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生物地理試卷答案
A. 福州生物 地理考卷 中考考卷 和答案 2011年 6月4日的 3天 內 我就這點分了 求速度
我們濟寧是6月11日開始中考,考完就會有答案的,建議你靜下心踏踏實實地復習課本,只要是重點,什麼時候都會考的。地球地圖是必考的,你要認真復習,重點國家要重點復習,尤其是國家圖。祝你考出好成績。加油!
B. 近年福州生物地理中考試題
看 《新課標》 不錯·····
C. 求2009年福州初中地理生物會考試卷
現在當然找不到了
地理生物
中考試卷是和初三的中考試卷一起在
中招網
上公布的
現在初三專的中考還沒有考
顯然你是找屬不到的
等到
6月12日
初三的人考完
你再登錄
www.fzszzb.cn
一定能找到
祝你取得好的成績……
D. 2010年福州市地理,生物,會考試卷及答案(重要的是答案)
2010年福州地理中考卷
選擇題:
1、 福州別名「三山」是指:
A、鼓山、五虎山、雪峰山 B、青雲山、青芝山、石竹山
C、烏山、於山、屏山 D、烏山、鼓山、旗山
2、圖1,是世博會福建館展出的被譽為福州「特藝三寶」之一的工藝品,它是:
A、脫胎漆器 B、平潭貝雕
C、閩清青白瓷 D、壽山石雕
3、本初子午線是指:
A、180°經線 B、0°經線 C、東西半球分界線 D、南北半球分界線
2010年4月22日,是第41個世界地球日,中國今年的地球日主題為:「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據此回答4-5題
4、下列屬非可再生資源的是:
A、太陽能 B、水能 C、礦產資源 D、森林資源
5、下列行為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A、節假日大量使用紙質賀卡 B、節約用電,人走燈滅
C、經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D、超市購物大量使用塑料袋
讀圖2「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6-7題:
6、圖中甲處表示:
A、山頂 B、山谷
C、山脊 D、陡崖
7、圖中四條登山路線,坡度最陡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開世界氣候大會,旨在為我們生存的地球開出「降溫葯方」,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挑戰,本次會議異常「火熱」,結合圖3,回答8-9題:
8、圖中動物主要生活在:
A、非洲 B、南極地區
C、澳大利亞 D、北極地區
9、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後果是:
A、全球沙漠變成綠洲
B、南極冰川面積擴大
C、海平面上升 D、全球降水持續增加
10、為服務,迎接上海世博會,組委會向社會招募了大量懂英語的志願者,因為英語是:
A、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B、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C、聯合國規定的唯一工作語言 D、上海世博會唯一指定外語
11、下列地區中,人口分布最稠密的是:
A、撒哈拉沙漠 B、青藏高原 C、南極大陸 D、西歐平原
讀圖4,「伯明翰(英國)年內各月氣溫降水量圖」回答12-13題:
12、歐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典型氣候是:
A、溫帶季風氣候 B、溫帶海洋性氣候
C、溫帶大陸性氣候 D、地中海氣候
13、當地人們利用該氣候適合多汁牧草生產的特點,大力發展:
A、種植業 B、林業 C、畜牧業 D、漁業
14、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扼守這一「十字路口」的「咽喉」要道是:
A、馬六甲海峽 B、土耳其海峽 C、台灣海峽 D、巴拿馬運河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縣發生了7.1級地震,讀圖5回答15----17題:
15、震中說在緯度是:
A、北緯96.7° B、南緯96.7°
C、北緯33.1° D、南緯33.1°
16、發生地震的青海省簡稱:
A、川 B、湘 C、新 D、青
17、從福州運送緊急葯品到玉樹,選擇最快速的交通運
輸方式:
A、航空運輸 B、鐵路運輸 C、海洋運輸 D、公路運輸
18、我國所處的半球位置:
A、東半球、南半球 B、東半球、北半球 C、西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19、與我國一月0℃等溫線大致接近的界線是:
A、橫斷山脈 B、天山—陰山一線 C、巫山—雪峰山一線 D、秦嶺—淮河一線
20、在今年「5.18」海交會上,來自寶島台灣的農產品大受歡迎,這些農產品最可能是:
A、大米 菠蘿 B、蘋果 梨 C、棉花 甜菜 D、哈密瓜 大豆
21、連接北京和香港九龍的鐵路干線是:
A、京滬線 B、京哈線 C、京九線 D、京包線
22、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分別是:
A、青稞 水稻 B、高粱 玉米 C、玉米 水稻 D、水稻 小麥
23、圖6中的民居多見於我國的
A、北方地區
B、南方地區
C、西北地區
D、青藏地區
我國季風氣候很容易帶來各種災害性天氣。2009年入秋以來,西南的雲南、廣西、貴州等地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旱災。據此回答24-25題:
24、我國水旱災害頻繁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風活動不穩定 B、冬季風活動強烈 C。南北跨緯度大 D、地形復雜多樣
25、在西南旱區許多地方人畜飲水困難,但不少江河的水卻白白流走,無法利用,村民只能 「望水興嘆」。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採取的措施:
A、防治水污染 B、人工降雨 C、改變當地氣候 D、興修水利設施
二、非選擇題
26、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母親河,讀圖7回答下列問題。
(1)長江、黃河發源地說在的A地形區是 高原。長江、黃河的流向大致為自 向- 流,從河流流向可以看出我國地勢總特徵是 。
(2)圖中兩條河流,水能豐富、航運價值大,有「水能寶庫」「黃金水道」之稱的是
(3)圖中B地形區是 高原,該地區地表千溝萬壑,主要是由於嚴重的 造成的。圖中C是在長江幹流上建成的我國最大水利樞紐 水利樞紐。
(4)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地區,素有「中華水塔」美譽。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對於保護我們的母親河有何意義? (2分)
27、讀圖8、圖9 回答下列問題:
(1)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日本和美國均屬於 (發展中/發達)國家。
(2)日本工業區主要分布在 沿岸和 沿岸;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主要集中分布在 洋沿岸和五大湖沿岸。兩者共同特點是都有便利的 條件。
(3)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增長主要得益於 產業的蓬勃發展。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工業基地是 ,它位於美國西海岸城市 (城市)東南。
28、亞洲是我們生活的大洲,它地域遼闊,文化多樣。讀圖10回答下列問題:
(1)亞洲東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洋,西南以 運河為界與非洲相鄰。
(2)亞洲地跨 帶、溫帶、寒帶。A地終年高溫多雨,屬 氣候類型。
B地氣候終年嚴寒,A、B兩地氣候差異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響。
(3)亞洲東部主要分布的人種是 種人,西亞的阿拉伯人屬於 種人
(4)亞洲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下列名勝古跡位於亞洲的是: (雙項選擇)
29、讀圖12,結合有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新疆是一個以 族(少數民族)、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
(2)西氣東輸工程使新疆豐富的
資源得到開發,通過
運輸方式輸送到東部市場,該工程起點位於 盆地的輪南。
(3)從甘肅蘭州坐火車到新疆的天山旅遊,經過的鐵路干線是
線,沿線可能看到的風光是: (雙項選擇)
A、大漠孤煙 B、山地牧場 C、熱帶叢林 D、傣家竹樓
材料:新疆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在綠洲地區,人們修建坎兒井等水利設施,發展了灌溉農業。基於日照充足,積溫高,晝夜溫差大等特有光熱條件,棉花,瓜果等特色農產品品質優異。
(4)根據材料分析,新疆發展種植業的優勢條件是 ,劣勢是 資源不足。
30、2010年世界博覽會在我國上海舉辦。讀圖13回答下列問題:
(1)小明暑假要到上海參觀世博園,暑假期間上海的晝夜長短情況是 。小明想了解世博園各個片區的具體分布,應選擇甲、乙兩幅圖中的 圖。
(2)甲、乙兩圖中比例尺較大,內容較詳盡的是 圖。讀圖可知中國國家館位於世博中心的 方向。
(3)畫圖。小明從住所出發,計劃乘坐地鐵從6號出入口進世博園參觀中國國家館,請你在圖上幫他畫出最便捷路線。請在答題卡上按要求畫圖。(2分)
(4)本次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請描繪出你心中理想的未來城市景象。
。(2分)
31、2010年4月26日,福廈高速鐵路通車。日益完善的海陸空交通運輸網路,對於促進海峽西岸的經濟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讀圖14,回答下列問題
(1)福廈高鐵連接我省沿海兩個最重要城市
和 。
(2)福州東臨 海,是一座濱江、濱海城市。位於閩江口的 港,是作為海峽兩岸海上直航的港口之一。福州國際機場位於 市(縣級市)。
(3)正在建設的平潭海峽大橋使福建省第一大島 島與大陸相連,為平潭綜合經濟實驗區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請結合平潭縣的地理位置、海島資源等條件,為它的經濟發展提出你的建議。(至少2點)(2分)
E. 求福州歷年初中會考地理和生物試題
去教育學院網里查
F. 2010福州生物地理中考試卷答案
地理:
一、單項選擇題
1.C 2.A 3.B 4.C 5.B 6.D 7.C 8. D9.C 10.B 11.D 12.B 13.C
14.A 15.C 16.D 17.A 18.B 19.D 20.A 21.C 22.D 23.B 24.A 25.D
二、非選擇題
26.
()青藏 西 東 西高東低(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2)長江
(3)黃土 水土流失 三峽
(3)涵養水源,保護江河源頭生態系統(言之合理,即可得分)
27.
(1)發達
(2)太平洋 瀨戶內海 大西 交通(海運)
(3)高新技術 矽谷 舊金山
28.
(1)太平洋 蘇伊士
(2)熱 熱帶雨林 緯度
(3)黃 白
(4)①、③
29.
(1)維吾爾
(2)天然氣 管道 塔里木
(3)蘭新 A、B
(4)日照足、積溫高、晝夜溫度大等光熱條件 水
30.
(1)晝長夜短 乙
(2)乙 東南
(3)作圖略(線路從圖中魯班路站開始,沿地鐵4號線至西藏南路轉8號線至耀華路站,由6號入口進入)
(4)潔凈的空氣;清澈的河水;成片的綠地;有序的交通;舒適的住房等(言之合理,即可得分)
31.
(1)福州 廈門
(2)東 馬尾 長樂
(3)海壇 發展旅遊業、對台貿易等(言之合理,即可得分)
生物:
一、單項選擇題
1. C2.A 3.A 4.C 5.C 6.D 7.D 8.C 9.A 10.B 11.C 12.A 13.D
14.D 15.A 16.A 17.C 18.B 19.D 20.C 21.A 22.B 23.B2 4.C 25.C
二、非選擇題
26.(1)× (2)× (3) √(4)√ (5)× (6)×
27.A-a B-c C-b D-d
28.(1)子房 種子
(2)細胞 器官 組織
29.(1)紅細胞 細
(2)擦鏡紙
(3)50
(4)同型
30.復雜 反射弧 感受
31.(1)A(抹香鯨) (2)脊椎 (3)肺 (4)翼 (翅膀)
(5) 生態 (6)自我(自動)
32.(1)蛋白質 (2) B(增強個人免疫力) (3)人乳鐵蛋白 基因
33.(1)澱粉(糖類) 能 (2) 胚乳 (3)C(高產抗倒俘小麥)
(4)植樹 (5)是(可以)
34.(1)氧氣(氧、O2 ) 二氧化碳(CO₂)
(2) 光合 碳一氧(碳氧,氧氣一二氧化碳)
(3)呼吸
(4)隨手關燈(符合題意,即可)
35..(1)沙塵天氣有餘 (2) C (3)沙塵(沙塵暴)
(4) 不是 (否、不、不準確) 偶然性太大,實驗結果不準確(類似答案均可)
G. 求08,09福建小中考初2的地理和生物考試試卷和答案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布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並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17、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1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一、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 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1、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4、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19、自然資源 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20、土地的利用類型 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類型。
21、土地資源的分布 溫帶濕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適宜發展農業,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氣候冷濕的亞寒帶地區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乾旱地區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的主要分布區。
22、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陸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種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總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主要途徑有:節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23、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森林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鐵、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1、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西、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佔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3、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
25、世界人口的增長 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特別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歐洲為2%;亞洲為15%;北美洲為10%;南美洲為17%;大洋洲為14%;非洲為27%。
26、世界人口的遷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規模變小,人口遷移主要以三種形式為主。第一種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質人才由發展中國家移向發達國家。第二種是勞動力輸出。外籍勞工流動的基本方向是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由貧窮國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輸出國,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國家。第三種是國際難民遷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人口最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位於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帶。在嚴寒的苔原帶、冰原帶,廣大的嚴寒帶針葉林帶,末開發的熱帶雨林帶,乾旱的沙漠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稀少。
28、人口向城市遷移及產生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之一。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口的70%以上為城市人口,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只佔人口的30%多一點。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29、世界的人種 白種人的膚色、眼色、發色一般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樑高、嘴唇薄,體毛較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黃種人的皮膚呈淡黃色或棕黑色,頭發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捲曲,嘴唇較厚,體毛較少,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
30、世界上的國家 世界上有190多個國家,名國的面積大小不一,面積最大的俄羅斯有170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的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岡。
31、國界和領土 國界線范圍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總稱為領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為界;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有一段以緯線為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
32、世界地埋區域的劃分 共分為13個地區。圖見書本第一冊P83。
33、東亞概述 圖見P85。東亞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西側,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家。蒙古的畜牧業佔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風,風由寒冷的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風力強勁,受其影響,大部分地區氣候寒冷乾燥。夏季盛行偏南風,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帶來豐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內陸減少,氣候炎熱。在東亞的季風氣候區內,根據氣溫和降水的不同,又分為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前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雨季較短;後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雨季較長。
34、東亞的人口和經濟 東亞是世界上黃色人種的主要分布區,居民絕大部分是黃色人種。東亞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是東亞的一個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面積比較狹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內多山,國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鄰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島太平洋沿岸的神戶和橫濱,是全國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方相比,冬季較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全國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山間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圖見第一冊P90。
36、日本的經濟 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神戶和橫濱的日本兩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日本同中國的貿易有很大發展。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產品。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首都東京在關東平原的南部,東京灣的西北岸。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漁場。日本的捕魚量常佔世界第一位。現在稻米的產量已能自給。但蔬菜、水果仍需要進口。
37、東南亞 圖見第一冊P94。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南部狹長,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馬來半島。東南亞的國家,除了寮國是內陸國外,其他都是臨海國或島國。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亞。領土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多的國家。因此有「火山國」之稱。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38、居民與經濟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該國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島。東南亞是華人與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其祖先大多是中國廣東、福建的居民。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棕油、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最大產地,各國居民多以稻米為主在食物。東南亞的礦產以錫和石油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
39、南亞 圖見第一冊P108。南亞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南亞北部有綿延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這一部分叫做「南亞次大陸」。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是南亞的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印度半島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佔據。南亞的降水受季風的影響,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西北季風,為旱季。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積很廣,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有棉花、茶、黃麻等。印度的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東北部。首都新德里。加爾各答盛產黃麻,是印度的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
41、中亞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中部,深居亞洲陸。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中亞境內的河流多為內流河。西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內流湖--裏海。中亞中部和南部牧場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產棉基地。烏茲別克因盛產棉花而稱為「白金之國」。牲畜以細毛羊和羔皮羊為主。同時采礦、冶金、軍事工業相當發達。
42、西亞與北非 西亞和北非地處亞歐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樞紐地帶,地理位置很重要。死海湖面海拔高度為-400米,是世界上陸地表面的最低點。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世界上最高的氣溫記錄出現在北非利比亞的阿齊濟耶(57.8℃)。一般降水稀少。只有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
43、撒哈拉沙漠 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邊,東到紅海海濱,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蘇丹熱帶草原,約占非洲面積的1/4。終年高溫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豐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與伊斯蘭教 西亞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區,主要為白色人種。通用阿拉伯語,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祥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被稱為伊斯蘭教的聖城。耶路撒冷被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看做聖城。
45、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庫 西亞和北非是出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西亞以波斯灣為中心,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石油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亞主要的產油國家。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2,產量約占總產量的1/4。所產的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摩洛哥一國的磷酸鹽儲量佔世界的3/4。
46、畜牧業與農業 棗椰樹是綠洲農業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側,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發展滴灌和噴灌技術。
48、埃及 位於非洲東北部,亞洲境內的西奈半島,也是埃及的領土。全境90%以上是沙漠,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狹長的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尼羅河全長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發源於非洲東部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首都開羅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是埃及在地中海邊的重要海港。地中海和紅海之間的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彼此相連,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了8000-10000千米。過去,埃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長絨棉一直是埃及著名的出口商品。近年,埃及的石油、運河、僑匯和旅遊收入都超過了棉花,成為埃及的主要經濟支柱。埃及的金字塔等名勝古跡是旅遊的主要景點。
49、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是世界上黑人的故鄉。整個非洲大陸的地形以高原為主,東非裂谷帶,南起贊比西河,北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西亞的死海附近。死火山中的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峰。東非大裂谷是地殼在運動過程中斷裂形成的。非洲最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島,有一個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叫做好望角。整個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分布面積很廣。動物主要以斑馬、羚羊、長頸鹿、獅和豹子為主。黃金、金剛石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第一位。南非是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幾內亞是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尚比亞是出產銅礦的重要國家。奈及利亞是重要的石油輸出國。
50、居民與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非洲只有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三個獨立國家。1990年,最後一個殖民地--納米比亞也宣告獨立。整個經濟是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51、南非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首都比勒陀利亞。臨近好望角的開普敦是南非最大港口。約翰內斯堡是金礦開采和機械製造工業中心。
52、歐洲西部 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海岸線十分曲折。主要的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有伊比利亞、亞平寧和馬爾干三個大半島。主要的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的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部的黑海。地中海位於歐、亞、非三大洲之間,西經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北海是重要的邊緣海。
歐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為主,平原主要是萊茵河以東部的波德的平原,以西的西歐平原。北部有縱貫斯 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主要有橫貫東西的阿爾卑斯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湖泊眾多。半島西側有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地形。意法邊境上勃朗峰是歐洲西部最高的山峰。
氣候 主要是海洋性氣候,冬季比較溫和,比較涼爽,全年降水的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降水量向東逐漸減少,年溫差自西向東逐漸增大。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綠灌木為主,耐旱。多瑙河發源流經九個國家,注入黑海,是歐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萊茵河流經德國魯爾工業區,也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河流。
53、歐洲西部的居民與經濟 居民以白種人為主。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多是工業區。其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最低的。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工農業生產約佔世界的1/3。其對外貿易很發達,佔世界對外貿易總額的1/2以上,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54、英國 英國全稱是「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北愛爾蘭島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地區。是工業化最早的國家。目前商船噸位仍居世界前列。英國的石油主要靠進口。北海油田對經濟有促進作用。首都倫敦,過去曾叫做「霧都」,是游覽勝地,大英博物館,格林尼冶天文台,公墓內安眠著馬克思。
55、法國 是歐洲西部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有著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尤以出產葡萄著名,所產的葡萄酒世界聞名。目前,法國是歐洲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首都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艾菲爾鐵塔,凱旋門、蓬皮杜中心、巴黎聖母院是有名的旅遊勝地。同時巴黎還是著名的時裝與化妝品中心。法國的烹調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56、德國 是歐洲西部鄰國最多的國家。北部是北德平原,中部是山地,南部有高原和草地。德國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建立要本國豐富的煤炭資源,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礎上。魯爾區是德國重要的工業區。德國南部的慕尼黑是德國宇航、飛機製造和微電子中心,德國是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萊茵河是德國最重要的河流,是德國的「黃金水道」。貨動量居世界各河首位。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有首都柏林、漢堡和慕尼黑。
57、歐洲東部和北亞 歐洲東部是指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到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的歐洲部分。北亞是指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部分以。
58、俄羅斯 領土面積為170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面。歐洲部分集中了全國3/4的人口。首都莫斯科位於歐洲部分中央。伏爾加河發源了東歐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區,注入裏海,是歐洲最長的河流。貝加爾湖位於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俄羅斯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和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這兩個工業區以機械、化學和多種輕工業為主。二戰後,工業建設向東發展,在烏位爾山區建立了鋼鐵工業和機械工業為主的烏拉爾工業區,以及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的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其農業不穩定。首都莫斯科。聖彼得堡是全國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59、北美 是一些以英語為主的美洲國家。西部高山區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由落基山脈組成。東部高原、山地區 在加拿大境內有拉布拉多高原,美國境內有阿巴拉契亞山。中部平原區有中央大平原。 蘇必利爾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是由過去冰川作用形成的。除密歇根湖全在美國境內以外,其餘四湖為美、加兩國所共有。 北美大部分區屬於北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在北美所佔的范圍最廣。北美氣候除了受緯度位置影響,降水分布和天氣變化還受地形的影響比較顯著。北美當地原來的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他們是黃種人。因紐特人生活在北冰洋沿岸。
60、美國 美國國旗內有50顆白色五角星。本土有48個州,位於北美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位於太平洋北回歸線附近的夏威夷州。美國的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美國面積為930多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美國人口中白色人種佔80%以上。美國的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華人與華僑在舊金山,紐約一帶。近幾十年來,有不少人從東北部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遷移。美國是世界上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美國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地區生產專門化,美國的農業生產可分為可抑制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區等主要農業帶。美國是輸出工農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美國工業的分布,可分為三大地區。東北部地區:紐約是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工商業中心和港口。南部地區:休斯敦是南部石油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發展中心。西部地區:加利福尼亞洲是西部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舊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矽谷」是新興的電子工業中心。洛杉磯是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海港,主要生產飛機,精密機械等。這里的好萊塢是美國電影、電視工業中心,舊金山和洛杉磯也是美國華人最多的城市。
61、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國家和地區。北部,包括三個地理區域,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南部是南美洲。南端島嶼中最大的是火地島,火地島與南美洲大陸之間隔著麥哲倫海峽。墨西哥和南美大陸之間,有狹長的中美地峽,有「美洲大陸橋梁」和稱號。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地峽的最窄處。安第斯山被稱叫做「南美洲的脊樑」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巴西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
亞 洲
第一節 概述
復習考試內容
亞洲的位置和范圍。世界第一大洲。東部的島弧。南部的三大半島。以山地和高原為主的地形。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的名稱和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復雜多樣的氣候,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知識要點
世界第一大洲 亞洲在東半球的東北部,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與歐洲陸地接壤。亞洲南部有三大半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東部有一系列島嶼組成的島弧,即千島群島、日本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等;東南和南部海面還有許多群島和島嶼,如馬來群島。
亞洲面積約有4,400萬平凡千米,幾乎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3,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有48個國家和地區。按地理方位,通常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亞等幾部分。
高原、山地為主的地形 亞洲的地形起伏很大,高原和山地面積很廣,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約1000米。
亞洲的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和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巍峨突出,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南有德干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這些高原的平均海拔都比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低得多。
亞洲著名的大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等,它們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的外圍。
亞洲的許多大河都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狀向四周分流。各河的中下游大多是平原。其中向北流入北冰洋的大河主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它們的中下游地區有西西伯利亞平原。向東流入太平洋的大河主要有黃河、長江,它們的中下游地區有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向南流入印度洋的大河主要有恆河、印度河,它們的中下游地區有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大河,水利資源都很豐富,又有灌溉和通航的便利,經濟意義很大。
亞洲西部的裏海,位於亞歐兩洲交界處,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湖泊。
氣候復雜多樣 季風氣候顯著 亞洲范圍廣闊,地跨寒、溫、熱三帶,又名各地地形和距海遠近不同,氣候復雜多樣。
(一)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顯著。中南半島、印度半島主要屬熱帶季風氣候。那裡終年高溫,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稀少。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我國東部、朝鮮和日本,屬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
(二)亞洲的中部和西部,地處內陸,受海洋的影響小,屬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三)亞洲北部,冬季漫長,氣溫很低;夏季短促,但較溫和。那裡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中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只有西伯利亞北部沿海和北冰洋中的島嶼,終年嚴寒,屬極地氣候。
(四)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和南部的印度河平原一代,終年炎熱,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沿岸地區,冬季受西風帶的影響,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成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氣候。
(五)亞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終年氣溫很低,多雪峰冰川,屬於高山氣候。
H. 福州生物地理中考練習卷,跪求!請發至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已發送、、
I. 初中生物地理試卷試題含答案
生物7年級上 生物的共同特徵: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生物的分類:(1)動物,植物,其他生物(2)陸生生物,水生生物(3)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生物圈的范圍: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動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的生活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生態系統:在一定地獄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其中有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他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生物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從非生物因素來說,從地獄關系來說,從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來說.7上P31 練習使用顯微鏡:先調粗准焦螺旋,後調細准焦螺旋.7上P37 觀察植物細胞:常用的玻片標本有: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製成;塗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塗抹製成;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調取少量的材料製成. 細胞壁:是最外層一層透明的薄壁,起保護和支撐細胞的作用. 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內側的一層膜,非常薄. 細胞核:植物細胞有一個近似球形. 細胞質: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 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細胞液中溶解著多中物質,在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中,細胞質內還有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細胞壁,液泡) 植物細胞模式圖 7上P45 動物細胞模式圖 7上P48 細胞中有哪些物質:許多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 無機物:分子比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無機鹽、氧等. 有機物:分子比較大,一般含有碳,如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 細胞在生活中會產生一些廢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製造的有機物中. 線粒體將細胞中的一些有機物當作燃料,使這些有機物與氧相結合,經過復雜的過程,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使用. 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種中,它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很長,它可以分成許多個片段,每一個片段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細胞通過分裂產成新細胞: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分不開的.但細胞不能無限制的長大,一部分細胞長到一定的大小,就會進行分裂. 細胞分裂過程與染色體變化7上P59 細胞分化形成組織:上皮組織: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7上P62 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人體內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進而形成植物體. 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莖、葉(營養)花、果實、種子(發育) 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7上P67 幾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草履蟲. 草履蟲結構示意圖,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7上P70 病毒的種類: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而且比細胞小的多,只能用納米來表示他們的大小.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根據他們寄生的細胞的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三大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病毒的結構和生活:病毒的結構很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7上P73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藻類植物(最低等),苔蘚植物,蕨類植物(最高等),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種子的結構(菜豆,玉米):7上P85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廣泛,種類更多. 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7上P92 種子萌發的過程:當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後,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植株的生長:7上P97 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水、有機物和無機鹽(氮、磷、鉀) 桃花的基本結構:7上P102 傳粉:花葯成熟後會自然裂開,散發出花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 受精: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上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裡面有卵細胞,它跟來自花粉管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種子和果實的形成: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歷史使命「,因而紛紛凋落.惟有子房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裡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裡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根適於吸水的特點: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 水分的運輸途徑:7上P111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7上P123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773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實驗)7上P127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7上P132 生物7年級下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現在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布於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 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7下P5 3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露西 175萬年前古人類:東非人 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化石. 生殖系統:人生要經歷由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靠生殖系統來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統不一樣,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別. 男女生殖系統解剖圖:7下P9 生殖過程:7下P10 分娩:懷孕到第40周時,胎兒就發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點:身高突增,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 青春期的性意識:初期的與異性疏遠,到逐漸願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 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8上P19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無機鹽:水可以運輸能量,無機鹽包括鈣,磷,鐵,碘,鋅.7下P24 維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開始部分,裡面有牙齒、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導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過導管進入口腔. 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統:消化道:一條很長的管道.消化腺分為兩類:有的是位於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臟;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內壁的小腺體,如腸腺. 營養物質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 食品的合理營養、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統: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氣體的通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頁,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 肺的運動模式圖: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7下P50 一個人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 血液的組成: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在兩層交界處,有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這是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漿:運輸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層後,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紅細胞:血細胞中數量最多,兩面凹的圓餅狀,沒有細胞核,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可以運載氧氣. 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包圍,吞噬細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可以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 空中飛行的動物:自然界中空中飛行的動物早在幾億年前就出現了.先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後來是有脊椎動物中的鳥,以及哺乳動物中的蝙蝠.他們既是陸生動物,又適於飛行.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100萬種以上的昆蟲 鳥適於飛行的特點: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鳥類的身體結構和生理特點是與它的飛行生活相適應的. 昆蟲的特徵: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裡面的堅韌的外殼,有保護和支持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昆蟲的分類:昆蟲的分類屬於節肢動物(身體由很多體節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的是節肢動物) 兩棲動物: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骨的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 運動需要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動物的行為: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也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社會行為的特徵: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這是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徵. 生態平衡: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做生態平衡. 動物與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某些物質,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動物與仿生: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菌落: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乾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呈現紅、褐、綠、黑、黃等不同的顏色. 細菌的發現:荷蘭人列文?虎克製作了200~300倍的顯微鏡,觀察老人的牙垢,發現細菌. 巴斯德用鵝頸瓶證明了細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還發現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後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麼大.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細菌沒有細胞核8上P60 細菌的生殖:細菌是靠分裂來進行生殖的,有些細菌在生長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通過產生大量的孢子來繁殖後代的.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3.與動物植物共生.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8上P70 生物分類: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植物的分類:8上P81 生物分類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生物8年級下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它們通過開花、受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的種子來繁殖後代.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出來的. 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 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完全變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為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為不完全變態. 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包括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卵和育雛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之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相對性狀: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基因和染色體: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內有蛋白質和DNA.每一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體細胞(除生殖細胞外)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 1883年比利時胚胎學家比耐登發現馬蛔蟲的精子和染色體都只有2對染色體中的其中2條. 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8下P30 1858~1865奧地利的孟德爾發現了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在男性細胞中發現一對染色體與其它染色體不一樣,他把這對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 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把男性性染色體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女性細胞中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X染色體. 1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模擬原始的地球條件和大氣成分,合成了多種氨基酸. 生物進化的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達爾文的自然學說: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並將這些變異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像這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 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可以分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個方面. 人體的三道防線:1.皮膚和黏膜2.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3.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產生的抗體.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其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免疫的三個功能: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產生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初中生物會考復習知識提要 第五部分 第一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六、 生物的遺傳現象: 生物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現象,叫遺傳. 動植物的性狀主要是通過生殖細胞而遺傳給後代的. 七、 染色體和基因: 細胞核內存在的一些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叫染色體.染色體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成對(父方和母方)存在,生殖細胞中成單存在(人體細胞23對,人的生殖細胞23條),它由蛋白質和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組成,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NA中決定生物性狀的小單位,叫基因.基因在體細胞中存在,生殖細胞中成單存在. 八、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當細胞內控制性狀的一對基因,兩個都是隱性(aa)時,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就會表現,否則(AA、Aa),為顯性性狀. 顯性(大寫A) 隱性(小寫a) 九、 禁止近親結婚 血緣關系越近的人,遺傳基因越相近,婚後所生子女得遺傳病的可能性越大. 十、 生物的變異現象 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 十一、 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十二、 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十三、 變異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 十四、 變異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第二章 生物的進化 一、 生命的起源: 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原始的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的物質. 二、 生物進化的歷程: 植物進化的歷程: 原始單細胞動物 原始生命 原始苔蘚類 原始藻類 原始裸子植物 原始蕨類 原始被子植物 動物進化的歷程: 原始鳥類 原始魚類 原始兩棲類 原始爬行類 原始哺乳類 進化原則: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三、 人類的出現: 人類和類人猿是近親,人由森林古猿逐步進化而來. 植物從種子植物脫離水的限制,無脊椎動物從節肢動物脫離水的限制,脊椎動物從爬行動物脫離水的限制. 四、 生物進化的證據: 主要證據為化石(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在越古老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而在越晚近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生物化石. 五、 人工選擇: 選擇者:人 結果:滿足人類的各種要求. 速度:較快. 概念:根據人類的需求和愛好,經過不斷選擇而形成生物新品種的過程. 六、 自然選擇 選擇者:自然界各種環境條件. 結果:適應環境,不斷進化. 速度:形成新物種需要漫長歲月. 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 第三章 生物與環境 一、 環境的含義 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點,主要還是指存在於它周圍的影響它生活的各種因素. 二、 生態因素: 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和非生物 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空氣等 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三、 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1、 環境影響生物 2、 生物適應環境 3、 生物影響環境 四、 生態系統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五、 生態系統的組成 植物――生產者(無機物光合作用 有機物) 生物部分 動物――消費者(使用有機物) 細菌真菌――分解者(有機物――無機物)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土壤、水、溫度等 六、 食物鏈和食物網 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相互關聯的食物鏈形成食物網.如:草 兔 狐 七、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生態平衡. 八、 我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我國裸子植物的資源,占居全世界的首位. 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揚子鱷、麜鹿,植物中的銀杉、金錢松、珙桐等為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1、 許多野生動植物可以用作葯材. 2、 能提供大量的工業原料. 3、 為人類提供食物. 4、 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九、 環境污染 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 十、 環境保護(基本國策) 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我國陸續建立了數百個自然保護區,如四川卧龍、王朗和九寨溝等自然保護區(大熊貓、金絲猴),廣西花坪自然保護區(銀杉).對嚴重污染環境、浪費資源、影響附近居民正常生活的企業,實行限期治理或停產治理等措施.從我做起樹立環境意識,培養愛護環境的
J. 2010年福州地理生物小中考試卷和答案
好像是6.19才知道、 不過考卷已經出來了。沒有在網路公布考卷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