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動物系統地理學主要研究內容

動物系統地理學主要研究內容

發布時間: 2021-02-16 08:16:19

A. 動物分類學的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編輯種類的鑒別和編目要識別成千上萬種動物,給予其適當的名稱專,並在動物王國的「家譜」中按適屬當的順序排名。

B. 動物分類學的研究內容是什麼

研究內容:編輯種類的鑒別和編目要識別成千上萬種動物,給予其適當的名稱,並在動物回王國的「家譜」中按適當的答順序排名。

C. 地理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版地理權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

D. 生態學主要研究什麼內容

生態學研究對象和內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生物學分支學科,

1.如按現代生物學的組織層次來劃分,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為:基因、細胞、器官、有機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研究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2.如按生物類群來劃分,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為:植物、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獸類等單一的生物類群,研究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生態學盡管向宏觀和微觀兩個方向發展,但其研究中心為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屬宏觀生物學范疇。

(三)生態學研究的重點在於生態系統和生物圈中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

(4)動物系統地理學主要研究內容擴展閱讀:

基本內容與分類

1、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

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

2、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

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3、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

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土壤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流域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森林生態會計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分子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生態保育、生態信息學、城市生態學、生態系統服務、景觀生態學等。

E. 動物地理學的研究簡史

動物地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古代記述階段
中國公元前11至前6世紀的《詩經》,記載有100多種動物的分布。公元前6世紀《考工記》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動物南北分布的界線。公元前5~前3世紀的《尚書·禹貢》篇中也有對中國九州經濟動物的記載。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志》記述有 500多種動物的分布。公元初古羅馬普林尼(老)的《自然歷史志》、16世紀末中國明朝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1596)等,都記述有各類動物的分布。 從18~19世紀。此階段可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隨著C.von 林奈《自然系統》的問世,建立了動物分類學的系統,科學的動物地理學開始出現,在歐洲出現了專門敘述動物分布的著作,主要的動物地理學文獻有:《哺乳動物分布》(1777)、《昆蟲區系》(1778)、《俄羅斯-亞洲動物區系》(1811)、《鳥類分布及決定其分布的自然環境》(1818)等。
第二個時期自19世紀中至末期,動物地理學在C.R.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下發展,他的《物種起源》(1859)第一次用進化論觀點闡述了動物的分布及其成因。與達爾文同時代的英國進化論者A.R.華萊士,系統地探討了動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對P.L.斯克萊特所劃分的世界陸棲動物的分布區(界)進行了補充修正,成為現代陸棲動物地理區劃的基礎。他於1860年提出的華萊士線,近幾十年引起了板塊學說支持者的重視;他的名著《動物的地理分布》(1876)是歷史動物地理學的最重要文獻;他創立了物種的產生和變化在空間和時間上相互關連而一致的理論,被推崇為動物地理學的奠基人。 20世紀初至今。由於生態學的發展,對動物分布的探討逐步轉向對生態因素的分析、動物群的結構特點以及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研究,逐步形成生態動物地理學。較有影響的著作有R.黑塞的《生態動物地理學》(第1版,1937;第2版,1951)。此階段海洋動物地理研究也取得較大進展,代表著作有:瑞典S.埃克曼的《海洋動物地理學》(1935、1953),美國J.C.布里格斯的《海洋動物地理學》(1974)。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全國自然區劃工作的推動,動物地理區劃研究首先得到發展,一些學者對陸棲脊椎動物、海洋動物和昆蟲區劃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初步奠定了中國動物地理研究的基礎。
代表性著作有:
《中國鳥類分布名錄》(鄭作新,第1版,1955、1958;第2版,1976)、
《中國昆蟲生態地理概述》(馬世駿,1959)、
《中國動物地理區劃與中國昆蟲地理區劃》(鄭作新、張榮祖、馬世駿,1959)、
《中國自然地理·動物地理》(張榮祖、1979)、
《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李思忠,1981)等。

F. 簡述中國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按照兩分法來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按照三分法來分:自然地理、人文地回理、經濟地理。答主張區域地理學和部門地理學相結合,以地表復雜地理現象空間分布、時間演變規律和人地關系研究為核心。再細分下去就是從學科體繫上說了。

G. 地球科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什麼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從誕生之日起,已歷46億年。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三顆,位於水星和金星之後;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在英語里,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及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大地母親)。
由化學組成成分及地震震測特性來看,地球本體可以分成一些層圈,以下就標示出它們的名稱與范圍(深度,單位為公里):
0~40地殼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內地核
固態的地殼厚度變化頗大,海洋地區的地殼較薄,平均約7公里厚;而大陸地殼就厚得多,平均約40公里厚; 地幔也是固態,不過在它上部有一層極小部分熔融的區域,稱為軟流圈 ,其上的地幔最頂部及整個地殼則稱為岩石圈 ;至於外地核是液態而內地核是固態。 這些不同的層圈都是以不連續面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殼與地函之間的莫氏不連續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佔有地球的主要質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於我們生存的空間則只是整個地球極小的一部分而已 (質量,單位為10的24次方千克: 大氣層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內地核 = 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鐵 (或鐵鎳質),不過也可能有一些較輕的物質存在,地心的溫度約有7,500K,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下部地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鎂、氧,再加上一些鐵、鈣及鋁;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則是橄欖石及輝石 (鐵鎂矽酸鹽岩石),也有鈣和鋁。 以上這些了解都是來自於地震震測資料,雖然上部地幔的物質有時會因著火山噴出熔岩而被帶到地表來,但是我們仍無法到達固體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鑽探行動連地殼都尚未挖穿。 地殼的成分則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及硅酸鹽類如長石。 整體估算,地球化學組成的重量百分比為: 鐵34.6% ,氧29.5% ,硅15.2% ,鎂12.7% ,鎳2.4% ,硫1.9% ,0.05% 鈦 。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體。
其它類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類似的結構與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異: 月球核所佔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對較厚;月球和水星沒有化學組成明顯不同的函與殼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內外核的。不過請留意,我們對行星內部的認識主要是來自於理論推導,就算是對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別於其它類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層 (包含地殼及上部地幔的頂端)被切分為數塊,「飄浮」於其下的熾熱地幔之上,這就是著名的板塊構造運動學說 。 這個學說主要描述兩種運動:拉張與隱沒,前者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遠離,其下的岩漿湧出而生成新地殼之處;後者則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潛入另一方之下,終至消滅於地函中之處。 此外,也有一些板塊邊界是橫向錯開式的相對運動或兩個大陸板塊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很年輕 ,只有5億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來看確實很短。但也有很少的地方露出了當年地球地殼形成時的基底——花崗岩,如中國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就有裸露,由於形成花崗岩時的冷卻時間長,所以花崗岩內的結晶體都非常發育,邊長在1-2厘米,故把其命名為綏中花崗岩。由於侵蝕作用及構造地質運動不斷地破壞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地表早期的地質記錄不容易找到,例如撞擊坑 ,所以早期地球歷史大部分都已不見蹤跡。 地球約有45至46億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約40億年前(地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是一個由熔化的岩漿形成的火球),而且老於30億年的岩石非常罕見。 最老的生物化石不早於39億年前,有關生命起源的關鍵時期則亳無記錄。
地球表面積71%為水所覆蓋,地球是太陽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擁有液態水的行星 (土衛六的表面有液態乙烷或甲烷,而藏於木衛二的表面之下則可能有液態水,不過地球表面有液態水仍是獨一無二的)。 液態水是我們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緣於水具有的大比熱性質,海洋的熱容積成為保持地球溫度恆定的一大功臣;液態水還是陸地上侵蝕與風化作用的主要營力,這是太陽系中唯一有此作用
的地方 (也許火星早期也曾有過這些作用,但現在已無)。
地球大氣組成中,77%是氮氣而21%是氧氣,再來就是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及水氣。 地球初形成時的大氣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過它們大多已被碳酸鹽類岩石給結合,其餘的則是溶入海洋及被綠色植物耗盡;如今板塊構造運動及生物作用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消長的持續主控者。 大氣中存在的水氣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是維持地表溫度極重要的作用,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了大約35℃,否則地表的平均溫度將是酷寒的-21℃! 若沒有水氣及二氧化碳,海水會凍結,而我們已知的生命型式將無從開展。 此外,水氣更是地球水循環及天氣變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學組成的一大特徵,因為氧是活性很強的氣體,照理說應該很容易就和大氣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氣完全是由生物作用產生及維持,若沒有生命就不會有自由氧。
地球擁有適度的磁場,推測磁場是起因於液態外地核中的電流。 由於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及外層大氣的交互作用, 極光於焉產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極會在地表移動,目前磁北極位於加拿大北境。由於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及外層大氣的交互作用, 極光於焉產生;
地球磁場及其與太陽風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倫輻射帶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環繞著地球的成對環狀帶,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氣體離子 (電漿) 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內圈則介於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間。

H. 動物行為學研究目的,內容是能幫我找找

動物行為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r),生物進行的從外部可察覺到的有適應意義的活動。動物所進行的一系列有利於他們存活和繁殖後代的活動,都是動物行為。不僅包括身體的運動,還包括靜止的姿勢、體色的改變或身體標志的顯示、發聲,以及氣味的釋放等。動物為了生存,就要取食、御敵……;為了繁衍後代,就要生殖,這一切都是通過行為來完成的。動物行為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視。在理論上,通過行為方式的生物交互作用是進化的重要動力。在實用上,對動物學習的研究可以為人類教育提供有益的啟示。

目錄

分類覓食行為
攻擊行為
防禦行為
繁殖行為
節律行為
社群行為
定向行為
通訊行為
原理分類 覓食行為
攻擊行為
防禦行為
繁殖行為
節律行為
社群行為
定向行為
通訊行為
原理
展開編輯本段分類
動物的行為復雜多樣 ,可分為覓食行為、貯食行為、攻擊行為(同類)、防禦行為(不同類)、繁殖行為、節律行為(洄遊行為,遷徙行為)、社群行為、定向行為、通訊行為等。各種行為都是動物對復雜環境的適應性表現。行為幫助動物更好的生存繁衍。
覓食行為
覓食行為是通過自身獨特的方式獲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為。與之密切相連的是貯食行為,各種動物都有貯食行為,如螞蟻。這對於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是十分有利的。如:鯨魚吞吃小魚;蟒追青蛙。
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是同種動物個體之間的相互爭斗,比如一頓美餐,迷人的配偶和地盤。不過,雖然每次爭斗都很激烈,但都遵循一條有趣的規律,就是很少受到致命傷害。不知道是動物們之間約好的,還是不忍看到血腥的場面,畢竟都是同類嘛。如;兩只狗為爭一塊骨頭打架。
防禦行為
防禦行為則是異種動物之間進行的保護自己,防禦天敵的行為。又分為初級防禦和次級防禦,初級防禦不管捕食動物是否出現都起作用,它可減少與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而次級防禦只有當捕食者出現之後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後的逃離線會。初級防禦包括:穴居或洞居、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等 ,而次級防禦則包括:回縮、逃逸、威嚇、假死、轉移捕食者攻擊的部位、反擊等。如:竹節蟲擬態;烏賊釋放墨汁。
繁殖行為
繁殖行為,是與動物繁殖後代有關的行為。主要包括識別雌雄動物、佔有繁殖空間、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如:蜻蜓點水;夏日蟬鳴。
節律行為
動物的活動或運動適應環境中自然因素的變化而發生有節律性的變動,叫做節律行為。包括晝夜節律、月運節律(潮汐節律)、季節節律、生物鍾。
社群行為
動物的社群行為,是同種動物之間維持群體共同生存的行為。並不是指一群動物聚集在一起,而是群體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典型的如一支龐大的蟻群。
定向行為
定向行為包括化學定向、視覺定向、聽覺定向。
通訊行為
通訊行為指動物社群中要依靠信息的傳遞來達到行動的一致。包括視覺通訊、聽覺通訊、化學通訊、觸覺和電通訊。如:螞蟻。 從行為獲得途徑來看動物行為大致分為兩種: 先天性行為 動物生來就有,有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如:袋鼠爬到母袋鼠育兒袋內吃奶。 學習行為 在遺傳基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用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行為。 二者關系 學習行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先天性行為很難形成學習行為 由此可見:1﹑任何一種動物都有先天性行為。2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都與遺傳物質有關。
編輯本段原理
行為的生理機制 一般的行為需要有感受和應答的能力才能完成。原生動物行為最簡單,只有趨性,能感受環境的刺激並靠近或遠離之。腔腸動物有神經網,扁形動物以上有神經節和感受器,脊椎動物更有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等 ,感受器官也高度發達 。無脊椎動物已有內分泌 器官,而脊椎動物內分泌系統越來越復雜。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便是行為的生理學基礎。動物的行為需要內外兩方面的刺激:例如進食行為的內刺激為飢餓感,外刺激是通過視覺和嗅覺發現外界的食物。內在狀態(飽或飢)也常稱為動機。感受器接受信息,將它轉變為神經沖動,經感覺神經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在此解碼,並作出決策。運動神經又將決策送到肌肉或腺體等效應器,於是出現應答。反射指動物通過神經系統對內外環境刺激的規律性應答。反射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是先天的,條件反射是出生後在非條件反射基礎上通過訓練形成的,又有經典式條件反射和操作式條件反射之分。條件反射使動物更能適應環境條件的變化。所謂本能就是一系列非條件反射;而學習過程實際是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 內分泌對某些行為有明顯影響,如性激素與性行為就有密切關系。內分泌系統活動又受神經系統的控制,因而也受環境影響。 行為的遺傳和發育 許多行為有其遺傳基礎。例如使「清潔型」和「不清潔型」蜜蜂雜交,發現其子代中出現 4種行為類型的個體,其個體數相近,這說明行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本能行為比較定型。但環境是多變的,僅靠定型的本能行為無法應付種種「意外」,因而在絕大多數動物中都可見到程度不等的學習能力。在高等動物,適應環境的本領還可以通過行為學習傳給下代,這常稱為文化傳遞以區別於遺傳傳遞 。正是依賴這種文化傳遞 ,才出現了種種有「智慧」的動物,才出現了人類及現代文明。 學習的主要生理機制是I.P.巴甫洛夫的經典式條件反射。斯金納的操作式條件反射見於所謂「嘗試與錯誤」即「試錯」的學習方式中。這種學習方式無論在動物還是人類都很常見 。事實上,在許多學習事例中,兩種反射都起作用。操作式條件反射決定了動物採取何種行為,而經典式條件反射則決定了動物採取這種行為時的動機強度。 頓悟學習常被視為最高級的學習方式,動物似乎是通過某種「推理過程」從零散的經驗中掌握了規律性的東西,例如黑猩猩能在短期內摸索學會利用工具取物。 還有一種特殊學習方式稱為印刻。例如幼鴨在孵出後的某個時期內對於它接觸到的活動物體可以產生一種 「依戀」現象,總尾隨其後。在自然情況下,這通常是其親鳥,所以又稱為親子印刻。但如在幼鴨時使它對另一種親鳥發生印刻,則幼鴨成熟後竟企圖與另一種鳥類交配 ,這稱為兩性印刻 。這種學習只發生在某一個敏感期內,而其後果持久且不可逆轉。敏感時期是由遺傳決定的,而各種動物的學習能力不同也是由遺傳決定的,因而有的學者提出「憑借本能來學習」的觀點。

I.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有哪些

研究地表自然地理環境(包括氣候、水文、地貌、土壤、生態系統等)的分布格局、演化過程、形成機制等。

J. 系統發生生物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1)物種生物地理格局演化;
2)種群基因譜系格局;
3)比較系統發生生物地理學;
4)從遺傳水平揭示生物保護關鍵地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