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課三年級地形教學

地理課三年級地形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2-15 11:11:01

『壹』 地理課中地形地貌,氣候的學習是什麼學習

自然地理,氣候是高一的知識,而地形地貌是在初中或者高三區域地理中學的知識。

『貳』 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的發展簡史

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南昌大學撤銷,成立了江西師范學院(1953年10月),設中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藝術7個專科,1954年後,先後發展為系,招收本科學生,開啟了江西師范學院的新時期。 這個時期,盡管還沒有地理系,但江西師范學院的地理科研和科普工作仍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例如,1956年6月朱宏富完成了「宜黃地裂考察報告」,受到通報表揚,並且做了30多次科普報告,編寫、出版了7本科普小冊子。朱宏富(包括當時還在南昌二中工作的馬巨賢)被推選出席全國第一屆科普工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受到黨中央領導的接見。
地理系的成立
1958年根據中學教育發展的需要,江西師范學院成立了地理系。地理系的教師和行政人員由幾部分人組成:一是江西師范學院原有人員,如朱宏富、鄧克強;二是南昌師專調入人員,主要有馬巨賢、譚鉅生、范祖仁、章元雄等;三是兄弟院校分配人員,如華東師大的劉會慶、楊文金(二人均為兩年制研究生)、林文榮,中山大學的胡清華。1959年後又陸續分配和調入了蘇成泉、鄭松莉、陳宏群、黃旭初、劉象天、洪新仁、童純湘、胡長書、許五津、鍾伍常、陳訓琛、吳讓三、楊巧言、謝彼得(謝帆)、王鵬祥等。上述老師中有些是早已蜚聲地理界的老教師,例如劉象天1960年為支援江西而調入江西師院,1956年就是華東師大的副教授,其代表著有「中國自然地理總論」、「中國自然地理參考文獻」,是《辭海》(1979年版)修訂版主要編寫人員之一,是六十年代江西師范學院在省內外都有影響的教師之一,其他大多數是著名高校地理專業的畢業生,他們是江西師范學院最早一批地理教師,也是此後支撐江西地理界的骨乾和中堅力量。
地理系行政由馬巨賢任代理主任,譚鉅生任副主任,劉會慶任系務助理。由於教師中只有劉會慶一個中共黨員,故沒有設黨支部,劉會慶的黨組織關系掛靠在生物系。1959年4~5月間,調來程立勛同志,並發展了鄧克強同志,成立了黨支部,程立勛任支部書記兼組織委員,劉會慶任宣傳兼統戰委員,鄧克強任團總書記兼學生班主任。 地理系1958年9月招收了第一屆本科學生54人,由於招生計劃公布較晚,沒有學生填報志願,所有學生均為調劑入取。學生來自贛南、九江、宜春、南昌、撫州、吉安、上饒、萍鄉等地區。1959年8月招收第二屆學生48人,1960年招收第三屆學生41人。學生主要是報考其他專業的學生調劑過來的。 這時的地理系教師隊伍齊全,黨政工作有序開展,各方面工作走上了正軌。1961年~1962年,學校貫徹《高教六十條》精神,對課程進行了新的調整,恢復了「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開設的專業課程及任課老師主要有:《地圖與測量學》范祖仁,《地球概論》、《氣象與氣候學》朱宏富,《地理教學法》馬巨賢,《水文地理》馬巨賢、胡清華,《地貌學》章元雄、吳讓三,《中國自然地理》劉會慶、劉象天,《歷史地理學》劉象天,《中國經濟地理》蘇成泉、譚矩生,《世界自然地理》楊文金,《世界經濟地理》童純湘、王鵬翔,《土壤地理》林文榮、謝彼得,《地質學與第四紀地質》黃旭初、陳宏群、譚鉅生等。 地理系一成立就十分重視實踐性教學。58級一年級地質地貌和植物地理實習在廬山,二年級在撫州溫家圳,四年級上學期在鄱陽三廟前農場經濟地理實習。59~62級野外實習主要在廬山,還先後在撫州溫家圳、長山晏,宜春三陽進行過。 1958年馬巨賢編著的《地球儀使用法》由北京科普出版社出版。 1958~1962年正是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學生入學後開展了「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教育,學生教學與勞動相結合,每學年下農場勞動兩個月。1958年,學校對學生實行人民助學金制,1959年以後,伙食費全由國家包下來,仍發放人民助學金,同時實行學生免費看電影、免費淋浴制度。1960年困難時期,學校要求青年教工和學生種菜,定額交菜至教工食堂及學生食堂。 這個時期,有兩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白馬山農場勞動,一是建立氣象站。 1959年學校決定建立白馬山農場,位置在今新建縣生米鎮,面積1250多畝,地形以低丘崗地為主,除少部分水田和旱地外,大多是荒山。1959年白馬山開發前,地理系接到農場測量的任務:繪制地形圖、確定農場邊界、建立農場立體模型。當時由范祖仁老師帶隊,李潛華、郭可讓、李博之等學生都參加了。師生分散住在嶺背村村民家裡,測量儀器主要是經緯儀和水準儀。野外工作一個月左右,圓滿完成任務,為農場的規劃建設打下了基礎。從此以後,學校在山上陸續蓋了房子、修了道路、挖了水渠,昔日的荒山野嶺面貌一新,成為江西師范學院師生勞動鍛煉、貫徹「教學與勞動生產相結合」方針的基地。在三年困難時期,也為改善師生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8年大躍進,工農業生產特別是大煉鋼鐵急需天氣預報做保障,為此,地理系建立了氣象站,1959年9月25日,開始發布南昌地區天氣預報。氣象站開始設在現青山湖校區雙理樓空地上,後改遷至學生第一宿舍兩側的菜地上,由氣象老師朱宏富和林文榮帶學生負責觀測,同時安排人員用東方紅收音機定時收聽氣象氣候形勢,結合氣象站觀察數據,分析後發布天氣預報。氣象觀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鍛煉了同學,同時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由於預報准確,受到了省有關部門的表揚。
停辦地理系
60年代初,中央提出「鞏固、充實、調整、提高」的八字方針,全國壓縮辦校規模,撤銷了一批1958年匆忙成立的高等學校。在此背景下,1961年學校決定停辦地理系和政教系,地理系停止招生。1962年地理系除畢業班外,尚有59級、60級級89名學生,此時59級已是三年級學生,最後48人全部轉入化學系,課程還是按原地理系的上,並開了一些基礎化學和應用化學的課程。60級41人只讀了兩年,當時有兩種去向自由選擇:一種是直接畢業,但拿的是專科文憑,同樣由學校分配工作;另一種是選擇留下來,但不在地理系就讀,而是大部分去了化學系,少數去了數學系、物理系,最後這部分學生實際上讀了六年。58級已經修完4年,全國統一分配,大部分分到中學當老師,有十幾個人調配到部隊,還有一些到了公安系統、機關等部門。地理系的停辦影響到省內中學相關課程的開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學停開了地理課。 地理系當時教職工共有27人,24位教師為:馬巨賢、譚矩生、朱宏富、范祖仁、章元雄、劉會慶、楊文金、林文榮、胡清華、蘇成泉、鄭松莉、黃旭初、陳宏群、劉象天、胡長書、王鵬翔、楊巧言、謝彼得、陳訓琛、許五津、吳讓三、洪新仁、童純湘、鍾五常、4位行政人員是:鄧克強、程立勛、鍾若給、王潯。停辦地理系時,除指定的10個人外,大部分都離開了師院,有的調至中學,有的到了工廠或其他基層單位。留下的10人中,譚鉅生到師大附中,劉會慶到教務處,林文榮到外語系,楊巧言、鍾伍常、陳訓琛三人到圖書館,楊文金到校工會,馬巨賢到化學系,范祖仁到物理系,劉象天到校醫務所。這種安排為後來地理系的復辦儲備了人才。 在地理系停辦的16年間,留校的老師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60年代,劉會慶等人還經常到野外考察。1965年9月師院成立靖安分院,開設「農業基礎班」和「農業理化班」,劉會慶、楊巧言調入「農基班」,楊巧言教土壤,劉會慶為專業老師兼第一副主任。楊文金、鍾伍常、朱宏富、劉象天等都曾上過課。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給黨和國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江西師范學院也未能倖免。1968年大批老師下放,下放的地點有貴溪、戈陽、鄱陽、鉛山、玉山、靖安等縣。1969年1月,江西省革委會下達通知撤銷江西師范學院,與江西大學的政教系、中文系、生物系和江西教育學院合並成立井岡山大學,遷到井岡山下的拿山。原地理系留校的林文榮、鍾伍常、劉象天、朱宏富隨學校搬到井岡山。 1972年11月,省革委會下文,撤銷井岡山大學,恢復江西師范學院,遷回南昌。與此同時,1968年冬下放的大量老師開始與學院「復鉤」。1973年,下放的原地理系教師基本上調回。1975年成立地理組,歸歷史系領導。組長馬巨賢,副組長楊文金,成立時的成員有劉象天、尹善正、楊巧言、陳訓琛、范祖仁、劉會慶,主要是在中文系和銀行學校上地理課,期間在信豐開辦培訓班,培養農村青年氣象觀測員。 這個時期,老師們為能重返地理教學而興奮,不少老師積極進行科學考察和開展江西地理研究,1979年楊巧言等出版了《井岡山地理》等著作,發表了「鄱陽湖」等科普文章,為此楊巧言被評為「全國地理科普積極分子」。 三. 復辦地理系(1978~1979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恢復高考,地理系的復辦提上了議程。1978年劉會慶、林文榮根據學校要求,開始做復辦准備。3月劉仁求同志從歷史系調入,組建地理系復辦籌備小組,成員還有馬巨賢 、譚鉅生、劉會慶等。籌備組首先是將掛靠在歷史系的地理組調入,從附中調入譚鉅生,以後陸續調入劉煥川、章元雄、蘇成泉、吳讓三、黃旭初、謝帆、王素珍、朱相水、李博之、梁國權、聶卿雲、黃際民、趙樹森、劉自清、章定富、楊澤芳、李桂清等。1978年年底黨政幹部和專業老師基本配齊。劉仁求為黨總支副書記兼第一副主任,馬巨賢、譚鉅生為副主任。不久地理系教工工會成立,楊文金任工會主席,以後的工會主席為劉自清,副主席有楊定國、陳英等人。為制定教學計劃,楊文金、楊巧言、陳訓生等老師到華中師范學院、湖南師范學院、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學院,聶卿雲老師到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拜訪學習,吸取辦學經驗,收集教學素材和資料,得到很大幫助,回來後編寫了教學計劃。以後系裡又陸續調入專業教師,至1981年全系已有30多位教師。 1979年開始地理本科專業招生,招了39人,男同學31人,女同學8人 ,分別來自省內南昌、撫州、上饒、宜春、吉安、九江、贛州、萍鄉和景德鎮各地市,均為理科生。課程按教育部教學大綱開課。當時師資力量很強,大部分課程都配備了2個老師,地質學基礎甚至有4個老師,而且大部分都是國內著名學校畢業、又具有長期野外工作經驗的老師。剛調入又沒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一般先做助教,跟著主講老師1~2年後才允許單獨上課。那時缺少教材,都是老師編寫講稿上課,學生聽課做筆記,後來隨著高校教材的出版,大部分課都採用全國統一教材,有些新的課仍採用自編教材,如化學地理、江西地理等。 1979年地理系下設地質地貌教研室、自然地理教研室、經濟地理教研室、教學教法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有劉煥川、聶卿雲等老師。教師任課情況:《地球概論》馬巨賢、楊定國,《中國自然地理》劉會慶、梁國全,《世界自然地理》楊文金、陳英,《中國經濟地理》易宜曲,《世界經濟地理》朱美榮,《經濟地理導論》聶卿雲,《地質學基礎》劉煥川、黃旭初、朱相水、章定富,《地貌學》楊巧言、吳讓三、黃強,《土壤地理學》林文榮、謝凡,《植物地理學》王素珍、孫淑先,《水文地理學》陳訓琛、張思華,《氣象與氣候學》趙樹森、劉自清、胡清華,《環境科學導論》陳作貴、李博之,《地圖與測量學》黃際民、楊澤芳,《地理統計》范祖仁,《遙感概論》譚鉅生,《中學地理教學法》馬巨賢、徐劍儒、李潛華,《江西地理》胡清華,《計量地理》黃際民,《自然資源學概論》陳作貴,《化學地理》呂樺、《地理攝影與素描》徐劍儒等。82~86年從全國高校分配來系工作的年輕老師有黃明民、唐榮湘、馬定國、胡忠、吳凡、楊梅玲、蘭雲、毛端謙、徐燕、孫服群、舒長根。期間地理系的管理幹部和管理人員有:系辦公室主任徐新耀、黨總支幹事柯維海以及李桂清、胡玉璽、張桂蘭、肖萍蘭、謝秀文、易申、姚技、陳建民、劉莉等。 野外實習是地理專業最具特色的教學實踐活動,80年代主要在廬山,還在井岡山、彭澤(龍宮洞)、德興(銅礦)等地開展了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實習。學生自帶被子,條件比較艱苦。從82級開始,地質野外實習在杭州。 1979年在現老校區雙理樓位置的空地上建立了氣象觀測站,安放有百頁箱、溫度計、氣壓計等儀器,由氣象老師趙樹森、劉自清老師帶領學生觀測,每學期還到省青雲譜氣象站實習。水文地理、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綜合自然地理等課程的老師每個學期或不定期帶學生到省水文站、進賢、灣里、梅嶺等地實習。野外實習對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野外工作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9年12月年江西省地理學會成立,馬巨賢任理事長,陳作貴為秘書長。學會把江西地理界聯合起來,還吸引了地質、地震、測繪、水利、氣象、城市規劃等部門的專家,成為江西省地理教育、科研和科普的第一個學術團體。 1980年1月,江西師范學院成立「學術委員會」,譚鉅生、馬巨賢、劉象天為理科委員會委員。1982年1月,成立校「學位評審委員會」,馬巨賢為評審委員會委員。以後歷屆系(院)主任(院長)均為江西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委員。 1979年江西省只有江西師范學院地理系招生,遠遠不能滿足江西地理教師的需要。為解決江西省地理教師缺乏的問題,1981年舉辦了中學地理教師培訓班,地理系自編教材,培訓來自全省各地的中學教師。1983年開始招收2年制專科生,專科班招生一直到1993年止。 1982年江西地理研究所成立,馬巨賢任所長。1984—1988年譚矩生任所長,劉會慶為副所長。1986年6月,經江西省教委批准,江西地理研究所成為學校的處級研究所之一。1982年地理系接受的第一個項目是《江西省地圖集文字說明》,楊巧言、劉會慶、楊文金、楊澤芳等參加了編寫,地圖出版社出版後獲得好評。這個時期出版的還有《江西名勝》(楊巧言、劉會慶等,1981年)等著作。 從1979年到1983年,地理系復辦後各項工作走向正軌,學生工作有聲有色,這幾年畢業的學生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大成績。現師大地理與環境學院的領導、江西各地市地理骨幹教師許多都是這個時期的學生,在中科院和各高校工作的畢業生都成為各單位和領域的骨乾和專家,不少學生走上了領導崗位。 地理與環境學院團委學生會是學院先進青年的群眾性組織,是廣大同學利益的忠實代表,是學院與同學之間的橋梁紐帶,是學院文化的策源之地。
地理與環境學院團委學生會是在主席團領導下的設有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學術發展部、文化部、體育部、自律部、素質拓展中心、外聯部、青年志願者協會、藝術團等11個部門。
歡迎關注地理與環境學院團委學生會官方新浪微博:@江西師大地理學院學生會 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下屬兩個校級社團:
藍天環保社團、心語手語社團

『叄』 地理課上如何教學生利用地圖

一、識讀地圖——看圖例和注記,懂含義,找分布 我們現在採用的中學地理教材、教學掛圖及地圖冊中有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它們大多是用象徵符號表示的,如點狀符號表示礦產、城市、作物、工業部門等,線狀符號表示洲界、國界、交通、河流、風向、海洋等直線等,面狀符號表示地形區、氣候類型、自然帶、溫度帶、工業區、經濟帶等。在識別這些符號系統時,首先要看圖中的圖例說明,弄懂每個含義的性質和數量特徵的差別,然後要注意其空間位置、輪廓、范圍和方向及所在地的地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分析地圖中的理性知識打下良好基礎。比如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選修)《地理地圖冊》第10頁的《主要工業區分析圖》,是用點狀表示工業中心,面狀表示工業基地。在閱讀地圖時,首先要看地圖所給的圖例,然後再根據圖例去閱讀地圖。圖中點狀的表示主要工業中心城市如沈陽、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廣州、深圳等的位置,圖中特別註明我國四個主要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教師在指導學生讀圖時,可以先指導學生看圖例,然後根據所給的圖例去閱讀地圖,最後看看圖中工業中心分布疏密狀況,回歸到課本內容所要說明——我國東、中、西部三個經濟地帶發展的差異: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工業中心分布密集,全國四個主要工業基地都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比較綬慢,工業中心分布比較稀疏。 二、分析地圖——掌握不同類型地圖的分析方法 一是綜合性地圖。要採用層層要素分離法。綜合性地圖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要素綜合地表示在一幅地圖中,具有內容復雜、不容易分析的特點。這種地圖常見在某區域地圖中,對待這樣的地圖應首先自然,再是經濟,最後是人文要素,依次分析地理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河流、農作物、礦產、旅遊、交通線、城市。這種層層要素分離法,有利於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地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點,把握區域的整體特徵。如對八年級《地理》上冊第93頁的《西北地區》的教學分析:首先,地理位置是位於我國西北地區,遠離海洋,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乾旱,草原廣布,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全國海拔最低的艾爾湖(-155米)位居這里,主要有塔里木河、黃河的中上河段流經這里。其次,這里以畜牧業為主,農業則以灌溉農業和綠洲農業為主,產品有肉、奶、皮、小麥、玉米、棉花、瓜果等,其中新疆的哈密瓜和吐魯番的葡萄最為著名。礦產資源豐富,有稀土礦、優質煤、石油、鎳等。再次,交通主要以鐵路和公路為主,這里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途經之地;現代有一條「亞歐大陸橋」大鐵路經過這里,並且一直通到西歐地區,使得我國同歐洲國家交通聯系更為便捷。最後,工業有毛紡織工業、畜產品加工業、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工業和石油工業等。由於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西北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為促進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北地區的不少建設工程已被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比如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中心城市和科技創新基地的建設,交通運輸和通信設施的改善,新疆長絨棉、優質瓜果和畜牧業生產基地的擴大等。為了西北地區的發展,國家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都給予很大的支持。西北地區的開發建設,必須協調人地關系,注重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是等值線圖。包括等高線、等溫線、等深線、等降水量線等內容圖,要分析等值線的疏密,延伸方向,形狀的凹凸,極大值和極小值的地點和區域,進而分析其分布等特徵和空間遞變趨勢,從而進一步綜合分析形成的原因。例如七年級上冊《地理》中的第62頁和第63頁《世界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世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的分析過程是:1月份北半球在北美和西歐大陸等溫線密集且向南突出,海洋等溫線向北突出,在中西部出現-40℃的極端低溫區域,南北溫差達到60℃以上,說明北半球在海陸分布和地形的影響下,以大氣環流為主導因素;而南半球等溫線大致平行於緯線,這說明南半球以太陽輻射為主導因素。7月份的等溫線北半球分布稀疏,大致與緯線平行,同時南半球仍以平行於緯線為主,說明太陽輻射成為控制南北半球的主導因素。通過對1月、7月份等溫線圖分析了解到:南半球海洋面積廣闊、表面均勻、等溫線變化小;北半球地面和大氣狀況復雜,所以等溫線變化大。 三是專題要素分布圖。包括由各種點狀符號構成的礦產、城市、旅遊點、工業中心圖,也包括各種面狀圖等構成的地形圖、氣候類型圖、人口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和資源分布圖等。對於點狀符號圖,不但要在閱讀完每個符號所在的地點的分布和性質的基礎上,分析各個點地理事物的稠密區、稀疏區的位置和范圍的差異,而且要概括出某個要素的空間遞變的趨勢。比如,我國礦產資源中煤、鐵、石油主要在北方,而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這種空間配置不協調就造成北煤南運,給交通帶來很大的壓力。而對面狀圖要分析各種符號的分布范圍,通過對比,歸納出同類符號在一定區域的分布規律。例如,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東部沿海地帶,北緯40°~60°之間。再如,世界小麥帶主要分布在溫暖濕潤的溫帶地區,而世界玉米帶主要分布在美國中部,中國的東北、華北平原,歐洲南部平原,從而說明玉米帶主要分布在高溫多雨的亞熱帶,溫帶半濕潤和半乾旱的內陸地區。 三、培養學生填圖、繪圖能力 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填圖是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通過填圖可以檢驗學生的地理知識,對學生識圖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繪制有關的地圖(世界地圖、中國地圖、等高線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等),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繪圖技巧。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可以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疏漏、錯誤和不扎實之處,及時補救,鞏固學習成果。在歷年的地理高考中,多數題目都與地圖知識有關。

『肆』 地理優質課怎麼上

地理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如何選擇正確途徑, 為提高學生的素質服務, 是擺在每一個地理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地理學科與人類生產、生活包括吃、穿、住、行等方面關系密切,學好地理是現實生活和工作的必然要求,如何幫助學生學好地理,大有文章可做。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談一些看法。

一、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學科研究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場所, 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 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 課堂不能只注意傳授給學生知識, 而更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現代教育思想更關注學生的生活心理世界, 打破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無關現狀, 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 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問題情景, 從而使教師所教與學生所學、所需能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事實證明,課堂效果如何, 教師的教育觀念至關重要。作為地理教師, 必須不斷地學習國內外教育理論, 密切注視教育發展的新動向, 認真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把精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上, 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課的教學效率, 實現輕「負擔」、高質量,而且同時還要有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 把課堂教學當一門科學藝術來研究, 改向經驗要效率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題海戰術要質量為向教學改革要質量。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地理教師切實以素質教育為教學重心,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 以改革為動力, 在新條件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 堅持理論實踐研究,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及科研水平,努力提高地理課堂教育效果。

二、激發學習興趣,融洽師生關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興趣了學生還能學好地理知識嗎?中學階段學生對地理課多無多大興趣, 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 學生要麼是感覺地理知識過於淺顯, 很多知識通過自學便可以從書本上理解掌握, 課堂教學對學生失去吸引力, 要麼是覺得知識過於抽象、空洞、難以理解, 沒有學習意義, 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挑戰慾望強烈、逆反心理強烈是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 抓住這一心理特徵, 在地理課堂上有效地巧設情景, 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 剌激他們征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決心, 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眾多因素中的關鍵。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讓學生願意上你的課, 這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中學生處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 他們往往是喜歡一個教師就會去喜歡這個教師所教的科目, 課堂上注意力也會比較集中。教師詼諧的語言、優雅的教態、淵博的專業知識、高尚的職業素養、某一個特長等等, 這些都可成為學生崇拜的焦點, 也是良好關系建立的條件。這樣就可形成自崇拜到願意和你接近, 願意上你的課, 教學效果自然會達到最佳效果。 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包括道德、思想、業務及工作素質, 還有業余愛好特長素質。

三、常備直觀教具,教學形象生動

地理教學與其它學科有不一樣的地方,直觀教具的使用就非常必要了。地球儀、掛圖、自製教具等運用得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生識圖時,我聽說有一種地圖拼圖游戲玩具,就去買了一個回來,這個拼圖是由許多小塊組成的,每一小塊代表一個地區。在課堂上我當著學生把拼圖推亂,然後再根據旁邊的整體圖形的式樣,通過自己的智力拚圖,還原成原來的圖形。在講中國疆域時,每一小塊拼圖代表一個省,我讓學生參加分組活動,親自動手將亂推的拼圖,還原出一幅中國地圖。 在拼圖過程中,學生就記住了地名和這個地名在整個圖形中的地理位置了,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掌握了地理知識,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現代教學手段可使課堂生動、形象地再現生活, 使課本內容與現實有機結合。

地理課堂上適當使用多媒體,能調動學生多種感知器官參與學習,手、腦、眼、耳並用,化抽象為形象,激發學生的地理興趣,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我們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適時運用 將要表現的地理事物由小變大、化遠為近, 使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由快變慢或由慢變快, 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於學生面前。例如通過電腦動畫可以模擬板塊運動過程, 以及演示板塊運移過程, 解釋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學說等, 這將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教學效果。

『伍』 地形的判斷和認識是幾年級地理課程

人教版的課本初一就學了,大部分地區應該都是這樣子

『陸』 地理課中的地形地貌學習屬於什麼學習

初中就是世界的地形和中國的地形;
高中地理是等值線的判讀。

『柒』 地理公開課教案

我這個是初二的,希望能對你有用。

2.1 地形的分布(縱橫交錯的山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國主要走向的山脈名稱和分布。
(2)知道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山脈形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
2.過程與方法
(1)閱讀地形圖、景觀圖,概括我國主要山脈的特點。
(2)用列表的形式,按照不同的走向,將山脈歸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不畏艱險,勇於攀登和探索。
二、教學重、難點
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三、教學准備
教師製作包含有錄像、景觀圖、地理圖表和FLASH動畫等的PPT課件;並為每組同桌學生准備一張空白的中國輪廓圖。
四、研究方向
在新授課教學中,發揮地圖在地理教學的作用,探索學生參與地理教學的途徑,通過引導學生看圖、查圖、繪圖、辨圖等形式, 達到激發參與興趣,擴大參與面,提高參與成效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
本節內容是七年級《中國地理》第二章地形地勢的第一節內容,主要學習我國縱橫交錯的山脈,包括山脈的走向、分布和典型的景觀特點。教學設計中,以新穎的連線游戲情境引入,引起學生參與興趣;在讀圖查找主要山脈的環節,讓學生動眼、動手,同桌間合作互助,擴大參與面,培養參與能力;對不同地區山脈景觀的辨析、比較,提升思維參與的品質。
教學過程 自我點評
1.引入:
出示五種地形類型名稱和景觀圖片,要求學生將其連線。
簡要復習五種地形類型的特徵。
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縱橫交錯的山脈構成大地的「骨架」,出示課題:縱橫交錯的山脈。
2.尋山:
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說明地圖中山脈的圖例。
講授「山脈走向」概念。
要求學生根據圖例符號判斷某種山脈走向,並用規範文字表達。
出示中國主要山脈網格圖,要求學生判斷我國主要的山脈走向。
布置讀圖、繪圖練習:請學生查找教材中山脈分布圖,按次序說出我國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山脈各三列。以及南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和弧形山脈。
出示輔助動畫示意圖。
要求同桌學生共同在空白中國輪廓圖上繪出這些主要山脈的位置。(教師在大屏幕上示範)
出示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
要求同學熟悉這些山脈的位置。找出海拔最高的山脈,說出其大致海拔。
要求學生在山脈分布圖中找出作為國界、省界的山脈。
3.觀山
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並配以秦嶺的景觀照片。請學生觀察其所處的位置,介紹其我國東部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的地位。
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並配以北方太行山和南方武夷山的景觀照片。請學生對比辨別。
教師介紹我國山脈「北雄南秀」的特點。
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並配以東西部不同山脈的景觀照片。請學生對比辨別,並嘗試對其特點加以歸納。
4.登山
播放2008北京奧運火炬在珠穆朗瑪峰傳遞的新聞片斷。
請同學找出地形圖中珠峰的位置和海拔高度。並說說火炬在珠峰頂傳遞可能遇到的困難。
5.練習小結
出示動畫練習:將主要山脈的序號拖動到地圖上相應的位置。 連線游戲,形象直觀,引發學生參與興趣。

讀圖訓練中既查閱地圖,又動手在圖上標注,同桌間相互合作且參與面廣。

通過對南北、東西不同地區的典型山脈景觀圖加以觀察、辨析,得出我國山脈特點。鍛煉積極思維的參與。

六、教學反思
機會難得,教研員李功愛老師聽了我的這堂課,並且在課後給我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給我啟發很大。因此,這堂課的反思,可以說真正是在「專家引領」下的個人反思。
這節《中國的山脈》,教學內容是《中國地理》(七年級)2.1地形分布中「縱橫交錯的山脈」部分。
因為這堂課是學校組織的教學展示活動,所以,在教學中既要契合我校提出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總體理念,同時又要體現出地理學科教學中的特點,還要適當考慮創設「展示課」本身應當具備的一些亮點。當然,這三者,應當是統一在本課的教學目標下的。
單獨抽取「山脈」作為地形分布的第一課時,一來是使教學內容集中、緊湊(個人感覺:似乎展示課上「攻其一點,稍作拓展」的策略還是不錯的);二來「山脈」作為中國地形的骨架,對學生形成我國地形的基本構架,也值得多花點時間。
對整堂課,我將其劃分成三個部分:(1)尋山——落實「知識技能」目標,學生根據山脈的走向,來查找地圖上的山脈,並配以學生在空白輪廓圖中描繪主要山脈的活動,這樣一來,通過「地圖」這一工具的使用,既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又讓學生在看圖、找圖、畫圖中得到了充分的參與。(2)觀山——熟悉主要山脈的自然景觀。主要著眼於讓學生對我國南北部、東西部不同地區的山脈景觀進行綜合比較,以此來培養比較、歸納的能力。(3)登山——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以奧運火炬珠峰傳遞的素材,來激發學生的情感。
反思這節課,特別是在教研員李功愛老師的評講中,我感到還可以做如下的改進:
(1)對於主要山脈的名稱和分布,我採用的是先講山脈走向,再以此來要求學生按走向類別查找。今後,是否可以嘗試先讓學生在地圖上查找記憶這些主要山脈,然後再對其進行分類。
(2)我設置了一個讓學生在空白輪廓圖上繪出主要山脈的活動,但沒有進一步深入挖掘它的功能。譬如在課的結尾處,以布置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回去將此圖描繪得更細致、美觀,下次進行交流展示。另外,這還可以延伸到下面其它地形區分布的教學。

『捌』 地理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

教學目標,新課導入,新課講授,設計意圖,小結與作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