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理論地理學百度雲

理論地理學百度雲

發布時間: 2021-02-15 17:45:26

A. 介紹幾本優秀地理學著作。能夠深入闡述地理學相關原理,並擁有大量的實例可供參考。

[1] [美]普雷斯頓•詹姆斯著,李旭旦譯,地理學思想史,商務印書館,1989
[2] [英]R.J.約翰斯內頓著,唐曉峰 李平 葉冰容 包森銘等譯,地理學與地理學家,商務印書館,1999
[3] 蔡運龍,地理學與環境——系統分析方法,商務印書館,1997
[4] [英]薩拉•L.霍洛韋 等編,黃潤華等譯,當代地理學要義——概念、思維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8
[5] 趙榮,中國古代地理學,商務印書館,2004
[6] 錢學森等,論地理科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7] 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英]Paul A. Longley等著,張晶等譯:地理信息系統與科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9] [愛]R. 基欽等著,蔡建輝譯: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商務印書館,2006

以上文獻,均為經典地理學著作,理論性較強,你如果想看實例,就去看國家的各種大型規劃方案,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之類,與理論彼此印證,去偽存真,地理就不僅僅是地理了,那時候,你就不錯了。

B. 社會文化地理學的著名理論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I.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 ,瑞典地理學家 S.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聚落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景觀,既反映自然環境的特徵,也表現人類文化的差異。德國地理學家J.G.科爾最早對聚落作系統的研究,他於1841年發表了《人類交通居住與地形的關系》。白呂納則把房屋這一聚落現象列為人文地理事實的第一綱第一目,包括房屋類型、村落形式、都市位置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此後,聚落地理研究在一些國家形成各自的風格。如德國著重聚落景觀,法國重視經濟對聚落的影響,英國偏重聚落歷史地理,美國則關注白人拓荒者居住問題。聚落地理學形成後,最初包括在其中的城市地理學由於發展迅速,逐漸獨立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使得聚落地理學現在實際上是研究鄉村聚落地理。以鄉村地區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和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的鄉村地理學也是在聚落地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研究內容已超出鄉村聚落地理范疇。

C. 什麼是地理學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D. 地理學的經典著作有哪些

地理學的經典著作
幾本比較經典的地理學著作
《地理學性質的透視》
《地理學的性質》
《地理學與地理學家》
《地理學 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地理學中的解釋》
幾本經典理論著作,對於加深對地學的理解很有幫助
*****書名: 地理學性質的透視
ISBN: 7-100-02022-0/K·472
作者: [美]R.哈特向
譯者: 黎樵
開本: 大32開
裝訂: 平
字數: 150 千字
定價: ¥8.90
版印次: 1-4
原文書名: 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原出版社: 芝加哥蘭麥克納利公司
責任編輯:
出版日期: 1997-04-01
*****地理學的性質:當前地理學思想述評
【作者】理查德·哈特向 [同作者作品]
【出 版 社】 商務印書館 【書 號】 7100013267
【上架時間】 2005-12-19
【出版日期】 1996 年8月 【開 本】 32開
*****地理學與地理學家
作者:R.J.約翰斯頓
圖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1999-04
開本:32開
裝訂:平裝***** 書名:地理學 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作者:(德)阿?赫特納著
ISBN號: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1983
***** 地理學中的解釋

E.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5)理論地理學百度雲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F. 文化地理學的理論體系

文化地理學,作為抄人文地理學范疇下的一個亞分支,是研究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以及文化滲透、轉變關系的一門學科。隨著中國對文化事業越來越重視,文化地理學也正到了用武之時,將在規劃、文化等多個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周尚意認為,文化地理學研究的是廣義文化,它分為三個層面,即生計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識形態文化。
生計文化主要研究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如衣食住行、生計類型等;制度文化則指組織生產、生活活動的機構、制度,如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家族制度等;意識形態文化則是與人們心理、信仰、價值觀相關的宗教、藝術等。

G. 跪求伍光和編著的自然地理學2010年的資料和筆記

緒論
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分科
(一)地理學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科學。
地理學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
地理學的「三層次」——統一、綜合、部門
地理學的「三重性」——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區域地理學
(二)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
(三)自然地理學的分科
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
二、自然地理學的任務
三、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四、本書的內容和結構

第一章 地球
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第四節 地理坐標
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教學重點 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及表面形態結構特徵,掌握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表面形態結構特徵以及地球運動規律。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球運動」、「地球圈層結構」,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 王維.地球的形狀——人類對它認識的歷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3.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4. 弗蘭克.普內斯等.地球.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體
二、太陽和太陽系
9大行星、50個衛星、50萬個小行星、少數彗星
三、地球在天體中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及其地理意義
旋轉橢球體 黃赤交角 太陽高度角 自然現象的地帶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的巨大質量,使它能夠保持一個具有一定質量和厚度的大氣圈,擁有海洋和河湖,擁有生命……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的規律性
(二)地球公轉的規律性
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首先,地球自轉決定了晝夜更替,使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並使地球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而且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差使地球體發生彈性形變——潮汐作用,地球的整體自轉運動同它的局部運動(地殼運動、海水運動、大氣運動等)密切相關。
同時,地球運動時,它的自轉軸傾斜於其公轉軌道面(黃赤交角),這影響著太陽輻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變化,從而決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遞變和五帶的區分;其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提供了兩個時間的自然單位——日和年,認識和利用它們的周期性規律,人們創造了歷法制度和計時制度。

第四節 地理坐標
一、緯線與緯度
二、經線與經度

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構造
一、地球的圈層分化
二、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殼、地幔、地核
三、地球的外部構造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一、海陸分布
二、海陸起伏曲線
三、島嶼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徵
(一)地球表面是太陽輻射和太陽能轉化的主要場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兩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獨特的物質現象,如生物、風化殼、土壤層、粘土礦物、沉積岩以及各種地貌形態。
(四)地球表層具有復雜的、高速度和高強度的物質、能量交換、轉化和循環過程。
(五)地球表層存在著復雜的強烈的內部分異過程。
(六)地球表層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環境。

第二章 地殼
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
第二節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
第三節 大地構造學說
第四節 火山與地震
第五節 地殼的演變

教學重點 認識地殼的物質組成及其演變,掌握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論。
教學難點 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論。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地質博物館認識構造運動、地質構造以及地震、火山。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殼」、「構造運動「火山」、「地震」,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夏邦棟等. 地質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3. 傅承義.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
4. 周廷儒. 故地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
一、化學成分與礦物
(一)化學成分 克拉克值
在已知的108種化學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種,並有300餘種同位素。
(二)礦物
是單個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質的化合物,它是構成岩石的基本單元。
(三)主要造岩礦物與常見礦物

岩石 是造岩礦物按照一定的結構集合而成的地質體,按成因可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二、岩漿岩
岩漿岩 是上地幔的高溫熔融岩漿沿岩石圈破裂帶上升侵入地殼甚至噴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一)岩漿岩的礦物組成
硅酸鹽、金屬硫化物、氧化物、揮發物。
(二)岩漿岩的產狀、結構和構造
1. 產狀
2. 結構:玻璃質結構、隱晶質結構、顯晶質結構、斑狀結構
3. 構造:塊狀構造、斑雜構造、流紋構造、氣孔構造、杏仁狀構造
(三)岩漿岩的主要類型
1. 按化學成分與礦物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2. 按結構、構造與產狀:深成岩、淺成岩、噴出岩
3. 綜合分類:

三、沉積岩
沉積岩是由成層堆積於陸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膠體和有機物質等疏鬆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岩石。
(一)沉積岩的基本特徵
沉積岩具有層理,富含次生礦物、有機質和生物化石,有碎屑結構或非碎屑結構之分,具有印模(波痕、雨痕、乾裂、槽模、溝模等)、縫合線或結核等原生構造特徵。
(二)沉積岩的主要類型
1. 碎屑岩類
2. 粘土岩類
3. 生物化學岩類

四、變質岩
(一)變質作用與變質岩
固態原岩因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作用而導致礦物成分、化學結構與構造的變化統稱為變質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為變質岩。
(二)變質作用類型與常見變質岩
1. 動力變質作用
構造運動引起的定向壓力使原岩碎裂、變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結晶,稱為動力變質作用。代表性岩石:構造角礫岩、碎裂岩、糜棱岩
2. 接觸熱變質作用
發生於侵入體與圍岩接觸帶,圍岩受熱後礦物發生重結晶、脫水、脫碳、形成變晶結構結構與新礦物。
代表性岩石:斑點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 接觸交代變質作用
發生於侵入體與圍岩接觸帶,高溫下岩漿分泌的揮發性物質與熱液通過圍岩的交代作用使後者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新礦物。
代表性岩石:矽卡岩
4. 區域變質作用
區域性構造運動導致的深廣范圍的變質作用。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變粒岩、麻粒岩
5. 混合岩化作用(超變質作用)
區域變質與岩漿作用間的一種過渡性地質作用。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崗岩

第二節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
一、構造運動的特點與基本方式
構造運動主要是地球內動力引起的使地殼發生變位與變形的機械運動,經常涉及更深的構造圈。
(一)構造運動的一般特點
構造運動特點:普遍性、永恆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與規模差異性等
(二)構造運動的基本方式
1. 水平運動 地殼或岩石圈塊體沿大地水準面切線方向的運動
2. 垂直運動 地殼或岩石圈塊體垂直於大地水準面切線方向的升降運動
二、構造運動與岩相、建造和地層接觸關系
(一)岩相
海相(深海相、淺海相)、陸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澤相、濱海相)、過渡相
(二)沉積建造
沉積建造 是彼此有共生關系的地層(岩相)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積物組合。
1. 地槽型建造 主要由海相地層組成的、厚度很大,無沉積間斷或僅有極短間斷、產生於強裂構造下降區,岩漿岩與火山碎屑岩分布較廣。
2. 地台型建造 以陸相碎屑沉積為主,厚度不大,未受強烈構造變動,地殼升降幅度均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漿岩分布較少。
3. 過渡型建造 兼有地槽型與地台型建造特徵但以碎屑岩占優勢,陸相沉積與瀉湖相沉積分布廣泛。
(三)地層的接觸關系
1. 整合 相鄰新老地層產狀一致且相互平行,時代連續,無沉積間斷。
2. 假整合 又稱平行不整合,相鄰地層產狀平行但時代不連續。
3. 不整合 又稱角度不整合,相鄰地層產狀既不一致,時代也不連續,有地層缺失。
4. 侵入接觸 侵入體邊緣有捕虜體,接觸帶界面不規則,圍岩有變質現象。
5. 侵入體的沉積接觸 後期沉積岩覆於前期侵入體所形成的剝蝕面之上。

二、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 岩層或岩體經構造運動而發生的變形與變位。
(一)水平構造 丹霞地貌
(二)傾斜構造 單面山
(三)褶皺構造 背斜、向斜
(四)斷裂構造 節理、斷層

第三節 大地構造學說
一、板塊構造學說
(一)大陸漂移學說
(二)海底擴張學說
(三)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邊界:擴張型、俯沖型、轉換斷層型
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南極板塊
二、槽台說與地窪說
槽台說認為:地殼運動主要受垂直運動控制,其驅動力為地球物質的重力分異作用,其構造單元分為活動的地槽區和穩定的地台區。
地窪說認為:地殼發展過程中,活動區(地槽)和穩定區(地台)可以相互轉化。
三、地質力學學說
地質力學學說認為:全球地質構造的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扭動構造體系。

第四節 火山與地震
一、火山
(一)火山的類型與分布
1. 火山類型
2. 火山分布
(二)火山地貌
二、地震

第五節 地殼的演變
一、地質年代
(一)相對地質年代
依據地層下老上新的沉積順序,地層剖面中的整合與不整合關系,標准古生物化石與生物群體進行對比,確定某個地層或事件的相對年代的方法。
(二)絕對地質年代
通過礦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測定,依據放射性同位素蛻變規律計算其距今年代的方法。

二、地殼演化簡史

第三章 大氣和氣候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和熱能
第二節 大氣水分和降水
第三節 大氣運動和天氣系統
第四節 氣候的形成
第五節 氣候變化

教學重點 認識大氣的的組成、特性及其運動,掌握氣候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認識大氣的組成及氣候變化規律。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大氣」、「氣候」,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主要參考書
1. 周淑貞主編.氣象與氣候學(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潘守義等.現代氣候學原理.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3. 王紹武.氣候系統引論.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4. 張家誠著.氣候與人類.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5. 譚冠日.氣候變化與社會經濟.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和熱能
一、大氣的成分
大氣由干潔空氣、水汽、懸浮塵粒或雜質組成,在近地表85km以下,其成分可分為兩類,定常成分(氮、氧、氬和微量惰性氣體氖、氪、氙、氦等)和可變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氫、二氧化硫等)。
二、大氣的結構
(一) 大氣質量(圖3-1)

(二)大氣壓力
氣壓 是指從觀測高度到大氣上界單位面積上鉛直空氣柱的重量,它隨著高度的上升而降低;但是,由於地表的非均一性及動力、熱力因子影響,同一水平面上實際氣壓的分布並不均勻,因此,各地同一時刻的海平面氣壓值存在差異,可分為低氣壓、高氣壓、低壓槽、高壓脊及鞍形等氣壓場類型。
(圖3-2-3)
(三)大氣分層
按照溫度和運動情況,可將大氣分為五層。
(圖3-4)
三、大氣的熱能
(一)太陽輻射
地球及大氣的熱狀況是天氣變化的基本因素,輻射交換是決定熱狀況的能量交換方式之一,而太陽輻射從根本上決定地球、大氣的熱狀況,從而支配其他能量的傳輸過程。
(二)大氣能量及其保溫效應
大氣本身對太陽輻射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陸、植被等下墊面卻能大量吸收太陽輻射,並經潛熱和感熱轉化供給大氣。
(圖3-5)
(三)地-氣系統的輻射平衡
輻射平衡 是指地-氣系統內部某一時段內,地面與大氣以輻射和熱量輸送形式進行的能量交換的收支差值。
(圖3-6、3-7)
四、氣溫
(一)氣溫的周期性變化
1. 氣溫的日變化
氣溫日較差 是指一天中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差,它與緯度、季節、地表性質、天氣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
2. 氣溫的年變化
氣溫年較差 是指氣溫的年變化幅度。
(圖3-8)

(二)氣溫的水平分布
(圖3-9-10)
(三)氣溫的垂直分布
氣溫主要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時受到緯度、地面性質、大氣環流等因素的影響。

第二節 大氣水分和降水
一、大氣濕度
(一)濕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水汽壓、飽和水汽壓、絕對濕度、相對濕度、露點溫度
(二)濕度的變化與分布
二、蒸發和凝結
(一)蒸發及其影響因素
溫度、性質、性狀、空氣濕度、風
(二)凝結和凝結條件
三、水汽的凝結現象
(一)地表面的凝結現象 露、霜、霧凇、雨凇
(二)大氣中的凝結現象
霧:輻射霧、平流霧、蒸汽霧、上坡霧、鋒面霧
雲:積狀雲、層狀雲、波狀雲
(圖3-13-14-15)

四、大氣降水
(一)降水的形成
雲滴凝結增長 → → → → 雲滴的沖並增長
(二)降水的類型
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台風雨
(三)降水的時間變化
1. 降水強度、降水量、降水變率
2. 降水的日變化:大陸型、海洋型
3. 降水的年變化:赤道型、熱帶型、副熱帶型、溫帶及高緯型
(四)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受緯度、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天氣系統、地形等多種因素制約,全球劃分為四個降雨帶:赤道多雨帶、南北緯15o-30o少雨帶、中緯多雨帶、高緯少雨帶。
(圖3-19)

第三節 大氣運動和天氣系統
一、大氣的水平運動
(一)作用於空氣的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慣性離心力
(圖3-20-21-22)

(二)自由大氣中的空氣運動
地轉風、梯度風
(圖3-23-24)
(三)風隨高度的變化
1. 地轉風隨高度的變化——熱成風
(圖3-25-26-27)
2. 摩擦層中風隨高度的變化
(圖3-28)

二、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 是指大范圍內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各種氣流運行的綜合現象,它構成了全球大氣運行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范圍形勢的主導因素與各種尺度天氣系統活動的背景條件。
水平尺度可涉及某個大地區、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或整個大氣圈的大氣環流;時間尺度有數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風系、三圈環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風帶中的大型擾動、季風環流。
(圖3-30-31-32-33-34-35)

三、主要天氣系統
天氣系統 是指大氣中引起天氣變化的各種尺度的運動系統,包括溫壓場和風場中的大氣長波、氣旋、反氣旋、鋒面、台風、龍卷風等。
(圖3-38-42-43)

第四節 氣候的形成
一、氣候和氣候系統
(一)氣候的概念
氣候 是指某一地區多年間大氣的一般狀態及其變化特徵,按空間尺度大小可分為全球氣候、區域氣候、小氣候等。
(二)氣候系統
氣候系統的組成:大氣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
(圖3-44)

二、氣候的形成
(一)氣候形成的輻射因子
太陽輻射是氣候系統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氣物理過程和現象形成的基本動力。
(圖3-46-47)

(二)氣候形成的環流因子
大氣環流是熱量和水分的轉移者,也是氣團形成的基本原因。
沃克環流、厄而尼諾、南方濤動
(圖3-48-49-50)

(三)氣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通過對輻射因子與環流因子的影響而作用於氣候,使得氣候既具有緯度地帶性,又具有非地帶性特徵。

三、氣候帶和氣候型
(圖3-51)

H. 地理學有哪些專業

地理學主要分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其他分支三種。

更加細化的分支:
自然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氣候學、海洋地理學、地貌學、水文學、冰川學、土壤學、古地理學、海洋學、環境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發展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歷史地理學、語言地理學、軍事地理學、政治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時間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醫學地理學、工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人種地理學

其他: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方誌學、地理數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統、景觀生態學、地球空間信息學。

I. 關於城市地理學的所有理論

http://ke..com/view/100968.htm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