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地理學
❶ 求地理常考的幾種農業植物及其所需要的環境
同學你好
油 菜:喜溫暖氣候,肥沃土壤。
芝麻:喜溫耐旱,要求積溫在3000℃以上,不耐霜,不耐澇。
胡麻:耐寒、耐旱、耐瘠薄作物,喜冷涼、溫潤的氣候條件,對熱量要求不高,
生長期短(西北內陸地)區
甘蔗:喜高溫,需水肥量大,生長期長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甜菜:喜溫涼,耐鹽鹼、乾旱,生長期短。氣候溫涼的中溫帶地區。
小麥:耐旱耐寒耐鹽鹼,我國冬小麥(暖溫帶或亞熱帶)和春小麥(中溫帶)的
分界線為古長城(或3500℃積溫線),冬小麥一般秋播夏收,春小麥一般春播夏收
茶葉:喜高溫多雨的氣候及排水條件良好的坡地(怕澇),酸性土壤 水稻:喜高溫、多雨,水分條件較好的平原 蘋果: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
玉米:性喜高溫,多分布在夏季高溫多雨
柑橘:喜溫潤,怕寒冷氣候濕潤的亞熱帶丘陵地區(一般分布在長江以南,但成都
平原例外)
蘋果:喜光、較耐寒濕潤、半濕潤的暖溫帶地區
大豆:為中溫作物,要求積溫在2000℃—3000℃,需水較多,對土壤要求不嚴 棉花:喜光熱充足、耐旱、忌漬,土質疏鬆,有灌溉水源(長絨綿:日照充足、
溫差大、氣候乾燥、需灌溉的地區)
黃麻:喜高溫濕潤氣候和肥沃的沙質土壤,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熱帶
作物)
蕉麻:適宜在排水良好的肥沃松質沙土中生長
花生:喜溫乾燥、砂質壤土,要求積溫在3000℃以上,不耐霜,主要分布在溫
帶、亞熱帶的沙土和丘陵地區
芝麻:喜溫怕澇
油棕: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熱帶作物)
咖啡:高溫多雨、無霜害、年均溫在20°—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800
毫米,蔭蔽較好,濕度較大的山地生長(熱帶作物)
可可:較高的溫度、濕度和雨量分配均勻(熱帶作物) 劍麻:喜高溫耐旱(熱帶作物) 橡膠:喜高溫多雨(熱帶作物)
亞麻:喜涼爽濕潤氣候和肥沃壤土,長日照作物
油棕:喜高溫多雨、充足陽光和濕潤肥厚的沙壤土(熱帶作物) 棗椰:具有耐旱、耐鹼、耐熱而又喜歡潮濕的特點。 向日葵:喜溫又耐寒的作物
油橄欖:生長能力強,耐旱喜光,能耐較高的氣溫,並適於在多種壤上生長,且
壽命長
青稞:具有獨特的耐高寒特點
煙草:喜溫、喜光、好肥、怕旱、怕澇、易染病害等特徵。
獼猴桃:光照充足、靠水源,雨量適中、濕度稍大地帶,疏鬆、通氣良好的沙質
壤土或沙土,或富含腐殖質的疏鬆土類的丘陵山地 辣椒:喜高溫、多濕的氣候條件,不耐低溫的植物
❷ 高中地理有關農業的知識點有哪些
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
⑴ 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
① 氣候濕潤多雨;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產青稞的自然條件:地勢高,氣溫低,溫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羅河三角洲南疆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條件。
⑷ 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 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草原優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 ③ 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⑸ 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
① 緯度高,氣溫低,雲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社會經濟條件
⑹ 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利: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
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
①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於棉花生長;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⑺ 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
① 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
② 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⑻ 熱帶經濟作物經營方式:企業化種植園 。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 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
① 繼續發揮優勢,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 ② 狠抓糧食生產,努力增產糧食;
③ 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④ 加強南南合作;⑤ 加強南北對話,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⑼ 非洲糧食問題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② 自然條件惡劣; ③ 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乾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
① 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 ② 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⑾ 復種指數問題:
① 俄羅斯復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緯度較高,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
② 澳大利亞復種指數問題:緯度較低,但復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 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小麥復種指數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復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 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 中國復種指數高的原因:緯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於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於中國,其原因是:
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
① 美國、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乾旱區面積相對較小;
② 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乾旱區所佔面積大。
⒀ 城市郊區農業問題: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肉、蛋、奶及園藝業 分析區位: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 市場消費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
④ 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⒁ 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地區、 美國
基本特徵: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商品率高;
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② 地形平坦開闊; ③ 耕地面積廣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①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 ②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場廣闊;
⑤ 工業比較發達; ⑥ 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熱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異同:
相同點; ① 農業地域類型相同; ②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
③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場廣闊; ⑥ 工業比較發達; ⑦ 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 ① 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異; ③ 專業化水平不同;
④ 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⒂ 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社會經濟因素:① 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2)農作物地理學擴展閱讀
全書概括
《高中地理》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該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學習地理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
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路圖,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組成的網路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復習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區位選擇)、成因、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❸ 【地理方面的知識】農作物具體成熟月份
1.春小麥和冬小麥主要是考查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兩地的區別,華北平原因為冬季版溫度較高,所權以種植冬小麥,東北平原冬季溫度低,種植春小麥;玉米一般是北方種植的農作物,高考一般會考到東北平原。
美國農業分布情況是:東北部—乳畜帶;東部—棉花帶;東南部—亞熱帶作物帶;中北部—春小麥、玉米帶;中部—冬小麥帶;中南部—混和農業帶;西北部—小麥和林牧業區;西部—畜牧和灌溉農業區;西南部—地中海農業區。考題涉及到美國農業的,一般會考美國五大湖區和西南部的地中海。
2.九月丹桂飄香(八月十五桂花香),三月桃花開,十一月左右楓葉紅;高考考題中一般會有山頂上的桃花開(比平原上的桃花開得遲)。
3.高山放牧主要考的是四季的變化,冬季肯定不會在山頂放牧;候鳥遷徙,主要是考春季和冬季,候鳥往南飛表示冬天快來了,候鳥往北飛,預示著春天就要來了等等。
一時沒總結好,有什麼要問的話,我說不定可以幫幫你哦!
❹ 幫我找下我國主要農作物及其主要產區的資料(關於地理的學習資料的)
1、小麥,冬小麥主要分布在華北及其以南的地區,秋種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種植和收獲季節大致與冬小麥一致。(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種秋收
3、水稻在全國種植普遍,可結合各地的種植制度來確定其種植和收獲季節。如東北地區,一年一熟,則是春種秋收;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年兩熟,有的田地是種雙季稻(即一塊地中一年種兩次水稻),雙季稻中,早稻是春種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搶收早稻,搶插晚稻,故將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這段時間稱為雙搶),晚稻是夏種秋收(11月初收完)。還有一種是稻麥連種,即當地的冬小麥收獲後再種水稻,則這種水稻是夏種秋收(它收獲不久再種小麥或油菜)。一般考試只考雙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區(如海南)可種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為廣泛,經山東丘陵和遼東丘陵最多,為春種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閩丘陵、兩廣丘陵、雲貴等地也有較廣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種秋收。
5、大豆主產區在東北平原。根據當地一年一熟的情況,可推測出是春種秋收。
(1)稻穀 集中產區主要在秦嶺—淮河以南的東部平源、丘陵地區;川、滇、黔、鄂、湘、桂、粵、閩、贛、浙、皖、蘇、滬13個省、市、區
(2)小麥 冬小麥在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種植廣泛,集中產區則以秦嶺—淮河以北,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和山西5省為主,其次是長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蘇等省份。
春小麥分布以長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區為主.
(3)雜糧 我國把玉米、高粱、穀子、薯類、大豆等統稱雜糧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區,以華北、東北和西南各省最為集中,其中以華北最多,東北次之。
②高粱:全國大部分省區都有種植,東北和黃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穀子:也稱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內蒙古、晉、冀、吉、豫、陝、魯、遼9省區
④薯類:以甘薯為主,主要產區是珠江流域、長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以及華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區。馬鈴薯生產以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各地為主要產區,其中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播種面積和產量,都佔全國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國
1、小麥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冬小麥主要分布在華北及其以南的地區,秋種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種植和收獲季節大致與冬小麥一致。(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農諺:「寒露籽,霜降麥」,說的是當地一般在寒露時種油菜,霜降時種小麥。它們一般在端午前後收獲,北方地區收獲季節要晚些。故稱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種秋收
3、水稻在全國種植普遍,可結合各地的種植制度來確定其種植和收獲季節。如東北地區,一年一熟,則是春種秋收;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年兩熟,有的田地是種雙季稻(即一塊地中一年種兩次水稻),雙季稻中,早稻是春種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搶收早稻,搶插晚稻,故將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這段時間稱為雙搶),晚稻是夏種秋收(11月初收完)。還有一種是稻麥連種,即當地的冬小麥收獲後再種水稻,則這種水稻是夏種秋收(它收獲不久再種小麥或油菜)。一般考試只考雙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區(如海南)可種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為廣泛,經山東丘陵和遼東丘陵最多,為春種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閩丘陵、兩廣丘陵、雲貴等地也有較廣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種秋收。
5、大豆主產區在東北平原。根據當地一年一熟的情況,可推測出是春種秋收。
❺ 地理經濟作物,農作物有哪些
經濟作物有:
纖維作物。常見有棉花、大麻等
油料作物。常見的有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等(大豆也是常見的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常見的有甘蔗、甜菜等。
其他作物。主要包括煙草、茶葉、薄荷、咖啡、啤酒花等。
農作物有:
禾穀類作物 一般屬禾本科植物。常見的有稻、麥、玉米、高粱等。
豆類作物。屬豆科植物。常見有大豆、蠶豆、豌豆、綠豆、菜豆、小豆等。
薯芋類作物(也稱根莖作物)。植物學上的科屬不一。常見的有甘薯、馬鈴薯、豆薯、木薯、山葯等。
❻ 地理上,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生長期生長時間都是指什麼
生長期:1 對於某種作物來說,作物從播種到成熟的時期,如梅樹為180天
2 對於某地區而言回,指在此地,這種作物可能生長答的時期,如我國東北生長期比南方短
作物生長期:用一個例子來解釋:比如,地理學上講的水稻在南方一年兩到三熟,而在北方一年一熟.
A是從一年的宏觀上說的.我們先假設水稻從栽種到成熟平均要3個月.那麼,A答案是問的生長時間,這樣的話,南方的水稻就有兩到三個生長時期,就是6個月或者九個月,而北方一年一熟,所以只有三個月的生長期.因為它問的是一年的生長期,是一個宏觀的量,所以不難看出南方水稻的生長期長於北方2-3倍.
B則是一個微觀的量,它是從一個生長期中著手的.因為從播種到收獲這是一個生長期,由於南方水熱條件好,水稻成熟可能只需要2個月,由於北方水熱條件不如南方,所以水稻成熟需要4個月或者更久.因此,按照這種方向來看的話,北方的生長期肯定長於南方咯
❼ 地理農作物怎麼背 各農作物的生長條件
作物的抄生長條件主要是氣候,主要考襲慮水源、地形、土壤、溫差、光照等.但是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側重,比如新疆就要寫灌溉水源、晝夜溫差,華北就要寫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江南地區就要寫氣候濕潤、土壤呈酸性適宜某些植物(茶樹、柑橘)的生長···
其實回答某地區適宜某種農作物生長的條件,無非就是看一下這種作物相比於其他作物,對生長環境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參考這些要求,再看這個地區能不能提供這些條件,能的話,就寫下來,答案肯定就是這個地區能滿足而別的地區不能滿足的條件.當然,寫答案要用地理語言.給舉個例子吧,比如中亞的棉花生產很有名,而中亞種植棉花的有利條件就是:氣候乾燥、地形平坦、土質適宜、灌溉水源充足、光照時間長,再有人文因素就是這里種植棉花的歷史悠久,經驗積累,政策扶持
地理不難學,加油!
❽ 農業地理學的農業地理學發展簡史
農業地理學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內容已有較悠久的歷史,但成為一門學科則是近百年來的事。 19世紀是地理科學和農業科學革新和深化的時期,為農業地理學的發展准備了基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德國農學家J.N.施瓦茨和英國農學家A.揚分別描述德國、比利時及英格蘭的農業情況,特別注意農業地域差異及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兩人為農業地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期的德國農業經濟學家 J.H.von屠能發表的《孤立國對於農業及國民經濟之關系》(1826),首次探討不同農業類型和集約水平分布的規律性,創立了農業區位論。這個理論為百餘年來農業地理著作所廣泛引用。近代地理學創始人 A.von洪堡的植物地理著作中,包含大量農業地理內容;C.李特爾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與歷史的關系》著作中,也有大量農產品地理分布的內容。 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是農業地理學蓬勃發展時期,不滾出現了大量的專題性、部門性和區域性農業地理著作,也出現了綜合性農業地理理論著作。這些農業地理著作,可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①統計的農業地理,又稱農產品地理或農業商業地理,主要是利用大量統計資料編制各種農產品的分布圖,分別研究產品的生產和運銷。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T.H.恩格布雷希特關於北美洲、熱帶以外地區、印度、俄國、德國等農作物地理分布和圖集的一系列著作,英國G.G.奇澤姆的《商業地理手冊》(1889年初版,1966年已出至18版),美國V.C.芬奇和O.E.貝克的《世界農業地理》(1917)等。
②生態的農業地理,著重研究自然條件同農業生產的關系。就某種單項自然條件如農業氣候、土壤等或某個地區進行研究的著作較多,也出現綜合性的著作如:生態作物地理、生態家畜地理、農業生態學等。從生態學觀點研究農業地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為農業生態系統的研究,認為一個地方的農業系統不過是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農業利用與修改的結果,這是農業地理學的最新趨向之一。
③土地利用與小區域農業地理研究,20世紀20~3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一批地理學家倡導廣泛開展小區域農業地理野外調查,填制土地利用圖和多種農業地圖,發表了一大批論文,從理論到方法均有總結。原來以商業地理研究見長的英國,在L.D.斯坦普的倡導下,於30~40年代開展了大不列顛土地利用調查制圖工作,完成了全套大不列顛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 146幅及分郡土地利用調查報告9大卷,這是英國最重要的農業地理著作。在1949年第16屆國際地理大會上,國際地理聯合會根據英國的經驗成立了世界土地利用調查委員會,開展世界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的編制工作。
④大區域農業地理研究,是農業地理文獻最多的課題,著名的有美國從1925年開始在《經濟地理學》季刊中連載 19年(1925~1943)共達1400頁的世界6大洲農業區域地理。以國家為范圍的農業地理專著也陸續出現,著名的有德國(1936)、義大利(1948)、挪威(1954)、民主德國(1959)、丹麥(1959)、羅馬尼亞(1968)、英國(1971)等。
⑤農業景觀地理,盛行於德、法等國,認為農業地理學主要不是研究農業生產本身的問題,而是全面描述研究農業活動所引起和制約的文化景觀或農村景觀,如土地利用形態、田塊形態、農村道路、農舍、村落以及農業過程的其他物質表徵。代表性人物有德國的L.H.魏貝爾、E.奧特倫巴,法國的D.福謝、P.O.L.喬治、A.梅尼耶等。⑥為計劃經濟服務的農業地理研究。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了實行農業生產的計劃發展,強調開展農業區劃、土地合理利用、農業分區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的研究。代表性人物有蘇聯的A.H.拉基特尼科夫、И.Ф.穆科梅利、П.А.列圖諾夫,民主德國的W.魯比謝克、E.呂本扎姆,波蘭的J.科斯特羅維茨基,匈牙利的G.恩耶迪等。 大約從50年代中後期開始,農業地理學研究開始出現了一些重大變革,主要表現在:①調查研究手段的革新,從50年代以來,航攝照片、自動化制圖、電子計算機等手段日益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地理研究工作,使工作者從過去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分析問題,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減少差錯,提高精度。②數學方法的引進,與電子計算機等工具同時採用的各種數理統計方法、現代數學方法日益廣泛地引入農業地理研究,如線性規劃、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系統分析、博弈論、集合論、網路分析、控制論等,使農業地理研究由單純描述狀態走向定量化。③理論的引進及模式的建造,一些學者採用演繹法,從經濟學或相關科學引進理論,制定假說及數學模式。這種浪潮和地理數量方法結合起來,從50年代末期起盛行於英、美,迄今已在兩國農業地理中佔有較大優勢,主要理論是農業區位論和農業決策論。④理論性農業地理著作的涌現,50年代以前關於農業地理學理論著作只有少數文章。50年代以來,農業地理學理論性專著已出現10餘種,如聯邦德國奧特倫巴的《普通倆業地理學和工業地理學》(初版,1953;第3版,1970),法國福謝的《農業地理學》(1949),蘇聯拉基特尼科夫的《農業地理學》(1970),美國H.F.格雷戈爾的《農業地理學:研究課題》(1970),英國L.J.西蒙斯的《農業地理學》(1968初版,1979再版),J.R.塔蘭特的《農業地理學》(1974)等。在這些著作中盡管理論觀點分歧很大,但它的大量涌現是農業地理學走向成熟的標志。中國農業地理學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30年代初張心一的《中國農業概況估計》(1932)所編制的各種農產分布圖,是中國最早的成套農業地圖。胡煥庸的《中國之農業區域》(1936)、金陵大學出版的《中國土地利用》(1937),是抗戰前的代表性著作。抗戰時期在西南地區進行小區域農業地理調查,填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積累了資料和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農業地理學在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道路上有了蓬勃發展,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農業地理學。主要工作可歸納為4個方面: ①考察研究工作。在黃土高原、黑龍江流域、新疆、寧夏及內蒙古、雲南、華南、川滇西部地區、西藏等地資源綜合考察中,進行自然資源農業評價、農業布局和農業地理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②農業區劃工作。從50年代以來先後進行了農業地理界線的調查和農業區劃方法論的研究工作。同時配合國家發展農業計劃的需要,在 3次農業區劃工作高潮中(1953~1955,1963~1966,1978年以後),農業地理工作者參與了調查評價農業自然資源、研究農業布局和制定農業區劃方案工作,為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做出了貢獻。1981年出版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是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③區域性農業地理專著的編寫。1973年開始編寫的《中國農業地理叢書》,是一套全面反映中國農業地理情況和特徵的著作,已出版的有《中國農業地理總論》(1980)及江蘇、上海、寧夏、四川、雲南、湖南、陝西、湖北、江西、新疆、青海、西藏、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的農業地理。1981年開始編寫《世界農業地理叢書》,已出版的有非洲、蘇聯的農業地理等。
④土地利用調查和制圖。50年代以來,為配合各地制定農業生產發展規劃的需要,開展了小區域的土地利用和作物布局的調查研究。1979年以後,開展了全國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的編制和土地利用研究工作。
❾ 高中地理學科中的農業生產方式和耕作方式二者的區別
關於「生產方式」和「耕作方式」的概念辨析
在《基礎訓練.必修二》(嶽麓版2007年9月第2版)第一課能力提升部分中有一選擇題如下:
古代中國最主要的農業耕作方式是:B
A.大規模簡單協作方式耕作土地 B.採用鐵農具和牛耕
C.採用曲轅犁和耬車 D.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
但對照人教版的(2007年1月第3版),其第4頁稱「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到第5頁又稱「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到第6頁則稱「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經歷了從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的變化」。對於「耕作方式」的用法前後矛盾。而嶽麓版(2007年6月第2版),其第2頁稱「原始農業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種」,到第3頁又稱「由此出現了藉助鐵農具和牛力的農業耕作方式」,到第5頁「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一目中則稱「我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在不斷發展進步。」對比兩個版本的教材不難看出,他們都認同將「耕作方式」看成「生產方式」或「經營方式」或「組織方式」,也就是從「千耦其耘」的集體協作到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個體農耕。據此本題的答案就應該選D。但《歷史課程標准(實驗)解讀》(2003年12月第1版)中則談到,「在農業生產中,主要耕作方式是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也就是說耕作方式主要是指生產工具的使用和生產技術的進步。而本人也查閱了工具書得知:耕作方式是指用各種方法處理土壤的表層,使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包括耕、耙、鋤等。換句話也就是說使用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對土地精耕細作,使之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而生產方式是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謀得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界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體系。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是生產力,其社會形式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兩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一。據此,該題中選項A、D則屬於生產方式的范疇,起初由於農具原始,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所以只有投入大量的勞動力進行簡單的協作生產;而隨著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也應運而生;而選項C中曲轅犁和耬車則屬於生產工具的范疇,它的出現提高了耕作技術;選項B中鐵農具和牛耕則是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結合,這種耕作方式引起了生產組織的變化,使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這種生產方式成為可能。
❿ 地理方面(農作物生長)
、中國的農業
主要內容見已發的農業相關內容補充
⑴ 種植業
A.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廣義的農業包括耕作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在我國,種植業是農業的主體。種植業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適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夠的供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光照、熱量和水分,世界上農業發展較早、農業發達的地區多分布在降水適中的熱帶、溫帶平原地區。我國的種植業區也主要分布在濕潤、半濕潤的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區。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我國南方和北方的農業在耕作制度、農作物種類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
分布 主要分布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
成因 這些平原地區,屬於我國季風區,溫度和降水條件好,屬濕潤和濕潤地區,同時平原廣闊,有利於種植業的發展
地區差異 北方 南方
秦嶺-淮河一線以北,主要是旱地,灌溉多採用水澆形式。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棉花、花生、甜菜等。東北地區一年一熟,華北平原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秦嶺-淮河一線以南,主要是水田,廣泛種植水稻。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也較廣。大部分地區一年兩熟至三熟
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我國人口眾多,糧食的需要量大米,人口增長快,人均糧食產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對糧食產量影響很大
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 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②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質量
積極發展多種經營 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要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我國的農業生產是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相應地建成立了九大商品糧基地,和商品糖、油、棉等基地,以貫徹"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還要貫徹"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和"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方針。
B.我國的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的比較
基地類型 分布地區
商品糧基地 九大基地:①生產條件和基礎好的地區: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②增產潛力較大的地區:江淮地區;③糧食商品率較高的地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棉基地 五大基地:江漢平原;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黃淮平原;南疆
油料作物基地 花生 重要性居於首位;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的沙土和丘陵地區;山東產量最多
油菜 我國播種面積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有「北移南遷」的趨向,如黃淮海平原,遼、黑及華南地區
芝麻 主要在河南
胡麻 西北內陸地區
糖料作物 甘蔗 生長習性:喜高溫,需水肥量大,生長期長。台灣、廣東、福建、四川、雲南、海南是主要產區(熱帶、亞熱帶)
甜菜 生長習性:喜溫涼,耐鹽鹼、乾旱,生長期短。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四個省區(中溫帶)
出口商品基地 以進入國際市場為目標:太湖平原、閩南三角洲地帶、珠江三角洲;種植花卉、蔬菜、水果,發展塘魚禽畜生產。
C.中國的糧食問題和主要的解決途徑
糧食生產是我國種植業的主體,在整個農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糧食是我國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我國有近13億人口,糧食需求量大。目前,我國糧食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糧食產量還只有400千克,剛剛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我國人口增長快,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自然災害頻繁。因此發展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也是實現農業生產合理布局的關鍵。
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主要途徑是: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②要實施科學種田,通過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③在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面向市場,調整農作物品種和農業結構,一方面滿足人民生活的豐富多樣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廣大農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④要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產量。例如:使用優良種子,採用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等。
⑵ 林業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它不僅為人類提供木材、多種原材料、食品、飼料,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環境效益。歷史上,我國的森林資源十分豐富。由於長期毀林開荒、濫砍濫伐、戰爭及自然災害等因素,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的少林國家。近年來,我國在植樹造林和保護天然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實行「採伐與撫育更新相結合」的政策、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政策等。加快實施「141」綠色工程建設。使我國成為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我國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①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②西南橫斷山區是我國第二大天然林區;③東南部的台灣、福建、江西等省山區,以人工林、次生林為主。
除森林外還有多種多樣的經濟林產品,例如:溫帶的蘋果(主要產於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新疆、遼寧等省);亞熱帶柑桔(主要產於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亞熱帶的茶葉(產於南方各省山區);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出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等水果。海南還出產椰子。雲南南部、海南島、雷州半島是我國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⑶ 牧業
我國畜牧業可以分牧區畜牧業和農耕區畜牧業兩類。
我國的牧區主要分布在北方半乾旱、乾旱地區和青藏高原。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國四大牧區。著名的優良畜種有內蒙的三河牛、三河馬;新疆細毛羊、寧夏灘羊、藏綿羊、氂牛等。
農耕區畜牧業主要是指農民家庭飼養的豬、牛、羊以及雞、鴨、鵝等家禽。目前,我國農耕區畜牧業在畜產品生產中佔主要地位,我國的豬、牛、羊肉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⑷ 水產業
水產業包括淡水水產業和海洋水產。根據生產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撈和人工養殖兩大類。我國的水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國發展水產的水域條件優越,陸地上河湖面積廣大,養殖歷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廣闊水域。
[注意]影響我國東南部水產業分布的因素:
水產業分布受自然條件(主要是水域面積)、人口、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①自然條件:東南部臨海,水域寬廣,大陸水域的3/4在東南部。
②人口:東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魚的愛好。
③社會經濟條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費市場廣闊。
④技術:水產捕撈、加工的技術水平較高。
⑸我國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a人均農產品佔有量尚比較低;b「靠天收」「靠天養畜」的局面尚沒有根本扭轉。農業綜合生產力尚比較低,抗災能力,機械化水平,農業科技水平還不高,農業生產波動較大。c農業結構尚不合理,種植業比重太大,林、牧、漁業比重太小。d農業「新,特,優」產品尚比較少,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收入水平低。e農業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污染嚴重。如耕地減少、土壤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場退化、沙化;森林面積減少等,使我國農業自然災害日趨頻繁。
[補充]中國農業地理的綜合分析
一、東北區(黑、吉、遼)
1、自然條件分析
(1)長冬嚴寒但夏季溫暖,日照時間較長,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達400—600mm,屬濕潤半濕潤區,灌溉水源充足。
(2)東北平原地勢低平,土層深厚,遍布肥力較高的黑土,對農業機械化耕作極為有利。
(3)凍土廣布,保證了土壤有較好的墒情。
(4)沼澤地面積很大,也已通過排干水分來開發利用,但在開發中也引起了氣候變干,所以沼澤地開發不宜過量。
(5)本區緯度較高,熱量資源不足,農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溫度低時會受到低溫冷害,農作物大幅減產。
2、農業特色
(1)以玉米、春小麥為主的商品糧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為主要經濟作物,大豆產量佔全國的1/3以上,出口量佔全國90%以上,黑龍江是我國最大的大豆產區。甜菜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為最多。
(3)其它經濟作物有亞麻、柞樹(柞蠶)、蘋果、烤煙等。
二、黃河中下游區(陝、晉、豫、魯、京、津)
1、自然條件分析:
(1)多數地方屬於暖溫帶,夏季氣溫相當高,農作物多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大部分地區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兩月,春旱(春季和初夏乾旱)威脅農業生產是個普遍問題。由於氣候比較乾燥,多數地方灌溉水源不足。
(2)華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許多地方,鹽鹼危害很嚴重。
(3)黃土高原的黃土由較細的粉沙顆粒組成,便於耕作,黃土含有不少氮磷鉀等養分,比較肥沃。但土質疏鬆,地表無植被保護,水土流失嚴重。
2、農業特色:
(1)冬小麥、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黃土高原穀子種植較多,山東丘陵和低山甘薯種植較多。
(2)棉花是本區最主要的經濟作物。冀、魯、豫三省是我國最大的產棉區和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產棉區。本區植棉的有利條件:夏季氣溫高,對棉花生長有利;秋季晴天多,對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的土壤適宜棉花根系的生長發育。
三、長江中下游區(湘、鄂、贛、皖、蘇、浙、滬)
1、自然條件分析:
(1)淮河以北是暖溫帶,其餘都屬亞熱帶,夏季氣溫很高,江漢、洞庭湖、鄱陽湖等平原,周圍山嶺環抱,不易散熱,都以炎熱著稱。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淮河以北是半濕潤區,其餘都是濕潤地區。春末夏初,梅雨適時適量,對水稻生長更為有利,如果梅雨過短或過長,就會出現旱災和澇災。進入7月,梅雨結束,在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下,天氣晴燥,形成伏旱,此時,熱量充足,蒸發量大,農作物生長旺盛,必須保證有充足的水分供應,所以抗旱任務很重。
(2)平原廣闊,河網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江南丘陵紅壤廣布,紅壤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我國南方主要低產土壤之一。
2、農業特色:
(1)淮河以北以種植旱糧為主(江淮地區),以南以水田為主,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和長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產區,本區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在全國占第一位。小麥也是本區的重要糧食作物。
(2)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蠶等。江漢平原、長江中下游濱海沿江平原和杭州灣沿岸是我國主要的棉花生產基地之一。(植棉條件:熱量充足,土層深厚、肥沃,植棉歷史悠久,技術條件好,商品率高。不利條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風襲擊,秋季有連陰雨)油菜播種面積廣,成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蘇兩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桑蠶基地,是著名的「絲綢之府」。
(3)江南丘陵的紅壤區,適宜茶葉、油菜、杉木生長,產量很大。
四、南部沿海地區(閩、台、粵、桂、瓊及香港、澳門特區)
1、自然條件分析:
(1)我國緯度最低的一個區,北回歸線橫穿台灣和兩廣;瀕臨海洋,夏季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帶來大量的水汽,造成這里豐沛的降水,雨季從4、5月份開始,延續到9、10月份。本區氣候炎熱多雨,無霜期長,作物幾乎可以全年生長,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至三熟。
(2)台風活動頻繁,侵入我國的台風約80%在本區登陸。台風形成狂風暴雨,帶來一定災害,有時也可緩解沿海地區的旱情。
(3)地形大部分為丘陵山地,平原面積不大,珠江三角洲和台灣的西部平原是本區最大的兩個沖積平原。
2、農業特色
(1)水稻在本區普遍種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產區。甘蔗是本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粵、閩、桂成為全國重要的蔗糖供應地,珠江三角洲的產量更占重要地位。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在低窪易澇區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養魚,基堤上栽植桑樹、甘蔗、果樹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樹的肥料,桑葉養蠶,蠶糞、桑葉、蔗葉又可作魚餌,塘基互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水陸互養的基塘農業人工生態系統。據基上種植的作物不同,有「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等種類。
(3)有橡膠、劍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等熱帶作物,海南島的橡膠種植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4)有香蕉、柑橘、菠蘿、荔枝等熱帶、亞熱帶果樹。
(5)台灣的樟樹頗為著名,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
五、西南區(川、黔、滇、渝)
1、西南三省一市在北緯35°以南,雲南省南部還伸入到北回歸線以南。四川、貴州、重慶和雲南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雲南南部屬熱帶。川滇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很高,氣候顯著降低,形成高山氣候。
2、四川盆地終年濕潤,雨量充沛,霜雪少見,可生長甘蔗,柑橘,柚子。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含有豐富的磷鉀等養分,比較肥沃。
3、成都平原為沖擊扇平原,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人口稠密,灌溉便利,農業生產一向發達,早有「天府之國」美譽。平原上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油菜籽等,生豬、桑蠶的生長也很有名。
4、雲貴高原上的河谷盆地,當地稱為「壩子」是重要的水稻產區,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區,因溶洞、地下河漏水嚴重,地表水缺乏,要注意興修水利,以保證農業生產的用水。
5、滇南谷地(包括西雙版納),屬熱帶季風氣候,農作物全年可以生長,且冬季不受寒潮侵襲,夏季又無台風危害,具有發展熱帶作物的良好環境,現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橡膠生產基地。
六、青藏區(藏、青)
1、本區緯度同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地區相當,但因地勢很高,形成獨特的高原氣候。其特點是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氣溫低,日較差大,年較差小,迎風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薩有「日光城」之稱。(地勢高,空氣稀薄)。
2、農業受氣候限制,適於喜涼的青稞、小麥生長。氂牛、綿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廣的三大牲畜。草場主要分布於高原湖泊周圍和河源地區。
3、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比較寬闊,降水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農業區。柴達木盆地,由於祁連山、昆侖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帶的地下水較為豐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盆地低部地勢平坦,宜耕荒地連片,便於機械化開墾和耕作。
4、雅魯藏布江谷地: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帶來的濕潤氣流,使這里的降水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響,比較溫暖。西藏的重要糧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於此。
5、「西藏的江南」——喜馬拉雅山的南坡: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在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現濃郁的亞熱帶和熱帶風光,特別是察隅一帶。在肥沃的河谷地帶,橘子樹枝青葉茂,香蕉園終年翠綠,水稻田隨處可見,新辟的茶園散布在緩坡山崗上,人們稱之為「西藏的江南」
七、西北內陸區(內蒙、寧、甘、新)
1、本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加上周圍高山、高原的阻擋,海洋水汽難以送到,水循環很不活躍,是我國氣候最為乾旱的地區。氣候表現為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降水少,多風沙,氣候乾燥;晴天多,雲量少,日照豐富;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大。
2、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是這里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西北區光熱充足,氣溫日較差大,對植物來說,白天氣溫高、光照強,加強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於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夜間氣溫低,減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少了養分的消耗,因此,本區所產瓜果品質十分優良。
3、富有特色的灌溉農業。本區農耕必須依靠灌溉,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區,小麥、水稻、棉花、油菜、甜菜等都生長良好。
(1)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我國著名的灌溉農業區。這里利用黃河流向微微傾斜的自然坡度,開挖引水渠,引黃河水自流灌溉。寧夏平原至今保存有秦渠、漢渠等著名渠道。平原上溝渠縱橫,阡陌相連,稻田密布,村舍向望,被人譽為「塞上江南」。河套平原發展成為「塞上米糧川」。
(2)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的灌溉農業僅限於高山山麓的沖積平原上,這里土質較好,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充足,利用這些有利的自然條件,開荒墾殖,引水灌溉,把荒漠變成了肥沃的綠洲。塔里木盆地和吐魯番盆地是我國長絨綿的主要產區,這里無霜期較長,夏季氣溫高,積溫量大,日照充分。新疆吐魯番盆地,有引地下水灌溉的特殊工程—坎兒井。
4、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內蒙古草原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牧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因降水較豐而成為我國水草最豐美的牧場和打草場,三河一帶出產的三河牛、三河馬,聞名全國;寧夏所產的灘羊是稀有的優質裘皮羊品種;新疆境內的天山、阿爾泰山,地形雨較多,山腰以雲衫林為主的山地針葉林,以上以下生長牧草,以上為夏季牧場,以下為冬季牧場,天山山地是新疆的主要牧區,所產細毛羊是優良畜種。
5、本區由於不合理開墾,過度放牧,任意樵採,造成嚴重的沙漠化危害。防風固沙,減少風沙危害,防止沙漠蔓延和草場退化,是本區環境治理和改造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