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素養培養的案例分析
㈠ 如何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地理實踐能力
一、人地協調觀。
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的學科,我們國家有很多能人,沒有人地協調觀,他的能力越強,造成的破壞越大。鋼鐵生產產能過剩,房地產庫存太大,因為企業主沒有人地協調觀,政府官員沒有人地協調觀,為了短期利益,大拆大建,幾百億的項目,只考慮經濟效益,不考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終成了既危害人民健康,又無法收回投資的怪胎。
二、綜合思維
地理學具有綜合性的特徵。綜合思維是核心素養最關鍵最核心的一條。將地球表層或其一定地域作為統一整體,綜合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其空間結構和演變過程。看到一個區域,先是整體掃描,說一說氣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人口礦產三大產業特點,然後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系。第二步是局部聚焦,該區域內部的差異性,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性,分析其原因。大體是遵循總--分---總的思路。
三,區域認知
地理學科具有區域性的特徵。
組織區域:使地球表層的無限多樣性變得井然有序
——教學取向:使學生具有將認識對象置於特定區域加以認識的意識與習慣。
認識區域:認識區域特徵、區域差異、區域聯系、區域發展等。
——教學取向:掌握和靈活運用認識區域的方法,評析相關的區域決策的得失。
四.地理實踐力。我認為,地理實踐力很重要,但為了安全,不讓學生走到大自然中去,不參與觀摩三大產業的生產,只是在學校里培養地理實踐力,有些蒼白。
我把這個視頻給學生播放了,學生反映,對於以後解答選擇題和問答題都有啟發,學會了用重要經緯度定位,學會了區域分析的方法,以新疆為例,從空間入手,解題思路要先整體掃描,然後局部聚焦,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萬事都有因果。還學會了分析區域農業發展、工業發展,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更深了。
課標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模式也要做出改變,在文件正式傳達之前,好好學習吧.
㈡ 高中地理學科素養培養什麼樣的人
usly uglyputting her head in at the do
㈢ 在地理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中學各個學科中惟一以探索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學科,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上具有重要作用。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將「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核心理念,無疑會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地理素養方面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時使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觀察力和競爭力,能夠迅速適應當前瞬息萬變的社會。面對新課程改革,如何改變以往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精心地設計新穎而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促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究課本及課外知識發展自己的地理綜合素養能力,成為當前和今後地理教學的重點和趨勢。通過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作者認為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策略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
一、改變傳統的地理教學觀念,樹立現代地理教學新理念
傳統的閱讀教學其實存在著很多弊端。比如在傳統的中學地理教學中,主要是通過「填鴨式」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靠學生的機械記憶能力來記住所學知識,然後通過閉卷考試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結果。課堂教學方面在課堂上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卻忽視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對學習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較重。
現代中學地理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中學地理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內涵實際上是注重對學生地理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協調融合,開發潛能,發揮特長。正如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新課程所倡導的地理教學方式那樣,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不是單向的將現成的地理知識、地理原理與地理規律的結論傳輸給學生,而是在教給學生地理知識的同時,將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更注重強調過程性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教師則成為這些學習方式得以實現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使課堂教學應當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這些素質教育的理念體現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就表現在課堂中師生的互動,表現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識培養。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思維意識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的過程。學生要擺脫這種「不協調」,就必須進行創新活動,運用以前沒有用過的方法解決現在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養成樂於思考的習慣,學習和積累地理思維的方法。根據新課標大綱要求,學生必須學會運用相關地理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究性的學習。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精心地設計問題,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提供探究性學習的平台,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要急於把現成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是要善於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於聯系新舊知識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己學知識探求新的知識,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形成他們自己的概念比如在講中亞這一章節時,可以列出以下過程讓學生思考填寫:中亞距離海洋(遠),深居亞歐大陸(內部)———海洋水汽(難以到達)———致使氣候(乾旱半乾旱)———導致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條件,(畜牧)業比較發達———紡織業和畜產品加工業發達———河湖多(內流河、內流湖)。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認識到地理位置影響了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又影響了經濟發展,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從而學生在判斷、分析、推理的過程中提高了能力。還有在講授「分析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時首先讓學生閱讀世界氣候圖,然後設問:「是不是世界上只有赤道附近才有熱帶雨林氣候,世界上還有哪些地區具有這種氣候?是不是赤道沿線均為熱帶雨林氣候,為什麼?」 這種探究問題的設置,不但幫助學生探究、發現,解決問題,更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從而達到對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素養培育的目的。
三、積極開展地理課外活動,培養地理知識應用的能力
地理知識應用的能力既表現在野外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識的應用,又表現在綜合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等諸多方面。學習地理不能僅僅以書本為中心,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以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和學校要盡一切可能,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參加實踐。如參觀工廠,調查工業「三廢」的排放與治理,考察當地土地利用狀況,參加鄉土地理調查、氣象觀測、地震測報、天象觀測等活動,舉辦地理知識競賽、地理主題會等。當然,這些活動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明確目的、任務、意義,避免盲目性和被動性。這樣的地理活動可以使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獲得樂趣、增強信心,從而提高其地理素養的能力。
㈣ 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2俞芳芳
1.如何理解地理學科素養
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就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理念決定高度,決定著新課程實施的方向和目標,它是設計教學的綱領文件,更是地理教學的主要標尺。能否把握這一理念,是決定地理教學目標實現與否的重要指標。
2.需要培養學生那些地理素養
學生必備的地理素養包括地理興趣、習慣、地理能力、地理知識和科學素養。培養必備的地理素養就要求教師改變以往只注重「物產+地名」,僅介紹地理事象的特點和分布的教學思路,而要明確中學地理素質教育新的方向和內容,即以人地關系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建立為核心,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關注學生認知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使學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學觀點,科學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養成健康的情感,積極的生活態度,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良好的行為方式。
3.培養地理學科素養的途徑
為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可採用以下策略:
首先,將新課程的理念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先轉變觀念,為進一步實現學生行為方式的轉變打好思想基礎。在地理課上,先不要著急講新課,主要給學生介紹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具體要求,給學生先「洗腦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地理知識在一個人一生成長發展中的意義,了解地理學習對提高和完善個人素養的重要作用,從而給地理課恢復應有的地位,正確對待這門學科。只有學生了解了地理新課程,接受了課程的理念,明確了課程實施中的具體要求,才能在以後的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積極適應新課程。
其次,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從兩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㈤ 什麼是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1)人地協調觀
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的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2)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 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3)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和對人類活動的評判必須藉助綜合思維。 將地理的綜合思維確認為地理核心素養是基於對地理學科內容和學習思維綜合性的考慮。
(5)地理學科素養培養的案例分析擴展閱讀:
培養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方法
1.課前教學設計培養意識的滲透
在地理教學中,要做到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地理教師樹立地理核心素養教育的理念,地理教師是地理教學工作的主導者,是推進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進程的主力軍,也是地理教學過程的設計師,這個課前的設計對於整個地理課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的了整個課堂的培養方向和重點。
因此在課前的地理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要有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意識,並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課堂,這樣才能有效地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例如,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時」。
在設計教學時,可以滲透培養學生空間視角這一核心素養的意識,通過設計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宇宙各星球的分布和運動規律這樣的活動以達到這一培養目的。
2.課中培養方式和學科教學內容和邏輯的結合
核心素養包括地圖技能、空間視角、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等多個方面,教材中的各個地理知識點都有其側重的方向,一個地理知識點往往不能兼顧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科知識自身的特點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
例如,在學習各類地圖時,主要側重培養學生的識圖、繪圖、用圖的地圖技能,在設計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利用地圖三要素區分各類不同的地圖類型、能夠繪制簡單的地形等高線圖、通過對圖的分析正確的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等。
另外地理的學科知識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載體,在運用學科知識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時候也需要符合學科的邏輯性,使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相應的學科邏輯相結合,有效培養出符合需要的地理核心素養。
3.課後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既然地理教學的大方向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因此在教學評價上就要以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為側重點,而不僅僅是以往的對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或是對三維目標的評價。
在設計時不能僅僅局限在知識的記憶,要更加關注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及其在解決地理問題過程中的應對能力,如在設計對地理必修一「大氣的運動—熱力環流」這一章內容的評價量表時,不能單純地設計「請繪制出熱力環流模式圖」而應該設計成「請根據熱力環流模式圖,繪制出白天和夜晚的海陸間的熱力環路模式圖」,這樣就完成了知識的遷移。
測量到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及人地觀念的核心素養。由於地理核心素養具有其內隱性,在評價時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建立可量化的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和開發出信效度高的測量工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測量工具,對教學活動中地理核心素養進行測量才能精確的把握住培養的動態以及時調整教學活動中的相應的策略。
㈥ 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高中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綜合學科,且高中生的心智水平已接近成人,學習方法不再單一的死記硬背。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因材施教,抓住高中生的身心特點,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地理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實際生活中能夠正確分析地理現象、利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一、動手畫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興趣
地理是一門特殊的學科,許多知識點理論性很強、很抽象,需要學生藉助圖示等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像力。因此,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圖示的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動手畫圖,學會看圖、畫圖、用圖,這樣才會使地理課具有實際性意義。例如,在學習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這一課時,學習熱力環流形成的具體過程及其原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小組合作閱讀課本,然後試著畫圖表現出其形成的過程。這樣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各抒己見。之後我並沒有講解自己課前准備好的圖示,而是讓小組代表來講解。再根據講解我指出其中的優點和不足,高中生的心理漸漸成熟,勇於表現自己也是其特徵之一,因此我抓住這一點,讓學生敢於表現自己,結果就是學生既提高了學習主動性,又掌握了相關知識。學生畫圖的過程就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需要把語言等抽象性的東西表現出來,需要把相關信息聯系起來,畫出示意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藉助多媒體,多角度帶動學生情緒,豐富教學內容
多媒體教學現已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多媒體教學打破了普通教學的單一性,豐富了教學內容,圖、文、聲、像並茂,可以從視覺、聽覺等多角度帶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地理是一門與大自然、與我們生活的環境最息息相關的學科,關於自然界的科普電子影像數不勝數,教師可以從中選擇適當的視頻或動畫資料,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相關內容,也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地理選修五《中國的地質災害》時,我們國家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教師在講解地震時,可以選一個經典的關於地震是如何形成的科普動畫視頻,通過多媒體播放,讓學生直觀地學習地震形成的原因。另外,可以播放相關的地震類的電影或影像資料,通過影像資料,教師向學生指出地震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以及當我們遇到地震時,應該怎樣做?不能怎樣做?如何保護好自己?通過多媒體教學,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藉此講解影響地震形成的因素。視頻動畫生動的呈現比起教師的講述更加深入人心,學生更易理解,它能將地震形成的過程、因素、對生活帶來的影響、地震來臨時應該怎麼做等一系列內容都向學生表達出來。結合多媒體教學,教師的講解不再平淡,更加具體生動,學生能更好地接受知識。
三、聯系當地地理環境教學,體驗教學,培養地理素養
人類擁有的情感很多,當然包括濃濃的家鄉情結,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所生活的土地而驕傲。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家鄉情結,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教學,這樣使學生能夠帶著強烈的情感去學習,更能集中精力學習,易於理解所學知識點。例如,教師在進行地理復習時,可以用學生生活的土地「寧夏石嘴山市」作為教學案例,教師帶領學生分析總結石嘴山市的自然環境特徵,包括:氣候環境特徵、地形地貌特徵、水文特徵;石嘴山市的自然資源,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等等。不僅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分析形成此自然環境、此地形地貌的原因,以及在這種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中,產出的豐富自然資源,我們應該如何好好利用?怎樣保護自然環境?等等問題。學生對於自己生活的土地,都會帶著特殊的情緒來學習,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通過對一個地區的分析總結學習,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理清思路,在腦海中形成地理學習框架,而不是盲目地眉毛鬍子一把抓。又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分析一下自己生活的城市屬於什麼型的工業以及原因是什麼,對自己城市的工廠地理位置的選擇有什麼看法,會不會污染環境,應該選擇在什麼城市的位置更合適等等。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認真做一份城市規劃。這樣的教學,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靈活應用。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對知識點理解的基礎上輕松學習。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注重學生成績是一方面,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使學生真正感覺到學習地理是有趣的、有意義的。