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習質量監測
Ⅰ 求2011~2012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 物理和地理答案
版本 是什麼的
Ⅱ 誰有人教版七年級地理學習質量檢測的答案!!!太感謝了。
sorry 答案沒有 自己努努力做吧``` 下面的東西可能對你有幫助~~ 別忘了選我啊``
七年級(上)地理復習綱要
一、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後消失。
站得高,看得遠。
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自轉 公轉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運動周期 一天(24小時) 一年(365天)
旋轉中心 地軸 太陽
產生的地理現象 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四季變化;五帶形成
(二)地球儀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給出地點要能在地球儀或地圖上讀出經緯度;給出經緯度要能找相應的地點。
(三)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1)辨別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指向標法: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③經緯線定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量算距離:①比例尺的計算:
②比較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比例尺小 → 表示範圍大 → 內容簡單
比例尺大 → 表示範圍小 → 內容詳細
(3)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3、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二、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A、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
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2、海陸變遷: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
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
荷蘭的填海造陸(人類活動改變地表形態)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a) 地中海 — 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b)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阿爾卑斯山(歐洲):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地中海將消失: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
紅海將擴大:位於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地區。
三、氣候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天氣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是易變的;
氣候是長期的(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是穩定的。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①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主要原因是各緯度接受太陽輻射的差異)
② 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③ 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
(2)氣溫的變化:
① 氣溫的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溫度出現在午後2小時左右(14時);
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會計算氣溫日較差)
② 氣溫的年變化: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則相反。(會計算氣溫年較差)
(3)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並讀圖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3、降水與降水的分布
(1)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① 從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② 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 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地區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是赤道附近;最貧乏的地區是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齊;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
(2)會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出降水的變化規律。
4、世界的氣候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熱帶: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溫帶: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寒帶:寒帶氣候
(2)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西岸的氣候類型
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大陸內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3)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緯度位置影響:
a) 赤道地區終年炎熱,而南極大陸則冰雪覆蓋
b) 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
海陸位置影響:
a)青島的降水量比蘭州多
b)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比較濕潤。
地形影響:
台灣島台灣山脈東側降水比西側多。
青藏高原緯度較低,但是氣候寒冷。
位於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山山頂白雪皚皚。
(4)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① 氣候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生活在不同熱量帶的人們衣著不同。
② 氣候影響人類的生產活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顯著。
③ 氣候發生異常變化,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危害,從而產生災害。
四、居民與聚落
(一)人口與人種
1、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1)世界人口增長:a)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0億。
b) 從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人口所需時間逐漸變短,這表明在這段時間內,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逐步變快。
(2)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
a) 人口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歐洲
北美洲東部
原因:
社會經濟條件: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地區都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人類在這里聚居的歷史悠久,農業發展較早;歐洲和北美洲這兩個地區都是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經濟發達。
自然條件:這四個地區都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地區,氣候較為適宜;同時,都在平原地區,所以自然條件都比較優越。
b)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如亞馬遜平原
終年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如北冰洋沿岸
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如青藏高原
原因: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2、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1)人口增長過多過快帶來的問題: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生活貧困、環境污染、資源減少等。
(2)人口不斷減少停止增長,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國家用於老年人的社會養老等費用增加等問題。
(3)採取措施: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3、鄉村人中向城市遷移
(1)原因:
a) 鄉村人口增長造成勞動力過剩
b) 城鄉差別:城市就業機會、物質生活條件、文化教育等條件較鄉村好。
(2)帶來的問題
一方面為城市提供大量的勞動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設;解決鄉村人多地少的問題。
另一方面則可能造成城市人口過多而引發城市交通堵塞問題、城市物質供應問題、城市就業問題、城市社會治安問題、城市環境問題等。
4、世界三大人種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1)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來劃分。
(2)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區:
白種人:歐洲、西亞、北非、美洲、大洋洲
黃種人:亞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區
黑種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二)語言和宗教
1、 語言:
世界主要的語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的分布地區:
漢語:中國,東南亞部分地區
英語: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俄羅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法語:法國、非洲一些國家
阿拉伯語:西亞、北非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2、 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目前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教徒被稱為穆斯林,產生與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佛教:創始於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我國維吾爾族、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3、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房屋 道路修築情況 商店的多少 學校的多少 醫院的多少 有無農田 有無果園 有無魚塘 自然景觀改變大小
密集度 高度
鄉村 小(稀疏) 矮 少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小
城市 大(稠密) 高 多 多 多 多 無 無 無 大
14、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建築風格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當地氣候特點 民居的建築特點
因紐特人的雪屋 嚴寒 雪塊構築,低矮,無窗,門小,牆厚,保溫性好。
黃土高原的窯洞 乾燥,冬冷夏熱 利用厚厚的黃土層,挖鑿成窯洞,冬暖夏涼。
傣族微竹樓(高架屋) 潮濕,炎熱多雨 雙層,樓上住人。涼爽,通風,防潮。
新疆的平頂屋 乾燥,風沙大 平頂房,屋頂可以曬莊稼。
西亞的鄉村 炎熱,乾燥 牆厚,窗小。可以減少白天太陽熱量的傳入和沙漠吹來的熱風。
(3)保護世界遺產的意義
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任意破壞,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五、發展與合作
1、國家和地區
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 ---200多個
a) 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b) 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10個)
c) 地跨兩洲的國家:埃及(亞洲非洲)、土耳其(亞洲歐洲)、俄羅斯(亞洲、歐洲)、美國(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馬(南美洲、北美洲)
d) 國界: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是國家主權范圍的界線。國界是人為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
e) 領土:國界范圍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1)劃分:依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分為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2)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差異。— (南北差異)
課本P89 圖 5.6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比較」
地圖冊P37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人口約佔世界的1/5 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4/5
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3/4 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1/4
人口低增長 人口高增長
生活、教育水平高 生活、教育水平低
出售轎車、輪船、飛機、高檔日用品等 出售石油、礦石、木材、橡膠等原材料
(3)知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地圖冊P37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
發達國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亞、紐西蘭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對話」—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上的商談。
「南南合作」—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別。
3、國際合作
聯合國 總部 — 美國紐約 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6個主要機構 5個常任理事國(中、法、俄、英、美)
世界貿易組織 總部 — 瑞士日內瓦 中國於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福利進步,主張貿易自由與公平」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和平、友誼、進步
國際紅十字會 人道主義
例題:
1. 表示的天氣變化是
A.少雲轉晴 B.晴轉陰 C.晴轉多雲 D.多雲轉晴
2.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西岸的氣候類型分別為
A.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B.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季風
C.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D.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3.小強說:「我家鄉冬季時,樹葉都落了,見不到一點綠色,真沒意思。」小明說:「那就
從我家鄉運些樹苗去栽吧,我家鄉的樹木四季常綠」,導致冬季時,兩人家鄉樹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不同 B.天氣不同 C.地形不同 D.氣候不同
4.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比較濕潤,導致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經度位置不同 B.海陸位置不同 C.緯度位置不同 D地形不同
5.具有全年高溫多雨的特點的氣候是
A.熱帶季風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 C.熱帶沙漠氣候 D.熱帶雨林氣候
6.我們家鄉泗洪縣的氣候特點具有
A.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B.夏季溫和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C.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D.全年高溫多雨
請閱讀右圖,相信你能結合所學的地圖相關知識完成7—9題:
7.A點的經緯度為
A.60 o E、40 o N B.60 o W、40 o S
C.60 o W、40 o N D.60 o E、40 o S
8.E點在C點的
A.西北方向 B.東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東南方向
9.假如圖2比例尺為1:15000000,B、D間實際距離為750千米,B、D間圖上距離為:
A.5厘米 B.50厘米 C.3厘米 D30厘米
10.世界人口日為
A.6月11日 B.7月11日 C.8月11日 D.9月11日
11.下列世界文化遺產的名稱與其所在地一致的是
A.巴黎塞納河岸----義大利 B.威尼斯城-----法國
C.平遙古城-----江西省 D.麗江古城-----雲南省
12.世界上面積和人口都居前三位的國家是
A.俄羅斯 B.中國 C.美國 D.巴西
13.下列不屬於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是
A.日本 B.中國 C.法國 D.美國
14.我國的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的宗教信仰是
A.佛教 B.伊斯蘭教 C.基督教 D.道教
請你閱讀圖1,結合已學知識,相信你可以完成6—9題:
15.這幅示意圖,說明了地球
A.是不運動的 B.只進行自轉運動
C.只進行公轉運動 D.既自轉運動,也公轉運動
16.由於地球公轉運動產生的現象是
晝夜不斷更替 B.不同的地方時間不同
C.地球上形成春、夏、秋、冬四季 D.運動一周24小時
17.泗洪縣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18.當我們家鄉太陽高度最小時,南半球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9.下列關於人種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各種人種一律平等
B、區別人種的主要根據是經濟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
C、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美洲和南極洲
D、歷史上曾有大量的黃色人種被當作奴隸販賣到美洲
20.有關人口增長帶來的問題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一個國家人口的增長越快越好
B.一個國家人口的增長越慢越好
C.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D.解決人口問題的有效途徑是禁止人口生育
21、人口問題現階段的主要問題是 ( )
A.人口增長過快 B.人口向農村轉移
C.有些地區人口太少 D.有些國家增長太慢
二、綜合題
1.讀右圖,其中①②③④分別代表陸地水流 ②
入海洋、海洋水汽蒸發、大氣降水到地面、
大氣水汽輸送到陸地上空。請分別寫出: ↓③
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圖是四個大洲輪廓圖,讀圖並回答問題(10分):
(1).四個大洲的名稱分別是:A B C D
(2).其中,有熱帶草原分布的大洲是 洲和 洲;發達國家最多的大洲是 洲,該洲人種主要是 ;世界最大的高原分布在 洲,除B洲外,其它三洲的居民主要信仰 教.
3.讀下面等高線地形圖,按要求完成:(6分)
(1)填出圖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稱:B __________
C _________ E____________
(2)在這幅圖中,李庄位於周庄的________方向。
(3)圖中小河向_____方向流。
(4)如果需要修築一座水庫大壩,應在_______處最合適。
看看這個吧~~~ 希望對你有幫助 自己寫吧 加油啊!別忘了選我~~
Ⅲ 2014年沈陽市高中一年級教學質量監測地理答案 急需!
傻孩子,網路貼吧有不過要頭考試一小時左右才有答案
Ⅳ 高三教學質量檢測地理試題201501
←_←
Ⅳ 2017年春季期中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地理
太多了,
一題一題發吧
Ⅵ 平遙縣2019到2020學年度七年級下冊地理線上學習質量檢測試題卷答案
評2019~2020年的測試題答案應該在網上很難找
Ⅶ 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檢測的方法有哪些
一、培養興趣,創建愉快學習原動力
1.借用詩歌,謎語講解查字典地理事物
詩歌,謎語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比較特殊的格式。他們能增強教學語言的感染力,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在講到《山地垂直自然地帶分布圖》時,我選用了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說明山地氣溫及熱量的垂直變化,這使得地理dili.chazidian.com事物更加直觀、鮮明。還有,在講「地圖」時,我採用謎語導入:容納萬水千山,胸懷五湖四海,藏下天下名山,渾身絢麗多彩。通過謎語,使學生形成輪廓概念,同時加深了學生對地圖特徵、作用等的印象。
2.通過相關的歷史故事來輔助學生記憶、理解
地理事物和天下萬物一樣是不斷發展的,今天正是過去的延續。在講到非洲政治地圖的變化時,我指導學生看圖並提問:為什麼非洲許多國家之間的邊界會呈明顯的幾何圖形呢?很多學生踴躍猜測。最後,我給出答案,造成這種疆界的劃分主要是西方殖民主義者為了便於達成交易,就直接在地圖上用尺子劃分各殖民地的邊界,從而形成了非洲許多國家直線邊界的特點,大家恍然大悟。
二、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事物形象化,營造愉快氛圍
1.巧設比喻,便於記憶
恰當地運用一些比喻,起到「調味品」的作用,將知識趣味化。我們可把足球強國義大利的主體輪廓圖形比作一隻長筒靴,而西西里島比作一隻足球;將非洲的輪廓比喻為一把火炬。再如,總結等溫線的分布規律時,可指著《一月、七月世界等溫線分布圖》,因勢利導:這彎彎的等溫線是否更像一個安於享受的人呢?熱時向冷的地方(高緯)跑(突出),冷時向熱(低緯)的地方跑(突出)。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2.通過圖片、實物標本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
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中學生尤其是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較低,將地理事物形象化和直觀化更有助於他們理解。因此,講到「陸地地形」時,學生如何才能區別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呢?我們可以用幻燈片將各種典型地形的圖片投影出來,同學們在觀察歸納後便都明白了。再如講到「礦產資源」這一節時,學生對石英、方解石、硫鐵礦等礦物比較陌生,我便將相應的一系列礦物標本呈現在大家面前。同學們一時興致高漲。
三、讓學生充分體會成功,體驗愉快
1.鼓勵為主,給學生更多的肯定
學生都渴望別人的了解,也比較愛面子,很多人害怕在課堂之上答錯問題。所以課堂中,我很少點名提問。一般是將較復雜的問題拆分成幾個小問題,按列或排讓學生依次作答,使每個人參與的次數和成功的機會大增;若遇到學生不會回答或回答不正確時,我會馬上給予鼓勵和啟發。逐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克服不良的心理習慣。
2.喚起學生的競爭意識及對成功的渴望
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沒有競爭就沒有成功。雖然時間比較少,但我們還是見縫插針組織了三次地理競賽。比賽時無論場上隊員還是場外觀眾,都全神貫注不肯放過主持人所說的每一個字。如果本隊選手答錯了,馬上傳來一片惋嘆之聲,而一旦本隊選手答對問題,便即刻欣喜若狂,吶喊歡呼,成功的喜悅溢於言表。
3.具體對待,樹立自信
有個別學生由於小學基礎太差,對學習地理產生較大的厭學情緒。針對這種情況,除了給予他們必要的鼓勵之外;課堂之上,我亦會適時問他們一些簡單的問題,或他們所擅長的有關知識,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如:在講到「美國的工業分布」這一知識點時,我提問一個對籃球很感興趣的學生:這是一道擴展題,請看這幅《美國工業區和主要城市分布圖》,然後依次說出用以上主要城市命名的NBA各個球隊的名稱。當這個學生一口氣說出十幾個頗有意思的球隊名稱時,班中掌聲雷動。
四、利用活動,引導愉快的行為
初中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年齡在13歲左右,正值求知慾、表現欲都十分旺盛的時期,如果能滿足他們這一心理需求,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有進一步的發展。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很多適合學生參與的小活動。
結合地理學科特點,我安排學生製作「小地球儀」、「中國地圖」、「手抄報」等活動性作業,並在課堂上及時進行講評。同學們都很積極地參與其中。在講到北美的「五大湖」時,我要求每位同學畫一幅五大湖形狀簡圖,然後,要求他們默記五大湖的名稱,先提問能夠記住兩個、三個、四個名稱的同學,再提問記住五大湖名稱的同學。這樣,不同知識水平的同學都能參與進來。沒有畏難情緒,能夠愉快地接受這些知識。如講「非洲的地形」時,因內容多、不易記住,我就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幅非洲輪廓圖。然後按高原、山脈、盆地三個地形區分成組,讓學生自己找出來填到黑板上,最後再填上幾個小的地形區,填完後讓其他同學判斷正誤。整個課堂都活起來了,而且還產生了小小的爭議。這時我再出面解答出現了的問題,然後邊畫邊講了「東非大裂谷」。這樣一幅完整的非洲地形圖就完成了。因為是同學們自己填上去的,所以印象特別深,原本枯燥的東西也因此而變得豐富有趣了。
課堂上這些實踐活動,能引導學生及時地參與。所以,它能不斷地引起和滿足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地理科學教師,應該認識到我們正處在改革探索時期,認識到我們肩負著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任務。只要我們努力探索,重視地理學科的教學,勤於實踐,一定能夠扎扎實實地提高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