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學科的創建
①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意義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輕分支學科,又與內傳統的沿革地理研容究有密切關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然而,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歷史地理學以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為其研究對象。這里所謂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是限於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理環境。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而在自然環境中打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甚至創造出只有在人類的活動下才能出現的地理現象。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自然、人文地理現象以及人地關系發展演進規律的科學。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是在歷史學和地理學交叉處誕生、具有明顯邊緣性質的一門新興學科。在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經歷了二千多年的發展之後,中國歷史地理學已成為當代的一門顯學,並呈現出蓬勃興旺的發展勢頭。
②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什麼的學科,有什麼用
http://ke..com/view/100977.html?wtp=tt這個是詳細地址,講得很詳細,你可以看一下,以下是我選擇性的復制粘貼。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輕分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關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然而,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編輯本段]歷史地理學發展簡史
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國起源很早,東漢班固於公元一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已開其端。此後歷代相繼,至宋代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到清朝早期,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晚期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代表了封建時代中國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在西方,沿革地理的研究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難以與中國相比擬。1848年出版的麥考利《英國史》第一卷第三章關於1685年英國歷史地理的描述,雖然有人認為它是歷史地理學的「典範」,但該章及其以後出版的一些以「歷史地理」命名的著作,實際上仍以記述疆域或政區變遷為主。
被稱為俄國歷史地理奠基人的18世紀地理學家塔季謝夫對歷史地理任務的解說,也只限於歷史時期疆域、位置、地名、邊界、民族、移民、村落以及地方行政機構的描述,與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內容基本一致。總之,19世紀及其以前「歷史地理」一詞在西方雖已廣為應用,但實質內容仍屬於沿革地理的范圍。
近代地理學始於西方,德國地理學家康德於18世紀中,在科尼斯堡大學開始講授自然地理課程,洪堡德與李特爾又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早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直接影響到歷史地理學發展的,是李特爾在柏林皇家科學院的演講《地理科學的歷史因素》,以後是德國拉采爾的《人類地理學》。
美國女地理學家森普爾在她去世之前寫成的《地中海地區的地理及其與歷史的關系》,是代表歷史地理研究方法的一部重要著作。法國維達爾·白蘭士針對地理環境決定論提出了可能論,其著作《人文地理學原理》對於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理論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歷史地理學名稱在20世紀初由日本傳入中國。但其內容仍未超越沿革地理的范圍。1917~1919年張相文在北京大學主講《中國地理沿革史》,這是沿革地理第一次被列入大學課程,且在課程內容上已不限於疆域與政區的演變。
20世紀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時期。德國赫特納1927年出版的《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一書,有專節論述歷史地理學,指出歷史地理學不同於地理學發展史,它是對「過去時代進行的地理考察」。
一些重要的歷史地理專著的出現,為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35年出版的英國伊斯特《歐洲歷史地理》敘述了歐洲羅馬帝國至19世紀鐵路興起時期的聚落地理、政治地理和經濟地理的歷史演變,內容上已完全不同於過去以研究疆域政區為主的同一名稱的專著。
1936年一部更為重要的歷史地理專著問世,即英國達比主編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蘭歷史地理》。達比在本書序文中簡明扼要地說明了歷史地理學的性質、特點和方法,對於後來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1948年,美國布朗的《美國歷史地理》出版,該書描述了從15世紀末北美大陸被發現後直到19世紀20年代,美國國土由東向西逐漸開發過程中的地理變遷。上述三部著作,標志著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
[編輯本段]歷史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歷史地理學以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為其研究對象。這里所謂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是限於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理環境。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而在自然環境中打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甚至創造出只有在人類的活動下才能出現的地理現象。
但是,人類的活動所引起的地理環境的變化是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這一演變過程只是在原始農業出現之後才日益明顯和重要。據今所知,原始農業的起源至今將近一萬年,距今一萬年前在地質史上是第四紀全新世的開始,在考古學上則是由舊石器時代進入到新石器時代。
在此以前,自然環境變遷一般屬於古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在此以後,自然環境變遷一般則屬於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范圍。事實上,古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是相互滲透的。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內,歷史地理學研究主要限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曾長期局限於研究歷史人文地理。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克拉克等特別強調了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現在多數學者認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除去理論和方法論的探討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歷史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地理、區域歷史地理和歷史地圖。
歷史自然地理是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早已引起人們的注意,但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達比的一系列著作,為歷史自然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中國自50年代以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是這一時期的初步總結。歷史自然地理學如同現代自然地理學一樣,也有各種不同的分支和領域,現在研究較多的是歷史氣候、歷史植物地理、歷史地貌和歷史水文地理。
歷史人文地理是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人是改造自然的主導者,是各種人文地理現象和環境的創造者。農村、城市、田園、礦區、道路、進口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場所,都是人類長期活動的產物。與此同時,創造了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因此,歷史人文地理學與現代人文地理學一樣,也有許多分支,但研究程度遠不如現代人文地理學。其中研究較多的是歷史人口地理、城市歷史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等。
隨著歷史自然地理學和歷史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深入,區域歷史地理學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代表性著作有達比關於英格蘭歷史地理的幾本專著,布朗的《美國歷史地理》,蘇聯德羅華熱夫的《蘇聯歷史地理》。中國有《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和在台灣省出版的王恢編著的《中國歷史地理》等。
歷史地圖的繪制,從3世紀時中國裴秀的《禹貢地域圖》至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至今不少國家已有大型的國家歷史地圖集的出版。例如1987年出版的由哈里斯主編的《加拿大歷史地圖集》,很有特色。但對歷史地圖的理論和繪制內容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歷史地理學是從現代地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分化出來的,而它的發展又大大豐富了現代地理學的內容。歷史地理學的任務,不僅要盡可能地去「復原」過去時代的地理環境,而且還要揭示地理環境發展演變的規律及其特點。因此,歷史地理學研究不僅有助於地理科學的前進和理論發展,也影響到歷史科學的發展。
歷史地理學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如在現代沙漠歷史地理的考察中,揭示了中國西北地區一些前漢時期的草原後來變成了荒漠,以及這一演變的具體過程。這不僅加深認識當前該地區的地理環境,而且有助於防治荒漠化和改造沙區的工作。
又如對城市的研究,僅滿足於現狀及其目前地理諸因素的考察,是難以通明一個城市的起源及其發展規律的。惟有通過歷史地理的研究,「復原」已經變化或消失了的當初賴以發展的各種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才能認識這一墟市的起源和發展的全過程,揭示出其發展的規律,從而為其今後的規劃和建設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進一步發展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加強理論上的研究以促進本門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如何積極引進新的科學技術。
近年來放射性碳測定、孢粉分析、樹木年輪等方法,已經開始被應用到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中來,但計量方法和航空熱紅外、遙感技術的應用,還有待引進。它們的引進必將有助於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自然、人文地理現象以及人地關系發展演進規律的科學。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是在歷史學和地理學交叉處誕生、具有明顯邊緣性質的一門新興學科。在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經歷了二千多年的發展之後,中國歷史地理學已成為當代的一門顯學,並呈現出蓬勃興旺的發展勢頭。
一、以沿革地理為主體的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主要是因為其前身沿革地理學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兩漢時期;說它年輕,主要是因為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歷史地理學遲至本世紀50年代初才得以確立。縱觀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術發展史,不難看出,這門學科的發展明顯經歷了以沿革地理學為主體的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地理化」逐步加強的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的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這三個主要階段。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是從沿革地理學發展而來的,這是學術界公認的結論。歷史上第一篇比較成熟同時也最優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東漢班固所作的《漢書·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數學者皆將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學的開山鼻祖。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自班固而後,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在相當長時間內確實以沿革地理為主要內容,但是在班固以前,處於萌芽時期的中國歷史地理學,卻並非以沿革地理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來說,其有關沿革地理的學問亦明顯受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書·禹貢》、《周禮·職方》以及《史記·河渠書》的影響(註:史念海:《班固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創建性貢獻》〔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3輯。)。這樣一來,如果追溯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淵源, 就必須從《尚書·禹貢》等著述談起。
《禹貢》是《尚書》的一篇。關於《禹貢》的著作時代,晚近大致有四種說法:(1 )辛樹幟的西周說(註:辛樹幟:《禹貢製作時代的推測》〔J〕,《西北農學院學報》1957年第3期。 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亦曾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2 )王成組的春秋孔子說(註:王成組:《從比較研究重新估定禹貢形成的年代》〔J〕, 《西北大學學報》1957年第4期。);(3)顧頡剛的戰國中期說(註:見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禹貢(全文注釋)》〔M〕,科學出版社,1959年。);(4 )日人內滕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註:〔日〕內滕虎次郎:《禹貢製作年代考》〔M〕, 載江俠庵譯:《先秦經籍考》,商務印書館,1931年。)。目前歷史地理學界普遍採用的是戰國說,只是在作者方面尚有一些不同看法,顧頡剛先生認為「《禹貢》的作者是西北人」,並推測說「可能是秦國人」,而史念海先生在所著《論〈禹貢〉的著作時代》(註:載《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註:關於《禹貢》著作年代和作者的綜合性論述,詳參靳生禾:《中國歷史地理文獻概論》第29~30頁,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劉起@①:《〈禹貢〉作者》,載譚其驤主編:《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禹貢》全文僅有1189字,篇幅雖小,但卻是先秦時期最富科學性的地理著作。其「九州」一章分述了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各州的疆域、山川、原隰、土壤、賦稅、貢物、貢道等,「導山」和「導水」章記述了全國山川分布大勢,「五服」一章提出了一個以甸、侯、綏、要、荒五服為構架的理想的大一統政治藍圖。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禹貢》的內容已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諸多方面,可稱是我國第一部結集性的地理著作。正因如此,明人艾南英在《禹貢圖注·序》中說:「《禹貢》一書,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清代學者李振裕在為胡渭《禹貢錐指》作序時亦稱:「自禹治水,至今四千餘年,地理之書無慮數百家,莫有越《禹貢》之范圍者。」可見《禹貢》對中國古代地理學的影響之大。應該特別強調的是,《禹貢》雖為托古之作,但其內容基本上是以夏代史實為基礎的。以戰國人而寫夏代事,這顯示《禹貢》應是一部歷史地理著作。惟處於地理學萌芽時期的地理著作,大都是當代地理與前代地理不分,《禹貢》亦不例外。
與《禹貢》大約同時期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也是比較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山海經》由《山經》(又稱《五藏山經》)、《海經》、《大荒經》三個部分組成,全書30825字, 其中《山經》21265字,佔全書近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山經》中包括有大量的山名、 里程、植物、動物、水系、礦產等項資料,對研究歷史地理有重要的價值(註:於希賢:《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略》〔M〕第47~51頁,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穆天子傳》開我國游記體地理撰述之先河,今本《穆天子傳》共六卷,前五卷記周穆王西遊的經歷,第六卷記盛姬死事。是書「記載各地山川地理,顯得真實而且形象」(註:史為樂:《〈穆天子傳〉的作者》〔J〕, 載譚其驤主編:《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亦有較高的地理學價值。不過比較而言,與開「征實的一派」的《禹貢》不同,《山海經》和《穆天子傳》皆屬「幻想的一派」,豐富的地理素材附麗於神話傳說之中,多少減弱了其科學性,因而其學術價值自不能與《禹貢》相提並論。
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一直到兩漢時期才趨於成熟,其標志性著述為司馬遷《史記》中的《河渠書》和《貨殖列傳》以及班固《漢書》中的《地理志》。《史記·河渠書》專記川流變遷和歷代水利,兼歷史水文地理與歷史經濟地理於一身,而《貨殖列傳》不僅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註:史念海:《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3輯。), 更是研究歷史風俗地理和歷史商業地理的重要素材(註:吳宏岐:《司馬遷的地理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2 輯。)。《漢書·地理志》首次將「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對推動地理學的發展功績顯赫。這篇地理著作固然以記述西漢政區地理為主,但亦論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地理,而且兼述春秋、戰國、嬴秦和王莽。「在當時來說,這是上起夏代,下迄王莽,相當完備的沿革地理,不過中間只是強調了西漢一代而已」(註:史念海:《班固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創建性貢獻》〔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3輯。)。《史記·河渠書》、《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志》三篇著作,皆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全無虛構成份,並首次將當代地理與前代地理區分開來,敘述歷史地理的變化沿革,條理分明,一目瞭然,因而不僅是成熟的地理著述,更可視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典範之作。
以往的學者每以沿革地理學與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相提並論,於是認定班固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開山鼻祖。實則如果以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眼光來衡量,班固的《漢書·地理志》由於採用了行政地理志的體裁,所述內容相當局限,地名沿革情況雖然一覽無余,但卻未考察諸多歷史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司馬遷的有關歷史地理著述則有所不同,皆採用專題研究形式,更能充分體現地理事物的綜合性、區域性和時空發展特徵,學術價值之高,應在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之上。
兩漢以後,歷代言地理者多奉班固為正宗,拋棄了司馬遷的專題研究方法,只講地名沿革,鮮及其他內容,這樣一來,沿革地理學遂儼然成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主流。二十五史中,繼《漢書·地理志》之後,先後有十六種正史列有地理志(有的易名為郡國志、州郡志、地形志、郡縣志、職方考),分別是《續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魏書·地形志》、《隋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舊五代史·郡縣志》、《新五代史·職方考》、《宋史·地理志》、《遼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清史·地理志》。這十六種地理志,除了寫進各自時代獨有的疆域政區特點外,基本內容和寫作體例與《漢書·地理志》大同小異,而且學術質量也遠非後者可比。除正史地理志外,受《漢書·地理志》的影響,大多數官修或私修方誌,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樂資的《九州要記》、闞yīn@②的《十三州志》和黃恭的《十四州記》,唐代李泰的《括地誌》、賈耽的《郡國縣道記》和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王存的《元豐九域志》,以及後來的《大元大一統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和顧祖禹的《讀史方域紀要》等,內容雖更為浩繁,但撰述體例卻無大的革新。古代地理學家中,只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明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清初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少數著作,能夠承繼司馬遷的地理學思想,對專題地理問題做過一些探索,但論其影響,皆不足與正史地理志和官修一統志相抗衡。
應該承認,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和《史記·貨殖列傳》與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一樣,都是作為正史的組成部分而存在的,但司馬遷有關歷史地理的專題研究更接近現代歷史地理學的要求,而班固的《漢書·地理志》將研究視角集中在地名沿革方面,只能起到輔助歷史學的作用。由於後世地理著作多以《漢書·地理志》的撰述體例為准繩,雖代有新作,但皆不出沿革地理范疇。這也正是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長期作為歷史學附庸而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中國地學會、禹貢學會與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
本世紀上半葉是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時期,其間以1934年禹貢學會的成立為分界線,又可以劃分出前後兩個階段。
1909年「中國地學會」的成立,可以認為是近代中國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的開端。由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發起創辦的「中國地學會」在其成立伊始,便決定出版會刊《地學雜志》。《地學雜志》從1910年2 月問世,至1937年抗戰前夕停辦,28年間共出版181期,發表論文1600 余篇,其中屬於歷史地理學方面文章不少,如《滹沱、漳、滏之變遷》、《渤海之過去與未來》、《近五十年來中國之水利》、《世界氣候之變遷》、《歷史地理志評議》等(註:張天麟:《張相文對中國地理學發展的貢獻》〔J〕,《歷史地理》創刊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值得注意的是,「歷史地理」一詞在中國地學會成立不久即被正式提出。1913年1月, 史禮綬《歷史地理之教授》一文在《中華教育界》第2 卷第1期發表。1923年1月,張其昀《歷史地理學》又提出這一學科命名,此文載於《史地學報》第2卷第2期。隨後(法)白菱漢與萬洛原著、張宗文譯的《歷史地理學》發表在1933年1 月出版《地學季刊》(註:張步天:《歷史地理學概論》〔M〕,第91~95頁,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3年。)。總體上看來, 這一時期雖然發表了不少有關歷史地理方面的論文,並產生了「歷史地理」這一學科名詞,但這些論文多由地理學家完成,尚未有專攻歷史地理的學者群出現。當時涉及歷史地理方面的論文仍以沿革地理為主,許多專著仍冠以「沿革地理」之名,如張相文的《中國地理沿革史》、劉麟生的《中國沿革地理淺說》(商務印書館,1931年)、葛綏成的《中國邊境沿革考》(中華書局,1926年),等,這說明此一時期的歷史地理研究仍處在以沿革地理為主的階段。
1934年2月,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和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共同創辦了一個專門研究沿革地理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這標志著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更高的階段。
禹貢學會成立的次月(3月1日)即開始編輯出版《禹貢》半月刊,由顧、譚二先生擔任主編。當時之所以以「禹貢」作為學會和會刊的名稱,根據學會負責人的解釋是:「《禹貢》是中國地理沿革史的第一篇,用來表現我們工作的意義,最簡單而清楚,所以就借了這個題目來稱呼我們的學會和這個刊物。」(註:《禹貢》半月刊一卷一期《發刊詞》。)學會最初提出的工作計劃是:(1)整理出一部中國地理沿革史。(2)繪成若干種詳備精確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圖。(3 )編成一部又精確而又詳備的歷史地名辭典。(4 )把每一代的地理志都加以一番詳密的整理。(5)把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史料,如經濟史、 移民史等的資料輯錄出來,作各種專題研究。此外,還提出若干關系自然地理而為自己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徵求科學家們解答(註:《禹貢》半月刊一卷一期《發刊詞》。)。禹貢學會雖以研究地理沿革為主要內容,但該會同時也強調要重視當前地理的研究。在《禹貢》半月刊《發刊詞》中,編者就宣稱:「有許多人說這個刊物是專門研究古地理的,這固然是事實,因為既講地理沿革,當然偏於古代,但我們須切實聲明的,我們沒有忘記現代,我們將來有財力有人力有材料時,還要注重到現代中國的經濟地理方面去。」後來又說:「本會組織之宗旨在於提倡沿革地理與人文地理之研究。」(註:《禹貢》半月刊二卷四期《學會啟事(三)》。)甚至提出:「本會以研究地理為標的。」(註:《禹貢》半月刊四卷十期《禹貢學會募集基金啟》。)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從《禹貢》半月刊最初採用「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中國地理沿革)的外文譯名, 而自第三捲起改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國歷史地理)的外文譯名中也可以得到證明。《禹貢》半月刊自1934年3月創刊,到1937年「七七事變」,共出版了七卷八十二期, 發表文章七百多篇,其中大多數為歷史地理和現代地理方面的學術論文。「盡管就半月刊的整個內容而言,還包括有大量史學作品與現代地理材料,和刊物的新譯名——《中國歷史地理》不盡相符,但它畢竟是歷史和地理兩門學科的融合場地,促使這兩門學科由混合轉到化合並逐步加強『地理化』而形成新的學科是起到觸媒作用的。」(註:姚兆奎:《「禹貢學會」的歷史地理研究工作》,《歷史地理》創刊號。)更為重要的是,禹貢學會雖僅存在三年時間,但卻培養了大批人才,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三大奠基人——譚其驤、侯仁之和史念海三位教授,都出身於禹貢學會。正因為如此,所以說顧頡剛先生以及他所創辦的「禹貢學會」「在舊中國時期對於推動歷史地理這門學科的成長與發展是有所貢獻的。」(註:姚兆奎:《「禹貢學會」的歷史地理研究工作》,《歷史地理》創刊號。)
三、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雖然早在1913年中國地學界就提出了「歷史地理」這一學科名稱,1934年創辦的《禹貢》半月刊也採用了「中國歷史地理」這一外文譯名,但受傳統學術思想的影響,本世紀上半葉的歷史地理研究仍以沿革地理為主,以至1950年教育部所規定的大學歷史系選修課目中,還列為「中國沿革地理」。 曾留學英國的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在《新建設》1950年第11期上發表了《〈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一文,率先在國內對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以及後來發表的《關於歷史地理學的若干問題》(註: 載1961年12月14日《文匯報》。)和《歷史地理學芻議》(註:載《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2年第1期。)諸文中, 侯仁之教授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學之間的本質區別,指出「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於人的活動和影響而產生的。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的地理環境,而且還須尋找其發展演變的規律、闡明當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沿革地理』僅是歷史地理研究的初步,而不是最終的目的。還有若干歷史地理的專題研究,並不藉助沿革地理的知識而依然順利進行。」(註:《歷史地理學芻議》。)侯仁之教授的系列論文,系統闡述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屬性、研究對象、任務、方法和現實意義,盡管在當時學術界仍有一些不同看法,但他的觀點已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這種認識上的飛躍,將中國歷史地理學帶進了現代發展階段。
③ 歷史地理學的內容
歷史地理學以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為其研究對象。這里所謂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是限於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理環境。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而在自然環境中打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甚至創造出只有在人類的活動下才能出現的地理現象。
但是,人類的活動所引起的地理環境的變化是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這一演變過程只是在原始農業出現之後才日益明顯和重要。據今所知,原始農業的起源至今將近一萬年,距今一萬年前在地質史上是第四紀全新世的開始,在考古學上則是由舊石器時代進入到新石器時代。
在此以前,自然環境變遷一般屬於古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在此以後,自然環境變遷一般則屬於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范圍。事實上,古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是相互滲透的。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內,歷史地理學研究主要限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曾長期局限於研究歷史人文地理。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克拉克等特別強調了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現在多數學者認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除去理論和方法論的探討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歷史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地理、區域歷史地理和歷史地圖。
歷史自然地理是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早已引起人們的注意,但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達比的一系列著作,為歷史自然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中國自50年代以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是這一時期的初步總結。歷史自然地理學如同現代自然地理學一樣,也有各種不同的分支和領域,現在研究較多的是歷史氣候、歷史植物地理、歷史地貌和歷史水文地理。
歷史人文地理是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人是改造自然的主導者,是各種人文地理現象和環境的創造者。農村、城市、田園、礦區、道路、進口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場所,都是人類長期活動的產物。與此同時,創造了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因此,歷史人文地理學與現代人文地理學一樣,也有許多分支,但研究程度遠不如現代人文地理學。其中研究較多的是歷史人口地理、城市歷史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等。
隨著歷史自然地理學和歷史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深入,區域歷史地理學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代表性著作有達比關於英格蘭歷史地理的幾本專著,布朗的《美國歷史地理》,蘇聯德羅華熱夫的《蘇聯歷史地理》。中國有《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和在台灣省出版的王恢編著的《中國歷史地理》等。
從3世紀時中國裴秀的《禹貢地域圖》至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至今不少國家已有大型的國家歷史地圖集的出版。例如1987年出版的由哈里斯主編的《加拿大歷史地圖集》,很有特色。但對歷史地圖的理論和繪制內容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歷史地理學是從現代地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分化出來的,而它的發展又大大豐富了現代地理學的內容。歷史地理學的任務,不僅要盡可能地去「復原」過去時代的地理環境,而且還要揭示地理環境發展演變的規律及其特點。因此,歷史地理學研究不僅有助於地理科學的前進和理論發展,也影響到歷史科學的發展。
歷史地理學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如在現代沙漠歷史地理的考察中,揭示了中國西北地區一些前漢時期的草原後來變成了荒漠,以及這一演變的具體過程。這不僅加深認識當前該地區的地理環境,而且有助於防治荒漠化和改造沙區的工作。
又如對城市的研究,僅滿足於現狀及其目前地理諸因素的考察,是難以通明一個城市的起源及其發展規律的。惟有通過歷史地理的研究,「復原」已經變化或消失了的當初賴以發展的各種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才能認識這一墟市的起源和發展的全過程,揭示出其發展的規律,從而為其今後的規劃和建設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進一步發展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加強理論上的研究以促進本門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如何積極引進新的科學技術。
近年來放射性碳測定、孢粉分析、樹木年輪等方法,已經開始被應用到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中來,但計量方法和航空熱紅外、遙感技術的應用,還有待引進。它們的引進必將有助於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自然、人文地理現象以及人地關系發展演進規律的科學。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是在歷史學和地理學交叉處誕生、具有明顯邊緣性質的一門新興學科。在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經歷了二千多年的發展之後,中國歷史地理學已成為當代的一門顯學,並呈現出蓬勃興旺的發展勢頭。
中國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主要是因為其前身沿革地理學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兩漢時期;說它年輕,主要是因為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歷史地理學遲至本世紀50年代初才得以確立。縱觀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術發展史,不難看出,這門學科的發展明顯經歷了以沿革地理學為主體的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地理化」逐步加強的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的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這三個主要階段。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是從沿革地理學發展而來的,這是學術界公認的結論。歷史上第一篇比較成熟同時也最優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東漢班固所作的《漢書·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數學者皆將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學的開山鼻祖。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自班固而後,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在相當長時間內確實以沿革地理為主要內容,但是在班固以前,處於萌芽時期的中國歷史地理學,卻並非以沿革地理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來說,其有關沿革地理的學問亦明顯受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書·禹貢》、《周禮·職方》以及《史記·河渠書》的影響(註:史念海:《班固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創建性貢獻》〔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3輯。)。這樣一來,如果追溯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淵源, 就必須從《尚書·禹貢》等著述談起。
《禹貢》是《尚書》的一篇。關於《禹貢》的著作時代,晚近大致有四種說法:(1 )辛樹幟的西周說(註:辛樹幟:《禹貢製作時代的推測》〔J〕,《西北農學院學報》1957年第3期。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亦曾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2 )王成組的春秋孔子說(註:王成組:《從比較研究重新估定禹貢形成的年代》〔J〕, 《西北大學學報》1957年第4期。);(3)顧頡剛的戰國中期說(註:見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禹貢(全文注釋)》〔M〕,科學出版社,1959年。);(4 )日人內滕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註:〔日〕內滕虎次郎:《禹貢製作年代考》〔M〕, 載江俠庵譯:《先秦經籍考》,商務印書館,1931年。)。目前歷史地理學界普遍採用的是戰國說,只是在作者方面尚有一些不同看法,顧頡剛先生認為「《禹貢》的作者是西北人」,並推測說「可能是秦國人」,而史念海先生在所著《論〈禹貢〉的著作時代》(註:載《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註:關於《禹貢》著作年代和作者的綜合性論述,詳參靳生禾:《中國歷史地理文獻概論》第29~30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劉起@①:《〈禹貢〉作者》,載譚其驤主編:《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禹貢》全文僅有1189字,篇幅雖小,但卻是先秦時期最富科學性的地理著作。其「九州」一章分述了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各州的疆域、山川、原隰、土壤、賦稅、貢物、貢道等,「導山」和「導水」章記述了全國山川分布大勢,「五服」一章提出了一個以甸、侯、綏、要、荒五服為構架的理想的大一統政治藍圖。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禹貢》的內容已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諸多方面,可稱是我國第一部結集性的地理著作。正因如此,明人艾南英在《禹貢圖注·序》中說:「《禹貢》一書,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清代學者李振裕在為胡渭《禹貢錐指》作序時亦稱:「自禹治水,至今四千餘年,地理之書無慮數百家,莫有越《禹貢》之范圍者」。可見《禹貢》對中國古代地理學的影響之大。應該特別強調的是,《禹貢》雖為托古之作,但其內容基本上是以夏代史實為基礎的。以戰國人而寫夏代事,這顯示《禹貢》應是一部歷史地理著作。惟處於地理學萌芽時期的地理著作,大都是當代地理與前代地理不分,《禹貢》亦不例外。
與《禹貢》大約同時期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也是比較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山海經》由《山經》(又稱《五藏山經》)、《海經》、《大荒經》三個部分組成,全書30825字, 其中《山經》21265字,佔全書近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山經》中包括有大量的山名、 里程、植物、動物、水系、礦產等項資料,對研究歷史地理有重要的價值(註:於希賢:《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略》〔M〕第47~51頁,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穆天子傳》開我國游記體地理撰述之先河,今本《穆天子傳》共六卷,前五卷記周穆王西遊的經歷,第六卷記盛姬死事。是書「記載各地山川地理,顯得真實而且形象」(註:史為樂:《〈穆天子傳〉的作者》〔J〕, 載譚其驤主編:《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亦有較高的地理學價值。不過比較而言,與開「征實的一派」的《禹貢》不同,《山海經》和《穆天子傳》皆屬「幻想的一派」,豐富的地理素材附麗於神話傳說之中,多少減弱了其科學性,因而其學術價值自不能與《禹貢》相提並論。
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一直到兩漢時期才趨於成熟,其標志性著述為司馬遷《史記》中的《河渠書》和《貨殖列傳》以及班固《漢書》中的《地理志》。《史記·河渠書》專記川流變遷和歷代水利,兼歷史水文地理與歷史經濟地理於一身,而《貨殖列傳》不僅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註:史念海:《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3輯。), 更是研究歷史風俗地理和歷史商業地理的重要素材(註:吳宏岐:《司馬遷的地理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2 輯。)。《漢書·地理志》首次將「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對推動地理學的發展功績顯赫。這篇地理著作固然以記述西漢政區地理為主,但亦論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地理,而且兼述春秋、戰國、嬴秦和王莽。「在當時來說,這是上起夏代,下迄王莽,相當完備的沿革地理,不過中間只是強調了西漢一代而已」(註:史念海:《班固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創建性貢獻》〔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3輯。)。《史記·河渠書》、《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志》三篇著作,皆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全無虛構成份,並首次將當代地理與前代地理區分開來,敘述歷史地理的變化沿革,條理分明,一目瞭然,因而不僅是成熟的地理著述,更可視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典範之作。
以往的學者每以沿革地理學與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相提並論,於是認定班固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開山鼻祖。實則如果以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眼光來衡量,班固的《漢書·地理志》由於採用了行政地理志的體裁,所述內容相當局限,地名沿革情況雖然一覽無余,但卻未考察諸多歷史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司馬遷的有關歷史地理著述則有所不同,皆採用專題研究形式,更能充分體現地理事物的綜合性、區域性和時空發展特徵,學術價值之高,應在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之上。
兩漢以後,歷代言地理者多奉班固為正宗,拋棄了司馬遷的專題研究方法,只講地名沿革,鮮及其他內容,這樣一來,沿革地理學遂儼然成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主流。二十五史中,繼《漢書·地理志》之後,先後有十六種正史列有地理志(有的易名為郡國志、州郡志、地形志、郡縣志、職方考),分別是《續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魏書·地形志》、《隋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舊五代史·郡縣志》、《新五代史·職方考》、《宋史·地理志》、《遼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清史·地理志》。這十六種地理志,除了寫進各自時代獨有的疆域政區特點外,基本內容和寫作體例與《漢書·地理志》大同小異,而且學術質量也遠非後者可比。除正史地理志外,受《漢書·地理志》的影響,大多數官修或私修方誌,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樂資的《九州要記》、闞yīn@②的《十三州志》和黃恭的《十四州記》,唐代李泰的《括地誌》、賈耽的《郡國縣道記》和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王存的《元豐九域志》,以及後來的《大元大一統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和顧祖禹的《讀史方域紀要》等,內容雖更為浩繁,但撰述體例卻無大的革新。古代地理學家中,只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明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清初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少數著作,能夠承繼司馬遷的地理學思想,對專題地理問題做過一些探索,但論其影響,皆不足與正史地理志和官修一統志相抗衡。
應該承認,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和《史記·貨殖列傳》與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一樣,都是作為正史的組成部分而存在的,但司馬遷有關歷史地理的專題研究更接近現代歷史地理學的要求,而班固的《漢書·地理志》將研究視角集中在地名沿革方面,只能起到輔助歷史學的作用。由於後世地理著作多以《漢書·地理志》的撰述體例為准繩,雖代有新作,但皆不出沿革地理范疇。這也正是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長期作為歷史學附庸而存在的主要原因。
④ 歷史地理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對歷史地理學科理論的探索已不限於學科整體,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深入到歷史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地理各個分支領域。 編繪歷史地圖是歷史地理學領域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有討論(26),《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歷史地圖集》、《西安歷史地圖集》分別是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大歷史地理學術單位的代表作,因此歷史地圖編繪的經驗、教訓值得總結。《中國歷史地圖集》除了內容豐富、收羅宏博的特點外,還在科學性、思想性和精確性方面大大超過了其他同類地圖集。黃盛璋《編制歷史地圖的一些理論與方法上初探》對歷代疆域、政區、交通、產業分布地圖的繪制提出了一套系統的做法(27)。韓光輝、尹鈞科、俞美爾在全面總結《北京歷史地圖集》方面連續發表三篇論文(28),就歷史地圖集的編制內容、性質、理論基礎、歷史地圖(集)與讀史地圖(集)的本質區別等基礎理論問題,以及歷史地圖(集)的總體設計和技術處理的具體細節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探討,這對促進我國城市和區域歷史地圖(集)的研究編制將有所裨益。有的學者還提出了歷史地圖為國家制定長遠規劃提供宏觀趨勢圖幅的設想(29)。不過,總體上對這方面的理論性研究還相當缺乏,對已有歷史地圖的評論也很不夠。 若說在編繪的方法上有所新的突破,則要數20世紀末開始的CHGIS項目。 葛劍雄認為:理想的數字化歷史地圖集不僅將基本解決《中國歷史地圖集》這類印刷地圖所難以解決的矛盾,而且匯時間、空間、人類活動的各種信息於一體,成為一套具備各種不同層次的檢索手段和鏈接、完全開放的、具有無限開發潛力的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成為各類歷史地理信息可靠的空間平台。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籌備,「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ina's Historical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縮寫為CHGIS)項目已於2000年啟動(30)。 關於自然環境演變的研究,過去主要局限在有文字記載的近三、四千年的時期以內,極少涉及到「史前」時代。侯仁之指出最近研究的趨勢已開始上溯到地質時代最後階段的全新世,從而與古地理學的研究直接銜接起來,即從未經人類干預的原始地理景觀的形成開始,去逐步復原在歷史時期內由於人類活動而發生變化的整個過程。這必將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出人類活動如何一步又一步改變了大地的自然面貌,並為進一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學依據(31)。張修桂認為:作為全新世環境研究的中堅力量的歷史自然地理工作者,除了繼續發揮本學科在晚全新世研究的優勢、深入發掘歷史文獻資料進行科學地分析研究之外,應當努力吸取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並如侯仁之所倡導的拓寬自己的時空研究領域,更好地研究歷史自然地理演變的全過程,為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32),並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是歷史地理學領域中最具生命力、最為繁榮的一個分支學科」(33)。毛曦從人地關系論、歷史文化地理學研究對象、歷史文化發展連續性等方面論證了舊石器時代納入歷史地理學研究范圍的必要性與可行性(34)。朱士光曾預言:「歷史自然地理學將是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最有生機、最富社會價值的分支之一。歷史自然地理學家應更加積極努力,把握當前的大好時機,大力進取,使歷史自然地理學得以屹立於當今現代科學之林,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35)。 隨著研究工作的繼續深入,歷史自然地理學逐漸與某些分支學科密切結合起來,從而派生出新的歷史地理學的分支——「歷史地貌學」。曾昭璇《我國某些歷史地貌學問題的芻議》(36),指出歷史地貌學主要研究人類歷史時期地貌的變遷,不但復原過去時代地貌情況,並且要尋找地貌變化規律性,說明目前地貌形成的過程和特點。他從理論高度提出獨立框架,創建了歷史地貌學這一歷史自然地理的分支學科,填補了學科的理論空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曾昭璇、曾憲姍合著《歷史地貌學淺論》(37) 是目前國內外這方面的第一部專著, 書中明確指出:歷史地貌學是研究歷史時代地貌的變遷即第四紀全新世以來的地貌發育,有兩個具體任務:第一個是古代地貌的復原,第二個任務是地貌年代的確定。正是由於歷史地貌學可對地貌發育過程的規律性進行科學的研究,人們便可根據其規律提出對生產實踐的意見,這就反映了歷史地貌學為生產建設服務的重要價值,展示了這個新興學科發展的光輝前景。張修桂則提出了中國歷史地貌學性質、對象、內容、方法等基本問題的構想(38)。歷史地貌學的創立,是歷史地理學界的一件大事,更是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沙漠化是全球中緯度地帶受到的共同威脅,中國的沙漠地貌面積廣闊,沙漠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侯仁之開創了歷史沙漠地理研究領域,成就斐然。李並成以河西走廊歷史上的沙漠化研究為例,探討了歷史沙漠地理的有關理論問題,總結了沙漠化的四種途徑(沙漠化發生的地域、沙漠化作用的途徑,沙漠化發展的趨勢、沙漠化土地的逆轉),認為因綠洲水資源的移動和重新分布而導致綠洲的轉移過程,並不一定意味著綠洲的縮小或消失,沙漠化土地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逆轉的(39)。後來,李並成又探討了人口因素在沙漠化歷史過程中的作用(40)。這是對歷史地貌學理論的深化。 沿革地理研究中,歷代疆域與政區的研究是傳統輿地學的核心內容之一,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方法最為完善,但還沒發展到歷史政治地理學的程度。為此,周振鶴在《建構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設想》(41) 作了系統論述。他認為觀察中國古代的政治地理學可以從思想家對於理想政治制度中地理因素的闡述、歷史學家或地理學家將地理要素作為政治體制一個組成部分的觀點、政治家的利用地理因素解決政治問題的具體操作過程三方面著眼,指出政治地理學「對國家尺度而言,則有疆域的伸縮、與鄰國的地緣關系,有邊疆區與核心區的變遷,有首都定位的地緣政治基礎等等。對地方尺度而言,重點則是行政區劃與行政中心的變遷」。所以在他眼裡,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研究在行政區劃方面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步驟:第一,應該仍以復原疆域政區歷史變遷的全過程為目的。第二,應該是就疆域政區本身的要素來進行分解式的以及政治學角度的研究。第三,工作的重點在於研究政治過程對地理區域變遷的影響。作者因此倡議,這一切都有待於我們從豐富的歷史文獻中去研究,「從而在歷史政治地理研究方面以至政治地理理論建構方面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在不遠的將來,「歷史政治地理學」有望取代傳統的歷代疆域與政區研究。 歷史城市地理是歷史地理學中最為成熟的一個分支。馬正林闡述了城市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認為作為歷史地理學一個活躍分支的城市地理學,其研究對象是具有地理實體的城市,所謂地理實體就是指整個城市的地理基礎、地理特徵和地理價值;其研究任務就是要揭示地理條件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和規律性,為當前的城市規劃、建設服務(42)。李孝聰認為,城市史和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研究不能總局限於單一城市的描述,應從歷代區域中心城市入手,闡明區域城市體系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同時,加強歷史城市地域結構和文化分異的對比研究,將是多學科方法的引入和開展中、外城市比較研究的一條途徑(43)。嚴艷等探討了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理論體系及其研究內容(44)。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農業是先民的主要生產部門,所以歷史農業地理研究應該是所有歷史地理研究中最為主要的領域,可惜目前重視程度不夠。最近20年來,在史念海倡導之下,這一領域取得了很大成績,已出版專著十餘部。王社教探討了歷史農業地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認為它是研究歷史時期農業生產諸要素的地域分布及其相互間作用、變化、發展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人口的增減和墾田的盈縮、農作物的構成及其分布、農業生產的區域差異、規律的總結等方面;可劃分為區域性歷史農業地理、專題性歷史農業地理和歷史農業地理學理論等多種類型和層次(45)。王社教《關於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研究的幾點思考》(46) 分析了現有的巨大成績和在內容、理論、水平三方面的不足,指出了今後應加強對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綜合整體研究、積極開展對西部內陸地區的研究等四個努力方向。同樣,李令福認為,歷史農業地理學是歷史地理學中歷史經濟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歷史時期農業生產布局及其結構的演變發展過程與規律,具有鮮明的區域差異、時代發展與結構綜合的特性,「時間」、「空間」、「部門」構成了歷史農業地理學的三大要素(47)。蕭正洪系史念海高足,其專著《環境與技術選擇——清代中國西部地區農業技術地理研究》一書的出版,被認為「標志著歷史農業地理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和成熟」。 歷史文化地理是新興領域,近年的成果很多,但對於其理論探討稍顯不足。雍際春《論歷史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科學內容及其任務》一文(49),論述了歷史文化地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指出歷史文化地理學研究的科學內容主要包括歷史時期文化的源地、文化傳播、文化區域、文化景觀的空間分布以及文化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方面,並同時提出了六大研究任務。毛曦對歷史文化地理學的學科界定、學科屬性、主要內容、研究方法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50)。「歷史宗教地理學」是介永強提出的概念,他認為歷史宗教地理學是歷史文化地理學的分支學科,是研究歷史時期宗教形成、傳播和發展的區域性特徵及其分布變遷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包括理論、部門、區域三大部分,研究內容主要有歷史時期宗教源地的形成、宗教傳播的途徑、宗教景觀的分布、宗教的區域性特徵以及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與宗教發展的相互關系等,除歷史學、地理學方法之外還需要借鑒民族學、文化學、考古學等成果和方法。 中國的古典文學發達,胡阿祥提出了「文學地理」新觀念,並對於如何運用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探討歷史時期文學現象的地理分布、組合及變遷,揭示文學與地域的關系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構想(52)。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故歷史民族地理研究十分活躍。黃盛璋、孫進己、劉錫疇曾就歷史民族地理學的有關理論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53)。李並成在《西北民族歷史地理研究芻議》(54) 一文中將其歸納為,歷史民族地理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上的民族及其民族群體的起源、發展、遷徙、演變的歷史過程及這一過程和地理環境的關系,並倡議展開西北歷史民族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分布地域、活動范圍的進一步研究、民族遷徙路線的研究、民族城邑聚落的研究、民族古地名研究、民族農牧業土地開發及其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研究等五個方面。提出這些認識,必將促進從地理角度研究有關民族問題。 龔勝生提出了創建歷史醫學地理學的設想(55)。他認為,歷史醫學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人類疾病、健康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分布變遷規律的新興學科。這門學科不僅對地理學、歷史學、災害學等學科理論體系完善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地方病防治、人口優生優育、中葯資源開發與保護、環境變化、健康預警等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其主要研究領域有歷史疾病地理、歷史健康地理、歷史葯物地理、歷史災害醫學地理、歷史醫學地理學史、歷史醫學文化地理、歷史環境醫學地理、歷史軍事醫學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有歷史文獻分析、野外實地考察、醫學地理制圖等。他還對中國先秦兩漢時期的疾病地理思想和健康地理思想作了深入探討(56)。 歷史社會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一個新興分支,王振忠倡議最早,他的《社會史研究與歷史社會地理》闡述了歷史社會地理研究的價值和意義,認為它的研究內容是歷史時期各地人群的形成、分布及其變遷,研究地理因素對社會現象的影響,社會風尚的區域特徵等,力圖汲取社會史、文化史及人類學研究的相關成果,對各地人群、社會現象及社會風尚等諸多方面作地理的透視。主要內容包括:1、 歷史時期社區的地理研究,研究不同自然地理背景下,經過歷史傳承積淀而形成的社會文化及其在異地的擴散和傳播。2、歷史時期社會現象的地理研究,它包括「區域人群」、風俗地理和社會變遷,以及從事歷史社會地理研究的基本史料的發掘和利用等(57)。吳宏岐等撰文《歷史社會地理學的若干理論問題》(58) 認為,歷史社會地理學來源於歷史學、地理學和社會學,即是歷史地理學一個帶有部門性的綜合性分支學科,也是社會地理學一個帶時序性的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是歷史時期的社會,包括各種社會集團的區域分布、形成過程、空間結構、行為特徵、心理差別、社會問題及時空演變系統,研究內容為歷史時期的社區研究、不同區域人群興衰的地理背景、不同區域人群的空間結構及時空演變規律、不同區域人群的社會行為和歷史時期社會問題的空間研究。 關於歷史科技地理,趙海軍《論歷史科技地理》(59) 在深入分析我國輝煌科技史基礎上,闡明了進行歷史科技地理研究的必要性,初步構建了歷史科技地理學科的輪廓。 現代地理學發展趨勢之一是展開區域研究,歷史地理學也莫能外。1998年在沈陽召開的歷史地理學術會議,主題就是歷史區域地理。在歷史區域地理學理論上,韓光輝、朱士光、鄧輝、侯甬堅、魯西奇均有建樹(60)。侯甬堅探討了華夏民族在先秦等時代業已形成的劃分不同地帶的區域觀點,以及一整套原則(61)。魯西奇繼發表《論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區域問題》後,又發表了續篇《再論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區域問題》(62),深入闡述了建立連續的區域歷史地理剖面是歷史區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 除了上述以外,還有學者呼籲建立其他的學科分支如歷史邊疆地理、歷史災害地理等(63),因無公開論文發表,在此姑妄一提。
⑤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的概念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回輕分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答理研究有密切關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然而,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萌芽於遠古時代,於春秋戰國時期在地形、物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圖和地理區劃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則出現了不少精彩的論述。
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國起源很早,東漢班固於公元一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已開其端。此後歷代相繼,至宋代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到清朝早期,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晚期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代表了封建時代中國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⑥ 簡述近現代時期中國歷史地理學形成和發展的四個階段
都沒懸賞分,很少有人回答的。。。
⑦ 歷史地理學的簡介
歷史地理學或歷史地理是研究在歷史發展中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基本上歷史地理是把地理學加上時間影晌的因素,所以它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又與沿革地理研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曾長期局限於研究歷史人文地理。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從古代的《禹貢》、《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早期著作算起,具有悠久的歷史。1923年張其昀在《史地學報》上發表《歷史地理學》,從此歷史地理學在中國成為專門的現代學科。由於中國文明的延續度和歷史文獻的完整性等,學者認為中國歷史地理研究與其它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優勢。三大體系:
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例如:歷史氣候研究。
歷史人文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
區域歷史地理學:中國歷史地理學歷史地圖
雖然早在1913年中國地學界就提出了「歷史地理」這一學科名稱,1934年創辦的《禹貢》半月刊也採用了「中國歷史地理」這一外文譯名,但受傳統學術思想的影響,本世紀上半葉的歷史地理研究仍以沿革地理為主,以至1950年教育部所規定的大學歷史系選修課目中,還列為「中國沿革地理」。曾留學英國的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在《新建設》1950年第11期上發表了《〈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一文,率先在國內對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以及後來發表的《關於歷史地理學的若干問題》(載1961年12月14日《文匯報》)和《歷史地理學芻議》(載《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2年第1期)諸文中,侯仁之教授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學之間的本質區別,指出「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於人的活動和影響而產生的。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的地理環境,而且還須尋找其發展演變的規律、闡明當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沿革地理』僅是歷史地理研究的初步,而不是最終的目的。還有若干歷史地理的專題研究,並不藉助沿革地理的知識而依然順利進行」(《歷史地理學芻議》)。侯仁之教授的系列論文,系統闡述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屬性、研究對象、任務、方法和現實意義,盡管在當時學術界仍有一些不同看法,但他的觀點已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這種認識上的飛躍,將中國歷史地理學帶進了現代發展階段。
在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理論逐漸成熟的同時,歷史地理的科研機構、組織也相繼誕生。1956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設置了歷史地理組(後來易名為歷史地理研究室),繼之上海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杭州大學(浙江大學前身的一部分)、武漢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等單位也成立了歷史地理研究院所、研究中心或研究室。1979年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宣告成立,1986年西安歷史地理學會也告成立。在學科建設方面,許多院校和科研單位都開始招收歷史地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其中上海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范大學、 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還是培養歷史地理專業博士生的重要基地。1981年以後《歷史地理》(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歷史地理論叢》(陝西師范大學主辦)和《環境變遷研究》(北京大學主辦)等歷史地理專業學術期刊的相繼誕生,更為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深化與普及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正因如此,當代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不僅早已擺脫了作為歷史學附庸而長期存在的尷尬局面,而且學者如林,成果迭出,已蔚然成為當世的一門顯學。
⑧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學科建設
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前身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自成立以來,總體學術水平專長期處於國內第一的地屬位,其骨幹均為各分支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尤其是在疆域政區、水道變遷、地名考證、歷史地圖的研究和編繪、歷史地理古籍整理、歷史氣候和災害等方面一直處於學科前沿。在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歷史人口地理、移民史、歷史政治地理、歷史文化地理、歷史社會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學科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在2001年-2005年的近五年期間,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出版專著30部,發表學術論文500多篇。
到目前為止,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是國內專業人員最齊備、設備條件最好、研究領域最廣、成果最豐碩、培養人才最多的歷史地理研究與教學機構。
⑨ 歷史地理學是誰提出來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選擇A.康德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回科,它是地理學的年輕分答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關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然而,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近代地理學始於西方,德國地理學家康德於18世紀中,在科尼斯堡大學開始講授自然地理課程,洪堡德與李特爾又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早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直接影響到歷史地理學發展的,是李特爾在柏林皇家科學院的演講《地理科學的歷史因素》。馬克思與這個沒有關系。
⑩ 地理學科的起源
按照傳統的看法,地理學在西方作為一門學科發軔於古希臘。約公元前9~前8世紀時,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就有許多地理方面的記述,而且古希臘學者對源於埃及、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腓尼基的地理資料進行了整理,提出了一套研究方法和概念。公元前六世紀,泰勒斯最先在地球表面進行了測量和定位。公元前五世紀的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記述了許多民族聚居地區的江河湖海、山川地形、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政治、經濟等情況。 約公元前350年,亞里士多德證明地球是個球體,提出南、北半球因溫度差異可劃分成若干對稱的溫度帶。公元前331~前325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東方,取得了關於亞洲中部、裏海、印度河流域和波斯灣的資料。約公元前二世紀,喜帕恰斯提出用經緯網在地球表面確定地物的位置,並發明了極投影和正投影。 公元前二世紀的地理學家、天文學家埃拉托色尼創立「地理學」一詞,並著有《地理學》一書。他用幾何學的方法計算了地球的周長,奠定了數理地理的初步基礎。他把世界分為三個主要地區:歐洲、亞洲和利比亞(即非洲);五個氣候帶: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和兩個寒帶。同時劃定了氣候帶的界線。他還第一個根據經緯網繪制了世界地圖。 希臘文明衰落和羅馬帝國興起的時期是西方經典地理學全面建立的時期。羅馬初期的斯特拉波是西方地誌學或區域地理的開創者,著有《地理學》。他整理了荷馬史詩以來的古代地理知識,對已知世界進行區劃和分類,研究了海岸、三角洲形成和沙漠中的綠洲,還解釋了尼羅河的泛濫。 羅馬帝國後期的托勒密著有《地理學指南》,總結了古希臘有關數理地理的知識他繪制的世界地圖至文藝復興前,一直被廣泛採用。他所採用的以經度和緯度區分方位的方法,成為近代地圖的淵源。大量的地理資料豐富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促進了地理學思想的建立。它首先引導了古希臘學者去探索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在這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認識: 認為地球是一個扁平的圓盤,四周被海洋包圍,上方由拱形天空籠罩著,這種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荷馬和希羅多德;認為地球是一個浮在水面上的扁平圓盤。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持此觀點;認為地球是一個中間凸起的圓盤。德謨克利特還對這種推斷作了一定的解釋;認為地球是球體。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作出過這種推斷。 亞里士多德還提出了地球上人類可居住性同緯度有關的思想。他的思想得到了埃拉托色尼的繼承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