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地理學家李希特爾
① 1877年出版的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是什麼書
《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
(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也翻譯成《中國:我的旅行與研究》
——這是李希霍芬根據在華考察的資料,完成的巨著,該書於1877年出版,「絲綢之路(Silk Road)」一詞便首次出現於該書第一卷中。
② 地理名家以及他的成就
1、徐霞客
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2、阿爾弗雷德·魏格納
1880年11月1日生於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德國地質學家、氣象學家,大陸漂移說創立者。
3、莫霍洛維奇
克羅埃西亞地球物理學家。他發現了地殼和地幔之間的界面;後來這個界面就被命名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他生於伊斯特拉半島的沃洛斯克。
4、埃拉托斯特尼
公元前276年出生於昔蘭尼,即現利比亞的夏哈特;公元前194年逝世於托勒密王朝的亞歷山大港,希臘數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詩人、天文學家。埃拉托斯特尼的貢獻主要是設計出經緯度系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
5、酈道元
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酈道元年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少時博覽奇書,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
酈道元撰《水經注》四十卷。且其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中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③ 地理學家的外國地理學家
畢達哥拉斯(約前572-約前497)
柏拉圖(前428-前348)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埃拉托色尼(前273-前192)
哥倫布(1451-1506)
亞美利加·韋斯普奇
達·伽馬
費南多·麥哲倫
庫克
托勒密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德國
李特爾(Carl Ritter,1779-1859),德國
阿·彭克,德國
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德國
柯本(Wladimir Peter Kppen,1846-1940),德國
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1844-1904),德國
赫特納(Alfred Hettner,1859-1941),德國
特羅爾,德國
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英國
齊澤姆,英國
赫伯森,英國
維達爾·白蘭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法國
讓·白呂納(Brunhes,1869~1930),法國
德·馬東南(de Martonne),法國
戴維斯,美國
哈特向(Hartshorne),美國
巴羅斯(H. H. Barrows),美國
鮑曼(Bowman),美國
索爾(Sauer),美國
雅·皮葉克尼斯,挪威
貝吉隆,挪威
道庫恰耶夫,俄國
巴朗斯基,俄國
蘇卡喬夫,俄國
伊薩欽科,俄國
貝爾格,俄國
波雷諾夫,俄國
格拉西莫夫,俄國
維爾納茨基,俄國
謝費爾(F. K. Schaefer),德國
W. L. 加里森,美國
E. L. 厄爾曼,美國
R. J. 喬利,英國
P. 哈格特,英國
T. 哈格斯特朗(T. Hagerstrand),瑞典
奧爾遜(G. Olssion),美國
哈維(D. W. Harvey),美國
沃爾帕特(J. Wolpert),美國
段義孚,美國
阿努欽,前蘇聯
湯姆林森(R. F. Tomlinson),加拿大
馬伯(D. F. Marble)美國
杜能,德國
韋伯,德國
克里斯泰勒,德國
廖什,德國
艾薩德(W. Isard)
④ 首次提出「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的是哪位德國地理學家
李希霍芬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von,1833~1905年)首先提出「絲綢之路」這個概念。也有人將其名字翻譯成奇霍芬或李約瑟。
⑤ 德國地理學家
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von,1833~1905年),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又譯里希特霍芬。生於卡爾斯魯專厄,卒於柏林。早年從事歐屬洲區域地質調查,旅行過東亞、南亞、北美等地。多次到中國考察地質和地理。曾任波恩大學、萊比錫大學和柏林大學教授,柏林大學校長。提出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學。首次系統地論述了地表形成過程,對地貌進行形成過程分類,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類型。
⑥ 懂地理的歷史人物,最好能舉例他們因此而成功。謝謝!
亞歷山大·洪堡 德國著名博物學家、自然地理學家,19世紀科學界中最傑出的人物內之一。被認為是自然地理容學之父
李特爾德國地理學家。近代地理學創建人之一。德國第一個地理學講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學會創建人。最早闡述了人地關系和地理學的綜合性、統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學的基礎。
埃拉托色尼著有《對地球大小的修正》被譽為「地理學之父」。
克里斯塔勒,創建中心地理論
地理學派代表人物:
區域學派:赫特納,哈特向
人地關系學派:洪堡,李特爾。李希霍芬
景觀學派:施呂特爾等
⑦ 5.絲綢之路說法不正確的是 a.絲綢之路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特霍芬命名 b.是由東
西漢張騫通西域以後,漢朝和西域各國的商人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等地運往西亞和西歐等地,又把西域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開辟了「絲綢之路」.
故選B.
⑧ 德國地理學家 克里斯泰勒的介紹
中心地理論又稱「中心地學說」。是研究城市空間組織和布局時,探索最優化城鎮體系的一種城市區位理論。中心地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初西歐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時期,是1933年由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調查研究後提出的,他發現一定區域內的中心地在職能、規模和空間形態分布上具有一定規律性,中心地空間分布形態會受市場、交通和行政三個原則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系統。他探討了一定區域內城鎮等級、規模、數量、職能間關系及其空間結構的規律性,並採用六邊形圖式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體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數目;②互補區域(即中心地所服務的地區)的數目;③互補區域的半徑;④互補區域的面積;⑤提供中心財貨種類及其數量;⑥中心地的標准人口數;⑦互補區域的標准人口數等。中心地理論模式將隨人口數、生活習慣、技術等的改變而變化;同時也隨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或中心財貨價格的差異而表現互補區域大小 的不同。中心地體系可分別根據市場、交通和行政最優原則而形成。中心地有等級、層次之分,一個較大的中心地市場區總是包含3個比它低一級的市場區,每個較高級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級中心地的所有職能,並將南德中心地分為七級。
1940年德國學者廖什(A.Lsch)論證並發展了中心地理論,提出生產區位經濟景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心地理論在美洲、西北歐各國得到承認,並在居民點網和交通網規劃中應用。1960年在國際地理代表大會和國際城市地理討論會上得到高度評價。該理論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質是靜止的,沒有考慮城市體系的歷史發展過程和未來發展趨勢;它忽視了那些並非同一個小系統成分的第二級或更低級中心地間,以及同一個小系統中同級居民點間橫向職能(功能)聯系。另外,其假設的城鎮空間分布及其他條件也都脫離現實。
由於理論以許多假設條件為前提,實際又不可能達到,城鎮體系布局就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論,城鎮的規模、數量、距離、比例也不可能是嚴格的、機械的數學關系。但區域內的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級、規模和職能,等級越高,規模越大,數量越少,職能越復雜,這一普遍規律是可以作為城鎮體系布局原則的,即城鎮規模愈大,吸引的距離愈遠,其服務范圍也愈廣,規模大的城鎮在數量上少於規模小的城鎮。
[編輯本段]意義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論是地理學由傳統的區域個性描述走向對空間規律和法則探討的直接推動原因,是現代地理學發展的基礎。克氏作為地理學者初次把演繹的思維方法引入地理學,研究空間法則和原理,無疑是對地理研究思維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為這樣,他被後人尊稱為「理論地理學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論是城市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的理論基礎。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於城市等級劃分的研究;二是關於都市與農村區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關於城市內和城市間的社會和經濟空間模型的研究;四是關於城市區位和規模,以及職能為媒介的城市時空分布的研究;五是關於零售業和服務業的區位布局、規模和空間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論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一。中心地與市場區域(也可看作為腹地)間的關系,對研究區域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區域規劃中,按照中心地理論可合理地布局區域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其它經濟和社會職能。在這方面德國的研究成果和實際經驗可值得參考。
[編輯本段]產生背景
20世紀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高度發展,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各種經濟活動如工業,商業,貿易,服務行業等由於集聚效益,開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對城市的研究顯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間分布,數量和規模等級.1933年,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著作《南德的中心地》或《德國南部的中心地原理》,成為城市區位論的代表性著作.
與杜能的農業區位論相似,中心地理論是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實地調查基礎上提出的,他在德國南部所有的城市和農村進行調研,積累大量的基礎數據和詳細資料.理論的中心內容是論述一定區域內城鎮等級,規模,職能之間的關系及其空間結構的規律性,並用六邊形圖式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系加以概括.
[編輯本段]基本概念
1,中心地,是向周圍地區居民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產,提供給中心地及周圍地區居民消費的商品.中心地職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圍地區提供中心商品的職能.
2,中心性,是指對周圍地區而言,中心地的相對重要性,或中心地發揮中心職能的程度.在數值上等於中心地供給周圍地區中心商品的數量,即中心地供給中心商品的總量與供給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數量.C=B1-B2.
3,補充區域,以中心地為中心的區域稱為中心地的補充區域,也稱市場區域或中心地區域.具體說,是中心地的周圍從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給的區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餘,而在中心地的周圍區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餘部分就用於補充周圍區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當兩者(供給和需求)均衡時的區域范圍就成為補充區域的范圍.
4,商品服務范圍,有上限和下限兩種.商品服務范圍上限是由對中心商品的需求所決定的,為中心地的某種中心商品能夠到達消費者手中的空間邊界.從理論上說,商品服務范圍上限為補充區域的邊界.商品范圍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給角度所規定的邊界.中心地為供給某種中心商品而必須達到的該商品的最小需求量,也稱為需求門檻,是中心地最小限度的空間范圍.
5,經濟距離,是決定各級中心地商品和服務供給范圍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用貨幣價值換算後的地理距離,主要由費用,時間,勞動力三個要素所決定的距離,但消費者的行為也影響到經濟距離的大小.
[編輯本段]中心地的等級性
1,中心地主要提供貿易,金融,手工業,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務.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有高低等級之分.根據中心商品服務范圍的大小可分為高級中心商品和低級中心商品.高級中心商品是指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檔消費品,名牌服裝,寶石等,而低級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貨,副食品,蔬菜等.
提供高級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職能為高級中心地職能,反之為低級中心地職能,例如名牌服裝的專賣店和經營寶石的珠寶店是高級中心地職能,而經營小百貨的零售店是低級中心地職能.
具有高級中心地職能布局的中心地為高級中心地,反之為低級中心地.低級中心地的特點是:數量多,分布廣,服務范圍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檔次低,種類少.高級中心地的特點是:數量少,服務范圍廣,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種類多.在二者之間還存在一些中級中心地,其供應的商品和服務范圍介於兩者之間.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級中心地就可以滿足,但要購買高級商品或高檔次服務必須到中級或高級中心地才能滿足.不同規模等級的中心地之間的分布秩序和空間結構是中心地理論研究的中心課題.
2,特點
⑴中心地的等級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級別所決定.
⑵中心地的等級決定了中心地的數量,分布和服務范圍.
⑶中心地的數量和分布與中心地的等級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務范圍與等級高低成正比.
⑷一定等級的中心地不僅提供相應級別的商品和服務,還提供所有低於這一級別的商品和服務.
⑸中心地的等級性表現在每個高級中心地都附屬幾個中級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級中心地,形成中心地體系.
[編輯本段]中心地空間分布的均衡模式—六邊形網路
基本前提
克里斯泰勒認為在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間均衡是中心地系統的基礎.提出以下基本前提:
1,中心地分布的區域為自然條件和自然相同且均質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勻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費方式相同.
2,具有統一的交通系統,同一規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運費與距離成正比.
3,消費者都利用距離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購買,以減少交通費.
4,相同的商品和服務在任何一個中心地的價格和質量都相同.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實際價格等於銷售價格加上交通費.
5,供給中心商品的職能,盡量布局於少數的中心地,並且滿足供給所有的空間的配置形式.
均衡模式
在滿足上述前提條件下,中心地均勻分布在平原上,同一等級的中心地之間的距離相等,服務范圍是相同半徑的圓形區.每三個相鄰B級中心地之間有一個空白區,得不到這3個中心地任何一個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因此,在這個空白區的中心會產生1個次一級K級的中心地,以滿足居民消費.而每3個K級中心地之間又出現空白,會出現次一級中心地A級.依此類推,中心地可以分為許多等級.
由於競爭機制的存在,各個中心地都想擴大服務區范圍,相鄰的中心地服務區之間將出現重疊,根據到最近中心地購物的原則,重疊區的消費者將以中心線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引.於是每個中心地的服務區變成最穩定空間結構的六邊形.每個次一級的中心地成為六邊形的6個頂點,各級中心地組成一個有規律遞減的多級六邊形圖形,形成一般均衡狀態下的中心地空間分布模式.
[編輯本段]中心地三原則與中心地系統的空間模型
克里斯泰勒認為中心地的空間分布形態,受到市場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約,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統空間模式.
市場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在市場作用明顯的地區,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於提供商品和服務為原則.根據均衡模式,每個中心地B級為周圍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是通過6個次一級K級中心地來實現的,.因此,每個K級中心地同時接受3個B級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所有,每個B級中心地提供給周圍6個K級中心地的總服務量為6×1/3=2,即2個K級中心地的服務量,其自身還有1個K級中心地的服務量.因此,每個B級中心地共有3個K級中心地的服務量.因此,按照市場原則形成不同等級的空間中心地系統,其排列為K=3序列,即在一級中心地所屬的3個二級市場內,有1個一級中心地,2個二級中心地,其分布呈三角形.市場區的等級序列為1,3,9,27,81……,公式為K=3n-1.而各級中心地的從屬關系序列為1,2,6,18,54……
交通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在交通影響明顯的地區,交通原則制約著中心地的等級系統,各級中心地都應位於高一級中心地之間的交通線上.但從均衡模式看,兩個B級中心地間的連線不能包括K級中心地,這不符合交通原則,需要調整模式.從交通聯系的便捷程度出發,克氏把六邊形6個頂點的各級中心地都布局在六邊形六條邊的中點上,這樣任何一級中心地之間的交通線都可以把低一級中心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模式.每個B級中心地提供給周圍6個K級中心地的總服務量為6×1/2=3,加上自身包括的1個,形成K=4的序列,公式為K=4n-1,其等級序列為1,4,16,64…….各級中心地的從屬關系序列為1,3,12,48…….
行政原則與中心地等級系統
在行政職能作用明顯的地區,行政原則制約著中心地的等級系統.克氏認為每個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從屬於一個高級中心地,不能象市場原則或交通原則那樣同時受到兩個或三個高一級中心地的影響.在一個六邊形中有7個行政單位,其中1個高級行政區單位行使對6個基層行政單位的管理,從而形成K=7序列,公式為K=7n-1,行政區的等級序列為1,7,49,343…….各級中心地的從屬關系序列為1,6,42,294…….
三原則適合的條件
在三原則中市場原則是基礎,交通原則和行政原則可以看作是對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的修改.克氏進一步分析了三原則的適用范圍.
市場原則適用於由市場和市場區域構成的中心地商品供給情況,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交通原則適合新開發區,交通過境地帶或聚落呈線狀分布區域.在文化水平高,工業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區域,交通原則比市場原則作用大.行政原則適用於具有強大統治機構的時代,或者象社會主義過境以行政組織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另外,自給性強,與城市分離,相對封閉的偏遠山區,行政原則的作用也比較強.
此外,克氏還認為,高級中心地對遠距離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級中心地按照交通原則布局,中級中心地按照行政原則作用較大,低級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場原則解釋比較合理.
[編輯本段]評價
主要貢獻
1,以古典區位論的靜態局部均衡理論為基礎,探討了靜態一般均衡區位理論,為後來的動態一般區位理論開創了道路.
2,運用演繹法研究中心地的空間分布模型,把地理學的地域性,綜合性與區位理論相結合,使區位理論研究逐漸向地理學領域擴展,並成為現代理論地理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3,建立了系統的城市區位理論,把區位理論的研究對象從農業,工業擴大到城市,並為市場區位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4,促進了地理學的計量革命,並對地理學採用系統論,系統分析方法做出了貢獻,推動了城市地理,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等研究工作的發展.
存在問題
1,現實中很難滿足克氏提出的假設條件.
2,克氏理論缺少對商品和服務供應范圍下限的詳細分析,只是注重對上限的分析,根據上限來布局各級中心地.
3,克氏中心地系統的K值,在一個系統中是固定不變的,這很難與現實情況相符合.
4,克氏把消費者作為"經濟人"看待,認為消費者首先利用最近的中心地,但現實中,消費者外出更傾向於高級中心地.
5,克氏忽視了集聚效益,只注重各等級設施的出現,卻不重視其出
⑨ 洪堡和李特爾對地理學方面的貢獻分別是哪些
【洪堡】:
亞歷山大·洪堡( Humboldt,Alexander)1769~1859 德國著名博物學家、自然地理學家,19世紀科學界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洪堡被公認為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的科學活動和學術思想為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使自然地理學從地理學中獨立分化出來,使得千百年來純經驗性的地理描述,進入到科學的行列。揭示了自然地理環境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運用了成因分析方法把自然地理學推入新的階段。
著作:《宇宙》5卷,《中部非洲》3卷和《新大陸熱帶地區 旅行 記》30卷等。
【李特爾】:
李特爾(Ritter,Carl,1779~1859),德國地理學家。近代地理學創建人之一。
最早闡述了人地關系和地理學的綜合性、統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學的基礎。認為地理學是一門經驗科學,人是整個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頂點。創用「地學」一詞。主張地理學和歷史學結合。堅持目的論的哲學觀點,認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從事教學培養了一大批學生,很多著名德國的地理學家都是他的弟子。
著作:《歐洲地理》、《地學通論》等。
【參考資料】:
李特爾與洪堡
http://www.docin.com/p-578141940.html(第三頁下)
洪 堡:http://ke..com/link?url=oCWXmG0Jt8bcYpmYzYEhWaCK3-W6fGC7o2q-LTokgLrWcdd3MiqP3_4MpR5Yi-vITppSfdfU9FpTBYlx6CirPK
李特爾:http://ke..com/link?url=
⑩ 最著名的地理學家是誰他的簡介
中國應該是李四光吧
簡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人,蒙古族。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李四光的著名事跡也被翻拍為電影。
中文名: 李四光
國籍: 中國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
出生日期: 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29日
職業: 學者,科學家,地質學家
畢業院校: 英國伯明翰大學
主要成就:
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
為中國原子彈作出了突出貢獻
創立地質力學理論
為中國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貢獻
代表作品: 《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概論》
原名: 李仲揆
字: 仲拱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長春地質學院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年 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
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28年7月 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院長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為武漢大學建設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並選定了武漢大學的新校址(武漢大學內還有李四光選址的雕像)。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中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1年8月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並為東北地質學院(後名長春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李四光擔任首任院長。1952年李四光再次應邀回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經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游。 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 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