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貿易地理考試卷子
A. 新編世界經濟貿易地理期末考試試題在線等
你好!我是毛小明,看到如此熟悉的地址和專業,佩服你費心的上網路來問,哎~~~不過這次的地理考試題目網上是搜不到了,不要掙扎了~~~~ 多看看書吧~~~~~
B. 國際經濟貿易地理課程期末考核,論文形式(參看畢業論文格式要求),以我國一帶一
畢業論文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專業應考者完成本科階段學業的最後一個環節,它是應考者的總結性獨立作業,目的在於總結學習專業的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分兩個步驟,即選擇課題和研究課題。
首先是選擇課題。選題是論文撰寫成敗的關鍵。因為,選題是畢業論文撰寫的第一步,它實際上就是確定「寫什麼」的問題,亦即確定科學研究的方向。如果「寫什麼」不明確,「怎麼寫」就無從談起。
教育部自學考試辦公室有關對畢業論文選題的途徑和要求是「為鼓勵理論與工作實踐結合,應考者可結合本單位或本人從事的工作提出論文題目,報主考學校審查同意後確立。也可由主考學校公布論文題目,由應考者選擇。畢業論文的總體要求應與普通全日制高等學校相一致,做到通過論文寫作和答辯考核,檢驗應考者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選擇課題,還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課題中選擇課題,都要堅持選擇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切實可行的課題。選好課題是畢業論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堅持選擇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課題。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因此,畢業論文的選題,必須緊密結合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以促進科學事業發展和解決現實存在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選題要符合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要具有新穎性,有創新、有理論價值和現實的指導意義或推動作用,一項毫無意義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達再完善,也將沒有絲毫價值。具體地說,考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選題。首先,要從現實的弊端中選題,學習了專業知識,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和理論上,還要下一番功夫,理論聯系實際,用已掌握的專業知識,去尋找和解決工作實踐中急待解決的問題。其次,要從尋找科學研究的空白處和邊緣領域中選題,科學研究
還有許多沒有被開墾的處女地,還有許多缺陷和空白,這些都需要填補。應考者應有獨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去思索,去發現,去研究。最後,要從尋找前人研究的不足處和錯誤處選題,在前人已提出來的研究課題中,許多雖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還有待於豐富、完整和發展,這種補充性或糾正性的研究課題,也是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的。
第二、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切實可行的課題。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不但要有考生個人的見解和主張,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由於考生個人的主觀、客觀條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選題時,還應結合自己的特長、興趣及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來選題。具體地說,考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綜合考慮。首先,要有充足的資料來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缺少資料的情況下,是很難寫出高質量的論文的。選擇一個具有豐富資料來源的課題,對課題深入研究與開展很有幫助。其次,要有濃厚的研究興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可以激發自己研究的熱情,調動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以專心、細心、恆心和耐心的積極心態去完成。最後,要能結合發揮自己的業務專長,每個考生無論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業務專長,選擇那些能結合自己工作、發揮自己業務專長的課題,對順利完成課題的研究大有益處。
C. 國際貿易地理布置作業,要我們找一張空白的世界地圖,在上面標出重要的貿易港有20幾個啊,誰能幫幫我
給你個地址,你去看吧
近10年世界前20名港口排名---http://wenku..com/view/fba67c25ccbff121dd368307.html
世界十大運河
1.京杭大運河:
長1801公里(中國)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2.伊利運河:
長581公里(美國)
伊利運河從伊利湖岸的布法羅,經莫霍克谷地,到哈得孫河岸的奧爾巴尼。
3.蘇伊士運河:
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68公里(105哩),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蘇伊士的南面。
長173公里(埃及)
4.阿爾貝特運河:
西起馬斯河上的列日,東抵斯海爾德河上的安特衛普
長130公里
5.莫斯科運河:
連接莫斯科與窩瓦河上的伊萬科沃(Ivankovo)的水道
長128公里
6.伏爾加河-頓河運河:
連接窩瓦河下游與頓河及亞速海的運河
長101公里
7.基爾運河:
起自易北河口布倫斯比特爾科格,止於基爾灣霍爾特瑙 橫貫日德蘭半島
長98.7公里
8.約塔運河:
由哥德堡自西而東,經約塔河、維納恩湖、韋特恩湖、博爾湖和洛克斯湖等,最後注入波羅地海。約塔運河是連接斯德哥爾摩和哥德堡之間的水路紐帶
長87公里
9.巴拿馬運河:
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並被譽為「世界橋梁」。位於美洲巴拿馬共和國的中部,橫穿巴拿馬地峽。
長81.3公里
10.曼徹斯特運河:
連接英國赤郡的伊斯特姆(Eastham)與曼徹斯特市的水道
長58公里
D. 國際貿易地理考試的實訓題題呀。。。不會做啊,誰可以幫我一下啊
拿地圖出來看著就懂了。
E. 求 世界經濟地理 考試重點
世界經濟地理學是經濟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生產力布局的條件、特點、地域組合及其發展規律。在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稱為外國經濟地理學,即不包括本國在內。世界上約有200個國家和地區,其政治制度、歷史發展進程、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生產布局的條件、特點和發展規律亦有明顯差別。該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有:①對各國、各地區影響生產力布局的自然和社會經濟諸條件(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②分析國家或地區生產部門結構與組合的現狀和特點,包括專門化部門與綜合發展等;③探討其生產力發展方向、規模及地域組織形式;④國家或地區經濟區劃分的科學依據,經濟區的網路系統。其目的一方面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即通過吸取國外生產布局的經驗教訓,為發展本國經濟提供借鑒;另一方面傳播基本知熾,滿足宣傳教育需要,並為對外經濟活動及友好交往服務。按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分為世界區域經濟地理和世界部門經濟地理。前者以特定的區域為單位,研究全世界或一國、一地區的生產布局與地域組合規律。如世界經濟地理、亞洲經濟地理和蘇聯經濟地理等。後者以國民經濟各部門為專門研究對象,著重研究不同經濟部門(工農業、運輸業等)的具體布局特點。如世界農業地理、世界能源地理、日本工業地理等。德、蘇、英、法、美等國對世界經濟地理的研究開展較早。區域經濟地理研究始於19世紀後期,主要代表作有: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巴朗斯基等主編的《世界經濟地理》叢書,30年代法國的《世界地理大全》,30~50年代蘇聯維特韋爾(I.A. Vidver)的《外國經濟地理》,1957年英國斯坦普(L.D.Stamp)的《亞洲區域與經濟地理》,以及80年代初蘇聯沃利斯基(V.V.Voliskiy)及阿利索夫(N.V.Alisov)等主編的《資本主義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地理》和《外國社會主義國家(歐洲、古巴)經濟地理》等。在部門經濟地理研究方面,1961年法國戈特曼(J.Got-tman)的《城市集聚帶》是論述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帶的優秀著作。1966年蘇聯馬耶爾戈伊茲(I.M. Maergoyz)的《世界化學工業地理研究》,劃分出世界化學工業的區域類型。1970年美國哈里斯(C.D. Harris)在《蘇聯城市》一書中,用數學方法研究蘇聯城市。1972~1983年匈牙利出版的12卷《世界農業地理》叢書,對農業地理學的理論、方法研究作了系統總結,並將世界各國劃分為若干農業類型。中國的世界經濟地理研究在50年代主要是編寫教材和科普讀物,60~70年代以國家研究為主,80年代以來大多配合國家業務部門開展區域或專題研究,如國外國土開發與整治、工農業生產發展與布局的研究,中外大城市區的對比研究等。
F. 國際貿易地理 分析題
我傾向於蘇伊士運河航線。有兩個原因,一是航線比較短,二是不會遇到西風帶的風浪。
G. 國際經濟貿易地理填空
1.國際貿易最早開始於封建社會,當時的主要商品是絲綢和瓷器。古代最早的國際貿易中心地區位於地中海沿岸。對國際貿易運輸關系最大的兩大國際運河是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石油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產品,當今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有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委內瑞拉
(以上填寫五個石主要出口國)
2.世界高科技產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舊金山附近有著名的「矽谷」。法國著名旅遊城市尼斯附近有歐洲最大的高科技工業園,日本的 是日本最大的集成電路生產基地築波,被稱之為「硅島」,德國 巴伐利亞已成為歐洲最大的微電子中心,被稱為德國的「矽谷」,英國的矽谷地帶集中在雷丁鎮, 被稱為「東南亞的矽谷」。
3.海運中最大宗的貨物是石油,其次為煤炭和鐵礦石。龍目海峽位於龍目島和巴厘島之間,溝通了巴厘海和印度洋。
4.礦產品是國際貿易重要商品。非洲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在世界上,南非 是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幾內亞 是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幾內亞灣沿岸的石油也豐富。
北非是本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地。石油輸出第一位的國家是埃及,
世界上鐵礦石主要出口國為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南非等。
H. 世界貿易地理考試
泰國的自然環境與經濟的簡單分析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西南瀕安達曼海,海岸線長2600公里。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4~30℃。國土面積:513,115平方公里,全國設76個府,府下設縣(Amphoe)、區(Tambon)和村(Mu Ban),人口6200多萬,大部分是泰族,還有其他有重要影響的民族,如華裔、印度裔等。
泰國是世界上的佛教強國之一。泰國的國教是小乘佛教的一個分支上座部佛教,泰國人中有90%以上信奉上座部佛教。其餘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以及其他信仰——他們都完全有言論自由。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寺廟(wat)都是社會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
泰國從1932年起實行君主立憲制。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構成。眾議院議員和參議員都由人民選舉產生,總理從眾議院議員中選舉產生,領導政府。泰國是東盟成員國,2000年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積極加強與東盟各國的全面合作,開展與有關國家在經貿、投資、禁毒、消除貧困、打擊跨國犯罪、湄公河開發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1975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王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建交以來,雙邊關系發展順利,在各領域開展了友好交流與合作。
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屬外向型經濟,較依賴美、日、歐等外部市場。旅遊業在泰國觀光旅遊局的大力推動下,成為泰國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泰國倡建了泰老柬緬越五國經濟合作戰略(ACEMC),推動泰馬、泰緬、泰老邊境經濟區發展。20世紀80年代,泰國的製造業尤其是電子工業發展迅速,經濟持續高速增長,1996年被列為中等收入國家。1997年金融危機後陷入衰退,1999年經濟開始復甦。1961年起實施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2002年開始第九個五年計劃,近年,經濟狀況明顯好轉。
泰國高校實行國際化教育,在課程設置、教育方法和教育體制上都採用了歐美模式。泰國高等教育一個重要的特色是與國外大學聯合開設一些課程,與國際接軌。泰國的大學硬體條件好,教師水平高,很多老師都是歐美留學歸國的博士,培養模式基本上是美國式的,採取雙語(英語、泰語)教學授課,大部分教材均為歐美原版引進,在教學體繫上與國際接軌。著名高等院校有:泰國曼谷吞武里大學、泰國皇家大學、泰國博樂大學、朱拉隆功大學、法政大學、亞洲理工學院等。
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屬外向型經濟,較依賴美、日、歐等外部市場。20世紀80年代,製造業尤其是電子工業發展迅速,經濟持續高速增長。1996年泰國被列為中等收入國家,1997年金融危機後陷入衰退,1999年經濟開始復甦。阿披實政府上台後,積極實施「堅強泰國」計劃,推動經濟發展。農業是泰國傳統經濟產業,2009年佔GDP比重為8.9%,主要生產稻米、玉米、木薯、橡膠、甘蔗、綠豆、麻、煙草、咖啡豆、棉花、棕油、椰子果等。全國耕地面積為2070萬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8%。泰國是世界著名的的大米生產國和出口國,大米出口是泰國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其出口額約佔世界市場稻米交易額的三分之一。泰國灣和安達曼海是得天獨厚的天然海洋漁場,曼谷、宋卡、普吉等地是重要的漁業中心和漁產品集散地。泰國是世界市場主要魚類產品供應國之一,也是位於日本和中國之後的亞洲第三大海洋漁業國。
泰國礦產資源主要有鉀鹽、錫、褐煤、油頁岩、天然氣,還有鋅、鉛、鎢、鐵、銻、鉻、重晶石、寶石和石油等。其中鉀鹽儲量4367萬噸,居世界第一,錫儲量約120萬噸,佔世界總儲量的12%。森林總面積1440萬公頃,覆蓋率25%。此外,泰國還盛產分別被譽為「果中之王」和「果中之後」的榴槤
和山竹。荔枝、龍眼、紅毛丹等熱帶水果同樣名揚天下。
泰國經濟結構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雖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但製造業在其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日益擴大。製造業已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且成為主要出口產業之一。泰國工業化進程的一大特徵是充分利用其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發展食品加工及其相關的製造業,主要工業門類有:采礦、紡織、電子、塑料、食品加工、玩具、汽車裝配、建材、石油化工等。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口產品由過去以農產品為主逐步轉為以工業品為主,主要出口產品有:自動數據處理機、集成電路板、汽車及零配件、成衣、鮮凍蝦、寶石和珠寶、初級化纖、大米、收音機和電視機、橡膠等;主要進口產品有:電子和工業機械、集成電路、化學品、電腦配件、鋼鐵、珠寶、金屬製品等。
泰國旅遊資源豐富,歷來以「微笑國度」聞名於世,有500多個景點,主要旅遊點除曼谷、普吉、芭堤雅、清邁和帕塔亞外,清萊、華欣、蘇梅島等一批新的旅遊點發展較快。吸引著眾多外國遊客。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面積51.4萬平方公里,人口6476萬(2005年)。東部與柬埔寨為鄰,北部及東北部與寮國交界,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與馬來西亞相連,東南瀕臨暹羅灣,西南接安達曼海,海岸線長2535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全境以平原為主。中部地區為河渠縱橫的昭披耶河沖積平原;西部、西北部地區是以他念他翁山脈為主的山地,因他暖山海拔2595米,為全國最高峰;東部地區為呵叻盆地,昭披耶河(湄南河)境內長1200千米,流域面積約l5萬平方公里,富灌和舟楫之利。泰國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4~30度,全年分為3季:每年11月到翌年2月為涼季,3~5月為夏季,6~10月為雨季。全年雨量豐沛且集中,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2000毫米,山區可達3000毫米。
泰國土地面積5109萬公頃,在2080萬公頃的農用土地中約有59.12%用於稻穀生產;約有23.18%用於種植高地,常見的旱地作物有玉米、木薯、高梁等;約有9.16%用於種植果樹。全國人均耕地佔有量為0.164公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除了東北部地區經常遭受旱澇災害之外,其他地方都很適宜作物生長。中部肥沃的湄南河流域是大米之鄉,1997年泰國出口大米為52715萬噸,佔世界大米總出口量的28%,不僅滿足國內消費需求,還成為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和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享有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的美譽。東北部與北部地區地勢相對較高,近年來大量種植木薯,出口量位居全球之冠。泰國的玉米,高梁等旱地作物,主要用於飼料加工並出口,其中玉米產量排世界第四,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相當大的份額;狹長的南部地區集中種植了全國87.15%的橡膠,使泰國成為世界三大橡膠生產國與出口國之一,世界排名第三。除此之外,泰國還有2600公里長的海岸線,為海洋漁業和近海養殖業提供了遼闊的海域和灘塗,魚產品出口在亞洲僅次於日本,其中「金槍魚」、「黑虎皮蝦」等品種大受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消費者歡迎。雖然泰國目前的農業結構仍然以種植業為主,約佔60%,畜牧業佔1l%,漁業佔12%,但相比過去那種單一的種植結構已經有了較大改善,發展了多種農作物經營。除了上述拳頭產品之外,泰國還盛產豐富的熱帶水果,如龍眼、榴鏈、芒果、山竹等,其木薯和蓖麻油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黃麻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二。在泰國的l0大出口商品中,農產品佔6個,占出口總值的40%。
泰國地處於中南半島中心的戰略地位--- 是全球迄今最大的經濟增長的市場中心,同時也是通往亞洲和湄公河次區域的重要門戶,與中國、印度及其它亞洲國家的貿易通道也非常便捷。
東南亞的樞紐:
除了優越的地理優勢,泰國還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重要成員國之一。作為聯系東南亞各國經濟合作的中心,泰國也同時具有通往這個擁有5億消費群體的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大市場的重要通道。
社會和政治穩定:
泰國在社會和政治方面一直保持著長期穩定的態勢。泰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同時允許民主公訴及改良,這種平衡的態勢主要源於泰國人民喜好和平的天性,對泰國國王崇高的尊重以及泰國人民忠於佛教的信仰。
持續增長的經濟:
在經濟方面,擁有6400萬人口的泰國一直保持著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2003年GDP的增長達到6.7%,僅次於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成熟的勞動力資源是泰國經濟能夠保持增長的砝碼,同時也加快了國家的工業商業的快速發展
完善的基礎設施:
泰國已經為外國投資者建立了完善的投資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現代化的交通設施,以及發達的通訊和IT 網路,為投資者提供了最佳的投資和居住的環境。現代化的工業區更為投資者提供了全面、成熟的配套體系和一流的服務。
投資鼓勵政策:
泰國的投資政策主要以自由化和鼓勵自由貿易為原則。鼓勵外國投資項目,特別是致力於促進技能的提高,具備先進技術和技術革新的項目會受到泰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獎勵。UN 貿易投資委員會(UNCTAD)2004年公布的調查中,泰國排名為第四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境外投資國家。
政府支持和投資獎勵:
泰國政府建立了完善的資源系統來支持和協助投資者。通過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泰國政府已為受到特別重視和其它受獎勵的具體行業分別提供了不同范圍內的稅收優惠、支持服務和進口特許。其它政府組織,如泰國出口促進會和國際商會,也為投資者提供相應的服務和支持。
老工業和新興工業:
隨著泰國經濟的發展和工業支持的壯大,泰國的工業已經成長為多樣化的新興工業與老工業並存的格局。其中新興的工業主要集中在5大行業:汽車、電子和電信、時尚服飾、食品和高附加值服務行業如娛樂業、保健和旅遊業。
友好、豐富多樣的文化:
泰國一向被譽為「亞洲最具異國風情的國家」,泰國本土多樣的文化與大量的吸收的外來文化相融合,發展成泰國特有的文化。這種文化氛圍,使得外國投資者很容易融入到這個國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