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為什麼開設災害地理學

為什麼開設災害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2-16 03:51:53

Ⅰ 災難旅遊的地理意義是什麼

建議觀看《災害地理學》。
災害地理學是地理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應用性很強的重要分支體系。提高災害的防範意識、掌握防災減災手段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災害電影鑒評是《災害地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手段,通過電影夢幻般的演繹手法、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完整的災害發生過程和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及貼切的人文關懷,可以提高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強教學效果。

Ⅱ 災害地理學泥石流的運動特徵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
山體滑坡
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
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
交通設施
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將含有沙石且松軟的土質山體經飽和稀釋後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積、體積和流量都較大,而滑坡是經稀釋土質山體小面積的區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懸浮著粗大固體碎屑物並富含
粉砂
及粘土的粘稠泥漿組成。在適當的地形條件下,大量的水體浸透流水
山坡或溝床中的固體堆積物質,使其穩定性降低,飽含水分的固體堆積物質在自身
重力作用下
發生運動,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種災害性的
地質現象
。通常泥石流爆發突然、
來勢兇猛
,可攜帶巨大的石塊。因其高速前進,具有強大的能量,因而破壞性極大。
泥石流流動的全過程一般只有幾個小時,短的只有幾分鍾,是一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國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狀況地區的自然災害。這是山區溝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
冰雪融化
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介於挾沙水流和滑坡之間的土、水、氣
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隨山區洪水而發生。它與一般洪水的區別是洪流中含有足夠數量的泥沙石等固體碎屑物,其體積含量最少為15%,最高可達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壞力。

Ⅲ 災害地理學的分類

根據災害的地理屬性分為:
①氣象氣候災害。如寒潮、台風、暴雨、冰雹、霜凍、冷版害、熱害、沙暴權等;
②地貌災害。如泥石流、滑坡、雪崩、水土流失等:
③生物災害。主要指植被和農作物的病蟲害、天然森林火災、植被退化、生物滅絕等;
④水文災害。如洪澇、風暴潮、泥沙淤積等;⑤地質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地層陷裂等;
⑥土壤災害。如表土侵蝕、土壤沙化、土壤鹽鹼化等。當其達到一定強烈程度,直接或間接對人類生產生活、社會物質財富構成威脅或破壞時,始能稱為災害。
按照災害波及的地理范圍分為全球性、區域性災害。
依照持續時間的久暫分為長期性、季節性和暫時性、突發性災害。
還可按危害程度分類。

Ⅳ 開展災害科學大體系的研究

摘要災害是人類面臨最嚴重的挑戰。本文簡要論述了災害研究的重要意義,提出了有關災害分類學的輪廓和開展災害科學大體系研究的設想。

災害是人類面臨最嚴重的挑戰。近年來人類社會發展戰略研究表明,盡管存在能源危機、資源危機、環境危機、人口危機,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會得到緩解。唯獨災害問題,尚未引起人類的重視,類型眾多的災害不時地沖擊地球的各個角落,給人類社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災害是地球生態圈各種物質運動的伴生現象,在目前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上,很多是無法抗拒的。在地質過程中,生物界發生過多次全球性、區域性和局部性的災難與絕滅。近25000萬年來,差不多每隔2600萬年就有一次全球性的災難劫掠。人類的歷史實質上是一部災害史。世界各地區和不同國家浩繁的歷史文獻中,留下了無數慘痛的受災記錄。《管子》載,「善為國者必先除五害」。中、上古時期的科學,也是在預防災害,保障農牧業生產的動力下發展起來的。

只要回顧一下災害的歷史,就不難理解人類為什麼要把可怕的概念命名為「災禍」。中世紀火山噴發毀滅了義大利龐培城。估計亞洲-太平洋地區因火山每年平均死亡2500人,經濟損失達10億~15億美元。這一地區近800年來28次大地震共死亡264.55萬人,經濟損失達1325億美元。美國每年火災、海岸災害、滑坡、地震、火山災害損失總值達35億~40億美元。估計全球各類災害年均損失為850億~1200億美元,略高於我國1984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這就是說10億人民全年的勞動總值,還抵償不了全球一年的災害損失。這一觸目驚心的數字,難道不足以說明防災、抗災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嗎?

近兩年來,全球性的水、旱、氣候災害,火山、地震活動又進入一個新的活躍期。僅以1986年前10個月為例:1月大風暴雪低溫襲擊北歐諸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大洪水;2月11日大風暴雪沖擊大西洋兩岸,2月20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洪水;3月份全球多處出現幾十年來的奇寒低溫,非洲大旱、蝗災,法國出現1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火災群起,農林減產三分之二;3月底、4月初孟加拉大風暴、洪水、大冰雹災;4月18日大力神火箭升空爆炸,損失3億美元;4月20日斯里蘭卡大壩決口,孟加拉客輪因大風暴沉沒,死亡1200人;4月下旬我國江西內陸強龍卷風暴、冰雹、暴雨,4月底墨西哥連續發生大地震;5月10日我國廣東30個縣遭受風暴雨澇災害,7月遼河洪水;繼1月19日硫磺島附近海底火山爆發之後,9月24日義大利埃特納火山爆發。此外,今年海空罹難事件多、損失重,美國太空梭失事,蘇聯核電站事故、非洲火山毒氣、飛碟事件等都較突出。如果詳細編錄,真可以匯集出一本驚心動魄的世界災害日歷。此外,全世界每年的環境災害、工程災害和交通災害也很驚人,估計每年因交通事故要死去大約35萬~42萬人。美國1980年車禍死亡人數竟大於10年侵越戰爭的傷亡總數。據筆者估算,自有人類社會以來,人群生命一半夭死於災難,物質財富也有一半被災害吞沒。縱橫血淚,哪能不奮起拭目、檄討災害,上祭九朝列祖,後蔭萬世子孫呢?

現代災害學就是以當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去研究災害發生的原因、動力和機制,總結各類災害的徵兆和規律,進行系統的觀測、預報,並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對策。災害是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態圈巨系統與地外天文巨系統相互交叉、運動發展的一個側面。它雖有千重奧秘,但最終將被不斷發展的新的科學成就所破譯。災害一般泛指在人類的生存、生產活動中,以現有科學知識難以預料和避免的突然或潛伏的損失。從時間序列上可分為突發性災害和緩慢性災害。前者屬狹義災害科學研究的主要領域,後者屬於環境科學范疇;但在科學理論體繫上災害學要統觀兩類災害,作出全面的科學論證,並要研究如何因勢利導、化害為利、開拓祛災祈福的科學技術前景。

災害從成因上一般分為:地質災害,包括火山、地熱、地火、地震、構造運動、飛碟沖擊;氣象-水文災害,包括超低溫、特高溫、乾旱、雨澇、風災、潮汐海浪、海空湍流、雷電、暴雨(雪雹)、全球性和區域性的強氣象水文異常;天文災害,包括引力變化災害、太陽輻射能源災害,隕擊、粒子流沖擊、彗星和小行星遭遇、電磁異爆、新星爆發、臭氧層破壞;生物災害,包括生態突變、病疫、社會災害與犯罪;工程經濟災害,包括重大工程崩潰、經濟災難、海陸空交通災害、環境災害;地表自然災害,包括錯落、崩塌、滑坡、泥石流、冰雪崩潰、海水海況異常、海岸災害、海嘯、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陷、地裂、噴沙冒水、惡性沉積、土壤貧瘠化、水質和大氣污染、塵暴、粉塵,酸雨、二氧化碳增升、核粉塵與火山粉塵擴散等。對名目繁多的災害要進行分類學研究,總結不同類型災害的形成、危害、預測與防禦對策。目前,對災害各論只是在少數學科門類有了初步基礎,其他大部分有待總結開拓,以便盡快形成比較全面系統的描述性建樹,作為災害科學大體系中的基礎層次。災害分類學只有在歷史災害考證、災害歷史資料庫建設的同時,才能得以健康推進。

在災害學各論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災害學的理論體系。由於災害是地球、天文、生物三大體系綜合運動的產物,所以各基礎學科都要從災害觀點總結災害分支學科的理論基礎。如地球科學中的地球動力學、災變地球物理學、地質災害歷史學、歷史地理學、地球災害學;天文學中的災害天體物理學、太陽系動力學;水文-氣象學中的災害水文學、災害氣象學;生物人體科學中的災變生物學、災害生態學、災害病理學、災害心理學;經濟社會學中的災害經濟學、災害歷史學、災害社會學等,都是災害科學大體系研究中的基礎學科。在各基礎學科理論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災害成因機理學、災害動力學、災害群系學、災害時空規律分析論、災害數理學、災害預測論、災害觀測預報學等。這里有大量繁重的理論探索與開拓任務,也需要大量的觀測技術建設,包括災害數據信息的收錄、傳輸、處理,觀測儀器、項目的更新,台、站網的建設,決策科技隊伍的培訓等。

在災害學研究的同時,為了保障人類生命財產的安全,還要建立防災、救災科學體系與實戰工程能力,可稱為防災工程學,它屬於災害科學理論的應用階段。防災工程應當是一個大系統,包括災害預測預報、工程防災措施、防災社會措施和救援工程幾個部分。災害學和防災工程學的研究,必然涉及很多學科、很多部門,需要喚起廣大的科學家、工程師、社會學家、軍事防務系統、國家與地區領導人來共同參與這一工作。

在我國,當前除了繼續加強災害科學的普及宣傳以引起各界重視外,還要組織有關專家開展學術交流,逐步轉入科研-事業實體建設,至少得有一個研究中心並形成全國災害科研網路。災害研究中心要團結國內外專家,依靠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推動災害科研事業,指導防、測、報、救災實踐活動,爭取在近五年構成基礎,十年完善齊備,本世紀末具備對付幾種主要災害的能力。同時,還要組織有關專家培養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在綜合性大學建立災害學系;要建立健全災害資料庫和觀測系統,盡快建立防災抗災咨詢委員會和決策指揮系統。建議《災害學》雜志能積極發起組織災害學學術年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參加,爭取早日實現災害科學研究的國際協作,促成世界災害研究中心的建立,逐步形成全球性災害監測、預報和救援系統,造福於當今人類和子孫萬代。

———錄自:災害學,1986,創刊號

Ⅳ 中學為什麼開設地理課程!!!

古人為什麼說天圓地方,因為不了解地理環境,地球是人類的生存環境,地理是一個人的基本常識,地形、氣候等知識是人類必備的,若只知道城市裡有幾條街道,家裡有幾件屋,那是無知

Ⅵ 研究災害地理學的必要性是什麼(越詳細越好)

對災害作出最全面的了解,才能在人類所能之范圍內減少最大的傷害,包括給人類生存,經濟,生活,健康與環境等帶來的威脅

Ⅶ 學習災害地理的意義

自然災害會對我們造成損失,對我們生活甚至生命構成威脅,就像你身邊有一個人會對你產生威脅一樣,自然我們就會想要將威脅降到最低,最直接的辦法是了解它,也就有了災害地理。也不知道你懂了沒有。。。

Ⅷ 地理論文(為什麼要學習地理)

學好地理建設祖國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知識面廣,科學研究性較為豐富復雜的一門課程。並廣泛涉及到宇宙星系,人文環境,地理環境,生物礦產分布等相關課題。
我們該怎樣學習好地理相關知識?又怎樣用我們所學的地理知識來建設我們的祖國呢?
1、要知道為什麼要學習地理知識?
地理科學對於我們每個人的生產生活生存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對我們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地理知識的作用?
學好地理科學可以更好的指導人們科學的生產生活,及時消除人為災害和防禦自然災害。
3、怎樣學習地理知識?

要先積極培養興趣,積極探討和請教疑難問題,深化聯系相關問題。要活學活用,且勿死記硬背。並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深化。聯系現實相關事件和現象,把兩者結合起來。
4怎樣運用地理知識?
在生產生活中積極聯系所學知識正確的運用,並積極聯系性的所學知識貢獻他人,促進共同進步。
5、怎樣用學習的地理知識來建設我們的祖國?
建設祖國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把我們所學的積極運用在我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去。

學地理知識需要我們積極培養地理科學的學習興趣,把地理科學作為我們身心成長的重要元素。對地理問題積極探討且深入深化。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這就是對國家最好的回報。
(再整理一下差不多啦)辛苦可想而知,還望採納!!!

Ⅸ 雲南災害地理學特徵

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
雲南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隅緊倚西藏自治區,西部同緬甸接壤,南部與:寮國、越南毗連.從整個位置看,雲南北依廣袤的亞洲大陸,南臨遼闊的印度洋及太平洋.雲南省與鄰國的邊界線總長為4060公里,其中中緬段為1997公里,中老段為710公里,中越段為1353公里.雲南省氣候特點
雲南地處低緯高原,由於大氣環流的影響,冬季受乾燥的大陸季風控制,夏季盛行濕潤的海洋季風,屬低緯山原季風氣候.
全省氣候類型豐富多樣,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高原氣候區共七個氣候類型.雲南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其主要表現為:
一是氣候的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十分明顯; 二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均.
在我國,每個省的名稱,都有獨特的歷史地理淵源.雲南之名雖然出現得早,始於西漢,是全國省名中最早的一個,但其最初為縣名,後為郡名,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詔王為「雲南王」,「雲南」一詞才成為較大地域的名稱,元代正式設立了雲南行省後,正式成為省級行政區名稱.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朝在今祥雲雲南驛設雲南縣,屬益州郡.縣名來歷有二:一因山得名,即縣西北百數里有終日與雲氣相連的雲山,縣在其南,故名雲南;二因祥瑞徵兆得名.傳說漢武帝夢見吉祥彩雲現於白岩(今彌渡紅岩),縣在其南,故名雲南.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三路進軍南征,「殺高定,降孟獲,會師滇池」,改益州郡為建寧郡,繼而置祥雲郡,治所在雲南縣(今祥雲雲南驛),以今祥雲一帶為中心,轄青嶺(今大姚)、弄棟(今姚安)、邪龍(今巍山)、葉榆(今大理)、遂久(今麗江)、姑復(今永勝).西晉時又合並了永寧(今寧蒗)和雲平(今賓川)兩縣.在300年裡,雲南縣一直是滇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937年,南詔亡,段思平建大理國後設雲南瞼、品甸瞼.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省,改雲南瞼為雲南州,屬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雲南州為雲南縣,在今祥雲米甸一帶設土司世職12關長官司,隸大理府.1914年,因雲南縣名與雲南省名相重,借「彩雲南現,人以為祥」之意,改雲南縣名為「祥雲」.
雖然從「雲南」改稱「祥雲」已有80年,民間仍稱祥雲為「小雲南」,以有別於作為雲南省的「大雲南」.歷史學家有充分理由稱今天的祥雲一帶為 「古雲南」.這不僅因為從公元前109年到1914年,這片土地以雲南稱謂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1964年在祥雲大波那出土的世界聞名的木槨銅棺說明,早在戰國時代,這里的人們就過著定居生活、使用銅器且冶煉和鑄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超的水平了.1976年至1980年,又在距縣城23公里的禾甸先後出土了銅鉞、矛、釒尊、鋤、雞形杖頭等距今2100多年的西漢早期遺物200餘件,為研究雲南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61年,考古工作者還從距祥雲縣城3公里的清華古洞內發掘出了新石器時期古人類使用的石刀、石斧.這更說明早在7000多年之前,這里就有了 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以磨光的石器作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了.
雲南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除在滇池周圍的昆明、晉寧、安寧、 祿豐等地較為集中外,范圍更廣地集中在祥雲、彌渡、賓川、大姚、大理、洱源、劍川、永勝、寧蒗等歷史上雲南縣境內或相鄰地區(史家與「滇池地區」相對應,稱其為「洱海地區」).這說明,歷史上的雲南縣和雲南郡在雲南歷史上舉足輕重.
從前109年漢武帝設雲南縣到1382年明太祖降雲南州為雲南縣的1491年間,歷史學家稱為「古雲南」和民間說的「小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距今祥雲城15公里的雲南驛.今祥雲城舊稱雲南城.《蠻書》記載:「今雲南城乃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瞼,亦曰波州、亦曰波大驛,皆一地也.」937年,大理國主段思平雖設品甸瞼,但與其同「級」並存的雲南瞼仍以今雲南驛為中心.
縱觀祥雲雲南驛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其2000多年的歷史中,其政治經濟地位是越來越下降,但它的名稱卻越來越受重視,包容性越來越廣,最終發展成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這一發展過程和演變現象,在整個中國所有省級行政區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