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地理教學
❶ 談談現代信息技術給地理學科教育與學習帶來哪些變革
一、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師的需要:
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地理教育必須具有超前意識,必須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地理學科具有具體性、形象性、使地理教學不但要考慮科學性、抽象性、還要經常考慮藝術性、直觀性。 數字化的學習改變了學習的時空觀念,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從事地理教育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新的挑戰,教師應該做到:(1)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2)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法。 再說,現代網路技術的發展,不僅從手段上改變了現行地理教學,更深刻地影響著教育觀念的變革。信息技術將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以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水平和滿足自身不斷增長的需要。地理新課程要求教師由重「教」轉向重「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主地探究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教師應從單一的教學方式向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改變原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現代教育技術能加速知識傳播和應用,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個別化,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目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職業水平還很不高,尤其是在農村學校更是如此。近幾年來,經多方努力,雖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教學,但難以應用到實踐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還比較差,計算機應用水平不高,從而在教學中很難輕松的利用。地理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其本身就是教師理論素養的一種體現,顯現出教師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感悟、對學生背景的了解。地理教師應該以先進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作為指導,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理解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的設計理論。可以說,提高各科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和職業水平已經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問題。
二、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1、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它的快速發展及素質教育的推進,不僅為改革傳統地理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徑,而且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特徵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與能力,對增進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以計算機輔助教學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的發展和普及,給中學地理教學帶來一場革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介入地理教學活動後,其固有的超文本閱讀,信息量豐富,交互性強,反響快速,貯存量大,集圖形、文字、聲音、動畫、圖像於一體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巧用信息技術,變抽象為具體,運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可使教學內容由虛變實、化靜為動、化復雜為簡明,極大的豐富了地理教與學的活動,為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學習,探索地理知識和交流合作提供廣闊的空間,對地理教與學的方式的轉變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為培養創造性的學生提供條件: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由於能提供良好的界面。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協商會話。協作學習、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有利於情景創設和大量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還有利於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及促進學生關於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這種教學模式由於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這就是其突出的優點。
3、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現行考試制度,除了強調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還注重考查學生學科間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注重:①學科內容的滲透、交叉與綜合;②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③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基於以往我們學習知識的特點是范圍專一的,結構組合是線性的,而現代信息技術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匯聚,也為這種跨學科的綜合學習提供了可能。這樣,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
4、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和「讀、寫、算」一樣是一個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網路是信息的總匯,學生一方面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有目的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列印一些對學習有幫助的材料。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說明在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學會如何獲取知識比學會多少知識更為重要,如何收集處理信息比單純的記憶更重要。我們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即主動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有效地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將成為學生在未來社會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 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效果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即提高了課堂效率,又使地理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為了適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廣大地理教師應當努力學習並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尤其多媒體計算機的使用,為地理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有利於多種教學策略的實現,深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因而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材的多媒體化、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於地理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在一般地理教學中的困難得以解決,如: (1).地理教學板書、板圖、板畫內容豐富,復雜多樣,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出來,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用活地圖及圖文資料。教材如果以將聲音、立體圖像及文字進行多媒體化,不僅能實現教學的交互性,而且能解決教師在一般課堂上完成內容豐富的板圖、板畫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的問題。 (2).地理教學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同時還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徵、生產發展以及人地關系等問題。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多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徵,多了解各具體國家生產建設的發展狀況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學手段難以實現,而採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能更生動形象的表現。 (3).地理教學中我國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內容豐富,素材多,但生動活潑、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少。一般情況下難以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完成德育任務。但是計算機網路選擇豐富的內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中學課程的整合是至關重要的。然而, 隨著課程整合實踐的深入、必將提高師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必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進而推動地理教學改革的進程。
❷ 如何將現在教育技術運用到中學地理教學中
一、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中學地理是一門集天文氣象、地質地貌、土壤植被、物產、民族、工業、農業、交通、商業、旅遊等知識於一體的綜合課程,具有形式的多樣性和內容的廣泛性,時空的無限性和知識要素間的相關性等特徵。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這諸多的地理事物和現象講清楚、透徹。僅僅依靠傳統的常規教學難以奏效,必須運用模型、標本、圖表、錄像、電視等直觀教具和現代化的教學媒體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實踐證明,地理採用現代科技手段能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有利於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一)運用現代科技教育的必要性。
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意味著人與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在地理學領域里出現了一系列重大問,例如:國土整治土地區劃和合理利用、糧食生產與多種經營的合理配置、自然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環境的保護和改善,生態平衡的破壞和重建等。現代地理學的發展必然要求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能夠得以普遍應用。例如,傳統費時費力的地面測繪、航空攝影必須為速度快、信息密度高、時性強的衛星遙感、遙測、遙控等新技術所取代。
(二)現代科技教育原則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指教師以科學態度向學生傳授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概念,通過科學的傳授過程,提高學生對科學問題的探索能力。地理科學是現代科學的一部分,根據地理學科的地位作用,結合相關內容的科技知識自然地滲透,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探索、解釋與檢驗能力。
2.興趣性原則。
學生中存在著對科技愛好的潛在因素,只要適當引導,這種潛在因素就能被擊活,使學生對科技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於中學生更要注意及時引導他們從感性興趣向理性興趣發展,從而形成一種真正的理智型興趣,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產生影響。
3.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主要是培養學生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最有效途徑。地理教學的實踐活動不僅包括觀察、想像、類比、推理等多種思維過程,還包含繪圖、查閱地圖、環境要素監測、氣象觀測等有型操作技術。大量的實踐性學習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起積極作用。
4.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指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堅持全面、發展和聯系的立場,使學生從整體的角度獲得較為全面的科學意識、知識、方法和技能,形成綜合的科學觀。地理學科本身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樹立學生正確的科學價值觀有利於教學過程各方因素的綜合。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完善
構建以多媒體教學資源為中心、以計算機及其網路為中心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學生在靈活的形式和輕松的氛圍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是當代地理教學改革的高層次追求。而技術的門檻效應、設備的價位效應和人員的觀念效應一直是地理教學現代化改革的制約性因素。從計算機輔助地理教學的實踐來看,應從以下兩方面加強:
(一)必須要有充足的教育教學資源。
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及課件創作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和緊密配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全面了解課件的設計原理,熟練掌握課件的製作技術,在廣泛搜集素材和精選課題的基礎上,創作出優秀的輔助教學軟體。目前,教學軟體開發方面個人實用性開發和集團商業性開發結合不緊密,教師間橫向交流不暢通的現象較普遍。今後需進一步加強的是,軟體公司要為廣大教師提供多種多樣的具備二次開發條件的多媒體平台,使教師能夠以最少的時間投入取得最大的開發成果,使課件的群眾性開發推廣和普及更具現實意義。
❸ 關於地理的現代科技是什麼
地理學科教育內容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類從遠古到今天無時無刻不與地理有著千
絲萬縷的聯系,而且這種聯系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變得越來越密切.人類最初對地理
知識的認識起始於對居住環境和取食環境的有意識的選擇.從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
會、直到現代社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經過了依賴、順應、掠奪到協調過程,在這個過程中,
地理知識不斷積累,地理學科體系不斷完善,人地關系的理論由曲折通向坦途.這些都體現
了這樣一種必然的結論:地理知識相伴於人類而產生,地理知識相伴於社會的進步而發展.
地理學科教育內容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種生產力.地理科學的發展,對社會進步和發
展起著巨大的影響.在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中,一方面,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豐富充實了地理
知識;另一方面,地理知識的積累,可以引導人類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活動,從而進一步加
深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從中世紀的遠征探險開始,每次地理發現必定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
財富和社會震動,推動了社會產業的發展.現代高新技術在地理研究方面的運用,使人們對
地球環境乃至宇宙環境在更大范疇和更深層次上有了了解.
如計算機制圖使制圖速度提高了許多倍;遙感技術的運用亦延長了人們的視野,給社會帶來
了巨大的資源.當然,地理學科理論的發展,給社會發展帶來的不盡全是有益的一面,與其
它事物一樣,地理學科理論的發展,亦走過了曲折的過程,如人地關系的探索,充分說明了
這一點.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世界人民經過了兩次大的浩劫,追其根源與德國近
代地理學的發展有關.「地緣政治地理學」成為一種政治上的工具,為統治者所利用.這種
理論目前仍被西方政治家所推崇.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地理學科對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及
地理教育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社會的需求促進了地理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地理知識產生和豐富的過程也是地理教育產生和
發展的過程.古代的地理教育主要是通過言傳身教來實現的,傳授的內容主要是辨認居住地
周圍的環境、尋找食物來源和如何避災.在中世紀末期,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人們為了獲
取更多的貴重金屬和香料,以及對傳播基督教的熱忱,向海洋進軍的步伐加快了,各種探險
活動風靡西歐,地理知識信息成為重要的商業信息.與此同時,因探險活動的需要,亦促進
了地理教育的產生.據史料考證,15世紀的葡萄牙為了航海貿易的需要,出現了地理研究
的專門學校,對水手和船員進行航海、測量、繪制地圖等與地理相關的專業培訓.17世紀
中葉誇美紐斯率先主張地理在學校教育中單獨設科教學,而19世紀中葉近代地理學奠基人
洪堡和李特爾為地理學科體系的創立做了大量的工作.
隨著地理知識的豐富和地理學理論的發展,地理教育無論在內容還是在方法上,都較過去有
了全新的發展.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已經確定在「地
球表層」.現代社會,因為人類認識范圍的擴大,需要從高空俯視地球並進行勘探,因此促
使了地理學方法手段的更新.因研究內容更加廣闊,擁有地理信息更加充實,研究方法從地
理事物特徵的描述走向定量模擬.所有這些在地理課程教學內容中都得到體現.
中國對地理學科教育價值的認同,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人們一直用「上知天文,下知
地理」來衡量一個人知識的豐富程度,這反映了地理知識的價值在一個人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和社會對地理知識價值的認同.從原始社會人類選擇居址到末期的「羲和占日,常儀占月,
臾區占星氣」,就有了從事地理位置測定及天象觀察的專門人員,並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盡管古代地理研究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帶有較強烈的迷信色彩,並常常與「風水」聯系在一
起,但在漫長的五千年文明中,它對古老的中國社會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對地理科學也曾作出過很大的貢獻,豐富了世界地理科學的寶庫,如古代中
國的地理游記及制圖是世界上領先的.我國是世界上進行地方誌教育最早的國家,我國的地
方誌史料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國家,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山海經》、《禹貢》等著作,為進
行傳統的地理教育作了素材上的准備.而像偉大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那樣,為我國摘掉「貧
油國」帽子做出舉世矚目成就的老一輩科學家,激勵了幾代人投身到地理學科教育和地理研
究的行列,也使地理科學的價值得到了社會的認同
❹ 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區域地理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一方面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並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它打破了「粉筆加黑板,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法,不但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有效性和質量。區域地理知識是地理學習的基礎,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區域地理是區域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年高考試題的最終落腳點,因此區域地理的學習是考好地理的前提。而區域地理知識點多,與圖結合性強,綜合性強,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難點之一,以下,我們以實際教學案例,談談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區域地理教學有效性。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興趣。
區域地理內容涉及的范圍廣泛,包羅世界各地、各民族,有眾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於時間和資金的問題,不可能學到什麼地方,就去到當地親身體驗。因而單憑教材和地圖冊,學生覺得知識還是抽象的,有時還因國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暈頭轉向,從而害怕學習地理知識。通過電腦播放一些該國家或地方的資料,讓學生感受那裡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抽象的知識感性化,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該知識。
如:講《非洲》一節時,我在新課的導入部分設計了一組最能體現非洲特色的圖片,諸如乞力馬扎羅山、在大草原奔跑角馬、黑人部落等,並配以非洲音樂,當學生一進入教室,悠揚的音樂、悅耳的歌聲、美麗的畫面,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下子集中到課堂中來,很快地融入課堂教學所創造的情境中去。
再如:講《歐洲西部》一節時,歐洲西部旅遊業資源特別豐富,而且各國特色不一,若單純羅列,學生印象不深,還略顯枯燥。而通過電腦播放一些該國家或地方的旅遊資源圖片,比一比那位同學了解景觀多,並能明確所屬國家,我分別在不同班分別採取傳統教學與配合多媒體教學,很明顯後者學生積極性較強,學生掌握程度也較好。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更利於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區域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是要求學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實到地圖上,並能在空白填充圖上填寫出來。現代教育技術通過軟體控制,可把地圖任意放大、縮小,既能看到全圖,也可突出某個地點,做到點面結合,便於學生掌握地理知識。
如講到《東南亞時》,首先顯示一幅世界地圖、然後點擊東南亞的位置,圖上出現使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及其范圍,讓學生一目瞭然,突出東南亞位於兩洲兩洋之間,再點擊放大突出馬六甲海峽,隨時轉移地圖突出馬六甲海峽在波斯灣與日本之間搭起日本「海上生命線」,使學生更好理解馬六甲海峽作為世界重要咽喉要道。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加大課堂密度,提高教學有效性
區域地理知識涉及面廣,有很多理論性的知識,學生難於掌握,抽象性知識也不少,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感,從而對地理課不感興趣,甚至產生畏難的情緒,對知識的學習極其不利。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入地理課堂進行教學,通過製作地理教學軟體,使講授的知識具有動態感,圖文並茂
,加大課堂密度,提高教學有效性。學生不必十分精通計算機技術和軟體即可獲取大量地理知識,這對地理教學是非常有幫助的。
例如,在講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時,由於氣候類型的分布范圍比較復雜,可以用不同顏色閃爍來逐一展示十種氣候類型的分布范圍,同時顯示各種氣候類型的名稱,這樣,學生可在短時間內掌握十種氣候類型的大致分布。在講氣候類型的判斷時,共分三各步驟判斷氣候類型,每講一步,即可顯示所需要的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這樣,三個步驟講解完,學生也已經掌握了氣候類型的判斷方法。然後,再將容易混淆的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顯示出來,例如,將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同時顯示,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同時顯示,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同時顯示等等。讓學生們根據氣溫和降水來分析它們的異同點。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可以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地理課中有許多重點、難點,有時單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費力,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模擬演示,用定格、拉近、加快、放慢、閃動、語言提示等動感手段,根據需要把每一個過程或瞬間的各種情況展示得一清二楚並用加以重復,既形象又快捷,大大縮短了學生對抽象地理原理的艱難認識旅程,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介紹地形對北美氣候的影響時,它既是這一課的重點,又是這一課的難點。先製作一張將北美的用閃動西風帶疊加在北冰洋北美地形圖,讓學生觀察發現:北美的西風帶跨度很大。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由於閃動北美地形呈南北三個縱列帶分布,當西風帶來太平洋暖濕氣流時,受到北美西側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太平洋的水汽難以進入北美大陸。而縱貫南北的中部平原便於冬季強烈的極地冷空氣長驅南下和夏季暖濕空氣的北上。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提出一系列思考題,把學生引入思維的境地,讓學生經過思考後集體討論解決。然後再舉一反三提出其他地區氣候形成的原因。經過這些過程,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進一步提高。
當然,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作為年青教師,我們還僅僅是剛剛起步探索階段,許多方面仍未較好利用,方法也未必使用恰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會越來越廣泛。發揮現代教育在教學中的優勢,關鍵是教師如何設計教學,以發揮現代教育的最佳效益。在這一方面,希望與廣大同仁來共同研究、探討,使現代技術的利用也能走出一條「高效、高標、優質」的道路來!
❺ 如何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有機整合
教育技術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知識,更要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傳統地理教學的有機整合,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重要課題。我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談談我對二者整合的點滴看法。
一、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必然趨勢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廣泛而深入的應用,已經成為目前教育發展與改革的一個顯著標志。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高科技時代,傳統的教育已經不適應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現代技術手段成為迫在眉睫的引用工具。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於教與學之中,對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整合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誤區
信息技術於地理教學在整合的過程中存在不少誤區,其中最為突出,最為普遍的是以下兩大方面:
1.變傳統「滿堂灌」為新式「滿堂灌」
傳統「滿堂灌」的教法,大家都知道,而這種新式「滿堂灌」主要表現為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呈現過量的繁雜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圖片,一段再一段的文字,一個又一個的動畫,甚至圖文聲像紛至沓來,令學生目不暇接,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何談學生的主體性?這不正是新式的「滿堂灌」嗎?
2.教師成了專職的放映員、解說員
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教師把所有的知識點、每一個活動甚至包括教師必要的知識講解,都通過圖像、文字、聲音顯示出來,課堂中教師很多時候僅僅充當放映員、解說員的角色,教師被課件牽著走。殊不知多媒體教學軟體無論製作多麼完美,也只是一種教學媒體,絕對不能取代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什麼才是真正的整合
當前許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對信息技術與中學地理教學整合的認識就是認為如何研發適合中學地理新教學要求的課件展開教學,這就是整合了。這只是其中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是如何為學生構建數字化信息平台,讓學生處在數字化環境之中,學生能夠把信息技術當成一種工具,能夠運用它來獲取、分析和應用信息,主動學習。例如在七年級地理上冊《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一課中,先根據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將一些地區的氣候資料變成數字化學習資源並展示這些地區相應的民居景觀圖及簡介),然後提出問題:「請說出黃土高原的窯洞、西雙版納的傣族竹樓和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根據需要解決問題,學生上網進行自主探索,將搜索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接著在信息化教學平台上進行交流、討論,各抒己見、取長補短,達成對這一問題的共識,再到全班,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進行班級交流(學生發言或通過網路平台演示),得出結論,實現意義建構(總結出民居與當地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我想這才是整合的更深層次的理念。
四、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方法
1、因勢利導,適當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它往往不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和程度來選取自己學習的信息,選擇學習的途徑,確定學習的內容和數量,而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多媒體課件及網路教學最大的優點可以通過交互功能實現人機對話,通過對話學生可以逐步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形成學習的主體地位。地理教學中圖像內容較多,如果能巧妙地使用交互特性進行教學,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多媒體及網路教學手段的使用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的實情,現在不少學生連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都不具備,最好少用網路教學,否則大量繁雜的信息鋪天蓋地而來,學生往往會不知所措,一無所獲。較好的是可藉助多媒體的圖文聲像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隨後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閱讀,尋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2、興利除弊,客觀認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課件及網路教學固然有其它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其它常規媒體的許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視,如地理掛圖、投影的靜態展示功能,地理模型的直觀空間結構功能,錄像機、影碟機的操作簡單、快捷實用,板圖板畫的直觀、實用等,是多媒體課件和網路教學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比如,有關地球形狀的教學,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難以建立起空間概念,無論是課件中動畫的地球,還是靜態展示的地球圖片、經緯網等,都不如拿個地球模型——地球儀,來得真切。選擇時要遵循的唯一原則就是:誰最能說明問題就用誰,千萬不可為了展示現代教育技術而進行多媒體網路教學。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無論什麼教學方式,都有其一定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關鍵在於如何揚長避短。
分享:
❻ 如何將現代地理科學新發展的內容融入中學地理教學
傳統抄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根深蒂固,主要偏重於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在創新意識和個性健康方面的發展,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2]往注重強調教師的作用和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乾巴巴地向學生進行單項知的施教。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掌握知識,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堂上則強調學生的死記硬背,而忽視知識的消化、理解。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導致了教學都是以老師為中心;以「講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的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試制度和教材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沒有突破傳統的地理教學誤區。只有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才能樹立起地理素質教育的新旗幟。現代教學觀念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在傳授知識,學生在消化,理解知識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過程,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走下講台,貼近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才能出現樂教樂學的喜人局面。
❼ 國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地理課堂教學的研究有哪些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在其他課程中進行信息專技術教育的整合屬,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因此,在地理學科課程中實施信息技術教育,要形成優勢互補,既要重視隱性的信息環境,又要重視在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功效,還要注意在活動課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應用信息的能力,補充和完善學校課程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