鈣積層中具有石灰性反應、有厚淡色表層和變質粘化層、具有薄的腐殖質層的土壤。
5、沙漠化
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二、說明下列諸現象產生的原因或機制(30分,每小題10分)
1、山地可以出現兩個極大降水高度帶
降水隨高度先增加,到最大降水高度後遞減。這一高度視山地的濕度、溫度、方位和季節而異。關於極大降水高度,一般認為對同一個山脈來說只有一個,但也可能出現第二個甚至更多的極大降水高度,其原因有:(1)氣流兩次爬坡可以形成兩個極大降水高度;(2)冰川風與谷風(valley wind)輻合可能造成高山降水極大值帶;(3)鮮明的降水季節變化可能造成第二個最大降水高度;測點位置選擇不當也可造成兩個以至多個最大降水高度。
2、城市有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是城市化氣候效應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城市化對氣候影響的最典型的表現。大量的觀測對比和分析研究表明,這是城市氣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氣溫分布特徵。如果繪制等溫線圖,則形成等溫線呈閉合狀態的高溫區,人們把這個高溫區比喻為立於四周圍較低溫度的鄉村海洋中的孤島,稱為「城市熱島」。大量觀測資料證明,在水平方向上,城市高溫中心出現在人口密集、建築密度大,工商業最集中的城區,例如上海熱島中心位於徐家匯到外灘的舊城區,北京熱島中心位於東西長安街的城區南部。城市熱島與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築面積、人口規模、人口密度、工業發展、交通運輸)以及城市的幾何形狀、自然地理環境、人類活動方式等均有密切關系。城市化程度愈高,即城市面積、人口規模、人口密度愈大,其城市熱島強度愈強。
3、黃土區無林
黃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受到人類的嚴重破壞,大部分地區都已不存在了。只是在一些山地還存在著天然植被,而且大多也都是次生的。這種情況,對黃土高原植被的認識與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難度,存在諸多分歧。黃土高原的現代植被,在渭河以北的黃土高原屬於草原帶的森林草原區。六盤山以東、呂梁山以西、渭河以北、長城以南廣大地區的黃土高原上,草地和灌叢(灌木林)分布廣泛,占據了黃土原的大部分面積。黃土的透水性強,黃土黏土礦物具有強烈的吸水性,這些因素使植物對水分的利用率大為降低,不能保證林木群體的生長,這是導致黃土高原顯域生境植被趨於草原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黃土碳酸鈣含量高達10%~20%,加之土壤pH值高,均會影響喬木生長。因此,在相同氣候條件下,如果不是黃土,而是另外的成土母質,植被就會有很大不同。這是某些水熱條件相似的地方,黃土區無林而石質山區有林的重要原因。
⑤ 自然地理學試卷, 求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地理學是關於地球與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回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答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2.黃道是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球相交的大圓。
3.礦物是指在各種地質作用中產生和發展著的,在一定地質和物理化學條件處於相對穩定的自然元素的單質和他們的化合物。
4.岩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岩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
5.赤道低壓帶又稱「赤道輻合帶」、「熱帶輻合帶」、「赤道無風帶」,是南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間氣壓最低的帶區。
二、不定項選擇題
1.D;2.A;3.C;4.BCD;5.ABCD;6.C;7.B;8.A;9.C;10.AC
三、讀圖題
1.D、C
2.盆地、山地
⑥ 自然地理學試題
一、名詞解釋(25分,每小題5分)
1、溶溝與石芽
溶溝一般長數米至數十米,寬0.05—0.5m,深.15—1.5m,其斷面呈「V」型或「U」型。石芽頂部多呈平滑的形態。溶溝、石芽構成的棋盤格狀地面比較常見,多發育在石灰岩分布區的平緩山麓地帶。
2、徑流系數
同一流域面積、同一時段內徑流深度(R)與降水量(P)的比值稱為徑流系數,以小數或百分數計,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徑流的比例,其餘部分水量則損耗於植物截留、填窪、入滲和蒸發。
3、沙塵暴
沙塵暴是由於強風將地面大量塵沙吹起,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低於1000m的天氣現象。西北地區的人們常根據沙塵暴出現時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稱之為「黑風」。
4、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質組成的荒漠。它形成於乾旱區的低窪地帶或封閉盆地的中心,這里是洪流從山區搬來的細粒粘上物質淤積的地方。變干時發生多邊形網狀裂隙,形成龜裂地。
5、地域分異
景觀作為一種系統除具有整體性,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異的規律性。它是指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整個景觀在地表按一定的層次發生分化並按確定的方向發生有規律分布的現象。
二、影響丹霞地貌的形成條件有哪些?(25分)
丹霞地貌是指發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斜的厚層而堅硬的紅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構造運動及間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蝕及崩塌後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頂平、坡陡、麓緩的地貌形態。丹霞地貌的形成條件主要包括:
(1)紅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又是最重要的形態特徵。主要指發育於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紀的紅色、紫紅色砂礫岩為主,夾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大約在1億年前,山地隆起時,下陷地區形成山間盆地。周圍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帶到盆地內部沉積下來,形成了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及礫岩、砂岩、粉砂岩。由於當時地球上的溫度比較高,盆地內部降水較少,形成一種高溫、干濕季節分明的氣候環境,Fe2O3在沉積物中大量富集,成為赤紅色。直到距今約3Ma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約數千米粗細相間的紅色沉積地層,地質學上稱為第三系地層。它是一套以河床相為主的洪積、沖積紅色碎屑堆積地層(或以湖盆相為主的河湖相紅色碎屑堆積地斷裂及垂直節理發育。由於近水平岩層間岩性的差異,在陡壁上往往風化或侵蝕形成水平帶狀突起或凹槽,突起一般是堅硬礫岩、沙礫岩層位,較大的突起往往形成狹長平台,生長條帶狀植被帶(草本、灌木、喬木),這種近水平的植被帶在懸崖上有時多層出現。細軟的泥岩、粉砂岩等多形成水平凹槽,較大的凹槽即發育成為岩洞。
(2)構造運動特別是新構造運動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構造條件。受區域斷裂作用和間歇式的振盪抬升,形成網格狀垂直節理。流水沿節理下切並不斷擴大,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高數十米至數百米的赤壁丹崖,組成不同尺度的方山、岩牆、巷谷、石峰、石柱等地貌形態。
(3)氣候對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一些礫石成分為石灰岩、白雲岩和大理岩,分選性差,鈣質鐵質膠結。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由於雨水多,加速流水對岩層裂隙及節理的切割和溶蝕作用,從而形成奇峻秀美的丹霞景觀。半濕潤、半乾旱地區,多以台地和方山類型為主,而谷地多呈峽谷狀。乾旱的西北地區,在暴雨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種丹霞景觀類型,由於風力可在岩壁上形成蜂窩狀洞穴。有時在頂層有黃土覆蓋,而被稱為類丹霞地貌類型。
三、簡述祁連山東段的垂直帶譜(26分)
祁連山東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28.6mm,年平均氣溫降低0.33°C左右,由此導致了氣候特徵、土壤、水分、植被、動物等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並構成了以下4個不同的自然帶:
(1)冰雪寒凍墊狀植被帶。出現在海拔3800m以上的高寒地帶,降水量>600mm,乾燥度<0.49,年平均氣溫-1℃以下。植株低矮,覆蓋度5%~20%。海拔4000m以上的祁連山峰因能攔截東南季風和西風氣流兩個方向的濕氣流,降雨多,形成「冷龍嶺降水中心」,年降水量達800~1000mm,多以冰雪形態儲存。雪線高度在4400m,冰川末端平均高度4259m,冰川面積64.82km2。
(2)高寒草甸、灌叢草甸、森林灌叢草甸帶。位於海拔2600~3800m之間的中高山地帶。降水量380~560mm,乾燥度0.49~1.5,年平均氣溫-1~2.6℃。其中,3800~3500m為高山草甸植被;3500~3400m為亞高山灌叢草甸帶,3400~2600m為森林灌叢草甸帶。這里是乾旱荒漠區的「綠色水庫」,為水源涵養區,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線」。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帶。主要是祁連山淺山區的山間盆地、石質低山,剝蝕丘陵地帶和山前地帶。海拔2300~2600m為山地草原,2000~2300m為荒漠草原。年降水量350~400mm,乾燥度0.8~3.3,平均氣溫-1.0~5.8℃。
(4)山前溫帶礫質荒漠、半荒漠地帶。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m的低山山地、山前丘陵和沖洪積扇上部的礫質傾斜平原地帶。年平均氣溫5.5~7.2℃,年降水量150~320mm。河流穿過本區時70%以上滲入巨厚的卵石層中,形成「地下儲水庫」。沿河人們引水灌溉開墾,形成山前冷涼灌溉農業區。
四、分析論述題(24分,每小題12分。要求:觀點正確、論據充分、論證過程符合邏輯,綜合運用知識)
1、分析說明如何進行自然區劃
對每一個自然地理區域都可以採用向上而下的劃分或自下而上的結合這兩種自然區劃方法。前者是通過對地域分異各種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單位內從上至下或從大至小揭示其內在的差異,逐級進行劃分。後者是通過連續的組合、聚類,把基層的較簡單的自然地理區域合並成為比較復雜的較高級的地域。前者通常採用地理相關法和主導標志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後者主要在土地類型制圖的基礎上,把地域結構上和發生上有空間聯系的相毗鄰的地域合並起來,成為具有完整地域結構的各個區域。這種方法簡稱類型組合法。
無論採用那種區劃方法,首先都必須注意到地域結構的層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級的自然地理區域,確定各地域之間的層次關系,並建立區劃的等級系統。其次,須重視各層次、各區域單位中的地域結構研究,即注意區域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物質和能量運動在空間上的聯系性,以及其發生發展上的共同性。最後,根據上述的區域層次關系和結構上相聯系性質和特點,確定劃區的具體指標和標志,劃出各區域的界線。
4、舉例說明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以厄爾尼諾現象最為典型。在南美厄瓜多和秘魯沿岸,海水每年都會出 現季節性增暖現象,因為這種現象發生在聖誕節前後,則被當地漁民稱為厄爾尼諾,是「聖嬰」(上帝之子)的意思。現在厄爾尼諾一詞已被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那些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圍持續異常增暖現象。這種現象一般2—7年發生一次,持續時間為半年到一年半。8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發生頻數明顯增加,強度明顯加強,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則是本世紀最強的兩次事件。
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當厄爾尼諾發生時,熱帶中、東太平洋海溫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導致了中、東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異常多雨,洪澇災害頻繁;同時使得熱帶西太平洋降水減少,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一帶發生嚴重乾旱。它還會通過大氣環流的作用,影響到中高緯度地區,甚至給全球氣候帶來異常。因此,厄爾尼諾還常常引起非洲東南部和巴西東北部的乾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國北部暖冬以及美國南部冬季暖濕多雨;它與日本及我國東北的夏季低溫、日本和我國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關性。此外,厄爾尼諾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熱帶風暴生成,但使得東北太平洋颶風增加。
⑦ 自然地理學思考題。。求助
這個問題要考慮是否靠海,地形因素,氣候等因素。我就說靠海的例子吧。當南專面靠海長期氣候大概如屬下:早晨(大概凌晨)山腳溫度在20度,山頂15度,背面要稍微溫度高一些,將近中午山腳溫度與山頂溫度升高大約5度(此處也要考慮諸多因素,有時候天氣,或天象等因素可能會降溫或者上升幅度大,但是北坡溫度變化幅度不會很大,這里也要考慮很多因素)。下午時段溫度會比較高,北坡也是。黃昏時段溫度會下降大概山腳22度,山頂20度左右。
總的來說考慮的因素很多,所以也不能絕對的。
⑧ 自然地理學求助~ 幾個論述題 我用的伍光和版的書~
1.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五點要素
2.分為三專種 1 緯度地帶性 對象是熱量屬 地區隨緯度的變高而變低 2 經度地帶性 (也叫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帶性變化) 對象是水分 地區從沿海到內陸水分逐漸減少 3 垂直地帶性 對象是溫度 指的是對於一個同一地點 海拔高低的變化導致溫度的變化 舉個例子 就是比如天山山腳 和天山山頂的溫度變化 就說明天山從山腳到山頂有著垂直地帶性
地理一般沒有這些論述題,這些題考試一般不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