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貿易戰在經濟地理學中的思考

貿易戰在經濟地理學中的思考

發布時間: 2021-02-15 14:09:25

A. 思考貿易戰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有什麼影響

會降低中國外貿交易,打亂我國現有經濟體系,不過也是一個很大的機遇

B. 經濟地理學完心得體會

0世紀前的經濟地理學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史志描述、商業地理研究和經濟地理學研究三個階段。
新近出現的跨國公司研究、經濟活動全球化研究以及結構主義思維方式反映了經濟地理學發展的新趨勢。
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區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內容、經濟活動區位、經濟活動空間組織、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企業經營的范圍並不局限於產業的劃分。現代企業的跨產業部門發展已十分普遍。由於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對經濟活動的產業劃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業所從事的各部門經營。為此,一些學者們開始從企業組織角度來認識經濟活動。
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P.Krugman)指出,經濟學長期忽視區位研究①,然而,經濟地理學對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
區位理論有兩層基本內涵,一層是人類活動的空間選擇;另一層是空間內人類活動的有機組合。
區位因子則是對於生產者而言,由於場所不同表現出其生產費用或利益的差異。
市場地域大小與商品的市場價格、地域人口數量和居民收入有關。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區位選擇的最佳侯選地,特別是現代區位選擇主要表現為接近消費地。
盡管在區位決策過程中,經濟因子中的成本以及收入因子都在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有時與經濟因子毫無關系或者說關系不大的一些非經濟因子也在起作用。在這些因子作用下進行的區位選擇一般追求的不是成本最低,也不是利潤最大,而是某種程度上的滿足。
勞動、自然和資本是生產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經濟學的生產理論中通稱為生產的三要素。
由於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異,城市內部土地利用的圈層分化較顯著
土地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影響因素主要是通過自身的特性以及所處的經濟區位所決定。
地理慣性
資本是生產要素中流動性最大的要素。
經濟活動的核心生產要素開始從資本、有形資產、一般勞動力轉為知識、科技勞動力、風險資金、無形資產以及優美環境。
市場規模也直接影響到經濟活動的合理性,這是因為規模經濟在起作用。規模經濟一般分為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
社會學和管理學在對信息流通渠道的研究中發現,絕大部分對決策起重大作用的關鍵信息來自於偶然
生產與消費的空間分離是現代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徵。
影響經濟區位活動的包括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能源、資本、勞動力)、市場(市場規模、市場戰略、市場特性、其它市場條件)、區域環境(產業環境、政策環境、環境因素、可進入性)、交通。
自給性農業經營的存在是導致杜能模式與現實農業空間分布狀況產生偏離的最大原因之一。
最小運費指向是韋伯工業區位論的骨架
相互依存區位論主要是研究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均衡狀態的形成過程。探討在直線市場條件下,存在兩個競爭企業時,區位與市場地域的關系,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霍特林模式。
按照廖什的理論,區位空間達到均衡時,最佳的空間模型是正六邊形。
企業家的經營手段不同可造成區位模型的變化;因政府的區位補貼或高額稅收等區位政策可造成的區位變化
高級中心地按交通原則布局,中級中心地布局行政原則作用較大,低級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場原則解釋較合理
企業增長在戰略上可分為一體化擴張和多樣化擴張。一體化擴張又可分為橫向一體化(水平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垂直一體化)。實現這些擴張的方法包括內部發展和外部發展(合並和合資等)。
市場進入、市場拓展和生產發展是公司發展的基本策略。
大多數跨國公司的總部和區域總部位於少數主要都市。被稱為「全球性城市」或「世界城市」,是全球經濟的地理控制點。

第二篇 經濟活動區域分析
區域經濟結構是指一個區域內各經濟單位之間的內在經濟、技術、制度及組織聯系和數量關系,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決定了區域資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區域產業結構是區域進行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增值的載體。
支柱產業不等同於主導產業,因為,支柱產業雖然在本區域的經濟總量擴張中佔有較大的比重,但在全國的同類產業中所佔比重卻較小,或者與其它區域的同類產業相比並不具備發展的優勢,產品輸出率低,因而它不能發揮區際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導產業應有的功能。
如果一個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都高,那麼它就是主導產業的最佳選擇
所謂創新是指對資源、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創造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方法,開發出新的原材料,引入新的產業組織形式,開拓出新的市場等等。
只有具備下列特徵的產業才能作為主導產業:高比較優勢系數(區位熵)、高產業關聯度、高需求收入彈性、高生產率上升率、高產業創新能力。
對本區域沒有條件發展的關聯產業,應該尋求區際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配套問題。
在構建區域產業結構時,必須考慮如何根據世界技術進步的大趨勢和全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走向,以及本區域的具體經濟發展狀況與條件,選擇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作為潛導產業。
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機制有兩個,一是市場機制,另一個是政府幹預
市場機制對區域產業結構產生作用的途徑是供需關系、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
政府幹預是指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杠桿和產業政策對區域產業結構變化進行有目的的調控,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以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
後進國家的產業發展是按「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模式相繼交替發展。這樣一個產業結構變化過程在圖形上很象三隻大雁在飛翔,故稱之為「雁行形態說」。
由城鎮所組成的線是區域空間結構中一種綜合性的重要的線,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意義,因而往往被稱之為軸線。
區域空間結構有以下幾種較典型的模式:極核式空間結構、點軸式空間結構、網路式空間結構。
依託網路空間結構,充分利用各種經濟社會聯系就能夠把區域內分散的資源、要素、企業、經濟部門及地區組織成為一個具有不同層次、功能各異、分工合作的區域經濟系統。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形成與發展的機制:區位指向、要素和經濟活動的集聚與擴散、經濟影響的空間近鄰效應。
集聚機制的形成源於三個方面:經濟活動的區位指向、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經濟活動對集聚經濟的追求。
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區域經濟在空間上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首先,集聚導致區域的極化現象。其次,集聚將加劇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與不平衡。第三,集聚是促進發達地區、城市、城市密集區、專業化地區、產業密集帶等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力量。第四,集聚還能夠引發和加劇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城市與農村、專業化地區與一般地區等之間形成發展關繫上的「馬態效應」。
擴散機制的形成源於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避免集聚不經濟。第二,尋求新的發展機會。第三,部分經濟活動區位指向的作用。第四,政府的政策作用。
擴散機制有就近擴散、跳躍式擴散、等級擴散和隨機擴散四種表現形式。
集聚與擴散的關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區域空間結構形成與發展的不同階段,集聚與擴散機制發生作用的強度不一樣。其次,集聚機制與擴散機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慣性。雖然,集聚與擴散機制的作用有一定的慣性,但是,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空間近鄰效應是指區域內各種經濟活動之間或各區域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對其相互聯系所產生的影響。
各種經濟活動或區域的經濟影響力是隨空間距離的增大而呈減小的趨勢。這就是地理學的空間距離衰減原理。
城市對區域發展的作用:組織和帶動區域發展(城市是區域的生產中心、流通中心、服務與管理中心、人力資源培育中心、對外交流中心、創新中心)、構造區域空間結構、城市化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的演進。
城市體系就是一定區域內的一組相互依存、彼此間有較穩定的分工和聯系、分布有序的城市群。
每個城市都與周圍地區構成大小不等的地域單元。這些地域單元依據其中心城市在城市體系中的空間關系進行組合,並與各種網路結合在一起,就把區域連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城市體系實際上就構成了區域的空間框架。
城市化是根源於城市發展而興起的區域經濟、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以城市為模式的演進過程。具體表現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和城市地域不斷擴大。
由於在現實中城市用地往往因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環境等而存在較大的差異,可比性有限,所以,一般都採用人口指標來對城市化進行測度。
城市化在時間上的變化過程總體上為一條S形曲線,大致分成3個階段,即初始階段、加速階段和終極階段。
城市化在空間上的變化稱為城市化的地域推進,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近域推進,另一個是廣域推進。
農村工業化使得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界限開始趨於淡化,農村從自身這邊努力主動地建立新型的城鄉關系,使城鄉之間在發展上關聯互動。
技術創新的結果主要有,發現新的原材料或新的原材料供給來源,生產出全新概念的產品或增加產品的新功能、新品質,開發出新的消費市場,引入新的經營管理方法,產生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等。
制度是用於支配特定的行為模式與相互關系的一套行為規則。
技術創新使得區域經濟增長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內涵式的經濟增長方式日益被接受,即依靠科技進步,改善實體性生產要素的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生產資料的利用率。
技術創新對區域結構變遷的作用機制如下:技術創新引起產品、產業的更替;技術創新引導和改變消費需求;技術創新引發和促進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增強了區域的經濟競爭力。
區域經濟發展是指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結構的演進。
現代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多目標的過程,包括了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環境目標。
我們從資源配置的角度把區域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資源稟賦、資源配置能力、區位條件和外部環境等四個方面。
現代區域經濟增長對技術進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
資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經濟體制、政府的經濟管理能力、企業的組織水平和產業結構等構成。
區位條件只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外在條件之一,實質上是其它相關因素產生影響的綜合反映,區域的經濟增長狀況不可能完全受制於區位條件。而且,區位條件也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好的區位條件,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改善對外交通條件、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等來改善區位條件,使其向有利於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轉化。
佩魯認為,經濟增長首先出現和集中在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而不是同時出現在所有的部門。這些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常常聚集於經濟空間的某些點上,於是就形成了增長極。
區域經濟增長機制:區域增長極理論、循環積累因果原理、乘數作用和加速原理。
區域經濟中的增長極是指具有推動性的主導產業和創新行業及其關聯產業在地理空間上集聚而形成的經濟中心。
增長極通過支配效應、乘數效應、極化與擴散效應而對區域經濟活動產生組織作用。
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的綜合影響稱為溢出效應。
加速原理說明了經濟增長中收入或消費量的變化如何引起投資量的變動,即在工業生產能力趨於完全利用時,消費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會導致投資的大幅度增長。
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乘數作用和加速作用是同時存在的,並且相互發生作用,即投資的變動引起國民收入的成倍變動,國民收入的變動又會反過來影響投資的加速變動。在乘數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影響下,經濟增長就出現了周期性變化或波動。
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胡佛-費雪爾的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以及我國學者提出的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
部門經濟區的邊界劃分主要考慮某個行業或幾個行業在空間上的集聚程度,同時,還要根據該行業在資源利用、生產或經營活動所涉及的主要空間范圍,共同確定邊界所在。
就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國民經濟的發展分解在空間上主要就是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問題。
區域間經濟發展關系理論:赫希曼的極化-涓滴效應學說、梯度推移學說、中心-外圍理論(核心-邊緣理論或中心-邊緣理論)、區域相互依賴理論。
梯度推移說的基本觀點是,一個區域的經濟興衰取決於它的產業結構,進而取決於它的主導部門的先進程度。
他提出了所謂的不發達模式,說明處於外圍的國家在其殖民時代的初期就被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即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中,從而導致了它們立即陷入困境。在外圍國家與資本主義的中心國家之間存在一條無限的宗主——衛星鏈,外圍國家創造的剩餘價值就通過這條鏈而流入到了中心國。可見,如果說衛星國地位是外圍國家經濟不發達的原因,那麼,宗主——衛星聯系的減弱就可以減輕結構性的不發達或更有可能使外圍國家發展起來。因此,他主張唯一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外圍國家通過社會主義革命而從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中擺脫出來,否則,繼續留在資本主義體系中不可避免地結果就是不發達。
空間相互作用發生的前提條件:區域之間的互補性、區域之間的可達性、干擾機會。
區域分工理論:成本學說、要素稟賦學說。
區域合作包括了區域之間的要素自由流動、建立共同市場、建立經濟聯合組織、協調資源開發、合理保護環境、協調經濟發展政策、共同維護經濟秩序、保持經濟的穩定性、對外採取一致的經濟政策和行動以增強競爭力等等。從形式上看,區域合作主要有行業合作、區域全面合作。
行業合作包括了區域性的生產合作、商業合作、運輸合作、物資合作、金融合作和綜合的行業合作。
區域經濟差異是指一定時期內全國各區域之間人均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非均等化現象。
區域經濟差異警戒線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90年代初我國理論界提出的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問題的新概念。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促進區域之間經濟體制環境的統一、促成區域之間要素市場的統一、推進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推動和規范地方政府間的區域經濟合作、鼓勵企業跨區域發展、中央政府應在繼續發展經濟相對發達區域的同時注重採取措施加快欠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
區域之間產業轉移是引起區域產業結構有序調整、協調發展的有效方式。自主選擇、互惠互利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之間產業轉移需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三篇 經濟活動全球化
一般說來,一體化是指事物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將各個分散的部分組合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一體化指世界各國通過一定協議、規則使其經濟活動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經濟全球化則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現象。
從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來看,一體化以貿易自由化為先導向金融國際化發展,進而向生產一體化推進。
影響經濟全球化的因素包括科學技術、跨國公司、國家政策、金融市場等方面。
信息產業成為當代世界發展勢頭最迅猛的新產業,它的高速發展對國際分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一大批新產業的產生和發展使工業本身國際化分工加深;其次,由於信息產業與生俱來的全球化特徵,使各國在信息產品上幾乎不存在明顯的比較優勢,因而該領域能表現出充分的產業內部分工,從而推動了同一水平國際分工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企業內部運行機制的信息化將導致企業中層管理的萎縮,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企業所屬工廠之間的距離障礙,推動生產的全球化管理,促進跨國公司的發展。
跨國公司的成長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產品出口、設立海外分銷機構、建立海外裝配生產企業、建立海外完整生產設施和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在海外設置研究與開發機構、把海外子公司納入總公司全球經營網路等幾個階段。
跨國公司有力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具體表現在:第一,跨國公司加速了生產與資本的國際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二,跨國公司促進了技術進步和國際技術交流。第三,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擴大了國際貿易量,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第四,跨國公司的國際金融活

C. 任正非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對我們有什麼啟發或者思考

華為的危機公關做的很好。有時候危機和機遇並存,在企業遇到逆境的時候反而是走往成功的必經之路。向華為致敬也是向全中國千千萬萬的不屈的人民致敬。

D. 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核心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報酬遞增思想、復雜科學所強調的路徑依賴和「專鎖定」等概屬念以及D-S 模型。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主題主要有兩個,即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的「空間集聚」和「區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採用數學定量分析,將現實中的現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圍模型、國際專業化模型、全球和產業擴散模型、區域專業化模型及歷史和期望對區域發展影響的模型。
新貿易理論認為,不完全競爭和收益遞增的存在,為國家和區域採取戰略性貿易政策,創造競爭優勢提供了可能。比如,有一些部門規模經濟十分突出,區域可以通過促進這些部門的出口和發展,獲得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使一個國家改變其在國際經濟中的專業化格局,向有利方向發展。

E. 形勢政策課思考題:1、針對美國已經挑起的貿易戰,中國應採取哪些措施將其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中方採取上述加征關稅措施,目的是捍衛自身合法權益,通過反制措施遏制貿易摩擦升級,同時,相關措施也盡可能減少對我國國內生產、人民生活需要的影響。上述措施實施後,有關部門將會同社會各界對措施效果進行評估,力爭把措施對我國國內生產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F. 新經濟地理學核心內容

新經濟地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中文名
新經濟地理學
外文名
New Economic Geography
定義
地理學發展中的一門邊緣性分支學科
學科
地理學
快速
導航
產生背景興起原因研究傳統理論背景理論基礎研究內容模型類別理論含義學科局限學科創新學科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全面介紹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的理論、思想及其巨大影響。
克魯格曼通過建立各種模型將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引入國際貿易,指出規模經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從而成功解釋了戰後國際貿易發展變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國際貿易新理論。同時,克魯格曼考慮了運輸費用問題,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運輸成本為零的假定,提出了經濟活動的區位問題。克魯格曼以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為出發點,將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區位分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開創了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新時代,被譽為「新經濟地理學之父」。
本書把高深的理論進行通俗解釋,使讀者能輕松領略經濟學大師的思想理論,同時學會用大師的智慧來觀察和指導生活,藉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1]
產生背景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科學進入了一個相互交叉與互動的新時期,各學科在理論互動中對區域與空間產生了濃厚興趣。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交織更加明顯,以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主流派經濟學家重新審視了空間因素,以全新的視角,把以空間經濟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等傳統經濟學科統一起來,構建了「新經濟地理學」。
新經濟地理學
主流經濟學以往常常對空間置之不理,除了城市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以外,其研究基本上是非空間的,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經濟學家們知道無法把空間因素模型化,所以不去研究經濟的空間問題。然而,在現實中,如果忽視空間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很多經濟問題的研究就難以得到理想的答案。因此,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為經濟學家研究區位提供了一種新方

G. 社會經濟統計分析在經濟地理學中的作用有

在《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一書中,克魯格曼對空間經濟研究的傳統進行了分析,並將其歸納為五個方面:德國幾何學、社會物理學、積累因果關系、當地外部經濟以及地租和土地利用。這一傳統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阿爾弗雷德·韋伯(WeberA)的區位理論,另一個是中心地方理論。韋伯的區位理論,又被稱為「最小運輸成本理論」,運用運費差異和原材料失重特性兩個指標,以費用等值線圈、結果圈作為分析工具,研究不同類型企業選擇的最優區位。但是,由於它對如何做出合理決策以及行動者的決策會產生什麼結果等,都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使其看起來更似一個在兩維平面上的區位幾何學。中心地方理論分析了製造和市場營銷等中心的定位和作用,這些中心服務於假設均勻分布的農業人口。廖什(LoschA)把工業區位和市場范圍結合起來,認為市場范圍的排列網路中必定有一個大城市,其周邊則環繞著一系列市場區和競爭點,將中心地理論與工業區位理論結合起來,探討工業及其市場區最優分布問題即形成一種「經濟景觀」。克里斯塔勒提出了「城市區位論」,揭示了城市的規模、功能和等級效應,並且將城市的規模與等級的關系概括為正六邊形模型,提出了中心地系統與服務業最優布局模式。《區位和土地利用》一書是世界知名的區域科學專家阿朗索的成名之作,其主要貢獻是將馮·杜能(yonThtinen)的關於孤立區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論及農業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釋城市內部的地用與地價之分布。其核心觀點是:城市活動的租地競價曲線的構建和在土地供求均衡中地價和地用的決定。

H. 思考貿易戰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有什麼影響。500字左右

貿易戰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形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我國的有些經濟城組織形成有力的沖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