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植物地理學第二版名詞解釋

植物地理學第二版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2-16 11:14:49

㈠ vicariant指什麼意思,植物地理學專業的解釋

vicariant :替代種

替代種又稱等值種(equivalent species)。由於氣候變化、海陸變遷等歷史原因,或由於某種生物自以生境向外擴散過程中,遇到不同生境而形成新種的結果,形成了分布很不相同,但彼此親緣關系密切、有共同起源的種。如我國東北分布的西伯利亞刺與青海、寧夏、內蒙古分布的白刺,以及新疆東部、河西走廊的泡泡刺,它們起源於白刺,出現了在分布上彼此相互替代。

植物替代種:
在地理分布上彼此替代,由一個共同祖先派生出來、特徵相近的植物種類。它反映一個屬內各個近親或一個種內的各個地理小種所具有的分布區各自獨立並相互替代的現象。
替代種分為地理替代種和成對替代種。近親種的分布區通常不直接相鄰,具有這類分布區的種是地理替代種,如歐洲廣布種心葉椴和中國東北、華北到俄羅斯遠東的紫椴就是地理替代種系列。由於生存競爭,分布區可能彼此相鄰,有時甚至鑲嵌在一起的,稱為成對替代種,如歐洲的五針松和偃松。地理替代現象是植物種系在地理隔離的影響下,從共同的原始種系發生分化的過程。有些替代種原佔有較大分布區,由於氣候或海陸變遷產生的地理隔離,逐漸在個別相互遠隔的地點上繼續分化成個別的較純的種群。分化後的種群容易固定自己的特點。這一過程依次為生理的、生態的和形態遺傳的,如果其中某一環節由於氣候或營養條件的變化、生活力減弱、生存競爭的加劇等原因而消失,便會產生同一種系中各個種的地理替代現象。地理替代現象的主要類型是空間替代現象,即水平替代現象和垂直替代現象。
從發生學和進化論的觀點來看,成對替代現象比地理替代現象發生得更早。

㈡ 植物學的名詞解釋有哪些

1、植物基因工程:把不同植物(控制優良性)的基因轉移到我們所需要的植物種實現該種性狀改良。

2、生活史進化趨勢:配子體世代占優勢到孢子體世代占優勢,營養繁殖到無性繁殖到核相交替到世代交替(孢子減數分裂),同型世代交替到異型世代交替到孢子體世代交替到發達的異型世代交替,配子體獨立生活到寄生在孢子體上。

3、高等植物又稱維管植物或有胚植物。

4、植物生物學:是研究植物的形態與結構、植物生長發育的生理與生化基礎以及植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5、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6、原核生物:以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原核生物。

7、真核生物:以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真核生物。

8、質膜(細胞膜):在所有細胞的原生質體表面都包圍著一層極薄的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的生物膜稱為質膜。

9、細胞器:細胞質基質中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結構叫細胞器。植物細胞的細胞器包括:質體、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圓球體、微體、核糖體和液泡等。

10、細胞質:細胞中除去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

㈢ 通過對植物地理學的學習,根據所學知識,怎樣理解植物與環境關系

分析:從組成復自然地理環境的要制素: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資源等方面入手,結合圖中地理信息分析回答。
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有山間盆地和局部平原(1分)。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低溫少雨(1分)。河流:流量較大,徑流季節和年際變化較大,無結冰期.含沙量較少(1分)。土壤:紅壤分布較廣,土質粘重,有機質少,呈酸性,土壤貧瘠(1分)。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植被覆蓋率較高。(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㈣ 植物地理學的內容範圍

1822年,丹麥人斯考(J. F. Schow)發表了《普通植物地理學基礎》,明確描述了植物地理學的三個經典方向,即:
n 研究各種植物分布規律和各地區植物區系的種類組成的區系植物地理學
n 研究植物區系的起源及其發展歷史的歷史植物地理學
n 研究植被的結構、功能、分布及其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生態植物地理學
歷史植物地理學研究植被的時間發展規律,現代植被空間規律的闡明要藉助於歷史植物地理學研究的結淪。生態植物地理學與植物生理學的成就結合,已經發展成為植物生態學。從地理學的觀點來看,植被由不同種類的植物組成,而不同種類的植物個體在自然界極少孤立出現,總是與其他植物結合形成群落存在,植物地理學的研究只能根據研究對象,在兩個水平上進行:在種屬(包括種以下和屬以上的單位)水平上進行和在群落水平上進行。前者是植物種類地理,後者是植物群落地理。 海洋與陸地的環境條件差異很大,海洋植物的生活有不同於陸地植物的規律。海洋生物的分布首先取決於水的鹽度、深度(光透入的深度)以及隨深度的增加所引起的壓力的增大等因素。海洋中溫度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變化遠比陸地上的微弱和平緩。因此,在陸地上決定植物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基本因素是空氣和土壤的溫度和水分,而在海洋並不是如此。海洋植物地理研究的領域還有待於進一步的開拓和發展。

㈤ 生物學名詞解釋

1、 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本質、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

2、 醫學分子生物學:是分子生物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又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它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人體在正常和疾病狀態下的生命活動及其規律,從分子水平開展人類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研究的一門科學。

3、酶工程:過去主要是通過生物化學方法從各種材料中提取、制備酶制劑。現在主要應用基因工程技術製取酶制劑。

4、蛋白質工程:過去主要是採用化學方法對純化的蛋白質進行結構改造,制備出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質。現在主要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從改造目的基因的結構入手,在受體細胞中表達不同結構的蛋白質。

5、微生物工程:又稱發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特定性狀,使微生物產生有用物質或直接用於工業化生產的技術。

6、DNA的甲基化:DNA的一級結構中,有一些鹼基可以通過加上一個甲基而被修飾,稱為DNA的甲基化。

7、 CG島:在整個基因組中存在一些成簇、穩定的非甲基化CG,這類CG稱為CG島。

8 、信使RNA:從DNA分子轉錄的RNA分子中,有一類可作為蛋白質生物合成的模板,稱為信使RNA。

9、順反子:由結構基因轉錄生成的RNA序列亦稱為順反子。

10、 帽子結構:5端第1個核苷酸是甲基化鳥嘌呤核苷酸,它以5端三磷酸酯鍵與第2個核苷酸的5端相連,而不是通常的3、5磷酸二酯鍵。

11 、核酶:在沒有任何蛋白質(酶)存在的條件下,某些RNA分子也能催化其自身或其它RNA分子進行化學反應,即某些RNA具有酶樣的催化活性,這類具有催化活力的RNA被命名為核酶。

12、 蛋白質的變性:蛋白質分子愛到物理化學因素(如加熱、紫外線、高壓、有機溶劑、酸、鹼等)的影響時,可使維持空間結構的次級鍵斷裂,性質改變,生物活性喪失,稱為蛋白質的變性。

13、蛋白質的復性:導致蛋白質變性的因素除去後,某些蛋白質又可重新回復天然構象,表現出天然蛋白質的生物活性,稱為蛋白質的復性。

14、 基因:是核酸分子中貯存遺傳信息的遺傳單位,是指貯存有功能的蛋白質多肽鏈或RNA序列信息及表達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15、 基因組:細胞或生物體中,一套完整單倍體的遺傳物質的總和稱為基因組。

16、 操縱子:是指數個功能上相關聯的結構基因串聯在一起,構成信息區,連同其上游的調控區(包括啟動子和操縱基因)以及下游的轉錄終止信號所構成的基因表達單位,所轉錄的RNA為多順反子。
轉錄單位:儲存RNA和蛋白質肽鏈序列信息的結構基因與指導轉錄起始部位的序列(啟動子)和轉錄終止的序列(終止子)共同組成轉錄單位。

17、 啟動子:是RNA聚合酶結合的區域,操縱基因實際上不是一個基因,而是一段能被特異阻遏蛋白識別和結合的DNA序列。

18、 質粒:是細菌細胞內攜帶的染色體外的DNA分子,是共價閉合的環狀DNA分子,能獨立進行復制。

19 、質粒的不相容性:具有相同復制起始位點和分配區的兩種質粒不能共存於一個宿主菌,這種現象稱為質粒的不相容性。

20、 轉位因子:即可移動的基因成分,是指能夠在一個DNA分子內部或兩個DNA分子之間移動的DNA片段。

20、自私DNA:核生物基因組中也存在一些可移動的遺傳因素,這些DNA順序並無明顯生物學功能,似乎為自己的目的而組織,故有自私DNA之稱。

21、 自殺基因:將某些細菌、病毒和真菌中特異性的基因轉導入腫瘤細胞,此基因編碼的特異性酶類能將原先對細胞無毒或毒性極低的前體物質在腫瘤細胞內代謝成毒性物質,達到殺死腫瘤的目的,這類前體轉移酶基因稱為自殺基因。

22 、斷裂基因:真核生物的結構基因是不連續的,編碼氨基酸的序列被非編碼序列所打斷,因而被稱為--在編碼序列之間的序列稱為內含子,被分隔開的編碼序列稱為外顯子。

23、 順式調控元件(順式作用元件):是指那些與結構基因表達調控相關、能夠被基因調控蛋白特異性識別和結合的DNA序列。

24 、反式作用因子:一些蛋白質因子可通過結合順式作用元件而調節基因轉錄活性,這些蛋白質因子稱為反式作用因子。
真核細胞內含有大量的序列特異性的DNA結合蛋白,其中一些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使基因開放或關閉,稱為反式作用因子,簡稱反式因子。

25、 啟動子:是RNA聚合酶特異性識別和結合的DNA序列。

26 、上游啟動子元件:是TATA盒上游的一些特定的DNA序列,反式作用因子可與這些元件結合,通過調節TATA因子與TATA盒的結合、RNA聚合酶與啟動子的結合及轉錄起始復合物的形成(轉達錄起始因子與RNA聚合酶結合)來調控基因的轉錄效率。

27 、反應元件:一些信息分子的受體被細胞外信息分子激活後,能與特異的DNA序列結合,調控基因的表達。這種特異的DNA序列實際上也是順式元件,由於能介導基因對細胞外的某種信號產生反應,被稱為反應元件。

28 、增強子:是一段DNA序列,其中含有多個能被反式作用因子識別與結合的順式作用元件。

29、負增強子(沉默子);增強子內含負調控序列。

30 、基因家族:指核苷酸序列或編碼產物的結構具有一定程度同源性的一組基因。

31、 基因超家族:是指一組由多基因家族及單基因組成的更大的基因家族。

32、 逆轉錄轉座子:真核生物中一些中度重復序列的轉移成分則與一般細菌中的轉移成分不同,要先轉錄成RNA,再逆轉錄生成cDNA,然後重新整合到基因組中,這種逆轉錄旁路的轉移成分稱為逆轉錄轉座子。

34 、反向重復順序:是指兩個順序相同的拷貝在DNA鏈上呈反向排列。其中一種形式是兩個拷貝反向串聯在一起,中間沒有間隔順序,這種結構亦稱迴文結構。

35、 RFLP技術:通過限制酶酶切片段的長度多態性來揭示DNA鹼基組成不同的技術稱為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技術,簡稱RFLP技術。

36、 遺傳圖:又稱連鎖圖,是以具有遺傳多態性的遺傳標記作為「位標」遺傳學距離為「圖標」的基因組圖。

37、 物理圖:是以一段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為「位標」,以DNA實際長度(Mb或kb)作為圖距的基因組圖。

38、光修復:生物體內有一種光復活酶,被光激活後能利用光反提供的能量使紫外線照射引起的嘧淀二聚體分開,恢復原來的兩個核苷酸,稱為光修復。

39、逆轉錄:是指以RNA為模板,利用宿主細胞中4種dNTP為原料,在引物的3端以5-3方向合成與RNA互補的DNA鏈的過程,此過程與中心法則方向相反,故稱為逆轉錄。

40、SD序列:AUG密碼子上游8~13個鹼基處存在一個稱為SD序列的結構,該序列與小亞基中16SrRNA3端的序列互補,當mRNA與小亞基結合時,SD序列與16SrRNA3端互補序列配對結合,起始密碼准確的定位於翻譯起始部位。

41 、基因表達:是指生物基因組中結構基因所攜帶的遺傳信息經過轉錄、翻譯等一系列過程,合成特定的蛋白質,進而發揮其特定的生物學功能和生物學效應的全過程。

42、基因工程:將基因進行克隆,並利用克隆的基因表達、制備特定的蛋白或多肽產物,或定向改造細胞乃至生物個體的特性所用的方法及相關的工作統稱為基因工程

43、分子克隆:制備DNA片段,並通過載體將其導入受體細胞,在受體細胞中復制、擴增,以獲得單一DNA分子的大量拷貝。

44、 DNA重組:不同來源的DNA分子可以通過末端共價連接(磷酸二酯鍵)而形成重新組合的DNA分子。

45、管家基因:有些在生命全過程都是必需的,且在一個生物個體的幾乎所有細胞中持續表達的基因,通常被稱為管家基因。

46、誘導表達:有些基因表達極易愛環境變化影響,在特定環境信號刺激下,有些基因的表達表面為開放或增強,則這種表達方式稱為誘導表達。

47、 嚴謹反應:細菌在缺乏氨基酸的環境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RNA(rRNA,tRNA)合成減少或停止,這種現象稱為嚴謹反應。

48、 衰減子:細菌中的mRNA轉錄和蛋白質翻譯合成是偶聯在一起的。這一特點使細菌的一些操縱子的特殊序列可以在轉錄過程中控制轉錄水平。這些特殊序列稱為--又稱弱化子,位於一些操縱子中第一個結構基因之前,是一段能減弱轉錄作用於的順序。

49、組合式基因調控:每一種反式作用因子結合順式作用元件後雖然可發揮促進或抑製作用,但反式作用因子對基因表達的調控不是由單一因子完成的,而是幾種因子組合,發揮特定的作用,稱為組合式基因調控。

50、 細胞通訊:細胞間識別、聯絡和相互作用的過程稱為細胞通訊。

51、信號轉導:針對外源信號所發生的細胞應答反應全過程稱為信號轉導。

52、 調控結合元件:細胞內的信號轉導分子有許多都是蛋白質,其分子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結構域,它們是信號分子相互識別的部位,信號分子通過這些特殊結構域的識別和相互作用而有序銜接,形成不同的信號傳遞鏈或稱為信號轉導途徑,這些結構域稱為調控結合元件。

53、 第二信使:G蛋白活化之後唧 可激活其下游的效應分子,如腺苷酸環化酶和磷脂酶C等。這些效應分子隨後可催化一些分子的產生或濃度和分布的變化。這些小分子能夠繼續向下游傳遞信息,因而被稱為細胞內小分子信使,亦稱為第二信使。已知的細胞內小分子信使包括cAMP、cGMP、甘油二酯(DAG)、IP3和Ca2+等等。

54、 DNA重組:不同來源的DNA分子可以通過末端共價連接(磷酸二酯鍵)而形成重新組合的DNA分子,這一過程稱為DNA重組。

55、 限制酶:是一類內切核酸酶,因而又稱為限制性內切核酸酶。這類酶能識別雙鏈DNA內部特異位點並且裂解磷酸二酯鍵。

56、 同功異源酶:來源不同的酶,但能識別和切割同一位點,這些酶稱為同功異源酶。

57、 同尾酶:有些限制酶識別序列不同,但是產生相同的粘性末端,這些酶為同尾酶。

58、 Klenow片段:用枯草桿菌蛋白酶可將DNA聚合酶I裂解為大小兩個片段,大片段的分子量為76kD,這個片段也稱為 Klenow片段。

59、 入 噬菌體:是感染細菌的病毒,其基因組是線性雙鏈DNA分子,當其感染宿主細胞並將基因整合到細胞後,基因組DNA變成環狀,用於分子克隆中的載體。

60、 基因文庫:採用限制酶將基因組DNA切成片段,每一DNA片段都與一個載體分子拼接成重組DNA,將所有的重組DNA分子都引入宿主細胞並進行擴增,得到分子克隆的混合體,這樣一個混合體稱為--

61、 cDNA文庫:將cDNA的混合體與載體進行連接,使每一個cDNA分子都與一個載體分子拼接成重組DNA。將所有的重組DNA分子都導入宿主細胞並進行擴增,得到分子克隆的混合體,這樣一個混合體稱為-

62、cDNA:是指體外用逆轉錄酶催化,以mRNA為模板合成的互補DNA。

63、轉化:是指將質粒或其它外源DNA導入處於感受態的宿主細胞。並使其獲得新的表型 的過程。

64、 轉導:由噬菌體和細胞病毒介導的遺傳信息轉移過程也稱為轉導。

65、轉染:真核細胞主動攝取或被導入外源DNA片段而獲得新的表型的過程。

66、顯微注射法:在制備轉基因動物時,將外源基因通過毛細玻璃管,在顯微鏡下直接注射到受精卵的細胞核內,稱為顯微注射法。

67、 基因定點誘變:是指將基因的某一個或某些位點進行人工替換或刪除的過程。

68、 雙脫氧鏈終止法;是以單鏈或雙鏈DNA為模板,採用DNA引物引導新生DNA的合成,因此又稱為引物合成法,或酶促引物合成法。

69、核酸分子雜交:是指具有互補序列的兩條核酸單鏈在一定條件下按鹼基配對原則形成雙鏈的過程。

70、探針:雜交體系中已知的核酸序列稱作探針。

71、DNA變性:在物理或化學因素作用下,例如加熱、酸鹼或紫外線照射,可以導致兩條DNA鏈之間的氫鍵斷裂,而核酸分子中的所有共價鍵(如磷酸二酯鍵、糖苷鍵等)則不受影響,稱為DNA變性。常見方法:熱變性、鹼變性、化學試劑變性。

72、DNA復性:當促使變性的因素解除後,兩條DNA鏈又可通過鹼基互補配對結合形成DNA雙螺旋結構,稱DNA復性。

73、印跡:凝膠中的DNA片段雖然在鹼變性過程中已經變性成單鏈並已斷裂,轉移後,各個DNA片段在膜上的相對位置與在凝膠中的相對位置仍然一樣,因而稱為印跡。

74、Northern印跡雜交:將待測RNA樣品經電泳分離後轉移到固相支持物上,然後與標記的核酸探針進行固-液相雜交,檢測RNA(主要是mRNA)的方法。

75、斑點印跡:將RNA或DNA變性後直接點樣於硝酸纖維素膜或尼龍膜上,用於基因組中特定基因及其表達的定性及定量研究,稱斑點印跡。

76、原位雜交:核酸保持在細胞或組織切片中,經適當方法處理細胞或組織後,將標記的核酸探針與細胞或組織中的核酸進行雜交,稱原位雜交。

77、液相雜交:待測核酸分子與核酸探針都存在於雜交液中,鹼基互補的單鏈核酸分子在液體中配對形成雜交分子。目前常用的液相雜交的RNA酶保護分析法(RPA)、核酸酶S1保護分析法。

78、停滯效應:(平台期):隨著目的DNA擴增產物的逐漸積累,酶的催化反應趨於飽和,此時DNA擴增產物的增加減慢,進入相對穩定狀態,即出現停滯效應。

79、築巢PCR:先用一對外側引物擴增含目的基因的大片段,再用內側引物以大片段為模板擴增獲取目的基因。

80、多重PCR:是在一次反應中加入多對引物,同時擴增一份DNA樣品中不同序列的PCR過程。

81、連接酶鏈反應(LCR連接酶擴增反應LAR):是以DNA連接酶將某一DNA鏈的5磷酸與另一相鄰鏈的3羥基連接為基礎的循環反應。

82、基因打靶:是指通過DNA定點同源重組,改變基因組中的某一特定基因,從而在生物活體內研究此基因的功能。若定向敲除某個基因,稱為基因敲除,若定向將一段基因序列替代另一段基因序列,稱為基因敲入。

83、基因敲除:通過DNA同源重組,使得ES細胞特定的內源基因被破壞而造成其功能喪失,然後通過ES細胞介導得到該基因喪失的小鼠模型的過程稱為--;其基本程序:(1)構建打靶載體;(2)ES細胞的體外培養;(3)重組載體轉染ES細胞;(4)重組體轉染的ES細胞的鑒定;(5)ES細胞胚胎移植和嵌合體雜交育種。

84、打靶載體:由部分殘留的待敲除基因的同源片段、位於其內部的neo基因和位於其外側的HSU-tk基因共同構成的載體即為打靶載體。

85、DNA晶元技術:指在固相支持物上原位合成寡核苷酸或者直接將大量DNA探針以顯微列印的方式有序地固化於支持物表面,然後與標記的樣品雜交,通過對雜交信號的檢測分析,即可得出樣品的遺傳信息。DNA晶元的類型:原位合成晶元和DNA微集陣列。

86、自發突變:引起DNA一級結構改變的原因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復制時鹼基的偶然性錯配,由此引起的突變稱為自發突變;另一類是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由某些環境因素引起的DNA一級結構改變,由此引起的突變稱為誘發突變。

87、 錯義突變:DNA分子中鹼基對的取代,使得mRNA的某一密碼子發生變化,由它所編碼的氨基酸就變成另一種不同的氨基酸,使得多肽鏈中氨基酸的順序也相應地發生改變,這種突變稱--

88、同義突變:鹼基取代,在蛋白質水平上沒有引起變化,氨基酸沒有被取代,這是因為突變後的密碼子與原來的密碼子代表同一個氨基酸,這種突變稱為同義突變。

89、移碼突變:在編碼序列中,單個鹼基數個鹼基的缺失或插入以及片段的缺失或插入等均可使突變位點之後的三聯體密碼閱讀框發生改變,不能編碼原來的正常蛋白質,即所謂--

90、原癌基因:是一種正常細胞的正常基因,在正常細胞中編碼關鍵性調控蛋白,在細胞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它不具有致癌性,但當其受到物理、化學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失控或發生突變時,可過度表達或持續表達其產物,就變成了癌基因,可以使細胞惡性轉化。

91、病毒癌基因:病毒所攜帶著的致轉化基因。

92、抑癌基因(抗癌基因):存在於正常細胞內的一大類可抑制細胞生長並具有潛在抑癌作用的基因。其表達產物主要包括跨膜受體、胞質調節因子或結構蛋白、轉錄因子和轉錄調節因子、細胞周期因子、DNA損傷修復因子以及其它一些功能蛋白。

93、細胞周期素/周期依賴性激酶:有些蛋白激酶的細胞周期特異性或時相性激活依賴於一類呈細胞周期特異性或時相性表達、累積與分解的蛋白質,後者被稱為細胞周期素激酶,前者周期依賴性激酶。

94、啟動因子:在癌變的啟動階段使細胞發生癌前期改變的因素。

95、基因診斷:是以DNA和RNA為診斷材料,通過檢查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達異常,對人體狀態和疾病作出診斷的方法和過程。

96、 基因治療:通過在特定靶細胞中表達該細胞本來不表達的基因,或採用特定方式關閉、抑制異常表達基因,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治療方法。

97、 基因置換:(基因矯正):將特定的目的基因導入特定的細胞,通過定位重組,以導入的正常基因置換基因組內原有的缺陷基因。

98、基因添加(基因增補)通過導入外源基因使靶細胞表達其本身不表達的基因。

99、基因干預:採用特定的方式抑制某個基因的表達,或者通過破壞某個基因而使之不能表達,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㈥ 名詞解釋

1、所謂社區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區內部各種機構、團體或組織,為了維持社區的正常秩序,促進社區的發展和繁榮,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文化活動等特定需要而進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動。
2、社區服務是指政府、社區居委會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為社區成員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其他物質、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務。
3、社區環境包括的內容絕不僅僅是綠化率的高低,它包括綠化、圍牆、大門、活動設施,各種指示標牌、水景、浮雕、雕塑、燈光設施、音響設施等,而這些內容又必須與住宅建築形成一個有機的聯合體。
4、社區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區成員在社區社會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具有本社區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
5、社區治安暫時沒找到權威解釋。

㈦ 名詞解釋:1地球表層 2自然地理環境 3自然地理學

球表層系來統(the earth surface system)是由岩土圈、大氣自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所構成的地表自然社會綜合體,是人類圈與地相互作用的復合物質系統,是地球圈層結構中的特定部分,與周圍的地球圈層其他部分存在物質能量交換關系,是一個開放的復雜次級巨系統。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根據其受人類社會的沖擊和干擾的程度不同,可分為: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