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科組文化建設

地理學科組文化建設

發布時間: 2021-02-16 07:48:42

『壹』 地理教研組工作計劃

地理教研計劃

一 、 教研目的:

繼續學習和研究貫徹新課程理念,實施新課程標准;積極推進教研教改活動,使每位老師的業務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繼續深入研究生命化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模式創新,完善我們的課堂模式;利用地理課堂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 工作重點

1、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在學習中,加強交流,互相切磋交流經驗,在課程的進行上提高認識、達成共識, 提高每一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處理和運用能力,更加主動地落實新課程標准。

2、發揮集體智慧,齊心協力,搞好集體備課。共同研究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難點、教法、學法、 精品練習題等,備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課,切實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3、抓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研究常態課的教學,提倡組員互聽與評議,共同提高.繼續開展好評課活動,要求每位老師都要開一節公開課,並寫好公開課的反思,促進課堂教學.
4、 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為青年教師發展搭建舞台.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指導力度,提高年輕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為提高地理教師整體素質而努力.
5、加強課題研究,促成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繼續探究生命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6、拓展教學范圍,把課堂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讓更多的學生喜愛地理課, 使之更好地學習地理,提高自身素質.

三、具體工作安排:

2月 討論新學期教學計劃以及實施步驟

積極參加教育局組織的學習

3月 學習地理新課程標准

深入開展堂堂清實踐,根據地理學科實踐研究合理有效的實施策略

生命化課堂模式研究,組織聽評課活動

復習課研討

4月 積極准備參與局裡組織的出題活動

繼續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入學習洋思中學的經驗

5月 讀圖方法研究

小組學習有效性探討研究

多媒體地理課件的實用性研究

期中測試評估

6月 有效復習指導

專題練習與綜合復習研究

7月 教研總結

總之,在新的學期里,我們地理教研組,將進一步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以學生發展為本,遵照課程改革的新思路與新理念, 改進教學方法, 讓學生自主學習,以務實創新的工作作風,加強教研教改工作 ,建立富有進取精神、積極向上 的教研氛圍,以便順利完成初一年級教學工作與初二的地理會考工作。

初二地理教研組

2011、3

『貳』 什麼是「教研組文化」麻煩告訴我

——「教研組文化」系列之一李政濤 《上海教育科研》2006.7 P4-5 「重心下移」是現代型學校得以建立的標志之一,也是「新基礎教育」完成整體性學校轉型的基本策略。其結果是作為中層組織之一的教研組成為當代學校變革與轉型的重心,並且正在成為新的研究熱點。綜觀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研組的體制沿革、組織結構、活動方式等內容上①,但對教研組建設的文化思考卻相對薄弱。「新基礎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表明,學校整體性變革與轉型,最根本的是實現學校文化轉型,同樣,教研組的變革與轉型,其深層的根基也在於教研組文化的轉型與重建。換而言之,將教研組的建設上升到文化的層面來考察,通過尋找教研組建設的文化之根,探索當代教研組變革的文化路徑。另一個問題接踵而至,對於教研組建設而言.文化意味著什麼?從文化的角度思考與不從文化的角度思考有何區別?在很多情況下,「文化」可能成為隨處套用的帽子,甚至成為一種「皇帝的新裝」。「新基礎教育」多年的研究與實踐表明,對於教研組而言,文化具有三種內涵:其一,教研組文化是教研組成員共有的行為規范體系,它表明了在日常的教研組活動中,教研組成員以何種規范性要求為基礎,如何共同備課、聽課、評課,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學問題的。以聽課為例,華坪小學各教研組都對聽課教師提出了如下規范性要求:要為執教老師發現一個亮點,找出一個缺點,提供一條建議,寫出一個聽課小記等。其二,教研組文化是教研組成員自覺的精神和價值觀念體系 。例如,「新基礎教育」實驗學校語文教研組,提出了「建學習型的組織,創學者型的隊伍」的口號,這一口號本身就是該教研組的價值觀念體系的集中體現。其三.教研組成員的生活方式。具體地說,是指教研組成員在日常化的各種形式的教研組活動中,是怎麼樣思考和行動的。在上述三個方面的意義上,對教研組建設而言,文化是最深層次的東西,它是教研組及教研組人的活動及其成果在歷史長河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積淀或凝結的結果。作為穩定的生存方式的教研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對置身於教研組文化之中的個體教師的生存具有決定性的制約作用;另一方面,它構成了教研組運行發展的內在機理,從深層制約著教研組發展的方向。正因為如此,教研組文化的變遷或轉型總是一種最深刻的變革,因為它代表著作為管理者的教研組組長和作為被管理者的普通教師的根本生存方式的轉變。在這種意義上,我們研究教研組文化實際上是在研究人本身。具體而言.就是研究教研組組長和教師在教研組這個群體和組織內的生存方式和狀態。上述觀點同時表明,當我們試圖在文化的層面上思考教研組建設的時候,首先意味著進入對教研組中的每一個教師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的關注。構成這種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的是具體的、細微的日常活動和行為。即教師在教研組活動中是怎樣過日子的,他們是怎樣備課的?我們是怎樣評課的?他們是怎樣學習的?他們是怎樣交往的?他們是怎樣管理班級的?等等。正是在「以日常性為底蘊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這個意義上,文化構成了教研組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所以,當我們在文化的層面上思考教研組的時候,就是力圖站在教研組的根基上進行思考和行動。在這個意義上,「新基礎教育」的教研組文化是以改造和重建設教研組成員的日常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為核心目標的文化,因此,它是一種有根基的文化。到此為止,我們已經就「教研組文化是什麼」進行了闡述,為了進一步廓清教研組文化的內涵,我們還需要對「教研組文化」不是什麼加以說明。1.教研組文化不是教研組建設的代名詞。正如學校文化不同於學校教育一樣,與教研組建設相比,教研組文化有自身的特殊性,這一特殊性是「文化」帶來的。它表明:從教研組的「文化」根基上,即教研組成員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中考察教研組的發展和建設問題。2.教研組文化不是教研組加文化。對於教研組來說,文化不是外在於它的,不是像衣服一樣,隨時可以套也隨時可以脫的東西:相反,文化是內生的,內在於滲透於教研組產生與發展的全過程,因而是日常性與根基性的。3.教研組文化不是學校文化的翻版。雖然,教研組文化是在學校轉型性變革過程中學校文化重心下移的結果,但這種重心下移,不是簡單的直接的下移,而是需要轉化和生成的下移。因此,不能學校文化做什麼,教研組文化就做什麼。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教研組文化在學校文化體系內賴以生存的基礎。這種特殊性通過教研組文化的結構要素體現出來。一是教研組的精神文化。在與學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的情況下,教研組應有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願景和文化理想,如同學校文化有校訓一樣,教研組也應有自己的「組訓」,這既是教研組精神文化的基礎,也是是教研組文化理想的核心體現。如前所述,新基礎教育實驗學校的語文教研組將「建學習型的組織,創學者型的隊伍」確立為組訓,並以此為基礎而形成的教研組文化願景是「創建一個充滿民主氣氛、洋溢自主精神和體現務實作風的學習型組織和實踐共同體」。二是教研組的物質文化。物質文化在學校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這是由學校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決定的。相對而言,教研組的物質文化要麼作為學校物質文化的一部分,使自身的特殊性湮沒不聞,要麼常常被忽略,成為與教研組文化不相關的東西。實際上,教研組的物質文化異常豐富,它不僅體現在教研組研討的活動場所(如會議室的布置)、教研組成員使用的教材、教參、教具和學習材料上,更體現在教研組的文化產品上,如教案、課例、隨筆和各種教學錄像上。 三是教研組的制度文化。對教研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組成員日常活動的規則,它的基本特徵是「確定性」:定人、定時間、定活動主題、定活動方式、定活動程序步驟、定評價標准等等。這些制度是以教研組為單位的,具體包括:教研組常規活動制度、讀書交流制度、備課主講制度、聽課評課制度、專題論壇制度、師徒帶教制度、案例、課例研究制度、跨學科研討制度、課題研究制度、獎勵激勵制度、評價制度等等。 (參見錢薇《淺談教研組建設的評價》,《中小學管理》2006年2期)這些制度之所以構成一種文化,是因為它們的背後是教研組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從制度設計到制度執行的過程,構成了教研組成員的日常生存方式。四教研組的行為文化。它體現在教研組成員在各種教研組活動中的具體行為,如備課行為、聽課行為、評課行為等。所以,當我們提出備課文化、聽課文化、評課文化的時候,實際上是就行為文化而言的。4.教研組文化不是教研組長一個人的文化。無論是組訓,還是文化願景,以及教研組的文化戰略,都不是教研組長一個人拍腦袋拍出來的,而是與教研組成員共同協商,反復研討,持續重建的結果。因此,教研組文化是群體型、互動型的文化j5.教研組文化不是一種靜態的結果。當把教研組文化視為一種靜態的結果去考察時,往往會導向對可見的外在的文化形態(如物質文化)的追逐。相反,教研組文化更多的是一種動態的文化過程。當教研組文化被視為動態的時候,意味著更多的生成,生成只能在動態的流變中實現,即動態生成。它直接使得教研組文化成為一種「過程」,這意味著教研組文化的創建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它要求教研組組長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尋找不同的問題和障礙,提出不同的目標和創建策略,從而層層推進。同時,這也意味著教研組文化是活的文化,是流動而且流變的文化,因而是不斷有創造的文化。注釋:①參見《學校中層組織》系列論文,《中小學管理》2005年第7期。[李政濤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200062]

『叄』 文化(文化現象,文化建設等)屬於什麼學科的研究范疇

僅供參考資料:
中國學科分類國家標准
網路名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准》簡稱《學科分類與代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學科分類的國家標准,標准號是「GB/T 13745-92」。該標准規定了學科的分類與代碼。它是經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由國家科委與技術監督局共同提出,中國標准化與信息分類編碼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負責起草,國家科委綜合計劃司、中國科學院計劃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綜合計劃局、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司、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司、中國科協、中國科協幹部管理培訓中 心等單位參加起草。
目錄
簡介
《學科分類與代碼》使用說明
編輯本段簡介
國家技術監督局於1992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發布該標准。1993年7月1日正式實施此標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涌現,國家於2006年開始對現行國家標准進行修訂。
《學科分類與代碼》共設五個門類、58個一級學科、573個二級學科、近6000個三級學科。
學科分類代碼是基於一定原則對現實科學體系按其內在聯系加以歸類,以符合邏輯的排列形式表述出來並賦予代碼。《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准,是科學發展、教育、科技統計、學科建設等方面工作的一個重要依據。
編輯本段《學科分類與代碼》使用說明
個重要依據。鑒於學科分類在科學發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聯合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際組織與世界發達國家都很重視學科分類體系標准化工作,紛紛制定相應的學科分類與代碼標准。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准(GB/T 13745-92)
自然科學: 110-數學 120-信息科學與系統科學 130-力學 140-物理學 150-化學 160-天文學 170-地球科學 180-生物學
農業科學:210-農學 220-林學 230-畜牧、獸醫科學 240-水產學
醫葯科學:310-基礎醫學 320-臨床醫學 330-預防醫學與衛生學 340-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 350-葯學 360-中醫學與中葯學
工程與技術科學: 410-工程與技術科學基礎學科 420-測繪科學技術 430-材料科學 440-礦山工程技術 450-冶金工程技術 460-機械工程 470-動力與電氣工程 480-能源科學技術 490-核科學技術 510-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技術 520-計算機科學技術 530-化學工程 540-紡織科學技術 550-食品科學技術 560-土木建築工程 570-水利工程 580-交通運輸工程 590-航空、航天科學技術 610-環境科學技術 620-安全科學技術 630-管理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 710-馬克思主義 720-哲學 730-宗教學 740-語言學 750-文學 760-藝術學 770-歷史學 780-考古學 790-經濟學 810-政治學 820-法學 830-軍事學 840-社會學 850-民族學 860-新聞學與傳播學 870-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 880-教育學 890-體育科學 910-統計學
《學科分類與代碼》使用說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學科分類與代碼表 GB/T13745-92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disciplines
1.主題內容:
本標准規定了學科的分類與代碼。
2. 適用范圍:
本標准適用於國家宏觀管理和科技統計。
本標準的分類對象是學科,不同於專業和行業,不能代替文獻、情報、圖書分類及學術上的各種觀點。
3. 相關術語:
3.1 學科:
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
3.2 學科群:
學科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屬性的一組學科。每個學科群包含了若干個分支學科。
4. 分類原則:
4.1 科學性原則:
根據學科研究對象的客觀的、本質的屬性和主要特徵及其之間的相關聯系,劃分不同的從屬關系和並列次序,組成一個有序的學科分類體系。
4.2 實用性原則:
對學科進行分類和編碼,直接為科技政策和科技發展規劃,以及科研經費、科技人才、科研項目、科技成果統計和管理服務。
4.3 簡明性原則:
對學科層次的劃分和組合,力求簡單明了。
4.4 兼容性原則:
考慮國內傳統分類體系的繼承性和實際使用的延續性,並注意提高國際可比性。
4.5 擴延性原則:
根據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具有高度動態性特徵,應為萌芽中的新興學科留有餘地,以便在分類體系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得到擴充和延續。
4.6 唯一性原則:
在標准體系中,一個學科只能用一個名稱、一個代碼。
5. 分類依據:
本標准依據學科研究對象,研究特徵、研究方法,學科的派生來源,研究目的、目標等五方面進行劃分。
6.編制原則:
6.1 本標准所列學科應具備其理論體系和專門方法的形成;有關科學家群體的出現;有關研究機構和教學單位以及學術團體的建立並展開有效的活動;有關專著和出版物的問世等條件。
6.2 本標准僅對一、二、三級學科進行分類。共設58個一級學科。門類排列順序是:A自然科學,代碼為110-180;B農業科學,代碼為210-240;C醫葯科學,代碼為310-360;D工程與技術科學,代碼為410-630;E人文與社會科學,代碼為710-910。相應五個門類為科技統計使用,不在標准中出現。
6.3 本標准中學科排列次序和級別與學科重要程度無關。
6.4 本標准納入了成長中的新興學科,萌芽中的新興學科暫不納入,充分反映了發展中的新興學科,並給學科的發展留有餘地,使之成為開放型體系。
6.5 在本分類體系,尤其在工程與技術科學分類體系中,出現的學科與專業、行業、產品名稱相同,但其涵義不同。
6.6 分類體系中的名稱,原則上用學科名稱,考慮實際應用及學科分類層次的需要,有少量「學科群」名稱出現。
6.7 一級學科根據情況,分別選用「××學」、「××科學」、「××科學技術」、「××工程」、「××工程技術科學」五種名稱。
6.8 交叉或具有雙重屬性的學科,可在兩處列類,只在一處給代碼,其相關位置不給代碼,在說明欄注「見×××·××××(代碼)」或「參見×××·××××(代碼)」。
6.9 一級學科下的分支學科,根據確定學科位置的不同特徵進行劃分,原則上取一個特徵,考慮學科特點及使用需要,對有些學科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特徵劃分。
6.10 本分類體系的學科遵循從理論到應用,從一般到個別,從抽象到具體,從通用到專用,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宏觀到微觀的排列順序。
6.11 標准中出現的學科分類層次和數量分布不均衡現象是各學科發展不平衡的客觀實際所決定的。
6.12 本標准對某些橫斷學科、綜合學科及某些特殊學科的處理方法。
6.12.1 分類表中的「信息科學」是指小概念,不包括「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與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技術部分,其性質與數學類似,排列在數學之後,考慮其發展前景,設為一級學科。「信息科學」和「系統科學」都以「控制論」、「系統論」和「資訊理論」為基礎理論,很難分開,故暫列在一類。
6.12.2 「環境科學技術」、「安全科學技術」、「管理學」三個一級學科屬綜合學科,本學科列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
6.12.3 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將「心理學」列入「生物學」下二級學科。「地理學」列入「地球科學」下二級學科,「人文地理學」入「地球科學」,屬特例。
6.12.4 「印刷、復印技術」入「460·55專用機械工程」下三級學科,屬特例。
6.12.5 「儀器儀表技術」入「機械工程」學科。通用的或自然科學中的「儀器儀表技術」學科集中列在「儀器儀表技術」下;專用的分別入其有關學科。
7.編碼方法:
7.1 本學科分類劃分為一、二、三級學科三個層次,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一級學科用三位數字表示,二、三級學科分別用兩位數字表示;一、二級學科中間用點隔開。其代碼結構如下:
××× · ×× ××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三級學科
7.2 二、三級學科設「其他學科」,用數字「99」表示。
7.3 標准中所有代碼,僅表示該學科在本分類體系中的級別和位置,不表示其他含意。

『肆』 新學期地理教研組工作計劃

堅持每兩周一次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或主題教學研究活動,重點學習了《回中小學教師職業道答德規范》、《常州市中小學教師「八要」和「」十不「》、《常州市新橋中學教師教學常規》、《地理學科教學常規》、《課改新課型》等,探討新課程背景下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積極穩妥地實施高中地理新課程,及時發現和解決新課程落實中產生的問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伍』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 「人類要發展, 一方面要面向未來, 另一方面要回到人類的源頭, 向我們的先輩吸取智慧.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應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接軌, 使其融入現代教育的體系之中.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在現有的學校教育系統中開辟中國優秀傳統教育的通道: 在不影響原有課程和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 在有關學科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充分利用第二課堂, 通過報告、講座, 或參觀、旅遊、表演、競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陶冶. 顯然, 這是各相關學科教師, 包括地理教師, 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1 、在地理教學中實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地理學是一門綜合科學, 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 地理學科融自然性和人文性於一體, 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所以, 地理學科易於同其他學科建立科際聯系, 包括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產生和發展於中國特定的地理舞台, 存在於某特定的地理環境中.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地理學科中多顯性分布在人文地理學, 諸如文化地理、聚落地理、旅遊地理和農業地理等分科知識中. 例如, 物質文化層面的中國古代耕作文化、南北方古民居和園林的不同文化特色、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名勝古跡等; 精神文化層面的宗教文化、風俗民情等.由此看來, 地理學科涵蓋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內容, 藉助於地理教學這一載體, 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是現實、可行的。
2 、將中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地理教學的具體措施
(1)努力挖掘知識元素, 精選相關內容。
在中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偉大成就中, 有些內容在地理教材中顯而易見. 諸如, 夏歷中十九年七閏法比古希臘天文學家默冬發現這個周期早160 多年; 我國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哈雷彗星和太陽黑子的記錄; 我國古代有關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論述等. 教授這些內容能夠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達到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 其中, 有些內容地理教師可通過查閱資料進行深入挖掘.例如, 關於地殼運動「滄海桑田」之變, 以前常常由珠穆朗瑪峰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引起學生興趣, 教師可進一步, 從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引入: 沈括於公元1074 年到河北西路(約在今河北省西部和河南省北部地區) 邊防去察訪時路過太行山麓, 發現「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 橫亘石壁如帶, 此乃昔之海濱」,便實現了滲透之功效.利用古代地理知識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要注意精選相關內容. 例如, 關於教材中的地圖知識, 我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顯著的成就, 但是在教學時要有選擇地介入. 關於經緯度制圖, 清朝康熙年間的《皇輿全覽圖》是最早採用經緯度制圖法測繪的地圖. 道光年間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是中國第一部採用經緯度制圖法編繪的世界地圖集. 該圖集在地圖投影的選擇上, 與現代地圖中根據區域位置和輪廓選擇投影基本吻合, 地圖符號的設計與現代地圖也有類似之處, 不同的國家採用不同的比例尺, 堪稱為中國制圖學史上一部關於世界地圖集方面的開創性著作。
(2)以多元化途徑營造教學氛圍, 創設學習情境。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出現於地理教學中, 往往是作為一些支撐知識用來論證和說明問題的. 教師要深入探討、精心設計, 採用靈活的方法以營造良好的氛圍, 在教學時限內既不喧賓奪主, 又能生動而鮮明地突出地理知識點, 同時起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之目的. 對於人文色彩濃郁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例如, 居住文化的地域性, 教師可以准備圖片資料, 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東北平原地區的口袋房、內蒙草原地區的帳幕(如蒙古氈包) 、華北地區的四合院、黃土高原的洞穴(如延安窯洞) 以及嶺南地區的干闌(如吊腳樓) 等,從中體會我國各民族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 關於風俗民情, 諸如民族服飾文化, 教師可以事先准備好相關民族服裝實物展示或讓學生穿戴好模擬表演, 使教學更生動, 在活躍的氣氛中理解各民族文化意識和民族性格.
③以構建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機制, 搭建互動平台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豐富, 具有廣闊的外延, 教師要善於讓學生走出地理課堂, 利用互聯網搜集或社會實踐調查, 發掘相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遺產與地方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 教師也可以有計劃地安排一些相關的報告、講座、參觀或旅遊, 注意尋找切入點, 針對一些問題鼓勵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 激勵他們大膽闡釋自己的觀點, 甚至提出有價值的創見; 還可以組織學生競賽、社團宣傳活動等, 讓學生在參與和探究中, 提高人文素養, 培養探索精神, 從而轉化為一種文化能力和人生智慧。
總之, 地理教師要充分挖掘、吸取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思想中有地理學價值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 用歷史和時代的眼光審視、甄別和探討, 根據時代需要在地理教學中加以融入和滲透, 把地理學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統一起來, 從而實現現代教育的總體目標。

『陸』 有關地理教研組的工作經驗介紹材料

復習七年來級上一學期自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感性認識,具備了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的。但也有一少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知識還系統,應。我將本著,嚴謹的教學本期教學工作,在新的學期里希望揚長避短,學生,力爭更的教學。

『柒』 政治歷史地理教研組的活動主題有什麼

政治教研組的活動主題:如何提高政治學科課堂討論有效性

通過「同課異構」聽評課活動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當下政治課堂討論呈現的問題。 教師在課堂上用好課堂討論這一教學形式,提高其有效性,使學生的思維能變得發散而流暢,能變通而有獨創,避免觀點、目的、心理和方法的定勢,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也對教學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保障。

2、積極展開課外的活動。如組織研究性課題的展開,選擇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地理相關的課題,組織學生開展調查研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的探索精神,養成合作交流的團隊精神。如開設地理學科講座,豐富學生的地理學科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捌』 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1)人地協調觀
指人們對人類與回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答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的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2)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 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3)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和對人類活動的評判必須藉助綜合思維。 將地理的綜合思維確認為地理核心素養是基於對地理學科內容和學習思維綜合性的考慮。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