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我國生物地理學研究的趨勢

我國生物地理學研究的趨勢

發布時間: 2021-02-14 15:54:27

㈠ 請教地理專業考研的方向,包括學校和前景

考研方向以及一些學校專業和前景分析歸納:
地理科學專業考研方向1:地理學科教學
學科教學地理專業屬於教育碩士,也就是專業碩士。相對來說,是一個就業前景相當不錯的專業。由於地理專業中學需求量大,而河北師范大學地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同其它學科相比人數要少得多,因此競爭壓力小,就業形勢較為樂觀。

地理科學專業考研方向2: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是一門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空間分異特徵、形成與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在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中,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一道,屬於地理學的二級學科。作為一門課程,自然地理學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學、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核心性的專業基礎課;也是農學、林學、環境科學、大氣科學、地質學等相關專業的主要基礎課之一。

自然地理學專業培養具有地球表層系統科學研究能力、堅定的愛國主義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質、朴實的作風與較深的文化素質修養的研究、教育、規劃與管理專家。
該專業畢業生主要到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
地理科學專業考研方向3: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興起的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日益成為地理學的研究重點,是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畢業生可到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也可從事旅遊、國土、資源環境、城鎮規劃等經濟建設、管理工作。人文地理學相對來說涉及面要小偏向人文就業選擇面也要小待遇可能不是很樂觀。但也有好的去向如旅遊局等旅遊單位社會科學研究單位等。

地理科學專業考研方向4:地理學
地理學專業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球表面各種現象的任何空間變化類型都受到影響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許多因素的制約,因而地理學家必須熟悉生物學、社會學及地學等學科。
考研地理相關的院校:
北京大學
地理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地理學大類設在城市與環境學院。以出題寬泛+不指定參考書+名額特別少為特色。總分300-310左右。涉及考試科目自然和人文地理都要考高等數學。
北京師范大學
985工程,自主劃線,但基本上在300左右,地理學強校之一。
初試科目: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自地/人地:數學三和自然地理學中國人民大學
985工程,線劃的相對低,地理學只招地信專業,人數較少。
中國農業大學
985工程,只有地信專業,初試考數學二和地理信息系統。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11工程,國家線,地理學大類招生,考生選擇范圍有高等數學和地球科學概論,自然地理學。
以上就是關於地理學考研方向和院校以及前景分析。

㈡ 地理科學發展前景怎樣

地學跟其他科學一樣,20世紀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通常所說的地學,包括了地質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氣候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環境科學、空間科學以及生態學的一部分,所以地學是一門很大的學科。地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並且利用這種認識來維持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地球能給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提供必需資源,比如我們所燒的煤和石油就是從地下開采而得到的;同時也會有自然災害,比如乾旱、地震、暴雨。我們研究地球就是為了保持和保護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所以地學在我們工農業生產中和人民生活中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在二十世紀,地學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 首先,認識了地球的構造。地球外面有大氣、海洋,而且認識到地球內部的構造,地球內部還是很復雜的,大致來說,地球是由地殼、地幔以及地核組成的。
第二,在六十年代認識了板塊理論,這對地學是一個革命性進展。地殼是由很多板塊構成的,比如說歐亞大陸是一個板塊,印度是一個板塊,太平洋是一個板塊等等。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很多的現象,例如青藏高原就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對碰隆起形成的;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板塊之間互相交錯,在交錯運動時就會發生地震,這就是日本、東南亞還有中國的台灣地震多的原因。
第三,提出大陸存礦及成礦理論。人類的生存、工農業的生產需要礦物,這種理論為找礦提供了依據。
第四,認識地球的演化。以前我們認為生物的演化是漸變的、緩慢的,由單細胞變成多細胞,再由多細胞變成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但是地球的演化不是這樣的,而有時是突變的,這種演變嚴重影響到地球上生物的演變,如雲南省澄江動物群的發現,證明生物有一個大爆發的現象存在,而生物也有大滅絕的時代,如恐龍的滅絕就是在幾千萬年前白堊紀末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因此地球上生物演化於地球演化又很密切的關系。
第五,提出地理的地帶說。地帶說是把地域按照能量、水分來劃分,比方說我們把我們國家按照降水、蒸發分為濕潤帶,如長江和黃河流域,從內懞直至長城以外為半乾旱帶,從新疆到河西走廊是乾旱帶。這是地理學的很大進步,以前我們只是知道按照氣溫分成熱帶、亞熱帶、寒帶,而按照能量和水分來劃分就更科學,更便於做工農業生產規劃時的科學依據。
第六,提出深海的地熱理論。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地學科學家發現深海里存在裂縫,大量熱量從固體地球里冒出來,雖然在此裂縫周圍溫度很高,但仍有生物生存著,而且這些生物已經生存了幾百年,這是二十世紀的一大的發現。為什麼生物在這么高溫下還能生存,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第七,天氣系統和氣候系統的提出。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左右,挪威的學者就已經開始研究天氣變化了,提出天氣系統和大氣環流的概念。到了三十到四十年代,氣象學加提出天氣系統的變化是與大氣中波長為幾千公里的波動有關,從而使天氣預報大大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認識到氣候變化,並且這種變化與氣候系統有關,也就是說氣候不僅只是大氣的變化,而是大氣與海洋、陸地、大氣等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氣候系統的提出是地學的一個重大進展,地學以前各門學科互相獨立在發展。現在由於人類活動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地球增溫,地球增溫又影響了氣候,氣候變化的問題使我們成為一個把地球各圈層看成是一個互相作用的子系統。地球氣候系統的提出使地質、地理、海洋、大氣等地學的分支學科結合到了一起,打個比喻說,地理學本來是地學的母親,由於它的發展使得各個孩子都分家走了,各自發展去了,地球氣候系統一提出來,這些孩子又走到母親的身邊來了。

㈢ 現代地理學發展有哪些趨勢

1.學科內部的整體綜合研究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與社會要素所涉及的具有時空差異和變化規律的多個部門學科,它面對的是復雜的地球表層系統,是由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合在一起的復雜體系。因此,是一門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一直以綜合性和區域性為特色,其綜合性在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過去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割與對立的二元論阻礙了地理學的整體綜合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愈來俞大,影響也更為顯著。在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日益劇烈的今天,人地關系更密切的的交織在一起。自然地理研究也不是純自然主義,它也研究人對自然環境的作用與反饋,人文地理研究也離不開自然環境的生態學基礎,因此,綜合地理學或統一地理學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系統研究地理事象的出發點。人類社會系統和地理環境系內合成一個巨大的綜合系統,組成要素復雜多樣,它的空間結構跨度大,並具有多層次結構和明顯的地區差異性、採用定性,加上人類活動的時序性,因此,綜合研究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地域系統動態變化規及其差異性,研究變化驅動因素與定量的系列綜合指標,運用綜合集成的方法解決問題。所以地理學內部綜合研究是近年重視的一個趨勢,這種觀念和方法上的綜合使地理科學也逐漸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學科。
2.動態過程與驅動因素研究 地理學研究從靜態研究、類型和結構的研究,已發展到對地理事象的動態過程分析和動態規律研究。研究其變化的驅動因素和驅動力,並通過動態監測為預報和預防提供依據。地表的地理格局與結構,有它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有它的歷史過程和現代過程。地表某種事象的形成和演變,與其周圍自然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同時與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也十分相關。隨著人口增長和人類活動的加劇,人文地理過程越來越表現出突出的作用。如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劇、風沙災害頻繁出現等,是由於人類活動與不合理開發利用所引起。當然,一般而論,災害現象的發生或生態環境的退化過程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但各種因素影響方式不同,影響力度不同,只有重視研究其具體影響因素和驅動力的作用過程和強度,方可從根本上了解地理過程的變化。從而制定預防對策和人工調控方案。所以,地理過程的動態研究、驅動力人分析及對地表格局的分析,近年已成為地理學更為重視的一種研究熱點。
3.地理信息技術的研究 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地理事象時空分布與變化特徵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地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強大的動力。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多種分析測試技術的應用,使我們可以更迅速更精確地認識互相有聯系事物的本質和區域間的差異性及其相互依賴性。這極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質量。高分辯率的測試方法和先進的實驗技術以及模擬分析,使地理學研究領域不斷開拓,使人們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日益演化。量化方法目前得到普遍應用,地理過程和地理事象的模型分析成了人們十分重視的研究內容。
4.與相關學科的融合 目前各學科發展的特點之一是相關學科的互相滲透與融合,這是學科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地球多層研究和整體分析,推動了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方法論、資訊理論等理論與方法為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促進現代地理學的飛速發展有關的學科,如:生態科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生物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等。這些學科與地理學互相交叉滲透,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傳統學科的界限。地理學與這些相關學科的結合不但有利於提高本學科研究水平,也拓寬了學科研究領域。形成了許多新的邊緣學科。
5.空間尺度向宏觀和微觀發展 地理學研究在空間尺度上重視多層面研究,從區域系統向全球系統發展,目前全球變化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從不同尺度的綜合系統研究地理環境結構和變化,已發展從全球尺度研究人類環境變化,這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另外,地理學研究從另一個角度又趨向重視微觀分析,如地理環境中元素的遷移轉化、土壤的發生與形成、植被的演替、土地的退化等,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研究其轉化機制和轉化過程。從中尋找規律和探索控制途徑與對策。

㈣ 系統發生生物地理學的發展

系統發生生物地理學的出現應該歸功於以下方面。
1)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線粒體回標記開始被大量應用於答群體遺傳學和分子系統學研究,大量的研究發現系統發育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可以被用於種內水平的研究,並且線粒體基因譜系常呈現明顯的地理格局,此類研究的大量積累促進了系統發生生物地理學的出現。
2)群體遺傳學中發展的溯祖理論(coalescent theory)為系統發生生物地理學提供了理論根基,並成為系統發生生物地理學統計分析方法的基礎。
3)DNA測序技術(1977年)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1983年)的發明從技術層面促進了線粒體DNA的應用,為系統發生生物地理學提供了技術基礎。

㈤ 自然地理學學科發展趨勢有哪些

1、自抄然地理學的「多元化」發展:
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界擾動強度的不斷增大,自然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本體特徵被重新解構,自然地理學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表現為自然地理學的「文化轉向」、自然地理學「政治化」和「生態化」傾向等。
2、自然地理學的「全球化」視角:
自然地理學認識到傳統小尺度、短時期和當時狀態的研究,既導致學科分裂,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所局限。
3、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
多學科之間橫向交叉、滲透和融合豐富了自然地理學學科內涵,提高了研究水平,並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
4、應用研究領域不斷拓展 :
自然地理學為社會服務的應用研究領域不斷拓展,趨向於多元化。可以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城鎮區域規劃與動態監測、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禦、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發揮作用,為國家建設和人類美好未來做出積極的貢獻。

㈥ 試論述21世紀分子生物學研究方向及發展趨勢.

21世紀分子生物學研究方向及發展趨勢

原定2005年完成人類基因組DNA測序的計劃,已提前5年完成。當前,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重點正在由「結構」向功能轉移,一個以基因組功能研究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後基因組」(post-genomics)
時代已經到來。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細胞全部基因的表達圖式和全部蛋白圖式,或者說「從基
因組到蛋白質組」。於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點似乎又將回到蛋白質上來,生物信息學也應運而生。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生命科學又將進入這樣一個新時代。
一、功能基因組學

遺傳學最近的定義是,對生物遺傳的研究和對基因的研究。功能基因組學(functionalgenomics)
是依附於對DNA序列的了解,應用基因組學的知識和工具去了解影響發育和整個生物體的特定序列表達譜。以釀酒酵母(S. cervisiae)為例,它的16條染色體的全部序列已於
1996年完成,基因組全長12086 kb,含有5885個可能編碼蛋白質的基因,140個編碼rRNA
基因,40個編碼snRNA基因和275個tRNA基因,共計6340個基因。功能基因組學是進一步研究這6000多個基因,在一定條件下,譬如酵母孢子形成期,同時有多少基因協同表達才能完成這一發育過程,這就需要適應這一時期的全套基因表達譜(gene expression pattern)。要解決如此復雜的問題就必須在方法學上有重大的突破,創造出高效快速地同時測定基因組成千上萬個基因活動的方法。目前用於檢測分化細胞基因表達譜的方法,有基因表達連續分析法(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微陣列法(microarray)、有序差異顯示(ordered differential display
,ODD)和DNA晶元(DNA chips)技術等。今後,隨著功能基因組學的深入發展,將會有更新更
好的方法和技術出現。功能基因組亦包括了在測序後對基因功能的研究。酵母有許多功能重復的基因,常分布在染色體的兩端,當酵母處於豐富培養基條件時,這些
基因似乎是多餘的,但環境改變時就顯示出其功能。基因豐余現象實際上是對環境的適應,豐余基因的存在為進化適應提供了可選擇的餘地。基因
組全序列還保留了基因組進化的遺跡,提示基因重復常發生在近中心粒區和染色體臂中段。
當前,研究者已把酵母基因組作為研究真核生物基因組功能的模式,計劃建立酵母基因組6000多個基因的單突變體文庫(single mutant library),並可用於其它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組之「基因功能作圖」。
總之,功能基因組學的任務,是對成千上萬的基因表達進行分析和比較,從基因組整體水平上闡述基因活動的規律。核心問題是基因組的多樣
性和進化規律,基因組的表達及其調控,模式生物體基因組研究等。這門新學科的形成,是在後基因組時代生物學家的研究重點從揭示生命的所有
遺傳信息轉移到在整體水平上對生物功能研究的重要標志。
二、蛋白質組學
蛋白質組(proteome)對不少人來說,目前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術語;它是在1994年由澳大利亞Macguarie大學的Wilkins等首先提出的,隨後,得到國際生物學界的廣泛承認。他們對蛋白質組的定義為:「蛋白質組指的是一個基因組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proteome indicates the proteins expressed by a genome);「proteome」是由蛋白質一詞的前幾個字母"prote」和基因組一詞的後幾個字母"ome」拼接而成。
蛋白質組學是以蛋白質組為研究對象,研究細胞內所有蛋白質及其動態變化規律的科學。蛋白質組與基因組不同,基因組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即同一生物不同細胞中基因組基本上是一樣的,人類的基因總數約是32 000個。單從DNA序列尚不能回答某基因的表達時間、表達量、蛋白質翻
譯後加工和修飾的情況,以及它們的亞細胞分布等。這些問題可望在蛋白質組研究中找到答案,因為蛋白質組是動態的,有它的時空性、可調節性,進而能夠在細胞和生命有機體的整體水平上闡明生命現象的本質和活動規律。蛋白質組研究的數據與基因組數據的整合,亦會對功能基因組的研究發揮重要的作用。

蛋白質組由原定義一個基因組所表達的蛋白質,改為細胞內的全部蛋白質,比較更為全面而准確。但是,要獲得如此完整的蛋白質組,在實踐
中是難以辦到的。因為蛋白質的種類和形態總是處在一個新陳代謝的動態過程中,隨時發生著變化,難以測准。所以,1997年,Cordwell和Humphery-Smith提出了功能蛋白質組(functionalproteome)的概念,它指的是在特定時間、特定環境和實驗條件下基因組活躍表達蛋白質。與此同時,中國生物科學家提出了功能蛋白質組學(functional protemics)新概念,把研究定位在細胞內與某種功能有關或在某種條件下的一群蛋白質。功能蛋白質組只是總蛋白質組的一部分,通過對功能蛋白質組的研究,既能闡明某一群體蛋白質的功能,亦能豐富總蛋白質資料庫,是從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基因)水平到細胞水平研究的重要橋梁環節。

無論是蛋白質組學還是功能蛋白質組學,首先都要求分離亞細胞結構、細胞或組織等不同生命結構層次的蛋白質,獲得蛋白質譜。為了盡可能分辨細胞或組織內所有蛋白質,目前一般採用高解析度的雙向凝膠電泳。一種正常細胞的雙向電泳圖譜通過掃描儀掃描並數字化,運用二維分析軟
件可對數字化的圖譜進行各種圖像分析,包括分離蛋白在圖譜上的定位,分離蛋白的計數、圖譜間蛋白質差異表達的檢測等。一種細胞或組織的蛋白質組雙向電泳圖,可得到幾千甚至上萬種蛋白質,為了適應這種大規模的蛋白質分析,質譜已成為蛋白質鑒定的核心技術。從質譜技術測得完整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肽質譜(或稱肽質量指紋,pepetide massfingerprint)以及部分肽序列等數據,通過相應資料庫的搜尋來鑒定蛋白質。此外,尚需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類型和程度進行分析。在蛋白質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蛋白質組資料庫。
從提出蛋白質組的概念到現在短短幾年中,已於1997年構建成第一個完整的蛋白質組資料庫-酵母蛋白質資料庫(yeast protein database,YPD),進展速度極快,新的思路和技術不斷涌現,蛋白質組學這門新興學科,在今後的實踐中將會不斷完善,充實壯大,發展成為後基因組時代的帶頭學科。

三、生物信息學

HGP
大量序列信息的積累,導致了生物信息學(Bioinformatics)這門全新的學科的產生,對DNA和蛋白質序列資料中各種類型信息進行識別、存儲、分析、模擬和轉輸。它常由資料庫、計算機網路和應用軟體三大部分組成。國際上現有4個大的生物信息中心,即美國生物工程信息中心(GenBank)和基因組序列資料庫(GSDB),歐洲分子生物學研究所(EMBL)和日本DNA資料庫(DDBJ)。這些中心和全球的基因組研究實驗室通過網站、電子郵件或者直接與伺服器和資料庫聯系而獲得的搜尋系統,使得研究者可以在多種不同的分析系統中對序列數據進行查詢,利用和共享巨大的生物信息資源。

隨著DNA大規模自動測序的迅猛發展,序列數據爆炸性地積累,HGP正式啟動之時,就與信息科學和資料庫技術同步發展,收集、存儲、處理了龐大的數據,生物信息學逐步走向成熟,在基因組計劃中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建立的核苷酸資料庫,已存有數百種生物的cDNA和基因組DNA序列的信息。在已應用的軟體中,有DNA分析、基因圖譜構建、RNA分析、多序列比較、同源序列檢索、三維結構觀察與演示、進化樹生成與分析等。在蛋白質組計劃中,由於蛋白質組隨發育階段和所處環境而變化,mRNA豐度與蛋白質的豐度不是顯著相關,以及需要經受翻譯後的修飾,因而對蛋白質的生物信息學研究,在內容上有許多特殊之處。現在建立的資料庫,有蛋白質序列、蛋白質域、二維電泳、三維結構、翻譯後修飾、代謝及相互作用等。而通用的軟體,主要包括蛋白質質量+蛋白質序列標記、模擬酶解、翻譯後修飾等。

當今的潮流是利用生物信息學研究基因產物——蛋白質的性質並估計基因的功能。
傳統的基因組分析是利用一系列方法來得到連續的DNA
序列的信息,而蛋白質組連續系(proteomic cortigs)則源於多重相對分子質量和等電范圍,由此來構建活細胞內全部蛋白質表達的圖像。氨基酸序列與其基因的DNA
序列將被聯系在一起,最終與蛋白質組聯系在一起,從而允許人們研究不同條件下的細胞和組織。
http://wenku..com/view/8a22e94669eae009581bec35.html
看我整理了這么長時間,你就採納了吧,親。

㈦ 系統發生生物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1)物種生物地理格局演化;
2)種群基因譜系格局;
3)比較系統發生生物地理學;
4)從遺傳水平揭示生物保護關鍵地區。

㈧ 現代地理科學有哪些主要的發展趨勢

世紀的地理學,將成為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版、社會權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科學。現代地理學的發展趨勢主要有:(1分)
(1)地理學與相鄰學科交叉、滲透、匯合的趨勢將越來越廣泛和深入;(2分) (2)地理學內部分支學科間的發展更趨合理、協調和統一;(1分) (3)地理學中微觀機制的地理過程研究將進一步深入發展;(1分)
(4)緊密結合實際,不斷拓寬應用研究領域;(1分) (5)研究的方法、手段不斷革新;(1分) (6)地理學思想與方法論的研究。(1分)

㈨ 生物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主要研究生物群及其組成成分在地球表層的分布特點和規律,以及形成、演變及其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