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地下四個層

地理學地下四個層

發布時間: 2021-02-16 11:41:06

『壹』 地理學包括哪些

地理學是一個廣泛的學科,其中包括地質學,氣象學等,研究范圍廣泛,人文自然都有,回農業地理,水文,答風向,氣候,地形等等很多很多。
而地質學則研究地質方面的問題,地形地貌啦,岩石啦,和石油鑽探有那麼一點關系。
說白了地質學是研究地殼及地殼以下的東西,而地理學研究所有你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所有東西。
中國研究地理學最好的大學嘛~個人認為南京大學肯定的,南大地理系我去過,那裡的學術氛圍,很嚮往啊~而且其本上南大有一批建國以來很有權威性的學者,師資力量絕對沒問題的。

『貳』 自然地理學的組成要素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自然地理學是一門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空間分異特徵、形成與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叄』 關於地理學習

書本的東西只是導航,總結書裡面的關鍵可以答題的詞就行!
才開始 急什麼 慢慢學 誰能一下成才
留著吧 高三會用到了
高中地理答題思路集錦
一、影響日照時間長短的因素:
1、晝長;2、地勢(地勢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時間長);天氣狀況。
二、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即影響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陽高度(即緯度);2、天氣狀況;3、地勢;4、空氣密度。
如為什麼青藏高原太陽輻射最強?①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②晴天多;③地勢高;④空氣稀薄,大氣潔凈。
三、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1、緯度;2、地形、地勢;3、下墊面性質(海陸位置、植被狀況);4、天氣狀況。
四、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緯度:低緯小,高緯大;
2、下墊面性質:海洋小於陸地,沿海小於內陸,有植被的小於裸地;
3、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六、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水系特徵、水文特徵、氣候特徵);
人為原因(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植被破壞,圍湖造田)。
例如,長江洪災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徵:
①流域廣,支流多;
②中上游植被破壞嚴重,含沙量增大;
③中下游多為平原 ,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徵: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徵;有些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二人為原因:1、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從而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七、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於階梯過渡地帶,河流落差大);二是徑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條件:
凌汛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緯。在我國凌汛最嚴重的是黃河,主要發生在上遊河段和下遊河段(即山東河段)。
二潛水等水位線的應用:
判斷潛水的流向:垂直於潛水等水位線從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為潛水流向。
潛水面的坡度(潛水水力坡度):確定潛水流向之後,在流向上任取兩點的水位高差,除以兩點間的距離,即為潛水面的坡度。
潛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線與地形等高線相交點,二者高程差即為潛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點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線與地形等高線交點處,則可用內插法求出該點地面與潛水面的高程,潛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潛水與地表水的相互關系:根據潛水流向來判定。
利用等水點陣圖合理地布設取水井和排水溝,一般應沿等水位線布設水井和排水溝。
三解決缺水問題的措施:
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入手:保護有限的水資源,防止水污染;開發水資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強用水管理,增強節水意識,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長;控制人口增長。
八、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存在冰雪下線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響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風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註:可根據該特點來判斷迎風坡或背風坡。
九、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處的緯度(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
另外,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主要取決於熱量(即陽坡和陰坡)
十、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地形平坦開闊);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十一、開鑿隧道問題:
開鑿隧道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滲漏問題;二是塌方問題。因此,開鑿隧道要選擇在背斜處,因為背斜岩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並且,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
主要考慮以下3個方面:1、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2、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3、考慮佔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十三、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
土地(地形、土壤)+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註:自然因素的改造: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另外,人們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
二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2、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即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減小。在最適宜的地方形成區域專業化生產,從而形成區域性或世界性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阿根廷5國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荷蘭、丹麥、紐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
6、工業基礎
十四、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1、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
3、從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段分析。
例如,試分析華北地區棉花生長的氣候條件。
有利條件: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有利於棉花後期生長和收摘。
不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十五、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經濟因素;農業基礎、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
三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歷史條件、政策。
四環境因素;主要用於微觀布局。
工業區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諸多的區位因素中,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要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因此,在現實的區位選擇中,要首先考慮其主導因素或具有明顯優勢的條件。
註:①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原因是工業所用原料的范圍越來越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②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③沿海、沿江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越來越重要;⑤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
十六、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註: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二舉例:
例1: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①均位於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於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②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③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④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海南為何目前仍沒有建立鋼鐵企業?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①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②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③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④技術力量信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海南島雖然蘊藏著豐富的富鐵礦,但由於能源短缺,開發較晚,技術落後,市場狹小,目前還沒有建立大型鋼鐵企業。自從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來,它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鋼鐵工業也會興起的。
十七、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⑴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地區。因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
⑵在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居住條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⑶山區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2、氣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緯度氣溫適中,降水適度的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供水和運輸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現在河運的起點或終點、河流的匯合處或河口。
⑵社會經濟因素:
1、自然資源;
2、交通;
3、政治、軍事、宗教;
4、科技和旅遊。
十八、交通運輸網中線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會經濟因素——決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約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從自然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⑴地形:地勢平坦,對交通線的選擇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鐵路多要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對航空影響小。
⑵地質: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滲漏;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等。
⑶氣候: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公路、鐵路;氣象災害(大風、霧等)水運、航空。
⑷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2、從人為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⑴合理布局交通網——分配交通線上的客貨運量,獲取最大經濟效益。
⑵經濟:經濟發展了——客貨運量大增,資金充足;反過來,交通建設——加快物資流通,促進區域發展。
⑶資金——盡量減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節省投資。
⑷人口分布——盡量聯系城鎮、人口稠密區,最大限度受益。
⑸污染——干線不要穿過城區,遠離重要文物古跡等。
⑹政治;京九線——維持香港穩定與繁榮;進藏鐵路——加強援藏,鞏固國防等。
⑺科技——如在凍土上修築鐵路的技術已解決等。
注;公路選線的分析方法:
⑴國道選線的一般原則;路線基本方向以直達運輸為主,並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盡量縮短線路長度,以節省運營時間。
⑵地方性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地方性公路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的需要為主,可以盡量多地通過當地的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
⑶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
①從宏觀上要考慮自然、社會經濟、科技等因素:
②從微觀上考慮是在交通量最大、線路最短、佔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間尋求平衡。
十九、交通運輸網中點的區位因素:
1、交通運輸點的區位選擇同樣也要受社會經濟、技術、自然等因素的影響,但是不同的點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如對港口來說,自然因素起決定作用;而對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來說,社會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從總體上說:點的區位選擇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需要考慮場所條件、交通條件、客貨流集中程度等。
港口需要考慮自然條件(水域、陸域)、經濟腹地、城市等。
2、影響港口的區位因素:
⑴水域條件(包括航行條件、停泊條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緩、河寬——提供淡水和空間。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風浪的港灣
⑵築港條件:
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設備。
⑶腹地條件:
經濟腹地:經濟腹地的大小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
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
⑷城市依託:城市為港口提供人、財、物的優勢,有利於港口建設和發展。
⑸政策條件:
自由貿易港
對外開放港口
注;對港口來說,自然因素決定港口的位置;社會經濟因素影響著港口的興衰。
應用:如分析紐約港的主要區位因素:①哈得孫河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風的深水海港並且保證了入港航道應有的寬度和大量船舶拋錨所需的空間;②哈得孫河口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設備、建築以及紐約市進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③紐約港的經濟腹地是美國最發達的東北部工業區,有多條鐵路通往美國各地;④紐約港以紐約市為依託,紐約市是美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對外貿易口岸,人、財、物的優勢對港口的建設和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影響航空港的區位因素:
汽車站區位選擇的總原則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具體來說,要考慮以下4個因素:①路寬;②與市內交通聯系;③與市外交通聯系;④工程量。
4、影響航空港的區位因素:
⑴自然條件:航空港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比較嚴格;①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②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③氣候條件:少雲霧。
⑵社會因素;要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
⑶經濟因素:需要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二十、交通運輸中的點、線的典型案例與區位選擇:
1、京九線、南昆線和青藏線區位選擇的異同
⑴從完善路網、經濟發展需要、人口與城市分布、自然條件、科學技術5個方面加以比較。
⑵突出共同點:社會經濟條件是主導因素,自然條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
⑶不同地位:京九線是全國南北干線,南昆線是西南地區出海通道,青藏鐵路有利於開發邊疆,加強西藏和內地聯系。
⑷不同的自然條件:京九線突出溝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鐵路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鐵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氣候區,此處地質地貌復雜。
2、「西氣東輸」管道建設的區位因素分析:
⑴建設「西氣東輸」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線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能源緊缺的東部沿海地區,最終到達上海市。
⑵沿線選點的主要區位因素:沿線油、氣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沿線穿越多座大山,三垮黃河並穿越多條河流。

『肆』 如何理解「地理科學」這四個字的要詳細答案!!!

「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回科學答、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 地理科學導論、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

『伍』 地理學和地質學有什麼區別

是這樣的,首先在學科分類上,地理學代碼是0705,地質學0709,所以很顯然是有區別的,地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地表上下一部分的環境,包括各個圈層(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地理學二級學科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我是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自然地理學主要是研究自然環境,地貌,水,土壤,氣象,生物啊等等,人文地理很多人覺得是文科,其實不是,同樣是理科,就是研究類似於人口(比如少數民族遷移之類的),區域,經濟,都是以地理數據為依託的,研究的時候會有很多參考數據;地理信息系統比較抽象一點,分3S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gps衛星定位系統,rs遙感,gis主要就是做開發或者分析,以地理資料庫做依託,gps主要是定位測量方面,就比如在大街上經常看到有人拿著一個三腳架支在那裡看東西,其實那個就是測量,遙感的話是處理各種遙測圖片,包括太空梭拍的,衛星拍的,做各種處理;地質學通俗點說是研究地球內部的,地球演化的,二級學科有三礦,構造,古生物,第四紀等等,地質學需要的數理功底應該要更好一些,因為其要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之類的,有一定難度(地理學如果是師范類,大學物理和分析化學都是不需要學的,非師范類則需要)

『陸』 如何理解地理學的層次性

層次性。即區域是有等級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版級區域。權例如,東北平原既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劃分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等。又如珠海市既是廣東省的一部分,又可劃分為香洲區、金灣區、斗門區等。

『柒』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7)地理學地下四個層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捌』 地理學 的內容是什麼

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

研究對象
地理學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
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地理學水圈主要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
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
地理學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
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有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是地球表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

『玖』 如何劃分中學地理學科能力層次

中學地理學科能力層次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掌握知識的能力
知識的增長是以能力為媒介的,而能力的發展又以知識為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一定條件下,還可相互轉化。由於基礎知識是地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因而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也自然成為地理學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
1.識記地理知識的能力
從本質上講,知識屬於認識范疇。識記地理知識,即對要求識記的地理知識獲得感性認識。對要求識記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間分布等,獲得初步的認識,即能說出它的要點、大意。識記是理解的前提,是學習其它知識的支撐點與「遷移基地」,是發展高一級層次能力、領悟教材思想觀點的必要條件。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589個知識點中,有約70%的屬記憶性知識。因此,依據大綱,加強識記知識教學是中學地理教學最基本的任務之一。
2.理解地理知識的能力
理解知識是在識記的基礎上對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點、成因、分布和變化規律獲得理性認識,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含義或現象。只有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靠地記住它;同樣,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論,才能靈活地加以運用。所以,理解知識的能力在地理學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層次知識教學直接影響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的發展。大綱中列出的屬於理解層次的知識點有140多個,約占知識點總數的24%。
3.建立地理知識結構的能力
該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夠運用歸納、分類辦法將獲得的地理知識按其內在聯系,把它系統化(列出知識結構)。如教學「中亞概述」一節時,按教材順序完成教學內容後,二是按照一定的認知規律,將獲得的知識按一定的方式總結出來。
結合我們的教學實踐,學習結構主義理論,我們深刻認識到,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結構的能力,不僅能大大提高知識教學效率,而且還為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1.分析判斷能力
指通過對復雜的地理事象的分層、分類剖析,認識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特徵。例如,根據非洲大陸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斷非洲地勢的傾斜方向。
2.綜合(概括)能力
思維的一大特點是高度概括性。人通過思維,就可以認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夠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之間的規律性聯系,並由一事物的發展變化經推測另一事物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認識地理事象的基礎上,善於揭示他們間的本質聯系和發展規律,擴大學生對地理事象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其認識能力和創造力。綜合(概括)的結果要用語言文字表述,加強初中學生地理表述能力的培養也不可忽視。近幾年,我們發現有所50%的初三學生不能順利地將地理思維的結果表述出來,有的錯別字還很多。
三、形成地理觀念的能力
地理思想是人們對地理事象和地理問題的本質的認識,是對地理內在規律的理性認識,也是對地理知識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與總結,它規定和約束著人們地理思維的方向,從而保證了地理思維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健全基本地理觀念是中學地理教學在認知領域的根本目標。
1.整體觀念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觀念。地理環境每一要素的變化都會引起該系統中其它因素的相應變化。例如,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大壩,不僅會影響河流下游的水文特徵,還會影響到該區及其下游地區的大氣溫度、溫度等要素,從而影響到農業生產。
2.生態觀念
人作為自然界中的一種生物,必須將自己融於自然,而不能與自然樹立,要保護野生生物,維護生物種類的多樣性;要尊重自然規律,逐步適應自然規律;要有節制、有計劃地利用自然資源;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必須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人類利用一種自然資源的同時不能破壞其它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同樣,保護其它自然資源時也要考慮不要引起其它災害。
3.人口觀念
正確認識「人口」與「人手」的辯證關系。正確認識提高人口素質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均資源觀念,從小養成儉朴、節約的良好習慣;正確認識與評價計劃生育政策。
4.評估與預測觀念
自然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一定意義上講,地理位置、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決定著經濟發展水平。因而,學習地理應該具有評估一個地區地理環境的初步知識與能力,並能初步預測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潛力。
5.可持續發展觀念
可持續發展即實現人口、經濟、環境、資源和社會相互協調發展,其含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既滿足當地人的需要,又不損害他人滿足其自身的能力。」可持續發展概念包括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代內公平和代間公平四個方面的含義。可持續發展系統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資源可持續發展系統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系統三個子系統。可持續發展理論不僅包容了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地地關系」、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人地關系」、社會科學研究的「人人關系」,而且明確表露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之家」等整體思想和全球觀念。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項全球性的發展戰略,也是地理教學的一條重要主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