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教學與農業生產

地理教學與農業生產

發布時間: 2021-02-16 06:23:15

⑴ 如何復習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

地圖總是混,氣候類型背不過。

說實話,如果對地理沒興趣,就只有死記硬背,但是一定要告訴自己:我可以背過,不要說自己不行,心理上要給自己暗示。試著去自己畫圖,一定要記得一點:相信自己能背過;氣候類型什麼的,你就按照老師劃分的,分門別類的一類類加上地理位置的背,背完一類就默寫,可以給父母或者同學背,一定要記住,背過後給去找地圖看。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我的經驗了。

要知道,基礎最重要,各種概念、區域劃分、特徵之類的一定要記牢。

但是提高的話,我就講講經驗吧。

地理分為自然;人文;區域。

總的來講,自然是要一章章啃,那個要多做題,一般的書沒什麼用,講的都是套話,推薦買些高考模擬題做做那個《三年高考五年模擬》,好像是叫這個名字,要不就是《三年模擬五年高考》,還有《十年高考》,有錯題不管簡單還是難,一定要去問老師千萬不要留死角;
啃得時候要多看圖,記住所有的大體內容,三圈環流氣候地形,都是圖;教你一招,學畫地圖,要快速畫經緯網與世界地形輪廓,找特殊點並且一定要讓輪廓與經緯度吻合,最終在大腦里形成一張圖,自然地理你就沒問題了;

人文則不是太難,自己感覺關鍵在於記概念,特別是各類分類,一定要記牢。剩下的就是多看些材料,亂七八糟世界各地。

區域的話按照老師講的來,事實上老師不是很重視區域地理,而且復習到這時你的基礎應該很牢固了。此時做模擬題吧……做各類卷子吧,區域地理還是做開始我推薦的書就行。政治和歷史基本上就是靠抓關鍵點。

這樣的話,文綜應該沒問題。

當然了,我也只是介紹經驗,還地看你自己。

相信你可以的,加油
高三地理需要復習的內容多而雜,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又分散覆蓋在初、高中的八本教材能中。學生往往是學了新的,忘了舊的。究竟如何搞好高三的地理復習,是每個高三老師都要面臨的問題。下面是本人在近幾年的高三復習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體會,僅供同行借鑒或參考。
一、制定整體教學復習計劃
高三復習大體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抓好基礎知識的復習,也就是對初、高中八本教材的全面復習。第二階段,精選一套有價值的復習資料,做好學科內綜合練習,同時在復習過程中穿插進行一些必在的測試,測試的試題要注意精選。第三階段,編寫具有一定綜合性的練習試卷,進行模擬測試。在高考前留下一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考試心理訓練,教給他們一定的應試技巧。
二、全面復習,突出重點
從近幾年的地理高考來看,試卷並不注重強調知識的覆蓋面,尤其是今後的試題,逐步以知識立意轉化為能力立意,著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實際能力。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在全面復習的基礎上突出重點。
三、做好學習和復習方法的指導
好的學習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整個高三復習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首先,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重點地讀書,讀自己認為有缺漏的部分,或者是掌握不夠的部分。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歸納總結,及時反饋,及時糾錯,從而在心理方面為高考做好准備。同時,還要讓學生注意總結解題經驗,探索解題規律,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提高審題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掌握了較好的學習方法,學習起來才會主動、輕松,才有針對性,學習效果才會提高。
四、精講精練、講練結合
要堅持講解與練習有權機結合的原則。講,要有針對性,除重點、難點外,側重講解復習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注意知識的綜合,突出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應變能能。練,以限時訓練為主要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使之逐漸適應高考的要求。訓練的試題既要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泥於教學大綱,要注重能力型和應用型,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審題和解題能力、科學的思維能力、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知識的滲透能力。評,教師要做到趁熱打鐵,及時講評,講評越及時效果越好。因為時間過長,逐漸淡忘,學生就失去了積極性和學習動力。講評要注意突出重點,重在指導,不應只作簡單的重復,不能以題論題。
五、提高課堂45分鍾的效率
教師必須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在課前必須做好充分准備,盡可能使課堂的信息量增大,加上生動的語言表達,理論聯系實際,講練結合,使直觀性、趣味性和知識性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知識。
六、建立「改錯本」
在高三復習的過程中會經常測試,而學生在每次測試中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錯誤,因此建立「改錯本」是復習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考生在考試中所犯的錯誤通常在腦子中印象很深,為避免同一錯誤的再發生,建立「改錯本」是十分必要的。老師每講完一份試卷,讓考生在「改錯本」上將錯誤訂正,並作正確的分析、歸納、總結。每次考試前,重新檢查一下自己所做的錯題以及錯誤的原因,充分加以重視,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這樣,經多次反復,加強記憶,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做題時認真思考的習慣,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強化訓練
從資訊理論的原理來看,學習是由信息的輸入、貯存與輸出三個過程組成。信息輸入包括聽課、閱讀和理解,信息的貯存靠記快實現,信息的輸出是指知識的再現和運用。三個過程關系密切、缺一不可,但考試主要是通過信息的輸出來實現。因此,要想提高考試的成績,平時就必須加強對知識輸出的訓練。加強訓練是一種高度的知識訓練,通過訓練能大大提高學生輸出知識的能力,提高成績。
八、注意高考信息的收集
高考信息把握正確,方法明確,針對性強,復習效率才會提高。因此,必須注重高考信息的收集。教師要重視對《考試大綱》的研究,重視對歷年高考地理試題的分析和比較,從中發現高考地理試題的特點和變化趨勢,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題的有關信息,研究復習教學的對策,准確地進行復習,避免盲目性,提高復習的效果。
如果認為我回答的好記得給贊哦。
kcliadakvd75480050182016-12-23 11:16:58

⑵ 農業區位因素地理教學設計的設計意圖怎麼寫

設計意圖就是你在教案中設計的題目和環節是為了達到什麼效果、讓學版生了解什麼。
權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⑶ [高中地理]黃土高原農業生產的優勢與問題

黃土高原光溫資源豐富,加上每年400~600mm天然降水和極其深厚、適宜種植的壤質黃土,給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創造了非黃土區一般所不具備的條件和優勢。據對光、熱、水資源的估計,加上現代良種優化栽培技術,其生產潛力應在每畝300~400kg以上。因此,諸多學者認為,黃土高原是我國未來糧食生產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目前農業人均耕地4.5畝,有的地方高達10畝以上。故從數量上看,有一定的優勢。
制約黃土高原糧食增產的主要因素有:
(1)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嚴重主要是由於地形起伏較大、降雨集中和植被覆蓋率低所致。諸多專著中的數據足以佐證,本文不再贅述。
(2)土壤乾旱、缺肥。乾旱主要是由於天然降水利用不科學所致,本來每年400~600mm的降水基本可以滿足農作物耗水需求,問題是地表徑流大約佔了其中的5%~10%,地面無效蒸發大約佔40%~50%。因此,從整個黃土高原地域來看,糧食產量至今仍受制於「大旱大減產,小旱小減產,不旱不增產」的規律。如果目前低下的農業生產條件沒有大的改觀,「靠天吃飯」的狀況永遠不會改變,糧食增產也就無從談起。至於缺肥,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本區平地少坡地多,川台、塬(澗)地合計占總數的25%,其餘75%皆為跑土、跑水、跑肥的坡耕地,其中8%~20%為坡度大於25%以上的陡坡耕地。人為因素主要是,養分總量投入少及肥料營養元素配比不合理,造成糧肥比(投入單位純量養分所生產的作物產量)低。
(3)農業生產粗放、投資少。由於黃土高原固有的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乾旱和其它災害,要獲得與我國其它地區同樣的單位產量,其能量投入較高,但目前無法滿足應有的投入。

⑷ 淺議農村地理課怎樣利用鄉土地理結合課堂教學

一、在課堂教學中從鄉土材料導入,使學生能順利進入學習狀態
目前,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採用案例分析編寫的,這種方法將地理課的綜合分析和具體分析有機結合起來,有利於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是,教材往往是具有全國性的,甚至是具有世界性的,有的內容學生沒有接觸到,有的甚至聞也未聞,對教材內容、知識點十分的陌生。地理知識中一些抽象、復雜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難以理解,造成學生學習的障礙,形成難點。而有些問題雖然就知識本身並不難,但教師感到難教,不知從何說起,不知怎樣才能講明白,這些地方往往也成為教學的難點,盡管老師在講台上費盡心機,學生還是一片茫然。那麼,怎樣才能使這些問題化難為易呢?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能從學生最熟悉的鄉土地理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對鄉土地理耳濡目染,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教師在課堂恰當地選擇家鄉的地理案例,加以引導,從而拉近學生與地理課程的距離,啟發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那就迎刃而解,事半功倍,教學效果更為顯著。比如在學習世界語言時,課本中的「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種語言,其中大約有30%有文字,70%沒有文字」。怎樣才能讓學生容易和真正地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首先請同學們用本地的、不同的方言說出一句話,並用本方言文字寫出來,這樣就有好多的同學是不能用本方言文字寫出來,能寫大多是用漢語來寫的。再讓同學們交流、對比哪種語言有文字,哪種沒文字,最後由我來總結出本地的語言哪種有文字,哪種沒文字,這樣學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又如在講世界的聚落時,我就充分利用鄉土地理來設置情境問題進行教學。農村學生來自各個自然村坡,有的村坡僅有幾戶人家,有的幾十戶,有的上百戶,另外大多學生都到過農村的集鎮、縣城,甚至到過省城的。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村坡有多少戶人家,約有多少人口,自己的村坡大還是集鎮大?然後我再小結,不管自己村坡有多少戶人家,有多少人口都是一個聚落,也不管城鎮和城市有多大它同樣是一個聚落。
二、結合課堂教學學習鄉土地理地知識,積累鄉土地理信息
農村學生雖然身處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可是他並不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該把教學內容與鄉土地理有關的知識點結合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鄉土地理知識,使學生不斷地儲備鄉土地理知識。從鄉土地理導入新的知識點,又從新的知識返回實在的和生活中的鄉土地理,學生能更容易的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比如,在學習世界氣候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想幾天來學校的天氣情況,是否下雨,氣溫的高低,再讓學生回顧一下,我們家鄉是春節(過年)時候冷,還是現在時候冷,什麼時候氣溫高,什麼時候氣溫低,導入新課程。學習後我又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指出我們家鄉是屬於什麼氣候類型、氣候特徵。並以我們自己家鄉的氣候類型、氣候特徵作為參照,讓學生更能真正地了解世界各種氣候類型、氣候特徵。
三、利用課外學習鄉土地理知識,養成觀察鄉土地理習慣
鄉土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善於把在生活中和活動中,發現有與地理課相關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象加以比較、總結。比如:當地的氣候有什麼特徵,屬哪種氣候類型,農業生產以什麼為主;本地區流行多少種語言,是否有文字等等。在每一個章節的教學中,我們要作好備課工作,深入鑽研教材,並且思考當地哪些材料與本課內容相關,如何把鄉土材料與課本內容結合起來,怎樣才能達到哪些教學目標等。同時要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教給學生如何觀察本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比如觀察的順序,由近到遠,又要由遠到近,由整體到部分,觀察後要做比較和總結。
結合鄉土地理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實的地理知識基礎,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識運用於觀察鄉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師要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學生也要求具備豐富的地理知識,具備良好的地理素質,才可能在實踐考察中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有目的地布置一些課外作業,讓學生鄉土地理進行觀察。比如講授氣候,就可以讓學生對學校或者家庭周圍的氣候情況做觀察記錄,包括溫度,降水等。對一年的氣溫、降水總趨勢可以根據自己平時的觀察印象,也可以向長輩請教。那麼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際調查,他們對於我們當地的氣候的狀況就會有很深刻的認識,從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國的氣候特點。適時的教育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來說,就是終身受用的知識。
四、結合鄉土地理教學要適時,適度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既不可能把所要講的事物和現象都搬到學生眼前,也不可能都前去觀察。我們只能具體地分析和鑽研教材,充分利用學生所熟知的鄉土地理做為引導,以加快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加深學生對所學地理概念的印象,讓學生從對家鄉環境、生活的感知中,真正走進世界。

⑸ 高中地理學科中的農業生產方式和耕作方式二者的區別

關於「生產方式」和「耕作方式」的概念辨析
在《基礎訓練.必修二》(嶽麓版2007年9月第2版)第一課能力提升部分中有一選擇題如下:
古代中國最主要的農業耕作方式是:B
A.大規模簡單協作方式耕作土地 B.採用鐵農具和牛耕
C.採用曲轅犁和耬車 D.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
但對照人教版的(2007年1月第3版),其第4頁稱「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到第5頁又稱「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到第6頁則稱「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經歷了從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的變化」。對於「耕作方式」的用法前後矛盾。而嶽麓版(2007年6月第2版),其第2頁稱「原始農業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種」,到第3頁又稱「由此出現了藉助鐵農具和牛力的農業耕作方式」,到第5頁「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一目中則稱「我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在不斷發展進步。」對比兩個版本的教材不難看出,他們都認同將「耕作方式」看成「生產方式」或「經營方式」或「組織方式」,也就是從「千耦其耘」的集體協作到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個體農耕。據此本題的答案就應該選D。但《歷史課程標准(實驗)解讀》(2003年12月第1版)中則談到,「在農業生產中,主要耕作方式是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也就是說耕作方式主要是指生產工具的使用和生產技術的進步。而本人也查閱了工具書得知:耕作方式是指用各種方法處理土壤的表層,使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包括耕、耙、鋤等。換句話也就是說使用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對土地精耕細作,使之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而生產方式是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謀得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界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體系。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是生產力,其社會形式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兩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一。據此,該題中選項A、D則屬於生產方式的范疇,起初由於農具原始,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所以只有投入大量的勞動力進行簡單的協作生產;而隨著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也應運而生;而選項C中曲轅犁和耬車則屬於生產工具的范疇,它的出現提高了耕作技術;選項B中鐵農具和牛耕則是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結合,這種耕作方式引起了生產組織的變化,使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這種生產方式成為可能。

⑹ 1、地理與生產活動:人類的生產活動要受到地理環境的___和___ (1)農業生產:必須___ (2)興建......

制約和影響 因地制宜
好的。我自然地理很好。

⑺ 高中地理必修二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有哪些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版荒漠權化;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⑻ 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

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相互依賴的關系。地理環境可以決定當地農業的一切,比如種植的植物和當地所生活的動物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和動植物的特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