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植物地理學土壤肥力

植物地理學土壤肥力

發布時間: 2021-02-16 13:40:24

『壹』 在農田的管理中,往往隔幾年要種一季豆科植物以提高土壤的肥力,這是為什麼

豆科植物的根瘤中含有固氮的根瘤菌。

『貳』 關於土壤肥力的一道地理題 最上面的 序號從左到右是1234

一種原始落後的農業生產方式,遷移農民通過燒荒種植,粗放經營以獲取農產專品,待地力耗盡屬則放棄耕作,再繼續墾荒。
因此,在剛開始時,因為森林焚燒後有機物,所以土壤肥力增加。
C項。並不是因為耕作後,土壤肥力下降,而是因為,在森林焚燒後,植被覆蓋率下降,在降水後,水土流失。
補充:「遷移農業」多為熱帶遷移農業,在巴西的亞馬孫熱帶雨林最為典型,其氣候類型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叄』 地理上說的粘重土壤為什麼肥力低

粘重土壤的土壤間孔隙小,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少,一方面蓄水能力差;另一方面,因為植物通過根部呼吸和置換反應吸取土壤中的礦物質,孔隙太小的話,孔隙中的空氣就少,根部呼吸就困難,吸收養分也就差。

『肆』 影響土壤肥力的因素是什麼

簡單的介紹影響土壤肥力的因素,便於廣大園藝、農林同學的學習,與理解用肥專

土壤肥力是屬指土壤為植物正常生長發育提供並協調營養物質和環境條件的能力。它是土壤的綜合屬性和基本功能。土壤中植物養分、水熱的輸入、輸出與儲存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

『伍』 土壤肥力指標

農用地分等評價指標實際上反映了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學中古老而又非常基礎的概念[6],有多種提法:

1)自1840年李比希創立植物礦質營養說以來,歐美土壤學家關於土壤肥力主要側重於土壤的植物營養,並以養分多少衡量土壤肥力的高低。

2)前蘇聯土壤學家威連斯認為土壤肥力是「在植物全部生長過程中,土壤同時地、不斷地供應植物以最高水分和養分的肥力」。

3)現代美國土壤學會認為土壤肥力是在「光照、濕度、溫度、土壤物理條件及其他因素都適合於特定植物生長時土壤向植物以適當的量和平衡的比例供應養分的性質」。

4)我國學者侯光炯教授認為土壤肥力是土壤代謝功能、調節功能的強弱和在一定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下,土壤同內部水、養適量,氣、熱周期性動態,穩、勻、足、適的程度;並從生態系統的角度把土壤肥力分為母質肥力、層次肥力、田塊肥力、耕地肥力、氣候肥力、地貌肥力、水文肥力和植被肥力。

5)章家恩提出土壤生態肥力,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土壤及其生物群落之間長期協同進化、相互適應、相互作用而表現出的一種和諧興融特性,以及在其特性下土壤保證植物生長所需物質與能量的可獲得性和可持續性的一種功效和能力。

6)上述有關土壤肥力的概念有差異,但隨著科學手段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外延不斷擴大,內涵不斷縮小,傾向於將地貌、水文、氣候等環境因子以及人類活動等社會因子作為土壤肥力系統組分。因此可以認為:從土壤-植物-環境整體角度看,土壤肥力是土壤養分針對特定植物的供應能力,以及土壤養分供應植物的環境條件的綜合體現。土壤養分、植物、環境條件共同構成土壤肥力的外延;土壤肥力高低不僅受土壤養分、植物的吸收能力和植物生長的環境條件各因子的獨立作用,更重要取決於各因子的協調程度。因此,對評價土壤肥力指標既能反映土壤的自然養分狀況,又能顯示土壤養分對植物的供應能力,還能反映土壤所處的小環境和大環境。具體指標體系如表5-2所列。

表5-2 土壤肥力指標體系

『陸』 高三地理土壤腐殖質為植物提供什麼養分

有機質。
土壤抄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鬆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通過光照抑菌滅菌後得到的養料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於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柒』 土壤肥力與植物

無機物是構成有機物的成分。無機物同樣由有機物分解而來。土壤中的有機回物畢竟不答是無限的,它需要有機物的分解來返還。土壤中的有機物豐富,則後繼的返還潛力就大,也就是說土壤中的無機物的含量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呵呵,個人理解,不合理請指正。

『捌』 高中地理:請問北極圈附近生長苔原的地方和高山高原上生長高寒草甸的地方,土壤肥力怎麼樣為什麼,謝謝

肥力很差
首先要明確,土壤肥力其實是指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而你指的這兩個地方都是氣候高寒,不適合作物生長只能勉強長苔原的,所以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較少。而且這些地方通常土壤都不完全發育。

『玖』 土壤生產力和土壤肥力有什麼不同

土壤肥力對豐產土壤是至關重要的。但肥沃的土壤不一定是豐產土壤。即使當土壤肥力充回足時答,排水不良、蟲害、乾旱和其它因素也可能限製作物生產。為了充分地認識土壤肥力,我們必須了解提高或限制生產力的其它因素。

為了解土壤生產力,我們必須認識客觀存在的土壤-作物關系。一些控制植物生長的外部因素有:空氣、熱量(溫度)、光、機械支撐、養分和水分。除光以外,植物依賴土壤(至少是部分地)獲取所有這些因素。每個因素都直接影響植物生長。每個因素又與其它因素互有聯系。因為水和空氣共據土壤孔隙,故影響水分關系的因素必然影響土壤空氣。濕度變化又進一步影響土壤溫度。養分有效性則又受到土壤與水分平衡以及土壤溫度的影響。根系生長也受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和空氣的影響。

土壤肥力是現代農業動態系統中的一部分。養分總是以動植物產品的形式被「輸出」。糟糕的是,另一部分養分由於淋洗和侵蝕而損失。還有一部分,如磷、鉀等養分,被牢牢地束縛在土壤粘粒上。土壤有機質和土壤微生物不停地固定和釋放養分。假如農業生產僅是封閉系統,養分平衡將會相當穩定。但它不是,這就是為什麼要了解土壤肥力原理以從事有效的作物生產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拾』 為什麼要進行土壤肥力的研究

土壤物理學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氣三相體系的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內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動及其對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氣的組成與交換,熱的傳導與轉化,土壤固相的組成與排列,土壤的力學性質和電、磁性質等。

土壤化學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學組成、化學變化以及固液相之間的反應。內容包括土壤固體顆粒的表面化學性質及陽離子交換,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鹼性、氧化還原性等。

土壤生物學主要研究棲居於土壤中的有機體(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動及其與土壤中物質轉化和循環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組成及分布規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環,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機質的分解和腐殖質的形成及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等。

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學主要研究土壤供應礦質養分的能力及其影響因子與植物營養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實質及其指標,土壤養分的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營養診斷,主要作物對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學主要研究土壤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及土壤調查、制圖等。

土壤礦物學主要研究土壤礦物的結構、組成、性質和化學反應。內容包括粘土礦物和氧化物的數量、組成以及相互間的反應,土壤中各種元素的遷徙狀況,粘粒與有機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礦物的形成與轉變以及礦物鑒定等。

土壤管理學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對土壤和作物生產的影響,內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護措施對土壤肥力、生產力和作物產量的影響。

土壤學經歷了近代150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野外調查法,即在野外(田間)通過對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態的觀察,並結合對周圍自然地理環境和土壤利用情況的綜合分析來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徵。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肥力特徵以及進行土壤制圖的最基本的傳統方法之一。

實驗室研究,即在實驗室內藉助各種儀器設備和溫室設施等對土壤的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等進行定量或定性的測定,或對土壤肥力水平進行生物學試驗(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擬試驗等。

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間選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區,對土壤的某種屆性或過程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測定,以研究其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及其對土壤性質或肥力的影響。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間生物試驗法和排水採集器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