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地理試卷
1. 2019開封市高三三模試卷及答案
一般平時考試的時候題目都會比高考的難度高一點,不過不用的地方和不同的學校也不一定。
2. 2011哈師大附中三模文綜答案
三模地理參考答案
1 3 4 5 6 7 8 9 10 11
C B A D B C C A D B D
(一)必考題
36.⑴亞歐大陸深入大西洋的一個大半島。(2分)
該洲位於中緯度(西風帶內)(2分);海拔低,利於西風深入,形成大范圍的溫帶海洋性氣候(2分);面積小加之深入大洋之中,各處距海較近,增加了氣候的海洋性特徵(2分)
⑵冰島低壓(2分);一月(冬季)(2分);冬季,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切斷,低壓保留在海洋上(4分)。
⑶工業發展歷史悠久,工業發達;水陸空交通便利;商貿繁榮;金融保險業發達;科技發達;勞動力素質高。
(答案合理即可給分,每點2分,最多不超過10分)
37.⑴主產區為松遼平原土壤肥沃(有肥沃的黑土)(2分)。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機械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市場主要限於國內;農業科技水平低(任選三項,每點2分,共6分)
⑵氣候冷濕、土地貧瘠,適合牧草生長;城市和人口集中,市場廣闊;交通便利;靠近糧食產區(位於糧食產區)有充足的飼料供應(任選三項,每點2分,共6分)
⑶同意(2分)。環保;玉米加工成乙醇可能增值,增加農民收入;增加油料產量,維護能源安全;降低中國國內汽油柴價格。(每點2分,共6分)
(不同意(2分)。汽車與百姓爭玉米;畜牧業養殖業成本大增;糧食價格高,玉米出口衰減。(每點2分,共6分))
(二)選考題
41.環境惡劣,旅遊風險較高;費用高;旅遊時間較短,僅集中於11月至次年2月;易給南極帶來環境破壞;無人定居,接待能力有限(每點2分,共10分)
42.空間差異:亞、非兩洲最重(2分),歐洲和大洋洲最輕(2分);原因:自然環境復雜,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口稠密(6分)
43.大量工業燃燒煤炭等礦物燃料,排放粉塵;家庭燃料使用產生大量煙氣;大量交通工具運行產生的煙塵;大量建築工地的施工產生的粉塵。(每點2分,共6分,答出三點即可)
(注意:以下三部分答案學生不必全部答出。學生選哪一項教師依據參考答案批哪項即可)
交通工具:提高機動車排放水平,完善新生產機動車環保制度,繼續推進汽車以舊換新工作,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另外要完善機動車環境管理制度,研究有利於防止機動車污染的稅費政策。同時要加快車用燃油清潔化進程,強化車用燃油清凈劑管理等。(每點2分,共4分,答出二點、言之有理即可)
礦物燃料:提高利用效率,開發利用新能源(每點2分,共4分,答出二點、言之有理即可)
建築施工:封閉現場或圍擋現場,對於易揚塵建材進行灑水和覆蓋,即使清理建築垃圾(每點2分,共4分,答出二點、言之有理即可)
哈師大附中三模歷史答案(2011.5.6)
一、選擇題
24.A 25.A 26.C 27.C 28.D 29.A 30.B 31.B 32.B 33.C 34.A 35.A
二、非選擇題
40. 【答案要點】
(1) 成因:海禁、封禁等統治政策影響商品經濟發展;勞動力密集程度;自然地理條件因素;農業生產水平存在差異;交通發展水平;(5取3,得6分)
評價:明清兩代政府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均高度重視並相應調整政策。(2分)實質是為了保證國家財政稅收,維護社會穩定,(2分)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地主階級統治。(2分)
(2)原因:美國北部地區有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優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內戰結束後, 南部政治地位衰落,與北方經濟差距擴大;西部區域遼闊、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經濟落後、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6分,言之成理即可相應賦分)
成功經驗:重視區域協調和落後地區的開發與規劃;運用立法形式;設立專門管理機構;注重環境保護;積極主動調整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與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大教育投入力度。(6取4,得8分)
(3)第一等:11~9分,
①觀點明確;
②能有機結合材料並充分利用中外史實,多角度論證觀點;
③邏輯嚴密,論述充分,表達清晰。
第二等:8~5分,
①觀點較明確;
②能結合材料或利用相關史實論證觀點;
③論述較充分,表達清晰。
第三等:4~0分,
①觀點不明確;
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實解釋觀點;
③論述欠充分,表達不清晰。
【分析】本題第3問,是半開放性的設問,其中要求考生以對「經濟時空」的理解為中心,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這個問題需要考生在全面解讀三段材料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並進行分析。任何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不能離開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及與區域外的交往與聯系。空間利用越寬廣,區域發展的前景就越廣闊;生產力從高水平向低水平地區的的橫向移動也能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明清政府及美國政府的作為就是一個例證。經濟時空的發展變化還表現為時間上的縱向跳動的性質,如果兩個地區的差異比較大,但在一定條件下,落後地區會迅速趕上並超過某些發達地區。日本戰後崛起就是一個例證。只有這樣理解「經濟時空」才能找到正確解答問題的鑰匙。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有相關史實,考生需要針對這些史實並結合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才能得出自己對「經濟時空」論述的理解。這種理解可以是對「經濟時空」的內容,對「經濟時空」的要素,對「經濟時空」的轉化的條件和原因,對中外在「經濟時空」上的差異等等,總之,圍繞「經濟時空」的方方面面都可入題。在談自己的理解時需要注意題目的要求,即緊緊圍繞「經濟時空」這個中心,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44.(15分)【答案要點】
(1)相同之處:抑商(2分)
影響:西漢:增加了政治府的財政收入,為漢武帝的統治奠定物質基礎。(2分)後世:王安石變法中的均輸法和市易法受其影響.(3分)
(2)主要分歧:政府要不要對市場進行干預(2分)
同意桑弘羊觀點,(2分)政府幹預下,有效控制壟斷,緩解階級矛盾(4分)
同意文學賢良觀點:(2分)農業化社會,政府抓好農業,商品經濟發展自由,富國富民。(2分)
45.(15分) 【答案要點】
(1)王韜:批判君主專制制度導致的不解民情、上下隔閡、閉目塞聽、腐敗盛行等現象;倡導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度。(4分)
福澤諭吉:倡導人人平等、主權在民、社會契約;批判儒家孔孟思想,封建倫理道德;國與國之間應當平等、自由和獨立的;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等級壓迫和身份制度、統治者的特權規定。(5分)
(2)背景相同之處: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形成;受啟蒙思想影響。(4分)
意義相同之處:解放了思想,推進了近代民主化進程。(2分)
46.(15分) 【答案要點】
(1)特點:政治性強,國家利益至上(2分,2取1得2分);作用對象具有廣泛性;愛國主義原則;戰時嚴格管控;攻心戰;媒體輿論戰與軍事武力戰協調一致; (3分,5取3得3分)
原因:美國具備發動媒體輿論戰的物質基礎;受媒體商業利益推動。(4分)
(2)結合史實論證,言之成理即可相應賦分。(6分)
【分析】第2問,是半開放性設問。考生可依據材料中列舉的戰爭與媒體關系的史實,如海灣戰爭中美國的「戰時采訪禁令」等;或結合所學列出史實,如二戰中不列顛保衛戰時丘吉爾的戰爭動員;朝鮮戰爭時麥克阿瑟的「聖誕節攻勢」;以失敗告終的美國侵越戰爭;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印度電台「奇怪的天氣預報」等。依據相關史實,分析出對媒體與戰爭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相應賦分。
47.(15分) 【答案要點】
(1)「爛攤子」:政治上,外有列強戰爭,內有各州分裂 。(2分)經濟上,缺乏資本,債務利息上升。(2分)
重大舉措:內:開創了三權分立國家政體;(2分)建立了合眾國銀行,統一了貨幣;(2分)成立了聯邦最高法院;通過了《權利法案》,完善憲法;(2分)外:確立「與其他國家保持中立關系」的外交原則。(2分)
(2)華盛頓是美國民主制度的開創者和執行者,在美國獨立戰爭和建立共和國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領導作用。(2分)總統任期滿後自動離職,既是個人的高尚舉動又保障了美國民主制度的健康發展。美國人民為此尊稱他為「國父」。(3分)
三模政治答案
選擇題:
12、A 13、D 14、B 15、C 16、D 17、B 18、B 19、C 20、C 21、A 22、A 23、D
主觀題:
38、(1)(14分)①針對缺乏創業資金的現狀,國家應發揮財政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提供創業補貼(2分);完善貨幣政策,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創業貸款。(2分)
②針對缺乏職業技能的現狀,國家和企業應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進城務工人員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競爭的能力(3分)。
③針對子女入學困難的現狀,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使外來務工人員享受與城市戶籍人口基本相同的市民待遇(2分)。
④針對醫療救助困難的現狀,國家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3分)。
⑤針對物價高漲的現狀,國家應穩定物價,使物價和收入相適應。(2分)
(2)(12分)必要性: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保證教育公平,有利於體現公民的主人翁地位;(3分)
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受教育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保證教育公平,是維護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證;(3分)
③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實現教育公平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升民族素質。(3分)
④總之,實現教育公平有利於縮小城鄉、區域教育差距,調動公民的積極性;有利於把社會公平落在實處,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落實科學發展觀。(3分)
可能性:改革開放的顯著成就為教育公平提供了物質保障。(3分)
(必要性中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加分,總分不超過12分)
(3)(12分)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提升自我幸福感,有利於正確地認識世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4分)
②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提升自我幸福感有利於能動地改造世界,促進社會發展。(4分)
③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提升自我幸福感,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精神狀態,促進人的自我發展。(4分)
39、(14分)①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2分)該企業將中國歷史融入茶文化,實現文化創新,說明繼承是創新的必要前提。所以實現文化創新不能離開傳統,同時又要體現時代精神。(2分)
②文化具有包容性。(2分)該企業深入研究國際知名品牌,又不盲從學習外國,說明文化創新是對外來文化的揚棄,需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分)
③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該企業創始人深入實踐,親自到茶鄉尋找優質茶樹,遍訪茶農學習經驗,說明社會實踐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准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2分)因此,創新要立足實踐,依靠群眾。(2分)
④所以題中「創新就是無中生有」的觀點是錯誤的,片面的。(2分)
3. 2016濰坊三模地理試卷及答案
額
4. 2011屆南京市鹽城市高三三模地理答案!!!
選擇題
DBACB DCACD BDACC BAC
AB BD BD AB BC BC AD AC
5. 三模成績下來,地理才20隻對了一個選擇題,大題老師有一個大題幾乎沒給分,應該是沒改。政治歷史分別5
最後試著沖刺拼一下吧,這樣的人生才不會後悔
6. 哈三中三模文綜答案
DDBCB BDADC BCACC ACBDA BDDAD ADABB DDBCC我們剛對完
7. 2010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三模答案(文綜)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九中學2010屆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擬考試
語 文 試 題
本試卷分為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共 18 題,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鍾。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學生代號填寫清楚。
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塗。
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第I卷(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奇美之境——談流行書風
伍立楊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書風,當代的流行書風從形成至蔚為大觀,是在上世紀的最後十年。它與傳統書法的區別,在於字距行距的突破傳統範式。結字的時候,因字賦形,揖讓之得體,收放之多變,似在不經意間涉筆成趣。空間位置的傾斜,字的互相拗救,發揮到極致,字幅的整體氣氛是散逸.疏放.悠遠。間架安排,則是線條生澀,信手為字,彷彿亂石鋪街一樣。而其大體的氣象,則是樸拙含明快,優游出頓挫。既斂氣而蓄勢,也縱放而取姿。一番恣縱,一番勒控,一番停蓄,一個字即是一個有機體,渾浩流轉,生意紛披。 九十年代初,這種風格跟星星美展一樣,迭遭非議。衛道者以傳統書法自居,提出流行書風不能成立的依據,撮其大要,是說它對傳統的背離.脫落。以為跟古人的初衷.古人的經驗大不一樣,甚至全然對立。 其實這是一種絕對的誤解。 清代文學家汪容甫以為:「讀書十年,可以不通。」不通二字,俗人多不能解,實則非讀書積年有得,又肯虛心者,不能出此言。晚清的文論名師林紓,更肯定地說:「文章只要有妙趣,不必責其何出。」其人都是深得藝術辯證法神髓的高手。這種「不通」的境界,在書法而言,就是澀味。由那出神入化的澀,帶出機趣的講究,帶出美術性造型的意味。 這其中,有思想,有內涵,最為突出者,乃是它的美術性。因為美術性,造成線條的永不寂寞,似聞變征之聲,士為之泣;又聞羽聲,人為之怒。它有調動人心的力量,令其自然生感。 晚清時節,書法之道已爛熟,欣賞趣味超前寬泛,劉熙載《藝概》即問世於斯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他說:以欹側勝者,暗中必有撥轉機關者也。他說:怪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不工者,工之極也,他又說。——他的通達.奇警.博大的辯證法,也全然可以用來解釋近時代的流行書風。 流行書風的創造性是和它的美術性一而二.二而一的。如老杜詩歌中的隨心所欲的倒裝句式,神龍變化的語序,流行書風是將碑學帖學融會貫通而加以重構。它對傳統的理解與所謂功底派不同,功底的末流往往流於復制描摹,多失神采。也有接近古人的,但觀者反不謂奇。為什麼呢?力不足而強為之,氣力也就在那過程中衰竭窮盡了。 也有對傳統自得其神,加以綜合,辯證地雜糅了多味元素,走得很遠,卻並沒邯鄲學步,也沒有「望故鄉邈邈,歸思難收」,而是隨時可以來去自如,毫無局促之態。這就是流行書風。在它那裡,傳統相應變為一種隱藏得很深的「伏脈」。而且書家也更重視另一種傳統:如秦漢木簡.晉人尺牘.磚瓦文字.墓誌碑刻——跟民國初年的文學情形相似,六朝小賦.佛經文字.晚明小品.敦煌變文.小說傳奇等等,大規模重新發掘,被重新賦予美學地位,藝術生命的價值,隨之更為厚重,經久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