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初一第二單元試卷
❶ 我要人教版初一上學期地理的學習與評價的第二單元測試的答案
一.襲
題號 1 2 3 4 5 6 7
答案 A C B D B A B
題號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D D C D D D C
題號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C B A
二.1. 地軸;北極;南極
2. 6371;4;5.1
3. 一年;自西向東;相同(一致)
4. 不透明;一半;白天;黑夜
5. 比例尺;方向;圖例
6. 詳;小
7. 荷蘭
三.1.(1)A(20°E,70°S) B(170°E,40°N)
(2)東;北
(3)南寒;北溫
2.(1)略
(2)略
(3)熱帶;溫帶;寒帶
3.(1)東北;西南
(2)東;東南;西南
4.(1)300;100;南
(2)150;相對
(3)D
5.(1)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北美洲;南美洲
(2)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亞洲
❷ 地理練闖考初一第二單元卷子答案
- -。。然後咧
❸ 初一地理第二單元知識總結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❹ 初一地理(上)試卷(附答案)
第二單元世界陸地和海洋綜合練習題
一、選擇題
1.世界上海洋和陸地的比例是C
A.各佔二分之一 B.四分之一是海洋
C.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D.三分之二是陸地。
2.地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是A
A.亞洲 B.非洲 C.歐洲 D.大洋洲
3.緯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D
A.南美洲 B.大洋洲 C.歐洲 D.南極洲
4.以下敘述正確的是B
A.北極周圍都是冰天雪地的陸地 B.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C.陸地主要集中於南半球 D.世界海陸分布是均勻的
5.關於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C
A.南極地區被三大陸包圍 B.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
C.北極地區被三大洋包圍 D.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
6.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A
A.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海洋和裂谷 B.各板塊既包括陸地也包括海洋
C.板塊碰撞地區都形成高山 D.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高山
7.六大板塊中全部屬於大洋板塊的是B
A.印度洋板塊 B.太平洋板塊 C.美洲板塊 D.非洲板塊
8.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魏格納是C
A.法國人 B.美國人 C.德國人 D.英國人
9.荷蘭「低地」產生的原因是B
A.海平面上升 B.陸地下沉 C.陸地上升 D.人類圍海造陸
10.半島是D
A.海洋伸進陸地的部分 B.陸地伸進海洋凸出的部分
C.陸地被海洋分割的部分 D.陸地被海洋包圍的部分
11.對四大洋的敘述,正確的是D
A.太平洋面積最大,印度洋面積最小
B.大西洋的形狀像「S」,太平洋形狀像「W」
C.太平洋的面積與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面積之和幾乎相等
D.北冰洋緯度最高、太平洋跨經度最小
12.促使阿爾卑斯山脈隆起成山的兩個相互碰撞的板塊是
A.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B.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
C.亞洲板塊和歐洲板塊 D.美洲板塊和亞洲板塊
1.關於地球形狀的敘述,正確的是A
A.地球是個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球體 B.地球是個赤道略扁的不規則球體
C.一個規則的球體. D.是一個平面
2.關於地球大小的敘述,不正確的是D
A.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l億平方千米 B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
C.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 D 地球的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略長
3.以下對地球儀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D
A.赤道到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 B.地軸是地球內部穿過地心的假想軸
C.南、北極是地軸與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 D.凡穿過南北兩極的都是經線
❺ 有關初一地理第二單元的題
1.世界上海洋和陸地的比例是C
A.各佔二分之一 B.四分之一是海洋
C.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D.三分之二是陸地。
2.地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是A
A.亞洲 B.非洲 C.歐洲 D.大洋洲
3.緯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D
A.南美洲 B.大洋洲 C.歐洲 D.南極洲
4.以下敘述正確的是B
A.北極周圍都是冰天雪地的陸地 B.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C.陸地主要集中於南半球 D.世界海陸分布是均勻的
5.關於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C
A.南極地區被三大陸包圍 B.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
C.北極地區被三大洋包圍 D.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
6.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A
A.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海洋和裂谷 B.各板塊既包括陸地也包括海洋
C.板塊碰撞地區都形成高山 D.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高山
7.六大板塊中全部屬於大洋板塊的是B
A.印度洋板塊 B.太平洋板塊 C.美洲板塊 D.非洲板塊
8.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魏格納是C
A.法國人 B.美國人 C.德國人 D.英國人
9.荷蘭「低地」產生的原因是B
A.海平面上升 B.陸地下沉 C.陸地上升 D.人類圍海造陸
10.半島是D
A.海洋伸進陸地的部分 B.陸地伸進海洋凸出的部分
C.陸地被海洋分割的部分 D.陸地被海洋包圍的部分
11.對四大洋的敘述,正確的是D
A.太平洋面積最大,印度洋面積最小
B.大西洋的形狀像「S」,太平洋形狀像「W」
C.太平洋的面積與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面積之和幾乎相等
D.北冰洋緯度最高、太平洋跨經度最小
12.促使阿爾卑斯山脈隆起成山的兩個相互碰撞的板塊是
A.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B.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
C.亞洲板塊和歐洲板塊 D.美洲板塊和亞洲板塊
1.關於地球形狀的敘述,正確的是A
A.地球是個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球體 B.地球是個赤道略扁的不規則球體
C.一個規則的球體. D.是一個平面
2.關於地球大小的敘述,不正確的是D
A.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l億平方千米 B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
C.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 D 地球的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略長
3.以下對地球儀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D
A.赤道到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 B.地軸是地球內部穿過地心的假想軸
C.南、北極是地軸與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 D.凡穿過南北兩極的都是經線
4.下列緯線圈中長度最長的是A
A.300 S B.400N C.700 N D.800S
5.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C
A.200E、1600W B.00、1800 C .200W、1600E D900E、900W
6.某地東側是西半球、西側是東半球,北側是北球,南側是南半球,該地點位置是C
A.西經200與赤道的交點 B.00經線與赤道的交點
C.東經1600與赤道的交點 D.1800經線與赤道的交點
7.有關經度的說法,正確的是A
A.00經線是劃分經度的起點,向東向西各劃分1800
B.00經線是劃分經度的起點,也是經度的終點
C.以00經度為起點,向東為西經,向西為東經
D.東經1000與西經800經線可以組成一個經線圈,但不能平分地球
8.本初子午線是指A
A. 00經線 B.00緯線 C.200W經線 D.1800經線
9.在右圖中,既位於南半球,又位於西半球的是()v 丁
10.(2003年桂林市)地球上陸地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11
A.29%B.71%C.31%D.69%
15.(2003年長沙市)歐洲地形是(C)
A.山地為主B.丘陵為主C.平原為主D.高原為主
16.四大洋中,跨經度最廣的是(B)
A太平洋B.北冰洋 二.大西洋D.印度洋
17.山地與丘陵的共同點是(C)
A.海拔多在500米以上B.海拔都在200米以下C.地面崎嶇不平D.坡度較陡
18.深度不大,一般不超過200米,是大陸向海洋的延伸部分被稱為(C)
A.大洋中脊B.大陸坡C.大陸架D.海溝
19.極塊構造學說認為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是(B)
A.板塊內部B.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C.大陸內部D.陸地與海洋交界的地帶
20.四大洋中,按大小順序排列正確的是(B)
A.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D.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
2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
A.地球上的火山與地震絕大數分布在海洋與陸地的交界線上。
B.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以及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是世界地震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
C.由於大洋中脊的板塊張裂作用,太平洋的面積正在逐漸擴大。
D.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撞處,大陸板塊俯沖到大洋板塊之下,往往形成海溝。
23.烏拉爾山一烏拉爾河一大高加索山是(B)
A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B.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
C.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D.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
24.下列四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是(C)
A.北美洲B.非洲C.亞洲D.南極洲
題號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答案 A D C C B D B B D A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A A B D A A D D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A B B A B D D D
01.東、西半球的界線是
A.200W,1600E B.200E,1600W C.00,1800 D.900E,900W
02.下列節日中,北京的晝最長的是
A.5月1日 B.6月1日 C.7月1日 D.8月1日
03.下列地點中符合熱帶、西半球、低緯度三個條件的是
A.1800W,200N B.1650W,250S C.1550E,230S D.190W,500S
04.地球赤道周長約為
A.4萬米 B.8萬千米 C.4萬千米 D.8萬米
05.地球的平均半徑是
A.6375千米 B.6371千米 C.6370千米 D.6378千米
06.關於經度、緯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A 00經線以東為西經 B.1800經線以東為東經
C.緯度越大,離赤道越近 D.經度越大,離本初子午線越遠
07.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
A.12小時 B.24小時 C.l小時 D.l年
08.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的夾角總是保持
A.23.50 B.22.50 C.66.50 D.65.50
09.南北回歸線是
A.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B.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
C.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分界線 D.有無極晝極夜的分界線
10.12月、1月、2月是南半球的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因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日月星辰西升東落
B.地球公轉方向和自轉方向一致,公轉軌道為近似圓形的橢圓
C.地球公轉軌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總是保持66.50的夾角
D.因地球公轉,產生了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12.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黑夜比白晝長,且黑夜一天比一天短的時期是
A.春分日—→夏至日 B.夏至日——→秋分日
C.秋分日—→冬至日 D.冬至日——→春分日
13.圖上 l厘米代表實地距離 100千米,用數字式比例尺表示是
A.1:10000000 B.一百萬分之一 C.1:1 000000 D.十萬分之一
14.在中國交通地圖上,量得沈陽到西安的直線距離為5cm,兩地實際的直線距離是1500Km,該圖的比例尺是
A.l:30000000 B.l:3000000 C.l:300000 D.l:30000
15.如果兩地間的實際距離是450千米,那麼,在比例尺1:15,000,000地圖上,兩地間的直線距離應是
A.1.5厘米 B.3厘米 C.4.5厘米 D.6厘米
16.地圖上泰山的標高是1524米,這個高度是指
A.高度 B.相對高度 C.海拔高度 D.一般高度
17.畫一張學校平面圖,下列比例尺中比較適當的是
A.l:l000 B.l厘米代表20千米 C.l:8000000 D.l:40000000
18.甲、乙兩地海拔高度分別為1500米和500米,則它們的相對高度為
A.1000米 B.2000米 C.1500米 D.500米
19.以下關於等高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坡緩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B.同一條等高線,海拔高度可以不同
C.坡陡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D.等高線不能重合(表示斷崖的等高線例外)
20.當一幅地圖的圖幅大小不變時,若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則
A.能畫在圖上的實際范圍越小 B.能畫在圖上的實際范圍不變
C.圖上表示的內容比較詳細 D.圖上表達的內容比較簡略
21.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叫注記
B.地圖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稱為圖例
C.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叫圖例
D.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叫圖例
2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一百萬分之一 B.l:2000 C.1:1250 D.1:150
23.甲、乙兩地實際距離為400千米,圖上距離2厘米,則這幅地圖比例尺是
A.1:20000000 B.1:5000000 C.1:2000000 D.1:500000
24.甲、乙兩地實際距離為900千米,表示在1:30000000的地圖上,則圖上距離是
A.30厘米 B.3厘米 C.3.5米 D.2.7厘米
25.將數字式比例尺1:20000改寫成文字是
A.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0.5千米 B.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0.2千米
C.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200千米 D.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2000千米
26.下列四幅地圖的圖幅大小相同,比例尺最大的是
A.武漢市地圖 B.中國地圖 C.湖北省地圖 D.世界地圖
27.繪制一張學校平面圖,最好選用下列比例尺中的
A.1:10 B.1:1000 C.1:100000 D.1:10000000
28.2003年3月20日,美國對伊拉克發動了戰爭,要在地圖上查找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最佳方法是
A.直接查世界地形圖 B.直接查亞洲地形圖
C.先查亞洲政區圖,再查世界政區圖,最後查伊拉克政區圖
D.先查世界政區圖,再查亞洲政區圖,最後查伊拉克政區圖
29.下列比例尺中,表示內容最詳細的是
A.1:1500000 B.百萬分之一 C. D 1/150000
30.當你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旅遊時,你應當選擇什麼作為導游圖
A.比例尺盡可能小的地圖 B.世界地圖
C.中國地圖 D.比例盡可能大的地圖
❻ 七年級地理第二單元測試卷答案是什麼
好歹也拍個照上來啊,這沒有問題怎麼回答啊
❼ 七年級上冊地理單元測試題第二單元(人教版) 開始是:
D 半島
❽ 七年級地理卓越課堂第二單元檢測
地理:
1,大多數西亞和北非的人民:
黑色人種白色人種BCD黃種人混血
2,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教三個「聖城」,是:
開羅麥加BCD德黑蘭耶路撒冷
3,蘇伊士運河溝通的海洋是:
紅海紅海--- B ---太平洋地中海
太平洋 - 印度洋e地中海海 - 大西洋
4,周圍是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內海是:
地中海 - 黑海BCD阿拉伯海,波羅的海
5,下列關於西歐自然條件的理由是正確:
地形海拔的山區,平原面積小B很曲折的海岸線,眾多的島嶼和半島
西大西洋經散寒,對區域的冷卻效果。 e南部地區炎熱乾燥貫穿全年。
6,關於美國自然條件下的說法,錯誤的是:在溫帶B-貧窮的國家
大多數地方的礦產資源,大部分依賴進口。
平原地區的一半以上國家的總面積,耕地,大部分
e本土東,西,南是暫時的海洋,海運便利
7,農業與美國附近的大湖泊是:
一個乳畜帶棉帶BCD小麥玉米帶地區
8日,巴西著名的礦產資源有:
一個煤鐵BCD銅油
9,最小的七大洲大陸
一個歐洲非洲BCD大洋洲南美洲
10日,澳大利亞最著名的產品是
一個水稻種植天然橡膠BCD毛玉米,小麥
11日,歐洲最長的河流是:
一個萊茵河多瑙河BCD伏爾加河易北河
12日,俄羅斯終年不凍港位於北冰洋沿岸:
一個摩爾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BCD聖彼得堡,伊爾庫茨克
13日,日本經濟主要是:工業原料
AB出口的主要農產品出口加工貿易的CD是由旅遊
14,關於美國的敘述,正確的是佔主導地位;
的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的消費B-豐富的鐵礦石儲量和鐵礦石出口量最高的人均能源使用D國的世界
全球最大的消費資源和廢棄物的排放是中國的兩倍
15 ,關於敘事亞洲的地形和河流,右邊是:
A是世界上最高的平均中間洲B地勢高,四周低海拔
C有世界上最大的河流都流淌著太平洋平原e
16,下列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不屬於亞洲是:
一個黃色 -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美索不達米亞的印度河流域BCD平原,尼羅河三角洲
月17日,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印度支那是
ABC阿拉伯半島,印度次大陸e巴爾干
18,下列國家,最發達的經濟體:
A日本韓國BCD印度印度尼西亞
19日,著名的武哥窟位於:
一個越南柬埔寨BCD寮國菲律賓
20日,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是:A.
印度尼西亞,菲律賓BCD馬來西亞泰國
21,關於印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加爾各答是印度最大的紡織工業中心B是世界上最大的軟體出口商
南亞區域D,在世界第三大人口
22大的國家,關於敘述美國居民,正確的是:
一個美國本土的土著人,主要居住在紐約
B的主要是白美國近200年來歐洲各國到美國,亞洲
C黃色的人主要是通過白令海峽的祖先移居美國的非洲裔血統
e10000年前從非洲,23名
世界最大的河流是:
一個長江尼羅河BCD剛果河亞馬遜
24,南極特有的動物:
海象海豹BCD企鵝,海獅
25,上南極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B南極以北地區是南極的極圈導向主要是冰雪覆蓋的南極陸地
C是最冰雪覆蓋的海洋在南極洲e南部一小部分的區域和南極領地
❾ 初一上學期地理第二單元復習資料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1課時 大洲和大洋
地球?水球?
1.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陸地——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海洋佔71%。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是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極周圍是陸地。
3.古時交通工具不發達。人們觀測的范圍小,他們看到的是一片遼闊的陸地。人們就稱為地球,從而流傳下來。
七大洲四大洋
1.世界之最: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最大的大洲——亞洲;最小的大洲——大洋洲;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最小的大洋——北冰洋;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2.面積較大的陸地叫做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做島嶼。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叫做半島。大陸及其周圍的島嶼和半島統稱為大洲。
3.面積較大水域叫大洋。位於大陸邊緣,有半島和島嶼與大洋隔開的水域叫海。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叫海峽。
4.七大洲四大洋掌握。
5.東半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的一部分。西半球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極洲的一部分。全部位於東半球的大洲:歐洲和非洲。全部位於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6.北冰洋和南極洲分別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洋和大洲。
7.分界線:亞洲與非洲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亞洲與非洲是蘇伊士運河。亞洲與北美洲是白令海峽。北美洲與南美洲是巴拿馬運河。南美洲與南極洲是德雷克海峽。
第2課時 海陸變遷
滄海桑田
1.海陸變遷原因:1.地殼變動2.海平面的升降 3.人類的活動(填海造陸)。
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1.有趣的現象: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
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
板塊運動
1.20世紀60年代,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2.六大板塊掌握。
3.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多發地震。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板塊。
4.張裂運動:地表逐漸形成裂谷帶(東非大裂谷),進而解體,一步步被海水侵入形成新的海洋(紅海)。
5.擠壓碰撞:大洋面積縮小消失(地中海)或隆起形成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6.兩大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