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士論文農村環境
A. 地理:寫一篇鄉土小論文。
地理位置(經緯度、省份、城市、熱度帶(溫亞熱熱帶))、特產、經濟、自然風光、交通(什麼以水運為主啦,以公路為主啦,雲雲)。
歷史,再發揮點文采。注意,一定要寫提綱,切忌整片。望採納。
B. 地理調查論文(800字左右)內容可包括環境調查和環境保護(霧霾的產生和影響,耕地的流失,水源污染)
霧霾的定義
霧霾其實是霧與霾的統稱,霧與霾的區別十分大。一般相對濕度小於8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造成的,相對濕度大於9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霧造成的,相對濕度介於80-90%之間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較厚,可達1-3公里左右。霾與霧、雲不一樣,與晴空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較均勻,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較小,從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徑大約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飄浮的顆粒物。由於灰塵、硫酸、硝酸等粒子組成的霾,其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較多,因而霾看起來呈黃色或橙灰色。 二、霧霾現象產生的原因
這種持續大范圍霧霾天氣和空氣質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大氣污染物排放負荷巨大。我國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都超過220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工業煙粉塵排放量超過千萬噸,均遠超出環境承載能力。冬季取暖北方大部分地區燃煤大幅增加,導致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急劇上升。
2、復合型大氣污染日益突出。受大氣環流及大氣化學的雙重作用,城市間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明顯,相鄰城市間污染傳輸影響極為突出。
3、機動車污染問題更加突出。我國汽車保有量超過1億輛,汽車尾氣排放成為大中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大中城市空氣污染開始呈現煤煙型和汽車尾氣復合型污染的特點。
4、不利氣象條件造成污染物持續累積。霧霾天氣發生時,大氣擴散條件非常差,污染
物排放在低空不斷積累。 三、霧霾的危害 美國普衛欣天 貓
在我國雲南南部、福建中北部、四川東部、吉林東部、黑龍江北部、江南東部及北部等地區每年平均有40~80天左右的大霧天氣,而在一些局部地區(重慶)每年則多達到80~100天的大霧天氣。頻繁的大霧天氣出現,給我國交通運輸、農業生產、電力供應等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同時也對人類的健康也構成極大的威脅。 1、交通運輸影響
因大霧天氣對交通運輸的影響最為常見,高速公路、民航機場因強濃霧的出現而實施封路和停班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甚至還造成惡性交通事故。據相關統計的數據表明,由於大霧天氣所造成的交通事故,相對於其他災害性天氣要高出2.5倍,人員受傷、死亡的比例更是佔到了交通事故受傷、死亡總數的29.5%與16%。而在城市交通中,因大霧天氣會使城市上班高峰時段的交通流量增加20%左右,同時交通事故也上升30%左右。2007年5月,在京珠高速公路的614公里位置處,即河南新鄉地段因突發濃霧而導致多起汽車追尾事故,相撞的車輛多達百餘輛;2007年12月22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則因強濃霧天氣出現,致使水平能見度只有15m左右,為了安全起見,機場關閉長達8小時,延誤進出航班125架次,被迫取消航班16架次,在機場滯留的旅客達上萬人。
C. 談談你所居住的文明環境鄉村,寫一篇500字的論文
駁論是以有力的論復據反駁別人制錯誤論點的論證方式。有三種方法: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由於議論文是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有機構成的,因此駁倒了論據或論證,也就否定了論點,與直接反駁論點具有同樣效果。一篇駁論文可以幾種反駁方式結合起來使用,以加強反駁的力量和說服力。
D. 觀察家鄉環境狀況,根據所見所聞寫一篇地理小論文
過度放牧的危害 農地和草場的退化是中國的一個嚴峻問題,特別是在其西部和西北地區。它導致土壤侵蝕、洪災、沙漠化和沙塵暴。為了和這些問題斗爭,中國政府從2000年起開始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名為"退牧還林"的恢復草原計劃。農牧民因為他們停止使用他們的土地,將之恢復為森林或野草地而獲得補償。內蒙古是中國北部的一個很大的自治區,和蒙古國接壤。它的草原曾牧養了很多的綿羊、山羊、牛、馬和駱駝;但是近幾十年來,草原退化甚至沙漠化開始在越來越大的范圍出現。土地荒漠化對人類有哪些具體影響?在乾旱、半乾旱和乾燥的次濕潤地區,由於各種因素,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造成了土地退化,這意味著該地區生物多樣性和經濟價值的喪失。現在土地荒漠化造成每年420億美元的損失,每年2000萬公頃農田主要因為土地荒漠化而失去了生產力。土地荒漠化主要在發展中國家,以非洲撒哈拉地區、中亞及我國西北部地區比較嚴重。 土地荒漠化危害驚人。首先,威脅糧食供給。目前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但如果土地荒漠化速度太快,這將極大影響糧食安全。第二,造成更多的貧困人口,土地荒漠化讓生活在那裡的人們失去經濟來源,許多人被迫遷移,造成當地政治、經濟、社會的動盪,這一現象在撒哈拉地區最為突出。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全世界將會產生數百萬的生態難民。第三,造成洪水、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人們的健康。聯合國統計表明,乾旱地區嬰兒死亡率達到千分之五十四,是非乾旱地區的兩倍,是發達國家的10倍。 :以前人為因素造成的草原生態系統破壞主要是在以糧為綱的錯誤政策指導下的盲目墾植造成的。現在造成草原生態系統破壞的主要原因是過度放牧、樵採和濫摟濫挖。這一點已被許多領導人和群眾所認識。中央和地方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 包括退耕還草等, 對過度放牧也採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如規定了單位面積的載畜量等。但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實施中尚存在著不少問題。我聽說,有的地方退耕還草後的土地又退回去了。限制過度放牧的政策和措施很難加以實施。
E.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
善農村人,.居環境
F. 地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想以"某市的可持續發展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為題做研究可行嗎需要哪些方面的資料
=我可以幫你寫這個論文。。
(1)聯系工作實際
選題要結合我國行政管理實踐(特別是自身工作實際),提倡選擇應用性較強的課題,特別鼓勵結合當前社會實踐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建議立足於本地甚至是本單位的工作進行選題。選題時可以考慮選些與自己工作有關的論題,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上升為理論,或者以自己通過大學學習所掌握到的理論去分析和解決一些引起實際工作問題。
(2)選題適當
所謂選題要適當,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論題的廣度與深度。選題要適當包括有兩層意思:
一是題目的大小要適當。題目的大小,也就是論題涉及內容的廣度。確定題目的大小,要根據自己的寫作能力而定。如果題目過大,為了論證好選題,需要組織的內容多,重點不易把握,論述難以深入,加上寫作時間有限,最後會因力不勝任,難以完成,導致中途流產或者失敗。相反,題目太小了,輕而易舉,不費功夫,這樣又往往反映不出學員通過幾年大學階段學習所掌握的知識水平,也失去從中鍛煉和提高寫作能力的機會,同時由於題目較小,難以展開論述,在字數上很難達到規定字數要求。此外,論文題目過小也不利於論文寫作,結果為了湊字數,結尾部分東拼西湊,結構十分混亂。
二題目的難易程度要適當。題目的難易程度,也就是論題涉及的深度。確定題目的難易,也要根據自己的寫作能力而定,量力而為。題目難度過大,學員除了知識結構、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外,資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這樣,就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致使論文寫了一半就寫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選題目。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既不要脫離實際,好高騖遠,去選一些自己不可能寫好的論題;又不能貪圖輕便,降低要求,去寫一些隨手可得的論題。
(3)選題要新意
所謂要有新意,就是要從自己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出發,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善於發現新問題,敢於提出前人沒有提出過的,或者雖已提出來,但尚未得到定論或者未完全解決的問題。只要自己的論文觀點正確鮮明,材料真實充分,論證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補我國理論界對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對以前有關學說的不足進行補充、深化和修正。這樣,也就使論文具有新意,具有獨創性。
G. 關於調查鄉村環境的地理小論文怎麼寫
借鑒一下吧
1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目前,農葯、化肥和除草劑在農業生產上的使用,農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隨意置放,鄉鎮企業粗放型生產經營方式是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造成土地退化,河流污染,大氣環境惡化,直接影響農業產品的品質,農民的生活環境,農村的長久發展。
1.1農葯、化肥、除草劑和地膜使用強度高,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嚴重農葯、化肥、除草劑和地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直接受到了大面積污染。農葯殘留,重金屬超標,地膜難以降解不僅直接污染耕地,影響農產品質量,而且對農村耕地長久持續利用,農民增產增收都造成重大影響。近20年來,我國化肥的畝施用量超出世界平均的1倍多,其利用率只有30%~40%,其餘70%~60%的化肥進入大氣、土壤和水體環境。且在化肥施用中還存在肥料之間結構不合理現象,化肥使用量偏高,單純追求高產,導致肥料施用之間的配比失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還通過農田徑流造成了對水體的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染。長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農葯、除草劑導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農產品污染。隨著科技發展進步,地膜復蓋技術得到不斷地推廣,農用地膜用量不斷增大,由於農用地膜在田地難以降解,直接給農田造成了「白色污染」。
1.2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對農村環境的污染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加之農村人口居住由分散趨向集中,產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較之以前更多,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日益突出。但由於資金、技術有限以及管理不到位,村鎮生活廢棄物處理廠的建設及容量都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有的地方甚至根本不具有垃圾處理設施,據安曉雲等人2000年對河北省20個自然行政村生活方式現狀的調查情況來看,在生活用水方面,除了與中心城市相鄰極少數村外,90%的村子至今還沒有集中處理生活用水的公共設施,甚至35%的村子還沒有實現集中供水。生活污水不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到村裡河流或者地面,對居民、牲畜飲用水造成直接的污染。由於農村居住條件的改善,大多數農民已經使用液化氣或者煤炭,60%以上的農作物秸稈未被有效利用,直接在耕地里焚燒,對農村和城鎮空氣質量都產生了難以忽視的影響。由於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運處理系統,我國污灌面積呈現出逐年增加趨勢。農村每年直接產生的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農村生活垃圾面廣量大,不僅佔用了大量耕地面積,而且對農村居民身體健康造成威脅,特別是在汛期,各種垃圾隨著雨水流到河邊、溪邊,嚴重污染水體,還造成河道堵塞。
1.3鄉鎮企業對農村環境的污染我國鄉村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一哄而上,沒有配套的技術經濟政策引導,同時受鄉村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農村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徵、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積聚效應的工業化,數量眾多、工藝陳舊、設備簡陋、技術落後、能源消耗高,絕大部分企業沒有防治污染設施,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不僅造成污染治理困難,還直接或間接地導致農村環境和農業環境污染與危害。目前,鄉村企業污染占整個工業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過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由於許多鄉鎮企業急於求成,輕視對資源優化配置和組合,輕視對產業的選擇和調整,輕視對污染防治項目的選擇,輕視效益的提高,以投入增量謀取發展增量,加速了資源的短缺和環境污染,加劇環境與發展的矛盾,從而引起更大范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往往是一家小造紙、小印染污染一條河,一個小冶煉、小采選毀掉一座山。
1.4環境保護意識教育滯後,資金投入不足我國農村教育水平低,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據研究,超過1/3的農民不知道農葯對人體和環境是有害的,有65%的農民不了解蟲害天敵或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概念,84%的農民會超過規定標准劑量用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單純追求高產,大多數農民對科學用葯、平衡施肥了解過少,一味地加大劑量濫施農葯和肥料,對耕地、地下水、大氣造成直接污染。農民一般認為造成環境污染主要是由於工業排放污染物造成的,並沒有意識到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損害。同時由於相關部門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導致污染治理不力。我國一直以來實施的是重城市輕農村的二元化環境治理政策,長期以來把環保工作的重點放在大城市、大工業和大工程上,在城鄉環境權益的分配上存在著嚴重的「剪刀差」現象4。中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幾乎全部投到工業和城市,對農村環境保護投入少之又少,加之農村缺少相應的執行管理機構,農村環境狀況不斷惡化。
2農村環境保護系統體系構建
面對農村環境狀況不斷惡化的局面,有必要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系統全面地梳理與研究,眾多學者對農村環境保護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看法與對策,但是,目前對於農村環境保護的建議、對策僅僅停留在宏觀的、零散的、缺少互動的層面上,因此,對於農村環境保護系統體系的構建意義重大。在對農村環境污染現狀進行分析之後,建議從以下四個層面對農村環境保護系統體系進行構建。它們分別是:(1)城鎮和鄉村發展全面兼顧層面;(2)生態農業和高科技產業協同發展層面;(3)法律規范和機構完善相結合層面;(4)執行主體和農民參與提升層面。
2.1城鎮和鄉村發展全面兼顧層面伴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將基本建成,城鎮+鄉村形態的城鎮化格局將在中國基本確立。因此在執行環境政策時需重新考量城鄉二元化環境治理政策的優劣,從時代需求,現實情況作出改變,制定出適合現實需要的環境政策。中央政府乃至地方政府環境政策的制定及執行都應兼顧城鎮和鄉村發展。只有兼顧全面,切實執行,才能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業快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2.2生態農業和高科技產業協同發展層面改變農業生產污染可以走出一條綠色環保無害道路,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無公害農業,從根本上解決農葯、肥料、除草劑、地膜等不合理使用的情況,解決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發展生態農業需要依靠科技進步,為此,農村生態農業的發展需有相關部門的介入,努力引進高科技技術,以高科技促進農業發展,農業發展反補科技進步為主要形式,充分發揮科技、農業、環保等部門的技術優勢,同時可以聯合和依託當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積極開展生態農業研究與建設。
2.3法律規范和機構完善相結合層面自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農村環境政策就開始提出,隨著農村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保護的迫切性,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但是長期以來,出台的各項法律規范沒有很好地動員社會力量的參與,且多以末端治理為主,不能從源頭上治理環境污染問題。而且由於農村和城市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不同,環境表現形式不同,《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在農村的作用具有相當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針對農村特殊的環境狀況,因地制宜,制定適合農村環境的法律規范。目前,我國絕大部門農村沒有相應的環境保護機構,缺少強有力的政府機構執行環境政策和法律規范,因此,為了切實實現相關環境政策和法律規范的效力,必須在農村設立相應的執行機構,完善機構層級設置,賦予機構相應執行權力,使法律規范和完善的機構相互配合,協同合作,逐步改善農村環境狀況。
2.4執行主體和農民參與提升層面農村環境政策、法律規范以及監督監測等執行需要執行主體的參與,即需要執行人員。針對我國目前農村環境政策執行主體素質偏低、專業技術不足等特點,需要對環境政策執行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和專業技術的訓練。充足的、專業的、高素質的環境政策執行人員是政策高效執行的一個重要保障。國家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在改善農村環境狀況。農民不僅要參與到農村環境政策執行的過程中來,還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強烈意識,自覺遵守環境保護法和環境道德,積極監督、批評、檢舉、控告污染和破環環境的單位和個人。環保執行人員與農民二者合作,積極配合,實行信息公開,雙向監督,積極遏制破壞污染農村環境的行為,改善農村環境條件,提高農村環境質量,提升農生活水平。
3結論
農村環境污染制約農業持續發展、威脅農民生命財產安全、擾亂農村穩定.農村環境保護,必須尋求城鎮和鄉村發展兼顧、生態農業和高科技產業協同合作、法律規范和機構完善相結合、執行主體和農民參與同步進行。以促進農業持續發展,農村環境不斷改善,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H. 急需!!!鄉村地理小論文
泉州,在地圖上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可是,在我心中,她卻是最神聖的。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曾經盛極一時。宋元時期,泉州港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駕齊驅,曾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在泉州,不同語言,不同宗教的民族融洽相處,綻放出人類和平與文明之花,使泉州贏得了「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等稱譽。
我眼中的泉州,是美麗的。泉州山川絢麗,人文薈萃,風光旖旎,山水鍾靈。眾多名勝古跡使泉州贏得了「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贊譽。典雅秀麗、荷花飄香的東湖公園,歷史悠久、歷經滄桑的安平橋,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於一體的崇武古城,風景優美、四季如春的牛姆林,「閩海蓬萊第一山」的清源山……這一切,都是泉州無與倫比的美!
我眼中的泉州,是飛速發展的。聽爺爺奶奶說,改革開放前的泉州還只是「南北一條街,東西兩個塔,三個崗亭,四個街道辦事處」大坪山、豐澤以及泉州的各個區域,都只有泥土鋪成的道路,街道上的車輛不像現在那麼形態各異,只有自行車或者摩托車在行駛,而我們住的樓房不再那麼高聳入雲,只有平面房。房內的裝置也不同於現在那麼新穎,只有簡陋的木桌、木凳和木碗以及其他用品,煮飯也時只能用木柴起火。而電視機也只有黑白屏幕。在今天,我看到了城市寬闊的馬路,高速公路邊鬱郁蔥蔥的樹木,高聳的大樓和城市的樓房是那麼的嶄新。看到了人們井然有序地在人行道中,人來人往,絡繹不絕。看到了水泥路上源源不斷的摩托車、汽車,機動車道內還有各式各樣的自行車、電動車在行駛著。站在高處俯視著,你可以看到:風格各異的新別墅排成了一個個方陣。銀行,酒店,國稅、地稅大廈,保險大廈……鱗次櫛比。呈現在我們21世紀的孩子們的面前的是一幅欣欣向榮、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的藍圖。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整個泉州煥然一新,和之前是無法比較的,正是因為有了改革開放,我們現在的生活才那麼幸福快樂.
我眼中的泉州,是堅韌不拔的。「愛拼才會贏」幾乎是所有閩南人共同的精神,所以泉州人身上有著濃厚的拼搏精神。作為泉州人,我覺得很自豪,很驕傲,正是因為我們泉州人有這樣的精神,才造就了晉江模式等一系列奇跡。
我眼中的泉州,是正在騰飛的。「全國花園城市」、「全國文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先進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這一個個讓人振奮,讓人驕傲的榮譽,不正是泉州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嗎?這不是泉州騰飛的最好證明嗎?
藍藍泉州灣,青青戴雲山,海上絲綢之路從這里鋪向世界,金門酒醇,永春柑甜,德化瓷美,安溪茶香,八百裏海岸線滿張著希望的風帆……
我眼中的泉州,是多樣的,她永遠是我心中最神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