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自然地理學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自然地理學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2-16 13:46:00

1. 試述園林綠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城市園林綠化是惟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礎設施,在保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改善城市環境、城市景回觀等方面,具有答其他設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託條件,是實現人、城市和自然協調發展的基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特徵。
生態文明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它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2. 談談環境科學專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一、積極探復索符合制生態文明要求的發展模式和機制。根據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研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新型關系,研究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研究建立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和新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
二、扎實推進重點環境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緊密圍繞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著力抓好重點科研專項,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強化科研成果的集成和產出,掌握重點領域環境污染機理和調控機制,全面提升科技支撐水平。
三、全面增強我國環境科技創新支撐能力。要形成符合科研工作規律的協同創新機制,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環保科技投入體系,強化培育和構建環境科技人才平台,加強環境領域的學科建設和環境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形成門類齊全、裝備齊全、富有活力的環保產業體系。

3. 科學技術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要加入自然辯證法的觀點)

科學技術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生產力,改進人們的生產方式,同時也給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包括生態環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按照對立統一規律的辯證觀點,一個好的生態環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質量,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人的科技創新;反過來,只有科學技術成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才能真正地推動生態的恢復、自然的保護和環境的改善,實現對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科學技術在生態建設中的作用重點表現在:
科學技術創新有利於實現從源頭到末端的防污、治污,從而很好地實現了環境的保護。通過不斷堅持科技創新,實施生態化科學技術,發展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最大限度地實現生產非物質化,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減少材料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
科學技術有利於實現能源與資源的節約,並提高了資源的利用價值,從而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摒棄傳統科技觀,不斷實現科技創新,可以節約大量資源、能源。
科學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使經濟社會向節約型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轉變。特別是高新技術,如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藝的開發與利用,有利於實現從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傳統產業到低能耗、低污染、效益高的新興產業的更新換代,而這些產業與生態環保產業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導產業。
科學技術有利於人們思維方式與生態價值觀的轉變,從而促進了生態倫理觀的形成。科技創新的意義不僅僅表現在生產方式的改進,其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的影響也甚為深遠。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表明,重大科學技術創新往往引發認識論的革命。認識論的更新必然導致世界觀、價值觀和發展觀的革新。

4. 自然地理學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通過對自然地理的來考察和研自究,為准確預報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一定程度上避免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的嚴重威脅,通過對自然地理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建立有效准確的預報預警體系,在促進新技術不斷完善以防災減災過程中,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減少不必要的經濟和財產損失,有利於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順利進行。

5. 如何看待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中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四位一體」的基礎上,增添了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組成之一,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發揮重要的成員功能,還要與其他「四大建設」融為一體,共同發展,齊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而,其地位更突出,功能也更特殊。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整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高度來認識,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特殊意義和作用機制,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凈化功能

生態文明建設的凈化功能,不僅包括對自然生態的凈化,還包括對人類文明系統和人類自身的凈化。生態文明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愛護自然」的價值理念,承認並遵循自然應有的主體性和文明性,因此,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生態環境建設,既要加強生態環境的治理,又要加強生態保護,實施生態修復,讓自然生態休養生息和按規律發展進化,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還自然應有的「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景觀,實現對自然生態的凈化。作為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和超越,生態文明要求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工業文明價值觀以及「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工業化模式,運用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技術等,對工業文明社會下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及其組織運行系統進行生態化改造,使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退化脫鉤,社會制度和文化意識符合生態文明理念,實現對人類文明系統的凈化。與此同時,人的價值觀、人性以及人格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凈化。工業文明的理論和實踐將人性的多面性、復雜性單純地抽象為「理性經濟人」,人性中自私和追求物質利益的一面在工業文明的價值體系和制度框架下得到最大化發展,而人性中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融洽關系的追求卻被忽視和弱化。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除去人性中過度自私和最大化追求物質利益的「雜質」,喚醒人性中的生態良心和生態意識,不僅遵從「經濟理性」,也要遵從「生態理性」,回歸多面人性,推動人從「經濟人」到「生態理性文明人」的轉變,實現人格的凈化,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提升功能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等建設的過程,既是一個生態化的過程,也是一個綠色轉型和質量提升的過程。我國在工業化尚不發達、工業文明程度還不高的情況下建設生態文明,不是全盤否定工業文明,而是對被工業文明固化和鎖定的價值理念、行為模式和制度安排等進行生態化改造和綠色提升。通過實施空間管治,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空間開發更加有序、資源環境利用更加集約節約、產業結構更加生態化高級化、生態制度更加法制化,從而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文化軟實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都提升到新的水平。

協調功能

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凈化人與自然的關系,重塑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協調「五位一體」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最終協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新成員的加入,通過融入「四大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打通各建設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系,有利於各建設系統之間形成相互支持、彼此推動的良性機制。工業文明具有強大的慣性,生態文明不可能像從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再到工業文明一樣,自發、自動地形成,而必須對現行體制機制進行生態化改造,對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弊端進行綠色變革和創新,從而為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生態化提供強制力量,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解放,也促進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協調。

融合功能

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大建設」是現實運行中的系統,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這個系統,不是簡單疊加,也不是以一個獨立的外在因素「輸入」或「植入」,而是在基本不改變現實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前提下,將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目標和內容等要素,體現和融合在現實系統的目標、任務與部署之中,使之成為現實經濟社會運行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現有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合二為一」,而不是「兩張皮」「兩條線」。

滋養功能

根據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運動和發展著的活的有機體,只有在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變換中才能存在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各種積極成果以及所積累的各種文明都無法離開生態環境這一自然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為「四大建設」奠定堅實的自然基礎,提供豐富的養分,起到「滋養」作用。生態環境建設為經濟建設奠定堅實的自然基礎和源頭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能力;發達的生態經濟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物質基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生態安全,有利於政治穩定和政治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進程;生態文化建設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增添新的內容,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保障群眾的環境權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促進民生改善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

6. 何謂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生態抄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襲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7. 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定位與作用

地質環境是組成國土空間的重要因素(圖5–1)。地質環境由岩、土及包含於其中的水、油、氣等自然因子組成,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基本場所,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土地、礦產、地下水等自然資源,同時還提供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輕自然災害等生態服務,決定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環境基礎、生態基礎和工程基礎。

地質環境調查是人們認識、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的重要基礎。地質環境調查是獲取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下水、地質災害等地質環境時空分布信息及規律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地質環境調查涵蓋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學科領域,屬於應用基礎與應用服務范疇。應用基礎方面,包括研究和調查地下水的數量質量和變化規律、地質環境時空變化機理、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生機理等。應用服務方面,包括滿足政府管理的需要,向政府部門提供科學管理地下水、保障地質環境安全、防治地質災害所需要的決策支持信息和服務;滿足國家工程建設、礦產開發、農業灌溉等經濟活動的需要,向相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提供相關信息和服務;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以多種形式向社會公眾提供相關信息和服務。

圖5-2 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地質環境調查重要性日益凸顯。圖5–2概括了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和對地質工作需求的一般規律。在前工業化階段,人均GDP緩慢增長,對礦產資源需求量很低,科學界對自然界認識的探索驅動了地質工作的緩慢發展。工業化初期到中期,發展生產成為主要任務,礦產資源需求量猛增,地質工作需求轉變為找礦,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1]。工業化中期到後期,發展生產和提高生活水平成為主要任務,礦產資源需求增速減緩,環境需求不斷提高,地質工作需求由以資源為主轉變為資源環境並重,地質環境調查作用不斷加大。工業化後期到後工業化階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成為經濟社會追求的目標,礦產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緩慢脫鉤,地質工作需求由資源環境並重轉變為資源環境生態一體,地質環境調查作用顯著提升。由此可見,在工業化階段中後期以後,經濟社會對地質工作的需求由以資源為主緩慢轉向以環境為主,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越來越成為地質工作的主流。

地質環境調查是國土空間管理的重要基礎支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性工作。一是地質環境調查以與人類聯系最密切的近地表圈層為靶區,開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填圖,建立地質環境框架模型,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和土地利用規劃提供基礎性地質信息;二是地質環境調查通過對地下水、土壤、地質災害等進行長期監測,定量描述地質環境問題產生的歷史、現狀和趨勢,為地下水污染、滑坡、地面沉降等重大環境問題的控制與防治提供解決方案;三是地質環境調查圍繞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開展礦產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廢棄物的環境效應調查研究,通過定量化礦產資源環境成本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四是地質環境調查以地質環境框架模型為基礎,與環境、生態等合作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調查研究,為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提供系統支持;五是地質環境調查圍繞水、土地、礦產、地質災害等國土資源管理需要,開展綜合研究和信息服務,為加強國土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提供服務和支撐。

8. 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包括哪些

建設生態來文明是全球所有國家和自地區的共同事業,在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破解我國前進中的種種難題有決定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成就輝煌。但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里的消極現象等,嚴重製約了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如何破解難題,走出困境,實現良性循環,事關改革、發展大局。須知,這些矛盾和問題都是傳統工業化帶來的,若以工業文明理念和思路應對,不但於事無補,還會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態文明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方能化逆為順、舉一反三、突破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