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情境教學法結合的必要性
❶ 如何加強地理課堂教學
一、創設融洽師生關系是構建有效地理課堂的前提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形成寬松和諧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高昂學習情緒、挖掘學生創造潛能的直接因素,把這種和諧的融洽帶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像溫暖的家,學習時輕松自如、自由發揮,從而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這將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對以前不良習慣的糾正。當然,這也需要學校、班主任、課任教師的共同配合,共同管理。那麼怎樣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古訓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們教師應該理解每一個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使學生體會到信任、親情與愛護,這樣才能便於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溝通、交流,從而把學習氛圍營造起來,」
二、課前准備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需要教師,精通本學科,精心備課。教材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不僅要對教材的內容熟練掌握,而且要對教材的圖表、案例等進行提煉,並梳理知識間的條理關系,使知識理性化,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另外,要依據課程標准,做到總體把握教材,注意學生知識學習的階段性,總體把握章節之間的關系,知道所講的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融會貫通,既將現學知識原有的知識相聯系,也能夠為後繼學習做准備。
專研教材的同時,我們更要重視對學生的分析研究。教師就要用心研究學生現有的實際水平和認知能力選擇靈活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大力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另外每位教師還應備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上出自己的特色
三、高效的課堂設計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關鍵
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實現地理有效課堂的最重要途徑。下面我就從上課的幾個主要環節來說一說我的做法。
1、激發學生興趣的情景設計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上更是這樣,如果想要取得好的課堂效果,那麼首先要讓學生對你的課堂充滿興趣,所以說,上課前的情景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那麼有效地理課堂的情景設計怎麼做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呢?
教師在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時,既要抱著務實的態度,又要具有創新的意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創設具有「地理韻味」的情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地理知識的建構,從而真正發揮情境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可以創設懸念情境,其能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對所學內容反思,促進獨立思考。例如,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可以引用2003年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將被迫舉國遷移的案例來導入。,講新加坡時,可以設問:赤道附近的典型氣候類型是什麼?(學生答:熱帶雨林氣候)氣候特點是什麼?(學生答:全年高溫多雨)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其氣候特點呢?學生答:(全年高溫多雨)那麼新加坡的水資源會緊缺嗎?學生往往回答是「充足的」,答案剛好相反,在學生的一片「噓……」聲中,教師引出新加坡的「地狹人稠」。
還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地理的心臟」。要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探索去學習,就必須要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問題情境要能夠激起學生的想像,要有挑戰性。只有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原有認知結構無法解決,即過去的手段和方式已不夠用的情景中才需要思維。
再有,教師可用優美的語言來和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教材中的不少章節,或描述了美妙的景色,或敘述了古老的景觀。教師可以具體形象的描述,聲情並茂的表述,為學生營造一個或優美或動人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多媒體手段以其新穎的設計,賞心悅目的動畫,奇妙的影響效果,能夠製造一種與文章情境相應的氛圍,先聲奪人地吸引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
2、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是課堂的精髓所在,一節好課,應該有好的學習過程。如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對話互動,氣氛活躍。
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首先得有好的課堂提問。而好的課堂提問應該能引發學生的有效思考,疏通學生的思考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所提出的問題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認知結構,通過思考能得到答案的問題。也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能力。提問可作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起一個主導作用,但不是一言堂。這樣老師必得先明白這節課「該講什麼、怎樣講」。「該講什麼」就是核心問題必講,思路方法必講,疑難問題必講;「怎樣講」學生能講的學生講,學生能想的學生想,學生能做的學生做。也就是說就是講的時間不能過長,內容不能過多,節奏不能過快,提倡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課堂上「講」的境界就是要追求精確、精煉和精彩。再次,課堂上的「討論」。地理有效課堂是建立在課堂上的有效討論學習基礎上的,老師要根據問題的難度和廣度,給學生足夠的談論時間,而不是急於走形式,簡單化、隨意化。
3、查補缺漏提高能力的練習
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是地理教學法的重要原則之一。首先要精選練習的內容。精選的原則是:①從學生實際程度出發,面向多數兼顧兩頭;②以復習進度為依據,以認識規律為准繩,由淺入深,從易到難;③重點和難點部分要反復練,不選偏題怪題,否則要使學生迷失方向,喪失信心;④緊密結合教材。其次多練 "多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而且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再次,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個性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與作業,因材施教。最後要設置可拓展遷移性練習。課後練習的設計要「寬」,要留給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
4、課堂小結
凡是都要善始善終,地理課堂也不例外,也應該有課堂總結。老師在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的同時,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進一步鞏固強化,而且也能引導學生在課下主動收集資料解決疑難問題。
四.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媒體資源,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手段
地理是一門趣味性比較強的學科,很多地理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很多地理現象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模擬。通過這些多媒體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形象的認識地理現象,不再局限於傳統教學中的「口授」,讓學生通過調動多方面的感官,科學形象生動的掌握好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進而提高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的使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趣,更豐富,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使本來枯燥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課堂變得更「活」。所以我們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盡量把最多最好最生動的知識傳達給學生。 但是在地理教學中並不是每節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應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處理好用還是不用,或是怎麼用的問題。 地理教學地圖、板畫是一種圖解式板書,它能直觀、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間的特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雖然多媒體可以設計出更加精美的板書、板圖和板畫,但是,邊講邊畫的效果卻無法替代。如如:在講洋流的時候,可以讓教師在黑板上劃出各大洲的輪廓,然後讓學生填寫各個洋流;在講鋒面與天氣的時候,可在黑板上繪製冷鋒、暖鋒的示意圖等。運用多媒體動畫不一定就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運用板書板畫更有利於學生識圖、讀圖和畫圖能力的提高,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印象深刻,教學難點也將隨之攻破。
總之,我們要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使之與教材完美的結合,這樣我們才能建構更有效的地理課堂。
五、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建構有效的地理課堂的途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比教會他某個知識點更重要,因為他學會了方法,就能獲取更多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輕松學習有用的知識。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滲透學法或為學生作出學習方法的示範;另一方面是教師通過專門的學法講授和學法指導,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注意加強學生對圖表的判讀,提高對信息的提取、分析與運用能力及將地理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中注意地理語言的規范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醒學生易寫錯的字詞,讓學生養成規范答題的好習慣。平時上課做練習或講試卷的時候加強解題方法的點撥和解題技巧的總結,並做成專題,在平時教學中滲透解題思路,讓學生看到類似題目就會想起答題思路和套路。
六、注重教學評價是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橋梁
教學評價可以檢驗教學效果、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引導教學方向、調控教學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評價,這樣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有可能不斷提高,我們才能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發現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學生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學習的好壞優劣。我們也能客觀地判定教學的效果,合理地調節、控制教學過程,使之向著預定的教學目標前進,也正是教學評價追求的基本目的。這樣,我們的地理課堂才能更有效。
綜上所述,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不僅是地理教學研究與改革的問題,同時也牽涉到教育整體,還包括一些外部環境的研究等等,但只要我們在廣泛地吸取傳統的地理教育營養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勇於探索,我們的地理教學效率就一定會得到不斷提高的。
❷ 地理教學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有哪些
所謂地理問題情境是一種具有一定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去克服(內尋找到完成任務的途容徑、方式),而又在學生能力范圍之內(通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地理學習情境。當學生原有的地理知識與必須掌握的地理新知識發生激烈的沖突時,就會導致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地理問題情境。由於學習的願望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問題情境常常對學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容易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因此,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地理問題情境的產生與解決,就成為了地理教學過程與學生發展的驅動力。
❸ 地理教學情境設計應注意什麼問題
結合教學實踐,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情境的創設要有真專實性、科學性。情境所屬創設的應符合客觀現實,不能為教學的需要而「假造」情境。地理知識科學性很強,在創設情境時,創設的地理教學情境、現實情境二者應不相悖。
第二是情境的創設要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緊密配合。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進行情境創設,要逐漸拓展延伸,控制情境導入的節奏。還要區分清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情境創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應對情境本身作過多的具體描述和渲染,以免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三是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由於不同年級學生知識經驗、思維、語言各方面水平不同,可根據教學任務,創設他們既能感知又能接受的情境,既不能超越學生的心理范圍,也不能超越學生的知識水平,讓學生無所適從,又要具有經驗和經歷的難度值,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潛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開發。
❹ 如何在新課改中體現地理教學對能力的培養
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地理新課程標准指出: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1]。地理是高級中學的一門必修課,它以人類所生存的地理環境、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內容,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地理教師必須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高度,從提高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來認識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進行好新課改的實踐,扎扎實實地搞好新課改工作。
地理新課改必然要求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必須充分發揮地理課堂優勢,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使高中地理教學能夠體現新課程理念、落實課程目標、達到課程標准、完成時代賦予地理教育的神聖使命。
一「創設情境」式教學模式
地理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既包括老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兩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師創設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教學氛圍,引導他們質疑、調查、探究、辯論,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學習過程。對於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的創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一)運用試驗和演示
通過演示一些小實驗,來創設一個新穎生動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思考。例如講到海陸熱力差異知識時,可以在夏日的中午准備一盆水和一盆土,在相同的時間內體驗溫度的不同,然後討論海陸熱力差異,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想像
在講到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以提出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解釋不清的現象來進行分析。「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陰天為什麼呈灰白色,日出日落時為什麼呈紅色」,指出這些都是由於大氣對波長不同的太陽光散射,吸收狀況不同造成的。提問為什麼在交通信號中以紅燈作為停車信號,引導學生與所學的知識聯系並解釋其中的道理,利用這些身邊的地理現象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利用直觀的多媒體演示
媒體展示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直觀刺激能力,再加上展示手段的多樣性與高效性,很容易為學生創設一種積極的思考氛圍,如演示火山爆發、泥石流、地形地貌等,可以直接的引發學生的學習趣。
(四)結合時事
實際在地理課堂上引入時事性的內容,不是地理學科所特有的,許多學科的老師們也都有這萬面的實踐。可以就熱門的時事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還可以培養學生與實際問題結合,靈活運用並掌握地理知識。
二 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高中各科目的設置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每個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培養學科思維,地理教學也不利外,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方式是地理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使其行成習慣,自然而然的運用地理思維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必須注意從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培養。
(一)「地圖式」閱讀法——培養區域思維
地圖是地理科學的重要工具,善於運用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最有效辦法。地理課本上有很多插圖,還有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圖冊。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要求學生閱讀自學地理知識的時候,還應充分重視地圖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地圖,理解、記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地理信息,並能夠做到圖文轉換,應用地圖說明地理問題,尋求各種地理規律、地理特徵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圖轉換成文,用語言文字准確敘述圖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2]。這樣長期堅持,在學生腦海里就會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區域地理框架,形成區域性思維方式。例如在講《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層結構」內容時,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上有關地球各圈層的插圖,把圖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讓學生閱讀課本對各圈層的文字介紹與圖兩相對比,這樣學生對各圈層的特點、所處的位置就認識得比較深刻了。然後再布置學生完成畫圖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同一幅圖上把各個圈層都標示出來,這時學生會比較完整地畫出地球的圈層圖,以後只要提起地球的各個圈層,學生腦海里就會很快浮現出完整的畫面,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收集、整理地理筆記和資料——培養綜合思維
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思考並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所以在做筆記方面可能會做得比較凌亂。教師可以通過檢查筆記的形式,督促學生課後整理、補充筆記,尤其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後,要引導學生做好單元知識網路的構建,從中把握主幹知識,明確基本知識點,關注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在把書由「厚」讀「薄」的同時,還可以在分析問題時知識明確、綜合、清晰。因此,要讓學生養成整
❺ 地理教學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了廣大教師的共識.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唐代詩人杜牧有句名言:「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說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只顧形式上熱熱鬧鬧,要尋根究底.情境不應只是絢麗多彩的動態畫面或活潑多樣的操作活動,其要害是必須暗含著數學問題.能激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能力和智力.
(一) 從教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景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創設情景,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又有利於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例如: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一課時,創設了「飲料配製」這一教學情景,課伊始,教師提問:同學們喜歡喝飲料嗎?都喜歡喝哪一種飲料?學生都說喜歡並紛紛說出自己喜歡喝的飲料,這時教師接著問:那你喝過自己配製的飲料嗎學生都說沒喝過.這時教師因勢利導:這節課我們就自己動手配製飲料.配好之後,教師讓學生品嘗一下自己配製的飲料,由於配製的時候沒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所以自然發出「好喝」、「太甜了」、「太淡了」的說法.這時教師抓住時機,要求學生互換手中的飲料,再次品嘗,學生又會發現同桌配製的飲料和自己配製的飲料味道不一樣,並能找出原因「同桌同學的飲料粉放得太多了」或「水放得太多了」等等.這時教師及時引導:要配製出好喝的、可口的飲料,水和飲料粉一定要適度,現在就請同學們重新再配製一次.並想一想,應該放幾份飲料粉,幾份水配出來的飲料才好喝.這時小組合作,共同動手配製飲料.這樣的教學情景,不但與生活息息相關,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高度的關注和興趣,而且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沿著有關問題的解決生動地展開,學生始終懷著極大的興趣主動地探究、討論、合作,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二)利用問題探究,創設情景
適宜的情景一般總是跟著實際問題的解決聯系在一起的.利用問題探究來設置教學情景,便於展開探究、討論、理解或問題解決等活動,是數學適用的設置情景的有效方法.如教學「求圓柱的體積」,有人在引導學生探究體積公式時,有步驟地創設了如下的問題情景:第一步,能求出圓柱體玻璃容器中水的體積嗎?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卻一時難以說出答案.一個學生試著說,可以將「圓柱體的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分別量出長、寬、高,計算體積.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第二步,師順水推舟,問:如果將「圓柱體的水」換成「圓柱體的膠泥」,又該怎樣計算它的體積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孩子們的驚奇感.經過思考,同學們以為可以將它捏成長方體,體積就可以求出來了.第三步,教師的問題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圓柱體木塊,你能計算出它的體積嗎?木塊既不能倒,又不能捏,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學生思考後,認為可以將它浸在長方體容器的水中,用測量因此而排出同體積的水的辦法來測知.正當學生思維活躍,為解決問題而高興時,教師展示問題的焦點,如果是劇院門口兩旁的圓柱體水泥柱子,你能想辦法計算嗎?這時學生深切地感受到:①必須要有一個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②這個公式可以從長方體體積與圓柱體體積的關系中尋找.教師的一系列問題,不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主動探究,最終使圓柱體積計算公式在學生的手中「誕生」了.
(三)利用認知矛盾,創設情景
新舊知識的矛盾,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矛盾,直覺常識與客觀事實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學習願望,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因而都是用於設置教學情景的好素材.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有這樣一個情景設計:「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們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學生依次回答後,教師說:「同學們,一般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剛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們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這時,教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導入新課,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這種情景設計,利用了學生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不僅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感環境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它還同時引入了該課的重點和難點,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認識環境.
(四)利用動手操作,創設情景
著名心裡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讓他們動一動、分一分、畫一畫、量一量、捏一捏等,能夠促進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引導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和平移的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後,向學生提出:「同學們是否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其它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它的公式?」由於在「三角形
❻ 怎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
高中地理新課程用課程標准取代了過去的教學大綱,不再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程和方法,只規定期望學生所能達成的學習結果。統一的課程標准,多版本的教材,這樣的改變就更加突出了教學的實踐性和探究性,教材中的多種學生活動和案例探究就能更多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僅如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還可以結合所選教材,運用多種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如何創設教學情境,設計課堂教學來指導學生活動,讓學生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是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可是怎樣才能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呢?我們有以下幾個選擇。
一、就事論事——挖掘和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地理設置情境
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其實教學也是如此。
創設地理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會用智慧的雙眼去探索發現生活中真實的、鮮活的地理,讓學生在探索發現的過程中認識到地理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教學取材於生活,升華於生活,就更能體現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這一基本理念,讓學生思考身邊地理事件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在講解全球氣候變化時,就可以引用島國吐瓦魯舉國搬遷的事件。由於吐瓦魯大部分土地已經被海水淹沒,導致很多居民流離失所。為此,吐瓦魯政府不得不向紐西蘭政府發出請求,希望紐西蘭政府能夠接受3000名吐瓦魯居民前往定居。
其次,教師在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驗。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接知如接枝」。有效的教學應當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習新的知識,讓地理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卻又高於學生生活。例如,在講解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時,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投影儀顯示一張著名的新聞圖片,講述關於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的故事,指出目前世界范圍內每8秒就有一個兒童因喝不到飲用水而死亡,引導學生思考人類與水資源的關系,讓學生了解水資源對於人類發展的意義。
二、關注問題——合理創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情境。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創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情境,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問題,不僅能夠體現地理教學情境的價值,還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是,什麼樣的問題情境才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創設問題時,注重問題的目的性、適應性、創新性和層次性。
目的性要求提問要帶有一定的目的,問題應與教學目標相結合,不能隨意而盲目。適應性需要問題的難易程度能夠適合全班大多數學生的思維水平,如果老師提出的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則無需動腦;如果過於深奧,學生則無從動腦;如果不痛不癢,學生就無意動腦。創新性是指問題的設計要奇特、新穎對學生有吸引力。層次性要求問題要有一定的延伸度,通過層層遞進啟發學生思維,深入探討地理問題的核心內容。比如在講解自然災害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用「5.12」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海嘯、北京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通過視頻或者圖片的形式展示各種自然災害產生的巨大破壞力,讓學生在震驚的同時進一步思考自然災害的成因,主要的分布地區和有效的自救措施。
三、不拘一格——運用多種形式創設地理教學情境
除了提問,在地理課堂中還可以採用搶答、競賽、表演等多種形式來創設教學情境。課堂教學是一個變化萬千、充滿活力的過程。
多樣的教學形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與團結協作精神,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例如在講授陸地自然帶時,教師在課前收集一些比較常見的具有特色的陸地自然帶景觀圖片,在上課時一一展示出來讓學生搶答每張圖片上的自然帶類別,並說出分布地區和判斷依據。又如在講解世界主要氣候類型時,將學生分組進行積分競賽,說出自己所記住的氣候類型的名稱、分布、特徵和成因,按照積分多少排列優秀學習小組。在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中,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政府官員、當地居民、商業伐木公司老闆,從多種角度展示不同利益下各種人士對雨林開發的不同看法。這樣的地理課堂充滿了活力,呈現出勃勃生機,學生才能對當堂知識的理解、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四、物盡其用——利用多媒體創設地理教學情境
多媒體一直是教師們的教學利器。作為一名教師,沒有人會拒絕使用多媒體,多媒體教學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採用。它能將教材中靜態的文字、圖片轉變成動態的視頻,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充分發揮想像思維,拓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強調了情境教學的形象性,促進學生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轉化,幫助學生實現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互動發展。如在講授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時,教師可將教材中圖片「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用flash製作成動畫,將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緯度位置,方向,節氣名稱和日期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觀察動畫的同時,自己總結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總之,地理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是新課程教學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其方法是多種多樣、形式豐富多彩的。當然,要創設有價值、有意義的地理教學情景,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能用心去思考,去探索,必能使情境教學在地理課堂中大放異彩!
❼ 什麼是問題情境教學法以及問題情境教學法的功能有哪些
問題情境教學法就是利用和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面臨具體問題以刺激專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屬導他們獨立探索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功能有:
①在學生意識中造成的問題情境是一種積極的有效的刺激它能夠引導學生認識的興趣激起探究的願望引起與解決任務進程有關的理性情感和體驗。
②問題情境教學法可以促進兒童思維由感性向理性、由具體向抽象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