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地理學研究的重點
① 當代地理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有哪些
1當代地理科學的前沿領域與發展趨勢 一、當代地理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
1.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研究
全球變化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學術界為迎接人類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而設計和實施的研究計劃,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超級科學計劃。研究學科涵蓋大氣、海洋、地理、地質、地球物理、環境、生物、生態、能源、人口、經濟等諸多學科,研究人員涉及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的科學家以及政府和企業界的管理人員,研究方法強調學科的交叉和理論的集成,並將地球系統科學作為其研究的新方法。全球變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 SITAS)等4個正在執行的研究計劃組成,每個計劃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計劃和交叉計劃。為保障各項計劃的順利進行,相應地設計了一系列數據觀測與採集系統作為技術支撐,主要有:地球觀測系統(EOS)、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全球海洋觀測系統(GOOS)、全球陸地觀測系統(GTOS)、全球環境監測系統(GEMS)、全球環境調查系統(GOES)等。
全球變化研究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在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和國際全球變化人文因素的推動下,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涉及古地理環境演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減輕自然災害、典型區域環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的對策等眾多領域。我國的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區域和全球環境變化關系密切,正是地理學研究可以發揮特長、顯示才乾的領域。
2.陸地表層過程和格局的綜合研究
地理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是發生在陸地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空間分異和空間組織。認識這種分異和組織的規律,對於合理布局經濟活動,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有著重要的價值。然而,停留在經驗性、描述性范圍的空間格局研究,所能達到的視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為認識和預測地理環境變化所必須的資料。因此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地理學界發展了地表熱量與水分平衡、地理環境中化學元素的遷移轉化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等三個過程研究的方向,國內外地理學界也發展了用社會科學理論解釋空間格局的人文地理方向。在這些方向上,自然地理學研究注重野外定點觀測和室內的實驗研究,人文地理注重地理空間人流和物流的調查分析。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地理學者認識到,要推動地理學的發展,必須在格局與過程的相互作用方面加強研究,地理學家必須強調格局和過程及其間的關系。發生在各種類型和各種尺度的區域中的過程必然產生一定的格局,而格局的變化又會影響到自然、生態、社會發展的進程。這就產生了不同尺度區域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陸地表層系統包括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在時空上的結構、演化、發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層最復雜、最重要、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對它的研究是地理科學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當前,人們日益關注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陸地表層環境的狀況和變化趨勢。從本質上看,陸地表層的環境變化是特定地域上地表過程的方式和強度在人為或自然因素作用下發生改變的結果。陸地過程的研究將朝微觀深化和宏觀綜合兩個方向發展,關鍵在於地理系統中界面過程的綜合研究。其主要意義在於:能有效地研究開放系統間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從而促進地理學向理論方面深入;界面過程研究實際上是系統間介面的研究,將促進發展地理學的綜合方法,導致跨學科、跨部門的相互滲透和相鄰學科成就的引進。
陸地表層系統具有空間分布不均勻的顯著特點,對全球問題的認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地域分異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將陸地表層劃分為不同的地域類型,研究不同地域類型的過程、結構和演化,比較其間的異同,是陸地表層格局研究的重要內容。在研究陸地表層過程中,也要關注海陸相互作用,特別是海洋對陸地過程的影響和作用。從全球環境變化領域、地球系統科學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看,也需要一個比較好的、便於應用的、兼顧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的區域框架,並根據客觀實際變化及時更新。我國幅員廣袤,東臨太平洋,西靠歐亞腹地,南北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山地高原眾多,季風發達,既有濕潤的森林又有極端乾旱的荒漠,形成三大自然區並列的獨特格局。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為不同區域、類型和自然過程的比較研究提供了舞台。對地表過程和格局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將促進全球環境變化區域響應的研究,成為發展陸地表層系統科學的基礎理論。
作者:159.226.115.* 2006-10-28 22:37 回復此發言 2當代地理科學的前沿領域與發展趨勢
3.自然資源保障和生態環境建設研究
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是地球人類家園支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上述自然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少、空間分布不均衡,經濟高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壓力加大。長期以來掠奪式的開發和不合理的經營管理,導致自然資源枯竭、環境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可持續發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保持協調的關系。
因此,應綜合研究我國各類自然資源的格局、過程和動態,從整體出發,研究各類自然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其組合特徵和演變規律。研究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之間,不同區域的資源與環境之間,特別是人類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自然資源的時空變化規律並評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闡明人類經營活動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其調控機制和對策。土地退化生態環境惡化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要劃分不同的生態類型,對其成因機制、動態過程和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提出宏觀整治戰略及生態環境建設的途徑和措施。
4.區域可持續發展及人地系統的機理和調控研究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綱領《21世紀議程》。隨著《21世紀議程》在全球范圍內的貫徹實施,中國政府於1994年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被納入全國、各省區和一些大城市的國民經濟計劃之中。隨著可持續發展實踐工作的開展,地理學者也展開了對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
可持續發展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手段,而人地關系的協調需要從全球、國家和地區等不同尺度和層次上進行。人口、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和生態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無不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內涵也不同。區域尺度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是地理學更能發揮優勢的領域。
地球上凡是有人類居住的地區,以人類和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為一方,以地球表層包括岩石、大氣、水、土壤、生物為主體的,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另一方,組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綜合體,即人地系統。人地系統包括人對地的依賴性和人的能動作用,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歷史經驗表明,人和地之間應保持和諧、協調的關系,人類應當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去利用和改造「地」,妥善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人地系統研究具有跨學科的特點,人地系統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為此要從空間結構、時間過程、組織序變、整體效應、協同互補等方面去認識和尋求全球的、全國的或區域的人地關系的整體優化、協調發展及系統調控的機理,為區域可持續發展和區域決策與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其中心目標是協調人地關系,重點研究人地系統的優化,並落實到區域可持續發展上。在人地關系協調中,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自然資源和環境之間,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反饋作用並相互交織在一起。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有促進與抑控作用;人類對自然系統投入可控資源、治理自然災害、改善環境質量、開發各種資源,從而實現產出並予以優化。任何區域開發、區域規劃和區域管理都必須以改善區域人地相互作用結構、開發人地相互作用潛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統中的良性循環為目標。
5.地球信息科學、技術和「數字地球」研究
地球信息科學是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技術和信息科學等交叉、融合的產物。它以信息流為手段研究地球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人流的運動狀態和方式。由於地球信息科學的多學科性,它能夠為地球系統中許多研究領域的綜合、大型地學問題的解決和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以至於全新的研究和解決方案。地球信息科學的形成和發展,標志著信息時代地球科學的研究方向,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
作者:159.226.115.* 2006-10-28 22:37 回復此發言 3當代地理科學的前沿領域與發展趨勢
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有能力對全球性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促進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數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數字化手段,整體性地研究解決地球問題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它不僅為地球可視化提供平台,而且為地球科學實驗提供一個基本模型框架。利用這個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體各圈層的演變與相互作用的歷史、評價現狀、預測未來。地球信息科學研究則為「數字地球」關鍵技術的解決奠定了科學基礎,其發展將有助於推動「數字地球戰略與中國對策」的研究。
二、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長期以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對立的二元論阻礙了地理學整體綜合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大,其影響也愈加顯著。地理學應十分重視人文因素的影響及其反饋的研究,重視和發展與人文因素有關的分支學科,並促進其與自然地理學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在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日益強烈的今天,人地關系更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並且擴展成為全球環境變化問題。自然地理研究不應該是純自然主義的,它也研究人對自然環境的作用及其反饋,人文地理研究也離不開自然系統和生態學的基礎。多數學者認為,無論從地理學發展史、地理思維和社會實踐看,統一的地理學或綜合地理學是客觀存在的,並且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這種綜合在地理學內部表現為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相互滲透,重大的自然地理過程納入了人類活動因素的驅動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將資源環境作為作用因素和決策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地理學外部則更多地強調地球4大圈層的相互作用關系研究,人類發展與環境問題成為新世紀地球系統科學的共同主題,表現在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2.深化微觀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變化機理
從發展趨勢看,微觀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現在由靜態、類型和結構的研究轉變向動態、過程和機理的研究以及進一步的動態監測、優勢調控和預測預報等。自然地理側重生物、化學和物理過程的研究,人文地理側重經濟、文化和社會過程的探討。
3.進一步拓展地理學的應用研究領域
地理學,尤其是中國的地理學,屬於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特別是在地理信息系統快速發展的最近20多年,地理學不僅在決策支持方面,在涉及區域和空間問題的管理方面也拓展了許多應用領域。20世紀80年代以前,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研究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重大項目的選址、區劃和區域規劃領域。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資源保護、環境建設、災害防治、城市和農村發展等問題成為地理學應用研究的熱點,以GIS技術應用為龍頭的地理信息和3S技術應用產業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有力地增強了地理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4.研究方法和技術的現代化
地理學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的歸納解釋,從定性的文字描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模擬實驗在人地相互關系、自然過程模擬、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對地觀測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衛星網路通訊技術的建立和應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質量。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也從點到面、由微觀到宏觀、由區域到全球。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
② 高考重難點地理知識總結
一、知識總結
Top
第一部分 中國地理復習
(一)區域認定,落實分布——充分利用地圖,活化地圖是突破區域地理的關鍵和基礎
1. 依據經緯線認定
(1)四至點
最北端:53°N
最南端:4°N
最東端:135°E
最西端:73°E
(2)北回歸線、30°N、40°N穿過的地區;90°E、100°E、110°E、120°E穿過的地區
2. 按地形分三大塊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區
第一階梯
階梯界限
第二階梯
階梯界限
第三階梯
3.按氣候區分三大塊
4.省區輪廓
5.地形有明顯變化的地區(注意等高線的分布和變化)盆地、河谷、山脈等
6.剖面圖的認定
7.熟練掌握以下基本地圖
(1)中國地形圖(三大階梯、16條主要山脈、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圖(30°N、36°N、89°E)
(2)中國氣候類型圖(溫度帶、干濕地區,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各類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
(3)中國水文圖(中國的河流、湖泊分布圖,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布,黃河、長江、珠江水系圖)
(4)中國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能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等)
(5)中國的人口
(6)中國的交通(鐵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
(7)中國的農業(種植業、畜牧業,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
(8)中國的工業(四大工業區)
(9)商業中心的分布
(10)中國分區(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區)
(11)中國政區圖
(二)比較差異,把握特徵
分區地理是在中國地理總論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具體化的區域地理,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塊進行闡述的同時,又將台灣、香港與澳門單—列闡述、從總體上看,四大區域的自然條件、人文地理特徵差異很大。這些自然人文地理特徵又是各種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的自然人文綜合體。每個區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植物、人口、民族、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名勝古跡等該地區較為獨特的地理特徵,每個區域特徵的形成,盡管是各種地理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導因素。如青藏高原主要因海拔高,氣候寒冷;而西北地區主要是因為離海洋遠、地形閉塞造成的乾旱環境。所以抓住主導因素和主要線索去學習區域地理往往會取得較好效果。另外分析一個地區的區域地理優勢及限制因素,進而分析其經濟發展方向是學以致用的具體體現,也就是通常講的區域國土整治開發研究。這是地理學研究的重點,也是歷年高考地理試題中從不迴避的重點。國情是制定國策的基礎,有關規定是實施國策的保證。進行國土整治開發與政治,要以科學的觀點和對國情的理解去認定、判斷、評價和反思,這樣回答有關問題才能把握方向。
1. 綜合分析、比較差異、概括特點是學習區域地理的有效方法
(1)抓住山脈,掌握地形,深入了解地形對各地理要素的影響
地形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它以地表的高低與形態特徵影響著其它要素。
①抓住山脈的分布,學習我國地形的特點與分布
A山脈構成我國階梯界線
B由山脈構成邊界的各地形單元
②結合地形的特徵與分布分析我國地形對氣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響
A地勢特點對氣候、河流的影響
地勢西高東低,有利於海洋的濕潤空氣進入;
階梯分布又使降水較集中於迎風(夏季風)的階梯地段。如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第二階梯的邊緣山脈等;
第一階梯因地勢高而形成獨特的、高寒的高原氣候;
西高東低導致我國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東,而階梯分布又有利於豐富水力資源的形成與集中;
B我國山脈的分布對氣候及河流的影響。
東—西走向山脈對季風的運行(無論是冬季風還是夏季風)都起到了較大的阻擋作用。尤其是對冬季風的影響更為明顯,致使各季風向南運行速度減緩,勢力減弱,且使南北的影響差異加大。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大致與我國海岸線平行;對海洋吹來的濕潤空氣有抬升作用,故山脈迎風坡降水多,如台灣山脈的東側、長白山地,武夷山地等。
東—西走向的山脈,有利於河流在總的地勢影響下,自西向東流去。同時這些山脈成為我國主要河流之間的分水嶺。如秦嶺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南嶺是長江與珠江的分水嶺。
(2)抓成因、識氣候,以氣候為主線貫穿中國地理復習
氣候是受多種要素影響的地理要素,同時它又是地理環境中最積極的組成部分,它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其它要素,決定著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影響著人類的活動。
①從成因入手,學習我國氣候的特點(高中地理第二章)
A季風的形成及運行規律是最重要的基礎知識
B季風的形成、性質及活動規律
C季風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
夏季風推移的規律決定了東部季風區雨季出現的日期及其長短;
夏季風推移的規律決定了我國主要天氣現象(長江中下游梅雨與伏旱、黃河中下游的春旱等)出現的地區與時期;
冬季風的運行規律決定了我國冬季氣溫低的特點;
冬季風的運行規律決定了寒潮出現的時期及影響范圍;
冬夏季風交替影響決定了我國季風氣候的總特徵。
②結合我國氣候的特點學習其它地理要素的特點
A從季風區的分布、季風的運行規律及干濕區的分布,學習河流水文特徵
B季風區分布影響著內外流區域的分布
C由冬、夏季風的運行規律推導出外流河的水文特徵
D由干濕區、溫度帶、地形分析外流區域河流的差異
③結合氣侯狀況,學習我國植被、土壤的特點
土壤是植被、氣候、岩石及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產物。而植被又受到氣候的影響,因此,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氣候的特點。如中溫帶的濕潤、半濕潤地區,植物為森林草原類型,草樹茂密,氣溫又低,分解較緩,保持大量腐殖質,因而形成黑土。氣候較乾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則因鈣質易於保持,而形成鈣質土。而在亞熱帶與熱帶濕潤地區,大量可溶鹽分被淋走,積留下不溶於水的鋁、鐵氧化物,因而形成紅壤。在乾旱區則因植物無法生長,土壤中基本上沒有有機物質,因而形成荒漠土。南方水稻產區為水稻土。
④從氣候的特點分析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
我國西北地區乾旱少雨,流水切割微弱,接近冬季風源地,因而以風成地形為主;季風區內的黃土高原因多暴雨,土質松軟,切割作用強,多成溝壑縱橫之態;而西南地區,高溫降水多,切割作用強,形成山地性高原,在石灰岩地區則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因地勢高聳,氣候寒冷,而多冰川地形。而東部地區濕潤多雨,在地殼下陷處,因流水泥沙的沉積,沖積而成廣闊平原;在地殼隆起的地區,裸露的岩石則在流水切割下多形成低山、丘陵。
⑤溫度帶及干濕區的分布,分析我國農業的分布
A溫度帶決定耕作制及作物的分布。
B干濕地區決定農牧業的分布
(3)熟練掌握以下中國區域差異分界線
①秦嶺—淮河
②一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
③年降水量:800mm 400mm 200mm等降水量線
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界線
⑤地形三大階梯界線
⑥內流區域與外流區域界線
⑦中國人口界線
⑧黃河、長江沿線
⑨京哈—京廣鐵路線,隴海—蘭新鐵路線
3.樹立四個觀點
(1)區域差異觀點
(2)因地制宜觀點
(3)人地協調觀點
(4)可持續發展觀點
4.區域差異
(1)三大自然區(圖4)
①自然地理分界線
400mm年等降水量線: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東部季風區;
3000米等高線:青藏高原/東部季風區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青藏高原/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
②三大自然區的特點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 青藏地區
地形 海拔較低(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為主 海拔較高(1000-2000米)
高原、盆地為主 海拔最高(4000米)
高原、山脈為主
氣
候 季風氣候顯著,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低溫少雨) 大陸性顯著,氣候乾燥,氣溫年較差、日較差較大,多大風天氣 氣候嚴寒,太陽輻射強,風力強大
水
文 外流河、淡水湖
地表水以雨水補給為主(東北地區河流有春汛和夏汛) 多為內流河,河流短小,河流補給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多鹹水湖,多大河源頭
植被 森林 草原、荒漠 高山草甸、荒漠
人類活動 ²1 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廣泛、深刻;
²2 農業限制因素:水旱災害
²3 農業生產結構:我國最重要的農耕區
²4 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方向:面向國際、國內市場,²5 向深加工、外向型、生態農業方向發展。 ²6 人類對自然的影響遠不²7 如東部季風區;
²8 農業限制因素:水分
²9 農業生產結構:以畜牧業為主,²10 還有灌溉農業
²11 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方向:向節水農業(如集水型)、特色農業方向發展。
²12 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微弱,²13 原始自然狀態保存較完整。
²14 農業限制因素:熱量
²15 農業生產結構:以畜牧業為主;還有河谷農業
²16 方向:高科技農業
(2)三大自然區域的內部差異:
Ø 東部季風區
Ø 西北地區
Ø 青藏高原區
(3)我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①東部地區的經濟發達:
A.主要優勢:
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基地
商品糧基地
商品棉基地
桑蠶基地
海洋漁業基地
亞熱帶、熱帶基地
是我國最具實力的工業基地
特 征 主要工業中心
遼中南工業基地
京津塘工業基地
滬寧杭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經濟國際化程度高
科技文化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高
B主要問題:
東北森林保護與撫育更新;遼中南工業區面臨設備陳舊、資金不足、產品技術含量低、環境污染嚴重等諸多問題;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華北平原綜合治理鹽低窪地、鹼地、沙地,改造中低產田;發展節水農業;
黃河、海河的根治;長江、淮河的治理;
北方省市淡水資源短缺;
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
紅壤的改良
C發展方向
充分發揮沿海地理優勢:科技、人才、信息等。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生產,緩解能源、交通運輸緊張,原料不足,北方缺水和環境問題。
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優勢:加強傳統工業基地的技術改造,使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建設農林漁副產品基地
加強東西向交通建設,擴大對外經濟貿易
②西部地區的發展
A發展優勢
發展邊境貿易
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
B主要問題
經濟落後,科技文化教育落後
生態環境惡劣
C發展方向
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加強草原牧區建設,發展林牧業
大力發展交通運輸
發展邊境貿易,擴大旅遊創匯
有步驟開發黃河中上游、長江上游的能源、礦產資源和水力資源
保護生態環境,防治污染
發展節水農業
保護草場,治理沙漠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1.面積排位
2.觀察主要分布的半球(南北半球、東西半球)
3,觀察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北緯30°、北緯40°等重要緯線穿過的大陸和大洲以及0°經線、180°經線、西經20°、東經160°、經80°、 東經120°、西經120°、西經80°、西經120°穿過的大陸和大洲,以及它們穿過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
4.包圍在每一個大洋周圍的大洲的名稱。
5.大洲界線,跨大洲的國家
6.以南極半島為起點,按地球自轉方向依次分布的大洋
7.重要的島嶼、半島、群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 半島、巴爾干半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南極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西印度群島、馬來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不列顛群島、美拉尼西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夏威夷群島)冰島、愛爾蘭島、馬達加斯加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塔斯馬尼亞島、斯里蘭卡島、紐西蘭北島、南島。
8.重要的河流、湖泊、海峽:印度河、恆河、尼羅河、剛果河、萊茵河、多瑙河、伏爾加河、密西西比河、亞馬孫河、湄公河、葉尼塞河、鄂畢河、錫爾河、阿姆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土耳其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麥哲倫海峽、莫三比克海峽、白令海峽,黑海、紅海、波羅的海、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地中海、日本海、幾內亞灣、北海。
9.主要的國家: 日本、新加坡、印度、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紐西蘭、阿根廷
總論:
1、七大洲分界線(注意南美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范圍)
*南極洲是跨經度最廣、地勢最高的洲。
2、四大洋的位置(被哪些大洲包圍);及大洋中著名的島嶼。
*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洋。
3、世界主要的交通要道及其地位(包括運河、海峽)。
亞洲:
1、季風氣候顯著
2、日本自然環境的特點;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工業分布特點;主要工業區。
3、東南亞的國家;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分析新加坡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4、印度的位置;主要物產;亞洲耕地最多。
5、中亞的位置;主要物產。
6、分析西亞在世界上的戰略地位;(三洲五海之地、豐富的石油資源)
非洲:
1、東非裂谷帶;氣候類型南北對稱分布。
2、埃及蘇伊士運河;長絨棉產量世界第一。
歐洲:
1、海岸線最曲折(挪威峽灣——冰川侵蝕形成);地勢最低。
2、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3、著名的河流——萊茵河、多瑙河、塞納河、泰唔士河,及其流經的主要國家、著名城市、主要工業區。
4、熟悉歐洲各分區主要國家;歐洲聯盟。
5、英國、法國的相對地理位置;各自主要的經濟特色;英國的老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6、德國的位置;分析德國魯爾區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7、了解俄羅斯的鄰國;莫斯科、摩爾曼斯克的位置。
8、了解巴爾干半島上各國的相對位置。
北美洲:
1、北美洲三大地形區;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各地形區的礦產。
2、五大湖;及其周圍的工業城市。
3、分析美國東北部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4、分析美國電子工業中心「矽谷」高速發展的原因。
5、美國農業帶分布;農業專業化生產的好處。
6、熟悉中美洲、西印度群島的位置。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地形區、氣候類型;安第斯山脈對南美洲氣候的影響。
2、巴西的位置;著名物產。
大洋洲:
1、大洋洲的范圍(注意所屬的南北半球,180度經線的位置)。
2、澳大利亞自流井成因;半環狀氣候類型分布。
3、澳大利亞著名物產;堪培拉和悉尼的位置。
南極洲:
1、南極洲輪廓特點;外圍大洋位置的判斷。
2、我國中山站、長城站的位置。
3、南極科考的重要意義。(對比分析我國對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意義)
③ 地質災害研究新進展
我國地質災害研究工作一直是圍繞著重大工程和重大建設需要而展開的,並且直到解放後才得以迅速發展。50~60年代,重點開展了西南及西北交通干線和三峽等水利樞紐的地質災害調查(重點崩滑流),以及上海地面沉降的勘察工作。70年代,上海地面沉降研究在預測和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樹立了我國地面沉降控制規范。進入80年代以來,我國地質災害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逐步開展了重點地區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編制了一系列地區性和全國性專門圖件;對海城地震、新灘滑坡、元陽滑坡等進行了成功的預報、對東川和寧南泥石流和天津市區地面沉降實施了有效控制。特別是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積極響應「國際減災十年計劃」,地質災害研究得到進一步重視,開展了如「地震、地質災害及城市減災重大技術方法研究」等一批國家及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地質災害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使得我國的地質災害研究在勘察技術、預測預報水平、減災防災手段等方面逐步接近或達到了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總結近20年來我國地質災害研究的成果,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編制了一系列大型地質災害圖件
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的需求,由原地礦部組織編制了一些全國性大比例尺的地質災害調查圖件,如1991出版的《中國地質災害類型圖》(1:500萬)(葛中遠主編),1992年出版的《中國地質環境圖系》(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主持編制),1996年出版的《中國分省地質災害圖集》(1∶60萬~1∶500萬)(段永侯主編)。這些圖件從宏觀上反映了我國地質災害類型、區域分布特點及發生規律。是我國目前部署地質災害勘察研究及制定防災、減災、環境保護政策和規劃的主要科學依據。作為重要成果,在國內外也得到了廣泛交流,在學術界有著重要的影響。
2.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進入80年代後,我國的地面沉降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其中以上海、天津的地面沉降研究卓見成效。在動態監測、沉降機理研究、預報模型以及降低地下水開采量和人工回灌等技術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在預測預報技術方面,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岩溶地質研究所、上海地礦局和天津地礦局等單位,通過建立擬三維水流和一維地層壓密的耦合模型,模擬地下水的水平垂直運動、含水層內外水量交換、弱透水層中水的壓力變化以及動態過程中的一維固結壓縮。計算評價在最優環境影響狀態下,最大安全可采水資源及優化控制調度方案。對含水層在各種采灌條件下的變化規律及地面沉降幅度進行中長期預報。這些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使我國地面沉降防治水平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擠身於世界先進水平之列。
3.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空前繁榮
隨著「3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的發展與成熟,以此為支撐技術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防災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取得長足進展。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系統軟體相繼開發出來,使地質災害的研究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其中以由原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開發研製的「地質災害預測防治智能決策系統」最具代表性,該系統以地質災害預測防治為目標,將相關的資料庫、圖型庫、模型庫和知識庫融為一個「四庫一體」的耦聯整體,實現了四者技術的有機集成,使系統具有空間數據管理、分析處理、空間建模與知識推理的分析功能。可對地質災害進行時空演化預測、危險性區劃、災害經濟評價以及減災防災對策選擇的任務。在理論和技術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開創了建設大型地質災害決策支持系統的先例。
4.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領域得到飛速發展
從1994年以來,國家每年投入了5000萬元專項基金用於地質災害治理,從而掀起了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熱潮,相繼實施了對鏈子崖危岩體、黃臘石滑坡、豆芽棚滑坡、雞冠嶺崩塌等專項治理工程,形成了一支集勘察、設計、施工為一體的地質工程隊伍,同時也使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作為專門的工程技術領域逐漸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技術方法,尤其是由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開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支持系統」成功地應用於鏈子崖滑坡治理中,切實起到了災害治理的示範作用。
5.一些新理論新方法的發展與應用
隨著地質災害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一些新的理論與方法不斷涌現,並逐步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1)滑坡過程模擬與過程式控制制理論技術。成都理工學院的黃潤秋教授在岩土應力分析的基礎上,對滑坡從其孕育、發展演化、激發成災或防治控制進行全過程的計算機動態模擬。通過將現代數學-力學、非線性科學和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結合起來,對滑坡系統的全過程模擬模擬,直觀地理性的分析災害發生影響因素及其強度,再現災害發生的全過程。從而將滑坡災害定量化研究向前推進一步。
(2)地質災害風險性評價理論與方法。在我國將風險性評價引入地質災害研究工作中是從90年代開始的。到目前為止,地質災害風險性評價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不斷地發展和深化。其基本思想是在評價災害自然危險性的同時,還考慮地區人口經濟密度和抗災性能等,即災害區易損性分析,將地質災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結合起來,綜合評價災區地質災害發展狀況。經研院張梁等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塌陷為典型災種進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評價指標體系和模型方法,為該領域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了範例。
④ 地理學科是學什麼的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較小的領域: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氣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系。人文地理學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其佔用的空間。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environmental geography)。環境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上,評價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並提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永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和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制度技術)條件。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
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考古學,地質學等。其中尤以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最為重要。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經濟,政治,歷史等。
⑤ 哪些大學的地理學研究生專業比較好
一級學科:0705 地理學研究生專業排名:
專業名稱:070501 自然地理學
北京: (10001)北京大學 (10022)北京林業大學 (10027)北京師范大學
(10028)首都師范大學 (80001)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85101)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天津: (10065)天津師范大學
河北:(10094)河北師范大學
山西:(10108)山西大學 (10118)山西師范大學
內蒙古:(10135)內蒙古師范大學
遼寧:(10165)遼寧師范大學
吉林:(10200)東北師范大學 (80062)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10203)吉林師范大學
黑龍江:(10231)哈爾濱師范大學
上海: (10269)華東師范大學 (10270)上海師范大學
江蘇:(10284)南京大學 (10290)中國礦業大學 (10319)南京師范大學 (10320)徐州師范大學
(103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80061)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浙江:(10335)浙江大學 (10345)浙江師范大學
安徽:(10370)安徽師范大學
福建:(10389)福建農林大學 (10394)福建師范大學
江西:(10414)江西師范大學
山東:(10445)山東師范大學 (10447)聊城大學 (10451)魯東大學
河南:(10475)河南大學 (10486)武漢大學 (1049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10512)湖北大學
(10511)華中師范大學 (80057)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湖南:(10542)湖南師范大學
廣東:(10558)中山大學 (10574)華南師范大學 (11078)廣州大學
廣西:(10603)廣西師范學院
海南:(11658)海南師范大學
重慶: (10618)重慶交通大學 (10635)西南大學 (10637)重慶師范大學
四川:(10616)成都理工大學 (80063)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10626)四川農業大學 (10636)四川師范大學
貴州:(10663)貴州師范大學
雲南:(10673)雲南大學 (10681)雲南師范大學
陝西:(10697)西北大學 (10710)長安大學 (10718)陝西師范大學
甘肅:(10730)蘭州大學 (10736)西北師范大學 (80076)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青海:(10746)青海師范大學
新疆:(10762)新疆師范大學 (80102)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專業名稱:070502 人文地理學
北京:(10001)北京大學 (10027)北京師范大學 (80001)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10028)首都師范大學
天津:(10065)天津師范大學
河北:(10094)河北師范大學
山西:(10118)山西師范大學
內蒙古:(10135)內蒙古師范大學
遼寧:(10165)遼寧師范大學
吉林:(10184)延邊大學 (10200)東北師范大學 (80062)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黑龍江:(10231)哈爾濱師范大學
上海:(10269)華東師范大學 (10270)上海師范大學
江蘇:(10284)南京大學 (10319)南京師范大學 (80061)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10320)徐州師范大學
浙江:(10335)浙江大學 (10345)浙江師范大學 (11646)寧波大學
安徽:(10370)安徽師范大學
福建:(10385)華僑大學 (10394)福建師范大學
江西:(10403)南昌大學 (10414)江西師范大學
山東:(10445)山東師范大學 (10446)曲阜師范大學
河南:(10475)河南大學 (10484)河南財經學院 (90005)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湖北:(10486)武漢大學 (10511)華中師范大學 (10512)湖北大學
湖南:(10542)湖南師范大學
廣東:(10558)中山大學 (10574)華南師范大學 (11078)廣州大學
廣西:(10603)廣西師范學院
重慶:(10635)西南大學 (10637)重慶師范大學
四川:(10636)四川師范大學 (80063)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貴州:(10663)貴州師范大學
雲南:(10673)雲南大學 (10681)雲南師范大學
陝西:(10697)西北大學 (10718)陝西師范大學 (10724)西安外國語大學
甘肅:(10730)蘭州大學 (10736)西北師范大學 (80076)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青海:(10746)青海師范大學
寧夏:(10749)寧夏大學
新疆:(10762)新疆師范大學 (80102)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專業名稱:070503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北京:(10001)北京大學 (10002)中國人民大學 (10019)中國農業大學 (10022)北京林業大學
(10027)北京師范大學 (10028)首都師范大學 (11413)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82806)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80001)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河北:(10094)河北師范大學
山西:(10113)山西農業大學
內蒙古:(10135)內蒙古師范大學
遼寧:(10165)遼寧師范大學
吉林:(10183)吉林大學 (10200)東北師范大學 (80062)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黑龍江:(10231)哈爾濱師范大學
上海:(10247)同濟大學 (10269)華東師范大學
江蘇:(10284)南京大學 (10290)中國礦業大學 (10307)南京農業大學 (10319)南京師范大學
(80061)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80126)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浙江:(10335)浙江大學
安徽:(10370)安徽師范大學
福建:(10386)福州大學 (10394)福建師范大學
江西:(10405)東華理工大學 (10407)江西理工大學
山東:(10423)中國海洋大學 (10424)山東科技大學 (10445)山東師范大學
河南:(10460)河南理工大學 (10475)河南大學 (90005)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湖北:(10486)武漢大學 (10489)長江大學 (10511)華中師范大學 (10512)湖北大學
湖南:(10533)中南大學 (10534)湖南科技大學
廣東:(10558)中山大學 (10564)華南農業大學 (80165)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10574)華南師范大學
廣西:(10603)廣西師范學院
重慶:(10635)西南大學
四川:(10613)西南交通大學 (10616)成都理工大學 (10636)四川師范大學
(80063)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貴州:(10663)貴州師范大學
雲南:(10673)雲南大學 (10674)昆明理工大學 (10677)西南林學院 (10681)雲南師范大學
陝西:(10697)西北大學 (10704)西安科技大學 (10710)長安大學 (10718)陝西師范大學
(1071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甘肅:(10730)蘭州大學 (10732)蘭州交通大學 (80076)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10736)西北師范大學
青海:(10746)青海師范大學
新疆:(10762)新疆師范大學 (80102)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⑥ 高中地理主要學習什麼知識,難嗎
高中地理學習,一定要學會聽課: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要學會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⑦ 地理有關洪澇災害方面的知識
洪澇災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窪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
雨澇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災害有密切關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區別是,洪水災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濫所造成的災害;雨澇是指因漬水、淹沒造成的災害。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洪水除危害農作物外, 還破壞房屋、建築、水利工程設施、交通設施、電力設施等,並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由於洪水和雨澇往往同時或連續發生在同一地區,所以進行災情調查統計和分析研究時,大多難以准確界定區別,此時統稱為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的分布
就全球范圍來說,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多台風暴雨的地區。這些地區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區;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部近海岸地區。此外,在一些國家的內陸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的危害
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洪澇是最常見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種。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洪水不但淹沒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且還捲走人產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糧食,並淹沒農田,毀壞作物,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從而造成飢荒。洪水還會破壞工廠廠房、通訊與交通設施,從而造成對國民經濟部部門的破壞。
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曾先後發生過近40次特大洪澇災害,每次都導致上萬人的死亡和千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在近幾十年中,洪澇發生頻次與災害損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國自古就是洪澇災害嚴重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在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水災1092次,死亡萬人以上水災每5—6年即出現一次,這種局面到現代尚無根本的改變。
洪澇災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造成一系列其它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現。 我國的雨澇
1951—1990年。我國平均每年發生嚴重洪澇災害5.9次,平均受災面積667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470萬公頃,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餘萬間。1991年全國有25個省、市、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2400萬公頃,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799億元。
主要的雨澇區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這個地區又被南嶺、大別山—秦嶺、陰山分割為4個多發區。我國西部少雨,僅四川是雨澇多發區。
根據歷史雨澇統計資料,雨澇最嚴重的地區主要為東南沿海地區、湘贛地區、淮河流域,次多雨澇區有長江中下游地區、南嶺、武夷山地區、海河和黃河下游地區、四川盆地、遼河、松花江地區。全國雨澇最少的地區是西北、內蒙和青藏高原,次為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東北地區。概括而言,雨澇分布總的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內陸少;平原湖區多,高原山地少;山脈東、南坡多,西、北坡少。
洪澇災害控制及預防措施2008年05月16日 星期五 09:44洪澇災害控制及預防措施
洪澇災害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洪澇災害可導致生態環境、經濟建設、財產損失,甚至傳染病流行,嚴重威協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生命安全。由於受強降雨影響,部分鄉鎮遭受洪澇災害,為了做好受災鄉鎮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達到災後無大疫的目標。特提出以下疾病預防控制措施,供受災鄉鎮參考。
一、加強飲用水衛生管理
1、水源的選擇與保護; 應在洪水上游或內澇地區污染較少的水域選擇飲用水水源取水點,並劃出一定范圍,嚴禁在此區域內排放糞便、污水與垃圾。有條件的地區宜在取水點設碼頭,以便離岸邊一定距離處取水。
2、退水後水源的選擇; 無自來水的地區,盡可能利用井水為飲用水水源。水井應有井台、井欄、井蓋,井的周圍30m內禁止設有廁所豬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設施。取水應有專用的取水桶。有條件的地區可延伸現有的自來水供水管線。3、對飲用水進行凈化消毒;煮沸是十分有效的滅菌方法。在有條件時可採用過濾方法。但在洪澇災害期間,最主要的飲用水消毒方法是採用消毒劑消毒。 4、加強供水設施消毒; 被洪水淹沒過的水源或供水設施重新啟用前必須清理消毒,檢查細菌學指標合格後方能啟用。經水淹的井必須進行清淤、沖洗與消毒。先將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沖洗井壁、井底,再掏盡污水,待水井自然滲水到正常水位後,投加漂白粉浸泡12~24h後,抽出井水,待自然滲水到正常水位後,按正常消毒方法(一噸水加漂白粉4克,如污染較重加漂白粉8克/噸)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二、加強食品衛生管理
1、水災地區需要重點預防以下食物中毒
(1)霉變糧食引起的黴菌毒素食物中毒:常由食用了霉變的大米引起。
(2)細菌性食物中毒:常由動物性食品、已死亡的畜禽肉和沒有很好冷藏(如肉、蛋類食品)和存放時間長的熟食(如米飯、蔬菜)引起。
(3)化學性食物中毒:一般由誤食有毒物質引起。由於災區環境的變化和臨時居住地的條件所限,農葯、亞硝酸鹽及其他工業用化學物質易被誤食。
(4)有毒動、植物性食物中毒:誤食豬甲狀腺、腎上腺和含毒的魚類會引起有毒動物性食物中毒;食用未經充分加熱的豆漿、扁豆或發芽土豆、毒磨菇會引起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2、發生食物中毒的現場處理
(1)病人的救治與報告:病人的急救治療主要包括催吐、洗胃、灌腸以及對症治療和特殊解毒葯物治療:食物中毒報告的內容包括發生地點、時間、人數、典型症狀和體征、治療情況、中毒食物和採取的措施。同時應注意採集病人標本以備送檢。
(2)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封存現場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待調查確認不是中毒食物以後才能食用;通知追回或停止食用其他場所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3)食物及環境的消毒處理工作:對中毒食品進行無害化處理或銷毀,並對中毒場所採取相應的消毒處理。對細菌性食物中毒,固體食品可用煮沸消毒15~30min處理;液體食品可用漂白粉消毒。對病人的排泄物、嘔吐物可用20%石灰乳或漂白粉消毒(1份排泄物加2份消毒液混合放置2h),周圍環境可採用過氧乙酸進行噴灑消毒。化學性或有毒動植物性食物中毒應將引起中毒的有毒物進行深埋處理。
3、加強災區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特別是水淹過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應應做好食品設備、容器、環境的清潔消毒,經當地衛生行政部門驗收合格後方可開業,並加強對其食品和原料的監督,防止食品污染和使用發霉變質原料。4、開展對預防食物中毒的宣傳教育;主要宣傳不能食用的食品,包括:被水浸泡過的食物;已死亡的畜禽、水產品;被水淹過的已腐爛的蔬菜、水果;來源不明的、非專用食品容器包裝的和無明確食品標志的食品;嚴重發霉(發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麥、玉米、花生等;其他已腐敗變質的食物和不能辨認是否有毒的蘑菇等。三、加強環境衛生
1、對災民住所的衛生要求;首先要選擇安全和地勢較高的地點,搭建帳篷、窩棚、簡易住房等臨時住所,做到先安置、後完善。其次注意居住環境衛生,不隨地大小便和亂倒垃圾污水,不要在棚子內飼養畜禽。2、廁所衛生和糞便處理措施(1)在災民聚集點選擇合適地點、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應急臨時廁所,要求做到糞池 不滲漏(或用陶缸、塑料桶等作為糞池)。(2)盡量利用現有的儲糞設施儲存糞便,如無儲糞設施,可將糞便與泥土混合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蓋,四周挖排水溝以防雨水浸泡、沖刷。在應急情況下,於適宜的稍高地點挖一圓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為土地的襯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cm,用土壓住,糞便倒入池內儲存,加蓋密封,發酵處理。也可採用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糞便,裝滿後加蓋,送至指定地點暫存,待水災過後運出處理。有條件時用機動糞車及時運走。 (3)集中治療的傳染病病人糞便必須用專用容器收集,然後消毒處理。散居病人的糞便處理:糞便與漂白粉的比為5:1,充分攪合後,集中掩埋;糞便內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攪拌後再集中掩埋。禁止將病人糞便倒入溪水中,以防止疾病傳播。3、垃圾的收集和處理方法(1)根據災民聚集點的實際情況,合理布設垃圾收集站點,可用磚砌垃圾池、金屬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有專人負責清掃、運輸,做到日產日清。(2)及時將垃圾運出,選地勢較高的地方進行堆肥處理,用塑料薄膜覆蓋。四周挖排水溝,同時用葯物消毒殺蟲,控制蒼蠅滋生。(3)對一些傳染性垃圾可採用焚燒法處理。4、人畜屍體的處理 對正常死亡者屍體應盡快運出進行火化處理。對甲乙類傳染病死亡者,應做好衛生消毒,以最快速度運出火化。對環境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他動物屍體應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處理後進行深埋。5、洪水退後的環境清理工作;水退過後,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在廣泛進行健康教育的基礎上,水淹地區的村莊和住戶必須進行徹底的室內外環境清理,做到洪水退到哪裡,環境清理就搞到哪裡,消、殺、滅工作就跟到哪裡。(1)組織清理室外環境:整修道路,排除積水,填平坑窪,清除垃圾雜物,鏟除雜草,蔬通溝渠,掏除水井內污泥,修復廁所和其他衛生基礎設施,掩埋禽畜屍體,進行環境消毒,消除疫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使災區的環境衛生面貌在短期內恢復到災前水平。(2)凡是水淹地區的住戶,水退後首先由專人對原住房的質量進行安全性檢查,確認其牢固性,然後打開門窗,通風換氣,清洗傢具清理室內物品,整修家庭廁所,修繕禽畜棚圈,全面清掃室內和院落清除垃圾污物。必要時將房間地牆壁和地面進行消毒。對室內和臨時居住點帶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可進行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曝曬。待室內通風乾燥、空氣清新後方可搬入居住。6、消毒 由於洪水導致多種微生物混合污染,其中又以腸道致病微生物為主,因此要特別重視食物、飲用水、居住環境的消毒。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劑的選擇方面,要求簡便易行,價格便宜,供應充足。首先應有專人負責保護水源和飲用水消毒;同時要搞好環境衛生消毒。對受淹的房屋公共場所要分類作好衛生消毒工作。要有專人負責,做好消毒劑的集中供應、配製和公發工作,做好消毒常識宣傳,組織群眾實施消毒措施並具體指導其正確使用。四、傳染病控制1、強化災區預防性的干預措施;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清除垃圾、污物,掩埋動物屍體,進行糞便和家畜管理,改善居住環境。積極保護水源,開展打井或飲用水消毒,使災民清潔飲用水。2、控制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在某些傳染病疫區應有重點地控制傳染源,開展自然疫源地的滅鼠活動,在災民密集的居住地清除蚊蠅滋生地,有效地控制和消滅病媒害蟲。強化食品衛生管理,防止「病從口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發生。3、加強疫情監測,建立疫情報告網路; 在洪澇災害這一非常時期,要特別重視疫情報告及疫情監測,保持疫情監測系統的敏感性,這是做好救災防病工作的前提。發生傳染病疫情,要按「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積極處理疫情。在重點災區或傳染病多發地區設立疫情監測點、嚴密監視疫情動態。災區一旦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或不明原因疾病暴發,要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法規與規章的要求,及時反饋信息,及時通報和報警。發生疾病特別是不明原因疾病暴發,責任報告人應當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當地疾控機構報告疫情(2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同時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報告同級衛生行政部門),以便採取預防決策。同時,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疫情監測工作,防止疫情的交叉傳播。4、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發揮計劃免疫效力; 水災打亂了正常的工作程序,災民移動分散,人群免疫水平難以控制。有必要對某些疾病進行疫苗的應急接種和服葯預防,有針對性地開展強化免疫和預防服葯等,以控制災區的傳染病暴發流行。5、加強特殊人群的健康保護,維護災民身體健康;兒童、老、弱、病、殘及孕婦等特殊人群的身體抵抗力差,由於災害期間過度疲勞和緊張,環境惡劣、營養不良、生活不安定、日曬雨淋和蟲咬,日夜不能安息,處於機體內外病因交加之中極易患病。因此對這類特殊人群應採取加強預防性保健,控制疾病的流行。6、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改善臨時住地的衛生條件,是減少疾病發生的重要環節。同樣還要開展衛生知識宣傳教育,養成災民良好衛生習慣,提倡不喝生水,飯前便後要洗手。五、媒介生物控制1、防蚊的主要措施(1)環境治理;(2)防蚊驅蚊:有條件的災區,在住處裝上紗門、紗窗,或使用經葯物浸泡過的蚊帳;睡覺前點燃蚊香(或電熱蚊香);亦可用市售驅蚊劑塗在身體暴露部位。(3)室內(帳篷內)、外葯物噴灑:如敵敵畏、奮斗鈉、三氯殺蟲酯等。2、防蠅措施(1)清理環境,減少滋生場所。(2)室內(帳篷內)、外葯物噴灑,也可使用粘蠅紙、誘蠅籠或蒼蠅拍人工捕蠅。3、滅鼠措施;洪水期間的臨時聚居地屬於特殊環境,開展滅鼠時應注意: (1)多用器械滅鼠,如鼠籠鼠夾等,但不能使用電子貓,更不能拉電網捕鼠。此時鼠洞較淺,取水方便,還可用水或泥漿灌洞。(2)慎用毒餌:當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嚴重威脅時,則應在嚴密組織、充分宣傳的基礎上,開展毒餌滅鼠。(3)確保人畜安全:不能用熟食配製毒餌,毒餌必須有警告色。投餌工作由受過培訓的滅鼠員承擔,投餌點應有醒目標記,投餌後及時搜尋死鼠,管好禽畜,保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投餌結束應收集剩餌,焚燒或在適當地點深埋。衛生部門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備。為避免鼠死後,離開鼠體的蟲類叮咬,最好在滅鼠同時,在居住區噴灑殺蟲劑。六、健康教育;洪水災區健康教育是促進救災防病措施落實的重要保證。健康教育必須與受災這種非常時期、非常環境和非常對象相適應。教育的內容不僅要和教育對象的心理、文化、素質等相適應,而且應根據災情、氣象、疾病、衛生服務等因素的變化和災民對健康教育需求層次的變化進行精心組織。
⑧ 環境地質學與地質災害學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從學科內容來說環境地質學應研究地質環境的自然地理地質特徵及其演化歷史和發展趨勢,研究地質環境評價和預測,編制環境地質圖系,研究地質環境(包括地質災害)的勘查、監測和防治技術方法,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的對策和措施等。
1)地質環境評價和預測
定性地進行地質環境評價,如綜合區域地質地理條件,地殼穩定性,岩土特性,地球化學背景,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作出分級區劃評價較為易行。但是從整體上對地質環境進行系統分析,定量評價地質環境和預測在國內外仍屬薄弱環節。現國際地質界開始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國際地科聯CoGeoenvironment委員會於1994年建立了環境地質指標體系共27種。其內容涉及新構造活動、侵蝕與沉積、風化作用、斜坡穩定性、地下水、土壤質量、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參數、自然景觀及其它動態要素,這是國際環境地學研究的一項重要進展,為開展區域性長期觀測和建立預測模型奠定了基礎。同時,委員會還計劃開展「地表過程與土地持續利用」關系的研究。
國際上區域環境地質評價的方法有A.Cendrero等提出的自然單元分級體系為基礎,基本上是自然地質地理分區,加上半定量化的指標,該方法在西班牙被廣泛應用;有經濟評估與風險評估方法,以地質災害和地質問題作為評價主體,用貨幣值形式表徵地質環境質量的優劣及人類活動對其產生的影響。這在美國有較廣泛的應用。如加利福尼亞州城市地質總體規劃,舊金山灣地區土地潛力定量評價,美國九大自然災害的風險評價。中國學者採用系統論觀點,提出地質環境是一個內部由岩石、土、水三個子環境系統構成,外部處於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內部圈層及人類社會經濟系統作用下的開放、動態和人-自然復合系統,以環境地質問題的強度指數,外部系統的影響程度指數和地質環境的質量指數作為量化指標建立了地質環境系統及其評價預測體系,並作出了21世紀初期中國地質環境態勢的預測和評價。
2)環境地質制圖
環境地質圖(系)是環境地質研究成果的圖式化,是直觀反映地質環境的重要表達形式。為了便於經濟建設規劃決策部門使用,不僅要求內容科學化,充分反映區域地質環境特徵,分析研究不同地區地質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在自然和人為作用下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地質災害,並進行綜合評價,而且要求形式簡明易讀。國內外編制了不同比例尺的綜合性或專門性圖件,既有全國性的,如俄、美、加、澳、英等國均將其列入國家級中、大比例尺地質圖的構成部分,也有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的編圖。從編圖方法看,在傳統的地質學編圖方法基礎上,藉助GIS及最新衛星成果,根據不同指標參數用多元統計方法編制資料庫,對地質災害進行預測,義大利、巴西、美國均取得較好的效果。俄羅斯已將1:200萬地質生態圖(即環境地質圖)列為國家新一代地質圖系進行填編,並對1:5萬地質制圖的要求也從以前的兩種(地質圖、礦產預測圖)增加到與1:20萬相同的四種,包括了地質生態圖在內。現已編制完成14張1:500萬生態地質圖,反映了全俄生態地質環境現狀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中國水勘院1992年編制出版了中國環境地質圖系11幅。它們以地質災害圖件為主,其中8幅為滑坡崩塌類型及分布,泥石流災害,岩溶塌陷,地下水誘發危害,土地鹽漬化沼澤化,沙漠及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蝕,特殊類土及危害。另外3幅則為地質自然保護區、旅遊地質資源和環境地質分區圖。該圖系綜合評價了不同地區的環境地質條件,反映了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形成和分布發育規律,提出合理保護地質環境、開發地質資源的對策建議。
3)環境地球化學
這是環境地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微量元素與健康、地方病的關系,煤和有機物等的地球化學對環境的影響,全球環境變化以及分析技術等。通過地球化學填圖可獲得元素豐度的背景值,為防治地方病提供科學依據。如中國已查明低硒(低鉬)的地球化學環境帶,它呈NE-SW向,與克山病分布區域基本一致,從而採取相應防治措施,取得顯著成效。眾多的地學研究者開展了地質環境中氡、鍶、氟、汞等元素與流行病、地方病、癌症發病率的關系研究。氡含量與肺癌死亡率的關系在雲南個舊地區得到了驗證。礦區的氡含量超出一般地區的23倍,死亡人數達千人以上。大部分氡來自花崗岩中鈾的衰變。中國通過編制元素環境化學圖、淺層地下水地球化學圖、地方性氟分布圖、胃癌死亡率分布圖和大量資料的分析,有力地說明了地質環境和流行病學的關系。近年來,研究利用自然地球化學作用去除有關化學元素,調整環境條件;還有新興的植物治理法,利用植物(萃取技術、根際過濾技術、重物固化技術)來清潔土壤中的重金屬。因此,環境地球化學的成果在當前環境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4)地質災害學
由於地質災害分布廣泛,類型眾多,其突發性、復雜性及發生規律尚未充分掌握,往往造成嚴重災情,引起社會的關注和眾多學科,特別是地質科學的參與和研究,因而逐漸形成並提出了地質災害學的概念,研究內容包括地質災害的類型劃分,成災條件,致災作用,地質災害的監測、預測和預報,地質災害的防治原則和對策、決策以及風險分析。其中對地質災害的決策可分為長期、中期、短期的,臨災的和反饋性的。災害預報的基本方法建立在類比分析、因果分析及統計分析基礎之上。
近10年來國內外開展了重點地區的地質災害測年研究工作。他們應用同位素測年技術:14C法,鈾系法,熱發光(TC)法,電子自旋共振(ESR)法測定10~3Ma的年輕地質體、活動斷裂、古地震、地質體滑動或運動的年齡以及地質災害復活(發)周期等取得成效。
如何加強地質災害預測和防治的理論研究,實現災害地質現象的實時控制和管理決策過程科學化與人工智慧化,是一項新的研究內容。中國專家1989年就研製了「地質災害分類專家系統」。在此基礎上又研製了「地質災害預測防治智能決策系統」。應用這個決策系統可進行地質災害時空演化預測,危險性區劃,災害經濟評估以及減災防災對策的選擇等工作。在應用於京、津、唐地區岩溶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質災害時,證實了模擬的合理性和實用性。
在全國性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方面中國作了重要的探索。1996年編制了1:600萬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圖。該圖運用地理信息系統的風險評價方法對地質災害(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縫)進行現狀評價;在此基礎上,結合降雨條件,區域地震活動,區域地殼穩定程度,區域岩組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模型進行綜合評判,劃分出地震災害高、中、低風險區,這對國土整治和減災防災有重要意義。
對於地質災害的評估也是地質災害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八五」期間中國研究建立了災情評估計算機系統。該系統根據地質災害勘查與管理需要,將災情評估分成3種類型:以獨立災害體為對象的點評估,以小面積行政自然區為對象的面評估和以大面積行政自然區為對象的區域性評估。根據災情構成,將地質災害評估內容和步驟分為4個方面: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破壞損失評價,防治工程評價。應用該系統針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海水入侵、膨脹土脹縮等8種地質災害進行了研究,為決策部門確定災害防治對策和管理提供了依據和方法。國際上自1990年開始制定了「國際減輕自然災害10年」(IDNDR)計劃,其中對於災害定量化的研究是減災科學中重要的問題。
地質災害經濟評價方面的進展:在開展地質災害的勘查、監測和防治時,都涉及到經濟活動或經濟現象,需要作出合理的經濟評價。但國內外目前尚缺乏可供借鑒的系統理論、方法和經驗。目前在災害經濟評價中採用了價值評價法,還有效益評價法、機會成本法等,為制定和選擇防治災害最優決策方案提供可靠的經濟依據。「八五」期間中國學者提出了地質災害經濟評價系統。它包括災害風險評估(單項和綜合地質災害風險預測及評估,以及危險區預測和評估)和災害經濟評價(防災方案技術經濟評價,含防災效益評價以及災害損失經濟評價)兩部分,其中一系列技術方法的應用具有實用意義。
5)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勘查、監測和防治
對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的地質環境和災害進行勘查,並對其變化動態進行長期有效的監測,是研究保護地質環境和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依據。不少國家開展對主要地質災害勘查、監測和防治方法技術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已在各省、市建立了地質環境監測站網,在勘查技術新方法方面有遙感、高解析度地震、高密度電法、土壤測氡等,並研製了218Po測氡儀和微機音頻大地電場儀等兩種新型勘查儀器。這種新的勘查技術方法和儀器對調查地面岩溶塌陷、地裂縫、活動斷裂、隱伏溶洞、潛在的地質災害有明顯效果。
實踐證明,遙感技術和GIS應用於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的監測、管理有廣闊前途。加拿大用最新發射的Radarsat最新數據研究環境地質問題。美國學者用雷達研究地殼形變、火山監測、新構造運動取得好的效果,中國學者用大量影像資料展示出煤層自燃火區地質災害的情況。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美、日學者報告了紅外遙感技術,德國介紹了用高空間解析度星載感測器在地質中應用的成果,荷蘭將遙感用於災害預防、防災准備及減輕災害3個方面的成果,這些都代表了當前國際上的研究水平。在地質災害監測新儀器方面中國最近研製了地聲監測器,滑坡誘發因素監測儀器,遙控邊坡穩定性監測儀器和滑坡自動報警儀器4種類型,為採用多參數、多因素監測災害發生提供了手段。地聲監測對崩塌、滑坡孕育初期十分有效;滑坡誘發因素主要監測滑坡體內土壤含水率,孔隙水壓力及土體溫度;遙控全自動邊坡穩定性系統可同時監測72個點上的滑坡地表位移或孔內位移;滑坡自動監測報警系統則監測滑坡位移參數,有16個通道,位移超過門限值時即發出聲、光報警信號,其中一些儀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地質災害治理新工藝新設備方面,研製成功MD-50型錨桿鑽機,具有多用性,有鑽進復雜岩層和處理事故的能力,可用來治理滑坡。此外還有擴底承壓式預應力錨索,這是加固崩塌、滑坡體的重要治理工具。
⑨ 近六十年來我國綜合自然地理研究有哪些主要成就
綜合自然地理學(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是在部門自然地理學的基礎上對自然
地理環境整體進行系統的綜合研究。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前蘇聯A.R.伊薩欽科
來中國講學,系統介紹了有關地理殼、自然區劃和景觀學的進展。這個講學的進修班在
林超教授領導下經集體討論,確定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名稱,並發展為自然地
理學的一門獨立分科。綜合自然地理學是中國學者創立和命名的學科,這與中國傳統文
化的影響有關,也與老一輩地理學家的長期努力有關。在此之前,林超、黃秉維等就已
從事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工作,如黃秉維在20世紀30年代編撰了《自然地理原理》和
《中國地理》等,周廷儒在30-40年代開創對歷史時期環境變化的綜合研究。我國綜合自
然地理學實際上既經歷了20世紀初的西方近代地理學的傳入,又繼承了中國古代地理學
的傳統,還受到原蘇聯地理學思想的深刻影響,並且與國家的經濟建設密切結合,形成
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自然地理學。
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提出要發展地球表層學,本來即以地球表層為研究對象,
並在全球自然地域分異規律方面有所建樹的綜合自然地理學正好與之契合。面對地球表
層這一復雜巨系統,綜合自然地理學在研究中採用了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90年代針
對西方提出的地球系統科學和可持續發展,黃秉維提出建立「陸地系統科學」[6]的理論體
系。他指出,區域持續發展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對地球表層(主要陸地表層)自然與人文
各種要素的綜合規律的揭示,即陸地系統科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大氣基本是氣體,海洋
基本是液體,陸地由固體、液體、氣體組成,生物界亦最復雜,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最
深,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又最密切[6]。建議以研究中國區域可持續發展為任務帶動陸地
系統科學的發展[7]。陸地系統科學的提出進一步體現了綜合性地理研究的思想,促進了綜
合自然地理學的理論建設。進入21世紀,綜合的理論和方法在與國際重大研究計劃結合
中進一步得到發展。
綜合自然地理學還大量展開了綜合研究實踐,如綜合自然區劃、資源綜合開發、國
土整治、區域規劃、環境保護等工作,以自然地理學為基礎,結合相鄰學科的理論方法,
去解決那些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復雜問題,這使它的發展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有老一輩綜合自然地理學家如林超、黃秉維、周廷儒、趙松橋、陳傳康等奠定的基
礎,也有許多中、青年綜合自然地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的綜合自然地理學已經有
了長足的發展。50多年來,中國的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在古地理學、現代自然地理過程、
土地科學、綜合自然區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發展均取得了顯著進展[3]。綜合自然
地理學理論和應用的深化對整個地理學綜合研究的深入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2綜合自然地理視角的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和改善空間格局與生態和社會經濟過程相互
關系的整合性交叉學科。其核心內容包括景觀結構、景觀功能和景觀動態等,研究重點
集中在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相互關系及其尺度效應、人類活動對於景觀結構、過程和功
能的影響,及其景觀異質性的持續性利用與管理等[8]。
景觀生態學既有地理學派也有生態學派,目前在地理科學領域中與綜合自然地理學
難分伯仲,許多景觀生態學家也是綜合自然地理學家。這要從它的淵源說起。
景觀生態學起源於歐洲,一般認為其創始人是德國地理學家特羅爾(Carl Troll,
1899-1975),他於1939年正式提出「景觀生態學」一詞[9],並在1968年將其定義為:
「研究一個給定景觀區段中生物群落和其環境間的主要的、綜合、因果關系的科學。這些
關系在區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景觀鑲嵌體與組合),在自然地理分布上具有等
級結構」。歐洲的景觀生態學不論從誕生的學科背景還是其完善過程和學科貢獻,以及應
用指向,都帶有濃重的綜合自然地理學色彩。其關注的重點從土地利用評價與規劃逐漸
擴展到資源開發與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在理論上強調景觀的多功能性、綜合
整體性、景觀與文化的協同,並提出了整體性景觀生態學的概念框架。北美的景觀生態
學是在歐洲影響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景觀
生態過程、數量化和模擬研究以及自然景觀研究見長。歐洲和北美的景觀生態學研究基
本上引領了國際景觀生態學發展的主要方向,二者也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推
動著景觀生態學學科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10]。
中國的景觀生態學從介紹國外先進國家的同類研究工作開始。早期翻譯歐洲景觀生
態學文章的有劉安國、林超、陳昌篤等,而李哈濱則是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北美學派的景
觀生態學。1990年,肖篤寧主持翻譯了R.T.T.Forman和M.Godron的《景觀生態學》一
書[11],標志著景觀生態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已基本被我國學界所接受。此後,我國景觀
生態學工作者相繼開展了實質性的研究工作[12]。經過20餘年的努力,在景觀格局與生態
過程、土地利用與動態、景觀規劃與設計、環境影響評價與自然保護等方面的研究與應
用中取得了重要進展[13]。從整體上看,盡管我國的景觀生態學發端於對歐洲景觀生態學理
論、方法和技術的引進,但研究範式接近於北美地區,即更多的帶有生態學方法論色彩。
2.1基礎研究與理論進展
2.1.1陸地表層系統自然地理過程陸地表層系統自然地理過程研究與近年來國際上非
常活躍的地球系統科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相呼應,結合「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人
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機制」等科學命題[14,15],自然地理過程研究從自然過程研究轉向
自然過程與人文過程的綜合研究,從無機過程研究轉向無機—有機的綜合研究,從單一
要素研究轉向多要素綜合研究,從宏觀研究轉向宏觀與微觀的結合研究。研究強調人為
因素在各種過程中的作用,強調人為因素作用下的地理過程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
強調地理過程與全球變化之間的耦合作用以及可能引發的後果,強調地理過程在土地退
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研究內容從地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向動態拓展。理論研究從系統
變化的驅動力與過程向機制研究深化,並從簡單綜合向系統綜合與集成轉變[16]。進而開展
了自然和社會經濟驅動、時空變化過程以及資源、環境、生態和災害效應等地表環境變
化的驅動力、過程和效應的研究。綜合自然地理學在陸地表層系統、環境系統、人地系
統方面的理論建設更加系統化;通過要素綜合、過程綜合與區域綜合,綜合性不斷得到
加強;通過自然與人文的交叉、科學與技術的交叉、多學科交叉研究,交叉性更加明顯。
在理論上,發展了綜合的格局—過程、驅動力—過程—效應的研究[17]。從近3年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資助的綜合自然地理(D010106)項目看,與上述命題相關的研究2006年占
63.0%,2007年佔56.1%,2008年佔67.9%,3年平均佔61.5%,足見陸地表層系統自然
地理過程研究在綜合自然地理學中的基礎研究地位和重視程度。
2.1.2土地科學
土地科學的研究重點結合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與國際全球環
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的聯合核心項目「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及新階段
的「全球土地計劃(GLP)」取得進展。近年來所發表的論文可以歸為土地利用分類系統
與分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LUCC及其驅動力、土地可持續利用和土地利用規劃等5
個研究主題。據張鐿鋰等對土地利用文獻的統計,我國在2002-2007年發表的論文占
1978年以來文獻總量的65.0%,2007年一年的論文數量達到796篇。這表明我國土地利
用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展,從事土地利用研究的科技隊伍不斷加強的同時,國家有關部門
對該領域研究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強,項目資助數和經費額度均明顯提高[16]。隨著國際上將
LUCC這一研究主題上升為「土地變化科學」的學科範疇[18],隨著土地利用問題在國際科
學研究與區域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化,更加重視基礎理論探討[19]。土地資源學的
學科基礎理論問題主要圍繞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開,包括土地資源的倫理觀問題、
土地資源的系統理論問題、土地資源的過程理論問題、土地資源價值論問題、土地資源
產權理論等諸多問題[20]。土地保護學所涉及的基礎理論問題主要是圍繞土壤學、生態學以
及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問題展開的[21],作為土地退化及其防護的重要研究內容—水土保持及
荒漠化防治仍舊屬於土地保護學研究領域關注的主要對象。土地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問題
則主要是基於系統理論和生態學理論提出的,主要包括土地的生物生產力、土地的生物
棲息和承載功能、土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功能、土地的環境功能、土地生態過程、土
地生態變化規律以及土地生態的分異理論問題等[22]。土地利用與規劃基礎理論問題研究主
要包括地租和地價理論、土地區位理論、土地可持續利用理論、生態經濟理論、人地協
調理論以及系統工程理論等[19,23,24]。
2.1.3自然區劃
上一世紀,以林超、羅開富、黃秉維、任美鍔、侯學煜、趙松喬和席
承藩等為代表的科學家為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25-32],奠定了我國這一領
域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鄭度等的「中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33]是近年自然區劃的代表性
研究,在分析前人區劃研究工作與成果的基礎上,探討了自然地理區劃方法論及其體系。自然地理區劃既是區域劃分的結果,也是區域劃分的方法與過程,同時還是認識地理特
征和發現地理規律的一種科學方法。鄭度提出了包括區劃本體、區劃原則、區劃等級系
統、區劃模型和區劃信息系統的自然地理區劃範式,並通過區劃模型,實現區劃原則、指
標體系和單位等級系統的綜合[34]。另一個基礎性研究是「中國主體功能區劃」,樊傑闡述
了主體功能區劃的科學基礎,提出了區域發展的空間均衡模型。並探討了地域功能演替
對空間均衡過程的影響,提出了區劃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區域如何劃分和對地域功能隨
時間變化的正確把握程度相關的[35]。自然區劃已向帶有自然區域劃分性質的綜合區劃發
展,在《中國地理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一書中,蔡運龍闡述了三大地帶和七大地區及
其內部的地理多樣性,可視為綜合區劃性質的著作[36]。自然區劃的趨勢還表現為區劃方案
多樣、應用領域廣泛、影響決策顯著等。在中國期刊網上檢索到2007-2008年發表的自然
區劃及其相關研究文章約有696篇。
2.1.4景觀生態學近年來中國的景觀生態學研究發展迅速,人才培養成果顯著,研究
隊伍不斷擴大。在中國期刊網上,以「景觀生態」作為主題詞檢索到的博士和碩士論文
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由2000年的3篇,增加到2007年的127篇;與此同時,以景觀
生態為主題的學術論文發表數量也急劇增加,由2000年的86篇,增加到2007年的504
篇。據傅伯傑等的檢索統計,從1996到2007年,在以「景觀生態學」為主題詞檢索到
的3164篇SCI論文中,有96篇來自中國,約占總數的3.03%,位列全球第七。景觀
生態學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加強,促進了新的學科生長點的產生和發展。廣度上,
開始注重自然與社會經濟、人文因子的綜合,以解析景觀的復雜性;深度上,注重宏觀
格局與微觀過程的耦合,深入的微觀觀測和實驗為宏觀格局表徵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
可靠依據;宏觀格局的規劃和管理反過來強化了微觀研究的實踐意義。並進一步加強了
格局-過程和尺度效應研究[10]。隨著景觀生態學研究範式從平衡範式向遠離平衡範式、線
性範式向非線性範式、平穩範式向非平穩範式,以及簡單性範式向復雜性範式轉換,一
些新的理論成為景觀生態學繼續發展的重要科學支撐。近年一些復雜性科學的概念和方
法在景觀生態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如分形理論、元胞自動機、自組織臨界理論、復雜適
應系統理論等等[8]。建立了空間分析法(如分形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基於相似性的尺度
上推方法、基於局域動態模型的尺度上推方法、隨機(模型)法的尺度推繹途徑[37],正在
試圖將這些途徑和轉換方法構建成統一的尺度推繹理論框架。一些新的理論如空間自相
關理論、空間非平穩理論和地統計理論等被應用到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采樣技術體繫上。
呂一河等則提出了一個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耦合研究的基本框架[38]。
2.2方法和技術進展
面對復雜的研究對象,利用現代手段進行定量化研究和過程模擬以及建立模型仍然
是綜合自然地理學與景觀生態學特別是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趨勢。通過借鑒和集成其
他眾多學科的研究方法,特別是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科學在研究中的應用,定位試驗、
模擬實驗和遙感技術的應用,多源數據復合分析和信息挖掘,地理—生態過程模型的發
展、有效性檢驗與驗證等,促進了綜合自然地理與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並使之提高到新的
水平。
2.2.1數據採集方法技術在實驗數據採集方面,從監測、分析、模擬三個方面,加強
了數據的科學性和可驗證性。利用化學分析技術,加強物質遷移轉化過程和機理的研究;
應用物理實驗,了解地表物質的物理結構及物質運動的動力學特徵;利用遙感對地觀測
系統和典型地理單元長期定位、半定位觀測網路,加強典型地區地理要素、地理格局和
過程的變化研究;利用室內外模擬實驗,簡化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加強不同要素作用方式
和過程的識別研究[39]。
在區域與全球尺度上,衛星遙感已成為自然地理和景觀生態學研究中最主要的信息來源之一。遙感數據在解析度、高光譜方面更加多樣化。並發展了利用夜間燈光影像為
數據源,用來研究城市土地擴展和蔓延。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計算機
相結合,具有對時空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對現實世界的模擬能力,並能產生和發現新
的信息,為綜合自然地理和景觀生態學的區域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近年來,對地
觀測系統的建立與全球准同步動態監測已成為現實,使人類有能力對全球性問題進行系
統研究和綜合集成[17]。
在微觀尺度上,定位試驗觀測、實驗模擬與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發展,野外觀測台
站建設在科技部的推動下已經實現網路化體系;實驗室數量、儀器設備、試驗方法不斷
完善。
通過對歷史文獻記載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樹輪、冰芯、湖芯、石筍等自然證據,過去
300年全國和區域性的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數據集已經形成。過去2000年的氣候與環境
變化重建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2.2.2模型與數學方法在計算機網路和數字技術的支撐下,系統模型模擬技術也在不
斷強化過程中。已經涌現出大量的環境變化和LUCC模型。部分影響較大的模型包括:
Ehrlich的「I=PAT」公式[40]、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建立的世界糧食與農業
系統全球模型[41]、LMAGE2.0(Integrated Model to Assess the Greenhouse Effect)模型[42]。
特別是CLUE(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43,44]、元胞自動機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45]等以GIS技術為支撐進行空間格局模擬的模型得到廣泛應用。
包含生態學過程與機理的景觀機制模型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景觀生態學的模擬中,
特別是這類模型與元胞自動機相結合,極大地增強了對於景觀形成和演變機制模擬的能
力。目前基於智能體的個體模型成為景觀生態學模擬的熱點途徑之一,已經應用到土地
利用/土地覆被以及城市景觀的形成演化上。空間顯式斑塊動態模型是另一類景觀機制模
型,常常用於格局和過程作用頻繁、斑塊周轉率快的景觀系統[8]。
各種數學方法被用於地理評價和規劃,如模糊邏輯、人工神經網路、小波分析、遺
傳演算法、多目標線性規劃、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評價、聚類分析等。另外,分形原理、
三維景觀模型、Google Earth技術、DEM分析技術、生態足跡法、能值法等等也得到廣
泛應用。研究者以定量的精確判斷、抽象的數學模型及合理的趨勢推導,使研究結果更
科學、更准確,推進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方法的創新[16]。目前正朝著以地球系統科學為
指導、以並行計算、網路計算等信息科學新技術為依託的學科體系穩步發展[17]。
2.3成果應用
2.3.1土地科學的成果應用針對我國糧食安全、城市化佔用耕地、土地退化等問題,
近幾年來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研究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狀況及其歷史變遷,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的驅動因子分析,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環境與生態效應,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
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與耕地、糧食、土地退化等可持續發展重點問題的
相互關系,現有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續性及其調控途徑等。這些研究為解決國家戰略需
求、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方面的問題做出了貢獻。
2.3.2自然地域系統和格局、過程的成果應用在多年綜合自然區劃和土地類型研究基
礎上,進一步將區域單元作為資源與環境的整體來認識,針對我國水土資源短缺與生態
退化等區域問題,研究了不同地區的土地人口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自然生產潛力、
生態承載力,並探討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變化方向等一系列問題。自然地域系統研究
也由初期的感性認識、單項自然區劃、綜合自然區劃,發展到近幾年的生態地理區域系
統研究[46]。近年來,區劃的應用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尤其在制定全球變化區域響應對策、
災害預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效應評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選擇青藏高原、海岸地帶、半乾旱農牧交錯地帶、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等敏感
地域,開展了環境演變的綜合研究。針對我國水土流失、水資源短缺、土地退化、自然
災害等主要資源與環境問題,中國自然地理學界開展了坡地侵蝕發育過程與坡地的改良
利用、水文循環過程與水量轉化、土地退化過程及其逆轉機制、土壤—植物—大氣系統、
多界面過程的復雜耦合理論與模型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
2.3.2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中如功
能區劃定、廊道設計以及整個保護區的空間布局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景觀生態學
的原理促進了自然保護理念的更新,自然保護正從物種保護向景觀保護乃至流域保護方
向轉變。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分析、格局—生態過程關系分析,以及空間模擬技術為土
地利用規劃設計的科學性提供了保證[47];其模擬預測技術,為土地利用規劃環評提供較好
的技術支持;利用景觀生態學及其他學科理論評價區域生態風險和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
局[48,49]。
2.3.4生態建設與生態評估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成果在我國的生態恢復重建中得到廣
泛應用,包括以生態農業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示範區建設,以工業污染防治與鄉鎮企業合
理規劃布局為主要內容的示範區建設,以生態旅遊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示範區建設,生態
城市、城郊型的示範區建設,農工貿一體化型的示範區建設,以礦區生態破壞恢復治理
為主要內容的示範區建設,濕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示範區建設,土壤退化綜合
整治的示範區建設,以重要生態功能區環境保護為主要內容的示範區建設,農村環境綜
合整治的示範區建設。
為配合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計劃(MA)的實施,我國啟動了中國西部生態系統
綜合評估項目,研究成果為西部大開發中的生態系統保護、管理與生態建設提供了科學
依據。通過較多學者的努力,在生態系統服務領域的多方面都有所進展,對國家的生態
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17]。
2.3.5對重大工程、環境治理和決策的貢獻綜合自然地理研究成果為大型工程提供可
行性論證,為工程建設及運行中的各種可能災害提供預防措施,為環境治理提供理論和
技術以及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指導性意見。例如,在青藏鐵路工程建設中,從選線、施
工場地選址、施工時段安排等方面提出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工程建設對自然保護的
沖擊。綜合自然地理工作者在鐵路修建過程中和建成後一直進行環境的監測、脆弱性和
生態安全的評估以及環境效應的追蹤研究。在南水北調工程對沿線生態與環境的影響、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西氣東輸工程沿線地區不同類型區生態恢復中都有綜
合自然地理學的貢獻。
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工作聚焦在生態與環境的研究與保護方面,
主要研究了西部生態與環境的演化過程、水土資源的持續利用、生態與環境現狀評價及
未來50年變化趨勢預測等,為科學認知我國西部地區生態與環境變化規律,促進西部地
區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50]。在東北地區水土資源配置、生態與
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長江中下游湖泊富營養化治理,「三
農」問題,生態系統碳收支問題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大作用[17]。
⑩ 高考地理的學習重點有哪些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況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類問題都要往兩個大的方面去想,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為原因。
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光熱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資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氣壓帶和風帶、大氣環流等;
人為因素包括人口、市場、交通、勞力、技術、政策、資金、工農業基礎、歷史等。
(2)回答意義影響類問題時,應當注意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答。
(3)回答條件分析類問題時,注意應答出有利條件以及不利條件。
2.作答地理綜合題,應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學會採用分點作答;作答特徵描述問題時,學會分階段描述特徵。
3.作答地理綜合題,應注意回答的邏輯性:弄清各點作答的先後順序;不出現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4.學會看分值,多角度答題
答題時盡量結合題目所給的圖上信息或資料作答。
要熟記的地圖——做題的基礎。
1、經緯網,各大洲和各主要國家和各主要地形區的經緯網圖,
2、世界地形圖——主要地形區的地形剖面圖。
3、世界氣候分布圖。
4、世界海陸輪廓圖——河流、湖泊、海洋、海峽、島嶼、半島分布圖。
5、世界洋流分布圖。
6、世界自然帶分布圖。
7、板塊構造圖。
8、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氣候類型。
9、世界主要工業區、農業地域類型、主要農作物分布圖。
10、中國各地形區的經緯度。(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秦嶺,台灣島,海南島,北回歸線、25°N、30°N、40°N、45°N、90°E、105°E、110°E、115°E、120°E、125°E穿過的地形區)。
11、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
12、中國地形三個階梯的分界線、季風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溫度帶、干濕地區的分界線。
13、各種等值線圖的判讀方法——等溫線、等壓線、等降水量線、等高線等
2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地理特徵的描述
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描述
1、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
2、對地理位置的描述
3、對地形特徵的描述
低山丘陵;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小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土壤類型為紅壤為主。
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戰略位置
地勢(高、低(方位))及起伏大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重要地形特徵。
例:描述我國橫斷山區的地形特徵:
山高谷深山河相間,南北縱列分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喀斯特地地貌發育。
從地形、氣候、植被、河流、土壤和資源幾方面入手。
例:簡述井崗山旅遊區的自然地理特徵?
4、對氣候特徵的描述
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入手。
氣溫高低的影響因素:
降水量多少的影響因素:
5、氣候類型的判斷重點方法
以溫定帶:先判斷最冷月均溫
以水定型:
氣溫特徵:氣溫的高低及季節或年際變化,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光照情況。
降水特徵:年降水量、降水的季節或年際變化、雨季長短,雨季在什麼季節。雨熱是否同期。
緯度、地勢、洋流、海陸位置(受海洋的影響程度,受冬季風的影響程度)
氣候(大氣環流)、地形雨、洋流、海陸位置
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度平原、盆地比較氣溫
年較差小,日較差大
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
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
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氣的保溫作用弱,
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6、對河流特徵的描述
(1)河流的水文特徵:
(2)內流河水文特徵:
(3)水系特徵:
(4)分析河流的凌汛條件:
包括水量大小、水位高低及季節變化大小、汛期長短、含沙量的大小、有無結冰期、有無凌汛現象、水能。
A、水源補給: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汛期在夏季,影響因素主要是氣溫 B、季節性河流:夏季為豐水期,其它季節水量少,甚至斷流 C、流程不長
河流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量和形態、河網密度、落差和峽谷的分布。
溫帶河流有結冰期,河流自較低緯向較高緯度流動的河段。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入冬後較高緯度河段的河水開始封凍;春季較低緯度河段的河水先開始解凍。這樣上游為水,下游為冰,水流不暢,極易沖潰堤壩,形成凌汛。
(5)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例:三峽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6)河流航運條件評價:
(7)河流的補給形式:
例:亞馬孫河流量大的原因
1.河流落差大;2.水量大。
處於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交界處,地勢落差大;位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降水豐富,河流水量大。
自然:流量及季節變化;流速;冰期;含沙量,流域面積,有沒有形成水運網路;
社會經濟:與其他交通方式相聯系;經濟水平,人口疏密程度等。
大氣降水補給、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往往形成春汛)、永久性冰雪融水(往往有夏汛)、地下水補給和湖泊水補給
①地處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壓影響,多上升氣流,降水豐沛
②平原地形及北、西、南三面高、向東敞開的地形地勢,利於大西洋水汽進入
③水汽進入內陸後,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④流域面積廣,地表水從三面向亞馬孫河匯集;暖流的增溫增濕
萊茵河航運價值高的原因
自然:
①溫帶海洋性氣候→河流多,水量充沛,季節變化小
②氣候溫暖→無結冰期,通航時間長
③平原地形→河道寬闊,水流緩
④森林覆蓋率較高→河流含沙量小
⑤河流出海口地處英吉利海峽附近,交通位置重要
社會經濟:
⑤人工運河溝通,河海聯運,通航里程長
⑥流經地區人口城市多,經濟發達
3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地理特徵分析要點
1、分析太陽輻射高低(考慮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
2、分析我國沙塵暴現象產生的原因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治理措施:
(1)地形高低和南北坡(陰坡、陽坡)(2)日照時間:天氣和氣候狀況;白晝長短(3)太陽高度(即緯度)
(1)自然原因: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氣候乾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日數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
控制載畜量;
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
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3、分析洪澇災害的原因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
治理措施:
例:孟加拉國澇災嚴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諾現象等。(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自然原因:①西南季風強盛,多暴雨,降水豐沛;②夏秋多颶風;③地勢低窪,排水不暢;④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在此交匯且同時進入汛期;⑤天文大潮時海水的頂托作用,使河水下泄不暢;
人為原因:①人口密度大;②上游植被破壞多,水土流失嚴重。
4、分析有關地形地貌
5、分析有關地質災害
例:分析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原因
形成原因:
地形成因分析:運用地質作用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板塊
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
2組斷層:華山&渭河平原、廬山&鄱陽湖平原
(1)板塊(火山、地震、變質)或地質是否破碎(2)坡度(3)降雨(4)植被(5)人為因素
(1)自然原因: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岩石破碎,風化嚴重;山區面積廣大,地形坡度大;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
(2)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2)分析地震產生的原因
我國典型地區:東部沿海;西南地區
形成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
減輕災害的措施:
震級大,破壞性大;淺源地震;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
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
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
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
加強國際合作等。
6、有關漁場的形成
例:我國舟山漁場的成因是什麼?
7、分析某鹽場的成因
8、大潮發生的原因(如錢江潮)
(1)洋流(寒暖流,上升流) (2)大陸架
(3)河流入海口 (4)溫帶海區
地處溫帶大陸架上,陽光可以入射海底,光合作用較強,藻類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寒暖流交匯處;河流入海口,帶來了豐富的餌料。
蒸發量大(氣溫,背風坡,光照強,風力大);
地形平坦是否適合建鹽場;沿海。
喇叭口的形狀,外面大裡面小,海水上涌潮位抬升;夏季風力大時,抬升潮位;天文大潮時,日地月在一條直線上,引力大,出現大潮。
9、沼澤廣布的原因
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
②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③底下凍土廣布,下滲能力差
④河流形成凌汛,洪澇泛濫
10、死海、鹹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深居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社會經濟原因:
②工農業引用約旦河水(棉田面積擴大,引阿姆河、錫爾河灌溉),使匯入死(咸)海的河流徑流量減少.
4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區位分析類
(一)農業區位分析
1、分析有關農業區位因素:
例:酒泉地區農業發展的有利和限制因素是什麼?
2、灌溉農業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湟水谷地等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
自然區位:
氣候(光、氣溫、熱量、降水、災害氣象),地形,水源,土壤;
社會經濟區位:市場,交通,政策,人口及素質,技術
利:光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弊:降水少,水資源缺乏。
利:光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降水少,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鹼化等。
3、商品穀物農業
典型地區:東北地區
分析區位因素
4、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區位因素
有利(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熱量不足;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秋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有利(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旱澇災害頻繁;酸雨危害
5、畜牧業
典型地區:內蒙古草原(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區位因素
6、乳畜業
典型地區:西歐、美國東北部、紐西蘭等地區和國家
分析區位因素:
有利(1)自然因素: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降水從東向西遞減)
(2)社會經濟因素:牧業生產經驗豐富;市場潛力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鼠災、蝗災嚴重。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濕潤,不利於種植業成熟,有利於牧草的生長;草場面積廣闊;地形平坦,平原面積廣(紐西蘭除外)(2)社會經濟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費市場廣闊;交通便捷。
7、大牧場放牧業
典型地區: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分析區位因素:
8、郊區農業
典型地區:上海市郊區農業
分析區位: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消費量大;交通方便;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9、混合農業(澳大利亞)
墨累—達令盆地
混合農業的優點
墨累—達令混合農業
分布:國土東南部
混合農業特點:
不利條件及解決措施:
處於大分水嶺西部,屬雨影區,降水稀少,灌溉成為農牧業的限制性條件,政府實施東水西調促進農業發展
主要是家庭農場、農場規模大、機械化水平很高,主要出口到英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
(二)工業區位分析
1、工業區位分析
社會經濟:原料(農產品加工、鋼鐵)、能源(有色金屬工業)、科技(尤其是技術密集型工業)、勞動力(數量、素質)、市場(腹地)、交通、農業經濟基礎(提供食品和原料)、環境(風向、河流)、資金、政策、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新興工業區:典型地區:美國矽谷、德國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島、英國蘇格蘭中部地區、印度的班加羅爾
區位分析:
(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2)社會經濟因素:科技發達(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軍事定貨(美國矽谷)
特點: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傳統工業區
典型地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基地等
區位分析:
魯爾區
區位因素:
衰弱的原因:
措施: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②離鐵礦區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陸交通:⑤廣闊的市場
①生產結構單一;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鋼鐵過剩;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①改造煤炭、鋼鐵工業,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②發展科技,繁榮經濟
③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
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
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三)城市區位分析
1、分析有關城市區位
(1)自然區位: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形狀;
(2)社會經濟:資源,交通,政治文化,宗教,旅遊、軍事,科技
分析我國武漢市的城市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
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長江、漢江匯合處,水源豐富,
社會經濟因素:
附近鐵礦、棉花資源;
長江和漢江匯合處,京廣鐵路穿過,水陸空交通便利;
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素質高;
湖北省省會城市,華中地區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
現代工業、新興高科技產業(光谷)(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棉紡織、光谷等)
1、交通建設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政治因素;科技因素等
舉例:南昆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
自然:地形崎嶇;河流多;地質條件復雜,多地震、滑坡、泥石流;降水多,多暴雨。
(四)交通建設區位因素
2、分析港口的區位因素:
海灣+水深+避風+陸地地形平坦,利於築港+交通
3、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
(1)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原因:峽谷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盆地、窪地地形建水庫庫容量大
(2)地質條件: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原因:防止誘發地震、滑坡
(3)考慮佔地搬遷狀況,少淹沒良田和村莊,減少人口遷移。
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1、晴天多,風速小,能見度好;
2、緯度低,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大(線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3、地形平坦開闊,地質結構穩定;
社會經濟因素:1、地廣人稀;2、交通便利;
3、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如酒泉成為航天發射基地的區位因素
地處西北內陸,天氣晴朗,大氣透明度好,便於對衛星跟蹤觀察;地形開闊,便於對衛星的跟蹤觀察。
地廣人稀,不幹擾居民生活;
位於河西走廊,交通便利;
地處西北內陸,利於國防安全。
衛星著陸基地的區位分析
氣象條件:天氣晴朗,大氣透明度好,便於對航天器的跟蹤觀察。
地形條件:地形平坦、開闊,少河流峽谷,有利於航天器或航天員的安全便於目標搜尋
人口密度:地廣人稀或人煙稀少,不幹擾居民生活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
①地勢起伏大,坡度陡。
②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黃土高原)。
③降水量大並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蓋率低。
(2)人為原因:破壞了植被。
①過度墾殖、過度放牧、過度樵採。
②開礦。
③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的後果(危害):
①使土地貧瘠,農作物減產。
②下遊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
③湖泊淤積,庫容減少,降低蓄洪標准。
5高中地理基礎知識: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2)荒漠化問題
(3)乾旱缺水問題
①我國典型地區:華北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南方地區冬旱
②華北地區春旱
產生原因:
自然原因:a:春季雨帶未到達,降水稀少;
b: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
人為原因:a:小麥返青,需水量大
①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②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
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華北地區缺水問題
產生原因:
缺水的治理措施:(開源節流)
①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
②修建水庫;
③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
④減少水污染;
⑤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
⑥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技術,提高利用率
⑦;加強全流域統一規劃管理
⑧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
⑨ 海水淡化等。
③有關乾旱的主觀題
⑴ 溫帶沙漠-----塔克拉瑪干(卡拉庫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變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亞沙漠的成因:
⑵ 熱帶沙漠-----撒哈拉(維多利亞)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
變式:南亞塔爾沙漠的成因:
⑶ 智利沙漠南北狹長的原因
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地處溫帶,盛行西風,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處於背風坡,降水稀少。
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終年炎熱乾燥。
西南季風不易到達,原始植被遭到破壞,地面缺乏植被保護。
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熱帶沙漠氣候難以向東擴展;
②受秘魯寒流降溫減濕,使熱帶沙漠氣候向北延伸;
(4)土壤鹽鹼化
①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春秋)、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夏季)等
②華北平原鹽鹼化原因:
自然原因:a地形低窪;b春秋季節乾旱,蒸發量旺盛c土壤中鹽分向地表積聚;
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5)溫室效應問題
對全球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影響
產生原理:CO2能強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而使大氣溫度增高,全球氣候有變暖的趨勢
產生原因:
解決措施
6高中地理基礎知識:能源問題
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
對哈:
對中:
①哈薩克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②擴大石油出口渠道
③促進哈薩克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
④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①利於緩解石油緊張局面,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
②中國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實現石油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③管道處於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性好;
④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⑤改善了能源消費結構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對東、西部地區影響
①對西部的意義:
②對東部地區:
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改善西部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利於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
增加就業機會;
有利於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
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保護環境;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
增加就業機會;
7高中地理基礎知識:人口問題
試比較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國在人口分布、城市分布方面的特徵及其成因
澳大利亞:集中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自然: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農牧、工礦業發達;
開發歷史較早;
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
中西部氣候乾旱、多沙漠、草原
加拿大:集中分布在南部走廊一帶,北部人口、城市稀少
南部氣候夏季溫暖;工農業發達;交通便利。北部寒冷,經濟落後。
8高中地理基礎知識:世界地理簡答題
亞洲
日本的氣候——海洋性顯著的季風氣候
電子工業分布的區域因素
南北氣候有較大的差異:
氣候具海洋性特徵:
東西兩岸降水形式和季節分配不同:
有特殊天氣現象-梅雨和台風。
冬季較為溫和,夏季較涼爽,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小。
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分別出現在8月和2月。
降水量多且季節分配均勻。
東部太平洋夏季多雨,西部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雪。
A、地理位置優越B、氣候適宜,潔凈優美的環境C、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多D、交通便利
分析日本發展水稻種植業的條件
分析日本經濟發展的條件
有利:
自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豐富;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條件:1)日本農業多採用小型機械,精耕細作,注意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產量。2)人口多,市場需求量大。3)勞動力豐富。(4)歷史悠久,多精耕細作的經驗。
不利:旱澇災害頻繁
不利條件:國土(市場)狹小,對外依賴嚴重;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
工業基礎好;島國多優良港灣
開挖運河對泰國的影響:
創造就業機會;為國家創收。泰國因此成為海運樞紐,會加大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經濟。
如果開鑿克拉運河,對我國來說將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
1)、運河不僅可以運油,還可以運輸其他貨物,而且將改變歐亞貿易路線。
2)、它可以使我國對歐洲、非洲貿易航程縮短,節省時間和運費,運輸安全性得到提高。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地區及區位因素分析。
分析湄公河的水文特徵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被稱為「火山之國」的原因
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小的地區,主要有四大工業區
----接近消費市場;建在港口便於進口原料和出口產品
東南亞的物產
(1)熱帶經濟作物豐富。(熱帶種植園農業:天然橡膠、油棕、椰子、金雞納、蕉麻、胡椒、木棉)
馬來西亞:天然橡膠和油棕
菲律賓:椰子和蕉麻
印度尼西亞:金雞納霜。
(2)水稻種植廣泛,稻米是各國居民的主要糧食。
(發展水稻種植業的有利條件?)
(3)東南亞的礦產資源(馬來西亞的錫礦+印尼、東帝汶的石油)和森林資源都很豐富。
(4)旅遊資源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