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古代地理學的特點
『壹』 中國古代地理學的介紹
早在原始社會的初民階段,人們就對地形,岩石等地理要素的認識積累了很多知識,從魏晉時期就已經成熟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到僧一行的子午線實測,鄭和下西洋的實際行動,徐霞客的地理考察,等等,都可見出中國古代地理學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貳』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2)簡述古代地理學的特點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叄』 地理學發展史的古代地理學
(上古時期至18世紀末)
古代地理學是農牧業社會的產物。其特點是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學科內外分化不明顯;由於環境差異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學的體例和內容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 本時期的地理思想和著作主要出現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印度、古希臘和稍後的羅馬帝國等古代文明中心。它們各具特點,其中以中國和古希臘、羅馬最為重要。
古希臘羅馬 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繼承了古埃及地理學運用數學探討地理現象的傳統,成為西方地理學發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紀的希羅多德,他最早探索了歷史上的人地關系、討論了區域的界線;希波克拉底創立了人的 4種氣質學說,探討了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稍後,德謨克利特對宇宙的無窮性、大氣現象的原因、生物對氣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進行了觀察和推測。柏拉圖從唯心論出發,認為圓是最完美的對稱形,演繹出圓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這是球形說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唯物地認為地球和天體都是原質構成的,從實驗材料和實地觀察中進行了歸納判斷,科學地證實了大地球形說。
亞里士多德以後的古希臘文明衰落期和羅馬帝國時代,是西方經典地理學建立時期。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和羅馬時代的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氏被西方地理學界尊為「地理學之父」,他不僅第1次合成了 geographica(意為地理學或大地的記述)這個術語,而且用兩地竿影換算出弧度,計量了地球的周邊是252000希臘里(約摺合為39690公里),已近於近代的實測值。埃氏不僅是古代數理地理的創始人,還發展了亞里士多德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將世界分為歐洲、亞洲和利比亞(以後的非洲)3個地區,以及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和兩個寒帶等5個地帶,並首次根據經緯網繪制世界地圖。
斯特拉波整理荷馬史詩以來的古代地理知識,繼承亞里士多德和埃拉托色尼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利用當時商業航海的記載並結合自己一生旅行見聞,寫成17卷《地理學》。它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以地中海為中心的羅馬帝國地理情況,是西方區域地理的先聲。
托勒密的名著《地理學指南》(8卷),內容包括地圖投影、各地的經緯度表和繪有經緯度的世界地圖。這部著作為近代地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地心說統治人類的思想達1500年之久。
中國 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流派的人地關系思想。
在世界觀方面,主要是圍繞著所謂「天」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指主宰一切的上帝,一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兩者分別具有唯心和唯物傾向,但均有聽天由命的色彩。孔子提出「畏天命」,符合周王自命為天子的政治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視自然規律並具有地理唯物論見解。
在方法論方面,陰陽、五行、八卦學說作為一種樸素的辯證說理工具,對地理現象的解釋起到不少作用。《周易》認為自然界是由陰陽兩種對立力量作用下發生變化的,在地理書籍中山的陰坡和陽坡、河的北岸和南岸亦均以陰陽區分,沿襲至今。以八卦表示8個天象和地理方位,更是始於中國。
《內經·素問》這本最早的醫書將木、火、土、金、水類比為東、南、中、西、北 5個方位和春、夏、長夏(暑)、秋、冬5個季節,並認為東部地區主木,屬青色,象徵植物繁茂;南部地區主火,屬紅色,象徵土壤紅赤;中部地區主土,屬黃色,象徵黃土高原和沖積沃土;西部地區主金,屬白色,象徵戈壁大沙漠;北部地區主水,屬黑色,象徵日照短暫和土壤棕黑。
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和《管子·地員》。《尚書·禹貢》按地理特徵將古代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概要記載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物產交通,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員》探索了中國土地的分類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早對土地進行系統分類的作品。 (4~14世紀) 中國、阿拉伯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有長足的進步;歐洲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則出現了停滯和倒退。
歐洲 中世紀是經濟、文化衰落的黑暗時代,政教合一、閉關自守的小君主國使人們的地理眼界大為縮小,統治者力圖使地理學成為基督教的奴僕,出現了地理學思想的反動。不僅古希臘、羅馬在地理方面的優秀傳統未得到繼承,而靡用宗教迷信和占星術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如 6世紀商人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說代替球形說。書中以摩西的聖櫃作為地球的形狀,把大地看成為扁平長方形,東西長度為南北之兩倍,四周為海洋環繞,其外又有陸地,即天堂所在。12世紀以後,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成立和教會建立大學,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轉譯過來;加上指南針從中國傳入,使商業航海發達起來。所有這些使歐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圖繪制開始出現某些轉機。阿拉伯世界 7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團結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統治了中亞、西亞、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巴格達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他們翻譯希臘先哲的著作;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又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應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11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中國 這個時期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4個世紀。 (15~18世紀) 本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C.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旅行探險,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險同地理大發現不是一回事,說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發現者,正是從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社會事件出發的。哥倫布之後開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即西方由中世紀封建制向近代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從3方面闡明:①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16世紀初,P.亞皮安繪制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其弟子G.墨卡托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爾後又編繪《墨卡托地圖集》。在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②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德國S.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德國B.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區特徵,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清初劉獻廷提出地理學要闡明「天地之故」,即探討地理現象形成的原因等。但是,沒有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的主流,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③15世紀20年代到17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 則進行概括。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系的具體素材。另一方面,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二元論,均成為近代地理學的方法論基礎。中國沒有一個文藝復興,且地理發現的眼界遠較西方為窄,歷代封建王朝的權力集中,一方面保證了國家統一和經濟穩定,另一方面也阻礙了社會、文化和科學的變革。不變論的思想、傳統天人感應的唯心哲學觀,嚴重阻礙了地表事物內在規律的研究和正確人地關系的探討。
總之,從15~18世紀,地理學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西方地理學用了3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3方面的准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中國在明末清初,亦開始了整體地表規律的探索,但由於技術手段缺乏創新、科學資料積累不夠,特別是統治者仍鼓吹天命論等,新的地理學無法興起。
『肆』 岩相古地理學的特點與發展
0. 1. 1 本書的特色
本書的特色是始終貫穿 「岩相分析與古地理分析」這一主線,一切內容服務於岩相古地理分析。最新的岩相古地理學應該是融沉積學、地層學,以及盆地分析思路和層序地層學新思路、新理論及新方法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岩相古地理學的發展,應體現劉寶珺院士倡導的統一地質場、構造控盆、盆控相帶、相控資源等學術思路,以服務於能源和資源研究,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本書以 「古地理分析」為主線,每章內容都突出為 「恢復古地理」服務這一目標,而不是將 「沉積環境、相分析」與 「古地理分析」分割開來。在沉積環境分析中體現每種環境所處的 「地理特點、在總背景中的位置」,使得學習者能從 「點、線、面」全面地了解古地理特點與演化,也可以 「以個別了解整體」,使零散的 「相與相區」能夠在整體地理背景中體現出來。這樣,岩相古地理學的體系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同時,本書介紹了近年發展起來的 「層序 - 古地理分析」、 「盆地構造 - 古地理分析」、「事件古地理」等新領域、新思路與新方法。
0. 1. 2 岩相古地理學的發展
( 1) 早期孕育階段
古地理學的形成經歷了比較漫長的歷史階段。地史學作為地質科學的基礎學科,其發展的啟蒙時期主要是關於地殼不斷升降和海陸變遷、地層疊覆律、水成論、火成論等概念和思想,實際上已經有了古地理的初始概念。大致經歷了從公元 300 年至 18 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前長達 1500 年的歷史。在這個階段形成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是由火成論學派代表赫頓 ( J. Hutton,1726 ~1797) 開創的 「現實主義」( actualism) 研究方法。
地史學的學科體系已經孕育了對於古地理恢復的基本思想,這是隨著 18 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浪潮的興起而建立的。史密斯 ( W. Smith,1769 ~1839) 在開鑿運河的土地測量工作中發現不同岩層中所含的化石各不相同,可以根據相同的化石來對比地層並證明其屬同一時代,這就是著名的化石層序律。萊伊爾 ( Lyell,1797 ~ 1875) 發展了赫頓的現實主義學術思想。1905 年蓋基 ( Geikie,1835 ~ 1924) 明確地提出了 「現在是打開過去的鑰匙」這一著名的表述,使將今論古的思想成為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研究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對岩相分析和古地理研究尤為重要。總的來看,地史學的早期思想和概念也是沉積岩石學、沉積學和岩相古地理學的早期思想。
( 2) 形成學科階段
這一階段大致從 19 世紀至 20 世紀 50 年代,主要是學科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相關分支學科之間還沒有明顯的界限。地史學的開始是以史密斯的 「化石層序律」的提出為標志的; 沉積岩石學的開始是以索比 ( H. C. Sorby,1857) 開始使用顯微鏡研究沉積岩石為標志的; 岩相古地理學的開始則是以瓦爾特 ( J. Walther,1894) 的 「相對比定律」的提出為標志的。此時,岩相的概念已經形成。
19 世紀 70 年代到 20 世紀初期,以地史學為主的研究已經擴展到世界各地,不同地區之間沉積環境不同、岩相類型各異,促進了人們對岩相橫向變化的認識。格列斯利( A. Gressly,1838) 首先使用了相 ( facies) 這個術語。默里 ( J. Murray) 等 ( 1884) 對深海沉積物進行了描述和分類。瓦爾特提出了岩相類型在時空分布上存在內在聯系的相對比定律,為岩相古地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華萊士 ( A. R. Wallace,1875) 提出了動物地理分區概念。卡爾賓斯基 ( 1889) 編制了俄國歐洲部分不同時代的古地理圖。
在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 20 年代期間,國外學者對沉積岩開展了大量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出版了一批沉積岩石學專著。例如美國的默里和 A. F. 勒納爾 ( A. F. Renard)合著的 《深海沉積物》( 1881) ,哈奇 ( P. H. Hatch) 和拉斯泰爾 ( R. H. Rastall) 合著的《沉積岩石學》( 1913) ,米爾納 ( H. B. Milner) 的 《沉積岩石學引論》( 1922) ,美國的特溫霍費爾 ( W. H. Twenhorel) 主編的 《沉積作用論文集》 ( 1926) ,法國卡耶 ( LucienCayeux) 主編的 《法國沉積岩》 第一卷 ( 1929) ,即硅質岩部分。這些專著的問世表明,沉積岩石學和沉積古地理學日趨成熟和專業化,遂從地史學中分出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沉積學」術語最早由特羅布里奇 ( 1925) 提出。沃德爾 1932 年提出 「沉積學」是研究沉積物的學科。
20 世紀 30 ~ 50 年代沉積學繼續得到了發展,更多的沉積岩石學專著相繼出版。如特溫霍費爾的 《沉積岩石學原理》( 1939) ,佩蒂庄約翰的 《沉積岩石學》( 1949) ,納利夫金的 《相論》( 1932) ,普斯托瓦洛夫的 《沉積岩石學》( 1940) ,什韋佐夫的 《沉積岩石學》( 1932) 等。此外,美國的克里寧、巴格諾爾德、斯特拉霍夫等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出版有專著。這些著作內容不僅對沉積岩本身的研究有大大深化,標志著岩相古地理學已進入成熟的成長期,而且也開始了沉積作用和沉積過程的分析。因此,沉積學的形成與發展為岩相古地理學帶來了新的生機,沉積學成為古地理分析的主要理論與方法。
( 3) 豐富發展階段
岩相古地理學的豐富發展階段主要從 20 世紀 50 年代至今。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 ~ 1918) 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 1939 ~ 1945) 後,世界各國在 20 世紀 50 年代尚處於恢復時期,60 年代隨著人類整體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各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促進了地球科學的繁榮,新技術方法和邊緣學科的不斷出現,將地球科學研究推上了新的階段。60 年代末板塊構造學說 ( Plate Tectonics) 的誕生,帶動了眾多學科相互結合、滲透。岩相古地理學也是在 20 世紀 50 年代以後得到迅速發展的,尤其是近十幾年來,由於現代沉積研究的廣泛開展,比較沉積學的興起,相關學科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相關科學領域新成就的引進和滲透,以及模擬實驗的大量工作,促使岩相古地理學得到了全面迅速的發展,成為地質學中非常活躍且發展很快的學科之一。
沉積學的發展帶動了古地理學的發展,沉積學的若干理論成為古地理學的主要支撐理論。如國際沉積學會會議在 1967 ~1982 年期間相繼召開了第七次至第十一次會議,蘇聯也於 1968 ~1979 年期間召開了第八屆至第十一屆全蘇沉積岩石學會議。國際性和地區性的沉積學專業刊物和總結性專著也大量出版。最早出版的刊物是美國經濟古生物和礦物學家學會 ( SEPM) 的 《沉積岩石學雜志》 ( 1931 年創刊) ,其後有國際沉積學會刊物 《沉積學》( 1962 年創刊) , 《沉積地質學》 ( 1967 年創刊) ,蘇聯的 《沉積岩石學和沉積礦產》( 1963 創刊) ,《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會志》,加拿大的 《海洋沉積》,英國的 《黏土和黏土礦物》和 《黏土礦物》,日本的 《黏土科學》,中國的 《岩相古地理》 ( 1981 年創刊) ,《沉積學報》 ( 1983 年創刊) 和 《古地理學報》 ( 1999 年創刊) 等。有關沉積學的專著更是層出不窮、不勝枚舉,僅荷蘭埃爾塞維爾出版公司出版發行的 《沉積學進展》叢書就已達 35 卷之多。
20 世紀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由於引入了泥沙運動力學的理論,碳酸鹽岩機械沉積的觀點得到公認,使沉積學的理論進一步發展。1963 年 P. E. Potler 和 F. J. Pettiiohn 在「Paleocurrents and Basin Analysis」 一 書 中 首 先 提 出 了 盆 地 分 析 的 術 語 和 概 念。C. E. B. Conybeare ( 1979) 出版了 「Litho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Basin」。板塊學說的崛起使古地理研究不得不考慮移動的大陸和陸塊對沉積作用的影響,特別是古地理的再建。盆地充填作用中的構造因素、沉積動力學、成岩成礦理論、碳酸鹽沉積和重力流的理論都成為科學的沉積學的理論支柱。
板塊構造研究對沉積作用及古地理演化方面的研究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出現了沉積地質學和盆地分析等新興分支學科。20 世紀 80 ~ 90 年代,地震地層學與沉積學的交叉,出現了影響巨大的層序地層學。許多國際組織和國家都組織實施了有關沉積盆地的研究課題,沉積盆地的構造學、地層學、沉積學、沉降史、充填史、熱史及其與油氣等資源關系的研究都取得了顯著進展,出版了一系列專著,代表性的專著有 A. D. Miall ( 1984,1990,2000) 所著的 「Principle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P. A. Allen 和 J. R. Allen( 1990) 的 「Basi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Gerhard Einsele ( 1992,2000)的 「Sedimentary Basin」等。
這個階段,許多國家也都非常重視沉積古地理圖的編制工作,如編制全國或地區性的沉積古地理圖。1986 年提出的全球沉積地質計劃 ( GSGP) ,也把編制沉積古地理圖列入研究計劃之中。在中國,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組織的新一輪全國岩相古地理研究與編圖工作已全面展開,也推動了岩相古地理學科的發展。
0. 1. 3 岩相古地理研究的主要成就
( 1) 沉積作用機理的研究
20 世紀 50 年代初在地質學中極為重要的濁流沉積的發現,以及 60 年代中期等深流沉積和近年來風暴岩沉積的提出,不僅豐富了海洋沉積的知識,而且改變和充實了對沉積物流體的認識,表明自然界存在有牽引流和重力流兩大類沉積物流體。大量水槽實驗的資料和流體力學基本原理的引進,使得人們對沉積物流體的力學性質和機械作用機理獲得了很好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的解釋,從而使各類沉積構造得到了很好的成因解釋。大量鹵水和稀釋溶液的實驗研究,以及熱力學和化學動力學新成果的引進,使得人們對化學和生物化學沉積作用機理的了解日益深入。尤其是低溫低壓下的沉積礦物與沉積水體之間的熱力學平衡的研究,成岩過程中礦物的轉化和自生礦物的形成條件及形成機理的研究,孔隙溶液遷移機理及其對孔隙度 - 滲透率的控製作用的研究,都有不少可喜的進展。
( 2) 出現了一系列新技術和新方法
沉積模式的應用對沉積體加強了時間和空間分布和變化規律的研究。此外,在環境分析標志的研究方面,不僅傳統方法日趨完善 ( 如粒度分析) ,而且新方法不斷出現 ( 如地球化學方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地球物理資料 ( 如各種測井資料、地震資料) 直接用來解釋沉積環境將是很有前途的研究領域。
( 3) 對沉積盆地或大區域進行綜合性的研究
大地構造對沉積盆地及沉積作用控制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沉積盆地分類,這些是宏觀沉積學和沉積地質學研究的任務,近十年來這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是今後研究的重要課題。
( 4) 成礦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新型沉積礦床的發現
對各種火山沉積類型礦床、紅海的熱鹵水、現代含銅沼澤、濁積岩中的石油、黑色頁岩中的多金屬礦床等的研究發現,經典的岩漿期後熱液成礦理論業已證明並不全面,因而出現了很多新的成礦學說,如礦源層論、固結水成礦說、熱水沉積學、側分泌說及鹵水成礦說等。
( 5) 數理統計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數理統計和計算機技術在沉積古地理學中的應用開始於 20 世紀 30 年代,但長期以來只是些零星研究。從 60 年代開始,電子計算機和控制方法在地質學中得到廣泛應用,這才有效地利用數學分析方法來解決沉積學中的各種復雜問題。如今各種數學分析方法已在沉積學中廣泛應用,數據的電子計算機處理 ( EDP) 的普遍使用將是現代沉積學研究的重要標志。
0. 1. 4 中國岩相古地理學的發展
1949 年前,中國的沉積學和岩相古地理學研究工作寥寥無幾。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近 30 年來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地質勘探工作的大規模開展,地質工作者不僅為祖國找到了大批礦產基地,而且結合沉積礦產的研究,在石油、天然氣、煤、錳礦、磷礦、鹽礦、沉積銅礦等方面系統總結了成岩和成礦理論。在沉積礦物、沉積環境、沉積模式、古地理、沉積建造、沉積地球化學和現代沉積等方面也都獲得了很大進展。
新中國成立後陸續出版了一批岩相古地理學方面的專著、圖集和教材。劉鴻允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古地理圖 《中國古地理圖》 ( 1955) ; 王鴻禎編著了我國第一本與古地理學相關的高等學校教材 《地史學教程》( 1956) ,並領導了中國第二代岩相古理圖 《中國古地理圖集》( 1985) 和 《中國層序地層研究》 ( 2000) 等研究總結工作; 劉寶珺、曾允孚等編著了 《沉積岩石學》( 1980) 、《岩相古地理基礎和工作方法》( 1985) 、《中國南方岩相古地理圖集 ( 震旦紀—三疊紀) 》( 1994) ; 曾允孚、夏文傑編著了 《沉積岩石學》( 1986) ; 余素玉、何鏡宇編著了 《沉積岩石學》 ( 1989) 和 《化石碳酸鹽岩》 ( 1982) ;孫永傳、李蕙生編著了 《碎屑岩沉積相和沉積環境》 ( 1986) ; 何鏡宇、孟祥化編著了《沉積岩和沉積相模式及建造》( 1987) ; 賈振遠、李之琪編著了 《碳酸鹽岩沉積相和沉積環境》( 1989) 等等。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出版的有關著作和教材主要有: 孟祥化等編著了 《沉積盆地與建造層序》( 1993) 和 《內源盆地沉積研究》 ( 1993) ; 馮增昭等編著了《中國沉積學》 ( 1994) 、 《沉積岩石學》 ( 1993) 、 《碳酸鹽岩岩相古地理學》 ( 1989) 、《華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 1990) 、 《西北地區寒武紀和奧陶紀岩相古地理》( 2000) 、《中國南方寒武紀和奧陶紀岩相古地理》 ( 2001) ; 鄧宏文等編著了 《沉積地球化學與環境分析》( 1993) ; 梅志超編著了 《沉積相與古地理重建》 ( 1994) ; 王良忱、張金亮編著了 《沉積相和沉積環境》( 1996) ; 趙澄林編著了 《沉積學原理》( 2001) ; 陸克政等編著了 《含油氣沉積盆地分析》 ( 2001) ; 於興河編著了 《碎屑岩系油氣儲層沉積學》( 2002,2008 第二版) ; 姜在興編著了 《沉積學》( 2003) 。這些成果不僅在教學和指導找礦工作中取得了有益的效果,而且也豐富了沉積學和岩相古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內容。
近 20 年來,我國的沉積學與岩相古地理研究以及編圖工作取得了巨大進展。古地理編圖工作是與沉積學和大地構造學的理論同步發展的。20 世紀 70 年代以前的岩相古地理圖,主要是概略性的以岩石組合和生物類型為依據而編制的。70 年代以來,在現代沉積學理論的指導下,以沉積相、沉積體系分析為基礎,編圖精度從概略比例尺擴大到中、大比例尺。近年來,由於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許多科學家提出編制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圖,即恢復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古地理位置,把大陸變形和古板塊的位移表示出來,這樣的圖件一般都是大范圍概略性或小比例尺圖件,但是,編制這樣的圖件難度較大。
總之,岩相古地理學在融入盆地分析與層序地層學新的思路與方法後,已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在地球科學進入學科綜合、學科交叉等迅速發展的今天,其重點和前沿領域正在發生轉移,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展,並圍繞資源、環境、災害和全球變化等 4 個主題展開,這就使沉積學、岩相古地理學在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了現有的學科知識體系,定量沉積學的研究是未來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因此沉積學及岩相古地理學的發展潛力還很大,在沉積礦產和能源資源越來越緊缺的 21 世紀,沉積學及岩相古地理學也必將在沉積礦產和能源勘探開發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伍』 中國古代地理學特點
結合傳說和實地探測,來描述地形地勢及其相關的動植物
『陸』 中國古代地理學的圖書簡介
中國古代地理學 與西方地理學相比,不僅在思想方法上有獨到之處,而且資料專的收集也最豐屬富,形成了以沿革地理為主體、採取計里畫方、制圖六體原則制圖為特點的獨特傳統和體系。本書依據不同時期中國地理學發展的主要特點,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代五個階段,並選取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人物或事件,透過簡明扼要的述論,系統介紹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發展過程及其主要成就和特點,是一部專題文化史著作。
『柒』 地理學科特性有哪些
1.綜合性。地理學科不只是反映組成客觀世界的某個單一要素,也不只版是反映客觀世界的某種單權一過程,而是從整體反映人類周圍的客觀世界——地理環境。
2.地域性。地域空間性是地理學科的核心內涵之一,也是地理學科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最本質特性。
3.開放性。作為地理學科研究對象的地球表層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它由若干自然系統、人文系統組成。地球表層系統及其子系統都不是封閉的,而是呈開放的態勢。地球表層系統與地外系統之間、地球表層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之間,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物質、能量、信息的傳遞相交流。這種傳遞和交流導致地理事像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因而人們對所有地理事物的認識也總處在不定性的變化之中。
4.實踐性。地理學科是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發生並發展的,對地理環境的正確認識,來自於實踐、驗證於實踐,並通過實踐得以應用。
『捌』 地理學的學科特點是什麼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 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系的知識。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 區域性的特點 。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范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范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在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了地理 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 地理學作為一種綜合學科, 他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 其中涉及到語文、數學、 物理、化學、生物 他非常實用,要想學好它並不容易, 但我們可以通過強化、整理、總結這些方法,從而將這門學科學好。
『玖』 1. 簡述黃河下游湖泊演變的特點。 2. 簡述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森林植被的變遷。 3. 簡述傳統歷史地理學的特
1. 簡述黃河下游湖泊演變的特點。
(1) 從演變的過程來看,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由大變小,甚至完全消失,如滎澤、圃田澤、孟渚澤、菏澤、雷夏澤等;一種是湖區有移動,如大陸澤等;一種是從無到有,從小變大,如南四湖、洪澤湖等。
(2) 從湖泊演變的動力來看,湖泊的演變一方面受黃河河道的改變、泥沙的淤積有關,一方面與人為的墾殖有很大的關系。
2. 簡述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森林植被的變遷。
(1)黃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區的森林植被破壞殆盡
到公元6世紀時,關中平原、汾涑河平原、伊洛河谷、黃河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區的天然森林已被徹底破壞,只是局部地區還有一些人工栽培的經濟林和風景林。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壞
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山地森林逐漸遭到破壞
a.呂梁山、橫山森林資源的開發
這一時期為修築洛陽城,曾到山西呂梁山、陝北橫山等山脈砍伐木材。
b.陰山山脈森林資源的開發
陰山山脈的林木也遭到砍伐,如北魏為討伐夏國,曾到陰山砍伐木材製造武器。
c.總的來說兩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破壞還只剛剛開始,廣大的山地森林仍然茂密。
(2)長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這一時期自永嘉南渡以後,黃河中下游的漢族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南遷至長江流域從事農業生產,長江流域的局部地區隨著農業經濟區的形成,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森林植被破壞較大的區域: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成都平原
長江流域的其他區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3. 簡述傳統歷史地理學的特點。
(1)研究內容主要是沿革地理,自然地理、經濟地理、文化地理方面的內容少。
(2)研究的切入點主要是對各種地理現象的簡單記載和描述,缺乏規律探討。
(3)研究資料主要是來源於歷史文獻,資料來源比較單一。
(4)典型的地理著作少,大多數地理著作都要追溯歷史,學科的獨立性不明顯。
『拾』 簡述地理科學的性質特點和研究核心
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專、地域分異與人屬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層,且該表層具有圈層結構特徵;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環境與人類活動關系的一門學問;地理學是認識地球表層環境的經驗總結,同時也是認識、利用地球表層環境並與之和諧共處的指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