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學的發展階段
① 人文地理學的現代階段
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這是由於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口膨脹、工業增長、城市化過程加速,世界不少地區出現生態平衡破壞、環境污染、資源匱乏以及社會問題嚴重的現象,過去的人地關系理論已無法反映現實和指導人類的合理行動了。
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人文地理學者主張以和諧論分析人與環境的關系。70年代以來,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
1980年 8月底在東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地理大會上,大會主席英國倫敦大學教授M.J.懷斯在開幕詞中指出:「在今天世界人口日增,環境變化急劇,資源匱乏和自然災害頻繁的處境中,如何去和諧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的關系,已成為國際地理學界所面臨的主要研究任務」。 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迅速成為各學科的基該方法論。美國地理學家E.A.阿克曼於1965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
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瑞典地理學家T.哈格斯特朗用歸納模型說明新事物浪潮特徵,用隨機模型來預測新事物擴散概率,引起廣泛注意。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合著的《地理學的模型》(1967)和D.W.哈維《地理學的解釋》(1969),對地理學採用模型探討實際問題起到很大促進作用。 以及社會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地位的提高。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居住、就業、交通、環境等一系列城市問題,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人文地理學論題的這種方向性轉變,即所謂關聯運動。傳統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是將復雜現象的組合分裂開來,以便分別研究整個復雜環境中的各個成分,從而導致學科分化階段。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此外,7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兩種人文地理學主張:
一為人本主義地理學派,認為數量運動的機械模型壓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主觀性,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地理學,致力於觀察具有特殊空間概念的社會結構,研究它們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一為激進地理學派,由於60年代後美國經濟衰退,階級、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學者認為首先應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為革命性的變化提出建議。他們創辦了刊物《對立面》,宣傳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成果。
此外,部分學者提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武裝地理學,提出新的綜合論方向,反對學科分裂和專業化傾向。
② 人類發展的四個階段,環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是那個階段
參考書中的要點:1、(1)人口自然增長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
(2)工業革命之後人口增長明顯加快原因:生產力發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長速度最快。
(3)目前,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俄羅斯、德國、日本等國家還出現了人口減少的現象。二戰後,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紀70年代以後,很多發展中國家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長趨緩。
(4)不同階段人口增長模式的類型變化原始型(高高低)—傳統型(高低高)—現代型(低低低)。現在,歐洲北美為代表的發達地區已進入現代型,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屬於傳統型,世界人口增長模式處於傳統型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但我國已進入現代型。(參考課本P6圖1.6)
2、(1)國際人口遷移:19世紀以前,遷移的總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二戰後的新特點是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多。
(2)我國人口遷移:從新中國成立到80年代中期,國內人口遷移主要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主要方向是由東部遷向西北、東北、內地。
80年代中期以後,人口流動主要是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發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較貧困地區遷往發達地區,出現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遷移主要由戰亂、自然災害等因素引起的。
3、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它們跟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是正比、正比、反比。)
環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
4、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經濟發展
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1、(1)我國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態呈團塊狀,蘭州、洛陽呈條帶狀,重慶呈組團狀。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區有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
(3)土地利用方式最廣泛的功能區是住宅區,一般占據城市空間的40%~60%
高級住宅區多建在城市的外緣,那裡環境優美,有配套的公共設施。
(4)商業區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主要為點狀或線狀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還形成中心商務區,它不但是商業活動中心還是服務中心。
(5)工業生產有大量運輸要求,應尋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帶。
(6)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態有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每一寸土地用於那種活動主要取決於各種活動願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響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離市中心遠近兩個方面。(參考課本P23圖2.8)
2、城市能夠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或達到一定的等級,與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
不同等級的城市提供服務不同: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范圍小。
等級越高的城市數目越少,距離越遠。(參考課本P28圖2.13)
3、(1)由於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產生了城市化發展的拉力和推力。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是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作為一種全球性現象,主要發生在工業革命以後。
(2)各國城市化水平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呈稍被拉平的「S」型,(參考課本P33圖2.20)
初期階段(25%~30%以下):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加速階段:城市化推進很快,城市環境問題嚴重,出現郊區城市化。
後期階段(60%~70%以上):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長慢,,有些地區還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達國家大都進入了後期成熟階段,發展中國家大部分處在初期階段和中期階段。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過快的城市化就會使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甚至出現環境污染等問題。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1)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水稻生產分布於季風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說明了氣候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江西泰和縣的千煙洲的立體農業說明了地形、土壤對農業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變遷說明市場和政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2)農業地域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3)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分布在該國的東南和西南,東南部被稱為墨累—達令盆地。 該國是世界小麥市場的主要供應國,也是世界畜產品的主要產地,世界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出口國。
2、(1)季風水田農業:該種植業作物主要是水稻,是一種勞動力密集型農業,主要分布區東亞、南亞、東南亞。區位條件:季風區雨熱同期、地勢平坦、勞動力豐富、人均耕地少,糧食需求大、水稻單產高。特點:小農經營,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參考課本P47圖3.10)
(2)商品穀物農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農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這些國家一般是家庭經營。我國東北和西北也有這類農業,農場一般是國營的。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參考課本P50圖3.14)
區位條件: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科學技術先進。
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3、(1)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美國、阿根廷(牧牛為主)和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養羊為主)等國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具有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特點。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參考課本P51圖3.15)
區位條件:氣候溫和、草類茂盛;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其他努力:改善交通、種植飼料、開辟水源、劃區輪牧、培育良種牛。
(2)乳畜業:隨著城市發展而面向城市市場的商品化、集約化農業地域類型。生產對象主要是奶牛,產品主要是牛奶及其製品。 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特點:機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具有廣闊的平原和涼爽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 ②社會經濟因素:歐洲人以乳畜產品為主食,需求量大。
③ 人口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書 名: 人口地理學
作者:李玉江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年2月1日
ISBN: 9787030294906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元 《人口地理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人口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全書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人口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第二部分介紹人口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人口自然變動、人口結構、人口遷移及空間分布等,第三部分介紹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理論與實踐,第四部分介紹了人口地理學的最新研究方法。
《人口地理學》可作為地理學、人口學、社會學及其他相關專業本科、專科教材,也可作為人口管理工作人員的參考、學習讀本。 前言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人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1
第二節 人口地理學的學科性質/2
第三節 人口地理學的形成與發展/3
第二章 人口地理學基本理論/9
第一節 古典經濟學中的人口思想/9
第二節 兩種生產理論/12
第三節 適度人口理論/14
第四節 人口可持續發展理論/18
第三章 人口自然變動及其地理意義/22
第一節 人口出生水平分析/22
第二節 人口死亡水平分析/28
第三節 人口自然變動的度量與分析/32
第四章 人口素質/36
第一節 概述/36
第二節 人口身體素質及其影響因素/38
第三節 人口文化素質及其影響因素/41
第四節 人口素質綜合評價案例分析/47
第五節 提高我國人口文化素質的重要性/52
第五章 人口自然結構/55
第一節 人口年齡結構/55
第二節 人口性別結構/63
第三節 人口種族結構及其地區差異/69
第六章 人口經濟社會結構及其分布/72
第一節 人口經濟結構及其分布/72
第二節 人口社會結構及其分布/94
第七章 人口遷移與人口城鎮化/103
第一節 人口遷移/103
第二節 人口城鎮化/108
第三節 世界人口城鎮化發展及特徵/112
第四節 中國人口城鎮化及特徵/117
第八章 人口地域分布/123
第一節 人口地域分布概述/123
第二節 影響人口地域分布的因素/128
第三節 人口地域分布的基本態勢/139
第九章 PRED——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149
第一節 人口與資源/149
第二節 人口與環境/154
第三節 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170
第十章 人口地理學研究的技術與方法/178
第一節 人口預測/178
第二節 人口遙感、制圖與GIS/183
參考文獻/191
④ 現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發端於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和拉采爾,當時稱為人類地理學。由於他們過分強調"地對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環境決定論的泥坑。20世紀2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韋達 白蘭士及其學生白呂納提出"人地相關論"稱其學說為人文地理學。他們的觀點成為人文地理中"或然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20年代始,地理學注意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科學,離開了單純的地球科學,探討地理學新起點的各種學說競相爭鳴。各種學說的共同點都與環境決定論相對立,都拋棄了以往那種"自然為因,人生為果"的命題,從人本主義出發,探討人地關系。
3.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2]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1)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徵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2)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3)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徵與趨勢;(4)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徵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趨明顯,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可能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識形態觀念學。尋求知識的社會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認識論。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有關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假設(我們認識了些什麼?我們是如何認識的?)(3)本體論。支持理論或觀念體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設(什麼可以被認識)。(4)方法論。一套可以應用於進行調查研究某種現象的計劃和程序。人文地理學是研究社會、空間、地方和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論。
4.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4.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並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遊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旅遊客源市場與遊客行為、遊客空間結構、旅遊開發與規劃、旅遊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遊與持續發展、旅遊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遊地綜合個案研究、旅遊資源分類和評價、旅遊環境容量、國內旅遊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4.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4]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4.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後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務於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應研究的熱點。
4.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⑤ 人口地理學的研究方向
人口地理學通過統計國家和地區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和製作人口地圖,找出人口分布的規律性,並從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人口政策方面來探討其原因,同時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探討這些影響因素的主次,來揭示各國各地區人口地理分布的差異。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變動是通過人口自身繁育和死亡的自然變動以及遷移的機械變動而實現的。統計和分析一個地區居民的婚姻、出生、疾病、死亡、年齡性別構成和遷出遷入等現象,可以掌握該地人口變動的基本特徵。研究人口自然增長,需要考慮自然的、生物的、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以及心理的等多方面影響因素,各國的人口政策也對人口增長有深刻的影響。此外,還要比較和研究各國各地區人口增長的模式,尋找先進的人口增長模式。
人口地理學對移民的研究,包括國際移民、城市和鄉村間的移民、城市之間的移民以及季節性和晝夜間的人口移動,估計移民的總流動量和沖流動量,觀察移民方向、距離和流動強度,建立區域間人口移動的模式,分析移民的社會、經濟、宗教、文化、心理多方面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後果。人口地理學除研究年齡、性別和人種的自然構成外,還包括民族、職業行業、階級、宗教、文化程度等社會構成。研究各國各地區總人口的各種構成的地域特徵,有助於深入揭示人口地理分布的規律性,分析其原因和結果,預測構成變化發展的動向。
勞動適齡人口是社會實現生產必不可少的勞動力資源。對各地區各部門勞動力利用的程度、利用潛力和利用效果作出分析評價,為解決地區間和部門間勞動力的合理凋配以及生產布局提供依據。出現的勞動力資源地理,已成為人口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自然資源條件下,人口數量和發展速度要與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相適應,才能有效地利用資源,保持環境的生態平衡。因此,一國或一地區存在一定的人口承載能力。分析計算在一定的自然資源條件和技術水平下一國或一地區的適度人口,包括最大人口和合理人口,也是人口地理學的重要課題。編制人口地圖是研究人口地理學的必要手段,將人口空間分布的現象表示在地圖上,了解各地區人口現象的空間差異,揭示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此外,人口與聚落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聚落的分布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口分布的具體化。研究聚落地理學有助於對人口地理分布的深入了解。現代的城市化引起了城鄉人口構成的巨大變化。因此,研究城市化過程,人口的地理分布與城鎮布局的關系,不同類型城市人口的合理規模,城鄉之間人口移動以及人口政策對城市人口變動的影響等,都是人口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共同關心的課題。城市內部人口的分布和密度、人口的職業構成,城市的空間結構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的研究,還有城市居民每日往返流動的規律性等,也是人口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相互交又的內容。
人口地理學在人口統計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空間分析,研究方法基本上藉助於人口統計學和經濟地理學。由於人口空間現象依存於經濟空間現象,人口地理學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如經濟地理學那樣廣泛和有效。人口地理學對於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也不如人口學的作用更為直接和廣泛。因此,人口地理學研究還存在著局限性。
綜上所述,人口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①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數量、增長速度、構成和分布的發展變化條件與特點;②勞動力資源,包括資源評價,地區與部門分配及合理利用途徑;③人口移動及人口集聚;④人口分布的地域體系。
⑥ 人口地理學的概述
人口地理學與人口學的關系如同植物地理學與植物學、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的關系。人口地理學著眼於人口現象的空間方面,人口學則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的學科,研究人口變化過程及其發展規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統計,考察人口數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
人口地理學要藉助於人口學的基本理論、數據和方法,具有地理學、人口學之間邊緣學科的性質。人口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著重研究人口空間分布和地域差異的變化規律,是人口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
人口地理學發端較早。19世紀初近代人文地理學創始者,如德國的K.李斯特、O.佩舍爾等人把人或種族作為地理學的研究重點。後來,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寫了《人類地理學》,第一次提出人類生存空間的概念。該書被西方學者奉為人口地理學最早的經典。此後,英國的A.H.肯尼、A.C.哈登,法國的J.布呂納等學者也寫了一些有關人口與地理關系的著作。
20世紀以來,人口地理學已發展成為具有完整體系的獨立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地理學大會,人口地理已單獨成為一個分組。
在中國古代就有對人口與地理關系的文獻記載,但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才從西方引進人口地理學。隨著人口科學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人口地理學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⑦ 人口地理學的介紹
人口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中較新的分支學科之一,是介於地理學、人口學、社會學內、經濟學、歷史學等學科間容的邊緣學科,是研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構成、人口變動和人口增長的空間變化,及其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研究人口數量與質量、人口增長與人口構成的時空差異及其同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地理學與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生態學以及人口學等關注人口問題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但研究人口現象的空間變化一直是地理學研究人口的重點。人口地理學具有綜合性、區域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